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彈詞秋海棠

彈詞秋海棠

發布時間: 2021-12-23 21:53:07

㈠ 如今流行的評彈陳調就是前四大名家之首的誰創作的

州評話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吳語地區,通常與蘇州彈詞合稱"蘇州評彈"。在流行地區,蘇州評話俗稱"大書",蘇州彈詞俗稱"小書",總稱"說書"。蘇州評彈起源於蘇州。最早大約是在明朝。據說清朝乾隆下江南,曾經徵召過一位叫王周士的藝人御前彈唱。王周士後來在蘇州辦起了一個叫光裕社的組織,從事評彈評論和創作活動。

到了20世紀30年代,評彈已經在上海等地區非常流行了。由於上海話和蘇州話同屬吳語,極為接近,所以評彈在上海不會有語言方面的障礙。當時上海有很多書場,許多彈詞名家如張鑒庭張鑒國兄弟,楊振雄,蔣月泉等都在上海演出。曲目也從傳統的古典話本擴展到現代小說,如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等。上海取代蘇州成為當時的評彈中心。
蘇州評彈,簡稱評彈,又稱說書或南詞,是一門古老、優美的說唱藝術。她起源於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蘇州,流行於富饒美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據吳縣志記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於吳中。」潘心伊在《書壇話墮》一文中介紹,清朝乾隆到蘇州時,曾把當地一位姓王的說書藝人召來,彈唱一段《游龍傳》。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創立了評彈歷史上第一個行會組織——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後,評彈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陳遇干、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藝,提高了評彈藝術的總體水平,也擴大了評彈的影響。

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評彈(當時又稱為蘇州說書)演出已經不局限於蘇州地區。1846年,上海開阜以後,經濟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人口也日益膨脹。雖說這里五方雜處,但以江蘇人為多,其中蘇州地區人氏所佔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現「街頭巷尾盡吳語」的情景。評彈進入上海以後,落地生根,向藝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發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愛。

這時,在蘇滬地區又出現了以馬如飛、姚時章、趙湘洲、王石泉後四大名家為代表的一大批評彈藝術家,這是評彈藝術成熟的標志,並為以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評彈活動的中心,已經從蘇州轉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為中心,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輻射,幾乎涵蓋了整個江浙水鄉,還遠達北京、天津、武漢等地。

以後的五十年,是評彈發展的全盛時期:

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好節目層出不窮。名家如張雲亭、朱耀庭、謝少泉、楊月槎、魏鈺卿、黃兆麟、蔣如亭、汪雲峰、周玉泉、許繼祥、夏荷生、沈儉安、薛筱卿、徐雲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蔭梅、劉天韻、祁蓮芳、張鴻聲、張鑒庭、嚴雪亭、蔣月泉、楊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麗仙等;好節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文祥刺馬》、《十美圖》、《顧鼎臣》、《啼笑因緣》、《秋海棠》、《孟麗君》、《四進士》、《情探》、《秦香蓮》、《武松》、《林沖》等。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和蘇州市人民評彈團等專業演出團體相繼成立,這些團體集中了當時評彈界的不少精英,他們編演了一大批轟動一時的好作品,進一步開拓了評彈市場,更把這門藝術的水準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後,由於各種原因,評彈經歷了艱難曲折,出現式微的徵候。但在二十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地區,仍然還有幾十個專業團體的幾百位演員,在進行演出。每天更有數以百萬計的聽眾,通過電視和廣播,在欣賞著這門被譽為「江南曲藝之花」的優美藝術評彈。

隨著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在蘇州的建立和蘇州評彈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標志著蘇州重新成為評彈中心,蘇州評彈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蘇州評彈 - 光裕社
蘇州評彈藝人的行會組織,原名「光裕公所」建於公元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一九一二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後」之寓意,幾經修繕,清代光緒年間的門樓、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紀念石幢、展示評彈歷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

乾隆帝南巡曾召姑蘇彈詞名家王周士說書,後隨駕進京御前彈唱,並賜七品頂帶,被後人譽為「御前彈唱,七品書王」。而後發起創建「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師,制訂行規行風,對外保護藝人權益,對內調整關系,提倡尊師禮讓,吉慶佳節舉行會書,切磋書藝,培植後學,提倡公益事業,設立裕才學校。

光裕社為提高評彈藝人的地位和評彈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評彈界成立最早,參加演員最多,存在時間最長,對評彈藝術發展作用最大的行會組織。二百多年來光裕社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素有「千里書聲出光裕」 之美譽。

㈡ 蘇州評彈產生於什麼時候

"彈詞"一詞,始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陳汝衡《彈詞溯源和它的藝術形式》(1983年)一文認為是"遠出陶真,近源詞話"。關於"陶真",《西湖游覽志余》記:"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1952年)考證:"陶真和彈詞同是用七言詩贊的講唱文學,兩者只有名稱差異。"他認為,"就歷史的發展說,元明的陶真是彈詞的前身,而明清的彈詞又是陶真的綿延,兩者發展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清代初年,隨著江蘇城市經濟的繁榮,彈詞在蘇州已經盛行。康熙末年定居於蘇州的浙江吳興人董說在他的《西遊補》小說中,就描寫了盲女彈詞使用蘇州方言演出的情況。至乾隆年間,關於蘇州彈詞形成的記載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號"紫癩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龍傳》,吸收崑曲、吳歌的聲腔,灘簧的表演,以單檔起"十門角色"而聞名。清《吳縣志》記載,乾隆南巡,在蘇州行宮召王周士御前彈唱,賜七品冠帶,隨駕回京。當時的史學家趙翼在《甌北詩鈔·贈說書紫癩痢》中對其說書的"噱"、"說"、"彈"、"唱"因素都作了評價:"恃滑稽一尺口","但聞噴飯轟滿堂";"妙撥絲擅說書","自演俚詞彈脫手";"優孟能會故相生","絕技俳優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於蘇州宮巷第一天門創立包括評話藝人在內的行會組織光裕公所,以示評彈藝術"光前裕後"之意。他從正反兩方面總結自己說書藝術經驗的《書品》和《書忌》,被後來的彈詞藝人奉為說書的信條。

嘉慶時(1796--1820年),蘇州彈詞迅速發展,此時刻印傳世的書目有《三笑》、《倭袍》、《義妖傳》、《雙金錠》等;知名的彈詞藝人增多,彈詞發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體說法不一)即於此時出現。他們發展了王周士的書藝,豐富了上演書目,創造了流派唱腔,拓寬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蘇州彈詞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豐時期(1821-1861年),蘇州出現的女子彈詞以常熟人為多數,彈唱的開篇、書目、曲調和當時流傳的大體相同,但多數不會說唱整部,只會說"書中的一段"。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在開篇《陰盛陽衰》中有較為具體的反映:"蘇州花樣年年換,書場都用女先生"。王|《瀛孺雜志》記當時彈詞女子彈唱"其聲如百轉春鶯,醉心盪魄,曲終人遠,猶覺餘音繞梁",因而"每一登場,滿座傾倒"。

民國時期,蘇州彈詞的從藝人員激增。據民國16年(1927年)統計,當時光裕社擁有社員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藝人有近2000人,藝術競爭十分激烈。表現在書目上求新,唱腔上創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場所上要標新。

這一時期涌現的彈詞新書目有《楊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緣》等。藝人所創新腔有:魏鈺卿的[魏調],楊筱亭、楊仁麟父子的[小楊調],夏荷生的[夏調],周玉泉的[周調],徐雲志的[徐調],祁蓮芳的[祁調],蔣月泉的[蔣調],薛筱卿的[薛調],張鑒庭的[張調]等等,流派紛呈。這一時期彈詞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變化。隨著女子彈詞的重新興起,雙檔已成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又出現了三個檔、四個檔的演出。此時供蘇州評彈演出的場所很多,裝潢華麗、場子寬大的稱"新式書場",在游藝場佔一席之地的稱"游藝書場",每場演出兩檔彈詞、一檔評話的稱"花色書場",由商業電台播放評彈的稱"空中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參加登記的蘇州彈詞藝人有600人,其中蘇州市區480人。登記後,這些藝人分別參加了各地評彈演出團體,根據"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對書目、唱腔等作藝術改革。

㈢ 評彈的蘇州評話

1、蘇州評話的特點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其語言由第一人稱即說書人的語言和第三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兩部分組成,而以前者為主。這就和戲劇白言有質的區別。它是講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稱語言稱表,第三人稱語言稱白,表和白以散文為主,多說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誦的一小部分韻文,包括賦贊、掛口、引子和韻白等。賦贊用以描景、狀物和渲染、烘託人物的心理狀態及性格特徵。掛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紹。引子是說書人的書情介紹或點題。韻白是韻文的表或白或鋪敘情節,或總結前段書情。
蘇州評話很注重噱,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人物性格和情節的矛盾展開中產生的喜劇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襯托、借喻和解釋性的穿插,叫「外插花」。與此類似,用只言片語來引起聽眾的笑聲,叫「小賣」。
2、蘇州評話的表演
評話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風」。這種動作和表情,也分說書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兩大類。說書人的動作和表情,是解釋性的,並用以表達說書人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態度。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由說書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包括語音和語調來講話,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對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員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現,「登場面依然我」。說書人在書台上,始終是以演員身份出現的。這和戲劇的表演,也有質的不同。
評話的演出,因演員的說法、語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員說法嚴謹,語言經反復錘煉後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於即興發揮,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心變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員說表語如聯珠,鏗鏘有力,為「一口乾」或「快口」。相反,則為「慢口」。有的演員以說表見長,少起角色,則為「平說」。有的以起某個角色見長,如有「活關公」、「活周瑜」、「活魯智深」等美稱。
3、蘇州評話的書目
蘇州評話的傳統書目,約50多部。一類說歷史故事,屬講史類,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岳傳》、《英烈》,《三笑》等,為「長靠書」,又稱「著甲」一類是「短打書」,講英雄好漢、義士俠客的故事,如《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台傳》等;還有神怪故事和公案書,如《封神榜》、《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等。
蘇州評話都是講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說。每天說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能連說幾個月,長的可達一年半載。這種長篇連說的特點,形成了評話特殊的結構手法。單線順敘,用未來先說、過去重談的方法前後呼應。用「關子」來製造懸念,以吸引聽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評話創作、改編了一批新書目,如《江南紅》、《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等。還出現一些中、短篇作品。 「彈詞」一詞,始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陳汝衡《彈詞溯源和它的藝術形式》(1983年)一文認為是「遠出陶真,近源詞話」。關於「陶真」,《西湖游覽志余》記:「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1952年)考證:「陶真和彈詞同是用七言詩贊的講唱文學,兩者只有名稱差異。」他認為,「就歷史的發展說,元明的陶真是彈詞的前身,而明清的彈詞又是陶真的綿延,兩者發展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清代初年,隨著江蘇城市經濟的繁榮,彈詞在蘇州已經盛行。康熙末年定居於蘇州的浙江吳興人董說在他的《西遊補》小說中,就描寫了盲女彈詞使用蘇州方言演出的情況。至乾隆年間,關於蘇州彈詞形成的記載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號「紫癩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龍傳》,吸收崑曲、吳歌的聲腔,灘簧的表演,以單檔起「十門角色」而聞名。清《吳縣志》記載,乾隆南巡,在蘇州行宮召王周士御前彈唱,賜七品冠帶,隨駕回京。當時的史學家趙翼在《甌北詩鈔·贈說書紫癩痢》中對其說書的「噱」、「說」、「彈」、「唱」因素都作了評價:「恃滑稽一尺口」,「但聞噴飯轟滿堂」;「妙撥絲擅說書」,「自演俚詞彈脫手」;「優孟能會故相生」,「絕技俳優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於蘇州宮巷第一天門創立包括評話藝人在內的行會組織光裕公所,以示評彈藝術「光前裕後」之意。他從正反兩方面總結自己說書藝術經驗的《書品》和《書忌》,被後來的彈詞藝人奉為說書的信條。
嘉慶時(1796--1820年),蘇州彈詞迅速發展,此時刻印傳世的書目有《三笑》、《倭袍》、《義妖傳》、《雙金錠》等;知名的彈詞藝人增多,彈詞發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體說法不一)即於此時出現。他們發展了王周士的書藝,豐富了上演書目,創造了流派唱腔,拓寬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蘇州彈詞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豐時期(1821-1861年),蘇州出現的女子彈詞以常熟人為多數,彈唱的開篇、書目、曲調和當時流傳的大體相同,但多數不會說唱整部,只會說「書中的一段」。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在開篇《陰盛陽衰》中有較為具體的反映:「蘇州花樣年年換,書場都用女先生」。王|《瀛孺雜志》記當時彈詞女子彈唱「其聲如百轉春鶯,醉心盪魄,曲終人遠,猶覺餘音繞梁」,因而「每一登場,滿座傾倒」。
民國時期,蘇州彈詞的從藝人員激增。據民國16年(1927年)統計,當時光裕社擁有社員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藝人有近2000人,藝術競爭十分激烈。表現在書目上求新,唱腔上創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場所上要標新。
這一時期涌現的彈詞新書目有《楊乃武》、《秋海棠》、《啼笑姻緣》等。藝人所創新腔有:魏鈺卿的[魏調],楊筱亭、楊仁麟父子的[小楊調],夏荷生的[夏調],周玉泉的[周調],徐雲志的[徐調],祁蓮芳的[祁調],蔣月泉的[蔣調],薛筱卿的[薛調],張鑒庭的[張調]等等,流派紛呈。這一時期彈詞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變化。隨著女子彈詞的重新興起,雙檔已成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又出現了三個檔、四個檔的演出。此時供蘇州評彈演出的場所很多,裝潢華麗、場子寬大的稱「新式書場」,在游藝場佔一席之地的稱游藝書場,每場演出兩檔彈詞、一檔評話的稱「花色書場」,由商業電台播放評彈的稱「空中書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參加登記的蘇州彈詞藝人有600人,其中蘇州市區480人。登記後,這些藝人分別參加了各地評彈演出團體,根據「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對書目、唱腔等作藝術改革。 蘇州彈詞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興,西不過常州,北不越常熟,東也超不過上海松江。地域小,藝人多,聽眾要求不一,迫使藝人在創新書、新腔、新的表演風格等方面去作各種探索。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評彈發展史中的「後四名家」。這四名家中,三家為彈詞藝人,他們使蘇州彈詞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體制:書詞中的散文部分,用「說」來表現;敘述和描寫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思想和活動環境,稱為「表」;人物語言叫「白」;書詞中以七字句為主的韻文,用三弦、琵琶自彈自唱,相互伴奏,稱「唱」和「彈」;在故事中穿插喜劇因素,稱作「噱」;演員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語言、語調及某些動作稱「演」或「學」,也稱「做。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早期演出多為一個男藝人彈撥三弦「單檔說唱,後來出現了兩個人搭檔的「雙檔」和三人搭檔的「三個檔」表演。
蘇州彈詞的漢族藝術傳統非常深厚,技藝十分發達。講究「說噱彈唱」。「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說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托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說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說書人的口吻進行敘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鑒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說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蘇州彈詞講求「理、味、趣、細、技」。「理者,貫通也。味者,耐思也。趣者,解頤也。細者,典雅也。技者,工夫也」。
蘇州彈詞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的代表性節目有《三笑》、《倭袍傳》、《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蜓》、《珍珠塔》等幾十部。早期的著名藝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姚豫章、馬如飛、趙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現了大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廣播電台的興起,蘇州彈詞進入鼎盛期,節目豐富,流派紛呈,以演唱的音樂風格區分,就有「沈(儉安)調」、「薛(筱卿)調」、「魏(鈺卿)調」、「夏(荷生)調」、「周(玉泉)調」、「徐(雲志)調」、「蔣(月泉)調」等十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涌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等。 夏 調(夏荷生)彈詞流派唱腔。彈詞藝人夏荷生所創。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夏擅放單檔,其唱腔脫胎於早期書調,真假嗓並用,與說表銜接緊密,說唱性較強,徐疾、長短、頓歇,服從於語言的表達,自由靈活。夏天賦嗓音高亢嘹亮,以響彈響唱為其特色。由於音域高,上半句都用假嗓,下半句轉用真嗓,轉換自然,對比鮮明。其真嗓力度和音高又與假嗓接近,唱腔更以遒勁挺拔,高亢激越為特點,對聽眾很能起抓神、提神的作用。落調處,底氣充足,餘音不絕。代表住曲目有《換監托三樁》、《周文賓上堂樓》等。張鑒庭、楊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單檔時都唱「夏調」。後來,「楊調」、「張調」的形成也受到」夏調」一定影響。
陳調
徐 調(徐雲志)
彈詞演員徐雲志所創。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末。徐早期演唱「俞調」和「小陽調」,後從民間小調、戲曲聲腔和小販叫賣聲中汲取音樂素材,發揮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賦條件而成獨立的流派。特點為節奏舒緩,旋律婉轉圓潤,音色軟糯柔順,音樂性較強,有長短各異的九種基本唱腔,人稱「糯米腔」。由於其定音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銅絲弦,增添了曲調的盪音,成為其特色之一。代表性三曲目有《寇宮人》、《鶯鶯拜月》等。陳調創始人陳遇乾,蘇州人,清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彈詞藝人。早年演唱蘇州崑曲,後改習彈詞,用嗓與崑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為主,音色寬厚,蒼勁,間或雜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愴之感。一些有造詣的藝人在演唱〔陳調〕時都帶有自己的風格。如劉天韻所唱的《林沖踏雪》便是膾炙人口的保留曲目。又如楊振雄唱的《武松打虎》也別具一格。現今〔陳調〕多作為書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調。
姚調
姚蔭梅(1907——),江蘇蘇州人、其唱腔人稱姚調。姚蔭梅早年師從唐芝雲、朱耀祥,彈唱《描金鳳》、《大紅炮》、《玉連環》等長篇彈詞,後來又編說《啼笑因緣》。姚氏擅說表,尤長文丑,創造了獨特的說書風格。以刻畫人物,描摹世態細膩生動及語言詼諧為特點,並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和單檔說書的風格,形成了重在語調語意、語氣的表達的朴質、自由的唱腔——姚調。
姚調以普通的書調為基礎,受了小陽調的一定影響,以本嗓為主、偶也交入用假嗓的小腔。其彈唱注重語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顯示了彈調音樂的說書性,其唱詞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話,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靈活自如,力求對內容表達均貼切和透切。
他唱的《啼笑因緣》中的《舊貨攤》唱篇。運用亂雞啼曲牌,將舊貨攤上各種貨物。列舉。中間有大段急口令式的白口,生動風趣。
《一定等把淮河修好》中的《楊廣林轉變》,運用為是費家調曲牌,將民工楊廣林面對治淮工地為艱苦生活時的思想活動和情緒變化,曲折傳出,細減貼切《雙按院·煉印》中楊傳的唱篇,充分發揮了姚調說唱性的特色,刻畫假按院楊傳、李乙在煉印之前的焦急、緊張心情,層次分明,感染力較強。這些都是姚調的代表作。再加《王孝和》中趙班斧的唱段,能刻畫出人物的陰險惡毒、《林沖》中高衙內的唱腔。吸收蔣調行腔。又是姚調風格。既顧及整個中篇在曲調上的統一,仍顯出人物個性的不同、這些都體現了老一輩彈詞藝人對唱腔,要求緊密結合書情和人物的認真嚴肅的藝術態度。
姚蔭梅還擅唱白話開篇,早期的代表作有《跳舞廳》、《飯粥》等,均以描繪世態,縷析人情見長,又以詼諧 噱到勝地。這些也都得利於他唱腔的自由靈活,平易近人。
楊調
楊調是彈詞世人楊振雄(1920年生,江蘇蘇州人)所創的唱腔流派。因楊振雄小名阿龍,故又稱龍調。
楊振雄幼年隨其父楊斌奎學藝,九歲登台,充當其父下手,說唱《描金鳳》、《大紅袍》二書,以唱俞調為主。二十歲後,改放單檔,致力於編說根據洪升原著改編的長篇彈詞《長生殿》。起初彈唱一般書調及夏(荷生)調。後來,根據書情要求,在夏調基礎上,發展唱腔,綞終於在演唱《長生殿·埋玉》時,使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唱腔楊調,脫穎而出。
嚴 調(嚴雪亭)
彈詞演員嚴雪亭所創。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嚴擅長單檔說書,其唱調主要衍化自適合於單檔自彈自唱的「小陽調」,以表達書情和體現語言為主,運腔朴實,吐字清晰,曲調簡練流暢,說唱結合,靈活貼切。唱時真假嗓並用,轉化靈活,常用小嗓翻高腔,並以頗具特色的裝飾性小腔,抒發激越情愫,或刻畫女性形象。代表性曲目有《楊淑英告狀》、《密室相會》等。嚴調又擅唱敘述性、說理性較強的白話唱篇,如《祝枝山說大話》、《孔方兄》等。開篇《一粒米》更是充分發揮了這一特色的代表作,有較大影響。

㈣ 蘇州評彈有哪些經典劇目

那太多了,不過照你說的要有下載地址和字幕的話,上中國評彈網
http://www.pingtan.com.cn/ 和上海評彈網
http://www.sh-pingtan.com/看看,總的來說沒有一個集中的在線看的網址 可以到一些視頻網站搜搜,www.verycd.com上有英烈的視頻
.com找了一點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文祥刺馬》、《十美圖》、《顧鼎臣》、《啼笑因緣》、《秋海棠》、《孟麗君》、《四進士》、《情探》、《秦香蓮》、《武松》、《林沖》《三笑》、《倭袍》、《義妖傳》、《雙金錠》《江南紅》、《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岩》、《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後》
評話的傳統書目,約50多部。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岳傳》、《英烈》 《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台傳》等;還有神怪故事和公案書,如《封神榜》、《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等

㈤ 請問評彈有哪些調 各自的代表作有哪些

名家如張雲亭、朱耀庭、謝少泉、楊月槎、魏鈺卿、黃兆麟、蔣如亭、汪雲峰、周玉泉、許繼祥、夏荷生、沈儉安、薛筱卿、徐雲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蔭梅、 劉天韻、祁蓮芳、張鴻聲、張鑒庭、嚴雪亭、蔣月泉、楊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麗仙、等;好節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文祥刺馬》、《十美圖》、《顧鼎臣》、《啼笑因緣》、《秋海棠》、《孟麗君》、《四進士》、《情探》、《秦香蓮》、《武松》、《林沖》等。
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的發展)。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

㈥ 麻煩介紹一下「上海評彈」的發展史和藝術特點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一門古老、優美的說唱藝術。她起源於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蘇州,流行於富饒美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據吳縣志記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於吳中。」潘心伊在《書壇話墮》一文中介紹,清朝乾隆皇帝到蘇州時,曾把當地一位姓王的說書藝人召來,彈唱一段《游龍傳》。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創立了評彈歷史上第一個行會組織——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後,評彈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陳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藝,提高了評彈藝術的總體水平,也擴大了評彈的影響。
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評彈(當時又稱為蘇州說書)演出已經不局限於蘇州地區。1846年,上海開阜以後,經濟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人口也日益膨脹。雖說這里五方雜處,但以江蘇人為多,其中蘇州地區人氏所佔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現「街頭巷尾盡吳語」的情景。評彈進入上海以後,落地生根,向藝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發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愛。
這時,在蘇滬地區又出現了以馬如飛、姚時章、趙湘洲、王石泉後四大名家為代表的一大批評彈藝術家,這是評彈藝術成熟的標志,並為以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評彈活動的中心,已經從蘇州轉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為中心,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輻射,幾乎涵蓋了整個江浙水鄉,還遠達北京、天津、武漢等地。以後的五十年,是評彈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好節目層出不窮。名家如張雲亭、朱耀庭、謝少泉、楊月槎、魏鈺卿、黃兆麟、蔣如亭、汪雲峰、周玉泉、許繼祥、夏荷生、沈儉安、薛筱卿、徐雲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蔭梅、 劉天韻、祁蓮芳、張鴻聲、張鑒庭、嚴雪亭、蔣月泉、楊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麗仙、等;好節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文祥刺馬》、《十美圖》、《顧鼎臣》、《啼笑因緣》、《秋海棠》、《孟麗君》、《四進士》、《情探》、《秦香蓮》、《武松》、《林沖》等。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和蘇州市人民評彈團等專業演出團體相繼成立,這些團體集中了當時評彈界的不少精英,他們編演了一大批轟動一時的好作品,進一步開拓了評彈市場,更把這門藝術的水準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後,由於各種原因,評彈經歷了艱難曲折,出現式微的徵候。但在二十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地區,仍然還有幾十個專業團體的幾百位演員,在進行演出。每天更有數以百萬計的聽眾,通過電視和廣播,在欣賞著這門被譽為「江南曲藝之花」的優美藝術 評彈。
她蘇州方言演唱,是蘇州的評話和彈詞的統稱。評話又稱說大書,以講歷代軍國大事為主,其演員多為單擋(一人),演出時講究說表、插噱、口技、手面和眼神等,一般具有較大幅度的動作。彈詞又稱說小書,大多演唱傳奇及野史中的悲歡離合故事,其演員由單檔發展為雙檔、三檔(男女兼有),以說、噱、彈、唱為主要藝術手段,吟唱時常用弦子、琵琶伴奏。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通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的發展)。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
由於評彈的清潔曲折離奇,表演扣人心弦,形式雅俗共賞,故數百年來流傳於江、浙、滬城鄉,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愛。

㈦ 崑曲或評彈描寫

崑曲(原應為「昆」),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崑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點】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鍾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幾百年冠絕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凈、丑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一門古老、優美的說唱藝術。她起源於山明水秀的江南水鄉——蘇州,流行於富饒美麗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蘇州地區已經有說書活動。據吳縣志記載:「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於吳中。」潘心伊在《書壇話墮》一文中介紹,清朝乾隆皇帝到蘇州時,曾把當地一位姓王的說書藝人召來,彈唱一段《游龍傳》。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創立了評彈歷史上第一個行會組織——光裕公所(後稱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後,評彈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在清嘉慶、道光年間,出現了陳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藝,提高了評彈藝術的總體水平,也擴大了評彈的影響。
到了清同治、光緒年間,評彈(當時又稱為蘇州說書)演出已經不局限於蘇州地區。1846年,上海開阜以後,經濟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人口也日益膨脹。雖說這里五方雜處,但以江蘇人為多,其中蘇州地區人氏所佔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現「街頭巷尾盡吳語」的情景。評彈進入上海以後,落地生根,向藝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發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愛。
這時,在蘇滬地區又出現了以馬如飛、姚時章、趙湘洲、王石泉後四大名家為代表的一大批評彈藝術家,這是評彈藝術成熟的標志,並為以後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評彈活動的中心,已經從蘇州轉移到了上海,再以上海為中心,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輻射,幾乎涵蓋了整個江浙水鄉,還遠達北京、天津、武漢等地。以後的五十年,是評彈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好節目層出不窮。名家如張雲亭、朱耀庭、謝少泉、楊月槎、魏鈺卿、黃兆麟、蔣如亭、汪雲峰、周玉泉、許繼祥、夏荷生、沈儉安、薛筱卿、徐雲志、李伯康、朱介生、姚蔭梅、 劉天韻、祁蓮芳、張鴻聲、張鑒庭、嚴雪亭、蔣月泉、楊振雄、朱慧珍、侯莉君、徐麗仙、等;好節目有:《楊乃武與小白菜》、《張文祥刺馬》、《十美圖》、《顧鼎臣》、《啼笑因緣》、《秋海棠》、《孟麗君》、《四進士》、《情探》、《秦香蓮》、《武松》、《林沖》等。
五十年代初,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和蘇州市人民評彈團等專業演出團體相繼成立,這些團體集中了當時評彈界的不少精英,他們編演了一大批轟動一時的好作品,進一步開拓了評彈市場,更把這門藝術的水準推向了新的高峰。此後,由於各種原因,評彈經歷了艱難曲折,出現式微的徵候。但在二十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地區,仍然還有幾十個專業團體的幾百位演員,在進行演出。每天更有數以百萬計的聽眾,通過電視和廣播,在欣賞著這門被譽為「江南曲藝之花」的優美藝術 評彈。
她蘇州方言演唱,是蘇州的評話和彈詞的統稱。評話又稱說大書,以講歷代軍國大事為主,其演員多為單擋(一人),演出時講究說表、插噱、口技、手面和眼神等,一般具有較大幅度的動作。彈詞又稱說小書,大多演唱傳奇及野史中的悲歡離合故事,其演員由單檔發展為雙檔、三檔(男女兼有),以說、噱、彈、唱為主要藝術手段,吟唱時常用弦子、琵琶伴奏。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通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的發展)。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
由於評彈的清潔曲折離奇,表演扣人心弦,形式雅俗共賞,故數百年來流傳於江、浙、滬城鄉,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愛。

㈧ 評彈唱詞

去書店買本彈詞大觀就可以了,基本上你現在可以聽到有人唱的都收入了

㈨ 蘇州評彈的起源發展

一、簡介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

2008年,蘇州評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二、起源與發展

1、蘇州評話

蘇州評話源於宋代說話伎藝。清代劇作家李玉的《清忠譜》第2折《書鬧》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蘇州說書中演說《岳傳》的情景,有表,有白,有類似賦贊的韻文,和蘇州評話相同。

明末清初的著名評話藝人柳敬亭,曾在蘇州及其附近一帶說書,與蘇州評話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清代中葉,蘇州評話進入鼎盛時期,成立了蘇州評彈最早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在咸豐、同治年間,出現了說《水滸》的姚士章等評話名家。

2、蘇州彈詞

「彈詞」一詞,始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

清代初年,隨著蘇州城市經濟的繁榮,彈詞在蘇州已經盛行。康熙末年定居於蘇州的浙江吳興人董說在他的《西遊補》小說中,就描寫了盲女彈詞使用蘇州方言演出的情況。至乾隆年間,關於蘇州彈詞形成的記載日益增多。

嘉慶時(1796--1820年),蘇州彈詞迅速發展,此時刻印傳世的書目有《三笑》、《倭袍》、《義妖傳》、《雙金錠》等;知名的彈詞藝人增多,彈詞發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即於此時出現。他們發展了王周士的書藝,豐富了上演書目,創造了流派唱腔,拓寬了技巧思路,奠定了今天蘇州彈詞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豐時期(1821-1861年),蘇州出現的女子彈詞以常熟人為多數,彈唱的開篇、書目、曲調和當時流傳的大體相同,但多數不會說唱整部,只會說「書中的一段」。

民國時期,蘇州彈詞的從藝人員激增。據民國16年(1927年)統計,當時光裕社擁有社員200人,而未人光裕社的藝人有近2000人,藝術競爭十分激烈。表現在書目上求新,唱腔上創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場所上要標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參加登記的蘇州彈詞藝人有600人,其中蘇州市區480人。登記後,這些藝人分別參加了各地評彈演出團體,根據「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對書目、唱腔等作藝術改革。

(9)彈詞秋海棠擴展閱讀

蘇州評彈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在第四屆中國昆劇評彈藝術節上,二十八場評彈正在精彩上演,蘇州光裕書廳及評彈博物館書場每天聽客滿座,其中不乏藍眼睛、高鼻樑的「洋聽客」,他們聽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

一位紐西蘭聽眾說,我雖然聽不懂曲目所唱的內容,但這並不影響欣賞美妙的旋律,在這幽深的巷子內,聽到這樣糯軟的吳語,終於找到真正的「東方」音樂的味道。

蘇州評彈在海外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中頗具影響。二00五年五月,紀念陳雲誕辰一百周年評彈演唱會在紐約華埠舉行,約一百名僑界人士出席。

同年,蘇州著名評彈演員盛小雲舉辦的台灣演唱取得園滿成功,當晚,在台北另一個頂級劇場「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柏林愛樂「貝多芬之夜」也正在演出,形成同城對壘的局面,盛小雲演唱會票房卻未受任何影響,銷售一空,台灣觀眾的熱情也完全可以和柏林愛樂媲美。

二00六年八月,評彈《四大美人》香港首演轟動觀眾意猶未盡,好評如潮。

蘇州評彈唱出國門,外國人士為之傾倒。在義大利金璧輝煌的大劇場首次演出蘇州評彈,轟動了羅馬城;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中國藝術節」蘇州評彈專場演出,主辦方特把演出場所設置成具有江南特色的茶館書場。

在第二十八屆世世界遺產大會在蘇州召開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處處長愛川紀子女士來蘇州後,就被「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所折服,對評彈藝術贊不絕口。

㈩ 徐惠新周紅是夫妻嗎,評彈演員徐惠新的老婆,評彈周

徐惠新周紅不是夫妻,徐惠新和周紅都沒有向外界透露過自己的老婆或者老公。

1、徐惠新:

徐惠新1958 年2月出生,1979年進入上海評彈團,現任上海評彈團副團長。上海曲藝家協會理事。祖籍江蘇丹徒,師承彈詞演員劉麗華。演出長篇書目《玉蜻蜓》《顧鼎臣》《三笑》《雙按院》《王寶釧》《秋海棠》等。

2、周紅:

周紅是彈詞演員特邀台灣佛光大學駐校藝術家,1967年12 月出生。 籍貫蘇州。1984年進入蘇州市評彈團,1996年進入上海評彈團,是著名評彈藝術家余瑞君,余紅仙的得意門生,擅唱麗調 。

(10)彈詞秋海棠擴展閱讀:

徐惠新1988年獲蘇州評彈團王如蓀先生授予的《秋海棠》劇本,經十多年的改編和藝術探索,書藝漸成風格,說唱儒雅、表演傳神。

精通蔣月泉調和周雲瑞調,因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自1987年起,創作了二十多個中、短篇作品,屢獲國家和市級大獎。

熱點內容
梅花的詩五首 發布:2025-09-14 07:40:07 瀏覽:731
辦公綠植圖片大全 發布:2025-09-14 07:36:41 瀏覽:619
雞冠滇丁香 發布:2025-09-14 07:36:34 瀏覽:742
有蘭花香 發布:2025-09-14 07:30:47 瀏覽:434
三角插花藍視頻 發布:2025-09-14 07:27:40 瀏覽:572
情人節宣傳用語 發布:2025-09-14 07:26:58 瀏覽:784
亞月丁香花 發布:2025-09-14 07:11:54 瀏覽:367
橡膠梅花墊 發布:2025-09-14 07:02:55 瀏覽:358
牡丹江社區招聘 發布:2025-09-14 07:00:37 瀏覽:633
天天吃荷花 發布:2025-09-14 06:46:44 瀏覽: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