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紫釉海棠
『壹』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洗值錢嗎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三足洗,真品值錢的;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貳』 宋代的五大名窯的那些特點是大家知道的大家又怎麼區分它們的
1、汝窯特點: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區別:鈞瓷與以上四大名窯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窯變紫紅色釉,開銅紅釉之先河。
2、官窯特點: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區別:汝窯採用滿釉支燒工藝,器物底部會留有支釘痕,多為3~5個,也有6個的,器物以盤、洗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窯特點: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開(小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
區別:哥窯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4、鈞窯特點: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
區別: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相傳哥窯是從官窯發展而來,常說官哥不分,一般「開大片為官,開小片為哥」做為簡單判斷。
5、定窯特點: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造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
區別:定瓷光澤柔潤,釉面可可見「淚痕」和「竹刷絲紋」,定窯常以雕刻來體現它的紋飾之美,雕刻圖案以花果、禽鳥比較多見。
(2)玫瑰紫釉海棠擴展閱讀:
中國的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北宋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也是傳統制瓷工藝繁榮昌盛的時期。
當時,制瓷業空前繁榮,大江南北名窯迭起。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占總數的75%。
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采,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
而「五大名窯」代表了中國單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館和收藏家夢寐以求的瑰寶,其市場價值不言而喻。從北宋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
『叄』 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的基本信息
【名稱】:宋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類別】:瓷器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宋代鈞窯燒制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肆』 歷史上各個朝代筆洗的典型特徵和樣式
筆洗為洗滌毛筆的器皿,多為敞口、淺腹。有圓形、葵花形、桃形、荷葉形、蓮花形、蔗段形等。多以陶瓷、玉、銅等製成。洗的產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從傳世品來看不會晚於唐代,宋元之時逐漸增多,明清時達到頂峰,各種質地、各種樣式的洗不勝枚舉。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15 回復此發言
3 回復:筆洗(圖)
以玉製作筆洗始於唐代,傳世品甚為罕見。朵雲紋單柄玉洗,為唐代器物。器為橢圓形,平底。一側有朵雲環形柄,外壁凸雕雙排朵雲紋,內壁光素。玉呈青綠色,局部有浸斑。其雲紋極具流動感,飄逸感,特別是三歧骨內心凹進的朵雲,為唐代玉雕的斷代依據之一。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20 回復此發言
4 回復:筆洗(圖)
宋代以瓷質筆洗常見,玉質筆洗傳世品不多。元代已有玉質仿生形筆洗,鏤雕桃實形玉筆洗,形如剖開的桃實,外壁一側以鏤雕和陰文飾桃葉,並達口沿處成為洗柄。玉呈湖綠色,局部浸有褐色。此種形式的筆洗在明清瓷筆洗中較為常見,元代則極為罕見。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21 回復此發言
5 回復:筆洗(圖)
明代玉筆洗較為常見,且形狀各異,有桃形洗、方洗、圓洗、荷蓮洗、螭龍把洗等。其典型特徵是器型古樸,特別是紋飾給人以大刀闊斧的粗獷之感,較少有清代的精工細作。如青玉螭紋筆洗,洗為海棠式,平底,外口沿一側雕有兩條螭龍,另一側雕一螭龍為柄,雕工細膩,但紋飾簡潔粗獷,器物十分高雅古樸,玉質細膩。又如玉螭龍把洗,其洗式與朵雲紋單柄玉洗十分接近,但紋飾簡潔明快,較少有人工雕琢之痕。明代雕玉器物的特徵十分明顯。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32 回復此發言
6 回復:筆洗(圖)
清代玉筆洗較明代明顯增多,除明代所見器型外,更有葉形洗、瓜形洗等。其雕工極為精湛細膩,盡顯華貴富麗,與明代粗獷簡潔的風格明顯不同,而且洗身所雕紋飾更加繁縟,有人物、植物、動物、山水等。如碧玉雕花卉紋圓洗,洗式較為普通,為圓形,敞口,平底,外口沿有雙板沿柄,但所雕紋飾極為細膩,洗心為花卉紋飾,線條細密而流暢,板沿柄及外壁亦雕有花卉紋飾,紋飾的層次清晰豐富,為明代所無。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徵是觀賞性遠遠超過實用性,與其說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說是文房擺件更為貼切。如青玉葉形洗,洗身為一狹長的葉片狀,洗柄為對生的小葉片。其色澤青綠頗有樹葉的顏色,而所雕的筋脈極為清晰細膩。如用來洗筆,豈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葉洗,洗形為荷葉狀,本無稀奇之處,但洗內卻凸雕五嬰戲蓮圖,雕工精湛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其觀賞性頗強,但無實用性,如用來洗筆,水中顏色附著在紋飾之間如何擦拭?諸如此類的玉洗在清代極為常見,這也是明清筆洗的不同之一。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35 回復此發言
7 回復:筆洗(圖)
以銅為洗雖然文獻上有記載,如宋王君玉《國老談苑》載:「太宗一日寫書,筆滯,思欲滌硯中宿墨,顧左右,咸不在,因自俯銅池滌之」。此銅池即銅筆洗。但明代以前的實物甚罕,就目前所見清代器物來看,多為圓形,鼓腹,洗身光素,較少有紋飾,器身打磨極為精細,如銅洗為清代器物。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36 回復此發言
8 回復:筆洗(圖)
以瓷製作筆洗始於唐宋,明清之際極為盛行,傳世品豐富,並成為筆洗的主流,在文房用具中最具有觀賞性。明屠隆《考盤佘事·筆洗》載:「今用作洗,最佳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陶洗最早見於唐代的三彩印花紋洗,而宋代瓷洗則風行一時,哥窯、汝窯、龍泉窯、官窯、鈞窯等均有傳世品。其形制有圓洗、方洗、六棱花口洗、三足洗、鼓釘洗、板沿洗、蔗段洗、匜式洗等。或洗面光素以釉色取勝,或有暗刻紋飾,典雅大方。不僅為當時的宮廷重寶,亦為後世楷模,千金難求。玫瑰紫釉海棠洗,為宋代鈞窯燒造,洗呈六花瓣口海棠式折沿,底承以三雲頭足。洗內為月白色,外為玫瑰紫色,為宋宮廷用瓷,此造型的洗與鼓釘式洗在宋代較為常見。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40 回復此發言
9 回復:筆洗(圖)
洗在宋代出現後,迅速取代了其他材質,歷朝歷代燒造不衰,時代特徵極為明顯。金代瓷洗傳世品極少,就目前所見胎體較為粗厚,紋飾古樸豪放。印花菊瓣洗為金代耀州窯生產,洗壁為菊瓣形,淺腹,平底。洗心印有葡萄藤葉紋飾,線條洗練,紋飾清晰。雖不甚精湛,卻也有簡潔豪放的藝術效果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54 回復此發言
10 回復:筆洗(圖)
代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瓷為主,文房用具也有燒造,但洗的數量極少,故具體面目不甚清晰。
明代瓷製文房用具迎來了自宋代以來的第二個高峰,凡宋代洗式皆有生產仿製,並首創了十棱洗,造型新穎別致。青花雲龍紋十棱洗為永樂年間燒造,洗呈十棱形,侈口,淺腹,平底,外壁及洗心飾有紋飾。胎白質細,青花色澤濃郁,此器型後代多有生產。明代三足洗的造型也別有新意,如素三彩海蟾洗,收口,豐肩,上腹外凸,下腹內收,下承以三雲頭足。明代的瓷洗與玉洗一樣,多注重其實用價值,雖然洗身飾有華麗的紋飾,燒造頗為精緻,但絲毫也不會降低它的使用功能。清代瓷筆洗在明代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造型更加豐富,除承襲前朝外,新創燒了竹節洗、八棱洗、腰圓洗、扇式洗等。除圓洗外,以桃式洗、葉式洗較為常見,其造型優美別致,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如仿龍泉釉荷葉洗、仿汝釉桃式洗,分別為雍正、乾隆時燒造,造型新穎,構思巧妙。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0 回復此發言
11 回復:筆洗(圖)
清代瓷洗的另一典型特徵是觀賞性強於實用性,這在一些特殊的洗式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仿哥釉三足洗,洗呈八方形,如切開的半個桃子,洗底承以模擬樹乾的三足,樹干盤附向上成雙柄,造型極為別致,不僅實用而且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又如三彩筆洗,洗身為樹樁形,口沿塑有松枝和松鼠,洗底平卧一水牛,其色彩艷麗,紋飾栩栩如生,作為文房用具實難讓人忍心注水滌筆。
由於明清瓷質筆洗生產量大,傳世品頗多,故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要認真研究每一朝代的特徵,方能准確斷代。筆洗除上述介紹的材質品種之外,還有瑪瑙,水晶等。由於傳世品甚少,加之市場價格甚高,遠非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故不在此介紹。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0 回復此發言
12 回復:筆洗(圖)
1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2 回復此發言
13 回復:筆洗(圖)
1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3 回復此發言
14 回復:筆洗(圖)
1
『伍』 關於陶窯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鼓釘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高9.4cm,口徑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周有支燒痕,並刻有「一」字標記。河南禹縣鈞台窯址曾發現刻有「一」至「十」數目字的鈞瓷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鈞窯瓷器相同,此類數目是同類製品從大到小的編號。
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徵,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並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匯、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邊起棱,深腹,圈足。盆內外施釉,口沿以內呈灰藍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處釉薄呈醬色。
底呈深淺不同的醬色,有5個圓形滲水孔,刻有標識器物大小的數字「七」,並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徑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雲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
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汝窯蓮花式溫碗
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汝窯盤
汝窯盤,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後閣」六字。
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凈,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汝窯碗
汝窯碗,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開細小紋片。製作規整,足內有五個支釘燒痕及乾隆御題詩一首: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朴,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朴」二印。
汝窯青瓷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藍天。這件汝窯碗胎質細膩,釉汁勻潤,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窯三足洗
汝窯三足洗,高3.6cm,口徑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滿釉,有5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簡潔,製作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
汝窯三足樽
汝窯三足樽,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仿漢代銅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釉,釉面開細碎紋片,瑩潤光潔。
[官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麵,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圓洗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藉助於燒成後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官窯弦紋瓶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美。
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壁與內底界開,內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製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
此瓶造型優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孩兒枕
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
枕作孩兒伏卧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綉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餘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
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於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於隋代,盛行於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製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哥窯八方碗
哥窯八方碗,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棱線分明,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高14.9cm,口徑4.6-3.7cm,足徑4.8-6.4cm。
『陸』 怎麼翻譯「這次參展的瓷器中,有北宋晚期的鈞窯器。其中玫瑰紫釉六角形水仙盒和玫瑰紫釉海棠形洗。
The exhibition of porcelain, the Junyao late fo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Narcissus which Mei Guizi glaze hexagonal boxes and Mei Guizi glaze Begonia-washing
『柒』 陶窯記錄的寫法
幫你找到以下資料,不知是否對你有用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鼓釘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高9.4cm,口徑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周有支燒痕,並刻有「一」字標記。河南禹縣鈞台窯址曾發現刻有「一」至「十」數目字的鈞瓷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鈞窯瓷器相同,此類數目是同類製品從大到小的編號。
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徵,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並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匯、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邊起棱,深腹,圈足。盆內外施釉,口沿以內呈灰藍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處釉薄呈醬色。
底呈深淺不同的醬色,有5個圓形滲水孔,刻有標識器物大小的數字「七」,並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徑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雲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
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汝窯蓮花式溫碗
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汝窯盤
汝窯盤,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後閣」六字。
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凈,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汝窯碗
汝窯碗,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開細小紋片。製作規整,足內有五個支釘燒痕及乾隆御題詩一首: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朴,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朴」二印。
汝窯青瓷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藍天。這件汝窯碗胎質細膩,釉汁勻潤,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窯三足洗
汝窯三足洗,高3.6cm,口徑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滿釉,有5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簡潔,製作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
汝窯三足樽
汝窯三足樽,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仿漢代銅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釉,釉面開細碎紋片,瑩潤光潔。
[官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麵,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圓洗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藉助於燒成後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官窯弦紋瓶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美。
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壁與內底界開,內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製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
此瓶造型優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孩兒枕
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
枕作孩兒伏卧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綉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餘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
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於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於隋代,盛行於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製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哥窯八方碗
哥窯八方碗,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棱線分明,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高14.9cm,口徑4.6-3.7cm,足徑4.8-6.4cm。
『捌』 在紅樓夢中,海棠花出現幾次
一、根據統計在《紅樓夢》這本書中一共出現了十一次海棠花,有關的章節解釋如下:
經統計,《紅樓夢》前四十回海棠出現七回,分別是第五、十一、十七、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八、四十回;中間四十回出現九回,分別是第四十一、五十一、五十八、五十九、六十三、六十四、七十、七十七、七十八回。前八十回共有十六回涉及海棠,平均每五回就有一回涉及海棠。後四十回僅有四回涉及海棠,分別是第八十五、八十七、九十四、九十五回,平均每十回有一回涉及海棠。
二、有關海棠花在《紅樓夢》中的意義補充解釋如下:
(一)海棠花文化展現在《紅樓夢》家居生活中
第五回寶玉隨賈母等人到寧府遊玩,一時倦怠,欲睡午覺,被引到秦可卿房中,「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的《海棠春睡圖》」。「海棠春睡」的典故出自北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此典故以海棠代指楊玉環,後來漸漸演繹出以海棠花來比喻姣艷女子的海棠花文化。[5]在第十一回又提到了這幅《海棠春睡圖》,賈寶玉瞅著《海棠春睡圖》,聽秦可卿說自己這病未必熬得過年去,只覺得萬箭攢心。海棠圖依舊,可美人卻將不久於人世,怎不讓人心痛!
第四十回里賈母等人榻前的雕漆幾,「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其式不一」。第四十一回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賈母帶她在園子里見識見識,來到櫳翠庵,「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獻茶。這兩回都提到了海棠(花)式,海棠花式是我國傳統裝飾紋飾的一種,是由海棠花演變出來的藝術圖案,不同於五齣數的梅花式,多為左右對稱的四齣型圖案,後人將此種形狀的器具稱為海棠花式的器具,將器具上裝飾的圖案稱為海棠紋。海棠花式還出現在漏窗、園門、鋪裝、吉祥紋樣等處。
第五十八回寫到「芳官只穿著海棠紅的小棉襖」。海棠紅這種色彩不僅用在服裝上,而且在陶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瓷,善調此色,通過在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
(二)海棠花文化蘊含在《紅樓夢》的休閑娛樂活動中
第三十七回大觀園里成立詩社,寶玉說要起個社名,探春道:「俗了又不好,特新了,刁鑽古怪也不好。可巧才是海棠詩開端,就叫個海棠社罷。雖然俗些,因真有此事,也就不礙了。」之後,大家開始酣暢淋漓地做詩,吟完海棠詩又賽菊花詩,詩事層出不窮,屢出新意,詩情盪漾在大觀園的各個角落。海棠結社,為大觀園眾才女雅人展露詩才提供了舞台,見證了大觀園里最繁盛美好的時光,令後人無限嚮往。筆者認為,曹雪芹在創作小說時選用海棠作為詩社名稱絕不是一時興起,或真如探春所言只是「可巧」了,而是有其深刻寓意。海棠花姿綽約而花期短暫,而賈芸所送的秋海棠又有苦戀的花語,與太虛幻境薄命司所收錄的園中女子的命運相契合。這里以海棠為社名,象徵了園中女子青春易逝,年華難再。
第六十三回寶玉生日,怡紅院夜宴祝壽,眾人聚在一起占花名兒。該湘雲抽簽時,「湘雲笑著,揎拳擄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來。大家看時,一面畫著一枝海棠,題著『香夢沉酣』四字,那面詩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花簽上這句話,引自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海棠》,全詩如下:「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同樣,第十七回賈政的請客提議蕉棠對植處題名為「崇光泛彩」的靈感也來自此詩。第十八回,寶玉所作《怡紅快綠》一詩中有句「紅妝夜未眠」,把海棠比喻為睡美人,是化用了此詩。
(三)海棠花文化體現在《紅樓夢》中的神秘隱喻
上文提過第七十七回海棠枯萎應在晴雯身上,寶玉心有所觸,認為天下有情有理的東西,極有靈驗,像孔廟前的檜樹,諸葛祠前的柏樹,岳武穆墳前的松樹,於亂世枯萎,治世茂盛,怡紅院這株海棠,應人之預亡,故先就死了半邊。
第九十四回,西府海棠本應在三月開花,怡紅院的海棠突然在十一月盛開,眾人議論紛紛,總體分為兩派,以賈母為首的一派認為此乃吉兆,以賈赦為首的一派認為是花妖作怪。從後文的安排來看,海棠的反常開花真如花妖作怪,先是寶玉失玉,元妃薨逝,接著賈府遭查抄,「忽喇喇大廈傾」。
自然界中海棠冬日開花雖不正常,但也不罕見,如2006年11月下旬,南京就有多處海棠花受忽高忽低氣溫的影響,出現果實與花朵同爭艷的現象;園藝學家已掌握了讓海棠反季節開花的催花技術,理論上可以使海棠在任何季節開花。即使在清代,賈母也認識到,應著小陽春天氣和暖花開是有的。總體看來,前八十回作者對海棠死了半邊的處理尚合情理,後四十回的作者對海棠開花這一自然現象的處理似有有意妖魔化的傾向。前八十回里,海棠是通情理有情義的,後四十回,不知怎的這海棠成了興風作浪的花妖,同一植物在同一部書中存在如此大的差異!
『玖』 歷史上有哪些顏值逆天的文物
球桿雖然看不到原件了,可是石頭卻可以保存長久。圖里的捶丸坑坑窪窪的,估計那個年代肯定很光溜。捶丸運動最早是從唐代風靡的馬球變化而來,不騎馬的馬球叫步行球,慢慢就變成了捶丸。千萬別以為高爾夫球是多麼高端洋氣的玩意兒,這是老祖宗從宋朝就玩剩下的了。15世紀的蘇格蘭人也許發明了現代高爾夫,可惜那時候的中國,早就婦孺皆知了。今天,那些經常出入高檔高爾夫會所的精英們,你們看了,感覺如何?
《古今注》載:「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
震撼了吧,各位看官,跟今天你車里的里程錶一樣一樣一樣的,以為西方人發明的?
No,No,No,我們祖先早就知道計算里程了,嘖嘖,知道我中華民族為啥史學最強了吧,我們連自己走了多少路都要記下,更不消提,發生了什麼事了,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