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畫論
① 蘭花的寓意是什麼
蘭花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
蘭花一般形容人君子,常形容女人空谷幽蘭。
文心蘭:隱藏的愛
劍蘭:高雅、長壽、康寧
蘭花的花語:淡泊、高雅,美好、高潔、賢德。
(1)蘭花畫論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蘭花是一種風格獨異的花卉,它的觀賞價值很高。蘭花的花色淡雅,其中以嫩綠、黃綠的居多,但尤以素心者為名貴。蘭花的香氣,清而不濁,一盆在室,芳香四溢。
「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開;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古人這首詩將蘭花的幽香表現得淋漓盡致。蘭花的花姿有的端莊雋秀,有的雍容華貴,富於變化。蘭花的葉終年鮮綠,剛柔兼備,姿態優美,即使不是花期,也像是一件活的藝術品。「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俗人那斛比,看葉勝看花」。這首詩就是用來形容蘭葉婀娜多姿之美。
② 蘭花的特點和象徵意義
蘭花來的特點是花色自淡雅,香氣濃郁,清而不濁,所謂一盆在室,芳香四溢,蘭花象徵高潔典雅。
蘭花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蘭花花色淡雅,香氣濃郁,清而不濁,所謂一盆在室,芳香四溢。
蘭花喜歡陰涼的環境,怕陽光直射。養護盡量放在半陰處,有散射光即可。
蘭花喜歡濕潤的環境,忌乾燥,平時要經常通風。
肥沃的土壤可以讓蘭花生長的更加健壯,選用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土壤。
拓展資料
蘭花(學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③ 蘭花怎麼畫
畫蘭葉時要用中鋒行筆,通過筆的提按轉折實現蘭葉的透視關系。葉寬的地方是蘭葉的正面或反面,而葉細窄的地方側是寬窄變化的過渡。如果把蘭葉畫的自始至終都一樣寬窄,一是失去了蘭葉的真實感,同時也失去了蘭花的美感。當然過於短小初生的新葉則可以靈活掌握
畫蘭葉常用一個口訣。稱「一筆長」,
「二筆短」,
「三筆破鳳眼」。
以上三筆組成了畫面中第一組蘭葉的主體。圍繞著這一組蘭葉,可以形成第二組第三組蘭葉,並且其畫法和規律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在畫的過程中同樣要遵循有濃有淡、疏密變化的基本規律。由於蘭葉的叢生,蘭葉之間的交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須注意不要出現三筆交於一點的情況。一個是落筆之前要審慎小心,統籌安排,實在不可避免時可以畫成斷葉。
每組蘭葉的起筆之處必須集中,形成一個近似魚頭的樣子,不可過於分散,雜亂無章
畫花一般由五筆構成,可以用墨畫,也可以用顏色畫,其畫法都是一樣的。一梃一花的稱之蘭,一梃多花的稱之惠。點花時筆含水分要少,水多容易形成墨點。起筆從花瓣的外尖向花芯畫,五筆構成一朵花。同樣畫花時要注意疏密正反的區別,還要注意花朵的不同姿態。蘭花之所以美,一在蘭葉的婀娜多姿,二在蘭花的千姿百態。所以抓住這兩點,畫蘭就成功了一半。花瓣畫完之後在半干半濕的時候點花蕊,用濃墨點。
畫彩色的蘭花可以用藤黃、花青、赭石和胭脂來畫。先用藤黃加花青調成一個偏黃的汁綠,調到筆根。再用筆尖調些赭石,最後用筆尖蘸一點胭脂。由外向里點花
④ 怎樣畫蘭草
【摘要】:正 蘭花芳郁、高潔,姿態瀟灑,歷來被作為高尚品格和情操的象徵。畫論有"喜氣畫蘭"之說,蘭花被人們譽為花中仙,其葉飄逸,花清雅。一般分蘭和蕙,蘭花在每個花莖頂端開一花;而蕙在花莖上開花卻多,多達八九朵花。花期在春天二月左右,為多年生草本,葉多數叢生,葉為帶狀。花心有斑點的為"赤心蘭",無斑點的為"素心蘭"。畫蘭時,葉很重要,行筆之勢全在於葉的布局,也就是說:畫蘭先從畫葉入手。首先以長葉定勢,其後葉的長短肥瘦順勢而出,兩筆交叉有撇"風眼"之稱,切忌交叉成"十"字或三筆成"米"字。撇葉時要自然,
⑤ 蘭花的意義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 蘭花象徵高尚、典雅、堅貞不渝 蘭花被視為幽谷中的「君子」,同時也表示虔誠,蘭薰桂馥,以示歷久不衰 蘭:幽玄高雅、超凡脫俗,可以作為知識分子的象徵。而做為一種投資,蘭花經濟也可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所以蘭同時也可以做為商的象徵; 儒學中深厚的「蘭情結」 作者 南通大學博導 周建忠教授 蘭與儒學傳統中人格定位之間能夠建立對應關系,與它的生物學特性有關:蘭花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具備了符合民族審美趣味的形式;其社會學意義亦由來已久,它以獨有的天姿神韻,最早介入古典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面,最早載入歷史典籍,並進入了儒者的審美視野;或許還與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際遇有關: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谷中蘭與眾草為伍,頓起身世之感,從此確立了蘭與儒家人格的內在聯系,而這種花與人之間同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則來自人類的圖騰崇拜。 蘭是花之驕子。從蘭花的外形、姿態、生存環境、內在氣質方面,人們更多地習慣於對蘭的象徵意義進行詮釋,並且成為一種固定的符號、定向的語碼。所有愛蘭、植蘭、賞蘭、詠蘭之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它的文化內涵既可發展為孔子那種「當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為貧賤失意所動的人格信仰,亦可發展為屈原個人美德的保持與追求。總之,蘭象徵了儒學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 圖騰與蘭: 介入人類精神生活的肇始 圖騰文化是原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產生於萬物有靈論的原始思維模式。蘭花作為個人圖騰有這樣三個特徵,第一,人就是圖騰,圖騰就是人。第二,人往往用圖騰來做自己的名字。第三,人和圖騰同生死共存亡,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忽隱忽現存在著的保護神。圖騰崇拜到後來慢慢淡漠了,成為人類遙遠模糊的記憶,但在後代生活中,還能找到它的痕跡。《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鄭穆公出生與死亡皆跟蘭花有關的圖騰故事。鄭文公「賤妾」燕夢見天使贈她蘭花並告訴她「以是為爾子」,後果然懷孕生子,取名為蘭,即鄭穆公。鄭穆公即位22年後,一次病了,他說:「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著它出生的。」於是「刈蘭而卒」。這個故事中的「征蘭」之義,正是圖騰文化的體現。離開了圖騰文化,就無法理解故事中蘭花的神秘性與特殊性。不僅歷史典籍中留下了圖騰文化的痕跡,文學作品中也不乏此類例證。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女主人公名蘭,正是遠古個人圖騰痕跡的表現特徵,「蘭芝」,即「芝蘭」,「芷蘭」,就是蘭花。「蘭花」的圖騰意義在詩中亦有明顯的表現,如劉蘭芝投河自盡前,焦仲卿對其母親說:「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嚴霜籠罩,煎逼庭蘭,則意味著主人公的生命悲劇即將發生,就像鄭穆公「蘭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的預言徵兆一樣,這是蘭圖騰文化的深層制約與潛在影響。通過「原型」研究,可以揭示出「滲透著多少世紀以來由秘傳的崇拜傳統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的難以理解的奧秘」。蘭即是這樣一個「原型」。 蘭對早期貴族和民間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秉蘭拂惡、贈蘭傳情、沐蘭致祭、執蘭迎祥、紉蘭上朝、燃蘭溢香、藉蘭祭祀等活動中,人們與蘭建立了各種的關系。 這些蘭文化的初期形態充分說明,那些從事政治活動和祭祀活動的人(我們可以視他們為儒者的前身),他們大量地接觸蘭、運用蘭,雖與功利目的聯系在一起,沒有形成明確的倫理涵義,卻為以後孔子對蘭的審美意象的界定提供了重要前提。 孔子與蘭: 奠定了蘭的文化內涵 「蘭當為王者香」。孔子在外周遊十多年,始終沒有得到任用,於自衛返魯途中,見蘭花獨茂,由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他以蘭比為賢臣,實際上是自比,說自己周遊列國,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就像獨茂的蘭與眾草為伍一樣,只好與鄙夫為伍。孔子的感慨,對後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蘭當為王者香」一句,幾乎所有涉及到蘭花的文章、著作都會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蘭應當為王者提供香氣」,即蘭花應是國君欣賞的高級花卉,亦是從賢者為臣為相輔佐國君之角度設喻的。但後來的蘭學著作中,卻改為「蘭有王者香」、「王者之香」。如潘天壽《題蘭石圖》詩雲:「閑似文君春鬢影,清如冰雪藐姑仙。應從風格推王者,豈僅幽香足以傳。」 蘭花的人格象徵是高潔、幽貞。孔子又說過,「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這句話出自《孔子家語·在厄》。而且,孔子關於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 成為先秦時期儒家的共識,如《荀子·宥坐》:「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後代詠蘭詩對此又進行了演繹、發揮。朱熹《蘭澗》:「光風浮碧澗,蘭枯日猗猗。竟歲無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蘭花香味有特殊性:「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還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 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此處以芝蘭之香喻君子美德,強調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蘭的幽香清遠合於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 歷代詩歌詠頌蘭香的,更是不勝枚舉,如: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清晰的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 鄭思肖與蘭: 蘭文化內涵的發展與延伸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既保持著自身的價值觀念———這一種文化能夠存在的根基,同時,又不斷應對現實的動盪帶來的挑戰。而這動盪在中國社會中最激烈的莫過於江山易主,尤其是政權淪落外族之手。在這種時候,儒學人格往往表現為:堅貞的操守、張揚的個性。這一人格定位在鄭思肖的畫風中得以集中完整的體現。鄭思肖,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宋亡後隱居蘇州,坐卧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後,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或問其故,則雲:『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 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託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志的行為還成了後代遺民的典範。如倪瓚在元亡後,扁舟箬笠,往來湖泖間,其《題鄭所南蘭》:「秋風蘭蕙化為茅, 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明末清初相似的現實境遇使鄭思肖成為更多畫蘭畫家師法的對象。朱元璋的後裔、八大山人朱耷,在《題蘭石》詩中說:「王孫書畫出天姿,慟憶承平鬢欲絲。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 鄭思肖的畫蘭傳統,直接影響到漫長的畫蘭歷史。明清時,這一傳統已衍變為不拘一格,亦不拘一法———畫蘭不畫土,著重張揚個性。 明代·佚人《蘭花》圖(旅順博物館藏)有王武題詩:「鄭生太迂魯,畫蘭不畫土。造物亦何心,春風自含吐。時去等飄蓬,知後落誰取。」清·諸升《蘭竹圖冊》(旅順博物館藏),亦畫蘭不畫土。清·原濟(石濤)《芬蘭圖》(南京博物館藏)畫兩支有根無土之蘭,並有題詩「根已離塵何可奪」,主要取法徐渭、朱耷、原濟等人畫風的揚州八怪,亦以畫蘭擅長,其中汪士慎、李鱓、李方膺、鄭燮畫蘭尤為著名。 從鄭思肖到揚州八怪等蘭花題材的詩畫中,堅持操守,張揚個性成為共同的主題。由此可以看到儒學傳統的人格特徵發生了一些變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變為崇尚個性的張揚,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自賞變為不改其志的堅貞,這是儒學注重個體道德修養的傳統在新的現實環境中發生的衍變,它們並沒有突破或逸出儒學的價值范疇,而是對傳統人格定位的補充、延伸。 陳之藩與蘭: 文化遊子的眷戀情緒 陳之藩著有《失根的蘭花》。 作為海外遊子,在異國看到故鄉的花草而產生感慨: 「花搬到美國來,我們看著不順眼;人搬到美國來,也是同樣不安心」,「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把它點綴美麗了」。 最後,作者寫道: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根,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枯萎了。 這題目來自鄭思肖畫蘭的故事,但全篇幾乎沒有對蘭花形、色、香的種種介紹,只是圍繞「國土淪亡,根著何處」立意,用「根」喻故土,以「蘭花」喻人,以「失根的蘭花」喻飄零異邦的人及其悲涼惆悵的心情。「失根的蘭花」成為文中情思的聚合點,使故國之思,故園之戀表現得更深沉、真摯。 陳之藩用「失根的蘭花」自喻,足見他深厚的儒學素養。因為蘭花是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象徵意象,它身上積淀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從話語層面看,作者思戀的是故園的「花花朵朵」,是「故宮的石階」,是「母親」;從歷史意蘊層面看,他思戀的是傳統文化,因為「祖國的山河,不僅是花木,還有 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詠的詩歌,是兒童的喧嘩笑語與祖宗的靜肅墓廬」。陳之藩說:「是多少多少年的歷史,才產生一點傳統;是多少多少年的傳統,才產生一點風格。」這種對正在消失的傳統與風格的珍愛,是「失根的蘭花」的深層寓意所在。他與鄭思肖的不同之處在於,蘭花作為儒學傳統人格的象徵,在鄭思肖筆下只是「失土」,失去了滋養它的國土,然而文化根基仍在。而陳之藩的蘭花失去的與其說是國土,不如說是「蘭花」 賴以為生的文化土壤,那是「失根」之痛。因此,陳之藩們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遊子,更是文化意義上的遊子。 從上文可以看到,蘭與儒學傳統中的人格定位有著密切的關系。蘭作為一種人格的象徵,它的內涵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自孔子對它的文化內涵作了人格化定位後,蘭文化顯示了自身的延展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儒學人格進行調整、補充。 人們說蘭、畫蘭、詠蘭、寫蘭,其實是在解讀自身,是在蘭的品格中讀自己的精神境界。因此,將蘭推為「王者之香」,又何嘗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念的贊賞與珍視?但在種種變化之中,有一點是始終如一的,即蘭在儒學人格的象徵譜系中有著「王者」的地位,這可追溯到圖騰崇拜的心理機制,但也說明了儒學中濃厚的「蘭情結」。
⑥ 蘭花的意義:
蘭花的象徵意義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 來自
蘭花是一種珍貴、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長在深山野林,「長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張學良詩句),品德高潔,枝葉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種精神、一種藝術、一種情懷與境界,是植根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的一種文化。其品格風范已成為中國人民理想人格的象徵。她不但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同時還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她與其神奇夢幻的魅力吸引著人們,並不斷走進千家萬戶,在市場中激起千層巨浪。
中國蘭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以「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的精神氣質,象徵不為貧苦、失意所動搖,仍堅定向上的人格。愛國詩人屈原養蘭、贊蘭,表達自己不隨波逐流、不與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濁我獨清的氣節。中國現代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魯迅從小鍾愛蘭花,他與蘭花的深厚情緣,為蘭文化增添了風采。朱德總司令生前酷愛蘭花,即使在艱苦的戰爭歲月也忘不了蘭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大力宏揚、傳播蘭文化教育,把多年精心培養的名蘭贈給許多花公園;北京中山公園、上海植物園等都有他贈送的蘭花。愛國將軍張學良精心養蘭,他評價蘭花說:「蘭花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蘭的境界幽遠。」他寄情於蘭花,為蘭作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1993年北京第三屆花卉節時,他把自己精心培育的線藝名蘭托台灣花卉協會會長黃秀球先生贈給***總書記,以表達他滿腔愛國熱情和希望台灣早日回歸的期盼之情。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畫家趙孟堅、鄭思肖、鄭板橋等,他們畫的蘭花表現出了蘭的幽雅氣質、高潔的靈魂和豐富的精神內涵,令人賞心悅目,盪滌心胸、陶治情操,成為優秀的名作而千古流傳;而更多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政治家周恩來、朱德、陳毅、張學良等,他們愛蘭、植蘭、詠蘭之舉,使蘭文化成為一種獨悠久的傳統文化、優秀文化,成為高潔、獨秀的人格象徵。所有賞蘭、植蘭、愛蘭、詠蘭的人都從蘭花身上汲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自身的人格與胸懷,陶冶情操,豐富精神世界。蘭文化蘊育、支撐、推動著一代代的人們愛蘭、養蘭。而且在植蘭、藝蘭、品蘭、寫蘭、畫蘭、開發選取育蘭花新品、精品的過程中,繼承、拓寬、發展著蘭文化。每年頻繁舉辦的各種蘭事活動、大量蘭花書籍的出版等,更是有力地推動了蘭花事業和蘭文化的發達。而全國各地評選蘭花為市花、建蓋蘭花村、蘭花專業市場、蘭花主題公園、博物館等,更加深了蘭文化的氛圍,使蘭花和蘭文化更好地推廣普及,走進千家萬戶,譜寫著蘭文化的新篇章。 來
可以說,沒有蘭文化,就沒有蘭花的今天,更沒有蘭花的市場。是蘭文化使蘭花成了中華民族以及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的重要精神寄託和人格、情操、信念、道德風尚的象徵;從而也使蘭花具有了價值,讓人們為之如痴似醉、猶罷不能、一心一意的追求、尋覓、四處搜羅、精心栽培選育、重金購買……蘭花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種蘭花是一種精神享受;交流交換、買賣蘭花又是一種市場行為、投資行為……只要你真心愛蘭、精心植蘭,相信她在帶給你無窮的精神享受的同時,也能給你帶來豐厚的物質回報。
⑦ 蘭花象徵意義是什麼
蘭花的寓意是典雅、高潔、愛國、堅貞不渝,它被稱為花中君子。因其品質非內常高潔容,它和水仙、菊花、菖蒲被稱為是花中四雅。蘭花還與梅花、竹、菊花一起被人們稱為「四君子」。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愛蘭、養蘭、詠蘭、畫蘭,古人曾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人們更欣賞蘭花以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忍不拔的剛毅氣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7)蘭花畫論擴展閱讀:
四君子:梅花、蘭花、翠竹、菊花。
其品質分別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為中國人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文和藝人字畫中常見的題材。其文化寓意為:梅,探波傲雪,高潔志士;蘭,深谷幽香,世上賢達;竹,清雅淡泊,謙謙君子;菊,凌霜飄逸 ,世外隱士。他們都沒有媚世之態、遺世而獨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創作出「梅花篆字」。
⑧ 怎樣畫蘭花
蘭花芳郁、高潔,姿態瀟灑,歷來被作為高尚品格和情操的象徵。畫論有喜氣畫蘭之說,蘭花被人們譽為花中仙,其葉飄逸,花清雅。一般分蘭和蕙,蘭花在每個花莖頂端開一花;而蕙在花莖上開花卻多,多達八九朵花。花期在春天二月左右,為多年生草本,葉多數叢生,葉為帶狀。花心有斑點的為赤心蘭,無斑點的為素心蘭。畫蘭時,葉很重要,行筆之勢全在於葉的布局,也就是說:畫蘭先從畫葉入手。首先以長葉定勢,其後葉的長短肥瘦順勢而出,兩筆交叉有撇鳳眼之稱,切忌交叉成十字或三筆成米字。撇葉時要自然,注意左右關系,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疏密得當。先用焦墨畫,深葉撇完後,再以淡墨撤淺葉增加層次。即通過用墨的濃淡,畫出前後的層次感。畫蘭葉的起手勢為:一筆長,二筆短,三筆交鳳眼,一般以中鋒用筆交錯穿插(圖1、2)。畫長葉行筆疾速中有轉折,其提、按、起、落、收筆均要利落,前人稱之為丁頭、鼠尾、蛙螂肚。短葉要與長葉相呼應,穿插疏密相間,葉與葉之間的空白不能相等,蘭葉的長短粗細要與花形成襯托關系,以蘭葉的韌柔勁挺,突出蘭花的嫵媚姿態(圖4)。 畫蘭花,用筆宜瀟灑,墨色要清淡秀雅,花分六瓣,三大三小,蕊有三點(圖
⑨ 關於蘭花的作文借物喻人
這邊一般吧!
梅花 我贊美堅貞的松柏,我贊美勇斗西風的籬菊,我贊美蓮花的傲視污泥,可我更贊美梅花的傲雪怒放。 在百花凋謝之時,唯有梅花生機勃勃。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凜冽的寒風中。數九隆冬,地凍天寒,那傲雪而放的梅花,開得那麼鮮麗。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那花白里透紅,花瓣潤滑透明,像琥鉑或碧玉雕成,有點冰清玉潔的雅緻。有的艷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還有的綠如碧玉。梅花開或有早有遲,在同一顆梅樹上,可以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有的含羞待放,粉紅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剛剛綻放,就有幾只小蜜蜂鑽了進去,貪婪的吮吸著花粉;有的盛開許久,粉紅柔嫩的花瓣若人喜愛;先前熱熱鬧鬧開過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謝。風吹花落,你不用擔心花瓣會摔破,梅花不是嬌貴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氣雪壓,它開得愈精神,愈秀氣。古人有句話說的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吹拂它的不是輕柔的春風,而是凜冽的寒風;滋潤它的不是清涼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氣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燦爛的陽光,而是嚴寒里的一縷殘陽。只有具有挑戰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對如絮飄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燦爛了。它從不與百花爭奪明媚的春天,也從不炫耀自己的美麗,它有著一副傲骨,也從不驕傲自大。每當寒冬的清晨,一股別具神韻、清逸幽雅的清香就從窗外飄來。 它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贊美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立志奮發的激勵。 梅花的色,艷麗而不妖。 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 梅花的姿,蒼古而清秀。 難道,這不正是我們的建築工人么?他們無論嚴寒酷暑,無論刮風下雨,無論天寒地凍,他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的工作著。 我要學習梅花,我要做一個像梅花一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