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個小荷花
A. 怎麼畫畫荷花作文500字
畫荷花
今天依然下著蒙蒙細雨,但是我還是照例去美校上我最喜歡的畫畫課。
剛走進教室,黃老師便在一旁大聲提醒道:「今天我們上課需要一把空白的團扇。」我心想:平時我們用的都是宣紙,怎麼今天換了呢?帶著好奇,開始了今天的畫畫課。
不一會兒,黃老師便解開了謎底。今天是在扇子上作畫,畫一幅荷花圖。黃老師展示出了兩幅作品讓大家挑選。第一幅中只有一朵孤孤單單的小荷花,十分單調。而第二幅中有大片碧綠碧綠的荷葉:有清清的小河:有可愛的小蓮蓬:還有各種姿態的荷花,構圖十分生動。大家紛紛舉手,都選擇第二幅作品作為今天的主題。
在黃老師簡潔地示範後,同學們紛紛開始動筆作畫。一時間,教室變得鴉雀無聲,大家都在專心致志地作畫。我仔細地回想老師作畫的步驟,抬頭看看展示的作品,便開始了自己的作畫。首先花瓣從外向內用白粉分染,花瓣尖部用曙紅題染,用色清淡,染兩遍。接著蓮蓬用藤黃勾畫。最後用小筆側鋒勾畫荷葉。不一會兒,一朵朵清秀淡雅的荷花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團扇上。
B. 我是一朵小荷花400作文
我是一朵荷花,一朵美麗的荷花,盛放在鋪滿「綠圓盤」的荷塘中。
清晨,專我醒來了,太陽屬公公也起床了,它笑眯眯地跟我打招呼:「早啊,荷花小弟。」
「早,太陽公公。」我也微笑著向它問早,「謝謝您,太陽公公,是您的光芒才使我長得如此漂亮。」
「呵呵,這是我的義務呀。」蜻蜓多多飛來了,它繞著荷花,在池塘上翩翩起舞,時而畫一個優美的「8」字形,時而上下垂直升降,引來了小魚晶晶和亮亮,「真美呀!」它們邊看邊和我聊天,晶晶興奮地對我說:「荷花哥,咱哥倆昨晚一起做了一個美麗的夢。」
「是什麼?」
「咱們哥倆都夢見自己會飛!呵呵……」亮亮激動地說。我一聽,也為它們高興,真是心靈相通啊!青蛙小青也飛來了,它跳上荷葉,驕傲又激動地告訴我:「荷花哥哥,我昨天和爸爸媽媽還有哥哥、姐姐比賽游池塘5周,我贏了!」
「恭喜你!你可真了不起呀!」我真心地稱贊它。
太陽越升越高,荷塘里又迎來了更多的朋友,它們都聚集在這里舉行熱鬧的盛會呢!
C. 季羨林散文《聽雨》 原文
聽 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台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於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裡,同一種死文字拚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裡感到無量的喜悅,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鍾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彷彿活了起來,我也彷彿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③了。
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裡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裡,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於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D. 茶亭公園寫景作文範文
早晨,這里的人們播放音樂,做健身操;中午,這里的人們在公園門前的綠綠的大榕樹下乘涼;下午,這里的人們在公園里觀賞荷花;傍晚,這里的人們則在門前擺戲台,准備唱戲。咦?這是哪裡呢?原來,這里就是我家旁邊的茶亭公園啊!
初夏,這里不是荷花的世界,而是荷葉的世界。一片片小荷葉像一個個豎著的扁舟從黑黑的淤泥里冒出來,一片片碧綠碧綠的,上面停著一隻只蜻蜓。我看到這個美景不禁贊嘆道:「真是『小荷才入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啊!」有的荷葉已經張開了,像一把把碧綠的傘;有的荷葉還兩面向里包著,像一位害羞的姑娘。每當風雨過去了,只要你去看看,在荷葉上你肯定會發現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只要你用手輕輕一碰,它就會在那碧綠的荷葉上跑啊跑啊。如果你再稍一用力,它就從高高的荷葉上滑落下來,不見蹤影了。有些地方的荷葉還有一兩個小荷花苞相伴。但是,遠遠望去那是一片翠綠。
入夏,這里就變成了荷花的天堂。一朵朵荷花在荷葉邊頂著夏日的炎熱傲然開放。顏色許許多多:有白的;有紅的;有黃的;有紫的;有紅里帶白的;有黃里帶白的;有紅里透紫的;有下面白,上面紅的的。品種也不少:有建寧十七號;有單灑綿;有紅萬萬;有飛虹;有白天鵝……所以拍照愛好者都喜歡到這里來捕捉它們亮麗的身影。
花之美,葉之美,恰似大自然畫得一幅五彩繽紛的畫。這樣的美雖然十分多見,但是我覺得茶亭公園才是美中之美。啊!我喜歡美麗的荷花,但我更喜歡這茶亭公園!
E. 畫板報,邊上的花怎麼畫,要圖案
不知道是哪個年級畫的板報,以前同學拍的..邊上有點花可以參考。
F. 想在陽台上弄個小荷花池,怎麼弄呢
搞幾個大水缸 高高低低 虛實結合的擺放 養著更漂亮 更隨性
G. 誰能寫巴金2個作品的感受,200字左右!急!
「我多麼想再見到童年時期的腳跡!我多麼想回到我出生的故鄉,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馬房的泥土。」
巨匠上路古井依舊
昨(17)日,文學巨匠巴金逝世,成都是巴金的故鄉,在緬懷大師的時刻,請您跟隨
本報記者的腳步,去看看那口雙眼井……
昨晚,深秋的冷風走遍成都的大街小巷。正通順街雙眼井旁,那株半尺高的胭脂花依然在風中搖曳,雖然沒有花朵,但那葉子依然在陰冷的天氣中青綠逼眼。
「找到雙眼井,就可以找到我童年的足跡」,巴金曾經這樣說。人來人往,我走近這口或許是中國文學史上名氣最大的一口井———就跟冰心先生那隻白色的貓一樣,井或者貓,因人崇物。
井已經乾枯,上面用兩塊片石分別蓋住井眼,並用石砌欄桿圍成四五平方米的一片領地,跟周圍的現代化高樓和店鋪隔離開來。在井邊立有一塊石碑,立於1994年,10年過去,碑身的兩個小角已經被毀壞,碑身的文字也殘缺不全……
站在井邊,摩挲著那些質感粗糙的石欄桿,我在想,當巴金還不是一位備受景仰的文學巨匠,而是一個孩童,或是一個少年,那時,他會不會像所有成都孩子一樣,曾經在這井邊玩過響簧,轉過地牛牛?當巴金老人躺在上海的病房裡,在他生命的最後一瞬間,他是不是曾經想起遙遠成都家鄉,想起這口蘊藏他的童年的雙眼井? 早報記者羅巨浪
巴金的童年足跡
除了巴金在《我與文學50年》中對「家」的敘述,巴金胞弟李濟生日前也證實:「我老家,是在成都正通順街,又叫雙眼井。是我祖父在那裡置的產業,我祖父在清朝做過幾任縣官,後來他就辭官不做了,有幾個錢嘛,就在成都買房子。」
記憶·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樹
成都正通順街的雙眼井邊,即現在的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所在地,就是巴金度過了19年青年時代的舊居。他的許多主要作品都是以當年的這個老公館為背景寫作的,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園》等。很多喜歡巴金的讀者包括一
些外國讀者,到成都都想造訪這個老宅子,但隨著城市的變遷,如今能記憶的也只有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樹了。
紀念·青年畫家創作成《家》
巴金舊居還引出很多故事:一位青年畫家以這棵大樹為背景畫了一幅叫做《家》的油畫,這幅油畫曾參加國內外的多次畫展,深獲好評。巴金把刊登這幅畫的畫報送給了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先生。水上勉有感於此,還給這位中國青年畫家寫過信,送過書,演繹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話。這位畫家就是成都軍區戰旗歌舞團舞美設計師賀德華。
考證·專家精心復元「老家」
戰旗歌舞團還有一位老人張耀棠,花了多年的心血考證、製作出一幅寶貴的巴金老家復原圖。張耀棠是原戰旗文工團團長,他說:「1952年9月我就到成都來了,聽人家講,我們住的這個院子就是巴金的故居,里頭有5個井,其中一個井就是小說《秋》裡面淑貞跳的那個井。還有一個小荷花池,有人講,這就是鳴鳳自殺的地方,其說不一。我在這個院子里頭住了快要30年了,巴金的家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有責任把它搞清楚啊。」
省文聯主席、巴金侄兒李致曾談到,上世紀80年代曾提出過要恢復巴金故居,巴老不願花國家的錢為自己做什麼,巴老說過:「只要雙眼井在,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路,要紀念的話,寫一個牌子就可以了。」
□巴老遺憾
三部曲少了「成都」標簽
成都老作家馮水木早前回憶了1967年和巴金的一次談話。巴金當時謙虛地指出了《家》、《春》、《秋》的不足。回憶起當年的情況,馮水木顯得非常激動,「我當時的理想就是當作家,巴金的作品給我影響最大。1967年12月份,我專程去上海探訪巴老。當時巴老穿一套藍色中山服,腳上是一雙燈心絨棉鞋,正在上海作協的院子里撿石頭,而在他後面的牆上,還貼著一份他寫的『檢討』。」
知道馮水木是四川人,巴金高興地和馮水木拉起了家常,他說,「看到了家鄉人,我也想起了家鄉菜。我最想吃的就是成都的回鍋肉和雜醬面。」當馮水木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小說是《家》、《春》、《秋》時,巴金卻說道,「說句老實話,我覺得《家》、《春》、《秋》有個最大的遺憾,沒有在書中把成都的街道、橋梁、河流點出來。好多人讀了我的書後,根本不知道我寫的就是成都,就連曹禺在話劇版《家》的劇本中也是寫的西南某城。」
□巴老情結
最愛吃成都的油菜頭
巴老在成都有很多老友,著名文人車輻便是其中之一。早前,90高齡的車輻回憶起當年與巴老在一起的日子時,說到他和巴老在一起不聊文學,「擺成都還擺不完,沒得時間聊其他的了。」
車老和巴老結緣於上世紀30年代的雜志《四川風景》,隨後便成了好朋友。車老幽默地回憶說,他自己是「好吃鬼」,又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喜歡到處尋找好吃的東西,成都的老館子幾乎他都知道。巴老每次回成都都不會「放過他」,要求他當向導尋美食。他指著1993年到巴老家最後一次見到巴老的照片對記者說,每次到上海看望巴老,都會帶上30餘斤成都才有的蔬菜,青菜頭、油菜頭都是巴老相當喜愛的蔬菜。
□緬懷巴老
一些手跡
記者在成都圖書館地方文獻部見到了由巴金親筆簽名的10本圖書,這是1988年「五一」節李致從上海帶回的珍貴禮物,而今成了館藏珍品。據地方文獻部主任劉先生介紹,成都圖書館還珍藏有巴老的兩篇手稿,劉先生說:「兩篇手稿一篇是一本書的《跋》,一篇是讀後感想,都是我們文獻部很珍貴的資料。」記者看到,巴金親筆簽名的10本圖書中有中文版小說《寒夜》、隨筆《探索集》、《隨想錄》、《無題集》、《病中集》、《真話集》和4本俄文、法文版小說《寒夜》等。劉先生說,「1988年李致到上海看望巴老,我們館里請李致帶了幾本巴金的書到上海請他簽名,結果巴老另外還送了我們10本圖書。」
據了解,這幾本書,作為珍藏品,不外借。
一尊銅像
為了紀念文壇巨匠巴金百年壽誕,由四川雕塑家嚴永明設計的巴金銅像2003年6月初在成都製作完成。這尊全國最大的巴老銅像於6月20日安放在成都百花潭公園內的慧園廣場。
巴老銅像身著中山裝,戴著一副眼鏡,圍著圍巾,手拄一支竹製拐杖,正漫步走向前方。雕塑家嚴永明介紹說,銅像高2.1米,是用1噸多上好的青銅鑄造的,為國內最大的巴金銅像。嚴永明稱,巴金是一個關心民間疾苦的文學家,銅像整體上表現的是巴老的精神境界。
一座紀念館
巴金文學院新館於去年在龍泉驛北幹道竣工。巴金文學院副院長傅恆透露, 「龍泉當地政府為新館很花了些工夫,新館的布局採用了對稱的四合院結構,中間的一幢建築最為高大,共分兩層,巴金銅像擺放在一樓大廳正中,所有資料和實物展品陳列在二樓。」新館的主要建築物有巴金紀念館、綜合樓、會展樓和亭廊,以灰瓦白牆為主,格子窗、坡屋頂,平實的民居風格與巴老朴實的為人和為文相應。各建築之間分布著高低錯落的園林,栽種了成都特有的代表性植物:竹和芙蓉,園內有亭台、小橋、流水等建築小品。
H. 工筆畫學習時間
學習班沒有,我是央美工筆人物大三學生,想學可以來找我,但肯定收費的,自學的畫建議你臨摹宋花鳥小品,但這裡面很多技法你可能學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