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石硯
1. 王羲之和溫州的淵源
王羲之在溫州的逸事遺蹤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世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世族大家,是我國東晉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在書法藝術上博採眾長,自成一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游龍」,被後世尊為「書聖」。性愛山水,能詩善賦,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不僅在文學上是宴遊詩序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尤其在書法上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所作書簡雜帖,或議論時政,或抒發懷抱,亦為世所稱頌。
王羲之小時拙於言辭,及長,聰慧有辨才,為時賢所器重。22歲任秘書郎,後遷征西將軍參軍,累遷長史,薦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授護軍將軍、皆不就。永和七軍(351)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重政寬和,時會稽災荒,他開倉賑貸,漕運便民;朝廷賦役繁重,「每上疏爭之;」曾痛斥當時吏政腐敗,說;「自傾年割剝遺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關心民間疾苦,做了不少有益於百姓的好事。
羲之信奉道教,崇尚清淡,性格豪逸,好山水之游,素無廊廟之志。後來與朋友王述發生矛盾,王述升任揚州刺史,成了王羲之的頂頭上司,出於私怨,對羲之諸多挑剔,羲之深以為恥,便稱病辭職,並在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出任官職。《晉書?王羲之傳》雲;「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戈釣娛樂。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葯食不遠千里,偏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可見其辭官後優游山水的生活情景。
王羲之與溫州有著密切關系。明任敬在《溫州府圖志?序》中雲:「嘗考自東晉置郡以來,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謝靈運之招士講書,由是人知自愛向學,民風一變。」王羲之在溫州留下許多逸事遺跡,如:「五馬坊」,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九載:「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馬,綉鞍金勒,出即控之,今有五馬坊。」楊蟠《詠五馬坊》詩雲:「相傳有五馬,曾此立踟躕。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首句有「五馬」,末句有王羲之「換鵝」典故,所指是王羲之無疑。楊蟠是北宋時溫州知州,曾定溫州城內為三十六坊,其中就有「五馬坊」,可見「五馬坊」為太守王羲之而命名在北宋已見之於文字記載。《方輿勝覽》還記載了溫州百里坊至平陽嶼一百里河港荷花盛開,王羲之自南門登舟賞荷,唐溫州刺史張又新《詠百里坊(芳)》詩雲:「時清游騎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開。民喜出行迎五馬,全家知是使君來。」「造訪樂清高士張薦。」:明永樂《樂清縣志》卷二「丹霞山」雲:「初,晉張文君煉丹於此,太守王羲之訪之,文君遁入竹,不獲見。」同書卷八「仙釋」雲:「張文君,字子雁,樂清人,世居白鶴山下,得神仙修煉之術,於所居傍煉丹。郡守王羲之慕其名往訪焉。文君以余葯擲溪水,遁入竹中,右軍不獲見而去。」北宋《太平寰宇記》卷九九「張文君」雲:「永嘉人,隱丹霞山,郡守羲之造訪,遁入竹中不得見。唐張又新《白鶴山》詩雲:「欲驅五馬尋真隱,誰是當年入竹人。」《太平御覽》卷九六三「竹部」引劉宋鄭緝之《永嘉郡記》雲:「樂成縣民張薦者,隱居頤志,不應辟命,家有苦竹數十頃,在竹中為屬,恆居其中。王右軍聞而造之,薦逃避竹中,不與相見,一郡號為高士。」可見王羲之任永嘉郡守造訪樂清張薦事,自劉宋、庸、宋、明、清以來一直連續記載,一脈相承。
除了上述記載外,又如「墨池坊」,《永嘉縣志-古跡》載:「墨池,在墨池坊,王右軍臨池作書,洗硯於此。」明葉式《墨池記》雲:「右軍刺溫多惠政,暇輒復臨池以適其情,後人因祠於郡城。」「華嚴石硯」;溫州江北羅浮華嚴山產石硯,王羲之得之甚喜,簡帖中有:「近得華嚴石硯頗佳」之語。相傳溫州郭公山「富覽亭」三字為王羲之手書。舊溫州府署左井欄內側刻有「容成太玉洞」五字,相傳也為王羲之所書。王羲之游惡溪見溪水驚險奇絕,遂書「突星瀨」三字於溪邊大石。溫州華蓋山下舊有「王謝祠」,為溫州人民懷念王羲之、謝靈運而建的。
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太守,從唐宋前後以來,均有文籍可稽,史書源源連載,證據確鑿;但近來也有學者據《晉書-王羲之傳》缺載而提出否定或質疑。
王羲之與楠溪鵝兜
浙南永嘉溪山,山水秀麗,現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當地農家有種用具,名鵝兜。它用杉木製,下部有底,圓形似鵝身,可盛水;上有揭柄如鵝頭形,可用手提。山鄉農家婦女喜用鵝兜洗衣服,或用它給孩童洗浴。這種形狀的鵝兜,全國其他地方少有,唯獨浙南有之。為什麼要把一件浣洗用的器具製成鵝的形狀呢?據傳,這與書聖王羲之有幾分瓜葛。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號澹齋,世稱王右軍,原籍山東琅琊(今屬臨沂)人,世居浙江會稽山陰(今紹興)。他曾為永嘉郡(今溫州)太守,其人崇尚清淡,性情豪逸,好遊山玩水,乃是仁智之士。他一生最為愛好的是練字、養鵝,使字與鵝結下了特殊之緣。當時永嘉河鄉、溪山多養鵝,鵝的羽毛呈灰白色,會游泳,身體穩雅,頭秀長,頭上的肉狀冠很美,且極靈活。這給王羲之練字大有啟發:他練字亦求穩雅秀美,穩若泰山,活如矯龍。王羲之看鵝練字、養鵝練字,又特別愛寫鵝字。天台上的鵝字碑有王羲之書的獨筆鵝字;紹興蘭亭「鵝池」的這個鵝字也是王羲之寫的;王羲之35歲時又辭官歸隱奉化剡原九曲溪養鵝。王羲之練就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飛鳳舞,實與鵝有著淵源。
王羲之在永嘉任太守,留下了洗硯洗筆的「墨池」古跡,並有「華嚴石硯」之說,「王得之,甚喜」,這石硯產於永嘉江北羅浮華嚴山,現華嚴山下仍有花泥嶴村。王羲之愛鵝、養鵝、悟鵝、以鵝為神形而練字,在永嘉亦留下了美麗傳說。時人為紀念他,便請圓木匠人以鵝形製作成家用器具鵝兜,日日使用,天天相見,在楠溪山鄉及浙南地區流傳至今。
他是我國晉代的大書法家。出身貴族。四十八歲任會嵇內史、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
王羲之在書法上有傑出的成就,他曾學過書法名家鍾繇的筆法,但不墨守鍾法,虛心吸收魏晉諸家書法的精華,會古通今,銳意創新,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真草行書,眾體兼美,筆勢奔放,宛麗多姿,成為後世書法上的正宗,被人譽為「書聖」。
羲之雖然出身高門士族,又具才華,但對榮祿仕進則多次謙退,朝廷「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另一方面羲之對國事民瘨卻十分關注。他關心北伐,志圖恢復中原,統一華夏;關心政局安定,努力促進國內團結;並且開倉賑乏,柬爭朝廷減省賦役等等。他還十分關心溫州一帶人民生活,《全晉文》卷六記載了王羲之書簡,內中有提及:「比得其書,方山海間,民逃亡殊異,永嘉(郡)乃以五百戶去。深可憂!此間(指會嵇)不乃至此。」
後來,王羲之由於朝廷沒有接受他的書柬,還因此受到冷遇和譏笑。永和十一年,羲之稱病辭去會嵇內史,在父母墓前起誓,今後不再為官和干涉朝廷之事。從此,他居會嵇,過著「年年桑榆」「獨善其身」的生活,其足跡則遍游東中諸郡,泛滄海,窮諸名山,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
關於王羲之和溫州的關系,目前史學界存在兩說,其一,根據《溫州府志》《永嘉縣志》引祝穆《方輿勝覽》等書所載:王羲之曾任永嘉太守,並有庭列五馬的傳說。其二,《晉書本傳》及其他有關史籍均無此記載。但王曾出遊永嘉,並在一些地方留下了行蹤足跡。如《永嘉郡記》載:「昔王右軍游永嘉,終於惡道。右軍書南邊大石,今猶見墨跡,而字不甚了了。」又,「樂民縣民張薦者,隱居頤志,不應辟命。家有苦竹數十頃,在竹中為屋,恆居其中。王右軍聞而造之。薦逃避竹中,不與相見,一郡號為高士。」特別是歷代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著不少有關王羲之的傳說。
溫州五馬街,原名「五馬坊」,是溫州市的中心鬧市區。其命名由來與王羲之有關。相傳,王羲之在永嘉任太守時,庭列五馬,綉鞍金勒,在每次出行時,五馬齊驅,馳騁於道。唐代溫州刺史張又新在《百里芳》一詩中說:「時清游騎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開;民喜出行迎五馬,全家知是使君來。」寫的就是此事。當時可能還沒有坊名。到北宋楊蟠任永嘉太守時,他把溫州街巷分為三十六坊,為了紀念王曾此立踟躇。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說的都很明確。
根據《永嘉縣志·古跡》載:「墨池,在墨池坊,王右軍臨池作書,洗硯於此。」坊因池名,至今仍在。據了解,從前的墨池,在今溫州市人大院子里,已湮滅。清同治雲子攜曾目睹;他在《溫州竹枝詞》中寫道:「墨池遺跡尚巍然,亭閣園池位置偏。」
為了紀念王羲之這一遺跡,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題過「墨池」兩個大字,以志不忘。後亦湮沒無存。到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秋八月三日,由三衢黃大謀續補了「墨池」兩字,並刻於石。此石今藏於溫州博物館內。當我們看到這蒼遒有勁的兩個大字時,彷彿聞到那陣陣墨香,也彷彿看到王羲之那「飄若浮雲,矯若游龍」的筆跡在我們眼前晃動。清代曾任溫州司馬的郭鍾岳,有一首《詠墨池》詞中道:「風流太守憶王郎,經換籠鵝字字香。昨日見郎書法好,移家合住墨池坊。」
在溫州城的北面,即江北岸,有一座華嚴山,其山以出硯為名。據《永嘉縣志·敘山》雲:「華嚴山,在城北八里永寧支山,有華嚴洞,花木繁麗,自成佳境,其石可為硯。」相傳,王羲之曾得到華嚴石硯。王羲之很愛硯。他在法帖中寫道:「近得華嚴石硯頗佳。這也是他的一大樂事,故寫入法帖,以留後世。
王羲之,在溫州留有的筆跡多處。民間相傳,溫州郭公山麓原「富覽亭」亭額以及華蓋山麓原有一井欄上所銘的「容成太玉洞天」六字,均出自他的手筆,可惜都已湮滅無存。故清方子穎在《溫州竹枝詞》中有「富覽亭空一懷古,右軍真跡付雲煙」之句。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作為「書聖」,他的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在溫州,墨池的水,也一直滋潤著這塊土地。自唐以來,文風蔚然,書家蜂起。遠從唐代的草書馳名的張湮,到明代七歲能書的姜立綱;近從三十年代號稱「永嘉二難」的孟容、公愚兩兄弟,到當今書壇上的方介堪、鄒夢禪,更加可貴的是一代新人正在成長。他們結社墨池,吸收前輩書法藝術的精華,努力創造各異的風格流派,使祖國的書法之花,開得更加鮮艷。
2. 蘇軾寫蓮花的詩有哪些
很多很多,這是其中一部分。只是詩,不包括詞。希望有你所需要的。
記所見開元寺吳道子畫佛滅度以答子由
西方真人誰所見,衣被七寶從雙狻。當時修道頗辛苦,柏生兩時烏巢肩。
初如蒙蒙隱山玉,漸如濯濯出水蓮。道成一旦就空滅,奔會四海悲人天。翔
禽哀響動林谷,獸鬼躑躅淚迸泉。龐眉深目彼誰子,繞床彈指性自圓。隱如
寒月墮清晝,空有孤光留故躥。春遊古寺拂塵壁,遺像久此霾香煙。畫師不
復寫名姓,皆雲道子口所傳。從橫固已蔑孫鄧,有如巨鱷吞小鮮。來詩所誇
孰與此,安得攜掛其旁觀。
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熱
涼飈呼不來,流汗方被體。稀星乍明滅,暗水光彌彌。香風過蓮芡,驚
枕裂魴鯉。欠伸宿酒余,起坐濯清泚。火雲勢方壯,未受月露洗。身微欲安
適,坐待東方啟。宿餘杭法喜寺寺後綠野亭
望吳興諸山懷孫莘老學士
徙倚秋原上,凄涼晚照中。水流天不盡,人遠思何窮。問諜知秦過,看
山識禹功。餘杭,始皇所舍舟也。西北舟杭山,堯水系舟山上。稻涼初吠蛤,
柳老半書蟲。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追游慰遲暮,覓句效兒童。北望苕
溪轉,遙憐震澤通。烹魚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沈諫議召游湖不赴明日得雙蓮於北山下作
一絕持獻沈既見和又別作一首因用其韻
湖上棠陰手自栽,問公更得幾回來。水仙亦恐公歸去,故遣雙蓮一夜開。
詔書行捧縷金牋,樂府應歌相府蓮。莫忘今年花發處,西湖西畔北山前。
僧爽白雞 養二十餘年常立坐側聽經
斷尾雄雞本畏烹,年來聽法伴修行。還須卻置蓮花漏,老怯風霜恐不鳴。
凄音怨亂不成歌,縱使重來奈老何。淚眼無窮似梅雨,一番勻了一番多。
天上麒麟豈混塵,籠中弱翠不由身。那知昨夜香閨里,更有偷啼暗別人。
蓮子擘開須見憶,楸枰著盡更無期。破衫卻有重逢處,一飯何曾忘卻時。
至真州再和二首
老手王摩潔,窮交孟浩然。論詩曾伴直,話舊已忘年。北上難陪驥,東
行且趁船。離亭花映肉,醉眼鷺窺蓮。拖轉三山沒,風回五兩偏。荒祠過瓜
步,古甃墮松巔。聞道清香閣,新■白玉泉。莫教門掩夜,坐待月流天。小
院檀槽鬧,空庭樺燭煙。公詩便堪唱,為付小嬋娟。
公顏如雪柏,干載故依然。笑我無根柳,空中不待年。肯留歸闕篩,坐
待逆風船。特許門傳龠,那知箭起蓮。相逢月上後,小語坐西偏。流落千帆
側,追思百尺巔。躬耕懷谷口,水石羨平泉。茅屋歸元亮,霓裳醉樂夭。行
聞宣室召,歸近御爐煙。未用歌池上,隨宜教李娟。
芙 蓉
清飈已拂林,積水漸收潦。溪邊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蓮盡,獨
伴霜菊槁。幽姿強一笑,莫景迫摧倒。凄涼似貧女,嫁晚驚衰草。誰寫少年
容,樵人劍南老。
蓮 龜
半脫蓮房露壓欹,綠荷深處有游龜。只應翡翠蘭苕上,獨見玄夫曝日時。
昌身如飽腹,飽盡還當飢。昌詩如膏面,為人作容姿。不如昌其氣,郁
郁老不衰。雖雲老不衰,劫壞安所之。不如昌其志,志一氣自隨。養之塞天
地,孟軻不吾欺。人言魏勃勇,股慄向小兒。何如魯連子,談笑卻秦師。慎
勿怨謗讒,乃我得道資。淤泥生蓮華,糞壤出菌芝。賴此善知識,使我枯生
荑。吾言豈須多,冷暖子自知。
陸蓮庵
何妨紅粉唱迎仙,來伴山僧到處禪。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和飲酒
芙蓉在秋水,時節自闔開。清風亦何意,入我芝蘭懷。一隨采折去,永
與江湖垂。斷絲不復續,斗水何足棲。不如玉井蓮,結根天池泥。感此每自
慰,吾事幸不諧。酒中有歸路,了了初不迷。乘流且復逝,抵曲吾當回。
和擬古
城南有荒池,瑣細誰復采。幽姿小芙蕖,香色獨未改。欲為中州信,浩
盪絕雲海。遙知玉井蓮,落蕊不相待。攀躋及少壯,已矣那容悔。矣一作失
九月中曾題二小詩於南溪竹上
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見而錄之
湖上蕭蕭疏雨過,山頭靄靄暮雲橫。陂塘水落荷將盡,城市人歸虎欲行。
誰謂江湖居,而為虎豹宅。焚山豈不能,愛此千竿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裴回。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
獻花游女木蘭撓,細雨斜風濕翠翹。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詞招。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宿餘杭法喜寺寺後綠野亭
望吳興諸山懷孫莘老學士
徙倚秋原上,凄涼晚照中。水流天不盡,人遠思何窮。問諜知秦過,看
山識禹功。餘杭,始皇所舍舟也。西北舟杭山,堯水系舟山上。稻涼初吠蛤,
柳老半書蟲。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追游慰遲暮,覓句效兒童。北望苕
溪轉,遙憐震澤通。烹魚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
賦詩得人皆苦炎字四首
城中樓閣似魚鱗,不見清風起白蘋。試選苕溪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
窺船野鶴何曾下,見燭飛蟲空自馴。繞郭荷花一千頃,誰知六月下塘春。
苦熱誠知處處皆,何當危坐學心齋。海螯要共詩人把,溪月行遭霧雨霾。
鄉國飄零斷書信,弟兄流落隔江淮。便應築室苕溪上,荷葉遮門水浸階。
紫蟹鱸魚賤如土,得錢相付何曾數。碧筩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運時風生看斫膾,隨刀雪落驚飛縷。不將醉語作新詩,飽食應慚腹如鼓。
橋上遊人夜未厭,共依水檻立風檐。樓中煮酒初嘗芡,月下新妝半出簾。
南郭清游繼顏謝,北窗歸卧等羲炎。人間寒熱無窮事,自笑疏頑不受店。
道者院池上作
下馬逢佳客,攜壺傍小池。清風亂荷葉,細雨出魚兒。井好能水齒,茶
甘不上眉。歸塗更蕭瑟,真個解催詩。
送錢穆父出守越州絕句二首
簿書常苦百憂集,樽酒今應一笑開。京兆從教思廣漢,會稽聊喜得方回。
若耶溪水雲門寺,賀監荷花空自開。我恨今猶在泥滓,勸君莫棹酒舡回。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處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龍尾石硯寄猶子遠
皎皎穿雲月,青青出水荷。文章工點黝,忠義老研磨。偉節何須怒,寬
饒要少和。吾衰此無用,寄與小東坡。遠為人類予。
與王郎夜飲井水
吳興六月水泉溫,千頃荷花聚暗蚊。此井獨能深一丈,源龍如故亦如君。
荷 花
田田抗朝陽,節節卧春水。平鋪亂萍葉,屢動報魚子。
3. 重慶有哪些特產可以帶回家
江津白酒
產於重慶江津。
先將整粒高粱加沸水浸泡,蒸煮糊化,攤涼;然後培菌糖化,續糟發酵,定時定溫蒸餾取酒;再經陳釀酯化,使酒質更加醇厚豐滿;最後檢驗,勾兌,裝瓶而成。整個過程貫徹勻、透、適三要求。酒液清澈透明,純凈無雜,醇厚芳香,回味甘爽。
江津廣柑
重慶江津早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就開始栽培廣柑,距今已有300年歷史,是全國三大柑桔產區之一,素有「柑桔之鄉」的稱譽。品種有:錦橙、先鋒橙、冰糖柑、津華橙、春橙、五月紅等。錦橙果肉細嫩化渣,酸甜適度,味濃汁多,微具香氣。果實可食部分多,果汁多,種子少。先鋒橙果色橙紅稍淺,風味酸甜,味濃有香氣,種子略多。此外,江津還有皮薄肉嫩、味道清甜的冰糖柑和桐子柑;有頭年開花、翌年4月成熟的晚熟甜橙「五月紅」和青泊夏橙;有質脆味甜,耐貯藏運輸的紅皮香柑和黃皮香柑。
榮昌工藝陶
重慶榮昌陶瓷業從清乾隆時的粗陶,發展到清咸豐時的「泥精」,再發展到光緒時的刻花、色釉及民國時的釉下彩;在窯形上,從甑子窯、通窯發展為階梯窯;燃料均以松柴為主。解放後,由柴窯發展為煤窯。在施釉方面,繼承唐、宋以來的色釉裝飾,發展了各種釉色。
採用的陶土細膩緻密,可塑性強,燒結性能好,製成的工藝陶產品叩之發聲清脆悅耳,體形秀麗精巧,釉質光潤,裝飾樸素大方,既實用,又美觀。
涪陵榨菜
涪陵位於長江與烏江匯合之處。該處出產一種莖部發達、葉柄下有乳狀突起的青菜頭。清光緒年間,涪陵人邱壽安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他僱用的伙計鄧炳成選用肉厚質嫩的青菜頭,讓風吹至半干,加鹽揉搓腌漬,然後再用木榨榨乾鹽水和菜中酸水,再放上作料,裝壇密封。這種用木榨加工的菜,就取名「榨菜」。由於它具有脆、嫩、鮮、香的獨特風味,大受群眾歡迎。起初邱家嚴格保密,獲利甚厚。後來腌制方法逐漸傳開,到1935年,榨菜作坊已遍及四川沿長江一帶,年產達四十五萬壇,其中涪陵佔二十五萬壇,所以「涪陵榨菜」名聲大振,至今未衰。
重慶土特產介紹黃連:以「黃連之鄉」——石柱縣所產最負盛名
天麻:石柱盛產天麻
杜仲:以南川杜仲最為著名
黨參:為巫山特產,又名「廟參」。
老四川燈影牛肉:由重慶老四川餐廳烹制
怡樂牌小塊臘肉:為重慶肉類聯合加工廠生產的傳統四川風味產品
桂樓牌臘豬頭:涪陵所產
京醬風肉:是重慶涪陵地區的民間傳統食品
金角牌老四川五香牛肉乾:始創於1937年。
白市驛板鴨:因產於巴縣白市驛鎮而得名,已有100多年歷史。
雙江牌熊鴨子:由重慶江北區食品公司熊鴨子廠生產。始創於1909年
永川皮蛋:創制於清道光年間
江津米花糖: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傳統名特產品「玫瑰牌」和「荷花牌」產品為名優品牌
美聲牌怪味花生:系重慶嘉美食品廠改進工藝後生產的怪味花生
三江牌合川桃片:由合川桃片廠生產,已有140多年歷史
蓮童牌冬瓜條:由重慶市寶頂食品廠生產。
蝶花牌怪味胡豆:由北碚縉雲食品廠生產。
花生粘:為重慶名特小食品,歷史悠久。
木洞曬棗:始創於100多年前的重慶巴縣木洞鎮。
白橙糖:是合川的傳統地方名品。
奶油核桃糕:是重慶冠生園的傳統特色產品,早在30年代即聞名山城。
花根:是銅梁縣傳統名點,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原名「蘭花根」
椒鹽麻餅:又名芝麻餅,是歷史悠久的川式糕點中的名品
醪糟麻花:本品狀似粗繩,色澤棕黃,形色美觀,質地酥鬆香脆。
賴桃酥:原名癩頭酥,是重慶地區的傳統名點,創制於20年代。
魚皮花生:本品皮酥內脆,甜咸適度,香酥可口。
苕酥糖:本品酥脆甜香,過去是當地民眾春節的常備甜食品。
岳南泡糖:是重慶的著名特產,已有100多年歷史。
龍鳳餅:龍鳳餅是川式糕點中糖皮點心的代表,已有600多年歷史
江北玉米粉絲:由重慶市渝北康華糧油食品廠採用最新工藝製成
白沙蒿掛面:由重慶市江北區玉帶食品廠生產
寶頂牌冬尖:由大足縣裕盛通釀造廠生產,已有100多年歷史。
露凝牌火鍋底料:為重慶市露凝香食品生產廠名牌產品
山城牌金鉤豆瓣醬:由重慶釀造廠生產
涪陵榨菜:始制於清光緒年間
永川豆豉:由重慶永川釀造廠生產,已有200多年歷史
長壽血豆腐:用瘦豬肉和豆腐做成,為長壽縣的傳統名食
仙家豆腐乳:是豐都縣的傳統名食
秀山雪棗:秀山雪棗以酥脆甜香聞名
伏令夏橙:為長壽湖特產
蒼溪雪梨:蒼溪雪梨果實呈長卵圓形或葫蘆形
大紅袍桔:柑桔中名品,產於萬州地區長江沿岸和江津、巴縣等地
長壽沙田柚:產於長壽縣。清香濃甜,味醇如蜜,汁多化渣。果形似葫蘆, 頂微凸,上有不同花紋印環
梁平柚:產於梁平縣,已有200多年歷史,為我國優良柚種。素以皮薄肉嫩,芳香濃郁,汁多香甜,營養豐富而久負盛名。
黃沙白柚:產於墊江縣。品質優異,質嫩化渣,柔軟多汁,甜酸適口,有蜂蜜的濃郁香味。
羊角梨:產於武隆縣羊角區,已有250多年的栽培歷史。這種梨果型美觀,汁多濃甜清香,肉白脆嫩化渣,有一股蜜糖的獨特風味。
江津廣柑:江津是重慶的著名柑桔產地,江津廣柑品種繁多,其中尤以錦橙、夏橙、 冰糖柑、五月紅等為名品。其特點是味濃汁多,酸甜適中,肉質柔嫩,清香怡人,營養豐富
奉節臍橙:臍橙為柑桔中之名品,具有型美色艷、脆嫩化渣、酸甜適口,香味濃郁,無核、易剝皮等優點
城口磨盤柿:城口縣有栽培柿子的悠久歷史,這里所產的柿子個大形圓, 因其底部形似磨盤下扇,上部微凸而有尖,故稱磨盤柿
巴山銀芽茶:是重慶巴縣石嶺茶廠生產的高檔茶
景星碧綠茶:產於重慶萬盛區景星台
翠坪銀針茶:是重慶著名綠茶之一
縉雲毛峰:由西南農業大學實驗茶廠研製,有20年的生產歷史。
峨嵋牌重慶沱茶:由重慶茶廠生產,有30多年歷史
四面山雲霧碧芽茶:選用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茶葉為原料
西農毛尖:系特種茉莉花茶
蜀綉:蜀綉向列中國四大名綉之榜。其特點為短針細密,平齊光亮,內實外松,密 不成堆,稀不見底,綉面取材於各類美術作品和攝影作品,表現內容豐富多彩
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西蘭」土家族語語意為被面,「卡普」即花,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精華。編織時,以紅、藍、白等色棉線為經,各色絲、棉、毛線作緯,採用挖空工藝,手工挑織而成,圖案多用象徵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呈單一型的演進變化,極朴實典雅,畫面新奇,具有實用與欣賞價值。
兆峰陶瓷:由兆峰陶瓷有限公司生產。產品有500多個品種,分為酒店用瓷、家庭用瓷、藝術瓷三大類。產品釉面光亮,瓷質晶瑩細膩,「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極易洗滌。產品使用壽命比普通日用瓷長2至4倍。
金忠牌刀具:大足縣順發金忠小刀廠生產的刀具,選用優質不銹鋼材, 配以牛角、純鋼刀把,精心鍛制而成。有各種砍刀、菜刀、水果刀、旅行小刀等20餘個品種
三峽石硯:俗稱峽硯,主產於北碚,是以嘉陵江瀝鼻峽段所產紫雲石刻制而成。 石硯石質細膩,色澤灰黑,造型優美,雕刻精巧,並有溶墨快、墨汁不易揮發的特點。幾百年來,深受文人墨客喜愛,被譽為巴渝三大名硯( 三 峽石硯、金音石硯、夔硯)之一。
夢麗牌竹編:由江津市竹製品工藝廠生產
奉節杜甫曬棗
因奉節在唐代稱夔州,杜甫曾寓居於此,種植棗樹,有「堂前撲棗任西鄰」的詩句,故得名。主要原料為色白、果肉肥厚的陽山鮮棗,加工工序為:浸泡 煮棗 再浸泡 成坯 冰糖 熬沸 提純 熬糖漿 煮蜜 靜置 晾曬 消毒。其色似琥珀,紋如金絲,外酥內潤,醇甜爽口,化渣離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