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詩歌鑒賞
A. 蘇軾《海棠》賞析,先分析各句的內容,再分析全詩的表達手法,思想感情
《海棠》-蘇軾詩歌鑒賞
內容預覽: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選摘自《蘇軾詩詞選》,自認為這些是有用的)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B. 鄭谷的《海棠》這首詩的賞析
鄭谷
春風用意勻顏色, 銷得攜觴與賦詩。
穠麗最宜新著雨, 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 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羨他蝴蝶宿深枝。
在大自然的百花園里,海棠花素以嬌美著稱。春風彷彿著意吹來一種特別鮮艷的顏色染紅她,打扮她。難怪惹得詩人鄭谷為之銷魂,禁不住要攜酒對賞,賦詩稱贊了。
大地春回,詩人放眼望去,只見微風過處,灑下一陣陣雨點,海棠新沾上晶瑩欲滴的水珠,塵垢洗盡,花色格外光潔鮮妍。此時此刻,詩人驚訝地發覺,「新著雨」的海棠別具一番風韻,顯得異常之美。人們知道,海棠未放時呈深紅色,開後現淡紅色,它最美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含苞待放之時。海棠花蕾剛著雨珠而又在「欲開時」,色澤分外鮮紅艷麗,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時的紅暈,嬌嬈而嫵媚。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豐,其葉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綽綽如處女」(明王象晉《群芳譜·花譜》),唐人譽之為「花中神仙」。詩人善於捕捉海棠「新著雨」、「欲開時」那種穠麗嬌嬈的豐姿神采,著意刻畫,把花的形態和神韻浮雕般地表現出來。詩情畫意,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聯詩人又從側面對海棠進行烘托。那美麗勤勞的莫愁女為欣賞海棠的嬌艷竟懶於梳妝,善畫海棠的畫家梁廣也為海棠的嬌美所吸引而遲遲動筆,不肯輕易點染,唯恐描畫不出海棠的豐姿神韻。則海棠的美麗和風韻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了。
末聯寫詩人面對海棠,飲酒賦詩,留連忘返。看不足,寫不完,甚至對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撫弄而產生了艷羨之情,簡直把詩人對海棠的贊美與傾慕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從藝術家對海棠的審美活動中突出花之美與魅力,用的是一種推開一層、由對面寫來的旁襯手法。這種手法從虛處見實,虛實相生,空靈傳神,既歌頌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現出詩人對美的事物的熱愛與追求。情與物相交流,人與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詠海棠的佳作。前人謂「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正道出此詩的藝術特色。
C. 蘇軾《海棠》的賞析
賞析:
首句是起。詩人寫道:「東風裊裊泛崇光。」 「東風」即春風。「裊裊」形容煙氣繚繞升騰。「東風裊裊」這里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泛」即彌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為「增長」。其中,詩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濃濃的景象,也為海棠的盛開營造氛圍。
次句是承句。詩人寫道:「香霧空濛月轉廊。」這一句側寫海棠。「香霧」指的是氤氳的霧氣中的海棠花香。「空濛」即細雨(煙霧)迷茫的樣子。這里,「香霧空濛」描寫了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的景象。
詩人從嗅覺的角度來寫,香飄四溢,不但擴大了詩歌的空間,也提高詩歌的審美境界。「月轉廊」即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其中的「轉」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動態性,給詩歌增添空間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難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後兩句寫愛花心事。第三句轉句。詩人首先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緊承第二句而轉,擔心「夜深花睡去」。這一句是全詩的關鍵句,是從上面描寫環境進入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中,表現了賞花者的心態。
上面寫 「月轉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個「只」,可以說虛詞表意,深化了愛花人的痴情。一個「恐」字,不但強調了詩人對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後是合句。
詩人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為」之意。同時,這一句運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據宋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里,「紅妝」表面指海棠,實則詩人在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
可以說,詩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給人以審美想像。「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
於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
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3)海棠詩歌鑒賞擴展閱讀:
《海棠》原文:
宋代: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裊裊的東風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於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當時已是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五個年頭。
D. 詠白海棠 賞析
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側重於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後句再以梅花之版魂賦予了權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像新穎,靈巧別致,意趣盎然,突出白海棠的潔靜嬌羞,柔美可人。「借得」朴詞見新,靈動飄逸,突出白海棠的香魂四溢,芳芬誘人。二詞配合,巧用擬人,見姿見態,見色見韻。詩歌以花喻人,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清高超拔,空靈飄逸的品性。
作者用"偷來」"借得」寫得很有風趣。實際上就是說,它像梨花那麼白那麼香那麼有風韻,又有梅花的精神。用"借得一縷魂」這個措辭,就看出她的巧。(其實也是寫出了黛玉的形狀,面有梨蕊三分白,氣剩梅花一縷魂。也可以理解為,黛玉對上面寶釵諷刺他們的回應,我被你氣得臉色都白了,靠借來梅花的一縷魂來繼續活著。)
"偷來""借得"兩詞運用擬人寫法賦與客觀事物海棠花以人的情感
用"梨蕊"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海棠花的純凈潔白,後句更精彩,以"梅花一縷魂"賦予海棠以梅的孤高自清的精神,寫花的美,生動傳神.
也只有黛玉這樣孤高的人會寫出這樣清雅的詩句
E.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薛寶釵的《白海棠》詩鑒賞
薛寶釵的《詠白海棠》見《紅樓夢》第三十七回。薛寶釵筆下的白海棠是端莊矜持、穩重和平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首聯「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瓮灌苔盆」,描繪出詩人端凝莊重的性格。首句一語雙關,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晝掩門,既寫詩人珍惜白海棠,又寫詩人珍重自我,刻畫出封建時代貴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詩人用「手瓮」盛水親自澆灌白海棠,亦是愛惜花兒,珍重自我的一種表現。
頷聯「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使用倒裝,即「秋階洗出胭脂影,露砌招來冰雪魂」。海棠色白,故雲「洗出胭脂影」:洗掉塗抹的胭脂而現出本色,這正是寶釵性愛雅淡,不愛艷裝的自我寫照。「露砌」和「秋階」同指白海棠生長的環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潔白,亦是寶釵自寫身份。
頸聯「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進一步描寫白海棠的色彩、豐韻之美。上句承「胭脂」句發揮,謂白海棠一洗顏色,淡極更艷,頗合藝術辯證法,實寫自我身份:安分隨時,藏愚守拙,而更顯淑女之端莊凝重。下句承「冰雪」句開掘,謂白海棠清潔自勵,寧靜自安,豈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應是以寶黛之多愁善感反襯自己的寧靜嫻雅。
尾聯「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實指自然,全聯的意思是說:白海棠願以其清潔之身回報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語,迎來了又一個黃昏。這實際上是寶釵的內心獨白和自我寫照。「不語」一詞可見寶釵的穩重,「憑清潔」之語更可見她自譽自信的心理狀態。
此詩有意以白海棠關合自己,以花寫人,反映出薛寶釵以穩重、端莊、淡雅、寧靜、清潔自詡的內心世界。李紈評此詩第一,就是因為「這詩有身份
F. 海棠 蘇軾 賞析
1;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2;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在詩人的想像中,面前的這株海棠花說不定會象人一樣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詩人特意點燃高燭,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花睡去」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 「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後兩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發奇想,深切巧妙地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
G. 海棠詩的詩歌鑒賞
結社、賞花、吟詠唱和是清代都門特別盛行的社會風氣,是古時貴族人家的閑情逸致的表現,大觀園的公子小姐們當然不會例外。這些詩和有關情節給我們提供了認識這種生活的畫面。如果從這一角度看,詩本身的價值是不大的,但作為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種手段,它仍有藝術上的效用。李紈評黛玉的詩「風流別致」,寶釵的詩「含蓄渾厚」,可見風格上絕不相混。李紈、探春推崇寶釵,獨寶玉偏愛黛玉,評詩的分歧也都表現各自立場、愛好和思想性格的不同。湘雲的詩寫得跌宕瀟灑,也與她的個性一致。這是作者高明之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詩多半都「寄興寓情」,各言志趣。作者甚至把人物的未來歸宿也借他們的詩隱約地透露給讀者了。探春的詩中「芳心一點嬌無力」句,使人聯想到她風箏謎中「游絲一斷渾無力」,她後來應是江邊離別、孤帆遠去的(參見其「冊子題詠」)。「縞仙」、「羽化」之喻很像與蘇軾《前、後赤壁賦》中寫自己扁舟江上所見所感有糾葛。寶釵的詩深意尤為明顯,「珍重芳姿晝掩門」,可以看出她寶釵的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帶有一種高人隱者諷時罵世,又潔身自好的意味。。「淡極始知花更艷」,是指寶釵的人格魅力,脂硯齋即批雲: 好極!高情巨眼能幾人哉!正「鳥鳴山更幽」也。(庚辰本第37回雙行夾批) 。「愁多焉得玉無痕」,脂硯齋即批雲:看他諷刺林、寶二人,省手。(庚辰本第37回雙行夾批) 這里的「高情巨眼」、「諷刺林、寶」八字,可謂是正好道出了作者企圖以一種大徹悟的精神來沖銷、匡正自己胸中悒悒不平之氣的意願!《老子》雲:「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而寶釵「淡極始知花更艷」的信念,亦出於同樣的哲學原理。那麼,從「宗庄」、「宗禪」,通過放棄肉體慾念,以獲得精神永恆的角度上看,寶釵「您與俺眼向雲霞」、「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忠告,又無疑是作者自身「出世」理念的夫子自道。——畢竟,曹雪芹除了作為世俗人的一面之外,他還有作為解悟者的一面!
湘雲詩「自是霜娥偏愛冷」一句,脂評也已告訴我們「不脫自己將來形景」。所謂「將來形景」,就是說她後來與丈夫衛若蘭婚後不久就分離了(續書所寫不同)。在第二首中,如「難尋偶」、「燭淚」、「嫦娥」等,皆暗示她和她丈夫後來成了牛郎織女那樣的「白首雙星」。作者還寫湘雲「英豪闊大寬宏量」,則「也宜牆角也宜盆」的隱義是說她無論是在史家綺羅叢中受到嬌養,還是投靠賈府寄人籬下,都能處處順合環境,隨地而宜。其實,這正說明她缺乏黛玉那種叛逆性格。稱之為「闊大寬宏」,是作者的偏愛。凡此種種,要使每一首詩都多方關合、左右逢源,若非作者慘澹經營、匠心獨運,是很難臻於完美境地的。
H. 海棠花的詩句及賞析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綠葉肥大。紅瘦:紅花稀疏。
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誰主:誰作主。
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寫海棠開花較桃李稍晚,似乎有矜持、自重和謙讓的品格。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I.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詩歌鑒賞第一二句寫出了海棠樹怎樣的特點
將春風中不易開放的
海棠花
與真相綻放的桃李作對比,說明做人不要輕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蘊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