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運蘭花清韻
① 為什麼沒有國花
1994年秋,當時的中國花卉協會會長何康同志在全國評選國花新聞發布會上說過,國花是國家安定、民族興旺的象徵。把國花確定下來,對推動兩個文明建設,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進取心和自豪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時,在中國花協的正確領導下,各省市掀起了廣泛的國花評選熱潮。大家就國花評選意義與評選方法,發表了許多有益的建議,並就一國多花的方案,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由於種種原因,國花評選未能列入翌年人大會議議程。至今,9年時間過去了,與時俱進,國家形勢大好,正向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是評選國花的最佳時期。
首先,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評選國花應視為一項大文化的建設項目。世人一向把我國稱為「世界園林之母」。遠在唐代,人民心目中就有了國花,著名詩人劉禹錫在《賞牡丹》詩中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再往前看,儒聖孔夫子稱蘭為「王者之香」,百姓稱之為「國香」。百花之中只有這兩種花冠以國字。某種意義上講,此兩種花是人民心中的國花,只是沒有通過法律手續而已。清代慈禧太後曾敕定牡丹為國花,後在頤和園排雲殿東側的仁壽殿處,修築了牡丹台,亦叫國花台。
縱觀我國歷史,國治則園治,國亂則園荒。花卉園藝隨國之興衰起落,有象徵意義。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戴逸認為,中國歷史曾出現過三個盛世:一是西漢文景之治,由文帝、景帝、武帝至昭帝、宣帝,時間是公元前179-48年,約130年;二是唐太宗貞觀之治,至唐玄宗三年,前後120多年;三是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從康熙元年至乾隆六十年,乃最興旺之盛世。康熙時全世界白銀12萬噸,一半流入中國,主要靠絲綢、瓷器與茶葉出口。三個盛世,國泰民安,祥和幸福,社會上盛行修園養花。唐代《開元天寶遺事》記唐明皇與楊貴妃酒醒共賞牡丹時曰:「不惟萱草忘憂,此花香艷尤能解酒。」由於皇家對牡丹的鍾愛,宮廷栽植興盛,很快便發展到民間廣植。一到牡丹放花,長安城裡三條九陌,真乃「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唐·白居易《買花》)。古時盛世的觀花習俗,延續至今乃處處可見。廣州的年宵花市,據說起源於清代盛世,當時廣州處於對外開放前沿,繁榮昌盛,花草繁茂。每逢臨近春節,都在城裡街道舉辦年宵花市,百姓傾家出走觀花,一派歡樂景象,沒人不叫好的。惟文革期間,經濟蕭條而停止。到了20世紀80年代經濟好轉,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年宵花市亦恢復起來,且愈辦愈好。花市成為廣州品牌,象徵城市的一張名片,國內外皆曉。在國外,我曾經參加過日本櫻花節。三月初,東京的櫻花盛開,百姓都到花蔭下賞花、歡飲、歌舞,不亦樂乎。最熱鬧的上野公園,滿園花色滿園人,朋友,家人,外地人,本地人都在花下歡飲,盡情歌舞。全東京人都為櫻花盛開而陶醉,至天亮仍依依不捨,情景感人。借花生景,借景生情,祥和歡樂,精神振奮,心情歡快,這種健康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的正面影響是無可估量的。此外,花卉又是物質文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花卉已經成為一項大的產業,年產值上千億元人民幣。僅廣東的陳村花卉世界今年春季的訂貨會就簽訂了26億元人民幣的合同。花卉事業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形勢很好,振奮人心。現在評選國花正是時候。
1994年春季起,中國花卉協會領導發動開展評選國花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在上級統一布置下,蘭花分會與各省蘭花社團緊密聯系,動員蘭友們充分發表意見,在有關報上發表了近30篇文章。並先後徵集了100萬人的簽名,推薦蘭花為國花。我們蘭花分會領導,多次開會研究,考慮到我國幅員廣闊,花種眾多,大家認為一國五花為好。上書建議牡丹、蘭花、荷花、菊花、梅花為國花。牡丹象徵富貴榮華;蘭花清韻雋永;梅花氣概堅貞;荷花清廉自潔;菊花不畏艱難。一國五花,象徵五千年文明,五大民族,五星紅旗。這樣可以更好地從地域上和季節上涵蓋遼闊的國土,照顧各主要民族的情緒。當時幾個蘭花分會領導都一致贊成,並推舉我去向廣東省有關領導與社會知名人士匯報。當年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吳南生,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原朱德同志的政治秘書陳友群,原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梁柯平都同意我們蘭花分會的建議,並簽了字。我於1994年12月初把這份簽名的建議書電傳給中國花卉報發表,亦在分會的刊物上發表。全國各地的蘭友多數都表示贊同我們的推薦。蘭友們都是自覺自願做這項工作的,不花國家一分錢,更沒有去什麼風景勝地游覽開會研究這項工作。9年過去了,今天我們還是懷著當年的激情表達我們的主張:一國五花最佳選擇。希望盡早把國花評選出來。
這好像是幾年前的報道了,不過據說現在還是沒有定下中國的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