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蘭花扇
『壹』 蘭花剪紙圖
入芝蘭之室,感寢室文化。芝蘭居:「入芝蘭之室,遠鮑魚之肆」。結合蘭的一些品行特徵。節約自主幹凈高潔典雅,在室內裝飾書法國畫等
『貳』 如何剪紙層疊的蘭花
剪紙層疊的蘭花 層疊的蘭花剪紙 劉立宏剪紙教程 這幅剪紙作品中,蘭花的版花蕊部分比較復雜,權但是也是蘭花的一個特色,所以製作時,要特別注意,剪得細致一些,會使得蘭花看上去更妖嬈美麗。兩朵花一上一下,他們之間有一些遮擋關系,所以剪得時候不要剪斷了,最後是葉子部分,蘭花的葉子細長的樣子,一共4片,最右邊的一片葉子從中間分開了,要注意曲線的走勢。
『叄』 中國傳統文化 要實物 比如:瓷器,屏風,剪紙 還有哪些快快 好加分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10、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11、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12、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裝、到現代的漢服、受其他民族影響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肆』 蘭花扇畫的落款怎麼寫
這個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與其他規格形式的作品一樣,自由發揮,內容可包括題寫詩詞、贈語、作品創作時間、地點,作者齋號、姓名等等,可簡可繁。
『伍』 中國剪紙最有特色的地方有哪幾個
甘肅省的民間剪紙,幅面都不大,題材和風格均較為古拙。最常見的樣式有窗花、燈花、喜花、窯頂花、綉樣等。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戲曲人物、生產生活場景、動植物和器具等。平涼、慶陽等地流傳的剪紙在造型上尤具特色,有的適合器物的造型,內飾以表現愛情故事或戲曲的紋樣;有的在動物或果品的外形內飾以動物、植物等的紋樣,以表現多方面的寓義。在蘭州附近的新屯川一帶,還流傳著一種樣式古樸的掛箋,是在春節時懸掛的,根據其幅面大小又可以分為「大門箋」、「屋門箋」和「窗箋」三種。懸掛時,無論是三幅、五幅、七幅,中間的一幅總要大出一些,並且是用黃色紙刻成的。兩邊的雖然可以有其他顏色,但都要求用一種顏色來製作;而在一些老年農戶的大門上,有時還懸掛淺紫色製作的掛箋。
陝西省的民間剪紙流傳較廣,在陝北、渭河平原和陝西等地尤為豐富多彩。陝北的民間剪紙主要出自定邊、靖邊、吳堡、榆林、綏德、米脂、延安、安塞、志丹、甘泉、延川、延長、子長、吳旗、黃陵、洛川、宜川、富縣等地,多為窗花,造型誇張,畫面簡潔,風格古拙厚重。早在40年代便有文藝工作者對其進行過一定規模的收集和整理。陝西中部的剪紙主要流傳於渭河平原一帶的鳳翔、岐山、富平、三原、朝邑等地。作品的幅面不大,內容多為戲曲故事,造型多受當地流傳的皮影的影響,畫面結構緊湊,線條與塊面的構成較為均衡。而旬邑縣庫淑蘭老人創作的大幅彩色剪紙,則與周圍地區的剪紙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陝南的漢中等地的剪紙幅面較大,樣式較為豐富,其題材多為植物紋,造型以線為主,且多用曲線,因而顯得細致。
山西省的民間剪紙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省內各地均有流傳,以祈縣、浮山、新絳、孝義、忻州、石樓、廣靈、靈邱等地的剪紙最為豐富多彩。在這些地方,都有一批群眾公認的剪紙能手,如祈縣的暢庵貞,浮山的趙俊傑、鄭洪娥,新絳縣北蘇村的蘇蘭花,孝義縣杜村鄉的石桂英、郭秀芬,廣靈縣的張民錦和石蘭縣東石羊鄉吳家山村的張玉蘭等,他們的作品普遍受到歡迎,並成為周圍群眾的範本,有的還被國內外專門機構收藏。山西的民間剪紙常見的樣式有窗花、掛箋、團花、綉樣、鞋花、帽花、禮品花、喜花、壽花等,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戲曲故事、神話和現實生活,所用表現手法有陽刻剪紙、陰刻剪紙、折疊剪紙、染色剪紙、套色剪紙、分色剪紙等。各地方的剪紙所表現的風格各有異同,有的剛健有力,有的秀麗圓潤,有的古色古香,有的新穎朴實,有的憨厚純朴,有的精細玲瓏。
在河北省的諸多民間剪紙中,蔚縣出品的點彩剪紙是最有特色的。在當地,原先的窗戶裝飾是一種在雲母薄片上繪圖著色的「天皮亮」。而「點彩」式的剪紙,相傳起源於清代末期,是蔚縣的民間剪紙藝人在武強木版水印窗花、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本地民間刺綉的影響下創造出來的。早期的作品色彩較為簡單,刀工也比較粗,有著濃厚的年畫痕跡。至本世紀30年代,蔚縣的點彩剪紙逐漸地成熟起來,南張庄的老藝人王老賞(1890—1951年)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戲曲人物為主,共創造了600多個人物形象和100多個戲曲片斷。他創作的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構圖優美。蔚縣的點彩剪紙取材廣泛,除戲曲人物外,花鳥、蟲魚、動物、植物應有盡有,因而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其創作方法也逐漸地傳播開來。40年代時,省內的張家口、懷來、淶源、龍關、延慶、涿鹿等地都有了點彩剪紙,並還流傳到山西省的部分地區。在蔚縣,剪紙的生產是農民的一種副業,從事窗花業者多時達五六十家之多。主要是在春節前生產和銷售,銷售范圍很廣,除河北、山西、內蒙外,還遠銷到河地東北。另在滄州等地流傳的單色剪紙亦以線條流暢而富有變化見長。
近代以來,北京民間剪紙的主要樣式有窗花、綉樣、掛箋、頂棚花、喜花、壽花、禮品花等。題材較為豐富,除戲曲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外,以吉祥寓意的內容最為普遍。有許多是隨著滿族的風俗習慣從關外傳來的,經多年發展融合,已形成了富麗雅緻的風格。作品的畫面多為對稱結構,線條剛勁挺拔,並有多種尺幅,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天津的剪紙有多種樣式,以綉樣最為出色。綉樣的製作在當地是有傳統的。清末時,西關外專門生產綉樣的剪紙作坊便有10多家,其產品行銷津浦線兩邊的村鎮,然而多為大路貨。進寶齋的王進福(字寶堂)為了加強其剪紙產品的競爭力,創作了一些刻工較細的新樣,既有綉樣,也有窗花和掛箋等,並親自走街串戶,聽取意見,按客戶的要求不斷地進行修改,逐漸形成了疏密相間、虛實得當、工藝精細的風格,受到廣大市民階層的歡迎。他還培養了徒弟多人,以李侖、伊德元最為有名,李侖善刻人物;伊德元則以花卉草蟲、飛禽走獸見長。
河南省地處中原,人口稠密,民俗發達,全省剪紙較為普遍,幾乎是各縣、各鄉均有。其作者多為婦女。剪紙花樣的好壞是婦女手之巧拙的表現。過去,姑娘出嫁時的陪嫁中,都要備上剪刀和紅紙。在四時八節和婚壽喜慶的民俗活動中,剪紙是最為常見的裝飾物。洛陽的民間剪紙大都是刺綉花樣,以鞋花、枕頭花居多。5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了些主題性的剪紙藝術作品,著名藝人有王文玉、於鳳等。洛寧縣的剪紙古樸純厚,取材多富於鄉情。安陽縣的民間剪紙以白璧鄉的崇義村較為集中,樣式以窗花、門箋為多,有紅紙和點彩兩種,造型較為有趣。湯陰縣的剪紙以道福鄉、山磨灣村和小屯村的最為活躍,每年都有兩次剪紙的高潮。一是入秋以後,家家戶戶都要更換窗戶紙,二是春節前要打掃衛生,此時也要更換窗花。淮陰縣除流行單色窗花外,還有點彩窗花,多用黃、綠、玫紅等色,善於表現小動物。尉氏縣的剪紙以鞋花、綉花樣、枕頭花等為多。盧氏縣地處豫西,各鄉各村都有剪紙能手,多用薰樣法過稿,風格稚朴渾厚。靈寶縣與陝、晉交界,其剪紙的風格亦受兩省影響,有著較為濃郁的鄉土氣息。
山東省是剪紙較為普遍的省份這一,樣式品類較為豐富,以窗花最為多見,又以膠東地區和魯北惠民地區的最具特色。膠東的剪紙在整體風格上較為柔媚細致,有的有邊框,有的則依其本體來造型,畫面結構緊湊,線條挺拔流暢。蓬萊、長島、黃縣等地的剪紙,採用陰刻、陽刻相間的表現手法,虛實對比強烈,粗中有細;掖縣周圍的剪紙線條纖細,小巧玲瓏;榮龍、文登等地的剪紙多用粗線條來構成,顯得渾厚朴實,所表現的題材有戲曲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吉祥圖案等;高密的剪紙多採用簡潔的線條來造型,以表現民間故事和吉祥寓意圖案見長;昌邑的剪紙造型概括朴實,有著濃厚的裝飾趣味味。惠民地區的窗花風格較為粗獷,除單色的窗花外,也有拼色的。濱州的剪紙主要分布在濱州中南部和黃河、徒駭河沿岸的村莊里,樣式有鞋花、枕頭花、門簾花、帳沿花、肚兜花、圍涎花等。另在節日和喜慶的裝飾中,窗花也是必不可少的。萊陽有種窗花,在剪後用筆勾畫,當地稱為「窗染花」;招遠有種窗花,是先木印而後再剪,均表現出不同的情趣。
過去,民間剪紙在湖北省相當普及,有喜花、禮花、燈彩花、掛箋、窗花和刺綉花樣等,當地將其統稱為「雕花」,多出自農村婦女和以此為副業的民間藝人之手。剪紙的幅面較大,構圖均衡,造型生動,黑白對比強烈,裝飾趣味濃厚。沔陽縣的剪紙以刻為主,是當地農村的一種副業,雕花藝人在農閑時刻出花樣,然後背著花箱,搖著小鼓,到各村去賣。鄂城的剪紙花樣達千種以上,主要用於刺綉,有鞋花,肚兜花、方枕巾和圍涎等。本世紀初,藝人們用鍾表的發條製作刻刀,故刻工一般比較精細。至30年代,藝人們自發組織了「鄂城花樣剪紙工會」,有會員150人左右,每年還舉行例會研討技藝。房縣的剪紙以「帶字的花樣」為特色,表現內容以吉祥紋樣和民間傳說故事為主,風格較為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