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裸體
1. 剛看了古人常常洗澡,那古人用什麼便便呢
古人用什麼擦屁股
摘要:本文追溯了三國至明清期間中國人如廁拭穢方法的流變過程。廁籌在三國時期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而使用手紙的正式記錄由元朝蒙古族開創,此二者皆為中國古代拭穢風俗流變的重要轉折點,從而印證了中華文明的開放性特徵。
關鍵詞:廁籌;手紙
古人大便後用何物拭穢?港劇《尋秦記》提出了這一問題。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香
港特警項少龍被時空穿梭機送到戰國時代的趙國,夜宿一居民家中,內急要上廁所,項少龍向老翁要「衛生紙」,老翁懵然不知何物,項說:「怎麼擦屁股」?老翁從茅坑邊拿起一塊竹片說「這就是啊!請隨便用」。看到此處,不禁使人失笑。對呀,古人用什麼擦屁股呢?
本文逆時間之河而上,由近到遠追溯了古人拭穢風俗流變的歷史。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人還在使用五花八門的其他物事,但是主流是人們普遍用衛生紙,因此我們考證歷史,也僅僅考證能夠代表一個時代文明的主流。
元明清--粗紙時代
清朝人用紙拭穢,有多處文獻可以考證。此處僅舉一例,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段劉姥
姥拉肚子的文字:劉姥姥覺得腹內一陣亂響, 忙的拉著一個小丫頭,要了兩張紙就解衣。眾人又是笑,又忙喝他「這里使不得!」忙命一個婆子帶了東北上去了。這段描寫說明,在曹雪芹生活時期,無論是大觀園還是鄉下的人物,都已經使用手紙拭穢了。
明朝皇宮中專門負責後勤的機構,名叫「四司」,據《明史》志第五十職官三記載: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鍾鼓司掌管出朝鍾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寶鈔司掌造粗細草紙;混堂司掌沐浴之事」。其中寶鈔司就是管手紙的部門了。
那麼,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什麼紙呢?所以還要了解中國古代紙的種類。
明清之際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記載:「凡紙質用楮樹(一名榖樹)皮
與桑穰、芙蓉膜等諸物者為皮紙。用竹麻者為竹紙。精者極其潔白,供書文、印文、柬、啟用。粗者為火紙、包裹紙」。又記載:「此紙(火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由此可知,紙因其原料不同而分為「皮紙」和「竹紙」,但無論何種紙都有「精」、「粗」之分,其中精者用來寫字,粗者百分之七十用來做焚燒祭鬼神,百分之三十為日用品。
分清了紙的種類,我們還要知道,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久的傳統。民間傳說用印了字
的紙拭穢要遭到報應。清朝時,社會上有大量的《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聖律而流傳,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1873年3月14日《申報》刊載消息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準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型大小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褻」[1]。
使用手紙的最早記載見於元朝,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
竹片,大概是因為元朝統治者文化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據《元史》列傳第三後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後」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後」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後,不離左右,至溷廁所用紙,亦以面擦,令柔軟以進。」
綜上可知,元明清之際人們開始用手紙拭穢,這種紙大多是沒有字的「粗」紙。至於
皇宮中所用手紙為粗紙還是精紙,不可詳考,我想太子妃一定不至於用粗糙的紙去摩擦嬌嫩的臉蛋吧。
唐宋--廁籌與粗紙並用時代
廁籌又稱廁簡,簡單的說,就是大便後用來拭穢的木條或竹條。這種廁籌上個世紀還
在中國和日本的部分地區使用。
近來日本考古發現了許多古代廁所,1992年在奈良縣高殿町發掘藤原京遺址過程中,
發現了被稱為「日本最古老的廁所」遺跡,廁所遺跡出在7世紀末的藤原京右京七條一坊建築遺址的外側,「廁坑中出土籌木150餘根」。類似的廁籌還在福岡市發掘的大約公元720~730年間的鴻臚館廁所遺址中發現。時間在11- 12世紀的岩手縣平泉町的柳之御所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廁籌,其規格「平均長24、寬0.5-0.8、厚0.5厘米」[2]。唐宋間,中日交往密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日本影響很深,因此日本的這些考古發現對推論唐宋時期中國人的拭穢工具很有參考價值。
除了考古實物佐證外,唐宋間使用廁籌的記載也多見於史籍,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
》:「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親削僧徒廁簡,
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資治通鑒》唐紀四十七記載,韓滉任鎮海節度使,運送大量物資至關中,其中就有廁籌:「則資裝器用已充舟中矣,下至廁籌,滉皆手筆記列,無不周備。」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上廁法第十四記載了僧人的日常規范,
其中上廁法要求僧人「常具廁籌,不得失闕」,並明文規定:「不得用文字故紙」。這個記載證明了唐朝時代的僧人用廁籌拭穢,同時很有意思的是禁止用「文字故紙」拭穢,既然禁止,那麼現實生活中一定有人這樣做,不然何來禁止呢?
唐宋之間,紙已經不僅僅用於寫字,而且用作日用和焚燒祭鬼神。宋人《愛日齋叢鈔
》記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唐書》王嶼傳:「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禱神而用紙錢,則自王嶼始」;唐以後焚燒紙錢記載開始在史料中頻頻出現。又《天工開物》記載:「盛唐時鬼神事繁,以紙錢代焚帛,北方用切條名曰板紙。故造此者名曰火紙......此紙十七供冥燒,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紙,則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為也」。既然出現了日用的紙,那麼,人們用它拭穢也是順理成章了。
魏晉南北朝--廁籌時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廁籌的記載,但未見有用紙拭穢之證據。
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六梁紀二十二記載北齊皇帝高洋「雖以楊愔為宰相,使進廁籌,
以馬鞭鞭其背,流血浹袍。」
魯迅《古小說鉤沉》輯東晉裴啟佚書《語林》記載「劉寔詣石崇,如廁,見有絳紗帳
大床,茵蓐甚麗,兩婢持錦香囊,寔遽反走,即謂崇曰:乃誤入卿室內,崇曰:是廁耳,寔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錦囊,實籌」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應錄」記載:「吳時於建鄴後園平地
。獲金像一軀。討其本緣。謂是周初育王所造。鎮於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瘞於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於廁處令執屏籌。」此事若為真,則是三國時期就使用廁籌的明證。
用廁籌之法疑隨佛教而傳入中國。在早期的佛教諸律中,記載了釋迦牟尼指導眾比丘
使用廁籌的事情,如毗尼母經卷第六: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羅門種姓。凈多污,上廁時以籌草刮下道,刮不已便傷破之,破已顏色不悅。諸比丘問言:「汝何以顏色憔悴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廁時惡此不凈,用籌重刮即自傷體,是故不樂」。針對這種情況,釋迦牟尼佛說:「起止已竟,用籌凈刮令凈。若無籌不得壁上拭令凈,不得廁板梁栿上拭令凈,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土塊軟木皮軟葉奇木皆不得用;所應用者,木竹葦作籌。
度量法,極長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凈者,不得著凈籌中。是名上廁用廁籌法。」
釋迦牟尼佛生活於公元前六、七世紀,這些戒律則成文於他逝世之後的一百多年,所
以從目前的文獻資料看,印度使用廁籌的歷史要比中國早得多。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最初傳入的只是一些「經」,而對信眾的日常起居做出明確要求的「律」則是從三國開始,而中國人使用廁籌的最早紀錄也自三國始,所以廁籌由印度傳入說目前還是站得住腳的。但是不排除中國人在此之前就使用廁籌,只是目前沒有證據而已。最終的答案,可能還要今後的考古發現來給出。
使用廁籌法隨佛教由印度傳入,後來廁籌改為紙則是由蒙古族的元朝皇室開始。從中
國古代拭穢風俗之流變可見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由微知著,由小見大,從此亦可管窺中華民族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優良傳統。
參考資料:http://www.69ja.com
2. 西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西安秦嶺歡樂世界:在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西門外,坐游9路,秦嶺野生動物園下。
2.西安西部之光電視塔。坐公交在電視塔下。
3.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坐公交在含元路口下。往西就是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4.西安市空中載人氦氣球——「曲江眼」,在曲江池中和廣場東北側。坐公交22路、212路,重陽廣場下。
5.大唐芙蓉園(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坐公交在大唐芙蓉園下。
6.西安曲江新區盛世嘉年華游樂園。坐501路、601路、游8(610)路、曲江海洋世界下。盛世嘉年華游樂園在曲江海洋世界東側。
7.曲江遺址公園(目前西安市最大的游樂公園)。坐公交在大唐芙蓉園南門下。
8.大唐不夜城。坐公交在大雁塔南廣場下。
9.西安漢城湖。坐公交在郭家村、朱宏路機電市場、李下壕村、灃惠路、福迪汽貿、大白楊村下。
10.西安世園公園(西安世園會)。西安世園會閉園後改造為西安世園公園、西安滻灞樂園兩個板塊,成為結構完整、布局合理的永久免費公園。 世園會會址將按照「總體保留、提升豐富、科學利用」的原則和思路進行規劃,保持現有大格局不變,綠色基調不變,保留世園會四大標志性建築、三大服務區及部分展園。
3. 圓明園魂兮歸來是雨果的哪部作品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
4. 沐浴的禮儀
根據我國諸多 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像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臣職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葯」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發狀,會意為沐,是洗發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鑒,《說文解字》雲:「鑒,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鑒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鑒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凈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凈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凈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凈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范密切聯系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臟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干凈;腳臟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干凈。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梁,」「居外寢,沐浴。」 《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
二、秦漢皇帝沐浴異聞
秦國嬴政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自稱始皇帝。當時陝西臨潼縣驪山有溫泉,秦始皇在咸陽建都以後,便在驪山廣修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浴室驪山溫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記》載,相傳秦始皇有一天來到驪山洗浴,見到一位美女在那蒼翠清幽的泉邊亭亭玉立,美貌異常,便頓生淫心,不顧禮節,上前去調戲。美女被激怒了,張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擊,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瘡,流血淌濃,疼痛難熬。秦始皇這才知道這是一位神女,嚇得驚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饒,祈求寬恕。神女用溫泉水給他洗滌,治癒了病瘡。所以驪山溫泉又名「神女湯」這個傳說頗有意思,神女懲罰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當他知過謝罪後,又用溫泉洗愈了他的病瘡。這說明驪山溫泉具有「吞腫去毒」的醫療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記》雲:「後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們就認識到驪山溫泉的這一功能,紛紛來溫泉洗浴療疾。這個傳說也說明秦始皇十分喜歡沐浴這一事實。
秦代傳聞於後世最著名的宮殿是阿房宮。阿房宮中築有水道,將渭水、樊水引入宮中,而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通過水道流出宮,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又許多沐浴設施,專供嬪妃洗浴,而這些沐浴設施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可吸納河水,又能經過循環排出污水,甚至有過濾渭水、樊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舍,汩汩流淌。阿房宮中的沐浴設施可謂奇巧,杜牧的描述雖不免有文學的虛詞誇飾,但自立行間仍有真實的歷史遺影,可以視為阿房宮中盛行沐浴的例證。
進入西漢,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亦留下與沐浴相關的記載,自先秦以來,有臨河祓禊的習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災。此俗在漢代十分流行,漢武帝曾經常臨河參加祓禊活動,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舉行重大祭祀前,與祭者為表示對神靈的敬懼,都要沐浴凈身,否則就會褻瀆神靈,據《益都耆舊傳》載,有一年,漢武帝到甘泉宮去祭祀,時任侍中的蜀人張寬隨同前往。一行人馬走到渭橋時,漢武帝突然發現在橋下的水中有個女人載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長。漢武帝十分詫異,便派人去詢問。那女人說:「皇帝後面第七輛車上的人,知道我的來歷。」當時,張寬坐在第七輛車上,漢武帝又讓人去問。張寬回答說:「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齋戒不潔凈,長乳女人就會出現。」所謂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葷腥,並沐浴凈身。很顯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負責監督祭祀者齋戒的,天神深惡齋戒不清潔,「每齋即降而視之」。按張寬的解釋,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發現祭祀者齋戒不潔凈,才幻形長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誡祭祀者要認真地沐浴凈身,否則不僅不能免災獲福,恐怕還要獲罪。經歷此事後,想必漢武帝再參加祭祀活動,一定會認認真真地沐浴凈身了。
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漢代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宮儀》雲:「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王光謙補注雲:「《通鑒》胡註:漢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漢代皇帝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河體膚整潔,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有著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三、魏晉南北朝貴族沐浴奇習
貴族作為上層社會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儀容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南史·梁本紀下》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對沐浴格外鍾愛,還專門撰寫梁三卷《沐浴經》,大力倡導沐浴,可稱是中國最早的沐浴專著。為此在當時洗頭洗澡成為人們日常清潔衛生的生活環節。自先秦以來就已形成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生活習俗,古人洗頭如此之勤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無論男女均束發覆巾,容易積累塵膩,所以必須勤洗頭。
晉元帝司馬睿和太子司馬紹父子之間有一段有關洗頭的對話十分有意思。史稱「性至孝」的太子司馬紹聽說父皇洗頭,專門上啟表示祝福,因為「吉日沐頭,老壽多宜」。而晉元帝的回答是頭上「大垢臭」,故而要好好洗一洗。看來一頭長發要洗一洗也是很費勁的,司馬紹又說,聽說洗頭洗了很久,想必十分疲勞,不知父皇龍體如何。晉元帝回答:洗去垢膩感覺特別好,身子一點不感到疲乏。洗頭舒服,溢於言表。
《禮記·玉澡》曾對洗澡規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後,要分用干凈的精、粗兩巾擦拭身子,然後再用熱水淋身,披上專門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間還要喝一些飲料,以止口渴。這樣的沐浴至少是中產以上的人家才可以為之,應該說是為貴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貧苦百姓是無法享受的。古人還有沐浴必更衣的習俗,《楚辭·漁父》雲:「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更衣。」晉代貴族已將沐浴作為個人清潔衛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載,車騎將軍桓沖喜歡沐浴,因其節儉不愛穿新衣。一次桓沖沐浴後,妻子故意送新衣給他。桓沖生氣地催促拿走,其妻說:「沒有新衣,哪來的舊衣。」桓沖聽罷大笑,便穿上了新衣。桓沖沐浴,其妻送衣,且不論新衣舊衣,當時人洗完澡必要換衣服,換上干凈衣服自然舒服多了。
然而,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人性張揚的時代,誠如唐人杜牧《潤州》詩中所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在這樣的時代里,不同的人對待沐浴各有不同的態度,一是不好沐浴,一是沐浴成癖,走向極端。
南朝濟陰冤句人卞彬,是個恃才傲物的人,但卞彬由於「澡刷不謹,浣沐失時」,導致身上虱蟲極多,盡管淫癢難忍,但他仍然不沐浴,並聲稱也可以安然無恙地生存下去。
飢要食,困欲眠,污垢需清洗,這是作為文明人都會有的生活內容,只有經常沐浴,才能使人清潔衛生。而南朝齊人何佟之卻又沐浴成癖。何佟之出身於名門貴族,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讀禮論三百餘篇,略皆上口。在歷史上何佟之除了才高出名外,要讓他大出風頭的是他有沐浴癖,史書稱其為人性好潔,往往一天之內,要洗浴十幾次,幾乎是成天不停地洗浴還覺得不夠。由於何佟之一日十幾洗,時人送給他一個響當當地外號叫「水淫」。沐浴凈身,講究清潔衛生,本是個良好地生活習慣,然而,何佟之似乎有些過分,一天洗十幾次澡,這樣的人世上確實罕見,故而,唐人李延壽撰寫《南史》為何佟之作傳時,就突出地寫了何佟之地沐浴癖。這一點確實讓何佟之出盡了風頭,明人李贄、馮夢龍在其著作中都大談何佟之洗浴。
四、隋唐皇家愛洗溫泉浴
古人很早就流行洗溫泉浴,但溫泉浴地盛行是在唐代,由於皇帝酷愛洗溫泉浴,所以,人們一提起溫泉浴,就想到唐代著名的華清池。
陝西驪山溫泉,在秦代就有「神女湯」的美名,自秦以後,千城萬國之民接踵而來洗溫泉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在驪山建起「湯浴宮」;天寶六年,唐玄宗大興土木,再行擴建,將泉池納入豪華的宮殿內,改稱為「華清宮」,因為宮殿再泉池之上,所以又名「華清池」,專為帝王所享用。華清池分為九龍湯和芙蓉池,九龍湯專供皇帝御洗,芙蓉池專供楊貴妃沐浴,後來亦稱為「貴妃池」,並設有專人管理,《舊唐書·職官志三》雲:「溫泉監掌湯池官禁之事」,這溫泉監一官就是專門負責皇家湯池事務的專職官員。考古工作者在唐代華清宮御湯遺址內發掘出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等五處湯池遺址。這就映證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長湯十六所》的記載:「華清宮中除供奉兩湯外,而別更有長湯十六所,嬪御之類浴焉。」清人史夢蘭《全史宮詞》亦雲:
雨過華清樹影涼,風來前殿玉龜香。
至尊「戰鷯叱觶捎盅笆饋
可見當時華清宮內溫泉浴之多,正是華清宮的鼎盛時期。
唐代皇帝從唐太宗開始,大多喜歡溫泉浴,唐高宗李治有《過溫湯》詩。唐中宗李顯景龍三年十二月駕臨新豐溫宮,賜浴湯池,大臣們還紛紛獻詩,上官婉兒也賦絕句三首進獻,名為《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而唐玄宗李隆基身體力行,罷溫泉浴推向極盛。唐玄宗每年十月要偕楊貴妃到華清宮過冬,沐浴嬉樂,盡情享受溫泉浴的樂趣。
當時古都西安四周有不少溫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驪山湯、石門湯和鳳泉湯。驪山溫泉成了皇上的御洗之地,鳳泉湯也是皇上常去之地,唐玄宗在《幸鳳泉湯》詩中抒發「願將無限澤,沾沐眾心同。」而位於藍田湯峪河口西側的石門湯,雖然唐玄宗未能駕臨,然而他卻十分關心,特賜名「大興湯院」,並以水溫高低開辟玉女、融雪、連珠、瀨玉和濯纓五個湯池。當時,長安各階層人士前往沐浴,盛極一時。
對於溫泉的療疾養生作用,唐玄宗亦多有認識,他常泡華清宮溫泉,在《惟此溫泉是稱愈疾,豈予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乘暇巡遊,乃言其志》一詩中雲:
桂殿與山連,蘭湯涌自然。
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瑗yuan。
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宣。
願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
五、宋元士大夫酷好沐浴
史學家們認為,大約在宋元時,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商業經濟的繁榮,城市中出現公共澡堂,而一般人家建房都設有浴室,沐浴就更為普及,就連客人遠道而來,主人相迎也要先設香湯給客人沐浴,再擺筵席招待,名曰洗塵。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這在文人筆記中多有記錄。
宋元士大夫沐浴形式多樣,像身居高位,官至太傅的楊戩自己在家中建有專門的浴池,頗類似今日有錢人家的家庭游泳池。
楊戩是宋徽宗時的寵臣,權傾一時,他建一豪華大池,喜歡獨自一人入池沐浴,不過他的沐浴與游泳似乎是合為一體的,看來他是很會享受。在楊戩之前,權貴建有這種私人游泳池的不乏其人,《新五代史·雷滿傳》載,唐末朗州雷滿在自己府中開鑿了一個很深的池子,有客人來訪,就在池邊設宴,酒酣之際,將酒杯扔進池中,然後赤身裸體入水摸取酒杯,在水中嬉戲夠了,才出水穿衣再飲酒。雷滿建池主要是為了嬉水尋歡,而楊戩則主要是沐浴,因為他每入池,必命人再池上放置沐浴用的「浴具及澡豆」。游泳只是沐浴時的一種娛樂享受。
宋元公共浴堂非常普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形業。一些文人士大夫還相約定時到公共浴堂去沐浴。
王安石不好洗沐,身上長虱,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聯姻好友吳充卻對沐浴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並養成了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他為了改變王安石不好沐浴的不良習慣,便與王安石、韓維三人相約「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由於三人有約定,三人一起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換新衣,在這種約束下,王安石不得不去沐浴,出浴後見新衣也就更換。這讓王安石一改舊習,個人衛生有了很大的改觀。
蘇軾亦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後,身心暢快,詩興大發,專門寫了二首《如夢令》詞記述他沐浴的感受,寫得非常詼諧,其一雲:
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其二雲:
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呵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從詞中可看到當時的公共浴堂服務完善,還專門設有為顧客服務的揩背人,從揩背服務可以看出,宋代開啟了許多失學家所認為的「近代生活習俗的先河」。自宋至今,公共浴堂(如今日的桑拿浴)都有專門為顧客而設的揩背服務。
由於士大夫已經養成經常沐浴的生活習慣,對那些不好沐浴的士大夫,人們嗤之以鼻。竇元賓雖出身宰相之家,又有才華,但只因他總是長時間不沐浴,世人送給他一個「臭」字,「竇臭」,不僅在當時光為人之,成為一個不太光彩的「綽號「,而且後世亦把他當做不好沐浴的典型加以嘲諷。
溫泉的開辟利用由來已久。內蒙古東南部經棚鎮東北32公里處有一處溫泉,名叫克什克騰阿日山,俗稱熱水湯,據《熱河經棚志》載,熱水湯為經棚十二景之一,每逢春暖花開時,人們紛紛來此沐浴治病健身,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宋人王桓路經此地洗了各溫泉浴,並寫下《宜浴溫泉》詩雲:
上方新浴覺身輕,恰喜溫和水一泓。
膏澤不因人世熱,此泉尤是在山青。
沐浴不僅使人感到一身輕松,而且洗出詩興來,可見王桓對溫泉浴的偏愛。
福州溫泉在北宋嘉佑年間就已被廣泛開發利用,全盛時期共有大小浴室四十多家,分為官湯和民湯。宋代民族英雄李綱不僅入湯沐浴,還賦詩贊曰:
玉池金屋浴蘭芳,千古清華第一湯。
何似此泉澆病叟,不妨更入荔枝鄉。
北宋彭應求於景德年間赴推官任途中借宿重慶北溫泉的溫泉寺,享受溫泉浴後,賦有《宿溫泉佛寺》詩。理學家周敦頤於嘉佑元年舟走溫塘峽,到北溫泉講學、沐浴,又為彭應求詩作序,書刻了《周敦頤彭推官諭州宿溫泉寺詩序》石碑。朱熹在廬山溫泉沐浴後,曾探討廬山溫泉的成因:「誰點丹黃燃,?此山池水?」他對此感到無法解釋。從這些記載均可見宋元士大夫們喜歡溫泉浴甚過一般人。
元人鄭元佑《遂昌雜錄》記載說,元代著名禪師溫日觀與大書法家鮮於樞的父親是摯交好友,鮮於父子喜歡沐浴,家中不僅設有浴室,還有上等的浴具和澡豆。溫日觀每次來到鮮於家,鮮於父子必具湯請他沐浴,鮮於樞還恭敬地呈上澡豆。正是這個緣故,溫日觀成了鮮於家的常客。
宋元時士大夫愛好沐浴已蔚然成風,表明當時個人非常講究清潔衛生,並且把沐浴當做一種享受,為的是保持身心健康。
六、明清市民沐浴笑話
明清時期,沐浴真正深入人們生活之中。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的逐漸壯大,各種服務行業也日漸興盛,城市中普遍出現「混堂」,大概是入浴之人不分高低貴賤,「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麼樣的人,只要交上錢,就可入得浴池泡澡。當時得人們對沐浴較之以往更加講究,明人屠本畯曾將「澡身」與「賞古玩」、「褻名香」、「誦明言」相提並論,視為一種精神享受。清人石成金則把「剃頭、取耳、浴身、修腳」當作人身四快事,認為只有讓自己身體爽快,才是一種真福。並在《快樂原》中說到「沐浴之樂」雲:「冬月嚴寒,不可頻浴。其餘三季,俱當頻浴。須要溫水和暖,反復淋洗,遍身清爽,不亦樂乎?」明清人得沐浴生活反映在市民口頭文學中,出現了許多以沐浴為內容的笑話。
混堂是眾人共同沐浴的場所,各式各樣的人走到一起「赤誠相見」,混堂幾乎是各色人等會聚一堂的小社會,明人豫章醉月子選輯的《精選稚笑》中有一則混堂笑話雲:
義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隙穡笠灤∫亂馴蝗送等ィ錄洌魅粟狡渫祭擔騫俜呱醯舜魃疵弊叛ィ源黨嗌恚街諶嗽唬「難道我是這等來的。」
混堂本來人多人雜,正是小偷施展技能的地方,洗澡失衣已習以為常,所以混堂主人裝糊塗,這才氣得義官有此好笑之舉。豫章醉月
子評曰:「好個衣冠模樣,這光景訴與誰行。」沒什麼好辦法,看來義官只有自認倒霉。清人游戲主人篡輯的《笑林廣記》卷五有一則《混堂漱口》雲:
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漱之。眾各攢眉相向,惡其不潔。此人貯水於手曰:「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後,吐出外面去」。
用浴池中那渾濁泛白的垢湯水漱口,確實令人惡心,郎瑛曾說混堂之水「使去薪沃釜,與溝瀆之水何殊焉。」然而此人卻說出一番令人噴飯的話來,可笑正在此。
去混堂洗澡只是明清人沐浴的一種方式,更多的人還是在家洗澡,即便貧窮之家也有洗澡習慣,只需用一擔柴燒上一鍋熱水,便可洗上一次澡,方便易行。明人陳眉公篡輯的《時興笑話》卷上有一則笑話雲:
有留客吃茶,苦無茶葉,往鄰家借之,久而不至,湯滾,則加以冷水,加之以久,鍋都添滿,妻謂夫曰:「茶是吃不成了,留他洗了浴去罷。」
燒水泡茶,家貧無茶葉,借茶又未借到,燒滿了大鍋熱水,客人茶吃不成,澡倒可洗一洗。看來明清待客亦有留客洗澡之俗。
明清笑話中有一類是專門嘲諷說大話的笑話,清人游戲主人篡輯的《笑林廣記》卷二十有一《大浴盆》笑話雲:
好說謊者對人曰:「敝處某寺有一腳盆,可使千萬人同浴。」陝西法門寺《宋法門寺浴器靈異記碑》記載法門寺浴室院「僧侶雲集,凡聖混同,日浴千數」,每日有僧俗人千餘沐浴,可見浴室院規模之大。「可使千萬人同浴」的腳盆看上去很荒唐,卻與法門寺浴室院「日浴千數」的誇張一樣,笑話本身還是具有生活的影子。
和尚、道士在法事活動之前,均要沐浴凈身,表示虔誠敬畏,僧、道沐浴習俗由來已久,《笑林廣記》卷八《僧浴》雲:
僧家間道家洗浴先請師太,次師公,後師父,挨次而行,好不紊亂。因感慨自嘆曰:「獨我僧家全無規矩。老和尚不曾下去,小和尚先脫得精光了。」
這顯然是道士拿和尚取笑,無論是和尚還是道士,沐浴都是有具體得程序和規定的,僅脫衣一項,和尚要遵守的規矩甚嚴,《百丈清規》雲:「展浴袱取出浴具於一邊,解上衣,未卸直綴,先脫下面裙裳,以腳布圍,方可系浴群,將裩褲卷摺納袱內。」絕不像《僧浴》中和尚所說的:「獨我僧家全無規矩。」
明清文人有時也直接從事笑話創作,其中大多數是描寫真人真事,亦不乏沐浴之類笑話。明人李贄《山中一夕話》卷十《伯虎答訪》記載了大才子唐寅有關沐浴的軼聞;清人獨逸窩退士撰《笑笑笑》卷四《浴睡》則描寫金聖嘆軼事:
金聖嘆訪友,主人辭以浴。問其子,則曰:「睡矣。」金聖嘆曰:「乃尊尚在獄中,乃郎又為罪人耶!」
金聖嘆取浴與獄、睡與罪諧音,好好地嘲諷了一下待客不禮貌的主人。
明清沐浴笑話來源於當時人們的沐浴生活,反映出明清時期沐浴的世俗化,由於其內容豐富而又成為民間口頭文學的素材
5. 在哪裡可以找到教跳麥當娜[HUNG UP]的舞蹈網站或視頻
【在線視頻】 芭蕾舞大全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1900cf17377ddd08c93d6daf.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芭蕾舞基本動作示範
芭蕾舞 紅舞鞋
芭蕾舞《海盜》
芭蕾舞 白毛女
芭蕾舞 睡美人
水中裸體芭蕾舞
芭蕾舞 《天鵝湖》
芭蕾舞梁山伯與祝英台
芭蕾舞 林中仙子
芭蕾舞 唐吉訶德
芭蕾舞 羅密歐與朱麗葉
芭蕾舞 迎春
芭蕾舞 胡桃夾子
芭蕾舞 紅菱艷
芭蕾舞《夢紅樓》
芭蕾舞 紅色娘子軍
芭蕾舞 愛神
芭蕾舞 艾絲梅拉達
芭蕾舞 巴赫塔
芭蕾舞《舞越瀟湘》
芭蕾舞《四小天鵝》
芭蕾舞《花節》
芭蕾舞 玫瑰花魂
芭蕾舞 茶花女
芭蕾舞 斗笠舞
芭蕾舞 葛佩莉亞
芭蕾舞 《搖滾芭蕾》
芭蕾形體操
芭蕾舞 安娜.卡列尼娜
=============================
【在線視頻】舞劇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27a3ba317b228ea95
edf0eae.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舞劇 白毛女
舞劇 大夢敦煌
舞劇《紅樓夢》
舞劇《魂系仙境》
獅子王舞劇
舞劇《潘多拉傳奇》
舞劇《紅色娘子軍》
舞劇《阿丙》
舞劇《魅》
舞劇 卡門
舞劇 二泉映月
紅色娘子軍
舞劇 大河之舞
天鵝之死
舞劇《胡桃夾子》
舞劇《舞姬》
舞劇《帕基塔》
舞劇《睡美人》
舞劇《紅的暢想》
舞劇《末代皇帝》
舞劇《羅米歐與茱利葉》
舞劇《堂吉訶德》
舞劇《天鵝湖》
舞劇 葛佩莉亞
舞劇 大紅燈籠高高掛
舞劇 紅舞鞋
舞劇 海盜
===================================
【在線視頻】楊麗萍舞蹈大全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27a3ba317b228ea95
edf0eae.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楊麗萍
楊麗萍 雀之靈
楊麗萍 雨絲
楊麗萍 兩棵樹
楊麗萍 孔雀舞
楊麗萍 月亮
月光 楊麗萍
楊麗萍 雀之翎
楊麗萍 雲南映象
拉薩河 楊麗萍
楊麗萍 梅
楊麗萍 舞之魂
楊麗萍 瑞雪
楊麗萍 《歲寒三友》
楊麗萍 性靈之光
女兒國 楊麗萍
楊麗萍尼羅河女神
楊麗萍 泰國長甲舞
楊麗萍·火
==============================
【在線視頻】表演性舞蹈-群舞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680ed23fdbd51ec37
d1e71ad.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群舞 <海那邊>
群舞 <佤之祭>
群舞 <天織女>
群舞《舞搏人》
群舞《弩魂》
群舞 蘭花花
群舞《故土》
群舞 <壯族大歌>
群舞---七年的愛
群舞 <小河淌水>
群舞《馬蹄隨想》
群舞《我夢飛翔》
群舞 格桑梅朵
群舞[西土情韻]
舞蹈:千紅(群舞)
群舞《搏克雄風》
飛的更高 群舞
大敦煌中的舞蹈
群舞《奔騰》
群舞《夕陽紅》
群舞《穿新靴的小夥子》
群舞《安代 激情科爾沁》
〈傣家風情〉 群舞
群舞《巴林蒙古女性》
群舞《埋伏》
群舞 童年波爾卡
群舞《黑爵士》
群舞《擺嘎擺》
群舞《彝風》
群舞 <從頭再來>
群舞《紅玫瑰 白玫瑰》
群舞《飛舞天堂》
群舞《中國紅》
群舞--媒婆
群舞《勇往直前》
群舞《渣某水當當》
群舞《彩雲追月》
群舞 跑馬溜溜的月牙情
群舞 力士杯
夢中夢(群舞)
畢業照(群舞)
群舞《飛》
群舞《靈之雀》
群舞 <石磨的歌>
群舞 <百舸爭流>
群舞《床前明月光》
群舞 <感動薩巴依>
群舞《熱土》
群舞《胡笳舞》
群舞 新<阿里郎>
群舞 妙韻
群舞《漣漪》
群舞 踏歌
群舞 初雪
舞蹈 《新木屐》
舞蹈《馬幫》
舞蹈《綠色》
舞蹈《化蝶》
舞蹈《班色花》
舞蹈《玉兔渾脫》
舞蹈《石磨的歌》
舞蹈《阿細跳月》
舞蹈《彝山的歌謠》
舞蹈《春滿人間》
群舞 一片茉莉花
===========================
【在線視頻】當代舞蹈大全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f46b28731690091d8
701b0a9.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當代舞蹈 北風吹
當代舞蹈 清風
當代舞蹈 萋萋長亭
當代舞蹈 三個和尚
當代舞蹈 牡丹迎春
當代舞蹈 我的天空
當代舞蹈 仰望愛合
當代舞蹈 漠海孤雁
當代舞蹈 青蛇與白蛇
==============================================
在線舞蹈(街舞)視頻大全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77bb76cf7bea593cf
8dc61d1.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街舞教學系列
韓國街舞技巧教學
韓國街舞教學視頻
世界街舞比賽
女生街舞
街舞Jazz教學
街舞分解動作
街舞教學
新時尚街舞
學跳街舞
韓國街舞教學
街舞教程
李孝利舞蹈
Rain 街舞
街舞比賽
嘻哈街舞
女子街舞
經典街舞教學
校園街舞
熱辣街舞
街舞高手
軍人街舞
美國街舞
韓國街舞
HipHop街舞
POPING街舞
兒童街舞課程
性感街舞
中國街舞
妹妹街舞
美女街舞
nike woman 街舞
街舞少年
全球頂級街舞
韓國JAZZ街舞教學
勁爆街舞
亞洲街舞教學視頻
韓國小MM跳街舞
傑克遜街舞
街舞表演
自拍街舞
街舞基礎動作
七歲和五歲的街舞天才
街舞美少女
韓國漂亮MM斗舞
===========================================
【在線視頻】肚皮舞 大全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1900cf17377ddd08c
93d6daf.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學跳肚皮舞
肚皮舞教程
肚皮舞系列
埃及肚皮舞
印度肚皮舞
莎樂美 肚皮舞
韓國美女肚皮舞
中東肚皮舞
裴澀琪 徐素英 肚皮舞
土耳其肚皮舞
阿拉伯肚皮舞
夏威夷草裙舞
爵士舞教學
rain & 李孝利爵士舞
==============================
【在線視頻】 現代舞蹈 大全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f46b28731690091d8
701b0a9.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現代舞蹈 牽手
現代舞蹈 紅扇
現代舞蹈 希望
現代舞蹈 青春踢踏
現代舞蹈 我心永恆
現代舞蹈 博了!哭了!
現代舞蹈 唇唇欲動
當代舞蹈 那場雪
現代芭蕾 十面埋伏
學跳現代舞
古典舞蹈 大全
http://hi..com/qjbm2005/blog/item/f46b28731690091d8
701b0a9.html
更多精彩就在:www.kublog.mycool.net
古典舞蹈 飛天
古典舞蹈 踏歌
古典舞蹈 秦俑魂
古典舞蹈《書韻》
古典舞蹈 飄零
古典舞蹈 扇舞丹青
古典舞蹈 絲路花雨
古典舞 舞之夢
古典舞基本功訓練
古典舞 刺秦
古典舞 中國結
古典舞 花木蘭
古典舞 二泉遐想
古典舞 大唐貴妃
古典舞 荷塘月色
古典舞 水中月
古典舞 送.屈子
古典舞 霸王別姬
古典舞 床前明月光
古典舞 秋海棠
古典舞 《鳥》
古典舞 《梅》
古典舞 《書春》
古典舞 單角
古典舞 竇娥
古典舞 豆蔻
古典舞 風月
古典舞 貂蟬吟
古典舞《妙韻》
古典舞 悠然
古典舞 大漠孤行
古典舞 繁漪
古典舞 九歌.山鬼
《千手觀音》
古典舞 傳說
古典舞 荷花獎
古典 聖翼光環
古典舞袖舞教材
古典舞 龍兒
古典舞 楚腰
古典舞 望穿秋水
古典舞 《埋伏》
舞蹈 胡服騎射
《旦角》
《巾幗素描》
《鑒真之清風》
古典舞 易水寒
煙雨西冷
維吾爾族 《遠古燈舞》
維吾爾族 《磐石》
===================================
6. 蘿莉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具體指什麼
蘿莉(ロリ),是洛麗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縮寫,洛麗塔原指美國一部小說《Lolita》,後在日本引伸發展成一種次文化。 [編輯本段]基本定義「蘿莉」或「蘿莉塔」作為名詞用以指稱「女孩子」本身,或指稱「穿著蘿莉裝的女性」。但作為形容詞有時會專指「擁有蘿莉風格」,例如蘿莉裝(ロリータ�9�9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相關詞彙
蘿莉塔時裝(ロリータ�9�9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 擁有蘿莉風格的時裝.
蘿莉塔情結(ロリータ�9�9コンプレックス,Lolita complex) - 指對蘿莉有性喜好的情結.
蘿莉控(ロリコン,Lolicon) - 原為洛麗塔情結日文的略語,後引申指對蘿莉有癖好的人,與及逐漸演變成擁有洛麗塔情結的人,後者帶貶義
不能和戀童癖相比較,兩者區別是很大的. [編輯本段]注釋縮寫後的中譯,習慣上通常會轉為艸部的「蘿」字。
例如會對小女孩產生性幻想,相關綜合症稱為洛麗塔綜合症(ロリータ�9�9シンドローム,Lolita syndrome),日本美其名為情結或綜合症,實質是嚴重罪行,因為即使只是私下傳播或觀看女孩子裸體照片,也會形成一種市場需求,間接令不法份子用盡方法去拍攝迎合這種需求的照片,從而令小女孩身心和成長受害。大部份國家均有保護兒童的法例,日本則要延至1999年,才開始定立保護兒童等相關法例。
此處的「蘿莉」只作名詞解,不作形容詞解,因為「蘿莉控」只指喜歡女孩子的人或喜歡「穿蘿莉裝的女性」的人,但不包括「喜歡穿蘿莉裝」的女性。 [編輯本段]特徵 一個女生究竟是不是蘿莉,每人的定義都有不同:有以年齡(嚴格生理年齡)來分的,有以氣質(心理年齡、外表年齡)來分的,更嚴格的是兩項標准都要達到的,最後還有自己認為是就當作是的。不過普遍來說就是要「未發育完全」(或者尚未發育)以及萌。
Loli從外表特質上看大體有兩類,一種是Sweet Love Loli,多數都是這種的。另一種就是Elegant Gothic Loli(哥特式)。
從年齡上看又有不同,12-15為標准Loli,7-12為愛麗斯式Loli,7以下為High Loli。那些對年齡有嚴格要求的羅莉控也因此而分類,對於好第一類的變叫lolikon,好第二類的為alikon,好第三類的就是haikon了。
Lolita書中對於Loli年齡的定義是9-13歲,既正在成長中,馬上就要成熟但還沒有成熟的少女(不是兒童)。
這一點上,劃分根據。因英國1930(1933?1936?)年代曾推出法典對少女的年齡進行定義:
8歲以下:女童
8-12歲:幼女
13-18歲 少女
18歲以上:成年女性
動漫蘿莉這種劃分方法,界於成熟與幼稚之間,更能體現Loli的魅力
但這都是前話,現在經過演變定義也比較模糊,有很多人喜歡更低齡型,既8歲以前的,超低齡型Loli,也有人喜歡,已進入青春期的,即將成熟的,即14-16歲的,即成熟型Loli。各有所愛,各隨其變,沒有確切的定義
但不論低齡,成熟,還是正統LOLI,都是年輕,可愛的象徵,是上天賜予的寶物,是凡間的精靈,是人間的天使……但她們也是最弱小,最需要保護的群體,所以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每一個Loli,對她們予以保護,予以關心。 [編輯本段]心理Lolita不單是一種服飾潮流,更是年青人表達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彌補自信不足的自我保護武裝。一如發展心理學家艾力遜指出,年青人正處於「自我認識與迷亂」的階段,他們往往擁有童真與夢想,有擺脫現實規限的渴求,需要尋找自我,因此以不羈和野性挑戰傳統,期望得到別人關注、了解、認同和真正接納。 動漫蘿莉 [編輯本段]起源</B>源於美籍俄裔小說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Vladimirovich】Nabokov,1899-1977)於1955年所作的長篇小說《Lolita》(中文通常譯為洛麗塔,或是羅麗泰,抑或蘿莉塔)。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戀上12歲女孩Lolita的故事。此書當時一度被禁,但現在已成文學中的經典名著,並被美國蘭登書屋選為20世紀英文小說第四名,還曾被改編為同名電影《Lolita》(一樹梨花壓海棠),劇中女孩設定為15歲。此後,凡是帶有劇中女主角特質者,就被稱為「Lolita」或「Loli」。
聖彼得堡(即列寧格勒)。此後住在歐洲,主要在柏林,並成為享有盛名的蘇聯流亡作家之一,被世界文學評論界定為20世紀最偉大的散文體大師。1940年舉家移居美國,在韋利斯里學院任教,同時享有哈佛大學的鱗翅目研究基金(Nabokov同時也採集蝴蝶標本)。還翻譯普希金長詩《 葉普蓋尼·奧涅金》,使用直譯法,註解多於翻譯加原著的份量。
第一個被公認(公認?來源請求)的loli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里的主角momo公主,《魔法のプリンセスミンキーモモ》屬於《魔法少女》系列動畫之一,但《魔法少女》所針對的對象是女生,而且亦不算柔弱,加上當時宣傳條件有限,知曉者不多;《IQ博士》中的小芸從來不是loli;就算是《天地無用》中的莎沙美雖然有類loli特徵,但在故事中她的定位只是亞重霞的妹妹,不但戲份不多,而且製作群也沒去強調其loli特性。
動漫蘿莉loli在動畫界正式出現loli熱潮開始席捲整個ACG界(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和游戲Game),大量loli角色,如雨後春筍一般涌現,其中最有名又最受歡迎的是《機動戰艦大和撫子》的星野琉璃、《魔法少女砂沙美》的砂沙美、《魔卡少女櫻Card Captor Sakura》中的木之本櫻和H-Game②《To Heart》中的馬魯芝。
上述五位角色可以說是主導了自1995年來,ACG界的商業生機與其主流市場。在其之後,幾乎每部作品都得有個loli,甚至是整部作品充斥著loli。這樣子的結果,形成女性角色以往的百花齊放、各展姿態、爭奇斗艷的盛況不再。充斥著可愛,隨波逐流而沒有特色、亦無變化,往往容易單調而乏味。最明顯的就是,以前就算有小女孩的角色,也不等於loli;而現在則是只要是小女孩,那就大概是loli了。
7. 求小說(穿越後的悲慘生活)txt
你好,我是元子寶唄,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回答_^鏈接: https://pan..com/s/1dOjeTq7ExOzFvFjauz6APA 提取碼: rk7w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8. 古人如何沐浴
古代人洗頭發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發。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像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葯」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葯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發狀,會意為沐,是洗發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鑒,《說文解字》雲:「鑒,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鑒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鑒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凈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凈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凈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凈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范密切聯系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里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臟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干凈;腳臟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干凈。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梁,」「居外寢,沐浴。」 《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國人的古老傳統。
二、秦漢皇帝沐浴異聞
秦國嬴政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自稱始皇帝。當時陝西臨潼縣驪山有溫泉,秦始皇在咸陽建都以後,便在驪山廣修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浴室驪山溫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記》載,相傳秦始皇有一天來到驪山洗浴,見到一位美女在那蒼翠清幽的泉邊亭亭玉立,美貌異常,便頓生淫心,不顧禮節,上前去調戲。美女被激怒了,張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擊,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瘡,流血淌濃,疼痛難熬。秦始皇這才知道這是一位神女,嚇得驚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饒,祈求寬恕。神女用溫泉水給他洗滌,治癒了病瘡。所以驪山溫泉又名「神女湯」這個傳說頗有意思,神女懲罰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當他知過謝罪後,又用溫泉洗愈了他的病瘡。這說明驪山溫泉具有「吞腫去毒」的醫療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記》雲:「後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們就認識到驪山溫泉的這一功能,紛紛來溫泉洗浴療疾。這個傳說也說明秦始皇十分喜歡沐浴這一事實。
秦代傳聞於後世最著名的宮殿是阿房宮。阿房宮中築有水道,將渭水、樊水引入宮中,而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通過水道流出宮,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又許多沐浴設施,專供嬪妃洗浴,而這些沐浴設施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可吸納河水,又能經過循環排出污水,甚至有過濾渭水、樊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舍,汩汩流淌。阿房宮中的沐浴設施可謂奇巧,杜牧的描述雖不免有文學的虛詞誇飾,但自立行間仍有真實的歷史遺影,可以視為阿房宮中盛行沐浴的例證。
進入西漢,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亦留下與沐浴相關的記載,自先秦以來,有臨河祓禊的習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災。此俗在漢代十分流行,漢武帝曾經常臨河參加祓禊活動,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舉行重大祭祀前,與祭者為表示對神靈的敬懼,都要沐浴凈身,否則就會褻瀆神靈,據《益都耆舊傳》載,有一年,漢武帝到甘泉宮去祭祀,時任侍中的蜀人張寬隨同前往。一行人馬走到渭橋時,漢武帝突然發現載橋下的水中有個女人載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長。漢武帝十分詫異,便派人去詢問。那女人說:「皇帝後面第七輛車上的人,知道我的來歷。」當時,張寬坐在第七輛車上,漢武帝又讓人去問。張寬回答說:「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齋戒不潔凈,長乳女人就會出現。」所謂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葷腥,並沐浴凈身。很顯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負責監督祭祀者齋戒的,天神深惡齋戒不清潔,「每齋即降而視之」。按張寬的解釋,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發現祭祀者齋戒不潔凈,才幻形長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誡祭祀者要認真地沐浴凈身,否則不僅不能免災獲福,恐怕還要獲罪。經歷此事後,想必漢武帝再參加祭祀活動,一定會認認真真地沐浴凈身了。
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漢代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宮儀》雲:「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王光謙補注雲:「《通鑒》胡註:漢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漢代皇帝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河體膚整潔,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有著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三、魏晉南北朝貴族沐浴奇習
貴族作為上層社會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儀容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南史·梁本紀下》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對沐浴格外鍾愛,還專門撰寫梁三卷《沐浴經》,大力倡導沐浴,可稱是中國最早的沐浴專著。為此在當時洗頭洗澡成為人們日常清潔衛生的生活環節。自先秦以來就已形成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生活習俗,古人洗頭如此之勤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無論男女均束發覆巾,容易積累塵膩,所以必須勤洗頭。
晉元帝司馬睿和太子司馬紹父子之間有一段有關洗頭的對話十分有意思。史稱「性至孝」的太子司馬紹聽說父皇洗頭,專門上啟表示祝福,因為「吉日沐頭,老壽多宜」。而晉元帝的回答是頭上「大垢臭」,故而要好好洗一洗。看來一頭長發要洗一洗也是很費勁的,司馬紹又說,聽說洗頭洗了很久,想必十分疲勞,不知父皇龍體如何。晉元帝回答:洗去垢膩感覺特別好,身子一點不感到疲乏。洗頭舒服,溢於言表。
《禮記·玉澡》曾對洗澡規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後,要分用干凈的精、粗兩巾擦拭身子,然後再用熱水淋身,披上專門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間還要喝一些飲料,以止口渴。這樣的沐浴至少是中產以上的人家才可以為之,應該說是為貴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貧苦百姓是無法享受的。古人還有沐浴必更衣的習俗,《楚辭·漁父》雲:「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更衣。」晉代貴族已將沐浴作為個人清潔衛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載,車騎將軍桓沖喜歡沐浴,因其節儉不愛穿新衣。一次桓沖沐浴後,祈自故意送新衣給他。桓沖生氣地催促拿走,其妻說:「沒有新衣,哪來的舊衣。」桓沖聽罷大笑,便穿上了新衣。桓沖沐浴,其妻送衣,且不論新衣舊衣,當時人洗完澡必要換衣服,換上干凈衣服自然舒服多了。
然而,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人性張揚的時代,誠如唐人杜牧《潤州》詩中所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在這樣的時代里,不同的人對待沐浴各有不同的態度,一是不好沐浴,一是沐浴成癖,走向極端。
南朝濟陰冤句人卞彬,是個恃才傲物的人,但卞彬由於「澡刷不謹,浣沐失時」,導致身上虱蟲極多,盡管淫癢難忍,但他仍然不沐浴,並聲稱也可以安然無恙地生存下去。
飢要食,困欲眠,污垢需清洗,這是作為文明人都會有的生活內容,只有經常沐浴,才能使人清潔衛生。而南朝齊人何佟之卻又沐浴成癖。何佟之出身於名門貴族,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讀禮論三百餘篇,略皆上口。在歷史上何佟之除了才高出名外,要讓他大出風頭的是他有沐浴癖,史書稱其為人性好潔,往往一天之內,要洗浴十幾次,幾乎是成天不停地洗浴還覺得不夠。由於何佟之一日十幾洗,時人送給他一個響當當地外號叫「水淫」。沐浴凈身,講究清潔衛生,本是個良好地生活習慣,然而,何佟之似乎有些過分,一天洗十幾次澡,這樣的人世上確實罕見,故而,唐人李延壽撰寫《南史》為何佟之作傳時,就突出地寫了何佟之地沐浴癖。這一點確實讓何佟之出盡了風頭,明人李贄、馮夢龍在其著作中都大談何佟之洗浴。
四、隋唐皇家愛洗溫泉浴
古人很早就流行洗溫泉浴,但溫泉浴地盛行是在唐代,由於皇帝酷愛洗溫泉浴,所以,人們一提起溫泉浴,就想到唐代著名的華清池。
陝西驪山溫泉,在秦代就有「神女湯」的美名,自秦以後,千城萬國之民接踵而來洗溫泉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在驪山建起「湯浴宮」;天寶六年,唐玄宗大興土木,再行擴建,將泉池納入豪華的宮殿內,改稱為「華清宮」,因為宮殿再泉池之上,所以又名「華清池」,專為帝王所享用。華清池分為九龍湯和芙蓉池,九龍湯專供皇帝御洗,芙蓉池專供楊貴妃沐浴,後來亦稱為「貴妃池」,並設有專人管理,《舊唐書·職官志三》雲:「溫泉監掌湯池官禁之事」,這溫泉監一官就是專門負責皇家湯池事務的專職官員。考古工作者在唐代華清宮御湯遺址內發掘出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等五處湯池遺址。這就映證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長湯十六所》的記載:「華清宮中除供奉兩湯外,而別更有長湯十六所,嬪御之類浴焉。」清人史夢蘭《全史宮詞》亦雲:
雨過華清樹影涼,風來前殿玉龜香。
至尊浴罷金輿出,嬪御分尋十六湯。
可見當時華清宮內溫泉浴之多,正是華清宮的鼎盛時期。
唐代皇帝從唐太宗開始,大多喜歡溫泉浴,唐高宗李治有《過溫湯》詩。唐中宗李顯景龍三年十二月駕臨新豐溫宮,賜浴湯池,大臣們還紛紛獻詩,上官婉兒也賦絕句三首進獻,名為《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而唐玄宗李隆基身體力行,罷溫泉浴推向極盛。唐玄宗每年十月要偕楊貴妃到華清宮過冬,沐浴嬉樂,盡情享受溫泉浴的樂趣。
當時古都西安四周有不少溫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驪山湯、石門湯和鳳泉湯。驪山溫泉成了皇上的御洗之地,鳳泉湯也是皇上常去之地,唐玄宗在《幸鳳泉湯》詩中抒發「願將無限澤,沾沐眾心同。」而位於藍田湯峪河口西側的石門湯,雖然唐玄宗未能駕臨,然而他卻十分關心,特賜名「大興湯院」,並以水溫高低開辟玉女、融雪、連珠、瀨玉和濯纓五個湯池。當時,長安各階層人士前往沐浴,盛極一時。
對於溫泉的療疾養生作用,唐玄宗亦多有認識,他常泡華清宮溫泉,在《惟此溫泉是稱愈疾,豈予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乘暇巡遊,乃言其志》一詩中雲:
桂殿與山連,蘭湯涌自然。
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瑗yuan。
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宣。
願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
五、宋元士大夫酷好沐浴
史學家們認為,大約在宋元時,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商業經濟的繁榮,城市中出現公共澡堂,而一般人家建房都設有浴室,沐浴就更為普及,就連客人遠道而來,主人相迎也要先設香湯給客人沐浴,再擺筵席招待,名曰洗塵。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這在文人筆記中多有記錄。
宋元士大夫沐浴形式多樣,像身居高位,官至太傅的楊戩自己在家中建有專門的浴池,頗類似今日有錢人家的 家庭游泳池。
楊戩是宋徽宗時的寵臣,權傾一時,他建一豪華大池,喜歡獨自一人入池沐浴,不過他的沐浴與游泳似乎是合為一體的,看來他是很會享受。在楊戩之前,權貴建有這種私人游泳池的不乏其人,《新五代史·雷滿傳》載,唐末朗州雷滿在自己府中開鑿了一個很深的池子,有客人來訪,就在池邊設宴,酒酣之際,將酒杯扔進池中,然後赤身裸體入水摸取酒杯,在水中嬉戲夠了,才出水穿衣再飲酒。雷滿建池主要是為了嬉水尋歡,而楊戩則主要是沐浴,因為他每入池,必命人再池上放置沐浴用的「浴具及澡豆」。游泳只是沐浴時的一種娛樂享受。
宋元公共浴堂非常普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形業。一些文人士大夫還相約定時到公共浴堂去沐浴。
王安石不好洗沐,身上長虱,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的聯姻好友吳充卻對沐浴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並養成了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他為了改變王安石不好沐浴的不良習慣,便與王安石、韓維三人相約「每一兩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家」,由於三人有約定,三人一起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換新衣,在這種約束下,王安石不得不去沐浴,出浴後見新衣也就更換。這讓王安石一改舊習,個人衛生有了很大的改觀。
蘇軾亦喜好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後,身心暢快,詩興大發,專門寫了二首《如夢令》詞記述他沐浴的感受,寫得非常詼諧,其一雲:
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其二雲:
自凈方能凈彼,我自汗流呵氣。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戲。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從詞中可看到當時的公共浴堂服務完善,還專門設有為顧客服務的揩背人,從揩背服務可以看出,宋代開啟了許多失學家所認為的「近代生活習俗的先河」。自宋至今,公共浴堂(如今日的桑拿浴)都有專門為顧客而設的揩背服務。
由於士大夫已經養成經常沐浴的生活習慣,對那些不好沐浴的士大夫,人們嗤之以鼻。竇元賓雖出身宰相之家,又有才華,但只因他總是長時間不沐浴,世人送給他一個「臭」字,「竇臭」,不僅在當時光為人之,成為一個不太光彩的「綽號「,而且後世亦把他當作不好沐浴的典型加以嘲諷。
溫泉的開辟利用由來已久。內蒙古東南部經棚鎮東北32公里處有一處溫泉,名叫克什克騰阿日山,俗稱熱水湯,據《熱河經棚志》載,熱水湯為經棚十二景之一,每逢春暖花開時,人們紛紛來此沐浴治病健身,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宋人王桓路經此地洗了各溫泉浴,並寫下《宜浴溫泉》詩雲:
上方新浴覺身輕,恰喜溫和水一泓。
膏澤不因人世熱,此泉尤是在山青。
沐浴不僅使人感到一身輕松,而且洗出詩興來,可見王桓對溫泉浴的偏愛。
福州溫泉在北宋嘉佑年間就已被廣泛開發利用,全盛時期共有大小浴室四十多家,分為官湯和民湯。宋代民族英雄李綱不僅入湯沐浴,還賦詩贊曰:
玉池金屋浴蘭芳,千古清華第一湯。
何似此泉澆病叟,不妨更入荔枝鄉。
北宋彭應求於景德年間赴推官任途中借宿重慶北溫泉的溫泉寺,享受溫泉浴後,賦有《宿溫泉佛寺》詩。理學家周敦頤於嘉佑元年舟走溫塘峽,到北溫泉講學、沐浴,又為彭應求詩作序,書刻了《周敦頤彭推官諭州宿溫泉寺詩序》石碑。朱熹在廬山溫泉沐浴後,曾探討廬山溫泉的成因:「誰點丹黃燃,?此山池水?」他對此感到無法解釋。從這些記載均可見宋元士大夫們喜歡溫泉浴甚過一般人。
元人鄭元佑《遂昌雜錄》記載說,元代著名禪師溫日觀與大書法家鮮於樞的父親是摯交好友,鮮於父子喜歡沐浴,家中不僅設有浴室,還有上等的浴具和澡豆。溫日觀每次來到鮮於家,鮮於父子必具湯請他沐浴,鮮於樞還恭敬地呈上澡豆。正是這個緣故,溫日觀成了鮮於家的常客。
宋元時士大夫愛好沐浴已蔚然成風,表明當時個人非常講究清潔衛生,並且把沐浴當作一種享受,為的是保持身心健康。
六、明清市民沐浴笑話
明清時期,沐浴真正深入人們生活之中。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的逐漸壯大,各種服務行業也日漸興盛,城市中普遍出現「混堂」,大概是入浴之人不分高低貴賤,「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麼樣的人,只要交上錢,就可入得浴池泡澡。當時得人們對沐浴較之以往更加講究,明人屠本畯曾將「澡身」與「賞古玩」、「褻名香」、「誦明言」相提並論,視為一種精神享受。清人石成金則把「剃頭、取耳、浴身、修腳」當作人身四快事,認為只有讓自己身體爽快,才是一種真福。並在《快樂原》中說到「沐浴之樂」雲:「冬月嚴寒,不可頻浴。其餘三季,俱當頻浴。須要溫水和暖,反復淋洗,遍身清爽,不亦樂乎?」明清人得沐浴生活反映在市民口頭文學中,出現了許多以沐浴為內容的笑話。
混堂是眾人共同沐浴的場所,各式各樣的人走到一起「赤誠相見」,混堂幾乎是各色人等會聚一堂的小社會,明人豫章醉月子選輯的《精選稚笑》中有一則混堂笑話雲:
義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畢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間,主人誚其圖賴,義官憤甚,乃戴紗帽著靴,以帶系赤身,謂眾人曰:「難道我是這等來的。」
混堂本來人多人雜,正是小偷施展技能的地方,洗澡失衣已習以為常,所以混堂主人裝糊塗,這才氣得義官有此好笑之舉。豫章醉月
子評曰:「好個衣冠模樣,這光景訴與誰行。」沒什麼好辦法,看來義官只有自認倒霉。清人游戲主人篡輯的《笑林廣記》卷五有一則《混堂漱口》雲:
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漱之。眾各攢眉相向,惡其不潔。此人貯水於手曰:「諸公不要愁,待我漱完之後,吐出外面去」。
用浴池中那渾濁泛白的垢湯水漱口,確實令人惡心,郎瑛曾說混堂之水「使去薪沃釜,與溝瀆之水何殊焉。」然而此人卻說出一番令人噴飯的話來,可笑正在此。
去混堂洗澡只是明清人沐浴的一種方式,更多的人還是在家洗澡,即便貧窮之家也有洗澡習慣,只需用一擔柴燒上一鍋熱水,便可洗上一次澡,方便易行。明人陳眉公篡輯的《時興笑話》卷上有一則笑話雲:
有留客吃茶,苦無茶葉,往鄰家借之,久而不至,湯滾,則加以冷水,加之以久,鍋都添滿,妻謂夫曰:「茶是吃不成了,留他洗了浴去罷。」
燒水泡茶,家貧無茶葉,借茶又未借到,燒滿了大鍋熱水,客人茶吃不成,澡倒可洗一洗。看來明清待客亦有留客洗澡之俗。
明清笑話中有一類是專門嘲諷說大話的笑話,清人游戲主人篡輯的《笑林廣記》卷二十有一《大浴盆》笑話雲:
好說謊者對人曰:「敝處某寺有一腳盆,可使千萬人同浴。」陝西法門寺《宋法門寺浴器靈異記碑》記載法門寺浴室院「僧侶雲集,凡聖混同,日浴千數」,每日有僧俗人千餘沐浴,可見浴室院規模之大。「可使千萬人同浴」的腳盆看上去很荒唐,卻與法門寺浴室院「日浴千數」的誇張一樣,笑話本身還是具有生活的影子。
和尚、道士在法事活動之前,均要沐浴凈身,表示虔誠敬畏,僧、道沐浴習俗由來已久,《笑林廣記》卷八《僧浴》雲:
僧家間道家洗浴先請師太,次師公,後師父,挨次而行,好不紊亂。因感慨自嘆曰:「獨我僧家全無規矩。老和尚不曾下去,小和尚先脫得精光了。」
這顯然是道士拿和尚取笑,無論是和尚還是道士,沐浴都是有具體得程序和規定的,僅脫衣一項,和尚要遵守的規矩甚嚴,《百丈清規》雲:「展浴袱取出浴具於一邊,解上衣,未卸直綴,先脫下面裙裳,以腳布圍,方可系浴群,將裩褲卷摺納袱內。」絕不像《僧浴》中和尚所說的:「獨我僧家全無規矩。」
明清文人有時也直接從事笑話創作,其中大多數是描寫真人真事,亦不乏沐浴之類笑話。明人李贄《山中一夕話》卷十《伯虎答訪》記載了大才子唐寅有關沐浴的軼聞;清人獨逸窩退士撰《笑笑笑》卷四《浴睡》則描寫金聖嘆軼事:
金聖嘆訪友,主人辭以浴。問其子,則曰:「睡矣。」金聖嘆曰:「乃尊尚在獄中,乃郎又為罪人耶!」
金聖嘆取浴與獄、睡與罪諧音,好好地嘲諷了一下待客不禮貌的主人。
明清沐浴笑話來源於當時人們的沐浴生活,反映出明清時期沐浴的世俗化,由於其內容豐富而又成為民間口頭文學的素材。
9. 《大魚海棠》結尾鯤和椿(裸身)回到人間握手的那段背景音樂叫什麼。跪求,跪求,跪求,跪求
可能以後的原聲帶裡面會有,在網路沒有原片之前,應該是不會有原聲大碟放出來的。我也在等
10. 沒有正能力思想和心裡想的都是一些負面的,骯臟的事情怎麼辦啊老想男女那些事,,對我影響很大都沒有思想
引 言
郁達夫是五四時期一位重要的文學巨匠。他自身對生活具有獨特的經驗,在創作上對生命又頗具美學偏愛,這使他的作品大多以感傷、憂郁、苦悶為主題,充滿了頹廢的色彩,因此,很多人認為郁達夫的思想是消極的,脫離了時代前進的軌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又不能不說是他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的一種宣洩。只是他選擇的是以「消極」的態度進行積極地反抗,是困境的一個痛苦選擇,其實質是與「五四精神」內在一致的。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中,郁達夫的地位頗為特殊,評論界一方面既充分肯定他的作品的藝術貢獻和內容上的反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對他作品中慾望描寫、小說的結構和小說中所流露的消極頹廢的思想頗有微詞。的確,不管是早期的代表作《沉淪》,還是中期代表作《過去》和晚期創作《遲暮》,作品都彌漫著一股消極頹廢的情調,小說中的主人公無不不是沉浸在這種情調之中。而在結構上,郁達夫在小說中借用詩化、散文化的結構組織文章,同時,在文章中經常出現片段性的生活,這種獨具一格的小說風格使他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對後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 郁達夫小說「消極頹廢」
在文學界中,「消極頹廢」似乎已成了郁達夫小說的代名詞,他本人更是被稱為「中國的頹廢派。「消極頹廢」作為郁達夫小說的標志性特徵,它是作者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結合自己的審美心境創作而成的。郁達夫在小說中經常塑造了一個被時代遺棄、落寞、孤獨、迷惘、消極頹廢的自我形象。這個自我形象支撐了郁達夫幾乎全部的小說作品。郁達夫小說中的自我形象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消極頹廢。其中包括愛情、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這個形象的塑造,有作家自己的影子,也有社會的影子。在當時的那個大環境下,不僅僅是負載了個人的苦悶,還反映了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在內容上主要表現為作品中塑造的「多餘人」形象的塑造和大膽的情慾、主題的描寫。下文將在這兩個內容的基礎之上,分別從「存在的焦慮」和「民族文化寫生」兩個方面出發,探討郁達夫小說的「消極頹廢」。
1.「存在的焦慮」
佛洛伊德把焦慮分為三類,即「現實性的焦慮」或「客觀性的焦慮」、「神經性的焦慮」、「道德性焦慮」。這三種焦慮來自威脅自我的三種力量:「外部環境——構成現實性焦慮,本我——構成神經性焦慮,超我——構成道德性的焦慮」。①而這種種焦慮結合在一起,就會構成存在的焦慮。眾所周知,《沉淪》是郁達夫小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至今在現代文學史上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篇集中反映了生存焦慮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在日本留學,由於是來自弱小的國家,心理上自卑屈辱,又飽受性壓抑的苦悶,最終在絕望中走向了頹廢的盡頭。這是一個「多餘人」的形象,他追求進步和思想解放,希望祖國強大起來,使他們這些留學的學子不受欺負,但是其本身性格上的弱點又使他想逃避現實,無法面對現狀,最後終於走上了沉淪的道路。郁達夫的這篇文章有他自己的自傳色彩,同時也是當時進步青年的普遍心態。五四運動作為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極大地解放來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思想,他們開始認識到要想社會進步、民族富強,必須打破封建社會腐朽的舊思想,實現人的個性個性解放;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又使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感到了孤獨、苦悶、失望、迷惘。在《沉淪》中,主人公在日本留學卻受人歧視, 被叫做是「支那人」,而受人歧視的根源就在於祖國不夠強大,在與日本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沒有底氣,甚至不敢和日本女孩子說話。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飽受壓抑,而青年人該有的又無法得到滿足,在苦悶悲觀中他用金錢去滿足自己的,最後在自責懺悔中走向了絕路。
郁達夫前期的作品被稱為是「零餘者」小說,主人公大多是青年留學生,因在國外和國內的不盡人意而內心憤懣,找不到存在感。因此,文章的基調消極頹廢、自怨自艾、直接抒發對祖國又恨又愛的感情,並且文中有很多關於性的描寫,表達了主人公在特定環境中的苦悶、彷徨的心情和對自身存在的焦慮。《銀灰色的死》是郁達夫的處女作,小說描寫了留日學生Y 君在妻子亡故後,對酒家少女靜兒產生了愛情,由於自卑,他始終沒有敢表示對靜兒的愛,靜兒最終成了別人的新娘。Y君最後在飽受靈與肉的沖突的痛苦中,所有的希望、理想均被毀滅,最終孤獨地走向死亡。如在小說《沉淪》里,主人公由於的壓抑,在迷惘中偷看東女兒洗澡,偷聽偷情男女的對話。《在寒風里》中,「我」輾轉流離,一個人孤苦伶仃,到處漂泊,最後連一個容身之處都沒有。《楊梅燒酒》中的「他」滿懷雄心壯志,想要振興民族和國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空有一番理想,報國無門反倒窮困潦倒。《茫茫夜》中的主人公於質夫從日本留學回國以後,本想改變自己在國外放盪生活的狀態,但是回到上海以後,煙酒女色不但沒有戒掉,反而更加變本加厲起來。於是,他從一個地方輾轉到另外一個地方,竟覺得眼下的處境比在東京還糟糕,最後居然說出了自己是「死屍」之類的話來。最後,當他發現自己在國內終究是無事可做,於是仍回到日本在里閑住著。《蔦蘿行》中的「我」在上海的烈日下日夜奔波,卻找不到一份職業。沒有工作,身上又沒有錢,「我」只得滯留他鄉,成為一個流浪者。最後,主人公這些責任全部歸結於他人的頭上,怪社會沒有給他提供工作,怪妻子的父母沒能讓自己的女兒養成自食其力的本領,怪自己的父母給他包辦婚姻,使他現在要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春風沉醉的晚上》里的「我」因失業搬進了貧民窟,面對矮小狹窄、陰沉骯臟的子和對面豪華的洋樓和幾家點了紅綠的電燈,「我」的心裡不禁凄涼起來,進行了一番感慨。這些小說都寫出了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里,下層知識分子在生存困境和心靈困境的雙重壓力下,對自己存在的焦慮和懷疑。
在郁達夫的小說里,無論是「我」、他」還是於質夫們,一個個都是那麼的悲觀、焦慮、自暴自棄。他們雖然是知識分子,但是卻沒有社會地位,在國外由於來自弱國飽受歧視,回國後卻找不到自己適合的職業,生活潦倒落魄。甚至有些已經淪落到住在貧民窟,或失業、或到處流浪。他們是社會的「多餘人」,可能有些才能,卻報國無門,可能有很多理想,但是卻被現實生活所逼迫。除了物質生活拮據,他們的精神的生活也極度的貧乏,雖然對於改變中國的現狀有著強烈的願望,卻只是在內心空想,而沒有實現這種願望的行動,最後只能是在自怨自艾中走向頹唐墮落。就像是在《蔦蘿行》中這那個被社會拋棄的人感嘆的那樣,「我是一個生則於世無補、死亦於人無損的零餘者。」 ②「啊啊!反抗反抗,我對於社會何嘗不曉得反抗,你對於加到你身上來的虐待也何嘗不曉得反抗,但是怯弱的我們,沒有能力的我們,教我們從何反抗起昵?」③最後,他們只能以種種變態的行為表示他們的反抗,有的終日沉溺於酒色之中,放浪形骸;有的對自己進行自我摧殘;有的以死來來擺脫人生的苦痛;有的如行屍走肉般地活著,最後被生活所毀滅。五四時期充滿了昂揚、奮發、朝氣的進取精神,更多的是人們心靈充滿了苦悶和寂寞,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和力量,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郁達夫小說的創作主要反映了後一種精神現象,他的作品表面上給人以壓抑、灰暗的感覺,但從宏觀角度來看,它是積極的、進取的,反映了五四知識分子在歷史變動中的覺醒與抗爭,以及他們內心強烈地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怒潮。
2.關於「民族文化寫生」
在五四時期,各種西方思潮湧入中國,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開始反對傳統的民族文化,但是,很多作家由於自小就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往往在小說創作中又不自覺的表現著傳統文化,郁達夫就是其中一位。在中國現代作家中,郁達夫與民族文化有著復雜的復雜。一般認為,郁達夫的小說是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的特質的。這主要表現在作者的審美情趣、作品中人物的文化內涵和小說體式上的繼承傳統淵源等方面。首先看作者的審美情趣,郁達夫在創作時獨特的審美情趣一方面是和當時中國的經濟環境相關,另一方面也是他的性格和氣質所決定的。他的小說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敘述外在的事物,另一種是只關注內心的苦悶,全然不顧外在的事情。由於表達內心情感的需要,他的小說中總是會出現大段的句子短小的抒情,因此,與其說他寫的是小說,還不如說他是以小說為形式寫的抒情詩。他自小就對各種詩了如指掌,也是以寫詩進入文壇的,把古代詩的抒情的藝術傳統帶進自己的小說創作中,是對中國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另外,直抒民族苦難的憂患意識和個人身世的凄涼,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創作的心理基點,郁達夫在小說中經常描寫祖國、民族的苦難和人物的不幸與精神危機,更是突出了他對民族文化的寫生。
「零餘者」是郁達夫創作的一系列的獨特的形象,這些「零餘者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生成長,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形成了他們獨特的文化心態,而五四運動思潮又喚醒了他們的思想解放,這使他們形成了獨特的思想性格。在「零餘者」的形象中,他們滿腹牢騷卻不願意訴說,導致內心壓抑、自怨自艾。同時他們又謙卑懦弱、憂郁感傷,有時候又樂善好施、勸惡揚善,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儒家文化處世哲學使郁達夫筆下的人物時刻處於苦悶中,這是與他們憂國憂民的心態相關的。雖然其中有一些的描寫,但在大多數的小說中,主人公們對自己的種種荒唐舉動和慾望沖動都是在嚴厲的懺悔自責的。這種懺悔、譴責和犯罪感, 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所特有的道德內容。因此,在這種反傳統描寫的背後我們更應注意到他的倫理評判的民族特色。對與一個作家而言, 其創作是否具有民族文化,關鍵要看他作品的文體。郁達夫小說融入了詩的藝術,力求讓作品充滿詩情畫意。同時還強烈地抒發主體的思想情感。另外,他還喜歡用隨意的筆法來寫小說,經常不講究剪裁布局和小說的特定寫法,從而達到了別出心裁的藝術效果。
在敘事模式上,郁達夫小說對古代小說傳統也多有借鑒。中國古代小說的敘事模式一個是才子佳人的敘述模式,另外一個是倡優士子的敘述模式。郁達夫主要借鑒的是後者。在他的小說中,與中國留日學生、落魄文人最緊密的多為不幸的女性。如侍女、女伶、女工等。雖然這些女子身份不同,卻多少帶有倡優的特徵。而郁達夫利用這一模式又做了一些改變,成了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模式。他多在人物的交往中設置情節, 又在情節推進中設置人物進行情感交流。如在《春風沉醉的晚上》這一小說中,主人公「我」和女工陳二妹之間感情的發展。「我」由於失業搬進了貧民窟,偶遇在工廠做女工的陳二妹,兩個同病相憐的人互相給對方以鼓勵、慰藉。郁達夫身上又有著濃厚的傳統文人氣質和習性,其潛意識里仍然擺脫不了傳統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識,其小說中的女性地位仍舊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同時,對於對笑女子,郁達夫也持有一種同情態度,視她們為知己,向她們訴說自己的苦悶不得志。在《茫茫夜》、《秋柳》這兩個姊妹篇中,作者通過質夫和海棠、碧桃等關系的描述,揭示了頹廢的知識分子的性格特徵。海棠是一個忠厚的女人,外貌的平常,性格的魯鈍木訥,因而客人就越來越少,終日含著淡淡的哀愁。當主人公質夫了解到海棠的處境時,因為憐憫她決定要為海棠出力。碧桃則是一個剛滿十五歲的伶牙俐齒的女孩,質夫對她的沉淪灑一掬同情之淚,與她一起傾訴衷腸,相抱痛哭。
在五四時期,各種西方思潮湧進,對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但是,我們不能拋棄傳統的民族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孕育出一種新的小說體式對傳統小說進行變革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郁達夫的這種小說文體的出現,對中國現代小說文體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郁達夫出生在書香世家 ,自小就熟讀古代書經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和古典文學修養。只有在了解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擁有世界文化,郁達夫在小說中承認並提倡民族文化,並非要人們退回傳統, 而是為了在認同的基礎上實現超越。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塑造了郁達夫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同時他在時代的大環境中又汲取了民族文化的養分,使他他小說創作,為後人提供認同與超越的成功經驗。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的的基礎之上,必須要以創新為前提的,同時要考慮到現代讀者的不同的閱讀習慣與審美趣味。郁達夫在小說創作中,做到了民族化與世界化的統一,繼承傳統性與發揚現代性的統一。這一成功經驗至今對文壇的作家們仍有其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郁達夫小說 「結構鬆散」
在郁達夫的小說中,「結構鬆散」一直為評論家所批判,對此,郁達夫本人也無奈地承認其小說中確實有結構鬆散的問題。其實早在魯迅時期,現代小說中就存在著散文式結構的特點,而郁達夫則是把這種特點發揮到了極致。他的「自敘傳」的抒情小說摒棄了傳統小說的故事框架和情節,而僅僅是圍繞著一個人或兩個人的生活經歷去寫。這樣,他的很多小說跟散文幾乎沒有區別。下面將從兩個方面出發,探討郁達夫小說的結構問題。
1.「散文式的結構」和 「素樸直白的話語」
和別的作家不同,郁達夫的小說不追求曲折生動的情節和細致周密的結構,而是努力寫出自己個人的情緒流動和心理的變化,即使是存在著結構鬆散和粗糙的問題,他也視而不見,只希望達到在情感上淋漓盡致的抒發。特別是在表現主人公所經歷的日常生活場景時,用充滿的情緒去描寫,這樣必然會造成小說中散文化的結構。雖然在在小說結構呈現出了散文化的特點上, 但是,這並不影響郁達夫小說獲得成功。在文中,他運用了獨特的視角, 以主人公的主觀情緒為基礎,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結構特點運用於小說中,從而打破了傳統小說在結構上有頭有尾、首尾呼應,情節上有因有果,前後完整的寫法, 形成了自然流動的抒情形式結構, 開創立了一種新的小說結構體式。郁達夫這種與傳統相悖的小說結構,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引起了一些評論家的批評和文體家的不滿, 但在效果上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使作家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凸現了文章的主題,獲得了大量青年讀者的認可,形成了一股「郁達夫熱」。
其實,郁達夫的小說結構之所以要採取這種散文式的結構,跟他的小說所要達到的目的有關。他寫小說不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 而是為了傳達出作家在那種特殊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中,所要表達的特定的情緒。在文中,他或是抒發青年人存在的焦慮、就業的痛苦,或是抒發愛情的不幸與痛苦。如在小說《沉淪》中,他要表達的是廣大青年的迷惘、焦慮和希望祖國強大起來的願望;《煙影》則是描寫主人公文朴在物質、精神等方面的重壓之下,心理上倍受壓抑,最後迫不得已選擇死亡;《清冷的午後》則是描寫了小店老闆老鄭發現他深深迷戀的背著自己與他的好友偷情的痛苦的心理,在背叛的痛苦、憤怒與傷心中,老鄭不堪重負,跳進湖裡自殺。正是出於對這些情感抒發的需要, 郁達夫沒有去編織一個貫穿全文的完整無缺的故事,而是憑借其深厚的中國古典抒情詩的底蘊和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的影響,加之他特有的才能,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創作了。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他的小說完全是隨心所欲地拋棄結構, 只是說小說的結構由於受到所要抒發的情緒的影響,在所能表現的最大范圍內,小說的結構進行最大化的發揮。
郁達夫的作品,多是反映青年知識分子受中潦倒痛苦的生活經歷,小說不僅在結構上具有獨特之處,在語言上也是質朴無白,渾然天成的。他的小說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詩意化,他不採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純朴自然的話語,使內容詩化,同時通過這種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如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大量直白的描寫、對各種情緒如火山爆發似的發泄等,這樣使文章的內容更加明朗化。在小說中,他常常運用大量的獨白和反復的詠嘆來表現人物。他用這種方式著力於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常常通過抒情主人公的不斷波動的情緒作為獨自詠嘆的鋪墊。如在《沉淪》中,主人公以直白的語言,發出吶喊「我何以要到日本來,我何苦要求學問,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們日本人輕侮的。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再隱過去了。祖國呀祖國!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強起來吧! 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④他飽受歧視,絕望自殺前的顫栗呼喊是主人公矛盾復雜的內心的情感的急切流瀉。
再如在小說《春潮》中,主角是兩個不知道人間丑惡的青梅竹馬的小孩,作品開篇就用純朴的語言進行了大段的景物描繪:鄉村裡的陽光如同愛人的微笑,前面是流水,後面是青山。在這里,作家通過這種淡淡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然的崇拜和對美的渴望。《篤蘿行》作者用樸素的語言將自己的婚姻、家庭、妻子、母親、孩子等真實地寫了出來,還包括自己在國內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和對家人、妻子的抱怨。在這里,作者用質朴無白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真摯的感情, 深深地打動了讀者並且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像這樣的例子在早期的「自我小說」中俯拾即是。難怪有人說他的小說是盧梭式的自白。
2.「生活片段性特點」
在閱讀郁達夫小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他的小說沒有精彩動人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節和跌宕起伏的變化,從不設置懸念,也不注重剪裁,似乎是信手拈來就寫,完全沒有規律。說白了,郁達夫的小說就像是由一個個生活的片段組成的,並沒有多少短篇小說的格式。關於作品的生活片段性的特點,我們只要仔細剖析郁達夫的作品就會得出結論。他的作品通常是以抒情主人公的感受、情緒貫穿生活事件和生活場面並組成結構單位,然後以這樣的結構單位來抒發主人公不同的感情以及情緒的發展變化,並以此結構全篇。這既是郁達夫的抒情手法,也是作品的結構特點。
例如在他的成名之作《沉淪》中,全文所描寫的都是作家順手拾來的幾個生活片斷。文章通過這八個生活片段,不僅支撐起了這篇小說,還完整地表達了作者憂傷的情緒。小說《沉淪》的第一節是引子,寫主人公傍晚拿著一本詩集到田野散步,通過華茲華斯的詩排遣心中的苦悶。他在這無愛的地方感到孤獨 、恍惚 ,更容易觸景生情。第二節是自憐的畫像和對愛情的企盼,第二節他開始回顧在班上的生活,通過寫日本學生對「支那人」的歧視,表達了自己作為弱國留學生的自卑、羞愧心理,這使「他」 覺得人人都對自己懷有敵意,性情日益優郁、 敏感、神經質 。第三節是插敘了一段他的家世。主人公的他父親早逝,從小是母親一手把「他」拉扯大,弱兒寡母在國內就受欺負。但自小「他」就博覽書、愛好。第四節寫對愛情和異性的渴望,通過大段的描寫表達自己性壓抑的苦悶和懺悔的惡習。第五節寫「他」 無意中偷看旅館主人的女兒沐浴,內心掀起軒然,情緒也變得焦慮、緊張。 第六節寫的是「他」在梅林中偶然遇到了一對男女偷情,出於一種變態心理,他偷聽男女的幽會。第七節寫「他」最終自甘墮落,去妓院嫖妓的劣跡。最後一節,「他」 羞愧地離開妓館,帶著深深的自責自悔、自嘆自怨以及對祖國的呼喚跳海自殺。整篇小說呈現出主人公心理情緒的波動過程, 作品沒有扣人心弦的完整情節,都是以事件片斷或一個個生活場面貫穿全文,但是卻帶給讀者深深的震撼。
而另一部作品《青煙》更是由不同的生活片段組成的小文章,寫「我」獨自坐窗前,腦中所湧起種種愁思,反映了一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深刻的內心矛盾。象這樣的題材,如果按照一般小說那樣組織情節,就很難處理。可是,作者抓住了人物的情緒線索,不管表現的內容如何變化無常,各段之間如何任意跳躍,小說仍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倒是因為情緒流動起伏,聯想展開,以及產生幻覺後那一段往事的回憶,才使「我」獨坐窗前的靜態描寫出現了動勢,整篇小說顯得豐富而不呆板。在這種愁思下,無拘無束地描繪了朦朧的夢境和悲涼沉寂的景象。作品的時空變換相當, 時敘可以顛倒, 也可以越出地域界限, 展開聯想。「我」一會想到了自己的事業、境遇和將來,一會又想到了可憐的弟兄為了生活在中國大地上奔波;場景一會是自己懷抱著肥白的裸體婦女,一會是資本家男女從跳舞的地方出來了;最後,出現了一個男人,向一個女人打聽這附近是否有一家姓於的,文章以「我」聽到了洗便桶的聲音而結束,預示著污穢的勢力和黎明的到來。這篇作品的結構就是靠主人公的心理反應與情感活動形成的,讀後讓人感到有意味無窮。在這里,郁達夫完全打破了一般小說的常規,並不嚴格圍繞性格組織開端、發展、和結局,也不按故事始末或生活發展的一般進程作類似的推移,而著重以主人公感情起伏發展為主線,片段性地來組織文章章,因此形成了自然流動的抒情結構。
總結
郁達夫一生的經歷坎坷,他從小失去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因此在他的生活中就缺少著陽剛之氣。到了青年時去日本求學,卻過了十年的飽受歧視的留學生生活。他從小體弱多病,長大後四處漂泊,在國外受到頹廢精神和感傷主義文學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加上當時半殖民地封建的社會環境和國內動盪的局勢,他只能在迷茫痛苦中沉淪頹廢、憤怒悲哀、苦苦掙扎。因此,他的小說中帶有憂郁的情調就在所難免了。同時,郁達夫的小說, 是用感情作為線索, 聯接幾個生活畫面達到對情緒的抒發。這是一種散文式的結構,正由於郁達夫對這一結構形式的執著追求, 才始終保持了自己的創作個性,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也正因為如此, 他才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把詩和散文的結構藝術引進了小說, 從而豐富了小說藝術的內涵, 為中國文學史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人物。
注釋
①王春榮.意義的生成與闡述——新時期文學的主題學研究[M].遼寧:遼寧出版社..頁
②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七卷.花城出版杜.年第一版.~頁
③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七卷.花城出版社.年.頁
④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七卷.花城出版社.年.頁
參考文獻
[1] 陳子善.王自立編.回憶郁達夫[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45-46頁
[2] 錢理.吳曉東.「分離」與「回歸」—繪圖本中國文學史.[J]文藝理論研究. (1)
[3] 郭沫若.論郁達夫[J].人物.(9)
[4] 謝冰瑩.郁達夫紀念集[M].新加坡:熱帶出版社..69頁
[5] 陳子善.王自立.郁達夫研究資料(下集)[C].廣州:花城出版社..-頁
[6] 馮光廉.發.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杜..78-83頁
[7] 郁達夫.郁達夫文集第六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頁
[8] 郁達夫.她是一個弱女子[M].:文學出版社..36-45頁
[9] 唐搜.中國現代文學史[M].:文學出版社..-頁
[10]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55-59頁
[11] 錢理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大學出版社..62-67頁
[12] 郁達夫.沉淪[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頁
[13] 楊蕾.郁達夫小說評價的理性壓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6)
[14] 郁達夫:專情放任的浪子[J].青年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