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立柱
❶ 蓮花落的歷史印證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期,西什庫教堂受圍事件,被後人編寫了一個蓮花落唱段《房國梁觀陣》。」「打起竹板兒(把)蓮花落唱,蓮花落離不開唐宋元明清。「據此可見,蓮花落的題材內容相當廣泛。起源能否推溯到唐朝,不得而知。但可斷定,蓮花落的起源絕對久遠,否則內容不會很豐富。而且,健在的老人皆知道蓮花落早就有了,也曾經很紅火過。
民間流傳有一種說法,蓮花落起源於求乞討要飯(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始創蓮花落)。此說也不無道理。又一說,蓮花落是乞丐要錢時所唱的歌曲,宋朝時就有了。《五燈會光》:一日,聞丐者唱蓮花樂,大悟。蓮花樂即蓮花落,「樂」與「落」音近,故可通用。
蓮花落最興盛時期是清朝(特別是晚清)。在京城地區演唱蓮花落的老前輩是「髽髻趙(趙奎垣)」。他曾進皇宮給西太後唱過。此人的攏蔓兒不是叫「群英共樂」就是叫「群賢共樂」。此外,基本屬於同代或稍晚者有「人參核兒」、「奎弟老」、「雙月峰」、「白玉山(髽髻趙的徒弟)」等人。西直門內北溝沿地區、小地名兒叫紅橋的地方,有位德俊峰先生也擅長此藝。(德先生也是前輩八角鼓名家擅長聯珠快書,詳見《八角鼓訊》第十四期章學楷撰《快書淺論》)蓮花落組織稱「天平會」,又有「天平老會」與「天平聖會」之別。
所謂「老會」,當然是資格老,多數進過皇宮。當年,北蜂窩地區曾經有個「益壽歌詞·天平老會」,即稱「老會」。反之,所謂「聖會」,就是資格較淺。徐老先生當年投師學藝的攏蔓兒就是「聖會」,把兒頭是徐子彬先生。主要成員有董氏三兄弟(董國璧、董國梁、董國棟)及其他一些人。蓮花落界投師學藝,不是拜師,而稱師傅為教師。通過邊學邊演,藝成之後,同門也好,不同門也好;老也好,少也好,彼此之間並不嚴格計較輩分。這與其他「圈」很計較師徒輩分不太一樣。
徐老先生回憶,同期或稍晚的還有缸瓦市地區的「群萃同樂·天平聖會」,把兒頭是劉世榮先生。還有白紙坊地區的「子弟同樂·天平聖會」,把兒頭是高長慶先生。稍後,還有位常遠清(也叫關遠清)先生,成立個「八角鼓·蓮花落票房」,堂號是長遠堂。由這位常先生掌管,家什齊全,出賃攏子。這先生還會彈弦,當年與金小山、榮劍塵先生皆有往來。據說,常先生的「攏子」後來轉讓給關春山了。
當年,徐俊傑先生投拜的教師是董國梁先生。常與董氏三兄弟一起走局的有:盧長海、劉廣泰、尚金茂、王連青、劉世貴(「群萃同樂」的老三)等人。
邊學邊演的那個年代正處於日本侵華時期。撂地賣藝餬口的蓮花落藝人有:馬騾子、白金榮、孟秀峰(也參加「為道統學」的活動)、張福祥(是白玉山先生的徒弟)。
「為道統學·天平聖會」於1950年解散。
「群萃同樂·天平聖會」「子弟同樂·天平聖會」皆於1960年解散。
1980年,蓮花落老票友劉長連先生出面,組織成立了「老年同樂·天平聖會」。每個星期六上午,在宣武藝園聚會,人員最多時有二十幾位。如今徐老先生家還保留著一面「老年同樂·天平聖會」紅底黃字的錦旗(會蔓兒),可以算是蓮花落最後一個聖會的紀念物了。徐老先生睹物思人,不僅是「廉頗老矣」,而是「多已去矣」。因為劉長連先生於四五年前辭世,「老年同樂·天平聖會」也隨之解散了。其餘之人,董國璧先生辭世6年了;劉廣泰先生辭世5年了。西鐵匠營有位霍文清先生,已經年屆90歲高齡。尚金茂先生已經遷居密雲,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原是「子弟同樂」的成員,近況不詳。
蓮花落的組織為什麼稱「天平聖會」
早年演唱蓮花落常常與「什不閑」合演。文武場中,打單皮者是指揮。這位鼓佬面前有一個架子,形似「天平」,即兩根立柱,下有橫牚兒固定;上有橫梁,兩頭出翹,且有龍頭、綉球作為裝飾物。這就是有「天平老會」或「天平聖會」之稱的緣由。光是打七塊竹板演唱叫做蓮花落,不打竹板演唱叫「什不閑」。蓮花落與什不閑分家,單獨演唱,應該說是藝人為了掙錢餬口,不得已而為之,致使逐漸流傳。
❷ 張岱的《於園》中為什麼寫到「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人要是在池底走不就淹死了嗎
於園
園林景色與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們在較為有限的空間中,以人工創造出一個可居可游可賞的生活空間環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體現古典人文理想的藝術小品。張岱的《於園》,意境悠遠,給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全文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於園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園的緣由。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
於園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是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築的園林。
瓜州:鎮名。步:水邊停船之處。所園:所建築的園林。園:動詞,建築園子。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打開門鎖開門迎客的。
顯者:指有名聲有地位的人。刺:名帖。這里做動詞用,投名帖。鑰:鑰匙。
[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處處殷勤地招待
我們。
款:殷勤招待。之:人稱代詞,我們。
這一段首先交代園子主人的身份為「富人」,這從側面告訴我們,建這座園子耗資巨大:「非顯者刺,門鑰不得出」一句告訴人們,只有那些有名聲、有地位的人才能進這座園子,一般人則不能。這也從側面強調這座園子不同尋常,主人不肯輕意示人。給人一種「養在深閨人未識」之感。文中交代了「攜余往」的人的身份,這既照應了「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一句。又說明了這次游園機會的難得。
第二部分(第2段),寫游於園所見所感。
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從「園中無他奇」至「以幽陰深邃奇」),寫於園奇在磊石。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
這座園子里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砌的假山。
奇:特殊的,罕見的。磊石:用各種各樣的石塊堆砌成假山。
磊,壘,堆砌。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葯,人不得上,以實奇。]
堂屋前面有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松,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葯,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里因為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
植:栽種。緣:順著,沿著。以:因為。
[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里因為空曠而奇特。
臨:臨近。絕壑:陡峭的山溝,
[卧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
卧房的欄桿外面,有—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迴旋形貝殼,這里因為陰暗深遠而奇特。
這一層採用了總分的寫法,先總寫一筆,指出園子的奇特之處在於「磊石」,「磊石」奇在哪裡呢?一是「實奇」,這里用石塊壘成兩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夠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瓏剔透,這里奇在「實」上。一是「空奇」,這里的「奇峰絕壑」堆砌在後面廳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絕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抬頭仰望,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這種構思,別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襯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陰深邃奇」,卧房欄桿外,有一盤旋而下的溝壑,形狀像螺螄迴旋形貝殼,這里奇特在陰暗深遠。
第二層(從「再後一水閣」至「頹然碧窈」),寫水閣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烏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再向後,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這座閣子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里嘰嘰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里,這里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
閣:我國古代的一種建築物,供游息、遠眺、供佛或藏書之用。閣的平面呈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等,一般四周設隔扇。艇子:小船。蒙叢:覆蓋,叢生。啾唧:細小而碎雜的聲音:頹然:柔順的樣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綠幽遠。
這一層寫了狀如小船的水閣、小河、灌木叢、啼鳴的禽鳥等景物,動靜結合。這里空間有限,卻有著十分幽遠的意境,給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覺。
第三層(從「瓜洲諸園亭」至篇末),說明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聞名的原因。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千石,娠於磊石之手,男女於琢磨搜剔之主人,至於園可無憾矣。]
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借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細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諸:眾,各。俱:都。以:憑借。顯:顯揚,有名聲。胎:懷孕成胎,這里是形成雛形的意思。娠:妊娠,孕育。男女:動詞,生男生女,即生養孩子,即誕生。琢磨搜剔:指精心地構思。憾:心感不滿。
這里由於園說到了瓜洲眾多的園林亭榭,這些園林亭榭跟於園一樣,憑借巧奪天工的假山而聞名的,而假山是依據自然之山石而創作的。它「胎於石」,有了自然之山石為藍圖還不行,還要「磊石者」一雙巧手才能使它成為現實。所以說「娠於磊石之手」。「磊石者」手再巧還不行,還要有主人的精心構思,主人精心構思了,假山就誕生了,就像孩子出生或男或女一樣。這種假山或雄偉,或秀麗。這一層不僅寫出假山建築的全過程,還贊頌了能工巧匠的一雙手和園林主人的高超的藝術陶思。
這篇短文,著重介紹於園磊石之奇及其建築的幽遠意境.抒發作者游園的自然之趣的感受,贊頌了園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藝術造詣。
本文按照空間順序極有層次地來寫於園。文章按照由前而後門空間順序來寫,先寫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葯,接著寫後廳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絕壑,再寫卧房檻外盤旋而下的溝壑。最後寫園後水閣、小河、灌木、禽鳥。這樣一步步寫來,層次井然。
這篇園林小品,抓住於園山石和建築的特徵,營造了富有詩意的意境。寫於園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實」。後廳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蓮花,由下往上看,藍天、碧水、紅荷、奇峰.組合一種空靈的意境。而卧房後的溝壑,狀如螺螄,盤旋而下,意境幽陰深邃。園後水閣一帶,幽與綠是基調,這里有小河、灌木叢、鳴禽,意境幽遠,使人彷彿置身於深山茂林之中。這篇小品,清新空靈,兼雅趣與諧趣於一身。
本文的語言特色是雅語、俗語兼用,十分傳神,極有表現力。如「四圍灌木蒙叢」中的「蒙叢」一詞,就寫出灌木叢生覆蓋地面的狀態。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螄纏」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寫磊石而成的溝壑盤旋而下的形狀。特別是介紹假山建築的過程.用懷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使用極其通俗的市並語言,但它極形象地寫出建築假山的幾個步驟。
參考資料:http://cq.netsh.com/eden/bbs/746641/html/tree_5124981.html
❸ 古代有幾種燈具
五種,分別是:豆形燈、壺形燈、蓮花燈、長信宮燈、燭台
一、豆形燈:
1、豆形燈一般為淺盥,盤中常立燭釺,細葫蘆形或近似葫蘆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的豆形燈,燈盤外壁常有數道瓦紋,並逐漸緩收成底。漢代的燈盤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間呈明顯的直角折棱。
2、豆形燈盤壁常刻有銘文,自銘為「錠」或「鐙」。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達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燈盤口沿,伸出一葉形鋬,便於手執;有的燈盤呈圓環凹槽形,用三叉托連在把座上。
二、壺形燈
1、平底無釉,通體施醬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體厚重,穩重適用,燈把呈半圓形,飾兩道弦紋,美觀易拿,移動方便。這種壺形燈,長嘴,可放入燈芯,壺口較小,這樣油在較封閉的壺體內很難揮發,這種壺形燈較宋代注水的省油燈,節油效果理佳。
三、蓮花燈
1、蓮花燈是一種傳統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用品。因燈形似蓮花,故名。佛教各種燈種之一,觀音大士專用,佛光普照,蓮花燈照亮每個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蓮花燈傾注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純真質朴的藝術境界,煥發出現代傳統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四、長信宮燈
1、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
2、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3、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五、燭台
1、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扦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一個設有尖針的承盤,考究的,會鑄造成各種工藝造型,亦不乏多層的燭台,點滿蠟燭後,猶如銀花火樹,光芒燦爛。材質有銀、銅、鐵、錫、木、瓷、瓦等多種。
2、燭台上面或鍛造,或雕鏤,或彩繪,或以倒模工藝鑄造出各種紋飾,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歷代工藝名家的作品,在設計和製作工藝上時有巧思和創新,既能陳設觀賞,又可摩挲把玩。
❹ 有一種花,中間是用一根木頭做立柱,葉子和和蓮花葉子那麼大,求問是什麼花
大葉綠蘿
❺ 佛山世紀蓮體育場能容納多少人
最新國足、意甲、德甲、英超、女足、足球、籃球賽事解盤最詳細分析文章,
請看http://www.winbet.cn 贏盤足球
電視直播,最新國足、英超、德甲直播http://ad.winbet.cn
國足全面開花7-0狂勝緬甸 福家軍首戰迎開門紅
中國隊迎戰弱旅緬甸,在比賽中,中國隊的傳遞配合讓人們眼前一亮,最終中國隊依靠漂亮的進攻以7-0大勝緬甸,福家軍首戰十分完美
北京時間10月21日晚20:00,中國國家隊在佛山世紀蓮體育場迎來世界盃資格賽對手緬甸隊,本場比賽是國足亞洲杯失利後的首場比賽,同時也是執行主教練福拉多上任後的第一場正式比賽,中國隊在比賽中全面開花,最終中國隊以7-0大勝緬甸隊,福家軍輕松取得開門紅。
曲波表現出色,梅開二度宣告回歸 【更多曲波特寫酷圖】
由於本場比賽不是國際足聯比賽日,因此效力於海外的球員無法回國,宗壘出任首發門將,在後防線上,杜威和李瑋鋒的申花組合出任雙中衛。在中場,肖戰波和肇俊哲擔任雙後腰,杜震宇和王棟則分別出現在左右邊前衛上。變化最大的還是在鋒線,高中鋒楊林和快馬曲波搭檔組成鋒線高快組合,而重返國家隊的李金羽則被擠到了替補席上。
比賽開始後,中國隊並沒有大舉壓上,而是通過不斷的倒腳來尋找機會,但是緬甸的拼搶十分積極,中國隊始終沒有形成破門機會。比賽的第5分鍾,杜震宇在左路底線附近連續晃動後傳中,楊林頭槌攻門,皮球稍稍高出橫梁,這是中國隊本場比賽的第一次射門。比賽的第7分鍾,緬甸的莫溫搶球犯規,中國隊獲得任意球機會,肖戰波將皮球主罰到禁區,快速插上的杜威在無人防守的情況下頭槌攻門,皮球擦著左立柱出了底線。
隨後中國隊的攻勢依舊不減,在比賽的第13分鍾,杜震宇在左路連續兩次傳中,可惜中國隊中路都沒有隊員跟上搶點。比賽的第16分鍾,張帥得球後傳中,中國隊中路頭槌擺渡,曲波想倒鉤射門,可惜沒有成功。
在比賽的第17分鍾,中國隊抓住機會首開記錄。中國隊邊路快速進攻,杜震宇得球後傳出直塞球,雖然力量有點大,但是孫祥高速插上,在皮球將要出底線的一霎那傳中,中路跟上的曲波迎球左腳掃射,皮球擦著近門柱飛進球門,緬甸門將昂昂烏鞭長莫及,中國隊1-0領先緬甸。
進球後的中國隊攻勢更盛,在比賽的第19分鍾,杜震宇在左路得球後下底傳中,緬甸門將出擊出現失誤,皮球打在了緬甸防守隊員的身上飛向球門,在皮球將要飛進球門的一霎間,緬甸後衛欽茂倫把球勾了出來。比賽的22分鍾,杜震宇在左路得球後傳前點,曲波機敏的用腳後跟射門,皮球被緬甸門將用腿擋出。隨後杜震宇在禁區左側接到隊友的傳球後射門,皮球偏出球門。
杜震宇歡呼進球,直指勝利 【更多精彩現場比賽圖】
在比賽的25分鍾,中國隊再進一球,中國隊右路進攻中傳球,楊林頭槌擺渡給禁區線上的王棟,王棟得球後輕輕的敲給了禁區弧頂處的杜震宇,後者得球後稍加調整起右腳大力射門球進,緬甸門將無能為力,中國隊2-0領先。
雖然中國隊兩球領先,但是中國隊並沒有保守,進攻依舊十分兇猛,相反,緬甸隊主要是依靠反擊來威脅中國隊的球門。在比賽的第32分鍾,中國隊後場長傳球找前面的曲波,緬甸後衛解圍出現失誤,但是皮球搶先被緬甸門將得到。比賽的33分鍾,肇俊哲傳球給右路的楊林,後者沒有選擇射門,而是橫傳給中路的王棟,王棟面對門將射門,皮球擦著立柱出了底線。
國足在比賽的前40分鍾屢次踢出精彩的傳遞配合,讓現場的球迷十分興奮。在比賽的40分鍾,李瑋鋒被緬甸隊員放倒,杜震宇主罰任意球到禁區,禁區內無人防守的李瑋鋒頭槌攻門,皮球偏出球門。比賽的42分鍾,中國隊長傳球給曲波,曲波在防守隊員的逼搶下突入禁區後左腳射門,皮球被門將昂昂烏擋出。比賽的44分鍾,緬甸的繆敏頓在禁區左側左腳射門,皮球直接偏出球門。最終上半場的比賽,中國隊以2-0領先結束。
下半場比賽易邊再戰,福拉多首先進行換人調整,用鄭斌換下了肖戰波,以加強進攻。比賽的47分鍾,杜震宇在左路得球後傳出直塞球,王棟得球後形成單刀,但是邊裁示意王棟越位,不過慢鏡頭顯示,王棟並沒有越位。隨後曲波在禁區前沿得球後起左腳大力射門,皮球偏出球門。
比賽的49分鍾,王棟再次錯過進球的良機,曲波在中路得球後傳給右路插上的張帥,後者得球後選擇傳中,插上的王棟頭槌攻門,皮球偏出球門。比賽的53分鍾,中國隊沿左路進攻,杜震宇得球後傳中,遠端的楊林高高躍起頭槌攻門,皮球再次偏出球門。
比賽的第55分鍾,中國隊中路組織進攻,王棟在前場得球後挑傳給了右路插上的曲波,曲波在禁區內得球後突破傳中,中路跟上的楊林在無人防守的情況下面對空門頭槌攻門球進,中國隊3-0領先緬甸。
隨後在比賽的58分鍾,王棟再次錯過了進球的機會,曲波的精妙傳球,王棟沒有接到。隨後王棟被劉健換下。比賽的60分鍾,李金羽也換下了打進一球的楊林。
比賽的62分鍾,中國隊中路進攻,中場隊員傳球到禁區,緬甸後衛解圍時沒有踢到皮球,禁區前沿混作一團,剛剛替補上場的劉健正面插上搶球成功後突入禁區,面對門將起右腳輕松推射破門,中國隊4-0領先。這是劉健在國家隊的首個進球。
比賽的65分鍾,中國隊中場傳球給右路插上的李金羽,後者得球後突入禁區起右腳大力射門,皮球偏出球門,隨後劉健接到杜震宇左路的傳球後頭槌攻門,皮球高出橫梁。中國隊在連續進行換人調整後攻勢不減,不斷的給緬甸的後衛線施壓。比賽的69分鍾,中國隊右路進攻,張帥得球後高速突入禁區後橫傳門前,門前接應的杜震宇竟然沒有碰到皮球,中國隊錯過了擴大比分的絕好機會。比賽的71分鍾,緬甸隊後場發動反擊,下半場剛剛替補上場的16號在距離門前40米處大力射門,皮球高出橫梁。
在比賽的74分鍾,鄭斌在左側禁區前沿得球後帶球強行突入禁區回傳門前,中路跟上的劉健大力射門,皮球被門將昂昂烏倒地擋出,李金羽快速跟上倒地鏟射,皮球緩緩的滾進了球門,中國隊5-0領先緬甸。
比賽的79分鍾,中國隊將比分擴大到6-0,中國隊在進攻中獲得角球機會,杜震宇主罰皮球到禁區,皮球被緬甸後衛頂出,中國隊員將皮球再次頂入禁區,鄭斌頭槌點給李瑋鋒,李瑋鋒顛了一下皮球後倒鉤射門,皮球飛進球門,中國6-0領先。
比賽的80分鍾,中國隊組織進攻,杜震宇中路得球突破後直傳給曲波,對方後衛防守出現失誤,曲波得球稍稍一停後轉身起右腳勁射,緬甸門將無能為力,中國隊7-0領先緬甸隊。
大比分落後的緬甸隊在比賽的最後時刻也嘗試突破,但是在中國隊的面前,緬甸很難獲得像樣的射門機會,最終中國以7-0狂勝緬甸,福家軍取得開門紅。
中國隊首發陣容:1-宗壘;3-孫祥、17-杜威、5-李瑋鋒、2-張帥;8-杜震宇、6-肖戰波(46'13-鄭斌)、10-肇俊哲、7-王棟(59'15-劉健);18-楊林(60'9-李金羽)、11-曲波
緬甸隊首發陣容:1-昂昂烏;2-敏圖、4-覺欽溫、5-莫溫、6-欽茂倫;8-左太昂(66'3號)、11-繆敏頓、13-冒繆丹、14-佐林頓;9-揚潘、10-索米亞敏(60'16號)
❻ 羅漢山的廈門蓮花
蓮花羅漢山坐落於蓮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美埔村廟山自然村青山岩。方圓數千畝,靈山秀水,風光旖旎。利用自然生態基石,綠化植被生態,以山體做碑林,各界名流題字刻石。集合了儒、釋、道,依山安放供奉了一千尊佛、菩薩、羅漢,形成了世界第一個戶外羅漢山景區。投資一億多元,經過1200多天建設,蓮花羅漢山景觀開發初具規模。景區包括500羅漢叢林、12農民情系羅漢山、朱子洗墨池、關帝廟、觀音閣、羅漢塔、佛光大道等在內的30多處景觀及夜景工程。
羅漢山是同安的羅漢山,永不停息地做慈善。這兩條已經寫進羅漢山的家規。為了廣大市民遊客更好的來羅漢山朝拜休閑,一凡居士興建了樹德樓酒店,該酒店食、宿、會議、休閑、度假功能一應俱全,擁有床位50多張。大餐廳兩個、大小會議廳、多功能廳、洽談室等,其中素食餐廳和蓮花食堂公社餐廳,均可同時接待300名左右客人用餐,總接待量可達600餘人。羅漢山先後建立廈門大學藝術創作基地,海峽兩岸書畫創作基地等數十家活動基地,常年舉辦法會、禮佛、禪修等活動。山依佛,佛耀山,來到蓮花羅漢山,能深刻地感受到,草木披著佛的祥光,神山沾著經文的靈氣,行走山間領悟禪意,在自然本真中修身養性,放飛心靈。 羅漢山是由中國著名書法家、中國佛教書畫院高級院士、廈門籍知名企業家、收藏家林志良先生(一凡居士) 發善心、發善願,於2009年發起並出資興建的大型文化旅遊休閑區;是林志良先生呼籲社會各界成功人士共同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慈善舉措。 在林先生的帶領下,恭迎500羅漢矗立於山頭,而得名羅漢山,從當初無明山頭變身為如今的人間凈土。每尊羅漢庄嚴可敬,似天界下凡,齊聚人間,甚是壯觀;又如佛山仙境,遠離人間凡塵,沒有絲毫的人間喧囂。
在這座山上,林志良傾注了所有心血。他說,這個意義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建廟那麼簡單,它體現了豐富的國家傳統文化。他不僅要全力傳播佛教文化,還要把書法的內涵也一一在山裡的石頭上、立柱等地方體現出來。令人感動的是,這座山的建造還改變了蓮花鎮村鎮的經濟面貌。「三年前,我來到這里,很多村民的家裡都還是點蠟燭,沒有電燈。」林志良說。而如今,一座山的建造工程,每日海內外遊客高達2、3萬人,解決了村民的就業,改善了困難局面,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展。
羅漢山在建期間已有10多個上市企業及美國、加拿大等國的華商來羅漢山認捐,支持羅漢山事業的發展。 羅漢山是由中國著名書法家、中國佛教書畫院高級院士、廈門籍知名企業家、收藏家林志良先生於2009年發起並出資興建的大型文化旅遊休閑區,是林先生呼籲社會各界成功人士共同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慈善舉措,景區免門票。羅漢開光屆時有500位東南亞高僧,500位佛家音樂合唱團,500位書法家同時蒞臨儀式。
林志良從小研習書法與武學,早年經營外貿企業,在商業貿易往來中樹立了良好的信譽與威望。2005年應台灣中華世紀書畫協會等單位的聯合邀請,他作為大陸書法家第一人赴寶島台北市舉辦為期14天的個人書法藝術展,台灣各界知名人士皆前去祝賀。國民黨、親民黨、新黨三黨主席及藍綠營「立委」致贈花籃達200餘個,數十家台灣權威媒體全程追蹤報道,被譽為「開啟了兩岸書法交流封閉50餘年之窗」。
自此,林志良成為大眾廣泛關注的對象,其書法作品在東南亞及兩岸收藏界備受追捧,拍賣價格一路攀升,但林先生每次都把拍賣所得作為慈善款項捐出。林志良3幅力作在海西奢享義拍會上共拍得13.4萬元高價,全部款項捐給泥石流受災地區甘肅舟曲。
林志良對社會濃厚的人文關懷也影響了許許多多行業精英。2009年林志良投建羅漢山,500尊羅漢在短短的10個月內全部認供完畢。其中包含10多個上市企業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華商,他們支持林志良,支持羅漢山事業的發展。 根據林志良介紹,他選擇同安蓮花山投建的原因有三:一是蓮花山是廈門市唯一的國家森林公園,占據整個廈門市1/4的綠地面積,山間有珍稀的古木異草、飛禽走獸,山體突兀雄偉,湖光、山色、溫泉相互映襯,風景秀美。並且自唐代佛教傳入後,禪宗文化一直在這里發展,留存了許多歷史遺跡,如一大批朱熹石刻碑文,以及宗教寺廟、傳統佛教節日,書法禪宗底蘊豐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為羅漢山文化旅遊資源的發展奠定了濃厚的文化基礎。二是蓮花山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他來到這里前周邊很多村民的家裡還是點蠟燭,一座山的建造工程,可以解決村民的就業,改善當地貧困局面,促進蓮花國家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利用,助推建設特區後花園,意義重大。三是林志良是廈門同安人,隨著閱歷的增長,他從社會上得到越多就越想回報家鄉。據林志良介紹,羅漢山文化旅遊休閑區將規劃包含禪修佛教文化基地,「1+1」書法創作基地,林志良藝術館,一村一品連鎖超市等項目。
林志良與佛結緣20多年,虔誠研究佛學,2005年被葛瑪龍多活佛認證為漢地大弟子,後由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親自授予「一凡」法號,歸於居士。他說佛之指引令他書法日積跬步,更有責任弘揚佛法,羅漢山將成為各地高僧傳經講學的聖地,羅漢山要打造為世界上規模最大,顯宗佛像最齊全的「景外羅漢山」,正在籌備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林志良說:「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人的生命有限,即使自己做到極致最後也是給社會留下一點作品而已,要讓書法藝術延綿不止,就要培養下一代接班人,這也是我實行『1+1』工程的目的。」他對書法創作基地的規劃是在這30餘畝的山地上建幾十幢書法工作室,向全國招聘書法教師,讓一個老師帶一個學生,系統地學習書法藝術,長此以往,讓書法文化無限傳承。 只要游覽羅漢山,便可見山中摩崖書法碑文,沈鵬的「頓悟」、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大和尚的「一真法界」、惠能禪師頓悟的精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林志良的「心隨天籟」等等。山水間,天地中,藝術與禪修相依,佛法與書法共融。林志良還要把他多年創作的書法作品以及眾多從海外競拍回來的珍藏存放在個人藝術館中供遊人觀賞。另外,林志良認為旅遊將帶來文化與商品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同安特產資源豐富,風味獨特,一村一品連鎖超市將推進區域品牌的發展,從而實現當地百姓收入的增長。
方寸土地見證感恩情懷,尺幅筆墨揮寫浩然正氣。林志良先生希望有更多的熱心人士前來羅漢山共修禪心,攜手造福一方百姓,傳承慈善,傳承中華民族愛的美德。 廈門蓮花羅漢山,位於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美埔村廟山自然村後,依湖而建,青山綠水,景色迷人。廈門BRT樞紐總站就設立在同安,下車後有羅漢山免費班車可直達山上,交通便利快捷。
羅漢山所處青山岩地理位置極佳。 進入青岩山,跨過山門,便能看見羅漢山。遠遠望去,一尊尊巨大的羅漢威嚴而立。羅漢山上供奉有500羅漢,均由漢白玉雕刻而成。500羅漢造型極富變化,眾羅漢似僧非僧,似佛非佛,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怒目的金剛、沉思的比丘、赤腳的行者、袒腹的彌陀,皆惟妙惟肖、神態各異。
❼ 什麼是蓮花落
蓮花落始於宋形於明而盛於清的江西新干「蓮花落」,又稱落離蓮或搖錢樹,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其內容多為勸世文,以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為主。用方言說唱,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之功能,在廬陵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經省專家論證後上報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由於種種原因,新干「蓮花落」瀕危,現代人知之甚少。
目錄
簡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徵
藝術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學作品中的蓮花落
歷史印證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
瀕危現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徵
藝術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學作品中的蓮花落
歷史印證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瀕危現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縣文化館副館長,是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江西省群眾文化學會會員。談起新干「蓮花落」,這位從事文化工作達38年的老先生始終充滿感情。 何「蓮花落」,傅正生找來一根樹枝,上面紮上一些紅紙,一邊搖動一邊說,其實「蓮花落」就是當地稱的瞎子戲,歷史上均為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戲文,內容主要為勸世文,揚善懲惡,因果報應,拜求施捨,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從善,而蓮花又是佛教的象徵,盲人演唱時大都是兩人一伍,一唱一幫,各手執一常青樹枝,上綴許多紅色紙花,為「蓮花」狀,枝丫間用線串明錢,用於搖動,「嗦,嗦」作響,助打節拍,故名「蓮花落」,也稱落離蓮或搖錢樹。久而久之,人們只曉得瞎子戲而忘了曲種原名「蓮花落」。為忌諱瞎子,斯文一點的人就改稱為光子戲,因此,「蓮花落」又有「光子戲」之名。 「竹龍又替水龍船,鬥巧爭奇色色鮮,笑煞城東王老爺,聽人齊唱落離蓮。」傅正生翻開清代同治版《新淦縣志》,朗讀這首詩後告訴記者,詩里的「落離蓮」即「蓮花落」。縣志還記載了新干「蓮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於明盛於清。傅正生說,其實「蓮花落」自古就在全國流傳,北方的「二人傳」就是從「蓮花落」演變過來的。江西「蓮花落」在歷史上影響很大,主要分布在贛南、吉安、新干、萬安、萍鄉、宜春、鄱陽、九江、鷹潭、景德鎮、撫州等地,尤以新干為典型代表。 新干「蓮花落」從清末開始廣為流傳,出現了專門從事唱戲文的敘事性「蓮花落」的職業盲藝人,演唱民間故事。其形式也在原來單曲清唱或兩人對唱的基礎上,變走唱為坐唱,由「耍花棍」發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說書」的一種演藝形式。這些盲藝人不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縣城的茶樓、酒樓賣藝演唱,並逐步形成了盲人曲藝組織——「行會」。以「八仙掛圖」作為祖師供奉,訂規立矩,收徒傳藝,相繼出現了金川鎮水磨上朝村帥有輝、瓦橋翠湖村張道龍(小名張生根仔)、神政橋鄉羅家坊易坑村熊繼生和界埠鄉黃家村黃寶蓀等「名角」。此外,神政橋鄉松溪村陳連添(又名陳蠢子)等20多個主要盲藝人也十分活躍,演技甚佳。 蓮花落《三根扁擔》
新干「蓮花落」以「曲藝本調」、「曲藝哭調」為主要曲牌,同時吸收了民間小調,採茶戲音樂,唱腔婉轉、流暢,善於敘事,宜於抒情,且用方言說唱,加之拍擊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引人入勝,特別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其傳統曲目有《天寶圖》、《絲帶記》、《羅帕寶》等。建國後創作並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劉二娃》、《血淚仇》等。
編輯本段表演形式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至於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口胃。 蓮花落表演
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時下的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展到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弦、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說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台後,已經注重於身段和動作的表演,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蓮花落流行於京、津、河北等地。 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閑蓮花落」,又稱「十不閑」或「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 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採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丑兩種角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 蓮花落在民間,由於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而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 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 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雲里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等。
編輯本段藝術形式
蓮花落有綽號稱「長手指甲」之張姓藝人,自家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帶)來紹興賣唱,並在此定 紹興蓮花落
居,先後收上虞松廈沈阿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其時,唱詞信口編造,無固定內容,演唱亦無固定基調。民國初,唐茂盛受越劇呤嗄調及宣卷調之影響,開始採用接調方法,創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賣唱而改為登台演出。演出內容多為反映農村家庭生活短篇唱詞,俗稱「節詩」,如《娘家節詩》、《養媳婦節詩》、《分家節詩》、《看相節詩》、《百蟲節詩》、《勸夫節詩》等,不過十餘篇。後演唱藝人深感接調演唱費力、單調,又不便演唱長本書目,遂開始以四胡伴奏,並加用篤鼓、竹板、三翹板擊節。演唱時,一人拉四胡,一人擊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翹板,隨音樂過門靈活打擊,一直沿用至今。 建國前,紹興蓮花落多演出於農村或城區茶館。觀眾多為農民及錫箔工人,被視為低級庸俗。建國後,有關部門為藝人組織隊伍,幫助整理書目,使蓮花落日趨繁榮。1959年,藝人王金夫首次以紹興蓮花落參加浙江省曲藝調演,演出傳統書目《鬧稽山》中「訴苦」一段,被評為一等獎。1964年藝人丁水堂亦以現代節目《兩只羊》參加浙江省現代戲調演,獲得好評。 近年來,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有較大發展,在伴奏上,有時還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其書目亦日益豐富,由紹劇改編之《血淚盪》錄音,已成浙江人民廣播電台保留節目。由《娘家節詩》整理改編之《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中演出,獲創作、音樂、演出三個一等獎。後又被選為全國優秀曲目之一,參加文化部組織之演出團,至內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區巡迴演出。1986年,在浙江省新曲(書)目比賽中,倪齊全演出之《瘋姑娘》,獲得創作、表演、作曲、伴奏四個一等獎。自1985年以來,紹興還連續舉辦3次全省紹興蓮花落調演。全縣現有蓮花落專業演員30餘人,業余演員50餘人。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代表作品有:《鬧稽山》、《百花台》、《珍珠塔》、《 娘家節詩》、《養媳婦節詩》、《分家節詩》、《看相節詩》、《百蟲節詩》、《勸夫節詩》等; 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 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中的蓮花落
《續金瓶梅》(清)丁耀亢著第十六回 沈乞兒故園歸夢 翟員外少女迷魂到了長街,一時肉癢難熬,只得把金磚高舉,打個 《蓮花落》為樂,看官聽著他道:東京有個黃表三,也會吃來也會穿。 一生好放官例債,不消半年連本三。巢窩里放債現過手,他管接客俺使錢。線上放 債沒賒帳,他管殺人俺管擔。積的黃金拄北斗,臨了沒個大黃邊。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爺娘不是親,有錢且去敬別人。三年乳哺成何用,娶了媳婦就要分。好酒好肉 老婆吃,不怕爺娘餓斷筋。生前不曾見碗米,死後誰人來上墳?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兄弟不是親,三窩兩塊說不均。同胞也要分彼此,爭多爭少要理論。有酒只和 旁人吃,自家骨肉作仇人。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老婆不是親,三媒六證結婚姻。嫌貧愛富竇家女,半路辭了朱買臣。牆西有個 劉寡婦,守到五十還嫁人。夫妻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朋友不是親,吃酒吃肉亂紛紛。口裡說話甜如蜜,騙了錢去不上門。一朝沒有 錢和勢,反面無情就變心。孫龐鬥智刳了足,那有桃園結義人?蓮花落,蓮花落。 沈三員外唱罷多時,那街上的閑人也有嘆的,也有笑的。嘆的道:「這等一家米爛 陳倉、財高北斗的人家,如今乞食為生,無有立錐之地。」那笑的道:「黃表沈三這個 光棍,錢眼裡翻身,終日鑽衙門、拿訛頭,倚官害民,縱賊窩盜,今日天不殺他,父子 雙瞎,使他活受,給人現眼!」大約暢快的多些。
編輯本段歷史印證
光緒廿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期,西什庫教堂受圍事件,被後人編寫了一個蓮花落唱段《房國梁觀陣》。」「打起竹板兒(把)蓮花落唱,蓮花落離不開唐宋元明清。「據此可見,蓮花落的題材內容相當廣泛。起源能否推溯到唐朝,不得而知。但可斷定,蓮花落的起源絕對久遠,否則內容不會很豐富。而且,健在的老人皆知道蓮花落早就有了,也曾經很紅火過。 民間流傳有一種說法,蓮花落起源於求乞討要飯(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始創蓮花落)。此說也不無道理。又一說,蓮花落是乞丐要錢時所唱的歌曲,宋朝時就有了。《五燈會光》:一日,聞丐者唱蓮花樂,大悟。蓮花樂即蓮花落,"樂"與"落"音近,故可通用。 蓮花落最興盛時期是清朝(特別是晚清)。在京城地區演唱蓮花落的老前輩是"髽髻趙(趙奎垣)"。他曾進皇宮給西太後唱過。此人的攏蔓兒不是叫"群英共樂"就是叫"群賢共樂"。此外,基本屬於同代或稍晚者有"人參核兒"、"奎弟老"、"雙月峰"、"白玉山(髽髻趙的徒弟)"等人。西直門內北溝沿地區、小地名兒叫紅橋的地方,有位德俊峰先生也擅長此藝。(德先生也是前輩八角鼓名家擅長聯珠快書,詳見《八角鼓訊》第十四期章學楷撰《快書淺論》) 蓮花落組織稱"天平會",又有"天平老會"與"天平聖會"之別。 所謂「老會」,當然是資格老,多數進過皇宮。當年,北峰窩地區曾經有個「益壽歌詞·天平老會」,即稱「老會」。反之,所謂「聖會」,就是資格較淺。徐老先生當年投師學藝的攏蔓兒就是「聖會」,把兒頭是徐子彬先生。主要成員有董氏三兄弟(董國璧、董國梁、董國棟)及其他一些人。蓮花落界投師學藝,不是拜師,而稱師傅為教師。通過邊學邊演,藝成之後,同門也好,不同門也好;老也好,少也好,彼此之間並不嚴格計較輩分。這與其他"圈?quot;很計較師徒輩分不太一樣。 徐老先生回憶,同期或稍晚的還有缸瓦市地區的「群萃同樂·天平聖會」,把兒頭是劉世榮先生。還有白紙坊地區的「子弟同樂·天平聖會」,把兒頭是高長慶先生。稍後,還有位常遠清(也叫關遠清)先生,成立個「八角鼓·蓮花落票房」,堂號是長遠堂。由這位常先生掌管,家什齊全,出賃攏子。這先生還會彈弦,當年與金小山、榮劍塵先生皆有往來。據說,常先生的"攏子"後來轉讓給關春山了。 當年,徐俊傑先生投拜的教師是董國梁先生。常與董氏三兄弟一起走局的有:盧長海、劉廣泰、尚金茂、王連青、劉世貴("群萃同樂"的老三)等人。 邊學邊演的那個年代正處於日本侵華時期。撂地賣藝餬口的蓮花落藝人有:馬騾子、白金榮、孟秀峰(也參加"為道統學"的活動)、張福祥(是白玉山先生的徒弟)。 「為道統學·天平聖會」於1950年解散。 「群萃同樂·天平聖會」「子弟同樂·天平聖會」皆於1960年解散。 1980年,蓮花落老票友劉長連先生出面,組織成立了「老年同樂·天平聖會」。每個星期六上午,在宣武藝園聚會,人員最多時有20幾位。如今徐老先生家還保留著一面「老年同樂·天平聖會」紅底黃字的錦旗(會蔓兒),可以算是蓮花落最後一個聖會的紀念物了。徐老先生睹物思人,不僅是「廉頗老矣」,而是「多已去矣」。因為劉長連先生於四五年前辭世,「老年同樂·天平聖會」也隨之解散了。其餘之人,董國璧先生辭世6年了;劉廣泰先生辭世5年了。西鐵匠營有位霍文清先生,已經年屆90歲高齡。尚金茂先生已經遷居密雲,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原是「子弟同樂」的成員,近況不詳。 蓮花落的組織為什麼稱「天平聖會」 早年演唱蓮花落常常與"什不閑"合演。文武場中,打單皮者是指揮。這位鼓佬面前有一個架子,形似"天平",即兩根立柱,下有橫牚兒固定;上有橫梁,兩頭出翹,且有龍頭、綉球作為裝飾物。這就是有"天平老會"或"天平聖會"之稱的緣由。光是打七塊竹板演唱叫做蓮花落,不打竹板演唱叫"什不閑"。蓮花落與什不閑分家,單獨演唱,應該說是藝人為了掙錢餬口,不得已而為之,致使逐漸流傳。
編輯本段角色分工
演唱蓮花落共分三種角色:扮演坤角叫「包頭」也叫「打里兒」;扮演男角叫「畫面兒」;扮演老太太叫"畫底兒"。 演出陣容大小有"行話":單底兒、單面兒,至少四個人;雙底兒、雙面兒,至少八個人。就實質而言,人多人少都可以演。相對而言,人多方便於多演節目。 另外說明一點:"子弟票房裡"沒有女士玩票,專業藝人班子有女演員。 蓮花落的表演方式是邊舞邊唱,走8字、笸籮圈兒、編黃瓜架……演員化妝是"漫畫"風格,因而活潑、風趣。
編輯本段主要唱腔
學唱蓮花落的基本功是"三節一板"。開始先由小段兒練起,多由"三節一板"加"垛板"組成。 徐老先生當年學的啟蒙小段叫"小酒樓",內容近似背菜譜,唱腔即是"三節一板"加"垛板"。 蓮花落的唱腔細分起來也類似單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調"、"路長斷"、"哭腔"、"耍孩兒"、"疊斷橋"、"靠山調"……其中的"五更調"可以說跟單弦的"湖廣調"一樣。可以這樣推測,單弦吸收了蓮花落的唱法。 另外,據說(也是事實)評戲由"蹦蹦"發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脫胎於蓮花落。就連東北的"二人轉"也是因為蓮花落傳入東北,促成了「二人轉」的產生。 蓮花落舞台表演
蓮花落常演的曲目有:《鋸大缸》(屬於什不閑唱法)、《王小趕腳》、《老媽上京》、《小化緣兒》(楊二舍化緣)、《韓湘子三度林英》(打老道)、《丁香割肉》、《老媽赴善會》、《窮富姑奶奶拜年》、《姑存(諧音字、原字不詳)打鳥》等。 徐俊傑先生是"瓦匠名門"的弟子,他的師傅是張永龍老人(賽魯班張德的高徒)。據徐先生講"姑存"是什麼?一般的瓦匠都不一定知道。實際上"姑存"也叫"閩王"(相當一國之君、皇帝之類)。"姑?quot;在什麼地方哪?凡是大廟的大殿頂上、房脊兩頭有"吞脊獸",從"吞脊獸"往下斜伸,是一條斜脊,從這條斜脊的最前頭(房檐角之上)順序往後,斜著往上排隊,除去第一名之外,順序雕塑十種禽獸。而第一名(站著的)那位就是"姑存",。順序是:頭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猊、七押魚、八獬豸、九鬥牛、行什似猴,為壓尾獸,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城裡人唱蓮花落,行話稱"井子里",城外的人稱"井子外"。"井子外"唱腔比較粗獷、野一點。 另外,票友第一句開口,習慣唱:"言的是……"而專業藝人習慣唱:"唱的是……"
編輯本段瀕危現狀
蓮 蓮花落
花落瀕於失傳,就北京曲壇而言,真正能夠演唱者,可稱是鳳毛麟角了。 算得上玩票多年了。參加了德順興餐廳舉辦的票房活動,有幸結識蓮花落老票友徐俊傑先生。據徐老先生講:京味茶館在琉璃廠東街立排時,曾經去唱過不少次。很遺憾,因去的次數太少,錯過了相識的機緣。 將徐俊傑老先生稱之為碩果僅存的蓮花落演唱者並不過分。 對蓮花落很感興趣,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在1954年,曾在護國寺廟會上聽過幾次蓮花落。我的印象是蓮花落有風趣,唱腔也具有獨特的韻味兒。二是因為我既然喜歡曲藝,因而也就很自然地關心曲藝界的事。 徐俊傑先生(現已年過古稀)在當年學藝時期,蓮花落很盛行。在幼年(八九歲時),常到白塔寺廟會聽蓮花落前輩白玉山先生的演唱。越聽越上癮。通過找門路,經「為道統學」的董國璧先生介紹,進入了"為道統學·天平聖會",跟隨教師董國梁先生學習,邊學邊演,經常走局。 蓮花落怎麼走向衰落了,有一個關鍵人物,因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論不能說很確切,但關系極大也是事實)。此公就是當年天橋「八大怪」之一「賽活驢」關德俊。這位關先生帶領關金鳳、關銀鳳、金鳳池表演蓮花落。來了個出奇制勝,扮演「活驢」,活靈活現,他們把「活驢」蓮花落唱火了。可是「活驢」尥蹶子,把其他蓮花落藝人的飯碗踢碎了。光顧其他蓮花落藝人場子的觀眾越來越少。其他藝人們掙不出養家餬口的錢,還能守著一棵樹「弔死」,隱退的、改行的,各人想個人的招兒。直至北京解放前後,除去「活驢蓮花落」之外,其他蓮花落藝人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偌大京城,只剩有兩三個蓮花落票房還在支撐著這個民間說唱藝術的局面。 1954年,突然有位老藝人出山,在廟會上賣藝。後來,又添了一位女士同場表演。據說,可能是賈玉山先生和賈玉娟女士。買賣好也罷,不好也罷,總算是蓮花落還有"餘音"。 文革動亂,10年浩劫的橫掃,蓮花落在市面上徹底絕跡。 1980年,劉長連老先生復出,組織成立了老年同樂·天平聖會。蓮花落才像出土文物一樣,展示了幾年。由於沒有接班人,老票友雖然居多長壽,但終歸也得走西行之路。這個老年同樂可稱是蓮花落界的最後一個聖會。因老票友的"西行",解散已有六七年之久了。 挖掘某種民族藝術,關鍵是看有無利用價值。蓮花落的表演風格極似東北的二人轉。人家東北人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蓮花落的衰落不等於沒有利用價值了。 蓮花落的表演是邊歌邊舞,動感強,可視性當然強。蓮花落的彩唱、化妝表演,趣味性強,具有獨到之處。 挖掘蓮化落,難度的確很大。首先是學習或說是繼承。幸有徐老先生健在,尚屬求師有門,但需下苦功無疑。不知有否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甘願一搏。再有是創新,這一步更難。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不進則退,「進」就是要創新。人家「賽活驢」就屬於敢想、敢幹、敢創新,所以他能紅極一時,獨占鰲頭
❽ 寶綸閣的景點簡介
古祠佔地五畝余,分前、中、後三進,五層山牆,層層升高,顯得氣勢宏偉威武。第一進為儀門,儀門內是八丈見方的天井,天井兩旁為廊廡,第二進為大廳,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聳立,石柱之後是二十四根圓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難以合抱。上面檁梁重疊,橫直交錯,正中的冬瓜梁粗大莊重,現堂上還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彝倫攸敘」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書。大廳高大的板門照壁後又是一個天井,其後第三間才是寶綸閣。 寶綸閣是整個祠堂的精華部分,相傳主持續建此祠的羅應鶴,明萬 歷間曾任監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職,深得明神宗龐信。羅「蓋之以閣用藏歷代恩綸」,故名「寶綸閣」,後來約定俗成地稱整座祠堂為「寶綸閣」。 寶綸閣由三個三開間構成,加上兩頭的樓梯間,共十一開間,吳士鴻手書的「寶綸閣」匾額高掛樓檐。天井與樓宇間由黟縣青石板欄桿相隔,石欄板上飾有花草、幾何圖案浮雕。三道台階扶欄的望柱頭上均飾以浮雕石獅。台階上十根面向內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幾十根圓柱拱立其後,架起縱橫交錯的月梁。圓穹形的屋面和飛揚的檐角,樑柱之間的盤斗雲朵雕、鏤空的梁頭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繚亂,而又美不勝收。橫樑上彩繪圖案優美、色彩絢麗,雖歷四百餘年,至今仍鮮艷奪目歷久不凋。 寶綸閣左右兩邊為登樓的樓梯,登上三十級木台階,只見樓上排列整齊的圓木柱,屋頂閣柵外露,飾以水磨青磚。此外為呈坎村的最高點,可遠眺黃山 天都、蓮花兩峰煙雲。寶綸閣以巧妙的結構,精緻的雕刻,絢麗的彩繪,集古、雅、偉、美為一體,堪稱明代古建築一絕。 國家建設部、文化部和許多高等院校的建築專家、教授參觀考察後認為:呈坎村無論從全村整體的天際線或從單體建築的輪廓考察,皆具有明清文化古村的獨特風格,這對研究古代的建築歷史、建築設??起及宗族制度、民俗風情、文化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❾ 金絲垂蓮什麼時候種植
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纖細的莖攀附在棚架或立柱上,密集的紅褐色或黃綠色根莖,猶如用絲線做的簾子垂落地面。夏季開淡白綠色的花,並結果。
錦屏藤不耐寒,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可露地種植,用做棚架植物,北方地區則只能做盆栽觀賞。錦屏藤的習性強健,在空氣濕潤的環境中,氣生根會自動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不必澆水也能正常生長。當氣生根過長、過於凌亂時應及時修剪以保持植株的美觀。
❿ 蓮花落有哪些別名急急急急急急急!!!!!!!!!!!!!!!!!!
「蓮花落」又名「蓮花樂」、「蓮花鬧」。自宋代以來就在京、津、唐地區民間廣泛流行內。《清稗類鈔》中具容體記載了其表演情形:「乞丐截竹為兩,以繩貫其兩端,指捩之作聲,歌樂和之,做乞憐及頌禱語,也有演故事者……」
只有這兩個,真的。你全填了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