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東園荷花池

東園荷花池

發布時間: 2021-12-26 05:44:15

『壹』 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發生了什麼改變

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貳』 揚州那裡可以坐車去鳳凰島啊,坐多少路

以上應該做32路公交車終點站是茱萸灣公園,也叫 揚州市動物園,不做26路.

可以到石塔寺坐66或26到終點站"文昌苑"轉10路,終點站就是鳳凰島.不建議打的,價格太高,不劃算.

『叄』 上海九曲橋的來歷

說到上海的九曲橋,不能不說城隍廟和豫園。在鴉片戰爭以前,上海還是一個小縣城。明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原來的金山神廟(又稱霍光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明嘉靖年間,一個在四川任布政使發了跡的上海人潘允瑞為愉悅父母,歷時18年(1559年-1577年),建造「豫園」,建有荷花池及九曲橋。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修建內園(又稱東園),後並入豫園。清乾隆25年(1760年),上海商界開始重建豫園,建成後改稱西園,成了城隍廟的一部分。清道光22年(1842年),英軍佔領上海,司令部設於城隍廟。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軍從城隍廟等處撤出,上海紳商界募捐重修。民國11年(1922年)重修豫園內園。1963年,重修荷花池和九曲橋。1984年重修湖心亭。
九曲橋實為七曲橋,從池邊到池中心的湖心亭,只有七個曲。

『肆』 蘇州東園的園林美景

東園林蔭密布,清爽宜人,現有樹木100多種,其中喬木佔57.2%,灌木佔36.1%,藤木6.1%,共計約3500株。特色品種有雪松、黑松、香樟、楓楊、山茶等。主要景區有「春景區」和「夏景區」。「春景區」在古城牆南端,植有應景花卉。城垣最高處建有一座「春景亭」。一到春天,海棠櫻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春意盎然。這些花灌木大部分植於1991年。「夏景區」位於「春景區」之北,山上一座「夏景亭」與「春景亭」遙相呼應。山下一方草坪,碧草如茵。旁有一池名「荷花池」。池北部滿植荷花,池上有曲橋,旁邊挑水而建一水榭,背後是寬闊的婁江。夏季至此,涼風習習,荷香四溢,一派清涼世界。

『伍』 揚州公園里有哪些景點

1、宋夾城

國家級4A景區。揚州宋代有「一地三城」之說,分別為宋大城、宋夾城、寶祐城。

而宋夾城在寶祐城和宋大城之間,呈南部略偏東、北部略偏西的狹長方形,至今已有近800多年歷史,雖然後來經歷戰亂等歷史因素影響,但城池地貌特徵依稀可見。

如今的宋夾城考古遺址公園就是在原址上復建的。現宋夾城已開發為體育休閑公園。

『陸』 東園什麼地方好玩啊

東園
東園位於近華浦東面,由「邱商、柏園」兩處私家園林組成,東面、南面臨大觀河入滇池草海航道。園內荷塘交織,柳堤環繞,跨溪架橋,臨池亭廊,景色幽深,荷塘畔、柳叢中建有四方重檐「小觀樓」,公園管理處。

南園
在樓外樓東南面,與樓外樓隔滇池航道水面。庾庄系民國年間庾恩錫別墅。園中荷塘溪流,柳堤環繞,曲橋拱橋,小亭藤架,主體建築為兩層中西合璧式「晉侯樓」。設有客房、餐飲、會議接待等服務設施。

盆景
大觀公園盆景園佔地4500平方米,是昆明地區最大的盆景園。園內佳木蔥蘢,齊花爛漫、山水相映、亭廊交輝,各式盆景星羅棋布。蜿蜒的粉牆邊,盤曲的亭廊旁,布滿了以樹木為主,配以山石的盆景。千姿百態的老樹虯枝盡在眼前:或巍峨挺立、或盤根節錯、或婀娜多姿。每當春回大地,山茶朵朵似錦綉,紫藤串串如銅鈴,楓葉片片若雲霞;入夏則藤蔓掩映濃蔭覆蓋、暑氣頓消;秋來銀杏、南天竹、火棘果實累累、紅艷欲滴;冬後疏林斜枝、錯落有序,伴以傲霜紅梅,愈見蒼勁。園內許多老樁,都有百年以上歷史。一株清乾隆年間所植的雙條「壽」字紫薇,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據說60年代初期,一美籍華人出資3萬美金欲買未果,現已成為盆景園的鎮園之寶。

近華浦
近華浦三面環水,是大觀樓的主景區。公園入口正對近華浦拱形重檐門樓。北面、東面是大型荷花池。「大觀樓」是近華浦主體建築,清康乾時期興建的館、閣、亭、堂古建築群,由臨水長廊縈繞貫通,近兩年新建「華夏長聯景廊」、「大觀樓碑刻拓片展覽」、「中國四大名樓館」、「長聯歷史文化館」等文化景點。浦內長堤虹橋,柳蔭荷塘,蔥郁古樹。「彩雲崖」假山峰迴路轉,紫藤花架形成花廊,四季花壇百花爭艷,綠草如茵。這里既薈萃了大觀樓的歷史人文景觀,又是春秋兩季花展的主展區。旁邊有小吃,房,車站就在附近(近華浦路#92;春暉小區附近都有車站,普通車一元即可,空調車兩元),乘坐100路終點站可到。
西園位於近華浦西面,是1998年徵用200畝土地新建的長聯文化園。有水面30畝,柳堤拱橋,綠草似茵,臨池水榭,石板游路,已經形成「蘋天葦地」,亭橋水榭倒映碧水,林木花卉煙水迷離的優美園景。

樓外樓
地處大觀樓東南面,四面環水,柳堤連通,與大觀樓隔三潭印月湖面對峙。樓外樓三層,綠色琉璃歇山卷脊屋面,形如畫舫。景區有貼水平橋石欄、八角小亭、四方水榭、假山疊石。花壇相連,曲徑貫通。西面跨三孔石橋沿柳堤達西園。

百花地
位於庾庄東北面,與樓外樓隔河相望, 公園徵用後辟為「垂釣者之家」,魚塘畔有弧形長廊,柳堤草坪,沿草海航道東側,長堤與庾庄連接。

『柒』 留園前身東園上奇峰異石雲集的美景有哪些

1794年,劉恕成為了東園的主人。劉恕成為園主後,開始了對東園的修復和擴建,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在1798年,東園的修復和擴建終於完成。

重修完成後,因園內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又以其中多植白皮鬆,故名寒碧庄。又因為屬於劉家所有,故又稱「劉園」。

劉恕一向愛石,有人形容其是「千金一石不為痴」。在劉恕治園的20多年裡,劉恕搜尋了玉女、箬帽、青芝等太湖石,稱為「十二峰太湖奇石」自號「一十二峰嘯客」並撰文多篇,記載尋石經過,抒發仰石之情。同時邀人繪畫、題字、作記,然後移入園內。

印月、青芝和雞冠三石位於濠濮亭曲溪樓前,三石都高不過3米。印月臨水,石中有一天然渦孔,其倒影落在池中如一輪明月,劉恕曾經作詩描述道:

凌虛忽倒影,恍若月臨川。

青芝的形狀形如劉恕詩稱「擬斷白木鑱」,只是顏色萬古長青,後來唯其頂上橫加了一塊湖石。

累黍石位於五峰仙館北面,還讀館西面,當窗而立,高3米有餘。累黍石上布滿黃色結晶顆粒,可謂「累處直疑從黍谷」,和還讀我書齋之名相得益彰。

獼猴和仙掌位於五峰仙館北面庭院花徑之上,仙掌居中,獼猴偏西,兩石高兩米左右。從五峰仙館內朝北望之,獼猴峰如一老猿,抓首弄耳蹲立於白皮鬆下,身上毛發也依稀可辨,真有點「似戒飛騰學靜觀」的味道。

一雲峰位於在明瑟樓南的假山中,石上鐫有「一梯雲」3字,其側隱約可見「一雲峰」3字,峰高丈余,屹立於假山石徑旁,如雲似帆。

篛帽倚立在冠雲峰旁東側,石高不過丈,石上部形如箬帽,故有此名。石背面鐫有劉恕所題「篛帽峰」字。

可惜此峰曾折裂,人們用鐵搭連之,暗合清代學者潘奕雋詩「不必低頭效苦吟」之句,真是恰如其狀,描繪得惟妙惟肖。

拂袖在東園一角,石上攀附凌霄一株,石高約一丈,其身拂出一角如古人袍袖,故有此名。清代學者潘奕雋有詩道:

介石心原不染塵,餐霞幾歲學修真。

浮邱把袂還招手,同調應呼澹盪人。

玉女在「綠蔭」西牆邊,青楓下,石高不滿丈,前臨荷池,霧鬢風鬟,素裳曳地,亭亭玉立,如一美人,故有此名。

奎宿在曲溪樓前濠濮亭旁,石高兩米余,貌不驚人。唯其形狀與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形狀極為相似,故稱奎宿。在最早的天文著作《石氏星經》中有關於奎宿的描寫:

奎十六星,形如破鞋底,在紫垣後,傳舍下。

劉恕還喜好書法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幾百方條石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後來保存的書條石,基本是劉恕留下的。

劉恕還遍請當地名家,集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對東園故址改建,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經過劉恕的重修,劉園雖然比東園增加了建築,但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靜之趣。當時園林有內園、外園之分,內園即劉恕住宅部分,外園即園林部分。

劉園中建有古木交柯、還讀館、卷石山房、明瑟樓、綠蔭、曲溪樓、掬月亭、含青樓、垂楊池館、個中亭和半野草堂皇等。

古木交柯位於園林的東南方,是一個幽僻的小庭院。此處雖無奇峰秀石,但高牆下用素磚砌築的花台上山茶怒放,柏枝凝翠,紅綠相間,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粉牆上嵌有「古木交柯」磚匾一方,但後來由於歲月的洗刷,舊題已久摩滅。存留下來的是後來盛康為園主時補書的,在題名的左邊有跋文:

此為園中十八景之一,舊題已久摩滅,爰補書以彰其跡。丁巳嘉平月,道蓀鄭思照識。

鄭思照為盛康幕僚,在後來的1910年曾測繪《蘇州留園全圖》,補書時間為1917年。

在古木交柯的花台中原有古樹兩棵,一為古柏,一為耐冬,耐冬即為山茶一種。但是兩樹都已死亡,只是古柏雖死,但軀干還在。後來為正其名,又移栽了古柏和耐冬兩棵,形成景觀。兩樹交柯連理,紅綠相交。

古木交柯花台雖為磚砌,但造型古樸典雅,別有風味。此處僅植兩樹、置一匾,就構成了一幅充滿生趣、耐人尋味的圖畫。

這里運用了傳統國畫中最簡練的手法,以牆作紙,化有為無,化實為虛,使整個空間顯得干凈利落、疏朗淡雅。

還讀館即存留下來的還我讀書處,位於五峰仙館的北側。「還讀館」這個名稱來自於晉代陶淵明的《讀山海經》:「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還讀我書齋所在的地方從前是書齋,劉恕建築為樓,時稱「還讀館」,後來盛康為園主時稱「還讀我書齋」。

卷石山房即存留下來的涵碧山房,位於古木交柯的西北方,東面緊靠明瑟樓。劉恕為園主時稱「卷石山房」,後來盛康為園主時名「涵碧山房」。「涵碧山房」這個名稱來自於宋朱熹詩「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

涵碧山房建築面池,水清如碧,「涵碧」兩字不僅指池水,同時也指周圍山巒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藉以為名。

涵碧山房建築三間,因建築前臨荷池,故通常又稱荷花廳,清代文學家俞樾《留園記》中的「涼台燠館」即是指此。

「明瑟樓」這個名稱來自於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目對魚鳥,水木明瑟」之句。此處環境雅潔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有此名。

明瑟樓為兩層半間,卷棚單面歇山造,樓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樓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邊一峰屹立,上鐫「一梯雲」3字。樓梯面東牆上,有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的「飽雲」兩字磚匾一塊。

綠蔭的建築臨水而築,取元末詩人高啟《葵花詩》中「艷發朱光里,叢依綠蔭邊」為名。軒南庭院牆上有石匾嵌於其上,有清代史學家錢大昕書「花步小築」。綠蔭建築的西側原有一株古楓,小軒籠罩在樹蔭下,故有此名。

曲溪樓也是臨水而建,緊挨著濠濮亭,為兩層單檐歇山式建築。樓只有前半部分,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3米左右,南北長10多米。

掬月亭即存留下來的濠濮亭。濠濮亭為方形四角單檐歇山式建築,其北挑出水面而築。劉恕時稱此亭為「掬月亭」。後來盛康為園主時名「濠濮想亭」,後易名濠濮亭。

含青樓即後來遠翠閣,位於還我讀書處的西邊。唐朝詩人方干有詩道:

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

詩與景符,故有此名。劉恕時曾名「空翠」,後改名「含青樓」,後來盛康時名「遠翠閣」。遠翠閣實質上為樓,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兩層,單檐歇山造。

從曲溪樓北行,有水榭名「清風池館」。清風池館的建築為水軒形式,單檐歇山造。劉恕時稱「垂楊池館」,後來盛康時改名為清風池館,昔署匾為「清風起兮池館涼」。

清風池館傍水池東側而築,開敞不設門窗,清風徐來,分外舒適。清風拂面,池水泛起粼粼碧波,池館變得清涼爽人。這里有一副楹聯為:

牆外春山橫黛色;

門前流水帶花香。

楹聯的落款是:「楊沂孫題留園清風池館」。此為舊聯借用,篆書。掛在清風池館內,聯語和環境相符。上聯詠遠借之景。黛色,就是深青色,是遠山的天然美色。

下聯詠近觀之景,似輕柔明透的流水,還有醉人的花香。山水本是自然界中富有魅力的基本景觀,聯語還賦予它們以豐富的感情。「橫」和「帶」兩字突現了山水之性格、神采,有妙造自然之趣。山水與人們的感情相交流,引起人們更美的遐思。

此處還有一幅清代書法家楊沂孫的楹聯。楹聯道:

松陰滿石閑飛鶴;

潭影通雲暗上龍。

楹聯的上聯詠景色之清幽。松枝虯干,濃陰瀉地,奇石蔽日,而清腥秀逸、體態翩翩的飛鶴悠閑地在池邊活動。由於仙人騎鶴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人們往往將鶴與神仙隱士連在一起,因此尋常之景被寓超凡脫俗之趣。

下聯詠水潭倒影之奇妙。樓台亭閣、綠樹濃陰、白雲、艷陽、松影,全都倒映入清潭,微風乍起,隨波盪漾,美如神話中的水晶仙宮。這里「上龍」是指松影,將松樹比作龍蛇或龍影在古代詩作當中運用十分廣泛。

水光、樹陰、閑雲和飛鶴,虛實、靜動交相輝映,使人心靈愉悅,塵念煩憂盡去,富於佛家禪機悟趣。

個中亭即存留下來的可亭,位於涵碧山房的北邊。在亭中南望,「涵碧山房」與「明瑟樓」形如一艘航船,停泊在水邊。整組建築打破了整齊劃一的布局,給人既有變化而又美觀自然的感受,體現了中國山水畫法中主景偏右的傳統手法。

可亭為六角,飛檐攢尖,劉恕時稱「個中亭」,後來盛康時稱「可亭」。可亭楹聯可亭處有多幅楹聯,其一為:

園古逢秋好;

亭小得山多。

楹聯的落款是:「鄭文源題留園可亭」。鄭文源的題聯還有一處:

園林甲天下看吳下遊人載酒攜琴日涉總成彭澤趣;

瀟灑滿江南自濟南到此疏泉疊石風光合讀涪翁詩。

此聯的落款是:「鄭文源題留園半野草堂」。

此聯後來被懸掛於可亭。聯中的彭澤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陶淵明曾任彭澤令,故世稱「陶彭澤」。涪翁指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黃庭堅曾被謫涪州,自號「涪翁」。

此聯的上聯贊美蘇州園林之美、遊人之盛、情趣之雅。聯中所引用的陶淵明,表現出一種閑適高雅的生活情趣。下聯敘作者行跡,詠疏泉疊石之美景。聯語將園林山水之美和黃庭堅的寫景詩並稱,景美詩美,相得益彰,令人回味。

可亭處的楹聯其三為:

水轉桐溪約秋禊;

路尋花步賦春遊。

楹聯落款是:「佚名題留園可亭」。

對聯中的秋禊,是指古人於夏歷七月十四日臨水祓祭,以清除不詳,稱為「秋禊」。聯中的花步亦稱「花步小築」。

可亭處的楹聯其四為:

唯曰進德焉修學焉是在我爾;

從慈永安矣其樂矣蓋有天乎。

楹聯的落款是:「俞樾題留園可亭」。俞樾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他一生著述不倦,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書》、《小浮梅閑話》、《右台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

俞樾曾經與留園主人盛康是好友,和盛康相比,俞樾在官場顯得不是很得意,而他離開官場專心於學卻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這副楹聯中,人們能夠看到一代國學大師修學、修德的崇高品質。

可亭處假山與「涵碧山房」中間僅一池相隔,形成南北對景。假山旁有古老銀杏兩棵,樹冠相連,濃蔭蔽日。

可亭處假山沿池呈東西走向,長36米,南北寬14米,高約4米。山間有石徑二條,一條往上至可亭,一條沿池高低曲折至小蓬萊曲橋。

從1789年清代舉人王學浩所繪園林圖中能夠看到,最初的假山為平岡小坡,上置茅亭一間,頗有山林風味。

後來,經劉恕修建,把其他廢圃中搜羅來的零星湖石夾雜黃石掇疊於此,以造就池對面「卷石山房」相適稱的景觀。

留園荷花池曲橋

『捌』 川大望江校區東園第三教學樓在哪個位置呢急

東門進門直走,走到盡頭是荷花池,面對荷花池沿荷花池右邊走,走到盡頭是「外國語學院」的樓
外國語學院與旁邊的工商管理學院中間那條路,走進去就是三教了。
走進這條路,你的右邊是籃球場,左手邊就是三教了。

『玖』 想游拙政園大概只有2個小時左右求好的路線

拙政園導游詞

一、 東部景區
1、 蘭雪堂
入園後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二字出自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之句,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分為三個部分(東、中、西)蘭雪堂,始建於崇禎八年(1635年),據園主王心一<歸園田居>記載,蘭雪堂為五楹草堂,"東西桂樹為屏,其後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則鄰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環境幽僻.
2、 綴雲峰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叫做「綴雲峰」。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了我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為「障景」。
3、 芙蓉榭
在蘭雪堂東北面荷花池邊,臨水而築的這座卷棚歇山頂的建築,即是芙蓉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築中的一種類型,坐落在水邊,三面臨水,四面空敞的建築。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兩種。芙蓉榭是東園夏日賞荷的絕佳之處。芙蓉榭面對荷花池,背後是堵高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走到芙蓉榭門前,向西看,可看到水榭的門框上裝有一個雕花圓光罩,透過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像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你走過去在仔細看看,又可以發現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有一個雕花長方形落地罩,這是一種「框景」的造景手法。
4、 天泉亭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間聳立的重檐攢尖八角亭,就是「天泉亭」了,亭中有一口井,相傳是大弘寺的遺物,天泉亭從外面看上去很像是一個兩層建築,不過大家走進亭子,就會發現其實它只有一層。大家知道蘇州園林建築為什麼常用飛檐戧(qiang)角嗎?①飛檐高高翹起,看上去像鳳凰的尾巴,給園林增添了動感和美感;②飛檐翹起,有利於採光和通風。(而且坡度產生了變化,兩邊尾面面積擴大,有利於排水)
5、 秫香館
大家看前面那座外觀輕快明朗,體積較大的四面廳 ,那就是「秫香館」。「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王心一,曾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想效仿陶淵明辭官歸田園居的樂趣,但現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築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的。
(補)放眼亭:取自白居易的「放眼望青山」,拙政園東園最高點,北與芙蓉榭、天泉亭成為對景。

6、 長廊(二十五花窗)
拙政園的東部和中部就是用這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大家看走廊的牆壁上,還開有25個漏窗。人們信步走在游廊里,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象稱作「移步換景」。
7、 進入中部,站在倚虹亭,簡單介紹中部景色
我們現在來到了倚紅亭,它是半亭,為什麼叫倚紅亭呢?這是我們把廊比作彩虹,由於亭緊緊地靠在廊上,所以取名為「倚紅亭」。我們站在這里,可以看到對面的別有洞天,這種構景手法叫做「對景」。
大家看到那有一座塔嗎?像不像在園林的西部啊?其實那塔是北寺塔,大概里園林有1公里遠,這種造園手法叫做「借景」。
我們還可以看到水池上有座曲橋,將水池一分為二,靠近我們的,感覺水是聚在一起的,遠處分兩支,分散流向遠方。
二、 中部景區
1、 梧竹幽居
下面,我們來觀賞「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它位於中部花園的最東邊,同「倚紅亭」相鄰。以往大家所見的亭是圓形,而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牆都是方形的,方牆上又有圓洞門,一座天圓地方,表示園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猶如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迎春花代表春天,西面荷花代表夏天,北面竹子代表秋天,東面白牆代表冬天(冬天牆上掛有柱狀的冰)。亭內「梧竹幽居」的楹額,是文徽明的手跡。兩旁還有一幅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上聯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旅遊觀光對陶冶情操的作用。
2、 雪香雲蔚亭
我們越過小溪,步上台階就到了「雪香雲蔚亭」,它是園林中部的至高點,又居園林正中,與遠香堂遙遙相望,亭內有「雪香雲蔚亭」和山花鴨鳥之間的韻味。有一句古話:「不出城廊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這就創造了「山花野鳥」的意境。亭柱上還有文徽明書寫的對聯「鳥鳴山更幽,蟬噪林愈靜」,這幅對聯「以噪襯動,動中求靜」。(是否有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呢?)
3、 荷風四面亭
我們現在來到了中部花園的「荷花四面亭」。「荷花四面」顧名思義:四面臨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開,有陣陣荷香從四面飄來。荷風四面亭位於湖中島上,四面臨水,三面植柳。亭中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畫出拙政園春夏秋冬的景色。聯中還蘊含了「一、二、三、四」的序數,這副對聯上聯仿照濟南大明湖清代書法家張保所書的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聯是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這里,都恰到好處。
4、 見山樓
荷風四面亭的北面便是見山樓了,它是一個兩層建築,上面叫「見山樓」,下面則叫「藕香榭」。大家一定都知道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吧?對了,「見山」就出自此處。大家隨我看:見山樓就像龍頭,爬山廊就像龍身,戧角就像龍角,洞門像……龍嘴,曲橋也成了龍須,白牆成了龍尾。「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是桌椅茶幾。相傳,在太平天國時,李秀成曾在此辦公。這里也是夏日賞荷的絕佳之處。
5、 香洲
與「荷花四面亭」隔山相望的便是「香洲」。「香洲」二字是文徽明的手跡。根據《詩經》中「采杜者兮芳洲」而命名。「香洲」是一座船形建築物,也稱為「石舫」或「旱船」。此處的「洲」與「舟」同音。值得一提的是:這艘石舫是由亭、台、樓、閣、榭五種典型園林建築組合而成:船頭為荷花台,四方亭(即現在的茶室)為前艙,面水榭為船後艙,澄觀樓和野航閣為船尾。香州是古典園林中最著名的船景之一
6、 小滄浪(小飛虹)
我們現在來到了「小滄浪」。「小滄浪」出自《楚辭·漁父》,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濁兮,可以濯我足。」「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小院。站在小滄浪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中,猶如彩虹,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橋。這里也是觀賞風景的最佳。
7、 遠香堂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遠香堂」,它是拙政園中部的主體建築。遠香堂得名於宋代周敦頤《愛蓮說》的「香遠意清」之句。它是接待廳,是園主用於舉行重大宴飲以及婚喪壽喜等活動的場所。
遠香堂,①堂外設有迴廊,下雨天,我們可以呆在廊內賞景;②它建築特點四周不是牆,而都是落地玻璃窗,並且這些窗是活動的,夏天可以拆走,於是就成了四周空空的亭子,方便賞景;③室內沒有一根柱子,不會遮擋視線;④室內都是清式傢具,特點是:華麗但比較笨重、雕刻繁復,鑲嵌較多。
遠香堂前,掛有一幅蘇州所有園林中最長的對聯,共80字。(什麼?)
三、 西部景區
1、 水廊(盡頭是倒影樓)
我們現在到了拙政園的西部的倒影樓,前面這條曲折蜿蜒的水廊,是蘇州園林中的三大名廊之一。其他的是留園的曲廊和滄浪亭的復廊。這條水廊沿水而建,高低起伏(臨波的感覺)
「倒影樓」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幢樓閣的倒影。「倒影樓」是一座兩層建築,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文」指文徽明,「沈」指沈周。意思是紀念文徽明和他老師沈周的紀念堂。「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天根竹圖,並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
2、 與誰同坐軒(扇亭)
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群,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它是一個扇亭,好像一把扇子,軒頂的瓦面像摺扇的扇面,而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與誰同坐軒」是根據蘇東坡的「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的詞而得名,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藉此表示自己的清高,只能「清風」、「明月」與我為伍。
3、 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
拙政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築便是卅六鴛鴦館、十八曼羅花館了,這座建築物是美化了的「鴛鴦廳」結構。從外面看是一個屋頂,而裡面則是兩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裡面則分為兩個客廳。它與其他地方的鴛鴦廳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這里比別的鴛鴦廳多設了戲台。四面窗格上嵌有麥形藍白相間的玻璃。館內四角都增設了耳房,相傳園主在大廳聽崑曲,演員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妝,平日里客人來了,傭人隨從也在耳房休息。
進門時,我們可看到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隸體字「得少佳趣」,意思是,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北廳有「卅六鴛鴦館」清代蘇州狀元洪鉤的題字。南廳有另一蘇州狀元陸潤庠所題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名字工整對稱,比喻吉祥美好。「曼陀羅花」相傳與山茶花十分相似。因此在小院里種了18株各種山茶花來應景。
4、 留聽閣
卅六鴛鴦館的西面就是「留聽閣」了,楹額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澄所書。它是一個船形建築。留聽閣,取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留聽閣門框上的飛罩是由一整塊銀杏木雕成,由松、竹、梅,「歲寒三友」和「喜上梅(眉)稍 」兩組傳統圖案交織在一起。楠木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龍) 透雕,圓潤有神,據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拾』 鄭州陵園荷花簡介,歷史、位置……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到夏天,這兩句詩經常浮現在腦海中。
啥也別說了,去看荷花吧!
在鄭州尋到一處合適的賞荷地可不容易,鄭旅行為您全方位搜羅鄭州的賞荷好去處。

惠濟區大河廣場荷花池

鄭州惠濟區政府緊挨著大河廣場,廣場古樹苑內有個荷花池,夏季荷花盛開時,沾著露水的荷花如同一位位嬌羞的少女,是當地一大美景。從惠濟區政府西大門進去就可以看到啦。
地址:惠濟區開元路與天河路交叉口
交通:乘坐78、91路公交車可到
門票:免費
鄭州烈士陵園

位於鄭州西南的烈士陵園也是一處賞荷佳地。2011年,陵園將丹青池改造為觀賞蓮花池,觀賞面積達3300平方米,池中植有7000餘株荷花,品種齊全。從烈士陵園正門進去,直走到頭向左轉100米,就能看到兩個連著的荷花池。
地址:南三環與嵩山南路交匯處
交通:乘坐78、91路公交車可到
門票:免費
紫荊山公園

鄭州紫荊山公園春天有紫荊花展,夏天有荷花展,小編去年夏末去過一次,可能是展覽已經結束,只看到幾缸沒開花的荷花,尋找半天也沒看到所謂的荷花池在哪裡,所以對此公園的印象不是太好。
據說公園的荷花池在東園和西園都有,每年都會舉辦免費的荷花展,品種豐富多樣,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今年去碰碰運氣。
地址:鄭州金水區金水路108號
交通:乘坐地鐵1號線,紫荊山站下車;乘坐919、43路公交車可到。
門票:免費
西流湖公園

位於鄭州西邊的西流湖公園,斥資40萬元,採取「大色塊」、缸植的方式,在園內湖區引種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營造優美的水體景觀,滿足市民群眾觀賞需求。家在附近的朋友可以前去賞荷。
地址:西環路與化工路交叉口
交通:乘坐地鐵1號線、 B3、31路公交車可到
門票:免費
鄭大新校區荷花園

鄭州大學新校區一到周末就人滿為患,絕壁是個免費的大公園啊!鄭大新區不論春夏秋冬哪個季節過去,景色都十分漂亮!學校圖書館前有個荷花園,種植有大面積的睡蓮和荷花,6月、7月荷花開放的時候,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拍照賞花。
地址:科學大道與西四環交叉口
交通:乘坐B12、68、72路公交車可直達
門票:免費
注意事項:鄭大新校區只在周末對社會人士開放。
鄭東新區濕地公園

鄭東新區商務內環路有個濕地公園,也是賞荷花的好地方。公園面積不大,到處都是荷花池,十分漂亮。
地址:鄭東新區CBD商務內環路與南北運河交叉口東北角
交通:乘坐206路、265路、23路公交車可到CBD,然後步行至濕地公園
門票:免費
南環公園

南環公園是鄭州南部最大的公園,不僅可以賞荷花,還可以休閑、娛樂、健身。公園里還有游樂區,非常適合親子游。
地址:鄭州市二七區南四環以北、大學南路以東
交通:乘坐522路、268路、176路、325路公交車可到
門票:免費
蓮花公園

敢起名為蓮花公園,裡面的荷花一定多!荷塘中有水鳥棲息,荷花的靜,水鳥的動,相映成趣,令人流連忘返。
地址:高新區蓮花街
交通:乘坐:b35路、b2路公交車到迎春街站下車,45路公交車到翠竹路金梭路站下車
門票:免費
新鄭鄭風苑

鄭風苑景區位於新鄭市區東部,靠近溱水,景區佔地面積1000餘畝,其中水域面積200畝,有多種名品荷花,千姿百態,亭亭玉立。荷花有色彩多、花瓣大的特點,觀賞價值極高。
地址:新鄭市新煙街道玉前路391號
交通:建議自駕前往。
門票:免費
中牟荷花

中牟的萬灘、劉集,有超大面積的荷塘,農歷六月是荷花最盛的季節,當地人稱為荷月,民間習俗把農歷六月二十四定為荷花生日。據說,此時中牟荷花全面開放,正是觀賞的最佳時機。
萬灘鎮地址:中牟縣城西北部
萬灘交通:鄭開公交到中萬路口下車,換乘103路、105路公交車都能到萬灘。
豐樂農庄

豐樂農庄位於鄭州市北15公里,在黃河南大堤內,是鄭州一個4A級免費旅遊景區。景區的荷花池面積不算大,在盛開的時候也別有風味。景區另一大亮點是萬畝葵園,四五月份金黃的葵花盛開,氣勢磅礴,值得前往。
地址:鄭州市惠濟區江山路北段至黃河大堤
交通:沿江山路北上一直到黃河大堤向東約500米即到。
門票:免費
這么多鄭州的賞荷好去處,你中意哪個?

熱點內容
七夕不打擾你 發布:2025-09-15 03:48:59 瀏覽:519
林心如七夕節 發布:2025-09-15 03:43:13 瀏覽:534
西方式插花的曲線型 發布:2025-09-15 03:41:52 瀏覽:589
和西蘭花很像的菜 發布:2025-09-15 03:40:16 瀏覽:469
花滿坊花藝 發布:2025-09-15 03:40:09 瀏覽:843
桔子能盆栽嗎 發布:2025-09-15 03:36:18 瀏覽:389
廣場櫻花舞 發布:2025-09-15 03:14:19 瀏覽:641
昆明忠義花卉 發布:2025-09-15 03:13:36 瀏覽:67
魚菜盆景 發布:2025-09-15 03:00:07 瀏覽:237
棒海棠 發布:2025-09-15 03:00:06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