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木蘭花慢戴復古

木蘭花慢戴復古

發布時間: 2021-03-15 23:06:02

A. 戴復古是哪個朝代的

戴復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詩人。字式之。嘗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漢族。

B. 木蘭花慢萬俟詠 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名是《木蘭花慢·恨鶯花漸老》,是萬俟詠的詞,詞人傷春意傷別,借春愁言詞人與戀人訣別情事

C. 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歸鴻什麼意思

出自 散花庵詞 宋 黃升(撰)
木蘭花慢 宋 戴復古 作
鶯啼啼不盡,燕語語難通。這一點芳心,十年不斷,惱亂東風。重來故人何處,但依前流水小橋東。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蘭皋空漲綠溶溶。流眼落花紅。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相思謾令自苦,嘆雲煙過眼總成空。落日楚天無際,憑闌目送歸鴻。
翻譯:

讓黃鶯嗚叫也叫不完,讓呢喃的燕子任意地訴說,也說不清。這一點孤獨愁苦,十年縈繞心頭從未間斷,這愁苦攪亂春風。舊地重來妻子卻再也看不見。但小樓東邊的楊柳,卻依然如舊。曾記得你我共同在粉壁題詩,而今牆壁殘破詩句無影無蹤。
長滿蘭草的沼澤地,新漲起一片碧綠溶溶,凋落的紅花含著遺恨翻騰。看身上已經穿得破舊的春衫,清楚地記得這是當年送別時,你在燈下連夜剪裁製成。折磨我的是無邊無際的思念之苦,算起來,往事像雲煙一樣,從眼前經過一切總是成空。在暮色中仰望楚天漫無邊際,只能靠著闌干目送遠去的飛鴻。

寫作背景:戴復古生於窮書生之家。其父戴棟,一生酷愛做詩,認為人生的最大樂事。朋友們見他窮困潦倒,勸他放棄做詩去應試求官,卻被他拒絕了。臨終時,戴復古還在襁褓之中。戴棟對親友們說:「誰都免不了一死。對於死,我毫無所惜;惟一的遺憾,就是沒有來得及把這孩子培養成為詩人。」戴復古長大以後,亦愛好詩歌,後從親友口中得知父親的臨終遺願時,大為感動。於是決心繼承父志,專心學詩。他廣泛結交詩人,切磋叨教,並曾投拜於大詩人陸游的門下學詩,因此進步很快,詩名越來越大。
據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戴復古早年曾流落江右武寧,當地有一位富家老翁,十分喜愛戴復古的詩詞,因慕其才華,遂將女兒許配給他。過了二三年,戴復古忽然提出要走了。他的妻子問他為何要走。戴復古被逼問不過,只得以實相告,說家中已有妻室,要回家鄉探家。妻子聽後,又告知其父,其父大怒,欲找戴復古責問,被她委婉勸阻。戴復古臨行之際,她還拿出所有金銀首飾及積蓄送給他,以資旅途之用。臨行,她還做了一首詞《祝英台近》相贈,戴復古走後,她即投水而死。
這段記載有無事實根據,後人已無從考證。但所記確與《祝英台近》的內容相當吻合。至於寫了這首詞的女子,連姓名也沒有留下,只知她是江西武寧人,人們只能稱她為戴復古妻子。
十年後,戴復古舊地重遊,又來到江西武寧這位已逝妻子的家中。此時已是人去樓空,殘垣破壁。他還清楚地記得當年和妻子一起同在粉壁上題詩,到如今牆壁破損,題的詩也已無影無蹤。他當年和他這位妻子的結合是靠了「詩才」,婚後的生活中自然少不了吟詩作賦的風雅之事,所以一見破壁,他就想起當年粉壁題詩的幸福時刻。但現在,人去物亡,當年的粉壁已成殘垣破壁,粉壁上的題詩也已剝落殆盡,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他不禁肝腸寸斷,寫了這首《木蘭花慢》,以寄託哀思和痛悼。
賞析:
戴復古《木蘭花慢》,與其妻所作《祝英台近》背景相似,應為同一婚姻悲劇。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載:「戴石屏先生復古未遇時,流寓江右武寧,有富家翁愛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歸計,妻問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釋。盡以奩具贈夫,仍餞以詞雲(略)。夫既別,遂赴水死。可謂賢烈也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九指出:「《木蘭花慢》懷舊詞,前闋有『重來故人不見』雲雲,與江右女子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語意若相酬答,疑即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木蘭花慢》「但依然、楊柳小樓東」之句,又與《祝英台近》「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境界十分相似,那麼這首詞很可能是真正的悼亡之作。且戴詞有「十年」之語,亦與其妻之詞相吻合。則《木蘭花慢》此詞,實為復古與妻子訣別十年之後,重來舊地之作。所謂「懷舊」,實為悼亡。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起筆便充滿哀傷。又是一年春天,處處鶯啼燕語。詞人面對大好春光,滿腹傷心事,即使讓那啼叫不停的鶯和燕來訴說,恐怕也無法說盡,更何況人鳥語言不通,它們如何了解詞人的傷心懷抱?「這一點閑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十年不斷之隱痛,卻道為一點閑愁,貌似平易卻更見痛之深。惱亂即撩亂,宋人口語。十年以來,每逢春天,這種心情就格外為春風所撩亂。詞情遂指向十年前的那個春天。當時妻子作訣別之詞,有「後回君若重來」之句,故下邊寫出「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樓東」。十年後的這天,詞人終於重來舊地,小樓東畔,楊柳依依,彷彿當日「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的情景,可是早已是物是人非,故人杳不可見矣。「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猶記得,當日夫妻雙雙粉壁題詩,而此時,只剩下這破壁頹垣,題的詩已無影無蹤。這一句通過今昔對比,即當年夫妻二人風流瀟灑的神仙般的生活與此日一人重尋舊地,而另一人早已香銷玉損的無限悲涼的鮮明對比,生發出人世無常的深沉感慨。「壁破」二字顯示出人物兩非的無限哀痛。復古之師陸游,也有相似恨事。陸游與唐婉夫妻恩愛,無奈婆媳不和,二人被迫分開,陸游晚年重遊沈園,有「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之句,可與此詞歇拍參讀。
「蘭皋新漲綠溶溶。流恨落花紅。」蘭皋語出《離騷》「步余馬兮蘭皋」,指生長芳草的水灣。眼前春水新漲,綠波盪漾,流不盡的落花殘紅,也帶不走詞人胸中湧起的舊恨新愁。換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尤為蘊藉。「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戴復古與武寧妻子是重婚,這事情中間可能有些曲折,從《輟耕錄》所載「父怒,妻宛曲解釋」大約可知。從臨別前夕,妻子在燈下連夜為丈夫縫制春衣這一細節,也看得出她對丈夫的原諒,她仍然愛著丈夫。本來已下決心,在戴復古歸家之後便從此永訣,但分別時仍忍著訣別的血淚把自己的全部情愛縫進衣服里,此時,這春衣已穿破了。但舊事記憶猶新,也看得出詞人對妻子的感激與內疚。但是,重婚畢竟是不能容忍的。
她所選擇的路,竟是一死。「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謾通漫,漫然即徒然。妻子一死,人天永隔。相思只是徒然自苦而已。自苦,實為內疚。
想起那兩三年的幸福生活,好似過眼煙雲,終是一場空。但是「無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詞人憑欄遠眺,落日之蒼茫,楚天之無際,何異心情之蒼涼落寞。長空中飛鴻遠逝,又何異愁苦之彌漫無極。結句語意略近《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原詩並雲:「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杞梁妻,古之烈婦也。若結句有取於此,悼亡之意深矣。
此詞用綿麗之筆,寫哀惋之思,可以稱為佳作。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評石屏詞曰:「石屏詞往往作豪放語,」綿麗是其本色。這首纏綿悱惻的悼亡詞正是復古詞綿麗本色的集中體現。

D. 有一首古詩叫什麼村遠眺

原文
江村晚眺
宋·戴復古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擱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背景
戴復古是南宋江湖派重要詩人,一介布衣,游歷江湖,足跡遍及南中國主要地區.詩人晚眺江邊景色,一幅靜態畫面:落日、平沙、江水、漁船、白鳥,一切似乎凝固了,顯得那麼寧靜而沉寂.突然,人來鳥驚.使整個畫面動了起來.
古詩注釋
江邊上空的夕陽籠罩江邊沙灘.潮水退了,漁船傾斜著靠在岸邊.
一對白色水鳥停在江水旁.聞得有人來,就警覺地飛入蘆葦叢中.
詩評
這首詩在「靜」與「動」的描寫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運用也恰到好處:黃色的沙灘,斑駁的漁船,深褐色的堤岸,碧綠的江水,青青的蘆盪,白色的蘆花,潔白的水鳥,在血紅的殘陽映照下,更顯得色彩濃郁,陸離絢麗,耀人眼目.
「照」、「擱」、「立」、「入」等動詞看似平淡無奇,實際運用的十分准確恰當,使整首詩畫面生動起來.充分體現詩人煉字的功夫.
【詩人簡介】
戴復古(1167—1189)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詩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漢族.天台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遊江湖,後歸家隱居,卒年八十餘.曾從陸游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其詩詞格調高朗,詩筆俊爽,清健輕捷,工整自然.「往往作豪放語,錦麗是其本色.」-(況周頤語).代表作為《柳梢青》、《洞仙歌》、《沁園春》(一)、《木蘭花慢》、《西江月》(一)、《望江南》(一)、《減字木蘭花》(三)、《賀新郎》([四]、[五])、《滿庭芳》(三)、《漁父》(二)、《臨江仙》、《鷓鴣天》([一]、[三])等,其中尤以《柳梢青》和《洞仙歌》兩首流傳最廣.《柳梢青》寫詞人登臨岳陽樓,遠眺洞庭湖,望見秋水深深,波光萬頃,樓頭獨立,吟詩朗朗,好不痛快;然念及國家危難,山河破碎,知音寥落,又不禁唏噓感慨,心情沉痛.眼前只有君山不老,自古如今.《洞仙歌》則以清新俚俗之語言描繪畫城中重陽時節的酒肆風光,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詩詞集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意境欣賞】
江邊沙灘平坦柔軟,殘陽的余輝籠照在上面,一派金紅.江水已經退潮,一艘艘打漁船斜靠在岸邊.
一對白色的水鳥靜靜地佇立江水旁,似醒還睡.突然,一個漁人來到江岸,水鳥驚覺,撲啦啦展翅騰起,轉眼間沒入開滿白花的無邊無際蘆葦盪中.
滿意請採納

E. 戴復古詩

大江西上曲
大江西上,郁孤台八境,人間圖畫。地涌千峰搖翠浪,兩派玉虹如瀉。彈壓江山,品題風月,四海今王謝。風流人物,扣公一世雄也。
一片憂國丹心,彈絲吹笛,未必能陶寫。西北風塵方澒洞,宰相閑歸綠野。月斧爭鳴,風斤運巧,不用修亭榭。紫樞黃閣,要公整頓天下。
木蘭花慢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這一點閑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樓東。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蘭皋新漲綠溶溶。流恨落花紅。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
水調歌頭
雕鶚上雲漢,虎豹守天關。一官游戲,笑向古郢試朱轓。天下封疆幾郡,盡得公為太守,奉詔仰天寬。萬物一吐氣,千里賀平安。
雪樓高,三百尺,玉欄干。政成無事,時復把酒對江山。問訊莫愁安在,見說風流宋玉,猶有屋三間。請和陽春曲,留與世人看。

水調歌頭
輪奐半天上,勝概壓南樓。籌邊獨坐,豈欽登覽快雙眸。浪說胸吞雲夢,直把氣吞殘虜,西北望神州。百載一機會,人事恨悠悠。
騎黃鶴,賦鸚鵡,謾風流。岳王祠畔,楊柳煙鎖古今愁。整頓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為酬。杯酒不在手,雙鬢恐驚秋。

行香子
萬石崔嵬,二水漣漪。此江山、天下之奇。太平氣象,百姓熙熙。有文章公,經綸手,把州麾。
滿斟壽酒,笑捻梅枝。管年年、長見花時。佳人休唱,淺近歌詞。讀浯溪頌,愚谷記,澹岩詩。

西江月
宿酒才醒又醉,春霄欲雨還晴。柳邊花底聽鶯聲,白發莫教臨鏡。
過隙光陰易去,浮雲富貴難憑。但將一笑對公卿,我是無名百姓。

西江月
三過武昌台下,卻逢三度重陽。菊花祗作舊時黃,白雪堆人頭上。
昨日將軍亭館,今朝陶令壺觴。醉來東望海茫茫,家近蓬萊方丈。

沁園春
一曲狂歌,有百餘言,說盡一生。費十年燈火,讀書讀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蹭蹬歸來,閉門獨坐,贏得窮吟詩句清。夫詩者,皆吾儂平日,愁嘆之聲。
空餘豪氣崢嶸。安得良田二頃耕。向臨邛滌器,可憐司馬,成都賣卜,誰識君平。分則宜然,吾何敢怨,螻蟻逍遙戴粒行。開懷抱,有青梅薦酒,綠樹啼鶯。

沁園春

F. 宋代的悼亡詞有哪些 如題,不要解析,只要名字和作者。萬分感謝

廣義的悼亡文學抄所襲傷悼的對象包括與當事人有關的一切亡者 ,甚至包括憑吊先賢英烈和悼念故國。我們所謂的悼亡詞的傷悼對象主要是悼念亡妻以及悼妾、悼妓 (實際上這是悼妻情感的外拓 )。
宋代:
《卜運算元》——蘇軾( 缺月掛疏桐)悼念他的一位紅顏知己,是位惠州姑娘
朱敦儒(北宋)悼亡詞:
《昭君怨·悼亡》《念奴嬌》(晚涼可愛)《驀山溪》(東風不住)
戴復古(南宋)悼亡詞:
《木蘭花慢》(鶯啼鶯不盡)
袁去華:《虞美人·七夕悼亡》
吳文英(南宋):《三姝媚·過都城舊居有感》
史達祖:《壽樓春·尋春服感念》
劉克庄(南宋):《風入松》四首

G. 與蘇軾中秋詞媲美的佳作是哪一首

長風浩浩送中秋·辛棄疾畫像 (圖源網路)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播在人口,享譽千古,又被俗稱為「中秋詞」。歷代詞學對它評價極高,以至於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講:「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在民間亦如此,連《水滸傳》里人物都說「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那麼,數百年來,有沒有哪一首「中秋詞」可與蘇軾的《水調歌頭》相媲美呢? 應該說有的,就蘇軾同時代詞人而言,宋代的曾覿、周紫芝、葉夢得、朱淑真、楊萬里、辛棄疾、戴復古等都寫過中秋詞佳作。其中,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無疑是最佳者。 且讓我們來細品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 這首詞中,辛棄疾仿屈原《天問》,以一連串的探索追問(即所謂的「天問體」),向黎明前的西落之月發出「七問」。 一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美麗的中秋明月,你悠悠飛去,將飛向何方?這是對西落之月的去處表示關切。 二問。「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這是詞人對西落之月的去處的第一層設想:這邊月兒西落了,你卻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那裡看見你從東方剛剛升起,光輝明亮。 三問。「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這是詞人的第二層設想:或是你飛往天外無垠的宇宙,宇宙長風吹動你照臨人間,送來中秋佳節。 六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這是詞人的第三層設想。有人說你西落之後曾從海底經過,雖然這種說法無從問明白而令人恍惚。只怕你要遭到萬丈長鯨的瘋狂沖撞,月宮中的玉殿瓊樓豈不要坍塌破壞?!接著,詞人發問絕妙:當你從海底經過時,蛤蟆本來會水,進入海底沒有妨礙;可是,不識水性的玉兔怎麼也能劈波斬浪。安然通過? 七問。「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如果我說的這一切都使你安然無恙,明月完整無缺,那麼為何你卻漸漸變成彎鉤?這二句承上諸問作了中的發問和收結,明月經歷了「別有人間」、「天外」、「海底」,道路坎坷,路途遙遠,怎麼能安然無恙呢?「漸漸如鉤」正是說明它的艱難經歷,說明它的身心遭受了嚴重創傷。開天闢地,從未有人如此形象描寫,又一絕妙好句!辛棄疾畫像 細品這首詞,能不浮想聯翩,感慨萬千?!從月升到月落,從月圓到如鉤,從明月世界的多彩的變動中,正是表現了詞人對中秋明月的贊嘆和惆悵之情,顯然其中寄託著詞人極為深沉的隱晦的家國之悲。但是,如果僅僅如此詮釋,辛棄疾這首中秋詞並無新意。對辛棄疾這首詞的重新評價並極力推崇者,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沒有王國維的評點,辛棄疾的這首詞就會淹沒在浩瀚詞海之中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寫道:「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辛詞以神話傳說為材料,因人及月,人間、天外、海底,在跳躍動盪與多彩多姿的明月世界中,對明月的運行規律、明月主人的命運、明月的安危進行了可貴的探索。詞人對月亮升沉運行規律的探索步步深入,在他的詞中,東西方位是移動的,打破了人們習慣思維中的方位「絕對化」,而賦予了新的方位的「相對化」,亦即有了月亮不停地繞著大地(地球)轉的樸素認識。這首詞具有其他中秋詞所沒有的科學含量,故為中秋詞中奇特瑰麗的佳作。 王國維的慧眼,在於他早年攻西方哲學有關。他曾翻譯了《勢力不滅論》等近代西方科學著作,所以具有科學的頭腦和科學的眼光。他說過,科學在於「求其原因,定其理法」,科學結論必須是符合客觀事物規律。然而,科學家和文學家同樣離不開幻想,幻想往往是科學研究的發端。如辛棄疾此詞中說月亮西落會沉入大海、月宮中有姮娥、蛤蟆、玉兔等絢麗意象和神奇疑問,不是憑空所造,乃是無數復雜的現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人們引起的幼稚的、想像的、主觀幻想的反映。文學的想像也可以是符合「現實之科學」的,如辛詞中樸素地「悟」到「月輪繞地之理」。現在,「月輪繞地之理」已成為人們的常識,而辛棄疾此詞的「與科學家密合」的「神悟」,更顯示了辛詞的藝術魅力。 辛棄疾在中秋「飲酒將旦」之時,豪興勃發,一反前人顧影自憐的「待月」吟詩。而是揮毫「送月」,其「胸襟」已屬不凡;而詞中大膽幻想,極富浪漫色彩,尤非他人能及。王國維則追步稼軒而發科學之思,認為詩人想像與「科學家密合」。這是前人詩論詞話所不能有的見識。豈不好詞好評?! 如果將辛詞與蘇詞來一番比較的話,應該說是各有千秋,都是中秋詞中的佳作。辛詞與蘇詞一樣,都是寫中秋之月,並都是飲酒達旦後的產物。蘇詞作了全景描寫,從月升寫到月落。辛詞則只取月落一景作特寫鏡頭,不寫待月而寫送月,不寫月升而寫月落,這正是辛詞獨到之處。蘇詞由月及人,由自然意象到社會意象,浪漫幻想和執著現實作了藝術上的統一。而辛詞只就月說月,從探索天問中構造意境,全不顧及社會人間,這又是辛詞的特殊之處。可以講,辛詞較蘇詞更富有濃重的浪漫色彩,縱橫馳騁,奇想天外。蘇詞由實構虛,虛實結合;辛詞則從虛處設想,虛中帶實,在一連串的追問中借神話傳說材料構造具體意象,賦予明月更新奇更浪漫的境界。 可惜的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在詞學研究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歷代詞家,尤其是清代詞學家們曾根據各自的愛好編過各種各樣的詞選。1924年,有感於清代詞學各派間的偏頗,上彊村民(朱祖謀)編了歷代詞選本《宋詞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共選錄86位詞人的300首詞作,較其他選本而言,此編確實比較精善全面,是目前為止最有權威的宋詞選本了。但由於編者崇尚吳文英、周邦彥,因此書中選錄吳詞25首,周邦彥詞22首,而南宋詞人辛棄疾只選了12首。同時,書中選錄的辛棄疾詞中又沒有選錄這首《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以至於讓我們忽略了這么一篇優秀的中秋詞佳作!感謝王國維先生獨具慧眼,向我們力薦了這首詞,使我們對宋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鑒賞,同時也對中國文人學士千百年來苦苦探索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歷程有所知曉。當然,當代所編的宋詞全集中已對辛棄疾這首詞作了選錄,但對這首詞的文學價值尤其是科學價值還沒有足夠的認識。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無非是想表達這么一個意思:不要一提中秋詞,便受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的傳統影響,以至於九百年來「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么「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要知道,我國歷代中秋詞是中華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為數不少的如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這樣的優秀佳作讓我們欣賞和傳播!

H. 木蘭花慢·鶯啼啼不盡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情感

木蘭花慢·鶯啼啼不盡

宋代 戴復古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這一點間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樓東。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蘭皋新漲綠溶溶。流恨落花紅。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


詞寫春日重訪舊地、追懷情人的哀傷情懷。鶯啼燕語,難通情思.起筆哀艷。承以「閑愁」,接續緊湊。「重來」兩句,點明故地重遊、物是人非。「記得」追憶十年前往事。下語精美。「念」字提領,追懷十年前分別情事,「燈下裁縫」寫出伊人的纏綿深情。「相思」以下,思緒回到眼前,追悔無奈。末以佇望遠天凝視飛鴻收結,思緒浩緲,哀感綿綿無盡。

表達了詞人懷舊、悼亡的悲苦,對往日幸福生活的回首,更反襯當下的哀慟之情。


PS:這人是個渣。戴復古早年曾流落江右武寧,當地有一位富家老翁,十分喜愛戴復古的詩詞,因慕其才華,遂將女兒許配給他。過了二三年,戴復古忽然提出要走了。他的妻子問他為何要走。戴復古被逼問不過,只得以實相告,說家中已有妻室,要回家鄉探家。妻子聽後,又告知其父,其父大怒,欲找戴復古責問,被她委婉勸阻。戴復古臨行之際,她還拿出所有金銀首飾及積蓄送給他,以資旅途之用。臨行,她還做了一首詞《祝英台近》相贈,戴復古走後,她即投水而死。

I. 戴復古的生平簡介

戴復古,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出生在天台道黃岩縣南塘屏山(明憲宗成化五年分黃岩南三鄉設立太平縣,即今之溫嶺市新河塘下)的一個窮書生之家。他的父親戴敏才,自號東皋子,是一位「以詩自適,不肯作舉子業,終窮而不悔」(樓鑰《戴式之詩集,序》)的硬骨頭詩人,一生寫了不少詩,但留下來的很少。曾寫過相當有名的《賦小園》詩,又有名句:「人行躑躅江邊路」為編《詩人玉眉》的魏慶之所賞識,在當時東南詩壇上頗有聲譽。他在臨終前還對親友說:「我已病入膏肓了,不久將辭世,可惜兒子太小,我的詩將要失去傳人。」可見他對詩真到了入迷的程度。
戴復古不但繼承乃父的詩迷,也繼承了乃父的風格,並予發揚光大,儼然成一派首領。更可貴者,他一如乃父,不肯作舉子業,寧願布衣終身。他耿介正直,不吹拍逢迎,不出賣靈魂而求功名利祿,也與乃父一樣,終窮而不悔。在南宋那紙醉金迷的時代里,這確乎是難能可貴的。
戴復古的時代,正是「山河破碎風飄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時代。如果說趙構在臨安立足之初,尚有南方各路勤王部隊,北方也到處有抗金義軍的烽火,但到第二代孝宗時,由於趙構的不抵抗主義,失望的失望,覆滅的覆滅,統治集團又腐敗無能,早已安於「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小朝廷生活了。戴復古就生於這第二代小王朝之時,碰上這樣的時代,辛棄疾、陸游等尚被閑置,何況一個無名後生,所以即使戴復古「負奇尚氣,慷慨不羈 」(元·貢師泰《石屏集》序),空懷一腔忠心報國的男兒熱血,又哪裡有用武之地呢!詩人陳志歲《戴復古故里念其倦遊歸來》詩雲:「揖別金陵侶,屏山做主人。蔭憑庭木秀,種看圃花新。雙浦流詩韻,一池湔酒塵。徒鳴放翁劍,太息寂寥身。」(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由於南宋的偏安,使台州成為東南沿海的既接近京畿又較為安定的後方,這使偏遠、閉塞的經濟文化落後地區,得以迅速的繁榮。特別在文化上,從唐朝鄭虔啟蒙以來,到這時才有一大批著名文人學者如朱熹、唐仲友、趙汝愚、尤袤、岳珂等,來到台州,並任要職,把台州文化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朱熹等人又極為重視教育,到處辦書院,四齣講學,因而科舉之風日盛,中舉之人空前增加。南宋153年間,台州考中進士的有550人,狀元一人,所以明代著名的台州人士謝鐸說:「其時,台之人以科第發身致顯榮者,何限!」(《石屏集·序》)
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戴復古選擇了一條什麼道路呢?
第一,繼承父志,迷進了詩歌之中,以吟詩為業,把富貴功名拋到九霄雲外。
據他的前輩、摯友樓鑰回憶:「一日攜一大編(詩稿)訪余,且言:『吾以此傳父業,然亦以此而窮。』……余答之曰:「夫詩能窮人,或謂惟窮然後工,……子惟能固窮,則詩昌矣!」』這在當時熱衷於科舉以求功名進身的台州知識分子中,可謂獨樹一幟。
第二,登門拜師。據《黃岩新志》載:「其詩遠宗少陵,近學劍南。」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又登三山陸放翁之門,而詩益進。」(樓鑰《序》)可見他確是登門拜陸游為師的。與杜甫一脈相承的愛國主義、現實主義詩人陸游,此時詩名震朝野,《劍南詩稿》是戴復古效仿的範本,程門立雪,終於登門拜師,在一代大師的親身教誨之下,「刻意精研」:「詩益進」,達到了「自有清遠之致」的境界。
第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元人貢師泰追尋他的行蹤,概括為:「南遊甌閩,北窺吳越,上會稽,絕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廬、五老、九嶷諸峰,然後放於淮、泗,以歸老於委羽(黃岩羽山)之下。」(《石屏集·序》)他的游蹤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涉足於當時與金人處於拉鋸狀態的北方邊界淮河流域。
他曾三次漫遊,時間長達四十年,一生的一半時間就是在全國各地度過的。 第一次出遊:
戴復古在娶妻生子、學詩有成之後,首先是登山陰陸放翁之門,而詩益進。然後開始滿懷信心地仗劍出遊,目的地是京城臨安他興高采烈地來到京城,希望能一舉成名。然而現實生活是冷酷的,當時京城之中詩人為謁客者,已是「什百為群」,他一個無名的青年,怎能出入頭地。空等了幾年,大為失望只能是「真龍不用只畫圖,猛拍欄干寄三嘆。」此時宋金邊釁已起,他再向北行,來到弓州和淮河流域靠近前線的地方。「十年浪跡游淮甸,一枕高眠到鄂州。」想在從軍入幕這一條路上找出路,結果仍是「活計魚千里,空言水一杯。」
這次前線之行,他親身領受了「吾國日以小,邊疆風正寒」的局勢。1206年10月,金分兵九路南下伐宋,破真州,雲夢,滁州淮河一帶又遭殘破,這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愛國詩篇:《頻酌淮河水》、《淮村兵後趴《盱眙北望》等,反映了人民飽受戰爭苦難的真實,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懷念中原失地人民的深沉感情。
這十年外出活動破碎了他的衣錦還鄉之夢,「京華作夢十年余」,卻是「明知弄巧翻月拙,除卻謀歸總是虛。」只好失望而歸。回來後才發現結發之妻已一病身亡,病中她還題二句詩於壁:「機番白芋和愁織,門掩黃花帶恨吟。」他見詩觸景傷情,續成一律《續亡室題句》,失意而歸又逢喪妻,真是禍不單行,他面對亡妻的真像不禁唱出:「求名求利兩茫茫,千里歸來賦掉亡。」其時,兩個兒子只有十多歲,實是催人淚下。
第二次出遊:
在家住了不長時間,「到底閉門非我事,白鷗心性五湖傍。」(《家居復有江湖之興》)他又離家出遊,這次大約是從溫州、青田一帶西上江山、玉山,至豫章,一路有詩。以豫章為落腳點,在江西長住了一段時間,並在贛江、袁江,撫河、信江之間走動,後來還到過杭州、福建、湖北、湖南、江蘇、安徽。約二十年後回家。
這次出遊首先是聞不少京官調往江西,他去江西想找熟人尋出路,結果也很失望。失望之中他感到「山林與朝市,何處著吾身」,於是轉向第二個目標——廣交詩友,切磋詩藝。這個目標倒是意外地實現了,詩歌創作獲得了空前大豐收。「蹭蹬歸來,閉門獨坐,贏得窮吟詩句清。」在他前十年中漸漸播開了詩名後,到這一階段,時賢、官吏、竟人、游士爭著與他結交,象樓鑰、喬行簡,魏了翁等高官與他時有唱和,與趙汝騰、包恢,土子良、鞏豐、趙蕃、曾景建、高翥、劉克庄、趙以夫、翁卷、孫季蕃等同期詩人,或結由社,或互相品評詩稿,在文壇中逐步形成了江湖詩派。這期間,他作詩最多,成就最大:詩集之中大部分愛國、憂民的現實主義名篇都寫於此時。在湖南,趙汝讜編成《石屏小集》,趙汝騰作序,這是第一部刊行的戴復古詩選集。約在1227年上半年到江西,在《萬安江上》有「不能成佛不能仙,虛度人間六十年。」「無奈秋風動歸興,明朝問訊下江船,」動了歸興,又請倪祖義和趙希邁為他的詩集作了序跋,後經玉山拜訪了趙蕃兄弟,然後回家
這一次,他終於以「專業詩人」身份,出現於邊境、前線、官府、民間,體驗殊深:他寄希望於抗戰派官員,高度贊揚人民群眾的高昂鬥志,真實而深刻地反映民間疾苦,憤怒地揭露、譴責朝野的投降派努力,這時他的詩歌已成了經世致用的重要工具,因而詩名大振。
第三次出遊:
成名之後,大約在1229年春,從六十多歲到七十歲這一段游歷,足跡較為清楚。先到福建,再轉江西,1234年二次入福建,然後出梅嶺,游廣州、桂林,再折回衡陽,又經長沙,第三次到鄂州。在1236年後往東游吳門、揚州,1237年被兒子阿奇從鎮江接回家。這近十年中,主要是訪友,並請人為詩集作序,安排付梓。他二到福建,第一次是1229年春請陳日方作詩序。第二次是1234年,在邵武太守王子文的邀請下,做了一段時間的軍學教授,10月王子文為石屏集作了序。在邵武結識了嚴羽,這是他第三次漫遊的最大收獲。
1234年冬,王子文邀嚴羽和戴復古同登望江樓飲酒作詩,留下一段佳話:望江樓在邵武城東的富屯溪畔,樓高十餘米,檐牙三重,登之可望十里。這時嚴羽才20來歲,戴復古已是赫赫有名的詩人,並以學官身份臨駐邵武。太守王子文愛詩,但傾向於江西派。嚴羽參禪理,提倡「妙悟」,力追盛唐,反對風靡一時的江西派。這一天,三人在望江樓飲酒論詩,各執已見,爭論不休。戴復古傾向於嚴羽,反對江西派,但又不同意把詩說得太空靈,太玄妙。後來作了《論詩十絕》系統地表達了作詩的見解,成為以詩論詩的傑作。後人為紀念這一雅事,把望江樓改稱了詩話樓,並塑三人像於樓上供人瞻仰,成了福建的一大名勝。 1237年,戴復古終於厭倦了四十年的江湖生涯,辭別故人,踏上歸程。「阻風中酒,流落江湖成白首,歷盡間關,贏得虛名滿世間。」「落魄江湖四十年,白頭方辦買山錢。」他終於回歸林下。
戴復古的晚年是在委羽山東麓度過的,有他自己寫的《委羽山》詩和羽山腳下的戴公祠為證。這段時間常和兒、孫輩及家鄉至交詩詞唱和,但也不忘國事。這樣至少活到淳礻右六年(1246),有新出土的他親筆寫的墓誌銘為證。確切的終年,還有待新證。 作為江湖詩人,戴復古作詩以苦吟求工,帶有四靈余習,然能在盛唐名家中轉益多師而自辟蹊徑。像永嘉四靈一樣,戴復古將創作精力放在了五律上,其《石屏詩集》中五律的數量佔了一半。與四靈的五律多詠景物不同,他的五律多寫人情世事,大多採取白描手法,清健輕快,無斧鑿痕。
其詞格調高朗,文筆俊爽,清健輕捷,工整自然。「往往作豪放語,錦麗是其本色。」-(況周頤語)。代表作為《柳梢青·岳陽樓》、《洞仙歌·賣花擔上》、《沁園春》(一)、《木蘭花慢》、《西江月》(一)、《望江南》(一)、《減字木蘭花》(三)、《賀新郎》([四]、[五])、《滿庭芳》(三)、《漁父》(二)、《臨江仙》、《鷓鴣天》([一]、[三])等,其中尤以《柳梢青·岳陽樓》和《洞仙歌·賣花擔上》兩首流傳最廣。《柳梢青·岳陽樓》寫詞人登臨岳陽樓,遠眺洞庭湖,望見秋水深深,波光萬頃,樓頭獨立,吟詩朗朗,好不痛快;然念及國家危難,山河破碎,知音寥落,又不禁唏噓感慨,心情沉痛。眼前只有君山不老,自古如今。《洞仙歌·賣花擔上》則以清新俚俗之語言描繪畫城中重陽時節的酒肆風光,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詩詞集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載:「戴石屏先生復古未遇時,流寓江右武寧,有富翁愛其才,以女妻之。居二三年,忽欲作歸計,妻問其故,告以曾娶。妻白之父,父怒,妻宛曲解釋。盡以奩具贈夫,仍餞以詞雲。夫既別,遂赴水死。可謂賢烈也矣!」
戴復古妻的訣別詞《祝英台近》這樣寫道:
惜多才,憐薄命,無計可留汝。 揉碎花箋,忍寫斷腸句。
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抵不住,一分愁緒。
如何訴。便教緣盡今生,此身已輕許。
捉月盟言,不是夢中語。
後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把杯酒,澆奴墳土。
十年之後,戴復古滿懷對亡妻的懷念與歉疚,在妻子的墳前寫下了《木蘭花慢》一首:
鶯啼啼不盡,任燕語,語難通。
這一點閑愁,十年不斷,惱亂春風。
重來故人不見,但依然,楊柳小樓東。
記得同題粉壁,而今壁破無蹤。
蘭皋新漲綠溶溶。流恨落花紅。
念著破春衫,當時送別,燈下裁縫。
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
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飛鴻。

熱點內容
蓮蓬插花瓶子 發布:2025-07-04 18:43:32 瀏覽:461
勐臘花卉 發布:2025-07-04 18:35:59 瀏覽:992
春天蘭花種類 發布:2025-07-04 18:23:58 瀏覽:209
盆景貶義詞 發布:2025-07-04 18:13:08 瀏覽:967
玫瑰糠疹反復發作 發布:2025-07-04 17:58:46 瀏覽:745
梅花掌法 發布:2025-07-04 17:58:02 瀏覽:993
玫瑰金色的包 發布:2025-07-04 17:49:02 瀏覽:112
盆景2極支 發布:2025-07-04 17:48:49 瀏覽:41
卡路里七夕 發布:2025-07-04 17:48:04 瀏覽:742
老夫妻如何過情人節 發布:2025-07-04 17:46:33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