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紅劇院
『壹』 《鬢邊不是海棠紅》上線後爭議多,你對該劇咋看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個人感覺比較好,也很喜歡尹正這個演員!尤其是尹正的歌劇表演令人驚嘆,一出現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一些網民說他們似乎在《霸王別姬》中看到了虞姬。
整出戲里也有很多演員,比如資深演員金士傑,在劇中扮演商的石書。當他出場時,每個人都跪下來慶祝他的生日。總的來說,僅僅看著黃曉明的臉就能讓他吃得很好。他的臉看起來一樣。這一次似乎沒那麼油膩,而且他的演技也在網上。他的程鳳台溺愛他的妻子,並與她甜蜜互動范湘兒。他說了一套又一套的情話。他可以被稱為哄妻子和孩子的專家。不僅寵壞了他的妻子,還寵壞了他的妹妹。吃東西不僅能幫她剝蝦皮,還能帶她去劇院。多好的兄弟啊。
『貳』 明字的電視劇演員名
1、黃曉明
黃曉明,1977年11月13日生於山東省青島市,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1998年主演首部都市劇《愛情不是游戲》,從而進入演藝圈。
2001年憑借主演古裝劇《大漢天子》而獲得關注。
代表作品有中國合夥人、風聲、烈火英雄、無問西東、大唐玄奘、大上海、撒嬌女人最好命、大漢天子、神鵰俠侶、新上海灘、暗香、精忠岳飛、鬢邊不是海棠紅等。
代表作品有慶余年、寇老西兒、末代皇帝、圍城、康熙王朝、我的1919、唐山大地震、我心飛翔、楚漢傳奇、歸來、一九四二等。
『叄』 汪明荃主演啊
演出的電視劇
麗的(ATV前身)時期:
1967 《白衣紅淚》 王寶釧 七仙女 花為媒 石頭記 拉郎配 蜀國恨
1968 四千金 美人計 趙盼兒仗義救凡塵 阿福上生意 陳三五娘
TVB時期:
1973 私戀
1974 永恆的春天 香港風情畫 藍與黑 秋海棠 三司會審玉堂春 四朵金花
1975 清宮殘夢 紅樓夢 紫釵記 趙五娘 金葉菊 三看御妹劉金定 功夫熱 愛情組曲 緣盡未了情 人間世外
1976 書劍恩仇錄 寶蓮燈 青鳳 林沖 唔駛問亞貴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龍虎豹 七女性 少年十五二十時
1977 家變 畸人列傳 淡入淡出 瑪麗關七七 帝女花
1978 倚天屠龍記 孖生姊妹
1979 天虹 不是冤家不聚頭 楚留香
1980 京華春夢 千王之王
1981 四季情 千王群英會 楊門女將
1982 郎歸晚 萬水千山總是情
1984 秋瑾
1985 楊家將
1986 寶蓮燈 屈原
1988 大都會
1990 朝陽
1991 怒劍嘯狂沙
1998 鏡花緣傳奇
1999 創世紀I
2000 創世紀II天地有情(創世紀2)
2000 雷霆第一關
2001 婚前昏後
2002 無考不成冤家
2002 血薦軒轅
2004 我的野蠻奶奶
2005 識法代言人
2006 東方之珠
2007 野蠻奶奶大戰戈師奶
2008 東山飄雨西關晴
Liza 所主演的第一套電影是「玫瑰芍葯海棠紅」,她亦憑此影片而廣受歡迎, 自此她演出的電影,叫好亦叫座。 79年汪明荃拒絕台灣政府因為其出生在內地而要寫悔過書的要求,遭到台灣政府的封殺,影響了她影視事業的發展,為尊嚴而放棄名利。
以下是她歷年來所主演的電影。
1969 玫瑰芍葯海棠紅
1969 小姐不在家
1978 大搶特腸
1978 圓月彎刀
[編輯本段]所出演的舞台劇
小城風光(話劇)1975年公演
誰遣香茶挽夢回(話劇)1997年公演
如夢之夢(話劇)2002年公演
白蛇傳(音樂劇)1982年公演
粵劇:
天仙配 (新劇本) 18/08/1983 利舞台
穆桂英大破洪州 (新劇本) 19/08/1988 利舞台
宮主刁蠻駙馬驕 (新劇本) 18/08/1989 利舞台
糟糠情 (新劇本) 24/08/1989 利舞台
三看御妹劉金定 27/01/1990 利舞台
福星高照喜迎春 (新劇本) 01/02/1990 利舞台
萬世流芳張玉喬 17/08/1990 利舞台
危巢鶼鰈 (新劇本) 22/08/1990 利舞台
雙龍丹鳳霸皇都 24/11/1990 西貢北港村
征袍還金粉 28/11/1990 大埔林村
楊枝露滴牡丹開 (新劇本) 15/02/1991 利舞台
西園記 (新劇本) 22/02/1991 利舞台
李娃傳 22/08/1991 新光戲院
三鎖玉郎心 (新劇本) 04/02/1992 新光戲院
江湖恩怨俠鴛鴦 (新劇本) 30/07/1992 新光戲院
章台柳 07/08/1992 新光戲院
狀元打更 (新劇本) 12/02/1993 新光戲院
琵琶山上英雄血 29/06/1993 新加坡牛車水
佳偶天成 (新劇本) 10/02/1994 新光戲院
洛神 14/02/1994 新光戲院
雙珠鳳 03/05/1994 屯門鄉後角
隋宮十載菱花夢 13/06/1994 修頓室內場館
六月雪 25/07/1994 西貢白沙灣
蘇東坡夢會朝雲 (新劇本) 29/09/1994 香港文化中心
梁山伯與祝英台 30/09/1994 香港文化中心
紅鸞喜 02/02/1995 香港大會堂
曹操與楊修 17/08/1995 新光戲院
蟠龍令 23/02/1996 新光戲院
紅菱巧破無頭案 25/02/1996 新光戲院
鐵馬銀婚 20/04/1996 荃灣大會堂
春草闖堂(新劇本) 16/02/1999 新光戲院
雷鳴金鼓戰笳聲 26/05/1999 屯門三聖村
英雄叛國 10/10/2000 香港文化中心
莊周蝴蝶夢(新劇本) 31/05/2002 沙田大會堂
春滿帝王家(新劇本) 01/02/2003 沙田大會堂
蝴蝶夫人(新劇本) 11-13/02/2003 葵青劇院
荊釵記 26/07/2003 荃灣大會堂
碧玉簪(新劇本) 18/09/2004 高山劇場劇院
紫釵記 26/10/2004 新光戲院
帝女花 30/03/2006 香港文化中心
『肆』 29屆華鼎獎角逐最佳男配是誰
28日晚,第29屆華鼎獎舉行了頒獎典禮,各大獎項都揭曉了獲得者名單,大家喜歡的演員高偉光和譚松韻等都得獎了哦。下面小編帶來:第29屆華鼎獎獲獎名單大全 各獎項獲得者是誰。
第29屆華鼎獎獲獎名單大全
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男女主角:《三叉戟》陳建斌,《三叉戟》胡可
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男女配角:《獵狐》劉奕君,《隱秘的角落》劉琳
中國古裝題材電視劇最佳男女演員:《三生三世枕上書》高偉光,《錦衣之下》譚松韻
中國近現代題材電視劇最佳男女演員:《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旗袍美探》馬伊琍
中國當代題材電視劇最佳男女演員:《外交封》孫維民,《三十而已》毛曉彤
中國最佳電視劇:《三叉戟》
中國百強電視劇滿意度調查第一名:《隱秘的角落》
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導演:《獵狐》劉新
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編劇:《澳門人家》梁振華
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製片人:《三叉戟》馬珂
全國觀眾最喜愛十佳演員:林保怡 周嘉怡 秦昊 陳建斌 李澤鋒 譚松韻 高偉光 胡可
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新銳演員:徐紹瑛
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歌曲:《把心交給你》(《澳門人家》片尾曲)呂薇
澳門回歸20周年特別獎:《澳門人家》
終身成就獎:郭寶昌
各獎項獲得者是誰
12月28日,第29屆華鼎獎中國百強電視劇滿意度調查發布盛典舉行,頒獎結果出爐。
陳建斌和胡可憑借《三叉戟》獲得第29屆華鼎獎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男女主角;劉奕君、劉琳分別憑借《獵狐》《隱秘的角落》獲得最佳男女配角;毛曉彤憑借《三十而已》獲得當代題材電視劇最佳女演員,當代題材最佳男演員則歸屬《外交風雲》孫維民;高偉光憑借《三生三世枕上書》獲得古裝題材電視劇最佳男演員,譚松韻憑借《錦衣之下》獲得古裝題材電視劇最佳女演員。
尹正憑借《鬢邊不是海棠紅》獲中國近現代題材電視劇最佳男演員,《旗袍美探》馬伊琍獲近現代題材電視劇最佳女演員。終身成就獎授予《大宅門》導演郭寶昌,陳寶國親自為其頒獎。
除此之外女明星的造型也是一大看點,出席活動的王麗坤,因為穿著貼身,看著十分的瘦弱,有一種隨時都有可能被風颳倒的感覺,一種「竹竿」的既視感。李小冉穿著一件白色抹胸禮服,將她姣好的身材凸顯了出來,再加上李小冉本身就是一個冷白皮美人,這樣看著更加楚楚動人了,看著根本就是一個二十歲出頭的美女。
『伍』 戲曲有哪些小知識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1]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2-5]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一是男扮女(越劇中則常見為女扮男);二是劃分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即戲曲服裝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陸』 《鬢邊不是海棠紅》被誇亮點很多,你對該劇咋看
大家好,我是傾情,很高興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由黃曉明主演的網路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和佘詩曼於3月20日晚上8: 00正式發布。該劇主要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愛國熱血的商人程鳳台(黃曉明)和一代有才華的京劇天後尚(尹正)的故事被兩個男主人改編成劇本。佘詩曼在劇中扮演程鳳台妻子范湘兒。 尹正的歌劇表演令人驚嘆,一出現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一些網民說他們似乎在《霸王別姬》中看到了虞姬。尹正的偶像是《霸王別姬》中的演員。我不知道是否應該用這部劇來紀念偶像。
整出戲里也有很多演員,比如資深演員金士傑,在劇中扮演商的石書。當他出場時,每個人都跪下來慶祝他的生日。總的來說,這是一系列的米劇。僅僅看著黃曉明的臉就能讓他吃得很好。他的臉看起來一樣。這一次似乎沒那麼油膩,而且他的演技也在網上。他的程鳳台溺愛他的妻子,並與她甜蜜互動范湘兒。他說了一套又一套的情話。他可以被稱為哄妻子和孩子的專家。不僅寵壞了他的妻子,還寵壞了他的妹妹。吃東西不僅能幫她剝蝦皮,還能帶她去劇院。多好的兄弟啊。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柒』 演員尹正演的頂點不是海棠紅。里邊的京劇是他本人唱的嗎
不是的~
是男旦抄牟元笛老師襲配唱的
牟元笛,1983年8月15日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中國京劇演員,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現任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京劇旦行表演專業教師。
1993年考入吉林省戲曲學校。2000年入哈爾濱市京劇院工作。2004年考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2007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2009年入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任教至今。師承李喜鴻、孫明珠親授尚(小雲)派劇目,畢谷雲親授徐(碧雲)派、筱(翠花)派劇目,林萍親授韓(世昌)派崑曲劇目。學演劇目:《漢明妃》《福壽鏡》《梁紅玉》《後部玉堂春》《綠珠墜樓》《翠屏山》《戰宛城》《虹霓關》《天女散花》等。2016年參演電影《老九門番外之二月花開》。2019年參演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曾出訪土庫曼、法國、新加坡、美國、丹麥、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多米尼加、阿根廷等。
『捌』 各種戲曲的特點及代表作
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民國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紅》,新聞界將評劇之稱謂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評劇源於冀東民間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間農歷新正花會活動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雙人彩扮,對歌對舞,群體伴唱伴舞,鑼鼓擊節,嗩吶或絲竹配樂伴秦,以歌唱民間生活故事、歷史人物、四季風光為主要內容。明、清兩代多有以唱秧歌為業者,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樂亭皮影、鼓書等,遂演變成為具有冀東地方特色的「蹦蹦戲」。 蹦蹦戲初期為兩小戲(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載歌載舞;所演劇目有百種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和首尾貫穿的人物,以敘事體第三人稱為其主要特點。音樂上也是向板腔體過渡的形態。因蹦蹦藝人所唱曲調以蓮花落為主,並以竹板(節子板)擊節,故有蹦蹦戲與蓮花落之混稱。演出形式是先以群體合唱「四喜歌」開場,再引出正戲。 道光二十年(1840)後,農民以習蹦蹦戲謀生者日益增多,湧出了大批唱蹦蹦戲的藝人。由於藝人們各自所操的鄉土方言和活動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東、西、北三路蹦蹦戲。光緒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間,出現了許多半職業和職業性的班社。班社中優秀的蹦蹦藝人在互相競爭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從而推動了蹦蹦戲不斷向前發展,將對口彩唱兩小戲推進到三小戲(即拆出戲)階段。 折出戲扮演者由三人稱轉化為第一人稱,劇本由說唱體演變為代言體,出現了分場式的小型劇目,表演上也開始有了簡單的腳色行當劃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秧歌舞蹈動作外,在一些劇目中開始引進模擬現實生活的寫實動作,同時也開始仿效大劇種的程式動作。但又不受嚴格的程式規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稍加韻化而成。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鎖板等;伴秦,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擊節樂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棗木梆子並借用河北梆子鑼經,啟秦時以拉板胡者跺腳為令來指揮樂隊伴秦。舞台設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舊",別無他物。 折出戲劇目計有百餘種,大部分來源於兩小戲,或影卷、梆子劇本。另一部分則是依據民間現實生活、時事傳聞、古今傳奇、歷史小說、子弟書鼓詞等編寫而成。在折出戲時期,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於光緒、慈禧的相繼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內禁止娛樂活動,致使蹦蹦戲各班社處於癱瘓狀態,多有解體。同年秋,一些藝人成立了慶春社。為防止當局禁演,遂仿照大戲模式對折出戲進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鑼鼓,使蹦蹦戲具有了大型劇種的雛型。改革後的蹦蹦戲,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宣統元年,唐山興盛了永盛茶園,邀請慶春社做開業演出,深受廣大工人及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慶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腳跟。為鞏固蹦蹦戲在城市中的陣地,班社藝人奮力趕寫趕排新戲,至民國元年,創作、改編、移植的大型劇目已達三十餘部,與此同時,也健全了表演行當,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體制,從而使蹦蹦戲具有了嶄新的藝術風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體中的民間小戲,終於在民國初年以新的姿態脫穎而出,時人稱其為唐山落子,後定名為評劇。 《楊三姐告狀》、《安重根刺伊騰博文》等現代戲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以時事新聞為題材,在當時很有影響。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評劇呈現了一派繁榮景象;有許多省、市、自治區組建了評劇藝術團體,至此,評劇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楊三姐告狀》又名《槍斃高佔英》。根據真人真事編劇。寫民國七年,富紳富貴章之子高佔英娶貧女楊二姐為妻,高流氓成性,與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姦。二姐勸夫改邪歸正,高便懷恨在心。姦夫淫婦合謀,害死二姐。三姐楊玉娥在弔孝中發現疑點,乃赴灤縣告狀,縣官受賄,致使三姐敗訴。三姐不服,上告直隸總廳(天津),斗爭終於勝利。高佔英伏法遭槍決。 此劇民國八年(1919)首演於哈爾濱慶豐劇院。劇本首載1929年誠文信書局出版的《評戲大觀》;中國戲劇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劇本選集》亦收此劇。 《花為媒》故事見《聊齋志異-寄生》。寫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互相愛慕,但月娥父堅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媽另選張五可,並定計花園相親。張、王一見鍾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將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劇民國三年(1914)由慶春平腔梆子班首演於唐山盛茶園。後收入《評劇大全》第2集。
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劇在上海蓬勃發展,在藝術上吸取了昆劇、話劇的營養,逐漸成熟。以袁雪芬、尹桂芳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較早地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懷,在體制和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新編越劇《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這批老藝術家的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採眾長,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越劇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創作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西廂記》等打批優秀劇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在杭州成立,隨之,浙江出現了令人矚目的「小百花」現象。一大批優秀「小百花」如雨後春筍脫穎而出。如「二度」梅花獎獲得者茅威濤,梅花獎得主周雲鵑、吳鳳花等,他們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劇藝人,在百花園里競相綻放,預示著越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 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
『玖』 於謙和郭德綱的相聲作品都有哪些
於謙和郭德綱的相聲作品有《敗家子》《我這一輩子》《西征夢》《我是科學家》《學聾啞》。
1、《敗家子》是由郭德綱創作,郭德綱、於謙表演的相聲。該作品於2013年2月9日在《201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播出。
該作品講述了一個「敗家子」回憶自己窮苦的生活和暢談自己有錢後生活將如何如何奢侈的生活下去的故事。
2、《我這一輩子》是郭德綱和於謙表演的相聲。首演於在2005年,首演地點北京市華聲天橋民俗大舞台。
3、《西征夢》是根據原來清末窮不怕的老段子《得勝圖》。說的是清朝同治年間,太平天國起義軍把清兵打了個落花流水,文武官員無人敢去敵擋,這時候有個下夜的堆子兵,扛著個大鉤竿子見皇上,自報奮勇攻打太平天國,結果出了很多洋相,例如見皇上不穿褲子等,還沒沖鋒陷陣就手忙腳亂魂不附體。
最後吹噓自己得勝而歸——原來是一場夢。郭德綱只是把裡面的時間地點人物稍微換了換,把滿清打太平軍換成美國反恐,但是包袱還是一樣的。《西征夢》借鑒《打沙鍋》做夢的底,隨著郭的夢醒而戛然而止,於是整篇西征登時成了一串荒誕夢。4、《我是科學家》是德雲社郭德綱老師編寫並和於謙老師共同演繹的對口相聲段子,屬於「我」字系列之一。郭德綱老師曾在2009年8月18日郭德綱「我」字專場中與於謙老師共同演繹該作品。
5、《學聾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郭德綱和於謙的作品之一。講述了經過初步鋪墊之後,郭老師進入了學聾啞階段,以搞笑低調的語氣,闡述了學聾啞的妙處,也體現了聾啞人生活的不易,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護。
『拾』 戲劇的種類
從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
話劇的特點是以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對話必須是規范化的文學語言,要通俗易懂,便於觀眾接受,適於反映生活。歌劇是一種聲樂和器樂綜合而成的戲劇形式,所以也稱歌劇為樂劇。有的歌劇只有歌唱,沒有獨白和對話,有的則是三者兼而有之。歌劇的唱詞和音樂十分重要,歌詞的語言應是詩的語言。舞劇是把舞蹈、音樂和戲劇結合在一起的戲劇藝術。它的特點是:劇情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員的舞蹈動作(還有音樂語言)來表現的。
按篇幅長短分為獨幕劇、多幕劇:
獨幕劇是獨成一幕的短劇。由於展示劇情受到嚴格的時間、場景等限制,要求結構緊湊,矛盾沖突的展開比較迅速,而情節的基本部分——開頭、發展、高潮、結局卻均應表現出來。多幕劇是大型的戲劇。容量大,故事情節復雜。由於它分幕分場,用能換幕表現時間的間隔和空間的轉移,就可以把不便於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轉移到幕後,處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事件,反映更廣闊的社會生活。
從內容、性質及美學范疇分,有悲劇、喜劇、正劇等:
悲劇最初在古希臘,是春天播種時為謝神而表演的山羊之歌,所以悲劇在希臘文中是「山羊之歌」的意思。最早的悲劇,主人公在命運支配下是無可逃脫的,常以失敗和滅亡而告終。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悲劇的概念有了根本的改變。如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則表現出理想與願望和社會現實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喜劇在古希臘,最初是秋季收獲葡萄時為謝神而表演的狂歡歌舞,所以喜劇在希臘文中是「狂歡之歌」的意思。舉行狂歡歌舞之時,領隊者常要說些諧謔之詞,引人發笑。所以喜劇的特點多以滑稽的形式來嘲笑、諷刺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及一定人物性格中的缺點和弱點。魯迅說,喜劇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一般地說,喜劇的結局總是愉快的,圓滿的。正劇則是介於悲劇和喜劇之間的類型。在戲劇文學中,正劇是大量的。社會生活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單純呈現為悲劇性的,或喜劇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織。它常常反映兩種勢力的自覺斗爭,混合著悲喜成分,代表正義的一方最終取得勝利,結局是快樂的,人們就稱之為正劇,或稱為悲喜劇。
從題材的時代性來分,有歷史劇和現代劇:
歷史劇指取材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劇目。以真實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題材,經過作者藝術加工編寫而成的戲劇作品歷史劇的創作要對大量的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定於戲劇性的事件,並適當地運用想像、虛構給予豐富和補充,構成戲劇沖突,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現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一般專指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