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岩荷花
Ⅰ 鶴,鯉魚,蓮花,祥雲是什麼寓意
在道教中,鶴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有仙鶴的說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驥。中國傳統年長的人去世有駕鶴西遊的說法。
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松畫在一起,作為益年長壽的象徵。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
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除此之外,鶴在中國的文化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系。
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鶴為長壽仙禽,具有仙風道骨,據說,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鶴常為仙人所騎,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雲的形象出現。
鶴也常和松被畫在一起,取名為「松鶴長春」、「鶴壽松齡」;鶴與龜畫在一起,其吉祥意義是龜鶴齊齡、龜鶴延年;鶴與鹿、梧桐畫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
畫著眾仙拱手仰視壽星駕鶴的吉祥圖案,謂為「群仙獻壽」圖。鶴立潮頭岩石的吉祥圖案,名叫「一品當朝」。兩只鶴向著太陽高飛的圖案,其吉祥意義是希望對方高升。鶴、鳳、鴛鴦、蒼鷺和黃鴿的畫,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五種社會關系。其中,鶴象徵著父子關系,因為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的父鳴子和的象徵。
鯉魚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探究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其中有不少是與魚有關的,而鯉在魚類中可謂領袖群倫。《爾雅》將它列於魚類之首,《本草綱目》也將它列於31種魚之冠。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鯉魚不僅是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佳餚,更與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產生了深厚淵源。我們的祖先在這個普通的魚種身上塗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神秘色彩,賦予了它非常多的象徵意義。
鯉魚名稱的由來:
根據宋代大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鯉魚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其側線上有三十六片鱗,鱗上有像十字的黑紋,三十六乘以十,剛好是一里的步數(古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鯉當助一行三十六鱗,鱗有黑文如十字,故謂之鯉,文從魚,里有三百六十也。」魚和里合起來是一個「鯉」字,鯉魚因此得名。
鯉魚的象徵意義:
1.金榜題名
以鯉魚來寓意金榜題名,源自廣為人知的「鯉魚跳龍門」傳說。「鯉魚跳龍門」見於《太平廣記》卷四六六:「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渚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大體意思是說鯉魚要化為龍,首先要躍過高高的龍門,還要經過天火燒其尾的考驗,才能化為神龍,否則就只好甘心做一條凡魚了。
這則神話傳說的寓意十分明確,即要想功成名就,就必須努力奮斗,必須經過艱苦磨難。這個傳說激勵著古今的讀書人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用功讀書,方能出人頭地。因此,古時鯉魚跳龍門常作為對平民通過科舉得以高升的比喻,也是一個吉祥祝辭。
2.權力
唐代以前,兵符是做成虎的形狀的,稱為「虎符」。唐朝時改虎符為魚符,把銅鑄成鯉魚的形狀,作為兵權和皇權的象徵。魚符為什麼不模仿其他魚而鑄,偏偏要模仿鯉魚呢?一個原因是「鯉」與唐朝皇帝的姓氏「李」同音,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取鯉是「魚之主、能神變、能躍龍門而成龍」之意。唐代人不僅調兵遣將用魚符,更換行政官員的信物也用魚符。新官員拿著朝廷保存的一半魚符到住所,與舊官員的另一半魚符相合,這就表示新官取代舊官是朝廷的命令。
3.書信
古人常以「鯉魚」、「雙鯉」、「尺鯉」、「素鯉」或「鯉書」比作書信,這種現象在古代文學作品中非常常見。為什麼要用鯉魚來表示信函呢?信函又為什麼要仿鯉魚形而制呢?一種說法是這種習俗與鯉魚游速極快,能「飛越江湖」有關。其實,這一習慣起源於東漢樂府詩中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詩中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首詩中的「雙鯉魚」,指的是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中間夾著書信。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製,後來「雙鯉」就成為書信的代稱了。唐代用絲帛寫好的書信,也習慣上結成鯉魚形。
4.吉祥
同魚的其它象徵意義一樣,魚作為大吉大利的象徵也是由來已久。《史記·周本記》上說周武王伐紂,渡河中流時,有白魚躍入武王所乘舟中,武王遂以白魚為祭,後來成為周興商滅的瑞應。東漢時期傳說出沒於河海江湖中的神仙乘坐的就是鯉魚。又相傳孔子的兒子名孔鯉,便是孔子以鯉魚的吉祥之意取的,這也說明魚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種祥瑞。
明清以來,作為吉祥物的魚出現的幾率也非常之多,而且通常是以諧音的形式出現的,如「魚」與「余」諧音。至今在民間仍通常可見春節時張貼的年畫上有「年年有餘」、「富足有餘」等吉祥語和祝福語。而在民俗行為之中,魚作為禮品饋贈親友的習俗直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如江南一帶,過年要給親戚朋友送魚,討個口彩,「年年有餘」。
5.婚姻
在遠古時期,自然環境的惡劣迫使人類對自身的繁衍予以特別的重視,於是便產生了生殖崇拜。而作為遠古人類主要食物之一的魚便成了他們崇拜的對象,因為魚類通常都有強大的繁殖功能。魚作為繁殖能力最強的一種生物,在種族繁殖備受重視的古代,便成為了繁衍子孫的隱喻。流傳數千年不斷的魚鳥圖,雙魚圖是十分可靠的論證。這一意識流傳至今,演變成了「蓮里(鯉)生子」,「五魚戲蓮」等魚紋之類的紋飾和圖案。另外,北方人家舉行婚宴最後一道菜往往都必須是一條大鯉魚,如果是紅尾更顯雅趣情濃,究其原因,除了鯉與「利」同音之外,最主要的還是鯉魚代表的多子多福的含義。
6.孝道:
鯉魚同孝道發生聯系起自於晉人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干寶的《搜神記》記載:「王祥……性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在崇尚孝道的古代,這種傳說往往會成為統治者要極力宣傳的對象,因此這則流傳甚廣的傳說就將鯉魚與孝道聯系了起來。
7.其它:
除以上種種之外,鯉魚還有其它一些象徵意義。比如,在某些地區,鯉魚就是財神的象徵。在新年到來時,走街串巷賣鯉魚的商販往往高聲叫賣:「財神爺來啦!」而在其它一些地方,鯉魚又是大家的禁忌對象,這一習俗可能跟唐朝時統治者禁食鯉魚有關。
綜上所述,鯉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諸多象徵意義,中華鯉魚文化幾經流變,融合,演進,終於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傳統鯉魚文化承載著民族傳統觀念的文化內涵,在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放射著璀璨的光芒。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象一片蓮葉,她的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蓮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而我佛祖卻獨自鍾情於蓮花。這是由於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如佛經上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楞嚴經》雲:「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同時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說,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所以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聖人化身。佛祖就是出於淤泥間挺然而出,證得正覺,得大自在。雖然超脫凡俗卻不離世間法。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恆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有志者應該努力修行,凈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脫俗,追求到達清凈無礙的境界。蓮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來象徵佛教的這種理想。況且,蓮花本身也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蓮貴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艷且鮮;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凈土。唐朝詩人李商隱贊譽荷花曾寫下著名的詩句: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三界的眾生,以淫慾而托生;凈土的聖人,以蓮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現。既然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也是佛寺中經常見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畫有蓮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蓮花為內容的藝術構想。象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雕有蓮花裝飾圖案以及蓮花洞窟頂上的蓮花獨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里,佛、菩薩的雕塑也離不開蓮花,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將蓮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卧蓮觀音,卧於池中蓮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捻蓮花;一葉觀音,乘蓮花漂行於水面;威德觀音,坐於岩畔,左手持蓮花;多羅尊觀音,手持青蓮花;不二觀音,坐於蓮葉之上;持蓮觀音,坐在蓮葉上,雙手持蓮花……。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凈土佛國的聖賢都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凈庄嚴。可見,蓮是佛國凈土的象徵。
不僅如此,蓮還與佛教醫學有著密切關系。蓮花含有豐富的營養,既可食用又可葯用。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帶露的蓮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蓮花以駐顏益色。蓮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確能潤澤膚色。初放鮮嫩的蓮花用開水泡飲,其汁翠綠清香,有清暑解熱和生津開胃之功效。蓮的地下根莖稱為蓮藕。相傳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患有肺結核,目犍連來探望他,並得知舍利弗喜歡吃蓮藕,就帶些新鮮蓮藕讓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蓮藕後果然病癒。後來,佛祖弟子經常用蓮藕作為葯用來治病,並發現了蓮藕的許多葯用價值。
當今,蓮花在佛教被尊為「聖物」。佛教的蓮花象徵完全一派東方文化的風尚,寧靜、愉悅、超脫和微笑。無量佛如蓮,無邊佛如蓮,人生亦應如蓮,安祥則步步生蓮。因此,蓮花所蘊含清凈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永遠為佛門弟子所崇仰,為世間善眾所喜愛。
觀荷葉露珠
齊己
霏微曉露成珠顆,宛轉田田未有風。
任器方圓性終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李頎
微風和眾草,大葉長圓陰。
晴露珠共合,夕陽花映深。
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
五彩祥雲,又喻意:五穀豐登。
祥雲:代表有好的預兆,表示對未來的美好祝願。古代人們會把祥雲的圖案畫在服飾、玉佩、雕塑上面,以此表示美好的祝願。
通常,做在裙褂上面的祥雲都是五色的,五彩祥雲,又喻意五穀豐登,從大體上說,就是國泰民安了。
祥雲的圖案可以參照:
五彩:紅,黃,綠,白,黑。
和五行相對應的:
東方甲乙木--綠色
南方丙丁火--紅色
西方庚辛金--白色
北方壬癸水--黑色
中方戊己土--黃色 。
其實就是水蒸氣+雲彩,在光的折射下。
Ⅱ 求四川旅遊景點排名前十,哪些比較值得去
感謝您的邀請,以下是我對此問題作出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說到四川旅遊景點,我首先想到的是樂山大佛。前段時間看新聞,四川一夜之大降暴雨,很多地方都被淹了,甚至淹到了樂山大佛的腳趾,這是近百年來首次遇到的情況。
游完都江堰,我完全被古代人們的智慧所折服,也深深地領悟到「活的水利博物館」的魅力。
最後,不可錯過的是閬中古城。我國的古城有很多,但閬中古城卻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它有著2300多年的歷史,不僅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巴文化,還有三國文化和當地的閬中科舉文化,文化氣息十分濃厚,非常值得一去。
Ⅲ 荷花的別稱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目前的集成牆面主要分為兩種,第1種是鋁合金集成牆面,第2種則是竹木纖維集成牆面。
第1種鋁合金集成牆面的話,因為本身還有很多的金屬,所以會對信號產生一定的阻隔,比如說我們使用WiFi的時候,鋁合金的集成牆面就會減入我們的信號。
而竹木纖維集成牆面的話,本身的導熱性能特別好,如果說我們放在廚房之中使用的話,可能用不了一段時間就會被熏黑,所以非常不適合放在廚房之中。而且竹木纖維集成牆面本身的吸水性也很好,非常不適合放在洗手間里。
Ⅳ 求四川景區排名,有哪些值得去
第一是九寨溝,第二抄是峨眉山,第三是黃龍,第四是樂山大佛,這些景點都值得一去。
3、黃龍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是中國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與九寨溝相距100千米,海拔1700~5588米,地貌特徵是山雄峽峻。黃龍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再加上灘流、古寺、民俗稱為「七絕」。
4、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比較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Ⅳ 關於荷花的資料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水芸、水目、澤芝、水華、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凌波仙子、水宮仙子、君子花等。
荷花為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背麵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
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托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5)川岩荷花擴展閱讀:
荷的起源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
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Ⅵ 《蓮花》里關於墨脫的描述
通往墨脫的道路,有重重的陡峭高山阻隔,圍繞四周的峽谷和洶涌河流。若要抵達,必須通過長滿樹木的崎嶇山路,穿越這一切屏障。它平均海拔只有一千多米,屬雅魯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帶。多雄拉山口和嘎隆拉雪山卻超過四千米,北邊還有南迦巴瓦峰。這些地貌特徵如同天然的保護網,保全它的神秘和幽靜。
從山裡下來,越走海拔越低。植物從亞高山寒溫帶的白雪冷杉、山地溫帶的針葉林、山地亞熱帶的常綠和落闊葉林,一直轉換到亞熱帶氣候的熱帶原始森林。一路看過四季景觀。
溜索是穿越湍急河流最好的工具。整個人順著粗大的繩索滑行,河流的巨大響聲和蒸騰水汽,企圖給人震懾,彷彿死亡的火焰在身下燃燒,所以不能低頭看它。在攀爬懸崖峭壁的時候,必須使身體屈服下來,以便保持柔軟和平衡,使手和腿的關節迎合岩石的自然輪廓,自然地向上。在做著這一切的時候,都必須清除內心所有煩雜多餘的意識。在行動的過程中,哪怕是一絲絲畏懼和猶豫的侵擾,都會使身體失去控制和平衡。而一旦手腳發軟、腦子混亂,勢必就會墜落或摔跌下來。如果這樣,會失去一切機會。懸崖和江水會無情地使人喪命。
所以在行動之中,必須將自己的身體擱置在死亡之上,與它擦身而過。保持內心的寂靜狀態和全神貫注。人抵達某種修行的實質。你能聽到時間在耳邊嚓嚓飛速掠過的聲音。天地向你敞開,彼此對立的力量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它烘托你的生命力,善與惡的強烈對比,哪怕是對你需索著死亡。人的內心無限自由和開放,因為可以與天地融合在一起,哪怕是死去,屍骨也投向自然的懷抱,而不是人間。
峽谷地區地質構造復雜,板塊運動強烈,造成山壁聳立、頻繁的地震和雪崩。一路狀況如同九死一生。在樹林中露營,常會被不遠處轟轟隆隆的巨大聲音震醒。那是峽谷在深夜時發生的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回聲在峽谷中久久回盪,令人心驚。大霧彌漫,樹葉上融化的水滴,一整夜敲打著帳篷頂,發出吧嗒吧嗒的聲音。空氣潮濕,地上是常年被雨水浸泡和腐爛的植物。因為行路疲憊,睡眠酣暢。
一路可見大大小小的瀑布。力道驚人的水柱沖擊而下,在黑色岩石上砸出白茫茫的霧。強大冷風襲人。在遠處凝望,它們如同是懸掛在綠色山巒中一道一道銀白色綢帶。秀麗靜止。並不帶有震懾力。經常需要穿越這樣的瀑布,渾身被澆得濕透。速度稍慢,就會被水力沖擊得窒息。
清晨,無數的飛鳥在樹林中嗚叫。太陽光芒穿透霧氣和林陰,疏朗溫暖地傾灑下來。那一束一束明亮光線,彷彿並不真實。五千米以上的雪山,因為太陽的光線,在每天不同時辰發生微妙的變化。有時候是銀白色,有時候是藍紫色,有時候是金黃色,有時候是暗紅色。來自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雲團,那些海洋水汽凝結的白雲,長年飄浮在白雪皚皚的山頂。彷彿是孤寂高山惟一的伴侶。山頂上的雪融化成水再流回平原。就是這樣一種輪回。
峽谷間有開滿鮮花的杜鵑樹。這種峽谷中最為濃密和常見的巨大植株,它們繁花似錦,鋪滿山巒,開遍由雲杉、冷杉、鐵杉組成的森林。我們在雲霧彌漫的樹林中行走,路下的積雪未融。隨處可見樹下盛放的杜鵑花和蘭花。數百種百合綻放潔白的碩大花朵,沿著河兩岸生長。
從十八世紀開始,門巴人從門隅一帶東遷,千里迢迢,歷盡艱險,來到墨脫。他們抱著對夢中樂土的嚮往,飽含激情,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這里沒有夢想,但是有肥沃廣裹的土地。幽深隔絕,又可以遠離剝削和苦難。人的力量遠不如自然的威嚴與強大。而自然是公正的。堅持行進就可抵達安樂土地,辛勤耕耘就能豐衣足食。他們敬畏山神,崇拜生殖力。繁衍生息,如此才在這個峽谷里代代相傳,生活下來。
在深夜眺望遠處的小村,燈火明滅。天空中無以計數的群星閃耀,排列成壯麗的行列。月光下奔騰的雪溪,閃爍出變幻莫測的銀白光芒,與流轉的星光對映。陡峭險峻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56米,終年積雪,雲霧繚繞,不輕易露出真面目。它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雷電如火燃燒。它還未被人類攀登。是剛烈而神秘的山峰。在這里,自然非常有尊嚴。
P163 被終年潮濕浸染的森林,霧氣白茫茫蔓延蒸騰。枝葉遮蓋的深處,不見一絲光亮滲出。雨水落下並沒有發出聲音。所有的聲音,在產生的瞬間即已被森林的呼吸迅速而無情地吞噬。 樹林中古老的冷杉和蒼柏,一棵一棵寂然挺立。彷彿它們註定將以同樣的姿態死去和滅絕。樹干枝椏上覆蓋密不透風的綠色蕨類苔蘚。遠處看,是毛茸茸厚實的一層綠衣。探近之後用手指觸摸,能分辨出一簇一簇結構細密的小葉片。每一片都具備完整的形體,散發出呼吸以及飢餓渴望。濃密枝葉錯落交織,構建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宇宙。P188 黎明即將到來。天空呈現一種寂寥而沉重的灰藍色,映襯綿延起伏的重重山巒。這些蒼翠高山終年雲霧繚繞,雲層厚重流連。此時有難以言述的寂然。而狹長山丘上存在了幾百年的村落,深深隱藏在群山之中,木頭房子密集分布如同棋子撒落,等待收割的秋天稻田金黃醇厚。天幕閃爍稀薄的星辰,曙光即將從膨脹豐盛的雲霞之中映染而出。空氣中有清涼而刺鼻的灌木氣味。烏聲清脆。來路已經不可見。而前路蒼茫無著,曲折小徑不可思量,通往一層疊一層的群山峻嶺。遙遠天際矗立一座高聳雪山,線條簡潔,清冷無邊。皚皚白雪柔和地覆蓋在金字塔形的山巔上。彷彿它與時間等同地存在,已使它完全超然世外,卻又與這天地密不可分。
清晨微光突破沉沉霧靄。彷彿在突然之間,幕布被掀開。太陽的光線滲透而出。雪山那鋸齒般的峰巒呈現出鮮明輪廓,斜面折射出光芒,產生有生命力的變化。陰沉的藍紫色,過渡至銀灰色,然後在透亮光芒撫摸下,蔓延出一種淡淡的粉紅色。直到最後,太陽破雲而出。雪山峰頂呈現璀璨的血紅,如同火焰燃燒。無可置疑。天地發生的細膩色彩過渡充滿神奇。此刻。陽光溫暖明亮地灑落大地。村落的房子上飄出白色的裊裊炊煙。谷地中一面靜寂的藍色湖泊,紋絲不動,倒映著天光山影。這高山之上的湖泊,也許是地球的最後一滴眼淚。霧氣消散。整個山谷清朗肅穆,萬物寡言,光線流動,蘊藏著寧靜而深不可測的力量。
如果不經歷艱辛的路途,如何能夠抵達美好的地方。
Ⅶ 青蓮居士、香山居士、六一居士、易安居士、東坡居士分別指誰
青蓮居士指的是李白、香山居士指的是白居易、六一居士指的是歐陽修、易安居士指的是李清照、東坡居士指的是蘇軾。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7)川岩荷花擴展閱讀:
別號,指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別稱。簡稱號。別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系。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
如果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
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
如明朝畫家陳洪綬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磺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Ⅷ 川,湘,魯,粵,浙,閩,蘇。都有什麼特色菜請一個菜系說兩個或者兩個以上
中國來地大物博,各個地源區物產和風土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按大的劃分,就有八大菜系。
川菜以麻辣出名。
特色菜有回鍋肉,辣子雞,麻婆豆腐。。。
Ⅸ 這個妹子叫什麼
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首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判斷、評價和鑒賞.語言分析一般側重從遣詞造句、語句含義理解等方面進行.
遣詞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詞義、典故、以及用詞、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點是那些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和句子.例如,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鑒賞分析;對「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破」「弄」兩字的品味等.
語句含義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語句所蘊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選語句往往是那些言簡意豐的「立片言以居要」的關鍵語句.例如,對「前度劉郎今又來」語句含義的理解、對「落花時節又逢君」語句含義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中在描寫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蘊的對國恨家仇的悲憤和人生無常的喟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寫燕子之外所包蘊的天涯遊子的惆悵心態和羈旅情懷,往往是考查的重點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詩詞的形象是感受詩情、領悟詩意的基本途徑.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觀形象(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
主觀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的「我」)
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敲棋子落燈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我們可以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中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依依不捨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等等.
3.評價寫作技巧和風格.
分析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一般側重於從以下方面進行:
體會各種修辭方法的作用;
分析詩歌採用的表達方式;
分析詩歌的結構技巧;
分析其他寫作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頂針、襯托、反問
(賦比興、象徵)
2)表達方式: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
描寫方式:動靜結合,虛實結合 | 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結構技巧: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
4)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想像、聯想、照應、托物言志、語序倒置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
想像: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象徵:表達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徵
抑揚:突出於強調
白描:簡練的筆墨,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分析詩歌的風格應結合時代特徵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這首詩歌的背景來進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後詩歌風格的變化就是很好的體現.
4.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
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對於古典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細致地加以歸類,我們不難發現,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恬淡、閑適、熱愛、贊美、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各種類型.
5.強化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的訓練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例清晰、邏輯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細說.雖然鑒賞的文字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筆先」的原則,先構思後再落筆,避免塗塗抹抹.卷面清爽,閱卷教師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無形中得到了一個較好的印象分.
表述嚴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嚴密性,無論是前後的照應,還是起、承、轉、合等環節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前後抵牾.
條理清晰,是結構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志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邏輯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見解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高論,也應當能夠自圓其說.
詩歌內容
1. 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是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我們在讀解時用心體味.
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邊塞詩
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而宋代的邊塞詩更多地表現出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家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邊塞詩歌的特點在於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鑒賞時應首先把握時代的特徵,然後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詠懷詩
如果說寫景詩是借景來抒情的話,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
4. 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瞬息變幻,或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
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於清新明麗.
(2)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後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隱的詩歌《無題》,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一段等.
(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詞《點降唇��蹴罷鞦韆》,白居易的詩《草》等.
(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
如杜牧的詠史詩,李清照後期的詞等.
(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如賈島的詩,蘇軾的詞
古詩鑒賞題的六種答題範式
1. 分析意境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解題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範式:描圖景(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點氛圍(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全國卷的第12題)
春行即景(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明確: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有「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更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問:這首詩(詞)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解題分析:表現手法是詩(詞)人用來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題範式:明手法(准確地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
示例: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2005年浙江卷第16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青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依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
明確: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析效果).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花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也嬌羞之態(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詞)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詩(詞)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唱、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答題範式:明特色(有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列例證(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重慶三檢)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上有什麼突出的特色?試作簡要的賞析.
明確: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享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和憤慨滲透其間,溢於詩外(析感情).
4.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那一個字?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要求品味這些經過經過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讀,應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範式:釋含義(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描景象(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點情境(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卷第三世界題)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註: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中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明確:「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呤,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了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意境)(點情境)
5. 一詞(句)統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詞)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字、一詞或一句就能成為全詩的線索,構成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它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學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範式:思結構(它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慮主旨(它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2006年遼寧卷第16題)
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頭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犖頭: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
明確: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後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慮主旨)
6. 觀點不同型
提問方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
解答分析:依據原詩(詞)作答,一定要從原詩(詞)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題範式:找要點(找到原詩句中的關鍵點)+分條述(用翻譯的形式)
示例: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明確:遊子思鄉歸: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已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找要點,分條述).
思婦盼歸人:上片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高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找要點,分條述).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託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像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後想像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餘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託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像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詩詞鑒賞突破八法
1. 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2.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後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3.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託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於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4. 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
例如: 江樓感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麼?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於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5. 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
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6. 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
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7. 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藉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典故,無疑會有助於把握作品的主題.
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後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8. 從詩詞的註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後附有註解,閱讀這些註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
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於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後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後註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流放途中遇赦」這幾個字可以想見,詩人應是帶著輕快的心情寫作此詩的.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了生命: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彷彿是君山銜來了團圓好月.這樣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襯托出詩人遇赦後極其歡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