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中秋節
❶ 「中秋荷花」的詩句有哪些
1、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元·朱庭玉《天凈沙·秋》
意思:庭院前落盡了梧桐的葉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當日的風姿。
2、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五代·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意思: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
3、秀樾橫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靜年芳。——宋·蔡松年《鷓鴣天·賞荷》
意思:清秀稀疏的樹影環繞著十里橫塘,入晚的荷芳幽靜獨立散發著芳香。
4、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唐·李白《淥水曲》
意思:荷花姿態嬌媚好像有話要對我說,卻愁壞了我這個搖船人。
5、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唐·盧照鄰《曲池荷》
意思:輕幽的芳香朗繞在彎曲的池岸,圓實的花葉覆蓋著美麗的水池。6、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王昌齡《采蓮曲》
意思: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7、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唐·李商隱《贈荷花》
意思: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
8、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宋·歐陽修《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意思:西湖風光好,荷花開後清香繚繞,劃船載著酒宴來賞玩,用不著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9、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唐·杜甫《狂夫》
意思:和風輕輕擁著翠綠的竹子,秀美光潔,飄雨慢慢洗著粉紅的荷花,陣陣清香。
10、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蓮。——唐·杜甫《宿贊公房》
意思:陰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嚴霜欺倒了半池蓮影。
❷ 中秋節和月亮嫦娥有關,為什麼和荷花也有關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里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庄《送李秀才歸荊溪》)。
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里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❸ 中秋到底開不開荷花!求回復!急!!!!!!!
中秋開荷花,中秋節與荷花關系:荷花寓意和睦團圓~正合中秋團圓之意。很久回以前,在江蘇東台一帶,每逢中秋答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我估計,吃「荷花」的習俗因此慢慢演變成了賞荷!,希望對您有幫助!或看我空間中的,謝謝!
❹ 中秋荷花的詩句
荷花詩句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專
魚戲蓮葉西,魚屬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花】 清. 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❺ 中秋節為什麼和荷花有關
荷花寓意和睦團圓~正合中秋團圓之意。
很久以前,在江蘇東台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我估計,吃「荷花」的習俗因此慢慢演變成了賞荷
❻ 過中秋節朋友送荷葉有什麼說法
荷葉的象徵意義有:
1、清廉純凈:荷葉高潔品質也可比喻為官者的清正廉潔,寓意仕途順暢,廉正愛民。
2、和睦團園:民間風俗中,互贈荷葉飾品的寓意二人情深意濃,永結同心。
3、開枝散葉:寓意子孫滿堂,生生不息,給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傳統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的寓意,佛教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荷花作為吉祥的象徵。佛教中有蓮花座、蓮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薩,是從蓮花中生出來的荷葉的寓意
1、清廉純凈
荷葉寓意
荷葉在淤泥中生長,卻依舊保持著干凈的外表,所以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種寓意著清廉純凈,比喻生活為官者能夠愛名如子,清正廉明,不受貪污正直做人,也是好官廉官的象徵。
2、和睦團結
荷葉寓意
荷葉之間緊湊而生,所以荷葉寓意著和睦以及團結,古代當友人離別之際會折荷葉互贈,代表著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友人能夠早日歸來相見,所以荷葉也是深厚友誼的代表。
3、開枝散葉
荷葉寓意
荷葉的生長也寓意著開枝散葉,象徵著兒孫滿堂、其樂融融,也代表著萬物生生不息。碧綠的姿態充滿著活力與生機,所以若是在家中種植荷花,有開枝散葉之景象。
4、吉祥如意
荷花是中國傳統花卉之一,有著吉祥如意的寓意,在佛教之中荷葉是必不可少的,象徵著吉祥,佛書有言眾多菩薩都是有蓮花化作,所以荷葉中包含著吉祥以及好運,若是在家中種植荷花,可以帶來好運。
❼ 中秋節與荷花有什麼關系
荷花寓意和睦團圓~正合中秋團圓之意。很久以前,在江蘇東台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我估計,吃「荷花」的習俗因此慢慢演變成了賞荷。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7)荷花中秋節擴展閱讀: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
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❽ 中秋節賞荷花的作文
中秋節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五圓」,我們全家到公園領會品月聞荷香的樂趣。」
來到公園的大門,全家人輕車熟路地來到「星湖荷香」的景點,只見綻放一個夏季的荷花笑容依舊燦爛,圓圓的荷葉細心地呵護著蓮蓬。微風吹來,送來一陣沁人心脾的幽香。就在這時,主角——月亮閃亮登場,露出小半邊臉,變成半圓,整個大圓臉都出來了。
月亮撒下清輝,像給大地披上一件銀色的衣服,不光是我,連湖邊的亭台樓閣、花草樹木都鍍上一層光亮。我接著媽媽的手,一邊沿著湖邊散步,一邊聽著《嫦娥奔月》《玉兔搗葯》《吳剛砍伐桂樹》的動人傳說。走著走著,我還發現「新大陸」——月亮會跟著腳步走。我時不時扭頭看中秋月,真是步移景換,只見有時月亮掛在竹叢上;有時躲在雲後;有時高懸在石雕上……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美不勝收」這個成語。
媽媽見我被中秋月吸引,笑著說:「別光看天上,水裡也有月亮。」我低頭一瞧,果然,湖水中的七座石刻與空中明月的全景相映成趣,此情此景正如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寫的詩句:「二公享插艾荷間,綠蓋紅妝四面環,欲把西湖比西子,東湖自合比東山。」
聽我完的中秋故事,你是不是也覺得在公園品月聞荷香,像是穿越時空,過一次詩情畫意的佳節呢?
❾ 描寫中秋月亮荷花的詩句有哪些 《山中秋夕》原文賞析
中秋_網路漢語
作者: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版孤。
山中權秋夕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
抱琴出南樓,氣爽浮雲滅。
松風吹天簫,竹路踏碎月。
後山鶴唳定,前浦荷香發。
境寂良夜深,了與人間別。
李群玉(808-862),唐代澧州人,極有詩才,「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全唐詩·李群玉小傳》載,早年杜牧游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但他「一上而止」。
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群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贊「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回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