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燈特點
A. 中國民間工藝品的特點
中國民間工藝品的特點:
①和諧性。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國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②象徵性。中國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於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藉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徵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種象徵性的追求常常使宮廷或文人工藝美術淪為純粹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展示,造成矯飾之態或物用功效的損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產者自身的功利意願為象徵內涵的民間工藝美術則顯得剛健朴質,充滿活力。
③靈動性。中國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 S形的結構範式。這種結構範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中國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④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並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B. 民間美術的色彩特點是什麼
民間美術的色彩特點:
1、程序化
民間美術不僅僅是民間世代相傳的藝術習俗,還是民間沿襲的一種永恆的信念,在傳承中形成了一種具有慣性的民族觀念性的心理特徵。色彩作為民間美術靈魂與觀感的基礎形式,擔負展現思想、信仰與美感的責任。
色彩承載的思想與信仰在歷史發展與演變中,逐步形成了民族藝術特有的模型,固定了一個民族的審美標准與情節,並沉澱在民族的心理意識中,這其中最原始的核心觀念,是不會被時代變遷或文明盛衰所改變。
即便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民間藝術的宗教與神性淡化,其所具有的民族化的審美標準是不會改變的。這種標準是在悠久的歷史生活中由無數民眾經過不斷的審美探索形成的。
與此同時,這些審美標准也運用其自身的美學認知和藝術經典規范民間後世的藝術追求與探索,不斷浸染和啟迪著後來的民間藝術的創新與發展,由此形成了永恆美學規律與經典美學特徵的色彩使用法則。藝術是一種有規律的哲學,民間藝術也不例外,這很早就被哲學界所認可。
民間美術通過對色彩的不斷感悟,在長期的經驗積累和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色彩真正的賦色訣竅。經驗的總結和賦色訣竅的出現使得民間美術的色彩發展在相對恆定中不斷提升與進步,也呈現出類型化和程序化的審美特徵。這種程序化的賦色法則通用於所有的民間藝術作品。
只有以時空的視角去審視民間美術的色彩,這樣才能解析民間美術創新的程序化的賦色法則。才能讓程序化的美學特徵在無限時空中擁有的持久生命力。
民間美術的色彩賦色法則大多以歌訣、口訣或是順口溜的形式傳承,例如雲錦的配色口訣:兩暈玉白深淺紅,三暈水銀配大紅;又如無錫泥人的上色歌訣:紅得艷,綠要嬌,白需凈,純色如紙映心魂等。
2、地域性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地域性,但與此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在民俗文化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民間美術色彩的地域文化特徵十分顯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形成不同的美術色彩審美和喜好的關鍵因素。
中國國土面積寬廣,加之地形豐富,由此導致了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地形以及產物的差異明顯,生活在北方與生活在南方的人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差異是巨大的,由此也造成了民間美術色彩存在很大差異,這表現在民間美術色彩具有一定的地域劃分。
下面通過不同地域年畫的分析,來探視民間美術色彩的地域性。年畫是我國民間最流行的美術形式之一,我國不同地域所粘貼的年畫,在色彩構成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
例如四川綿竹地區的年畫,具有造型簡單、色彩填充明度高,用色艷麗,亮度高以及顏色之間的鮮對比鮮明的特點,這樣更加能夠達到吸引目光的效果,起到凸顯過年歡樂明快氣氛的作用。
又如興起於明代的山東楊家埠水版年畫,運用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製作而成,年畫的題材十分豐富,特別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主要以原色來搭配,利用粗放的色彩載體線展現出淳樸的造型風格。
其中經典的楊家埠門神年畫,將大紅色、黃色和青色作為原色使用,這樣的賦色法則,將北方年畫以及此地區的年畫風格和色彩運用風格展現淋漓盡致。
相對於北方年畫的風格,南方年畫具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是構圖比北方飽滿,色彩也不像北方那樣單一,呈現出多且雜的特點,特別喜歡運用紫紅色來展現年的喜氣,題材以地方生活和民間故事為主。例如桃花塢的木版年畫,主要體現江南水鄉的美術色彩運用特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為年畫,不同的地區所展現出來的美術色彩是十分多樣的,具有濃重的地域特徵,簡言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美學特徵,這種特徵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民間美術色彩的多樣化發展。
3、象徵性
從色彩學的角度來說,不同的色彩代表著不同的符號意義,簡單說,就是我們通常談及的冷色系和暖色系帶來的感覺。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同樣也有象徵性,是將色彩看作一種符號,藉以表達觀念或事物。我國民間的美術色彩不僅只是感知與表現元素,而且還具有觀念與象徵的作用。
例如西藏地區的藏戲面具,其色彩豐富多樣,不同的色彩面具代表著人物不同的社會地位,紅色是權力的象徵,用於位高權重的角色的面具設計;白色代表善良,多用於老者面具;綠色具有生命特點,被用於母親的面具設計;藍色是天空的顏色,所以天神的面具用藍色。
又如陝西地區的社火臉譜,其色彩的運用同樣具有象徵意義,還形成了一定的用色口訣:紅色忠勇白為奸,黑為剛直青勇敢;黃色猛烈草莽藍,綠是俠野粉老年;金銀二色色澤亮,專畫妖魔鬼神判。這一口訣充分展現了臉譜的用色象徵性。
綜上所述可知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具有明顯的象徵性美學特徵,也正因為這一特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4、裝飾性
中國民間美術色綵帶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特徵,中國民間美術賦色不僅考慮視覺效果,更注重情感與精神的融入。中國民間美術色彩雖然不是一種藝術行為,但卻表現了中國民間布衣的心願所向的一種與商業和功利無關的追求。
它是一種純手工的、依據人民意願的個性創造,它是一種不與機械復制相同,並且獨具個性化的色彩展現。
如大膽的運用大紅、大綠等色彩的陽泉面花,這樣看似隨意和無規則的色彩,卻能運用其感性十足的特點,表達出明亮、歡樂的心境,這樣的用色略顯犀利,搭配的巧妙,使得色彩宛如天成,展現出一種和諧、淳樸的色彩美。
民間美術色彩具有取材隨意的特性,自然的物品隨手拈來,這樣自然的動作形成了質朴的美術作品,運用泥巴、草、花葉等為載體製作出來的美術毫無矯揉造作的意味。材料合理的搭配,使得色彩之美淋漓盡致,這樣的隨意搭配,也造就了民間美術的粗獷的裝飾性美學特徵。
這一隨意的、自然的創作理念融集了民間的美術智慧,將中國民間美術裝飾性美學特徵推向了極高的藝術品質。
5、我國有56個民族組成,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很大,所以也產生了不同的民間藝術樣式,形式多樣,題材廣泛。有年畫,有泥塑,剪紙,服飾等等。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化,題材廣泛。並以期熱烈,質朴自由的特徵顯示其魅力。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是賦色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所展現的程序性、地域性、象徵性以及裝飾性,為中國美術色彩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賦色道路,也是民間美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的基礎與保障。
C. 七月放蓮花燈時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來源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歷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慶祝方式
道教與佛教信徒慶祝中元節的意義雖不相同,但在新加坡慶祝儀式大同小異,祭拜時以食物作祭品,焚燒金銀紙等等。因此,每逢中元節,在路旁和組屋樓下,到處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燒金銀紙,建屋發展局還特地為此設置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慶祝方式是鄰里之間組織大規模的中元會,中元會每年選出一位爐主,主持中元會事務,以及向會員收月捐等。中元節一到,這些月捐便用來購買祭品。拜祭完畢後,所有祭品均分給會員,每人一份。
中元節的宴會熱鬧精采,宴會上投標「福物」,把慶祝氣氛推上高潮,投標所得,用來補貼第二年購買祭品的費用。當晚也選出新的爐主。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我們希望,新加坡人在祭祀祖先鬼神之餘,也應該多關心和多幫助那些孤苦老人、貧困的人及其他不幸者。
中元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
俗稱鬼節。民間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斷黑之後,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通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
中元節,定於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乃梵語音譯,原義是解倒懸,傳說佛的徒弟目健連,苦於其母生前作惡,被罰下地獄深處,無由解脫,去問佛有什麽解救法門,佛告訴他,於僧徒解制日(在中國是七月十五)齋僧,可救鬼魂脫離地獄之苦。依佛教儀軌,四月中開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間不準外出,七月十五日結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來接受信眾布施,所以有此一說。中國佛教徒為之造出《盂蘭盆經》宣揚其事,後來形成設斛食祭鬼的習俗。這樣一來,中元節的特點,是道佛兩教之義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靈、設食祭鬼的活動,在民間成為最大的「鬼節」。
中元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法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隨著華人來到東南亞等地區,也將中元節的風俗帶到那些地方。馬來西亞檳城的中元活動具有很廣的群眾基礎,遠近聞名。劉仲宇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隍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台呂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中元節
七月歌台
在華人民間的傳統習俗里,中元節是個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日子,家家戶戶必大事慶祝一番。
每逢農歷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采、設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台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
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慶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組屋,或街道為中元節普度單位;市普以巴剎、小販中心、購物中心、商店為主體;至於廟宇,不庸致疑。
在我國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廠和工業大廈,一般都有普度組織。
近年來,由於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慶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場也十分講究,一些民間組織或公司的中元會也紛紛成立,從這種趨勢來看,這個華人傳統習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會拜祭大燭大香,一排一排的排開去,有的高十幾二十英尺,很是壯觀。
在祭棚內,還請糊紙店糊一尊身長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臉獠牙,異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燒三條大香,兩條大燭,祭禮的方式或葷或素,愈多愈妙,有燒豬、雞、鴨、白米包、水果、罐頭、糖、油、鹽、素食品等家禽肉食類,干糧雜果、素食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繽紛一片。
至於廟普又有的不同,廟普內設有祭壇,中央掛著「盂蘭盆會」或「三宮大帝」的大鏡子一面,至於神桌上,則置有三個斗燈、神像、香爐。斗燈內盛有白米、古銅鏡、古劍、小秤、剪刀、尺、涼傘及點燃的煤油燈,古人相信這樣可避邪。
祭壇前的長桌上,則供奉牲醴,及用麵粉為材料,捏造成飛禽走獸、魚蟹水族類及其他供應品,極盡豐盛之能事。
投標福物花樣繁多
除了祭品外,這些地方性組織的普度會上,還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會組織的會員及熱心人士的捐贈,花樣繁多,有神像、俗稱「烏金」的火炭、米桶、撲滿元寶、大彩票、發糕、酒、電器用具、兒童玩具,應有盡有。
拜祭過後,免不了的便是進行精採的投標福物了,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標時多由爐主出馬,聲似洪鍾地把出標人的價錢喊出,總聽見宴席間,這里、那裡、一時高喊出價標福物的聲音,比起彼落,好不熱鬧,而出價者也十分闊氣,因為一般人相信,「標」一件東西可帶來一些財氣,所以大家十分慷慨開價,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會的負責委員,都會把這筆開標的可觀款項,拿來充為慈善基金,或會員的福利基金,同時,也可為下一年的中元會活動,做好准備金,如請歌台或地方戲曲助興。
中 元 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 元 節
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為圖吉利,今天山西人民特別是晉北人民又把它改稱為麵塑節。文化內涵,非常豐富。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我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後,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與道教相抗衡,佛教確定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佛教提倡慈悲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個月里,佛教儀規禁止僧尼外出,說是外出容易傷害草木蟲蟻,要求僧尼在寺內坐禪修學,接受供養。這段時期稱為安居期。佛教傳到我國以後,根據我國的季節變化,規定安居期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來又依據經書產生了「目犍連救母」的佛教傳說故事。大意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目犍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里受苦受罪,慘不忍睹。使盡一切辦法相救,均告失敗,只好求助於佛祖。釋迦牟尼解釋說,其母生前罪業頗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訴目犍連要在七月十五日,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好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藉助眾僧之力,才可使其母親解脫苦難。目犍連遵囑照辦,果然湊效。這種佛教活動,被稱為盂蘭盆會。盂蘭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意為倒懸,形容亡人之苦。盆是漢語,指盛放供品的器皿。盂蘭盆即指這樣的佛教活動,可以解脫先亡人的倒懸之苦。
我國佛教藉助儒家傳統的「孝親」禮俗,將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揚佛法的「孝親節」。不僅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間的普遍歡迎,因而對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動影響也最大。
五台山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要照例舉辦盂蘭盆會,念經超度亡靈。周圍一些信教群眾要到寺廟擺供、響炮、祈禱,為祖宗贖罪,祝亡人解脫。
在民間,家家要上墳祭奠祖宗。
晉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晉北地區上墳祭奠祖宗,喜用饃饃,麵粉製作,圓形,中間點一個紅點。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里挽幾棵穀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節後移置房頂,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稱為揀麻谷。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穀豐登。然而供奉面人的儀規,分析起來,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跡。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徵目犍連。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願。
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台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裡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七月十五日,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七月十五日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現在已經不那麼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後,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麵塑蒸熟以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麵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中元節與酒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我國古代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道教出現以後,所祀奉之神有天官、地官、水官、並將「三元」與「三官」相配,說上元天官生日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都七月十五日要設壇醮祭。道教和佛教,在這天的活動,都是具體的規定和做法。民間的祭奠,則相對較自由,供品唯恐不夠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間的節日。北齊的時《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盂蘭盆節。有的書中說,中元節前幾天,市面上就有賣冥器的,賣時鮮瓜果的,賣油餅餡餅乳餅豐糕的,色彩斑斕,叫賣聲不絕於耳。還有在水面上放燈的習俗,意為招水中孤鬼來享祭。兒童們玩著紙扎的荷花燈,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絡繹不絕,較之清明節尤勝。
中元節
我是知道有中元節的,在文學作品中看過,以為那是流行於黃河流域的民俗,別的地方或許也有這種習俗,但想來總不如黃河流經的地方來得地道。在我的感覺中那天的夜晚總應是霧蒙蒙的,在朦朧中各家的祭祖飯在燭光和香火的映照下顯得十分誘人,在迷霧中孩子們的河燈在沉沒之前也消失了,駛向天國。成人們在干什麽作品中多沒有提,我想他們多半是在為祖先和孩子們扎河燈然後為他們做飯,這是一種圓融的場面,鬼節應該是個快樂的節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節習俗是到新加坡以後的事,當然我所了解的不過是新加坡的中元節,一個與河燈毫無關系的中元節。
元節在新加坡的俗稱叫鬼節,規范來說中元節應該是陰歷的七月十五,因為陰歷七月十五是歲時節令的中元,所以這一天的節日叫中元節。因佛教的盂蘭盆會也是在陰歷七月十五舉行,一些地方又把這一天叫「盂蘭盆節」。佛家對七月十五非常重視,在那一天要舉行很多活動,"放燈照冥」就是起中的一個小儀式,這一儀式傳到民間變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燈。放河燈的目的盡管眾說紛紜,但總是與鬼魂有些聯系,如肖紅在「乎蘭河傳」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脫著一盞河燈,就得脫生』
同佛家的』放燈照冥『被百姓根據自己純朴的願望吸收改良為民間的放河燈一樣,中元節跨越了冥界與國界,來到新加坡,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加坡的中元節你找不到河燈的影子,慶贊中元的時間也從陰歷七月十五一天擴大為陰歷七月的一整月。這一個月人們盡量不動土,不置業,也盡量不出遊,這一個月的飛機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這個機會出國遊玩。當然信邪的人還是佔大多數,新加坡的陰歷七月正是酷暑季節,但不管天氣多熱,泳池裡的人總是稀稀落落的,人們在這一個月里會加多一兩件金飾來避邪,他們也會注意說話,盡量避免說出不吉利的字眼來。小孩子尤其慘,據說小孩子的眼睛特別靈,可以看到些不該看到的東西,為了不讓小孩受到驚嚇,很多父母在七點一過就把小孩關在家裡。
新加坡人相信陰歷七月一日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在以後的一個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陰陽兩界,在這一天後半晌兒的時候,信的人家會在自家門前的草地上插兩根蠟燭,在蠟燭的旁邊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備好的陰幣,佛咒、糖茶之類的供化放在蠟燭的前面,然後點燭焚香拜三拜,祭拜完畢就拿了陰幣,佛咒到焚燒桶去燒。這焚燒桶就是汽油桶把頂蓋去掉,再在側面打幾個洞做成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玩藝兒。焚燒桶的出現是因為政府認為向以前那樣在自家插的蠟燭前直接燒紙太影響衛生又很難清理,於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會在組屋前擺放些焚燒桶供人們燒紙用。一些人不能認同自家燒的紙同別人家的混在一塊兒的觀念,他們只好到雜貨店買專為自家用的小化紙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間受不了燒紙的煙熏火燎,特別是初一,十五,二十九這三天,空氣中彌漫的是燒紙的味道,天空中飄揚著的是燒紙的灰燼。很多人為此向政府投訴,政府只好勸請大家少燒點,說是叫禮輕情意重。有一家公司抓住這個商機,研究出新型焚燒桶讓大家試用,據說反應良好,或許明年我們就會用上價值一千五百新幣的新型焚燒桶了,聽說新產品是箱形,所以應該叫焚燒箱才對。
各家各戶慶中元的時候,一些華人公司也會集體慶贊中元。公司慶中元的排場要比小家小戶來得大,貢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樣的罐頭,餅乾和水果,講究點的還要畫龍點睛地來只金豬。這些貢品都擺在一個木製的檯子上,檯子前立著幾根碗口粗細與人齊高的蠟燭與香。讓員工們感到興奮的是,老闆點燭焚香除了要鬼兄弟們保佑生意興隆外還要向他們求四個吉數來買彩票。這四個數是全公司共享的,買的時候也有學問,最常見的是順買,到買和通吃,據說中的機會很大,或許鬼兄弟真的有些靈通吧。
D. 七月放蓮花燈是什麼節日
蓮花燈被我們俗稱為「河燈」,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河燈節。也是中國祭祀先人的傳統節日,俗話說「七月半,鬼上岸,放河燈,燒香秉燭祭河神」,說的其實就是這么一天。
舊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期間,佛教徒舉行慶祝儀式,即「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而民間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荷燈、蓮花燈便作為供燈的重要道具而出現,在從前是燒蠟燭、燃油燈。燈代表智慧,驅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更深的意思它代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4)荷花燈特點擴展閱讀:
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施孤、鬼節、齋孤或地官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
先秦時,七月半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道教認為七月半為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稱中元節、鬼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薦時食等活動。
祭祖先、薦時食我國南京及江淮地區又將中元節稱為齋孤,舊時僧人在河邊超度亡魂,將紙做的荷花燈放在河裡,所以又稱「齋河孤」。舊時的中元節整個節日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 大話2中六個坐騎哪個最重要都有什麼特點怎麼看極品最好詳細點、我新手謝謝!
人族6坐抗性超強.是一般玩家的首選...鬼族6坐也有很牛B的抗性.個人認為很不錯...仙族6坐是法寵的天下.滿筋骨可以加47%的MP.(恐怖)
而魔族坐騎是攻寶寶的.
如果你需要帶BK.那就要練人族6坐.如果不帶BK.那鬼族的6坐很好.如果你喜歡法寶寶.仙族6坐能讓你爽歪歪.個人認為魔族的6坐有點浪費.現在不流行攻的了.
F. 蓮花燈舞的燈舞類型
燈舞是中國民間舞蹈中重要的表演形式,它的藝術特點是以各類燈為道具,燈已成為這類舞蹈的重要表現手段。舞蹈時,有的將燈舉在手上,如魚燈;有的提在手中,如綉球燈;有的擔在肩頭,如茶籃燈;有的掛在腰間,如船燈;有的綴於腿部,如荷花燈;有的頂在頭上,如頂燈;有的放在地上,如滾燈和黃河九曲燈等。有的一人舞一盞燈,如雲燈;有的一人舞兩盞燈,如蓮花燈;還有多人舞一個組合起來的大燈,如龍燈。燈舞多為群舞,又多在夜晚表演,邊舞邊走各種圖案隊形,燈彩繽紛。燈舞的另一個特點是場面較大、氣氛熱烈。每逢燈節的夜晚,村頭廣場上,千姿百態的燈舞在鑼鼓等打擊樂的伴奏下,相率而起,加上煙火、爆竹,蔚為壯觀。
G. 民間泥塑的形象和色彩有哪些特徵
特徵 民間美術是構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組成
部分,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遠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
器時代的彩陶藝術就閃耀著民間藝術的光輝,中國在魏
晉以前的美術創作者主要是工匠,戰國秦漢之際的石雕、
陶俑及畫像磚石,雖為統治階級生前或死後享用,但在
造型及藝術風格上都帶有朴質活潑的鮮明民間特色,魏
晉以迄近代,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
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及各種工藝創作中,民間匠師
仍占絕對優勢,至於在廣大城鄉群眾中流行的剪紙、刺
綉、印染、服裝縫制等直接裝飾人民生活的工藝美術創
作,更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基礎。他們世代相沿,在延
續繼承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創造了富有民族和鄉土特色
的優美藝術形式。但由於過去的階級偏見使民間美術的
成就常常被貶低或忽視;又由於勞動人民在經濟、政治
及文化上遭受重壓,以致他們在藝術上的智慧才能,也
不免受到壓抑而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民間美術的作者是人民群眾和民間匠師,其中絕大
多數是在勞動生產的業余時間製作的,或作為副業生產,
又主要為自己使用、欣賞,因此表現了他們的心理、願
望、信仰和道德觀念。民間美術和民俗活動有極為密切
的關系,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在民間的節日慶典、
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民間美術創
作也最為活躍。如中國春節前後用年畫、剪紙、春聯裝
飾環境,為孩子趕制服裝,社火花會的戲具,慶賀元宵節
的花燈紙扎;端午節懸掛的天師符,鍾馗像、五毒服裝
飾件及龍舟綵船;中元節的荷花燈、中秋節的月餅花模、
泥塑兔兒爺;結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帳;祝賀幼兒百
天和生日用的虎頭帽、虎頭鞋、長命鎖、長命衣。少數
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歌舞集會中的服飾布置也用豐富的美
術品點綴。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潑水節男女互贈的
花荷包等。民間美術分布於全國各地區,由於中國地域
廣闊,民族眾多,在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互
有差異,又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採的風
格,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燈具、食器、傢具),
有的用於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年畫、窗花),具有實用價
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民間美術的製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然而製作技巧高超、構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義的模擬物象,而是善於大膽想像
和誇張表現強烈的感情,又常用於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
的手法通過優美的形象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具
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藝術上剛健清新活潑淳樸,帶有鮮
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分類 民間美術品種極為豐富,既有供玩賞用的造
型藝術,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又與民
俗、宗教及其他民間文藝存在密切關系,形成多種分類
法:①繪畫。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漆畫、
燈籠畫、扇面畫等。②雕塑。包括彩塑(寺觀彩塑、小
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 木雕、磚刻、麵塑、
琉璃建築飾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
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及綜合材
料所制玩具等。④染織刺綉。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
織錦、刺綉、 挑花、補花等。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
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
等。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⑧
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⑨
紙扎燈彩。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⑩編織。包括草
編、竹編、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 棕編、紙編等。
□食品。面花面點造型、糕點模、糖果造型等。
中國民間美術研究狀況 民間美術的收集和研究是
繼承發揚民間美術遺產的重要環節。中國在長期的封建
社會中,由於統治階級對民間美術的偏見,不能得到應
有的重視,僅在一些民俗著作中有點滴記載。辛亥革命
以後,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隨著對民俗學研究的重視,
對民間文藝也開展了徵集工作,魯迅先生充分肯定民間
花紙及小說插圖的價值,並親自從事年畫的搜集,北京大
學風俗調查會也專題搜集調查實物。其後鄭振鐸、鍾敬
文、張光宇等人在搜集研究上也各有建樹,1937年在浙
江杭州還舉辦了民間圖畫展覽會,一些雜志刊物亦陸續
有文章問世。40年代以後,在延安等革命根據地美術工
作者對皮影、年畫、洋片、泥玩具的調查、搜集和革新,
使民間美術的研究引進現代革命美術創作之中。1949年
以後,對民間美術的研究得到充分重視,鑒於不少品類
已處於藝絕人亡的危境,因而文化機構組織專人搜集搶
救,特別對年畫、剪紙方面的搜集研究更為活躍,曾先
後有《中國年畫發展史略》(阿英,1954)、《中國年
畫史》(薄松年,1985)、《華東民間年畫》(陳煙橋,
1955)、《楊柳青木版年畫資料集》(王樹村,1959)、
《桃花塢木版年畫》(劉汝醴、羅叔子,1961)、《山
東民間年畫》(謝昌一,1978)、《中國美術全集·民間
年畫卷》(王樹村主編,1985)等重要論著陸續問世。包
括不同地區風格的剪紙藝術集的編輯出版數量更多,民
間剪紙藝術家王老賞、張永壽、王子淦等人的剪紙都編
成專冊。江蘇出版社編印的《民間美術》和中國民間工
藝學會編印的《中國民間工藝》還發表了大量文章和資
料。為了推動民間美術的研究,民間美術博物館正在籌
備,各地方性的民俗美術陳列館紛紛建立,各地方群眾
藝術館也把搜集保護民間美術作為重點工作,民間美術
的專題展覽多次在國外舉行受到各國藝術界的重視和贊
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年畫研究會、中國剪紙學
會等機構的成立和隊伍的擴大,寓示民間美術的研究整
理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薄松年)
參考資料:
H. 中國民間美術的特點是什麼
特徵 民間美術是構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組成
部分,是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遠在距今6000年前新石
器時代的彩陶藝術就閃耀著民間藝術的光輝,中國在魏
晉以前的美術創作者主要是工匠,戰國秦漢之際的石雕、
陶俑及畫像磚石,雖為統治階級生前或死後享用,但在
造型及藝術風格上都帶有朴質活潑的鮮明民間特色,魏
晉以迄近代,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
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及各種工藝創作中,民間匠師
仍占絕對優勢,至於在廣大城鄉群眾中流行的剪紙、刺
綉、印染、服裝縫制等直接裝飾人民生活的工藝美術創
作,更有著極為廣泛的社會基礎。他們世代相沿,在延
續繼承中不斷豐富和創新,創造了富有民族和鄉土特色
的優美藝術形式。但由於過去的階級偏見使民間美術的
成就常常被貶低或忽視;又由於勞動人民在經濟、政治
及文化上遭受重壓,以致他們在藝術上的智慧才能,也
不免受到壓抑而未能充分發揮出來。
民間美術的作者是人民群眾和民間匠師,其中絕大
多數是在勞動生產的業余時間製作的,或作為副業生產,
又主要為自己使用、欣賞,因此表現了他們的心理、願
望、信仰和道德觀念。民間美術和民俗活動有極為密切
的關系,是伴隨民俗活動而發展的。在民間的節日慶典、
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民間美術創
作也最為活躍。如中國春節前後用年畫、剪紙、春聯裝
飾環境,為孩子趕制服裝,社火花會的戲具,慶賀元宵節
的花燈紙扎;端午節懸掛的天師符,鍾馗像、五毒服裝
飾件及龍舟綵船;中元節的荷花燈、中秋節的月餅花模、
泥塑兔兒爺;結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帳;祝賀幼兒百
天和生日用的虎頭帽、虎頭鞋、長命鎖、長命衣。少數
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歌舞集會中的服飾布置也用豐富的美
術品點綴。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潑水節男女互贈的
花荷包等。民間美術分布於全國各地區,由於中國地域
廣闊,民族眾多,在地理條件、風俗、感情、氣質等互
有差異,又在民間美術中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多採的風
格,這些美術品有的供生活使用(如燈具、食器、傢具),
有的用於裝飾和美化環境(如年畫、窗花),具有實用價
值和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民間美術的製作材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然而製作技巧高超、構
思奇巧、很少自然主義的模擬物象,而是善於大膽想像
和誇張表現強烈的感情,又常用於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
的手法通過優美的形象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具
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藝術上剛健清新活潑淳樸,帶有鮮
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分類 民間美術品種極為豐富,既有供玩賞用的造
型藝術,又有衣食住行中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又與民
俗、宗教及其他民間文藝存在密切關系,形成多種分類
法:①繪畫。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漆畫、
燈籠畫、扇面畫等。②雕塑。包括彩塑(寺觀彩塑、小
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 木雕、磚刻、麵塑、
琉璃建築飾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
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及綜合材
料所制玩具等。④染織刺綉。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
織錦、刺綉、 挑花、補花等。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
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
等。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⑧
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⑨
紙扎燈彩。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⑩編織。包括草
編、竹編、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 棕編、紙編等。
□食品。面花面點造型、糕點模、糖果造型等。
中國民間美術研究狀況 民間美術的收集和研究是
繼承發揚民間美術遺產的重要環節。中國在長期的封建
社會中,由於統治階級對民間美術的偏見,不能得到應
有的重視,僅在一些民俗著作中有點滴記載。辛亥革命
以後,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隨著對民俗學研究的重視,
對民間文藝也開展了徵集工作,魯迅先生充分肯定民間
花紙及小說插圖的價值,並親自從事年畫的搜集,北京大
學風俗調查會也專題搜集調查實物。其後鄭振鐸、鍾敬
文、張光宇等人在搜集研究上也各有建樹,1937年在浙
江杭州還舉辦了民間圖畫展覽會,一些雜志刊物亦陸續
有文章問世。40年代以後,在延安等革命根據地美術工
作者對皮影、年畫、洋片、泥玩具的調查、搜集和革新,
使民間美術的研究引進現代革命美術創作之中。1949年
以後,對民間美術的研究得到充分重視,鑒於不少品類
已處於藝絕人亡的危境,因而文化機構組織專人搜集搶
救,特別對年畫、剪紙方面的搜集研究更為活躍,曾先
後有《中國年畫發展史略》(阿英,1954)、《中國年
畫史》(薄松年,1985)、《華東民間年畫》(陳煙橋,
1955)、《楊柳青木版年畫資料集》(王樹村,1959)、
《桃花塢木版年畫》(劉汝醴、羅叔子,1961)、《山
東民間年畫》(謝昌一,1978)、《中國美術全集·民間
年畫卷》(王樹村主編,1985)等重要論著陸續問世。包
括不同地區風格的剪紙藝術集的編輯出版數量更多,民
間剪紙藝術家王老賞、張永壽、王子淦等人的剪紙都編
成專冊。江蘇出版社編印的《民間美術》和中國民間工
藝學會編印的《中國民間工藝》還發表了大量文章和資
料。為了推動民間美術的研究,民間美術博物館正在籌
備,各地方性的民俗美術陳列館紛紛建立,各地方群眾
藝術館也把搜集保護民間美術作為重點工作,民間美術
的專題展覽多次在國外舉行受到各國藝術界的重視和贊
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年畫研究會、中國剪紙學
會等機構的成立和隊伍的擴大,寓示民間美術的研究整
理已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薄松年)
參考資料:http://www.xwfls.com/_siteId/65/pageId/133/columnId/869/articleId/634/DisplayInfo.aspy
I. 哪個農歷七月的節日習俗是放蓮花燈的
中元節(俗稱鬼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節日的慶祝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
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徒相信,從農歷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慶祝方式
道教與佛教信徒慶祝中元節的意義雖不相同,但在新加坡慶祝儀式大同小異,祭拜時以食物作祭品,焚燒金銀紙等等。因此,每逢中元節,在路旁和組屋樓下,到處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燒金銀紙,建屋發展局還特地為此設置金銀紙焚燒爐,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慶祝方式是鄰里之間組織大規模的中元會,中元會每年選出一位爐主,主持中元會事務,以及向會員收月捐等。中元節一到, 這些月捐便用來購買祭品。拜祭完畢後,所有祭品均分給會員,每人一份。
中元節的宴會熱鬧精采,宴會上投標「福物」,把慶祝氣氛推上高潮,投標所得,用來補貼第二年購買祭品的費用。當晚也選出新的爐主。
中元節雖然是一個宗教節日,但是由於節日本身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日。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親,你好,很希望我的以上回答能夠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