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郎荷花
『壹』 劉禹錫的詩:荷花堪比真君子,無怪前人說愛蓮。題目是什麼
這首詩根本就不是劉禹錫寫的,全詩是:
身出淤泥色自妍,滿池新艷動人憐。
團團綠葉連天碧,朵朵嬌姿映日鮮。
不蔓不枝含郁馥,中通外直喜清漣。
荷花堪比真君子,無怪前人說愛蓮。
周敦頤《愛蓮說》全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身出淤泥」、「愛蓮」、「不蔓不枝」、「中通外直」均出自《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句。
2、「荷花堪比真君子」,是指「蓮,花之君子者也。」這一句。
3、「團團綠葉連天碧,朵朵嬌姿映日鮮。」一句源出宋朝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上面引用的文詞均出自宋朝,而劉禹錫生活在唐朝。在《全唐詩》里根本找不到這首詩。「無怪前人說愛蓮」,表明作者在周敦頤之後。周敦頤生活在北宋,而楊萬里生活在南宋。能引用兩者的詩境文意,說明作者要麼在宋末,要麼就是宋朝以後的時代。
我也不清楚這詩到底是誰寫的,總之,絕不可能是劉禹錫。
『貳』 中,作者周敦頤到底是贊美的睡蓮,還是贊美的荷花
荷花,蓮科,蓮屬。又名蓮花、水芙蓉等。花柄和葉柄都高出水面,花瓣通常為粉紅或白色。產蓮子和藕(蓮藕)。
睡蓮:葉片浮於水面,葉片有一道深裂口。花也常浮於水面,晝開夜合(所以得名「睡蓮」),花瓣常有紅、紫紅、白、黃等色。
簡單地說,有藕的是荷花,沒藕的是蓮花,如睡蓮。
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指的是蓮藕,所以贊美的應該是荷花。
『叄』 古詩文朗誦 有哪些關於荷花的古詩詞,如:愛蓮
關於「荷花」的古詩詞:
詠白蓮(其二)
唐·皮日休
細嗅深看暗斷腸,
從今無意愛紅芳。
折來只合瓊為客,
把種應須玉甃塘。
向日但疑酥滴水,
含風渾訝雪生香。
吳王台下開多少,
遙似西施上素妝。
采蓮曲
唐·王勃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蓮塘霽望
唐·劉兼
新秋菡萏發紅英,
向晚風飄滿郡馨。
萬疊水紋羅乍展,
一隻鸂鶒綉初成。
采蓮女散吳歌闋,
拾翠人歸楚雨晴。
遠岸牧童吹短笛,
蓼花深處信牛行。
古意
唐·韓愈
太華峰頭玉井蓮,
開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
一片入口沉痾痊。
我欲求之不憚遠,
青壁無路難夤緣。
安得長梯上摘實,
下種七澤根株連。
白蓮
唐·陸龜蒙
素花多蒙別艷欺,
此花端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見,
月曉風清欲墮時。
芙蓉
唐·陸龜蒙
閑吟鮑照賦,
更起屈平愁。
莫引西風動,
紅衣不耐秋。
東林寺白蓮
唐·白居易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爽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
『肆』 愛蓮說 哪些語句具體寫了蓮
愛蓮說⑴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愛蓮說:出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死後皇帝所賜的稱號)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也稱雜說.這種文體一般講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
可:值得
蕃(fán):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甚:特別,十分。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洗滌。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漣:水清而有微波。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益:更,更加。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亭亭:聳立的樣子。植:豎立。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隱逸(yi):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yī):嘆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唉」。
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
鮮(xiǎn):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 當然。
譯文
水上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因為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受到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空外直,不牽牽連連,枝枝節節,香氣遠播,越發清幽,筆直潔凈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親切而不莊重地玩弄。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是有很多人了!
句子翻譯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水上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
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從唐朝以來,人們非常喜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我唯獨喜愛蓮花,因為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受到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空外直,不牽牽連連,枝枝節節,香氣遠播,越發清幽,筆直潔凈地挺立在那裡,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親切而不莊重地玩弄。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
唉!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是有很多人了!
題目解說以及文章賞析
「說」,古代的一種文體,通常借某一事物說明道理,可記事,可議論,相當於現代的雜文。
賞析「說」,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蓮花,曾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裡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於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蔓不枝」,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達的相反的意思。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里糾纏,只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己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范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美德,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韻,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1073)周敦頤
中國宋代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北宋理學的創始人。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衍。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的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賾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木加武字)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朴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周敦頤是把世界本原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起始者。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一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後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 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
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後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編輯本段]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2、全文的中心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12、從生長環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朴、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3、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4、「予獨愛蓮」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
15、從反面映襯蓮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6、作者用隱逸者-菊花來正面襯托出蓮花在塵世中也能潔身自愛
17、作者同時運用了富貴者-牡丹來反面襯托出蓮花擁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與世人一樣,只追求名利
陶淵明
[編輯本段]文言文詞性註解
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古今異義詞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一詞多意
之:結構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焉:語氣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香遠益清(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距離長)
特殊句式
【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被動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考點
1。《愛蓮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向?
作者藉助蓮的形象含蓄表達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願意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願意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堅定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句話的作用?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開頭的「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感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編輯本段]關於蓮花
蓮花——君子
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實到個人的具體修養上,「君子」則是其理想的人格典範。曾參強調「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試圖以君子的成立來輔助仁的修養的實現或者是將仁的高標准落實到具體的實踐——君子人格上。�
對君子的含義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講得比較 廣泛,只是講言行中各個方面的總的原則。曾參則進入了更具體的要求。他說:「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鍾磬琴瑟不在其中……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少而學,長而忘之,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韓詩外傳集釋》)另外,《曾子立事》篇還有大量的對君子的嚴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往,亦可謂知矣。」又說:「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忄冒 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顯然,對君子的定義大大超過了「九思」的具體性和嚴格性,雖然並未超出「九思」的范圍要求。在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這種師徒相承的樣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於曾參學派對「君子」的要求過分嚴厲,所以有時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還說:「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這種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態度,雖其要求基本上還是在儒家的范圍之中,但用道家的邏輯來要求君子,其消極避讓的傾向已很明顯。這種傾向,也許是曾參當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發展,形同其他許多人能參與其中的事情一樣,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出現自身難以把握的變形。曾參對君子修養的要求中 。
2.現代人的觀念
原創:何謂君子
又要借用古人的比喻:
孔子罵人,就徑呼之為「小人」,還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
含義,主要指受過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而也跟那些無
德之人被並稱為「小人」……
何謂君子?
借用一位朋友的說法:
飯局時,談論起「何謂好男人」,我問朋友,你認為你自己是一個好男人嗎?
他想了想,說到:「我不知道好男人的定義為何,但是我自己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 因為君子的定義是,有責任感,而且不輕易作出承諾,但是絕對講得出做得
『伍』 戴愛蓮舞蹈《荷花舞《賞析
最後定稿的《荷花舞》,無論是主題、人物還 是結構、動作語言,都與民間「專走花燈」有了很大的不同屬。戴先生把兒童的「走花燈」 改為女子群舞,把領隊指揮的老人換成女子領舞「白荷」;在舞蹈語匯和手法上,主要 採用傳統的「圓場」碎步和大調度隊形變化,表現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飄動的流暢感和自由感,在藝術處理上,更是調動各種手段,從人物造型到動作設計,從舞蹈的空間構圖到 舞蹈的行進線路等,多方面強化領舞「白荷」與群荷的對比與呼應,於統一中追求著變 化和豐富。《荷花舞》高潔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畫的構圖和渾然天成流暢之至的舞
蹈,荷花舞 是那麼嫵媚動人,光彩如初。
『陸』 有首歌的歌詞是荷花出水朵朵鮮,藕愛荷花還是藕愛蓮..叫什麼名字
荷花愛藕藕愛蓮 [民歌唱詞]
——金礦
荷花愛藕藕愛蓮 荷花愛藕藕愛蓮
夏令時節最新鮮 人間專萬象人為先
清香醉人屬飄十里 愛如藕斷絲不斷
夢里水鄉常思念 情如荷香意綿綿
荷花愛藕藕愛蓮 荷花愛藕藕愛蓮
藕居污泥心不染 村姑笑靨映荷蓮
甘心托舉莖上客 紅花雖好綠葉扶
荷花結蓮出水鮮 情哥盪槳妹采蓮
荷花愛藕藕愛蓮 荷花愛藕藕愛蓮
為官清廉百姓念 水鄉一道風景線
綠水長流花落去 青蛙跳在蓮葉上
一片清香繞雲煙 蛙鼓聲聲說豐年
『柒』 《愛蓮說》 中,作者周敦頤到底是贊美的睡蓮,還是贊美的荷花
首先,蓮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蓮花!
《愛蓮說》內容提到中「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植物挺出水面,也就是蓮花(荷花)才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點。而睡蓮是浮在水面上,不可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更不可能「亭亭凈植」!
再者,古代沒有「睡蓮」的稱呼。都稱之為「芙蓉」。「出水芙蓉」指的就是出水的睡蓮!
蓮花和睡蓮特點區別:
蓮花的葉片表面有絨毛,且成葉會挺出水面,葉片為盾形、沒有缺口。(注意:挺出水面)
睡蓮的葉片表面油亮,葉不會挺出水面,而是漂在水面上,葉片為橢圓形,而且V字缺口。(注意:葉片浮在水面)
所以,我的觀點是:《愛蓮說》中的「蓮」,是蓮花,也就是荷花!而不是睡蓮!
呵,好多人回答啊,人氣旺!
『捌』 予獨愛蓮之……中的「蓮」指荷花嗎
沒錯 就是他
『玖』 詩人愛蓮花與佛家愛蓮有什麼不同
在佛教問世後,佛教徒也採取了以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徵。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經的解釋,「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為蓮花坐;單足著右上,名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蓮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蓮花在中國有深邃的文化淵藪。唐代將佛教立為國教後,蓮花備受人們敬愛。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盛產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蓮花自喻。《本草綱目》載:「釋氏用為引譬,妙理俱存」。佛國也指蓮花所居之處。也稱「蓮界」。佛經稱「蓮經」,佛座稱「蓮座」或「蓮台」,佛寺稱「蓮宇」,僧舍稱「蓮房」,架裟稱「蓮衣」等等。蓮花圖案也成為佛教的標志。佛教的建築、裝修、器物也都有蓮花圖案。 蓮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寶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徵之一。
在中國文學里蓮花被崇為君子,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喜愛這種植物,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因此詩人有「蓮生淤泥中,不與泥同調」之贊。
『拾』 贊美蓮花的詩詞 朗誦比賽用,盡量長一點!!越長追加越多!
你是朗誦比賽吧,所以也找了個配樂,蓮花也叫荷花所以不要說這個題目內不是蓮花的,要是容不行你繼續call我再找
雨露荷花賦 (朗誦配樂——舞動荷風)
清風之拂,徐徐脈動;
翡翠之池,婷婷婀娜。
抒荷葉之情懷,譽豪傑之風骨。
荷者,葉也,花者,華也
雨露菲菲,淚也。
其晶瑩而不在其貌,
其亮麗更不在其表。
如盈盈泛光之珠雨菲露受清荷之託,
掬起一汪心語,
猶如捧起一串清淚也。
諦聽,靜思,凝珠,濯秀……
秋去,冬來,殘荷葉染霜。
路遠,瀟瀟,寄語隨風。
來生約定,婆娑無然,
花葉心隨緣,萬念歸一素心誦,
千載盛開並蒂蓮。
出淤泥而不染,
托起瓊瓊清雨菲露化相思,
撫琴彈唱荷花賦,悠悠洛迦詠禪音;
一抹落紅染蒼穹,悲嘯如虹貫長空。
翠葉情深戀雨荷菲露,滴滴相思落心田。
九月之念,九月之情,九月之夢,
恰似片片花瓣,如頂頂荷葉,
又宛若珠珠之荷露,
香幽幽,綠碧碧,清靈靈。
一個花盞盛著一篇詩,一幅畫,
一頂碧葉載著一首歌,一支曲,
一滴清雨菲露一個故事,一種情懷,一段相思。
一池碧綠,一份思念,一種意境,一團生命。
清荷雨菲露,乃靈光結晶,
為英雄再現,乃生命旋律,為晶華之神韻。
一點點,一滴滴,
清清,盈盈,瑩瑩,晶晶。
如珠,如凌,如玉,已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