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坡蘭花
① 隆陽的五:歷史文化
保山歷史文化極為悠遠深厚。早在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間的混沌歲月,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進化中的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一個家園,而至遲在七八干年前的人類童蒙時期,保山的先民就作為後來崛起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原始支系在這里生息和奮斗,並創造了璀璨奪目且獨具區域特色的史前人類文明「塘子溝文化」—迄今所見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縹人」化石的發現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打開典籍,保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周郝王時—這里是一度興盛的哀牢古國的發祥之地和立國之基,其開國之君便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話之一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龍的傳人」九隆。在哀牢古國存續的數百年歷史歲月里,保山先民不僅卓有成效地開發了「三江」流域「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熱土,還創造了輝煌奪目、獨步一方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疆拓土,在今保山壩東北的金雞鄉設縣置吏,並遷中原文化望族呂氏後裔「實之」。這是中原王朝在瀾滄江以西立足揚威的最初據點,也是業已精熟的漢文化消解、吸納直至最終反客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發端。「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這首有典可考的雲南歷史上最早的詩歌,便是兩種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內屬,歷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舉西漸。至三國初期,諸葛亮南征,「攻心為上」,當然得雙管齊下:既要「揚武」,又須「揚文」。漢文化更是「隨軍南下」。而這時節的保山也已頗有些「修齊治平」的人才。
當然,這還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發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黃金時期當出現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統年間(15世紀末葉),保山出了個「布衣奇人」楊元,他滿腹詩書,甘守清貧,開館辦學,倍養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著,名滿天下的新都狀元楊慎謫戍保山,滄怒之間更是魁星高照,文氣大熾。此後,保山「決科登仕者代不乏人」,並有大量著述相繼問世。出其類而拔其萃的既有「韻著千秋」的張氏父子,也有身歷三部尚書人稱「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與楊升庵惺惺相惜的詩人張含,其大量詩文「上獵漢魏,下汲李杜」,極大地豐富了地方文庫,於滇省亦堪稱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盪的政治風雲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義組織者楊振鴻、愛國僑領梁金山……真是龍騰虎躍,盛極一時。
源遠流長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時光洗磨,而今已成為邊地珠鏈般璀璨奪目的永恆風景,並以其突出的豐富性、多樣性特徵,為行將拉開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區建設釀制了無比豐厚的人文底蘊。
一、歷史文化聚寶盆
「襟滄江而帶怒水」的保山是中國版圖上開發極早、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邊疆地區。戰國中期,這里就建立了統一興盛的奴隸制國家---哀牢國,公元69年,哀牢國內附歸漢,東漢在保山設永昌郡,時為東漢第二大郡,其後的保山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山踞「八關九隘」之威勢,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保山市毗鄰緬甸,國境線長167.78千米,南方絲綢古道、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都從這里通過,是國家級邊貿口岸和中國西部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同時還是中國面向南亞和西進中東的重要橋頭堡。
保山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哀牢歸漢、永昌建郡、鄧子龍戎邊、滇西抗戰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這里曾留下永曆帝、徐霞客、徐悲鴻、馬可波羅等人的足跡;這里曾養育了「九隆傳人」柳貌、蜀漢名將呂凱、「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領袖杜文秀等著名人物。
久遠歷史刻下的歲月鉻印,便利交通串起的多彩風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澱,傑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結晶……使保山成了一個文化的聚寶盆。在這里,從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戰文化到邊地文化、異域文化、僑鄉文化、蘭花文化、翡翠文化……都得到了多元的融合和貫通,從而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保山文化。
二、境內南方絲綢古道
古道,古稱「蜀身毒道(蜀:四種;身毒:今印度),蜀、楚、粵商賈在西南地活動.中乏走身毒之徒」。據史料記載:「蜀身毒道」不僅早於南方海上的「絲路」而且比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後所出現的南北「絲綢之路」還要早兩個多世紀。「開通中印經濟交通,始於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它的具體路線是:l、北起成都,南經宜賓、昭通、昆明到達大理的洱海地區,史稱「五尺道」;2、從成都西南行往西昌,過金沙江到達大理的洱海地區,史稱「靈關道」。兩條道路在洱海地區會合後,西行過瀾滄江到保山。從保山西去緬甸,又可分為三條道路:一條是從保山西過怒江經龍陵、芒市出緬甸;另一條是從保山過怒江經騰沖出緬甸;再一條是從保山南面,經姚關、鎮康出緬甸。這三條道路中出緬甸的商旅最為頻繁。三條道路均經緬甸到達印度。史書稱大理以西為「永昌道」全長約二千公里。
南方絲路永昌道西越蘭津渡霽虹橋後,經平坡、水寨、天井鋪、牛角關、官坡、板橋進入今保山城區,然後分南北兩路出境。北路走瓦房、西亞、登灰坡梁子過北齋公房抵騰沖界頭,或經青崗壩、楊柳、怒江雙虹橋、白花嶺過南齋公房抵騰沖曲石。過芒寬境內南、北齋公房的古驛道均為馬邦通道。
南齋公房古道從古道之巔南齋公房到雙虹橋,一路有:一碗水、門樓樹、斷命崖、懶板凳、鬼器箐、大范場、老地塘望鄉台、黃竹河、崗房、大風包、舊街、大塘子(魚塘杜)、大尖山、大坪子、雙虹橋等隘I:1與驛站。其中大范場、崗房、舊街、大塘子、雙虹橋街為驛站,專為方便來往客人的。
往日繁華喧囂的古道成了一部永恆的無言的歷史。如今游覽古道,踏著爬滿翠綠苔蘚的石板,摩娑腳板的是不知飄零了幾千年的落葉,苔蘚與落葉掩蓋了古道昔日的傳說。偶爾能看到石板上嵌人的半圓形馬蹄印或問能拾到的銹跡斑斑的馬掌,似乎還能觸摸到古道厚重歷史的一頁。
古道由於山高箐深,土木草石形態各異,常使人浮想翩翩。古道上的門樓樹(又叫大門樓)是兩棵巨大的古樹,兩樹之間僅容一人走過。老樹蒼虯的枝稈上,長滿了一百多種寄生植物,五顏六色,奇形怪狀。寄生植物被風一吹,在裊裊的薄霧中若隱若現,使人聯想翩至。
失去繁華喧囂的古道就給人一種「古道西風瘦馬」的凄涼。幸而有偉岸的大樹,零散的野花,鳥類的清啼給古道舔幾分生氣。游古道,集探險、獵奇、訪幽、搜勝、健身於一體.使你在歷史的氛圍中去品昧古道昔日的風采。
三、滇西抗戰大史詩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國西南邊地的保山、德宏和怒江、臨滄等地,爆發了一場以保衛滇緬國際通道,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為目的的抗日愛國戰爭,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滇西抗戰。這場血戰,以日本軍隊對我國西南後方出海通道——緬甸和 滇西的進攻為肇端,前後延續約3年時間。
戰爭進程大致分三個階段:從1942年2月至5月上旬為日本軍隊進攻時期。這期間,日軍從東南亞一路北上,攻入緬甸,中國政府為保衛滇緬國際通道和西南後方安全,派遣10萬遠征軍出國抗日。但因盟國各方的指揮協調失當,緬英軍隊不戰而逃,致使日軍先得利,切斷我遠征後路,我10萬將士有心殺敵,無力回天,聲 勢浩大的援緬行動以失敗告終,緬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龍陵、騰沖等大片國土相繼淪入敵手;從 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為敵我相持階段。這期間,我國滇西守軍為扼制日軍進犯攻勢,及時炸毀滇緬公路惠通橋,阻敵於怒江之西,同時派部隊深入騰沖、龍陵等地,組織淪陷區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敵後游擊戰爭,極大地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從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為中美盟軍大反攻時期。這期間中國政府為打破日軍封鎖,重開滇緬國際運輸線,重組的衛立煌上將為首的20萬中國遠征軍,利用國際反法西戰爭發生轉 、折的有利時機,在美國盟軍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適時強渡怒江,向盤據滇西的數萬 、日寇發起全面反攻,經過8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斃敵21000多人,最終於1945年1月20日將侵略 都趕出國門,取得了滇西抗戰的最後勝利。
滇西抗戰是我國八年抗戰中最早向日寇發起的戰略性反攻,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抗日戰場從失敗走向勝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這場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我國實施 東西突擊,最終稱霸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夢想。在這場事關中華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敗大局的戰略決戰中,中國遠征軍、美國盟軍、愛國華僑和滇西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戰,以傷亡二十多萬軍民的代價,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大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