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旱荷花度夏

旱荷花度夏

發布時間: 2021-02-27 17:39:05

鬱金香百合花非常的美麗,它們是同一種花嗎

不是同一種花。

一、科目不同

1、鬱金香:鬱金香族

2、百合:百專合族

二、外屬形不同

1、鬱金香:花單生莖頂,大型,直立杯狀,洋紅色,鮮黃至紫紅色,基部具有墨紫斑,花被片6枚,離生,倒卵狀長圓形,花期3-5月。

2、百合: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單生於莖頂。蒴果長卵圓形,具鈍棱。

三、分布不同

1、鬱金香:原產地中海沿岸及中亞細亞、和土耳其等地。本種為廣泛栽培的花卉,因歷史悠久,品種很多。

2、百合:主產於湖南、四川、河南、江蘇、浙江,全國各地均有種植,少部分為野生資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鬱金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合

Ⅱ 怎樣給花施肥

合理抄施肥,充分發揮肥料的增產作用,是實現高產、穩產、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措施。合理配合、互相促進有機肥料和化肥配合,氮、磷配合,是合理施肥的重要原則,

有機肥料養分全,肥效慢,化肥肥分濃,見效快。特別是有機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經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質,能改良土壤結構,使其疏鬆綿軟,透氣良好;

這不僅有利於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而且有助於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化肥可以供給微生物活動需要的速效養分,加速微生物繁殖和活動,促進有機肥料分解,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機酸。

(2)旱荷花度夏擴展閱讀:

改善土壤結構施用有機肥料和含鈣質多的肥料,除了能增加土壤養分外,還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因為有機肥料在土中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礦化作用增加土中有效養分;

增加土壤腐殖質含量,腐殖質在土中遇到鈣離子就會和土粒凝聚在一起形成水穩定性團粒結構。改善粘土的堅實板結以及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狀,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的水熱狀況一般有機質都有吸水和保水的能力,特別象腐殖質這一類親水膠體,保水能力更強。土壤中的腐殖質和粘土粒結合形成團粒,在團粒內部有許多毛管孔隙,也能保存很多的水分,能被植物利用。

Ⅲ 旱荷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旱荷花怎麼養

旱荷花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如下:

1、調控溫度

鬱金香的生長期適溫為5-20℃,最佳溫度為15-18℃,植株的生育溫度應保持在0-25℃。鬱金香根系的生長溫度宜在5℃以上,14℃以下,尤為10℃左右最佳。花芽分化的適溫為17-23℃,超過35℃時,花芽分化會受到抑制。另外,鬱金香有較強的耐寒性,冬季可耐-35℃的低溫,當溫度保持在8℃以上時開始生長。

2、水分管理

栽培過程中切忌灌水過量,但定植後一周內需水量較多,應澆足,發芽後需水量減少,尤其是在開花時水分不能多,澆水應做到"少量多次"如果過於乾燥,生育會顯著延緩,鬱金香生長期間,空氣濕度以保持在80%左右為宜。

3、光照條件

種球發芽時,其花芽的伸長會受到陽光的抑制。因此必須深植,並進行適度遮光,以防止直射陽光對種球生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4、土壤和施肥

以沙壤土為好,土壤酸鹼度以微酸性為好。鬱金香較喜肥,栽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採用干雞糞或腐熟的堆肥作基肥並充分灌水,定植前2-3天仔細耕耙確保土質疏鬆。種球生出兩片葉後可追施1-2次液體肥,生長旺季每月施3-4次氮、磷、鉀均衡的復合肥,花期要停止施肥,花後施1-2次磷酸二氫鉀或復合肥的液肥。

5、種球貯藏

種球貯藏的條件直接影響到種球內的花芽分化及植株的開花時間,收獲後的種球應盡量放於通風、乾燥、涼爽的地方。有條件的可在7-8月高溫季節把種球放於15-17℃冷庫中,則種球發育順利,並能促進其花芽分化和發育。若種球置於35℃以上的高溫下,會出現花芽敗育,發育畸形。

(3)旱荷花度夏擴展閱讀

旱荷花經過園藝家長期的雜交栽培,全世界已擁有八千多個品種。被大量生產的大約有150種,其中紅、黃、紫色最受人們歡迎。

新品種國泰鬱金香,由荷蘭人楊·卡羅,於1999年發現,該花整體成深紫色羽毛狀鸚鵡形。2014年3月24日,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受荷蘭皇室邀請將這新品紫色鸚鵡形鬱金香命名為「國泰」。

鬱金香屬長日照花卉,性喜向陽、避風,冬季溫暖濕潤,夏季涼爽乾燥的氣候。8℃以上即可正常生長,一般可耐-14℃低溫。耐寒性很強,在嚴寒地區如有厚雪覆蓋,鱗莖就可在露地越冬,但怕酷暑,如果夏天來的早,盛夏又很炎熱,則鱗莖休眠後難於度夏。要求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質壤土。忌鹼土和連作。

Ⅳ 夏的季節

英文:summer
拼音:xià
天文學上以夏至(6月22日前後)中國古籍上:多用立夏(6月5日前後)、氣候統計上:以陽歷6月、7月、8月份為夏季,候溫法:1934年中國學者張寶坤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另一種分季方法。他以候平均氣溫大於22℃為夏季。
夏季從氣候上講,是當地氣溫最高的一個季節。從天文上講,夏半年,太陽直射點位於當地所在的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夏至,太陽直射點北回歸線上。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輪回,轉眼又要到炎熱的夏季了。
夏,有諸多的別稱。我國最早的詞義專著《爾雅》中,稱夏為「朱明」、「長贏」、「九夏」、「昊天」等。《漢書·禮樂志》有「朱明盛長,敷與萬物」句;東晉的陶淵明《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夏九夏」之句;明人高攀龍在《夏日閑居詩》「長夏此靜坐,終日無一言」中把夏稱為「長夏」。這長夏即指農歷四五六月份的初夏、仲夏和季夏。古人把夏季最熱的伏天稱為「盛夏」,暑伏天時酷熱難耐,人們盼著快點度過,故又有「消夏」、「消暑」之俗稱。在漢代淮南王劉安制定出的24個節氣中,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令。其中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45度,古人以此作為夏季開始的標志。
農耕有三夏說,即夏收、夏種、夏管。《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後是農忙季節,是農作物進入生長旺季、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農諺有:「立夏三朝遍地鋤」之語,並以立夏日的陰晴風雨占卜一年的豐歉,這時的雨水、雨量、風向與收成關系極密切。農諺就有「立夏東風雨漣漣」、「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指多雨)」、「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立夏不下,旱到麥罷」之說。所以自古以來,先民們都把立夏當作一個很重要的日子,立夏日形成為民間傳統節日,有立夏節之稱。可以說,夏是秋的坐騎,馱著變幻的雲,急驟的雨,似火的驕陽,馱著生長、成熟、收獲走在春與秋的征程上……
立夏節,自古在皇宮及民間有很多禮俗、習俗和食俗。據《歲時佳節記趣》載:自先秦時起,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時,天子都要親率文武百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夏於南郊,舉行庄嚴隆重的祭炎帝、祝融(傳說的農作物祖師爺和火神)的儀式。屆時,為表達渴望五穀豐登的祈望,君臣一律身著硃色禮服,佩戴硃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車子前往祭祀。
「豈無九重居,廣廈簾垂湘。冰盤與雪簟,激灧翻寒光。展轉(輾轉)苦熱煩,心在黔黎旁。」清乾隆帝這首詩,較形象地描述了幾百年前北京皇宮內外度夏的情景和一些民俗。那麼在沒有空調、電扇、冰箱這些現代化電器的年代裡,人們是怎樣度熱夏抵禦溽暑的呢?入夏後又有哪些民俗呢?
搭涼棚掛竹簾糊冷布,是老北京入夏後的一個民俗。在《北京風俗雜詠》的《都門雜詠》一詩曰:「綠槐蔭院柳綿空,官宅民宅約略同。盡揭疏欞糊冷布,更圍高屋搭涼棚。」這首詩說的,正是舊京皇宮、大宅門、四合院及大雜院里的民俗。
舊京時皇宮、大宅門里的宮殿及住房都寬闊高大,房子的門窗前都有很寬的走廊或凸前的房檐,那時的建築規制,是「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樣的建築,運用了冬夏季日影的角度,使得房間內冬暖夏涼。入夏後,皇宮、大宅門、四合院房屋的門上都掛著湘簾、竹簾,將窗戶拆掉或用棍支起來,大雜院房子的窗戶則用很稀疏的紗布——俗稱冷布,糊在窗框上並用紙和小木棍做成卷窗,這些習俗都為了通氣納風並可防蚊蠅。在皇宮、大宅門和四合院,還從農歷四月起要在各宮殿上及庭院內搭罩上用布或葦席子搭制的涼棚,這些涼棚由專業的棚鋪負責搭蓋,一般在夏伏天後拆除。這涼棚既可遮擋陽光對房屋庭院的暴曬,又是供家人在院中乘涼和孩童夏日游耍之場地。
另外,兩千多年前的周代時便有貯水抵禦溽暑之法。
《周禮·天宮》中有:「鑒如瓶,大口,以盛水,置食其中,以避瘟氣」的記載。在湖北的曾侯乙陵墓中,考古學者發掘出的青銅器中就有一個帶夾層的冰酒的方形壺。唐宋代後,皇帝還有舉行冷宴和賜冰給大臣的禮俗,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的記載。清《燕京歲時記》也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的記載。
古時用的冰是天然冰,要先藏冰。自古以來各皇朝都建有「凌陰」——藏冰井、藏冰庫。《詩經》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二之日、三之日即相當於農歷十二月,鑿冰之聲咚咚,正月時藏冰於冰庫。據《元和縣志》載,「古時姑蘇葑門外曾有座大冰庫,內設窖24座,以按二十四節氣。每遇嚴寒,戽水蓄於盪田,冰既堅,貯之於窖,盛夏需以護魚鮮,並以滌暑。」
明清時的老北京,就在什剎海等地建有雪池冰窖等以貯冰,宮內並設有管冰事的官員,謂之「凌人」,專管斬冰藏冰用冰等事宜。清代時的冰窖分為官窖、府窖(八大帽子王府自己的冰窖)和民窖。民國初時一些官府冰窖也由商家經營,從此天然冰向民間四合院、醫院、飯庄、冷飲店供應,用於
抵禦暑熱。同時,街市上也出現了冷飲食品。
冷飲,古稱冰食,約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春秋末期時冰的用途已更廣泛,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用冰鎮米酒,在《楚辭》中就有贊賞冰鎮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的記述,可見當時冷飲已流行,製作水平也很高。唐宋時,「冰食」品種更日益豐富,已有雪泡梅花酒、涼水荔枝膏、冰鎮珍珠汁、冰調雪藕絲等品種。宋代時冰食更豐富,據古籍載,宋皇帝徽宗即因炎夏貪吃冰食,吃傷了脾胃,久治方愈。元代時,宮廷內已有冰酪等美味冰食。相傳清末代皇帝溥儀酷愛吃西餐,他每餐都必食冰淇淋。
清末民國時老北京街市上已有很多冷食店,已有雪花酪、刨冰、酸梅湯、汽水等物美價廉的消夏冰食向市民出售。「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涼沁心脾。」據《燕京歲時記》載:「那時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均以冰鎮之。」
舊京時什剎海荷花市場是最大的冰食市場,什剎海會賢堂飯庄的什錦冰盤則聞名京城。「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詩人楊萬里的詩,正詠出夏日裡御熱溽暑喜用冰的情景。
早先在立夏這一天,要在戶外懸秤於大樹下,為小孩及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是壯實了還是消瘦了,俗稱「驗一年肥瘠」。而婦女們則將秤懸於屋樑,以稱量「品肥論瘦」,並相互嘻哈逗趣,似閨中嬉戲。蔡雲的《吳覦》有詩曰:「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稱人之習俗相傳起源於三國時期,傳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劉備之子阿斗交給趙子龍送往江東,拜託阿斗的後媽孫尚香好好扶養,那一天正是立夏日。孫尚香當著趙子龍的面用秤給阿斗稱了體重,並待來年立夏時再稱,看增加體重多少。這稱人之法後來傳入民間成為立夏稱人之習俗。
斗蛋與疰夏繩,則是兩種立夏日孩童們的習俗。
每當立夏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將一些雞蛋、鴨蛋或鵝蛋煮熟,在冷水裡浸泡後,將蛋套上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們的脖頸上。四鄰的孩童們三五成群歡聚在一起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地斗下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不破者為第一,稱為大王,蛋尾不破者為第二,稱為二王或小王,這種比試稱為斗蛋。另外,相傳瘟神嗜睡,直至立夏日方醒,醒來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最甚。女媧聞之與瘟神辯理,瘟神無奈,應允凡立夏日孩童胸掛者一律不加傷害,這即是孩童掛蛋的由來。
疰,中醫指發於夏令的身倦肢軟、食慾不振等症狀。舊時用五色絲線於立夏日系於孩童的手腕等處,說這樣即能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這纏系的絲線人們稱為「疰夏繩」,亦稱為「長命縷」。
立夏日舊時跟其它很多節令一樣,亦有很多食俗,如立夏當天要喝「立夏粥」,吃「立夏飯」、「立夏狗」、「立夏蛋」,喝「立夏茶」以及立夏時嘗鮮、嘗新等食俗。
老北京農村在立夏這天,要喝立夏粥。即在村中廟宇戲台前,或樹林草地空曠處,挖坑坐鍋點火起灶。由村中長者挨家挨戶取來各種米和豆,用這百家米豆熬煮成粥,然後全村老少攜碗筷來索一碗立夏粥。同時村裡男女演出「社火」節目,屆時喝粥聲、歌舞聲,歡聲笑語熱鬧異常。一起喝立夏粥,既象徵全村人和諧親情,也是為保一夏天老老少少平安、無災無病。
舊時有一首打油詩曰:「一碗立夏粥,終身不發愁;入肚安五臟,百年病全丟。」這種喝粥確是一種安五臟、應時宜人、有利健康之俗。古今人們都視「粥」為養生佳品,古時曾有「家貧食粥,荒年賬飢食粥,養生食粥」之說。
吃粥正值春耕農作勞累後,是對人體最佳的滋補營養品。在民間還有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拌和白粳米或糯米煮成的五色飯,或用蠶豆、臘肉、春筍、糯米煮成的蠶豆飯,民間俗稱「立夏飯」,也有用糯米粉捏成蒸熟的「立夏狗」,說小孩吃後像狗一樣強壯,不得疰夏病。
入夏後,人們有用一些早熟的蔬果嘗鮮、嘗新之俗。
民間在立夏有「嘗三鮮」之說,即蠶豆、莧菜、黃瓜的「地三鮮」,櫻桃、枇杷、杏子的「樹三鮮」,海螄、河豚、黃魚的「水三鮮」。還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立夏吃桑葚櫻桃等食俗。
在老北京入夏後四五月開始,胡同里就會有很多來自郊縣的農民挑著挑兒,出售早熟的蒜苗、黃瓜、香椿、豌豆、蠶豆、韭菜等青菜。亦有高聲吆喝「杏兒果蜜喲」、「紅櫻桃來大桑葚兒喲」、「江米藕」、「大黃魚喲」等賣水果海產品的。家庭主婦、孩子們從四合院聽到吆喝聲,紛紛走出購買,都只為了一個嘗鮮嘗新。
北京的桑葚兒、櫻桃,清代時曾被奉為皇家貢品。桑葚產於地處永定河畔的大興縣,因土質等種植的優越條件,舊時黑白紅各色桑葚產量很高。櫻桃產地則在門頭溝的櫻桃溝村,有300多年的種植歷史,至今仍有佔地一千畝種植櫻桃。桑葚味道甘甜,櫻桃色艷酸甜,曾是皇宮中及平民百姓喜食的營養水果。
入夏後北京之熱與日俱增,也正是柳綠花紅百花綻放之時。元明清時皇族們要到西山的皇家園林避暑,文人墨客也愛到古寺中乘涼,如紀曉嵐、曹雪芹,就都去過什剎海寺卧佛寺中當寓公避暑。一些名人學子百姓,也登妙峰山去娘娘廟或大覺寺、潭柘寺等地拜佛上香,觀景賞牡丹芍葯花品茗游樂,還有一些百姓愛到城郊的菱角坑、葡萄園、二閘、高梁河旁以及什剎海積水潭等地納涼休閑,賞荷觀戲游樂以消夏御熱,舊時成為老北京一道別樣民俗風景。
在五月初五端午節後,即是夏至節。夏至跟冬至一樣自古流傳有夏「數九歌謠」,數九歌中也有很多盛夏時的民俗。
最早的夏九九歌見於宋代陸泳撰著的《吳下田家志》,而後清人杜文瀾撰著的《古謠謗》里也選有夏九九歌。即從夏至後起「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如甜蜜;四九三十六,爭向街頭宿;五九四十五,樹梢輕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夏至嘗黍,端午食粽」是盛夏時的食俗。古時當黍等農作物登場時,自周代起夏至日,天子要在夏至舉行嘗黍儀式,古人有嘗黍吃雞和祭祖的活動,人們將黍包成形如牛角的「角黍」祭祖後嘗食。另外,老北京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民諺,夏至這天北京四合院大雜院里的食俗,多是吃手擀麵或揪面片兒,用涼開水淘過後用芝麻醬或肉炸醬、黃瓜絲、小蘿卜絲、青蒜拌食。唐代杜甫喜食槐葉冷水淘面,並有「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鼐資過熱,加餐然欲無」的詩句。可見,製作簡捷又營養的面條,自古至今都是百姓們愛食的夏日食品。

Ⅳ 石蓮花的壽命最長可達多少年

每株石蓮花的來壽命一般是源2-3年,超過三年以後得石蓮花快速走向消亡。所以,在石蓮花長勢良好得時候就要進行扦插翻新。這樣,就可以及時地培育新的石蓮花苗,及時更新,這也是一個養殖石蓮花的一個可循環的方式,比較簡單。

Ⅵ 小班安全教案《平安度夏》

一、活動目標:
1.聆聽、感受大自然中的聲音,積極嘗試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製造聲音。
2.在欣賞散文《夏天的聲音》中展開想像,製造和體驗美妙的大自然之聲。
二、活動准備:
1.分別裝有米粒、黃豆的透明瓶,搪瓷杯,筷子,不銹鋼小勺,塑料墊板,塑料袋,空紙盒,鐵盒,硬幣,木塊,等等。
2.錄有雷聲、雨聲、蟬鳴聲、蚊子叫聲、空調運行聲等夏天裡的各種聲音的音帶。
三、活動過程:
一、聆聽、感受大自然中的夏之聲1.教師播放大自然的聲音,引導幼兒傾聽並表達。
師: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師:你在什麼時候也聽到過這個聲音?
師:夏天裡,你還聽到過什麼聲音?
2.師(小結):轟隆隆的雷聲、嘩啦啦的雨聲、"知了知了"的蟬鳴聲、嗡嗡嗡的蚊子叫聲,這些都告訴我們夏天到了。
二、探索、創造夏之聲1.用教師提供的材料製造聲音。
師:除了大自然里有各種有趣的聲音之外,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東西會發出聲音。
師(出示一些物品):你能用這些東西製造出有趣的聲音嗎?請你選擇一樣東西試一試吧。
2.分享製造聲音的不同方法。
師:你選了什麼東西?它發出了怎樣的聲音?
師:你是用什麼方法讓這東西發出聲音的?
師(小結):原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讓同一種材料發出不同的聲音。
(例如:兩個幼兒都選擇了鐵盒,但他們使鐵盒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幼兒甲說:"我用手拍鐵盒,鐵盒發出了砰砰砰的聲音。"幼兒乙說:"我用拳頭敲鐵盒,鐵盒發出了咚咚咚的聲音。"教師說:"喲!太神奇了。同一個鐵盒用手拍或用拳頭敲,就會唱不一樣的歌呀。")3.再次嘗試自由選用材料製造聲音,並在教師引導下將製造的聲音與夏天的自然之聲產生聯想。
師:剛才我們用自己的方法讓這些東西發出了聲音。這次,這些盒子、瓶子說:"我們也喜歡夏天,我們也想學一學夏天的聲音,你們願意幫幫我們嗎?"大家再來試試看吧。
4.大膽表達自己的聯想。
師:你選擇了什麼東西把它發出了什麼聲音?
師:這種聲音像什麼?
(例如:有的幼兒用裝滿米粒的塑料瓶發出了沙沙沙的下雨聲;有的幼兒敲打鐵盒說發出了轟隆隆的打雷聲,有的幼兒拗動塑料墊板發出了呱呱呱的蛙鳴聲。)師(小結):你們看,這些東西普普通通,但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居然變出了這么多夏天裡的聲音,大自然真是奇妙。只要我們多留意:多看、多聽、多想,就可以從生活中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
三、夏之聲音樂會1.欣賞散文《夏天的聲音》。
師:有一篇好聽的散文叫《夏天的聲音》。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教師邊播放優美舒緩的背景音樂邊朗讀散文。)2.在教師引導下為散文《夏天的聲音》中的內容製造相應的聲音,體驗自然之聲的美妙。
師:這篇散文里也有很多有趣的聲音。你們都聽到了哪些聲音?
師:我們來開個音樂會吧,每熱選一樣東西,一起來模仿裡面的聲音。
3.師(小結):我們用敲、拍、吹、搓、拉等許多方法讓一些不會動的東西發出了有趣的聲音,演奏出了那麼多夏天的聲音!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妙的音樂之外,大自然和生活中還藏著許多奇妙的、好聽的聲音呢。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就可以聽到大自然為我們演奏的美妙的"音樂"。
附:夏天的聲音夏天的池塘邊,美麗的荷花穿著粉紅色連衣裙翩翩起舞。紅蜻蜓的影子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小青蛙躲在荷花叢中歡快地唱歌。忽然,一片烏雲從遠處飄來。你聽,滴答滴答,漸淅瀝瀝,下小雨了!再聽--轟隆轟隆。轟隆轟隆,雷公公也打起鼓來了!雨越下越大,嘩嘩嘩。嘩嘩嘩……不一會兒,天空亮起來,烏雲不見了!看,一道彩虹映在池塘里,荷花和綠葉像剛洗過澡,更加清新美麗。呱呱呱、呱呱呱,是青蛙在歌唱;嘰嘰嘰、喳喳喳,是小鳥在歌唱。大家用歌聲歡唱:夏天真美麗!

Ⅶ 鬱金香什麼時候開

介紹:
鬱金香在植物分類學上,是一類屬於百合科鬱金香屬(學名:Tulipa)的具鱗莖內草本植物,又稱洋荷花容、旱荷花、草麝香、郁香(《太平御覽》)、紅藍花、紫述香(《本草綱目》),原產地從南歐、西亞一直到東亞的中國東北一帶。
花期:
因生長地區緯度不同而花期各異,普遍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
特性:
其特性為夏季休眠、秋冬生根並萌發新芽但不出土,需經冬季低溫後第二年2月上旬左右(溫度在5℃以上)開始伸展生長形成莖葉,3~4月開花。生長開花適溫為15~20℃。花芽分化是在莖葉變黃時將鱗莖從盆內掘起放在陰冷的室內度夏的貯藏期間進行的。分化適溫為20~25℃,最高不得超過28℃。

熱點內容
哈爾濱到牡丹江火車時刻表查詢 發布:2025-07-04 04:13:26 瀏覽:274
丁香油的比例 發布:2025-07-04 03:55:52 瀏覽:480
國內花藝花材 發布:2025-07-04 03:55:43 瀏覽:35
盆景輔面草 發布:2025-07-04 03:55:10 瀏覽:483
百合網手機版 發布:2025-07-04 03:45:43 瀏覽:697
台州花卉批發市場 發布:2025-07-04 03:44:59 瀏覽:982
綠植滅蟲葯 發布:2025-07-04 03:30:46 瀏覽:961
開學帶盆栽 發布:2025-07-04 03:29:21 瀏覽:629
香坂百合初音cos 發布:2025-07-04 03:15:49 瀏覽:949
床頭掛梅花好嗎 發布:2025-07-04 03:15:13 瀏覽: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