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溥心畲蘭花

溥心畲蘭花

發布時間: 2022-01-02 23:07:36

⑴ 徐風的人物作品

遺逸的「清音」
提起徐悲鴻大師執教中央大學藝術系時期的高足,人們總會想到吳作人、呂斯百等大家。罕有人知曉與他們同為首屆畢業生的徐風,也是一位兼精中西畫藝的大手筆畫家,卻因命運不濟、藝途艱難而終老於無錫洛社師范。
徐風號仁齋,字樂山,想必是取孔子「仁者樂山」之意,其畢生亦堪稱「仁者」。1900年生於常州,1918年與錢松喦同學於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1927年就讀於南京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中央大學前身)藝術系。適逢徐悲鴻留法八年歸國,暫居上海,藝術系42位同學仰慕大名,推舉徐風、呂斯百、葉季英三人去滬探望,表達迎邀之誠。次年果然如願,從此耳提面命。時當徐師舉辦旅法個人畫展,展前見到徐風所作油畫《自寫像》,認為色調和諧,氣勢大方,徐師當即決定將此畫送到展場,與己作同展出,堪稱殊榮。其後,徐風又被學校安排為徐師看管畫室,入住其中,故親見恩師創作過程,有時還充當模特。大幅油畫《田橫五百士》中,左上方一位仰視者和一位俯視者,就是寫生的徐風頭像。
抗日戰爭期間,徐風顛沛流離於湘、桂、贛、黔之間,覽山川,察民風,有動於衷,作畫良多。1943年夏於貴陽舉辦個人畫展,徐師大為贊嘆,揮筆題贈「清音」、「元氣淋漓」,並附記:「仁齋弟近作山水,軼出清人,筆墨之用,一本自然,喜而書出。」此展三天觀眾多達三萬餘人次。《中央日報》曾發表長篇評論,極贊「其構意及手法均達爐火純青化境」。1946年以後,徐風東返,執教於無錫洛社師范。50年代末錢松喦曾力薦其入江蘇省國畫院,惜因故未成。從此一心從教,不忘創作,以藝術為生命,在艱苦條件下默默耕耘。
2000年以後,《徐風百年誕辰紀念畫展》、《徐風書畫藝術回顧展》,相繼在上海、南京、常州、無錫成功舉辦,再次受到美術界及廣大書畫愛好者的極大關注,影響廣泛。2008年、2010年,由江蘇美術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徐風畫集》和《徐風書畫集》。2013年,徐風家屬向無錫博物院無償捐贈徐風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53件,建「徐風藝術館」。

綜觀徐風先生的作品,其中國畫正是在深入領悟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出了格高意雅,筆墨精美,意境深遠的作品,其山水、花鳥、人物畫等,都能隨意勾勒敷染,筆致老到靈活,疏密處理有致,色墨蓊鬱而有層次。他那高超的功力和見識,表現任何事物不怕難,下筆不俗,奇氣自生,初見不奇,越看越入神,得中國畫之奧妙。畫馬得徐悲鴻老師真傳,其神情骨相、動態取勢自有一番面貌。其他蔬果白菜,或水墨渾染,或雙鉤著色,都能盡情表現,淋漓盡致。
徐風對傳統的研習可謂持續不斷,悟性亦深。這批臨摹的遺作是極好的證明。因受經濟條件限制,尺幅不大,但小中能見大氣勢,盡傳原作神韻。如所臨宋代李唐《煙林夜月》,明代戴進《風雨歸舟》、《溪堂清游》,文徵明《溪橋古木》、《江南春》,唐寅《枯槎鴝鵒圖》,周文靖《雪夜訪戴圖》,清代梅清山水,石溪《溪山無盡》,王石谷《臨安山色》,石濤多幅山水冊頁與蘭花卷,近現代徐悲鴻的馬,錢松喦、黃君璧、溥心畲的山水,潘天壽的花鳥,都是既得其跡又得其神、得其心的摹本,有的幾可亂真。甚至在年逾八旬後,他還臨摹了劉海粟十餘幅黃山寫生稿。另一方面,他很重視到生活和大自然中采風寫生,留下大量校園和農村人像以及山水、花鳥、走獸寫生稿,皆生動有致。寫松樹尤多,姿神萬方,蒼渾勁拔。
徐風信守徐師將素描作為造型藝術基礎的教誨,錘煉出深湛的素描造詣。無論人物、風景、靜物,筆觸簡練,造型生動,傳神寫情。1943年徐風在貴州安順苗族地區寫生了幾幅《青苗少女》,攝照寄呈徐師求教,恩師當即復信盛贊「此作極佳」,甚至表示「我亦欲購之」。這可以說是最高獎賞。此圖已收入本書畫集。此外,同一時期的素描《仲家族少婦趕場去》、《工友的孫子》及多幅貴州風光,後期的靜物素描如《雨鞋膠鞋》、《大蒜陶罐》、《咸黃魚》,晚年的《玄武湖梁洲風景》、《纖夫》、《林蔭橋上》等,皆令人難忘。其妙處在於外在形態與內在精神融為一體,光影處理尤為獨到,物象之質感、量感、空間感,在單純的黑、白、灰關系和微妙的層次變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色彩感也是徐風的擅長。其水彩畫用筆靈動輕快,設色柔和淡雅,於光色變化中營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和情趣。又能將中國水墨畫的技法,和諧地運用到水彩畫之中,使作品增添了東方情韻。早期作品《夜渡》、《古書》、《梨陶罐》及風景寫生,潑辣新穎;中期作品《竹籃菜椒》、《洋蔥陶罐》、《太湖飯店》等,謹嚴沉著;晚期作品《農家》、《芹菜胡蘿卜》等則嫻熟老到,涉筆成趣,大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氣概。特別是芹菜畫法的簡潔,自然留白成莖,根須線條的運用等,令人叫絕,讓人不由聯想起他1973年的素描《咸黃魚》,那是簡潔的黑白旋律和線的結合。但兩者共性都在於老而精到,爐火純青,似不經意而為,實乃是畢生藝術素養的結晶。
書畫同源同法,這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規律。徐風於書法也有深厚功底,尤其長於行草書。遺存的書法作品多為手札,是從其著述中所輯出,並非刻意書寫。從這些逸筆隨意的、帶有實用性的手札中,我們不僅領略到徐風書法樸拙深秀、流利勁韌的氣格,而且可以見到其數十年美術教育生涯的含辛茹苦。這當中除了《中國書畫學淺識》、《題畫詩選》之外,幾乎全是美術教材——《西洋畫講稿》、《藝用解剖概要》、《現代藝術潮流》、《人物描寫初步》等。閱讀這些手札,徐風那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從自然平靜的書風中慢慢地流瀉出來,怎不令人感慨系之。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徐風,在89年的生命歷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精神財富。他的寫生,是真正意義上的寫生——不僅寫出了客體對象的生命,而且寫出了主體自我的生命,因而他的作品是富於生命力的。
徐風的書畫藝術是被遺逸的「清音」。徐風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二十世紀傑出書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2010年6月於金陵十門齋
註:馬鴻增,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原副館長。

⑵ 無錫博物院的展覽與藏品

錢裕(1247-1320),字寬父,江蘇無錫人,系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鏐的後裔。元代時期無錫的豪門富戶,葬於至治元年(1321年)。
其隨葬品包括金器、銀器、玉器、水晶、瑪瑙、琥珀、絲綢服飾、漆器、紙幣、木、核器和銅鏡等共154件,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其中,鎏金花瓣式銀托盞,猶如盛開的牡丹,生機勃勃,是我國出土元代銀器中極富特色的一件。 陶壽伯(1902-1997),原名知奮,55歲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萬,別署萬石樓主。15歲即入蘇州漢貞閣碑帖店學徒,學習篆刻、書法、拓碑、刻碑。20世紀20年代滿師後至上海發展,因師兄錢瘦鐵的介紹而得以遍識當時海派諸名家,並由陳巨來引見投拜四明耆宿趙叔孺先生門下學習繪畫。1947年拜張大千先生為師,成為大風堂門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時或用潑墨、潑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獨創。
陶壽伯先生於1950年經港入台,從此定居寶島半世紀。在台期間刀石相伴、筆墨以隨,從未停止過書畫、篆刻的藝術創作,與去台之名宿大家於右任、張大千、溥心畲、黃君璧等筆墨唱酬,時相往還,並多次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香港等地舉行藝術展。受到陶先生的熏陶,陶氏堪稱一門風雅,夫人強淑萍善畫蘭花,子女陶龍若、陶鳳若、陶豹若均能繼家聲,操丹青,是令人稱羨的藝術世家。陶先生雖久居海外,但思鄉之情始終未泯。2010年,其哲嗣陶龍若先生將所藏陶壽伯先生書畫篆刻作品擇60件,慨然贈於無錫博物院,裨使我院書畫收藏,又得煥然增彩,亦使壽伯先生精品,能於故鄉流傳永緒。 周懷民(1907—1996),原名仁,室名雙柳書屋、水雲閣,無錫錢橋人。曾任京華美專教授、國立北平藝專教授。1949年後,歷任北京畫院一級畫師、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等職,是當代著名國畫家、書畫鑒藏家。2001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單」。周懷民早年家境清寒,19歲時北上謀生,在北平電報局任職。他由衷地喜愛書畫藝術,加入中國畫研究會學畫,師事吳鏡汀。常去故宮博物院臨摹古代名畫,尤喜馬遠、夏圭,因而用筆勁峭斬絕,風骨稜稜。中年以後形成了筆墨厚重、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山水之外,尤擅蘆盪、葡萄,有「周蘆盪 」、「周葡萄」之美譽。作品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周懷民先生一生節衣縮食,憑藉精到的眼力,購藏了一批古書畫名跡。他數十年積累的古畫,與其說是憑金錢購置,倒不如說是靠鑒別眼力獲得。他抱定人棄我取的念頭,在瓦礫堆中挑選明珠,一件名作得來實在非易,備嘗艱辛,同時卻鍛煉了自己的鑒定眼力。1984年周懷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當代書畫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無償捐贈給家鄉,為家鄉人民奉獻出一座藝術的寶庫。

⑶ 我有一幅愛新覺羅溥佐的蘭花工藝畫,能告訴我市場價格嗎

溥佐 (1918-2001):抄 滿族襲,號庸齋松堪,北京人。1918年生於一個滿族家庭。他從小酷愛畫畫,自幼得父兄真傳,並有欣賞和臨摹皇宮內府藏畫的機會,藝術修養淵深。他擅畫花鳥走獸,尤擅鞍馬,兼作山水,其風格立足於工整精細的宋代繪畫傳統,並吸納元明清以來優秀的花鳥畫家之所長,其畫風典雅富麗,成就卓著。溥佐生前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天津市民委副主任、天津工業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溥佐與孫其峰、孫克綱、王學仲、王頌余、蕭朗、趙松濤、穆仲芹並稱為天津書畫八大家。其作品2004年的價格大約為15,869 元/平方尺 ,曾經拍賣的最高價格為33,332 元/平方尺。

⑷ 煙袋斜街至今保留了那些老建築

煙袋斜街位於地安門外大街鼓樓前,屬西城區廠橋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內以經營旱煙袋、水煙袋等煙具、古玩、書畫、裱畫、文具及風味小吃、服務行業等為主,其鋪面建築風格樸素並有北京北城特點,是北京北城較有名氣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跡。

1 斜街的形成

從地理位置看,煙袋斜街的形成和發展與鼓樓和什剎海的地理位置及社會經濟有密切的關系。

煙袋斜街東口在鼓樓前大街路西,其走向自東偏向西北,進東口約50米路北即為大石碑胡同的南口,可通往鼓樓西大街。斜街中部與義溜河沿相通,沿義溜河沿南行可達後門橋。斜街中部南口往西即是什剎海東沿,通銀錠橋。斜街西口正中與鴉兒胡同東口相對,自鴉兒胡同西北行即可至名剎廣化寺,再沿後海北沿可直達德勝門小市。斜街西口西南即為「銀錠觀山」之銀錠橋,過橋南行為什剎海西沿,過橋西行為後海南沿,斜街西口之東北即小石碑胡同南口,可通至大石碑胡同中間。

進入煙袋斜街東口約40米,其兩側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故東口內之店鋪均為高台階。而在斜街向西北處即大石碑胡同南口處,房基漸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側至義溜河沿處,路面形成慢坡,說明煙袋斜街的形成與什剎海之河岸變遷有關。六十年代建築地安門百貨公司大樓施工中,曾發現元代海子之石駁岸遺跡,可知其基址原為元代海子的東北岸。所以,煙袋斜街在歷史上也曾為海子的水面所覆蓋,因長期淤積及歷代累積、灰土、垃圾並填土建房,逐漸形成民居和新街巷。因為是沿著海子岸邊逐步發展,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與大都城原規劃的棋盤式街巷不同。其南還有「白米斜街」,也是由元代海子之東南岸淤積後逐漸形成的。依我所見,煙袋斜街地面的形成,或在明初,而且是當時什剎海前海東北岸邊的一個景區。

明沈榜《宛署雜記.廊頭》條載:「洪武初,北平兵火之後,人民甫定,至永樂改建都城,猶稱行在,商賈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門,鍾鼓樓等處,各蓋鋪房,除大興縣外,本縣地方共蓋廊房八百一十間半,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間半,召商居住,總謂之廊房……」以下尚有修建大、中、小房及各承租人納鈔若乾的記載,其中記有:「……海子橋西大房六十四間,……鼓樓西大房六十八間」等,應是明初地安橋及鼓樓西側官建房舍的最早記載。

現煙袋斜街中段路北有廣福觀,為明天順三年(1459年)彭姓太監舍宅始建,應為此地現存的早期建築。

明李東陽《西涯雜泳十二首》有「泳廣福觀」詩:「飛樓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時有步虛聲,隋風渡湖水。」李西涯家位於今什剎海前海西南端(今三座橋一帶),當時可以看見廣福觀在水面上的倒影,可知廣福觀前尚無房屋掩擋,倒影映於水面,似也說明煙袋斜街之前身形成於明代中葉以後。

2 斜街的變遷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張爵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載:「日忠坊二十二鋪,北安門西,廊房,旗房,越海子橋,真武廟,火神廟,銀錠橋,打魚廳斜街……」打魚廳應是元、明時期管理海子捕魚的官廳,證明在明嘉靖之前形成街道後曾以管理海子的官廳命名,卻未見地安門外白米斜街的記載。但明萬曆二十一年(1542年),沈榜編著《宛署雜記.街道》記有:「北曰日忠坊,一鋪曰白米斜街、曰觀音堂、曰皇牆下街,二鋪曰鼓樓下大街……,」其時白米斜街已見記載,當時的打魚廳斜街或已包括在鼓樓下大街之內,也有可能所記即是鼓樓下斜街,打魚廳斜街已經更名為「鼓樓下大街。」

查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師全國》,當時煙袋斜街已稱「鼓樓斜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吳長垣編著《宸垣識略》中,仍引《日下舊聞》謂:「鼓樓……西,斜街過鳳池坊……」之說,此斜街也應是煙袋斜街的地方。吳長垣久居北京,當時是據實地考察後所引用的。

過去有傳說,煙袋斜街因街道的走向形成如煙袋:東口為煙袋嘴,西端至銀錠橋似煙袋鍋。此說似較牽強,其形象不僅並不全似煙袋,且其名初為打魚廳斜街、鼓樓斜街,最後才演變為煙袋斜街是另有原因的。

清兵入關後,滿蒙、漢軍三旗,官員、兵民大多有吸煙的嗜好,煙鋪也興盛起來。鼓樓前即有北豫豐煙鋪。地安門外路東有南豫豐煙鋪,專賣抽旱煙袋的關東煙、旱煙葉、蘭花煙、抽水煙袋的「錠子」、「皮絲」煙,也有聞的鼻煙,還代賣檳榔、豆蔻、砂仁等。煙具另有山西人開的煙袋鋪專賣。煙袋鋪開在鼓樓斜街東口內,門外立有巨大的煙袋招幌,高約1.5米,木質,金漆煙鍋,鍋內刷紅漆,煙鍋外緣系紅布幌穗,煙袋桿刷黑漆仿烏木,煙袋嘴刷白漆畫綠斑仿翡翠,十分引人注目。北京曾有「鼓樓前的大煙袋——一竅不通」的歇後語。這類歇後語多流行於清代後期。所以煙袋斜街是因煙袋鋪的招幌而產生的俗稱。以後為了與鼓樓西大街區分開,官方也將鼓樓斜街改作煙袋斜街,作為正式街名。這應是在道光、咸豐前後(1821~1861年)的事。

3 斜街的店鋪

煙袋斜街內的店鋪自清末民初,各階段變化很多,筆者三四十年代曾在鴉兒胡同崇實小學就讀,每日過煙袋斜街四趟,對一些商鋪有些印象。試記述如下。

煙袋斜街東口北側把角,為洪吉南紙店,規模較大,也在店內裁製傳統的紙製品,賣年節用的神碼、黃白燒紙,也賣學生的文具用品。斜街東口南側為公和魁清真餑餑鋪,大街上三間門面,在煙袋斜街東口路南正是該店製作間,因房基高,必須上到窗前高台上,可隔窗看在糕點上用糖作花樣。

對面路北是一連兩家煙袋鋪:一為恆泰號,另一家為雙盛泰,均是山西人開設的。由此可見,這種同業因比鄰,是以質量和信譽取勝的競爭吧!煙袋鋪不只是賣成品煙袋,而且還備有各類煙袋桿:烏木的、犀皮漆的(漆花紋紅黑相間作不規則圓圈相疊,極似松鱗,當時珠市口有專門生產此類漆煙袋桿的作坊)、鳳眼竹桿;煙袋鍋有黃銅的、白銅的、蒙古式帶花紋的;煙袋嘴有料器的、玉石的、瓷的,大小長短不等,可按各人愛好裝配。還有各式煙袋荷包,山西「一口香」的小銅煙袋,以及普通的銅水煙袋,早期還賣火鐮、火石及艾絨。當然,門外檐下的大煙袋幌子是最惹人注目的。

緊靠煙袋鋪是一間專修鍾表的鍾表鋪,過了鍾表鋪就沒有高台階了。大石碑胡同的南口,其西側路北為鑫園澡堂,澡堂門外西側為一座小龍王廟,廟前有一口井。據說井很古老,是元代的。現在廟與井均已無存了。廟兩側為一間專賣毛筆的店面,窗外小桌上陳列兩支特大號的抓筆,隔窗可見技師製作毛筆。筆店兩側為始建於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的廣福觀原址。30年代該廟為煙袋斜街7號,廟內僅有兩位道士,住持名李國璽,當時曾有安慶水會設於觀內。四十年代住持為明慧道長,曾為華北道教總會負責人。後來廣福觀已論為民居大雜院,廟西側有義信厚裱畫店,門外掛有卷軸畫的幌子,路北的很長一段均為風味小吃。

據徐文玉先生所作《憶煙袋斜街》一文,記有東順包子鋪、義和軒酒館、王金波早點鋪、何記杈子火燒、及溫姓、丁姓、震陽春燒餅鋪、李二炸蝦等。炸蝦是經常在住房外用小車支攤,支一大布傘。在這一趟小吃店之間有一很有名氣的裱畫店——黎光閣裱畫鋪,開業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裱畫料精、工細,畫家溥心畲、齊白石及一些名收藏家也常來光顧。技師王殿俊,技術極高,後來還專門仿製清宮如意館臣字款的畫及手卷等。當時鑒定家稱為「後門造」。斜街西口路北有一較大的油鹽糧店,在西把口原為青菜店,後改為雜貨鋪,其北側是小石碑胡同南口。

斜街西口路南,有一個兩間門面的豆腐房,門外窗邊有一隻埋入地下的大缸,壓豆腐的水流入缸內,冒著熱氣,氣氛很濃。其東邊一排多為什剎海東沿鋪戶的後門,至斜街南側通義溜河沿北口西側,有較大的山東福山慶雲樓飯庄,為二層樓,樓上雅座隔扇窗外有帶欄桿的平台,面對什剎海,可觀賞四時景色。義溜河沿北口東側為溫記染坊,門外立有晾衣物的高架子,再往東有雙龍盛彈棉花店,又東側有數家古董及書店。

據周肇祥民國十三年(1914年)記:「煙袋斜街近來古董鋪漆之不已,東城外國人常出沒故也,然亦無甚佳物,內監之逐,官窯小品已絕跡矣。」所記指辛亥革命後,滿清貴族、官員逐漸沒落,多有賤值變賣古董、舊物者,古董商亦有從附近德勝門曉市收得俏貨獲暴利,又有北京政府新貴、軍閥附庸風雅,賣古玩裝點門面,洋人大肆搜羅攫取我國古物,古董商皆視煙袋斜街為生意興隆之地,先後開設太古齋、抱璞齋、松雲齋、寶文齋等,多為一間門面,錯落設於煙袋斜街中部南側一帶,中部南側面對廣福觀有同和假發店,窗內陳列各式假發,門外高挑一束青絲發。其東鄰為振興理發館,一間門面,兩側掛木製紅白藍的理發館標志,顯得有些土氣。其旁為中和當,該當鋪為斜街內唯一洋式水泥鑲花瓷磚的高聳門面,仍掛老式帶紅布幌穗的錢串標記,門內有一大「當」字,他的東鄰是蘊寶齋呂姓古玩店,店門外懸有英文招牌,兩間門面,門外放有近一米高的石造像。是較大的古董店。

周肇祥在日記中多次提到在此店購得宋瓷佛像,雙魚鏡,古印章等。蘊寶齋之東有兩家西服店,其中以潘步昆西服店歷史較長,但當時穿西服的人太少,到這里做西裝的人更少。當時,多承攬學校集體為學生作制服的生意。其店門外兩則豎立畫有西裝男式的全身像招牌。再東側即是有高台基的公和魁餑餑鋪的廠房窗戶了,且此處已至煙袋斜街東口路南。憑記憶記述斜街內商鋪的大體位置,因時隔多年,多有忽略及錯置者。

4 斜街的整復

煙袋斜街在50年代以後,逐漸冷落,許多商店均變為民居,老字型大小僅存鑫園澡堂,廣福觀內曾有一家裱畫者。最近西城區為了恢復煙袋斜街的文化風貌,正在修建整復,這是好事。

據我觀察,現在對古文化街的恢復,往往是忽略了街道發展歷史的滄桑。一條街的形成和發展,往往經過十幾年、幾十年、上百年,其間均留有不同時代的痕跡,反映了不同時代經濟、文化、社會風習等內涵。一條街是歷史的載體,而且目前通行的作法是全面起動,大興土木,使古舊破敗的街道突然舊貌換新顏,整舊如新,甚至拆舊建新,動輒斗拱翹檐,金碧彩畫,雖說也是古典民族形式,但總歸是千人一面,將原有的歷史面貌一掃而光,全無各階段歷史內涵,將古街道改造成影視城「明清一條街」的檔次。這是非常可惜的,有如古銅器去銹,紫檀傢具刷漆。

真正的古老街道是名城歷史的載體,捨去歷史痕跡還有什麼價值?旅遊者、國際友人參觀瞻仰的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名跡,對看一些全新布景是失望的。

恢復古老的文化街,應是慎重、嚴肅、認真的經過考證,像對待古文物一般,恢復原貌,整舊如舊,把有百年歷史的煙袋斜街,恢復為具有老北京城歷史風貌的古文化街,是大家所期待的。

⑸ 請朋友鑒定一下這幅畫的年代,作者,內容,印章及價值謝謝。作品已傳到百度。

看款是『心畲』印章是『舊王孫』。斷定是恭親王奕

⑹ 畫仙和畫聖分別是誰

畫仙--張大千 ,畫聖-吳道子

⑺ 張大千的個人簡介

張大千,生於1899年,去世於1983年,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張正權,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市人。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影響巨大,又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他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開創潑墨與潑彩,發展了中國畫新的藝術風格。

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都在中國繪畫歷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他是中國畫史上少見的最具全方位的畫家。由於其技法獨到,創立了名聞爾的大風堂畫派,俗稱「大千畫派」。

(7)溥心畲蘭花擴展閱讀

張大千的主要作品有:1971年《可以橫絕峨嵋巔》(潑彩山水圖);1973年《青城天下幽》潑彩山水圖;1979年《闊浦遙山系列》潑彩山水圖、《摩耶精舍外雙溪》潑彩山水圖、巨幅金箋《金碧潑彩紅荷花圖》;1981年《台北外雙溪摩耶精舍》潑彩山水圖。

1982年《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春雲曉靄》潑彩山水圖、大風堂作潑彩山水圖、《水殿幽香荷花圖》、《水墨紅荷圖》等作品。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