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一文賞析

荷花一文賞析

發布時間: 2022-01-09 03:50:54

① 關於荷花的文章加賞析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1)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2)蕃: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菊花,常在詩里寫到,如《飲酒》詩里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4)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裡洗過卻不妖艷。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7)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8)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9)亭亭:聳立的樣子。
(10)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11)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15)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16)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17)宜乎:宜,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至於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賞析]:周敦頤,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聞達。他的這種高潔的人品,誠如北宋文學大家黃庭堅所譽:「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而他的傳世散文佳作《愛蓮說》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懷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概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裡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煉,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

采蓮曲

作者: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清水芙蓉,紅顏少女,本非同類。然其青春、健康、美麗、純真則相得而益彰。詩人故意將二者合為一處描寫之,令其難分彼此,融洽無間。而少女們美麗、天真、活潑、頑皮、充滿生活情趣的形象既可觀可感,有聲有色,又若隱若現,飄忽綽約,耐人尋味。歌者,采蓮女也。聞歌而覺者,欣賞者也。《歸田詩話》:"葉與裙同色,花與臉同色,故棹入花間不能辨。及聞歌聲,方知有人來也。"《唐詩箋注》:"梁元帝《碧玉詩》:'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意所本。'向臉'二字卻妙,似花亦有情。亂入不見,聞歌始覺,極清麗"。

采蓮曲

崔國輔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

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

《采蓮曲》,樂府舊題,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一帶水國風光,采蓮女娃勞動生活情態,以及她們對純潔愛情的追求等。崔國輔的這首《采蓮曲》就是一首清麗而富有情趣的篇什。

「玉漵花爭發,金塘水亂流。」漵(xù;序),指水塘邊。「玉」、「金」二字用得很有講究。用「玉」形容塘邊,就比用「綠」顯得明秀、准確、傳神,它能使人想見草茂、氣清、露珠欲滴、風光明媚的景象;玉漵配以鮮花,為主人公的活動設計了明麗動人的環境。金塘的「金」,和前面的「玉」相映增色,讀者可以因此想見陽光燦燦,塘波粼粼,桃腮彩裙,碧荷蘭舟,相映生輝的情景。繪畫學上,很講究「補襯」之色,以「金」色補襯其他顏色,則使和諧的色調更加光彩明艷。金塘的「金」字,正有如此妙用。在這一聯中,「爭」、「亂」二字,也運用是活而有力。「玉漵花爭發」,這句是說,玉光閃閃的水塘之濱,絢麗芬芳的鮮花競相開放。一個「爭」字,把百花吐芳斗艷的繁茂之態寫活了。「金塘水亂流」,塘水本不流動,即使是通河之塘,水也只能朝著一個方向流;但由於有了幾多采蓮輕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相向迴旋起來;一個「亂」字,寫盡了青年男女們輕舟競采、繁忙不息的勞動情景。詩人不寫人的活動,人的活動自見,只從水波蛇行迴旋的亂流中,便可想見人物的活動情態。

這些江南水鄉的青年男女們天真活潑,對美好的愛情有著大膽熾熱的追求:「相逢畏相失,並著木蘭舟。」情侶們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擔心水波再把他們分開,於是兩只船兒緊緊相靠,並駕齊驅。「畏相失」,活現出青年男女兩相愛悅的心理狀態,寫盡了情侶間的相互愛慕之情。

詩人很善於捕捉富有詩情畫意的景物,寫得神態逼真,生活氣息濃郁,風味淳樸,是一首活潑清新的抒情小詩,它反映了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作者】: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② 賞析齊白石的《荷花》

小結:

這幅來荷花實際大源寫意的中國畫。表現的是秋天池塘荷葉已枯黃,然而荷花還在散發著清香。整個畫面畫的很滿,荷葉大,用墨輕重對比強烈,荷葉、荷花、荷梗、蓮蓬等互相穿插自然有序,那盛開的荷花顏色鮮艷奪目,荷花中間還長出了一個綠嫩的蓮蓬,與那快要成熟的蓮蓬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大自然的感覺。

採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毛筆、墨、中國畫顏料、宣紙。荷葉是用赭石,荷花是用胭脂加曙紅,荷花中的嫩蓮蓬是用綠色。

③ 古詩荷花的詩句即賞析

《枯荷》 宋·許棐
萬柄綠荷衰颯盡,雨中無可蓋眠鷗。
當時乍疊青錢滿,肯信池塘版有暮秋?權

【注釋】衰颯:衰敗凋殘。青錢:喻指荷葉。肯信:怎信、豈信。
【解讀】諷喻之意。繁萎榮枯,自然之序;盛衰興替,人事之常。一反贊美慣例而另闢一徑,以荷花的榮枯以喻人事盛衰,皆作者自表心意而使其然。
東坡雲:「荷盡已無擎雨蓋」,前二句意本此,著力演繹其「枯」。
下半以回顧為轉、以議論作結,可惜是回到了宋詩說理的窠臼。
作者面對衰敗已盡的枯荷想到了現實:荷在盛極時可是綠蓋滿池塘啊!那時會想到在肅殺的秋天衰敗凋殘的慘境嗎?會相信這個枯敗殆盡的結局嗎?
轉句用「青錢」喻荷葉,就通過阿睹物「錢」把物事扯到人事上來了。人事滄桑、命運盛衰,那些得意忘形、趾高氣揚之輩,會想到將來可能有破敗的一天嗎?
比興得體,諷刺辛辣,有如當頭棒喝!

④ 荷花一文的作者是誰描寫了什麼荷花什麼的情景以豐富的什麼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

《荷花》的作者是葉聖陶,以及荷葉、荷花、花苞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雖繁密但卻不亂。「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本文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1、第一部分講述的是作者看到滿池荷花是的景象,荷葉、荷花、花苞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雖繁密但卻不冗亂。細節刻畫也很到位,一句一句的讀著文章,彷彿有一隻大筆隨著文章在你的面前描繪出了一幅清新脫俗的水彩畫一般。

2、第二部分作者從觀賞荷花而漸漸入迷,彷彿自己就變身成為了一朵荷花。隨著作者自己變身為荷花,描寫的角度也發生了轉變,從剛才的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變為整個荷花池中眾多荷花的一員,感受的又是另一種情趣。

(4)荷花一文賞析擴展閱讀:

1、《荷花》是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朗讀人是陸洋。

2、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3、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 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3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

⑤ 小學課文《荷花》賞析

「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即是心靈。葉聖陶老先生在《荷花》一文中正是用美的心靈開啟這一趟尋美之旅的。 「清晨,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這美便是從沁人心脾的花香起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未見其花,先聞其香。美人有美態,好花有異香。請您閉起眼來輕輕皺起鼻冀,這一股隨風而來的香味是不是已經讓您陶醉了?僅是這香味就如此清新,嬌美的荷花是不是更讓人浮想聯翩? 香味吸引我到荷花池邊,首先映入眼簾的並不是荷花,而是碧色連天的荷葉。「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陽光下,圓盤一樣的荷葉,閃著光澤,綠得生機勃勃。它們在水面上鋪展開,「挨挨擠擠」的。一陣風過,隨波起伏。若這一池的白荷少了綠葉的映襯,美得也太孤單了些吧。可這花呢?哪去了呢?「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花調皮如此、可愛如此,宛若鄰家小妹,單純得讓人憐愛。瞧它們,「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真應了後面的這一句「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碧綠的荷葉,潔白的荷花,嫩黃的花蕊。只是這柔和的色調搭配在一起,不知消掉了多少暑夏的炎熱。不只如此,空中飛舞的蝴蝶、嬉戲的蜻蜓、飄動的雲朵,這些都映在如鏡的水面上。一陣風過,花朵輕輕點頭,荷葉隨波浮動,這真是一幅「活的畫」。是誰點染了靈動的色彩?是誰賦予它生機的想像呢?是大自然,是造物主,是萬世之靈呀! 此時,你怎能不被吸引,不被陶醉呢?於是,「我」也化做了一朵白荷,是眾多白荷中最美的那一朵。在微風中,我「翩翩起舞」,彷彿正是那曲嫵媚的《踏歌》呀,搖曳生姿,嫵媚動人。「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水中的我,素衣淡雅,我不禁吟到:「綠盤盈珠隨水濱,菡萏素裙舞翩翩。誰道天色好光景?水鏡照得美人顏。」蜻蜓立在我的身旁,向我訴說著他的快樂,小魚徘徊在我的身旁,告訴我昨夜的好夢。 這是一場好夢,夢醒了,美好仍留在夢中,留在心裡,令人回味

⑥ 席慕容 荷花 賞析

席慕容曾說過:蓮的心事,無人能懂。

我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俏立在離你最近的小河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生生世世等待著你愛我的那一天!

當燦爛的陽光點綴著美麗的夏日, 在如水的夜色中我被上銀裝,釀造一個個浪漫溫馨的夜晚,當你與朋友們來到有我的小河邊時;風兒輕輕吹起,讓我婀娜多姿, 牽引著你們關注的目光。有時天空飄揚著綿綿的細雨;在滋潤我寂寞的心靈, 啊...此時此刻!荷花帶雨也有動人的風情!

你看我佇立在水中央,你看我站在綠葉旁, 你看我有時爭齊斗艷,有時孤芳自賞,我心裡其實無限凄涼......我肝腸寸斷,淚珠常常滾落在身旁,我的心在吶喊,我的心在謗惶;因為你愛戀的眼睛裡始終沒有我的影子...... 別怪我出自污泥,別怨我美麗得讓大眾欣賞,但我總是暗然神傷,只能在鮮艷的外表掩飾下,深藏著我的根莖,來年再為你綻放!

無緣的你啊……不是來得太早、就是來得太遲。如何能讓你看見我最美麗的刻?我想,今年的夏天;我仍會盡力展示我的美麗,釋放我的芬芳。希望能留你的視線,因為我們也算是有緣的,天長日久, 相信總有一天, 你溫柔的目光會鎖定在我身上,你贊美的話語及愛戀的眼神;會讓我成為一個名為「蓮」的美麗女人,你會像童話中的王子吻醒沉睡的公主,我滿懷希望的期待著, 期待著某年某月的這一天!

我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俏立在離你最近的小河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生生世世等待著你愛我的那一天!

⑦ 葉聖陶的文章《荷花》

課文:

清早,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了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過了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拓展資料

從《荷花》學聯想

《荷花》屬於傳統名篇,現在編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課文的結構、條理非常清楚、簡單:先寫「我」清早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被荷花的香氣說吸引,就「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接著寫看到「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各有各的姿勢,都美得如畫;

然後寫「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展開了聯想;最後寫自己從聯想回到現實世界。

如果一定要問課文最出彩的是哪部分?只能說是「見聞和聯想」,也就是說,「我」看到荷花美如畫,沉醉其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了聯想。這就觸及到要講的第一個問題了:聯想一定要建立在觀察之上。

大家知道,任何想像都不可能天馬行空,無中生有,一定都有「依託」。這個「依託」就是作者的所見、所聞。在《荷花》中,葉聖陶爺爺開篇就說被一陣荷花清香所吸引,但他並沒有具體寫「清香」。說起來,「用鼻聞」也屬於觀察,觀察並不是只是「用眼看」,「用手摸」「用耳聽」「用舌嘗」等都屬於觀察,

「用眼看」是最主要的觀察,如果能和「用鼻聞」「用手摸」「用耳聽」「用舌嘗」等結合起來,特別是與「用心想」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觀察,那就能更加細致入微,惟妙惟肖。

葉聖陶爺爺一眼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葉「挨挨擠擠」,馬上想到「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他看到白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感覺到「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葉聖陶爺爺寫「見聞」,始終與「聯想」緊密結合起來。前半句寫「看到的」,後半句寫由此產生的「心裡想」——有時是「比喻」,有時是「感覺」,有時是「想像」,形式多樣,靈活使用。

⑧ 求描寫荷花的文章及賞析

樓主,詩行么抄?我覺得《曉出凈慈送林子方》很好的,《荷塘月色》太長了點!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賞析]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⑨ 描寫荷花的語段和賞析

【語段一】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

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的船隻,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莊,就全有了花紋又密、又精緻的席子用了。大家爭著買:「好席子,白洋淀席!」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賞析】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滿著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裡,家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體現了她對家鄉的愛。也為人物活動提供了背景。這段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氛。水生嫂就在這樣的背景里生活、勞動,烘託了水生嫂勤勞純朴的形象。

【語段二】她們奔著那不知道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去,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孫梨《荷花澱》

【賞析】作者在這里不是欣賞那「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種暗示,暗示出即將在這里發生一場激烈的伏擊站。這段文字在小說中就有展開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正是因為荷花澱荷葉密,敵人追趕她們時,她們才望那兒跑,正是因為荷花澱荷葉密,水生他們才會在那兒打伏擊,正是因為荷花澱荷葉密,水生他們打伏擊才會成功,正是因為荷花澱荷葉密,她們和他們才會在那兒不期相遇。這段文字把本來不太相乾的情節巧妙而自然的逢合到了一起,起到了展開、推動故事情節的作用。

【語段三】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里,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魯迅《葯》

【賞析】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一種凄涼、死寂的氛圍,以此來烘托夏四奶奶悲傷麻木的心情,同時也影射和批判了當時社會民眾的愚昧和麻木。

熱點內容
海浮石盆景 發布:2025-07-18 07:26:28 瀏覽:369
盆景園取名 發布:2025-07-18 07:25:02 瀏覽:403
丁香變灰 發布:2025-07-18 07:22:09 瀏覽:616
洛陽牡丹城自助餐 發布:2025-07-18 07:17:23 瀏覽:704
梅花魂中的他 發布:2025-07-18 07:14:59 瀏覽:782
舞蹈好一朵小蘭花串詞 發布:2025-07-18 07:14:22 瀏覽:576
柑橘類的盆栽 發布:2025-07-18 07:14:22 瀏覽:113
古人種蘭花 發布:2025-07-18 06:47:02 瀏覽:452
硃砂梅花圖片 發布:2025-07-18 06:46:56 瀏覽:722
線描盆景 發布:2025-07-18 06:42:54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