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木蘭花
Ⅰ 大家覺得花木蘭在軍隊是什麼兵種
可能是騎兵,花木蘭本身就是北方少數民族,騎術上可能也比較擅長,再加上多年從軍,身體方面上早已接近男兒身,作為沖鋒陷陣的騎兵還是有可能的。
Ⅱ 古代士兵吃住都在一起,花木蘭十二年都沒暴露,她是如何做到的
花木蘭的故事大家可以說是非常耳熟能詳的了,隔著歲月,木蘭的機杼聲猶聞在耳,而這段傳奇的故事也流傳至今,給後人帶來了無數遐想。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讓無數人感動不已,而她身為女子卻能夠廝殺於戰場,建功立業,也讓她成為了巾幗不讓須眉的典範。
多年以來,這段故事以戲曲、演義小說、影視劇和動畫等不同的方式反復為我們進行了展現,這諸多版本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個不同感受的花木蘭,但是她們性格堅韌、忠孝兩全的形象特點是一致的。不少人提到這段故事,都深深為木蘭的堅強勇敢而欽佩不已。不過,很多人在欽佩之餘,心中也難免存有一個一個疑問,那就是花木蘭身為女子,從何能夠做到行軍十二年都不被發現的?
除此之外,專家的這段解釋並沒有完美的解釋大家心中的疑惑。就算是花木蘭是騎兵,不用和其他的戰友們睡在一起,但是她不可能十二年都不洗澡、不換衣服、不上廁所吧?更何況,女子都是有生理期的,花木蘭到了生理期的時候又該如何處理呢?她的戰友們又不是小孩子了,不可能對男女之事完全不知曉,整整十二年的時間,怎麼可能一直都沒有露出破綻來呢?
多年以來,這一直是一個困擾了無數人的問題,但是其實這也並不難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只是古代民間編纂並且流傳的一個傳奇故事罷了,而花木蘭也是一個誕生於文學之中的人物。
有關花木的事跡在史書典籍之中其實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記載,最早的時候就是來源於《木蘭辭》。《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它和同朝代的《敕勒歌》一樣,並沒有明確的文字來記述,只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才得以流傳的,歷經了二百多年的傳唱,直到北宋時期才被郭茂倩收錄到了《樂府詩集》當中。在這首詩歌當中,對於木蘭的姓氏、籍貫都沒有明確的表述,但這已經就是我們如今能夠了解到的有關於花木蘭的故事的全部“史實”了。
縱觀《木蘭辭》全全詩,通篇沒有一個字提到她姓花,但是後人卻在這個故事流傳當中,對於她不斷的進行了完善,她的姓氏、籍貫也有了幾種不同版本的解釋,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花”這一姓氏。除此之外,就連她的父親也被“考證”得清清楚楚,在唐朝時期,她還被封為了“孝烈將軍”。
其實,這些所謂的“考證”只是後人對於木蘭辭中所表述的故事的一個不斷的潤色罷了,這樣做也無非就是為了將花木蘭的形象與故事進行神化,增添她的真實性與傳奇色彩。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也不難理解,畢竟人們總是會願意相信一些美好的故事的真實性,更何況,花木蘭的故事確實也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導作用,激勵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人。
這也就是花木蘭為何能夠從軍十二年而不被發現的真正原因了:因為花木蘭很有可能只是一個文學作品中創造出來的人物,而非真有其人。不過,不論花木蘭是否真正的在歷史上存在過,都不會影響到她那種堅韌勇敢的英雄,她巾幗不讓須眉的俠肝義膽與家國情懷,至今仍值得我們去學習。
Ⅲ 生活在軍營中的花木蘭為什麼沒人發現她是女性她是什麼結局呢
在我們國家古代歷史上面出現了很多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正是這樣一個奇女子,也是我們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主人公。她憑借著她的勇氣和實力,譜寫了一篇濃墨重彩的一幕。
北魏時期的游牧民族柔然人進行了大規模入侵斗爭和對抗,政權逐漸發展和穩定。為了保護邊界的和平,北魏皇帝不得不大規模招募軍隊戰斗,規定每個家庭都必須派一名男性入伍,花木蘭的父親是一個武臣,但是因為年老病重,已經無法上戰場,無奈之下,花木蘭做出了一個令人在驚奇的舉動,那就是代父從軍。在十餘年的軍旅生涯當中,她表現得比男人還要出色,每次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衣錦還鄉之時,更是天下聞名。
花木蘭最後的結局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傳說花木蘭征戰多年凱旋歸來之後,皇上要重重嘉獎,北魏的皇帝因她的功績而寬恕她的欺君之罪便賜她一些高官厚祿,但是,花木蘭因為父親年老拒絕了皇帝的美意,從此選擇隱居深山。第二種:是自刎而死,皇帝在花木蘭在凱旋而歸之後親自接見,並且要封賞,皇帝見到未出閣的花木蘭並想納她為妃。花木蘭沒有辦法直接拒絕皇上便委婉提出了三個要求,而當天晚上,皇上便下了聖旨,封其為貴妃。花木蘭不肯就範,只能稱自己有病,將這件事情一再推脫。皇帝於是連下三道聖旨,花木蘭見狀,只有長嘆一聲而死。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花木蘭確實存在。《木蘭辭》是一首由多人寫成的詩它具有不同時期的許多特徵,但反映出北魏時期有婦女參軍,這樣說是沒有錯的。有人推測花木蘭是少數民族,這是一個合理的猜測,沒有關於她的原型是誰的歷史依據。
Ⅳ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4)軍營木蘭花擴展閱讀: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花木蘭(一說其生於412年,死於502年,享年90歲;一說生於406年。)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
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
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Ⅳ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是真實的嗎
古代徵兵如果家裡沒有適齡男丁那麼兵役是不用服兵役的,兵役都是下發到各個地方的-皇帝不知道你是女-難道村長不知道嗎?不知道女子進軍營是大忌嗎?村長長了兩個頭?,再說古代打仗簡陋多了-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你一個女子能N多年能不被發現嗎?-N多年沒有受過傷?-生理問題咋辦--冷兵器戰爭啊-受傷要脫衣服把,古代軍隊上廁所都是露天野地規定地方去解決-人來人往的-你一個人跑遠躲著大家去解決?你說你是去上廁所誰信啊-對不起你這是奸細行為,再說女人再怎麼打扮你也是女人--大家又不是傻子。女子替父參軍基本不成立。
Ⅵ 花木蘭女扮男裝從軍的時候上廁所和大姨媽是怎麼解決的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對於女子是非常苛刻的,女子在古代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古人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只需要在家中相夫教子,平時綉綉花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大作為。所以古代大多數女子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並且謹遵三從四德的教育,但是在這種封建禮教之下,還是有意外出現的,比如花木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她是一個女兒身,但是面對朝廷的徵兵,父親年紀很大,家中弟弟年紀又比較小,無奈之下,木蘭只好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開始了長達了十多年的軍旅生活。在戰場殺敵,條件艱苦,每天還要上陣殺敵,非常辛苦,尋常男子都有些受不了,但是花木蘭不僅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還立下了很多的功勞。在班師回朝以後,皇帝想要論功行賞,上次花木蘭一官半職,但是花木蘭直接拒絕了,說自己想要回家孝敬父母,皇帝也只好作罷。
花木蘭在軍營中的表現非常出眾,立下了很多功勞,職位也得到了提升,開始有了自己的營帳,有了私人空間以後,花木蘭的身份就更好的隱藏了,更加不用擔心上廁所的這些問題了。並且在古代,官大一級壓死人,隨著花木蘭的職位的上升,就算有人覺得花木蘭是女人,但是一般人誰敢說出來呢?
Ⅶ 從軍十二年,未被識破女兒身,花木蘭是怎麼做到的
對於花木蘭這個人物,相信大家在小學就早已熟悉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花木蘭是巾幗女英雄的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但是很多讀者對一問題深表疑惑,那就是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為什麼在十二年內都沒被識破女兒身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說,世界上確實有那麼一些人不大好分辨性別。這是前提。好了,說花木蘭。盡管是文學作品人物,我仍相信她的存在,因為其事有跡可循,並非孤例。《魏書》上就記載過一個類似的人物――北魏名將楊大眼的老婆潘氏,與花木蘭同時代。
還有一點很關鍵,就是先入為主。沒人會想到軍營里還有女人,也沒人會往那方面想。即便覺得花木蘭像女人,比如另一些女性特徵,名字里容易產生聯想的「花」和「蘭」――當然名字也可能是杜撰,以及說話聲音細、動作略扭捏,等等。也是基於男人的定位,說她「娘炮」或者「娘娘腔」,不會認為她就是女人。
花木蘭的容貌問題。關於花木蘭的真實形象,《木蘭辭》或者其他史籍中並沒有記載,由此可見花木蘭的容貌可能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說是長相酷似男人,不太像一名女人。試想如果一位美貌女子,再如何打扮也不會長達12年不會發現,因此可以推測花木蘭可能長相比較醜陋,因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中性人」。
關於花木蘭的家庭問題。《木蘭辭》中很清楚地寫道,「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從這兩點來看,花木蘭是只有姐姐沒有哥哥的,在那個時代花木蘭是普通的家庭面臨著服兵役,可能花木蘭父母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加上花木蘭小時候跟野孩子一樣,因此把她當男孩子一樣養大。正是如此,當花木蘭上了戰場後,表現的跟當時的男士一樣。另外,花木蘭還有一個弟弟,在古代傳宗接代思想的影響下,父母是不願意把唯一一個兒子送去戰場的。
原因三、花木蘭在軍中身份地位問題。《木蘭辭》中記載了花木蘭軍中12年獲得戰功,「策勛十二轉」和「木蘭不用尚書郎」。從這兩點可以得知,花木蘭在軍中戰功不少,這個好處就是她可以用自己的營帳,那麼她就能減少與其他士兵接觸,這樣的好處就是她的女兒身份就難以被發現了。
原因四、花木蘭非常注意隱藏自己的身份。古代女子是不能從軍的,如果被發現就是欺君大罪,這是要被殺頭的,甚至可能會牽連家族。花木蘭從軍其實就是欺君,但為了挽救全家人,她依然選擇了走上風險很大道路。
1.平胸
雖然說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花木蘭是平胸,但是我們可以進行一個合理的推斷。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女子通常是不參軍打仗的,所以軍隊之中如果有女性的話,根據一些生理特徵,比如一眼就能看到的傲人胸部,所以很容易被發現的。但是花木蘭如果是平胸的話,那麼她至少在外表上的第一視覺並不容易被察覺出來是女人。
2.男性化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說明花木蘭在家裡是老大。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木蘭她本身就要像一個男孩一樣,為整個家庭操勞。首先是身體上的男性化,木蘭需要經常下地勞作,幹家務,所以體能上更加有力,體格也要比一般女子強健。
3.有單獨帳篷
木蘭詩中,可以得知花木蘭在這12年裡打下了很多的戰功,應該有一定的地位。這樣的話,她會有自己的單獨營帳,如此大大避免了被人識破的危機。
4.他人得知卻並未舉報
說實話,男女之別還是挺大的,花木蘭在軍中12年,說不被人發現還真是不太可能。但是如果說有人發現了她是女兒身的話,卻不一定會舉報。因為軍中的女性太少了,而自己的身邊就有一位姑娘,每天能夠看上一眼心裡也是美滋滋的。
木蘭是個好姑娘,無意間看到朝廷徵兵的文書,便打算替父從軍。大概老天也憐憫她一片孝心,一不小心就建了戰功,受到天子嘉獎。然而木蘭不求富貴名利,甘願解甲歸田,夥伴們送她回家,才發現原來木蘭是個漂亮的女孩子――「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敬。她的事跡也表明了戰爭的殘酷,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的和平世界。最後說一下,花木蘭的故鄉在河南商丘虞城,歡迎大家閑暇時間前去遊玩。
Ⅷ 花木蘭女扮男裝為什麼沒在軍營裡面暴露
歷史學家認為,花木蘭屬少數民族女子,長得虎背熊腰,健壯的體型不輸給成熟的男子,所以沒被別人看出女扮男裝的形象。另外,花木蘭是騎兵,騎兵不用和步兵一樣擠在一個營帳里,他們騎馬殺敵、靠馬入睡,減少了和戰友接觸的時間。靠,讓專家這一說,花木蘭的人設頓時塌方,本來是「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嬌艷女子,讓專家一桿子就敲成碎冰。
要破解花木蘭的歷史真相,必須回到這首長詩中,因為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參考的可以稱之為歷史的歷史。
花木蘭所處的時代
文中"可汗"指的是北魏皇帝,因為北魏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所以皇帝一般稱作可汗。
北魏太武帝拓拔濤,大破柔然,爭得了和平,這期間多次戰爭,大部分都是北魏占優,所以規定家家必須有人參軍,這個木蘭詞里也是有呼應的。
如何隱藏女兒身?
花木蘭一個黃花大閨女,在軍營十幾年如何做到隱藏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戰爭的艱苦,造成生理得病變,加上長期的束甲,可能同伴也想不到會有一個女子。還有一個原因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jian,南市買轡pei頭,北市買長鞭。
其次,花木蘭肯定是做了一名騎兵,《木蘭辭》記載,「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從木蘭置辦這些騎兵所需的基本配件可以得到證實。而騎兵和步兵差距非常大,步兵的話所有人成群結隊住在一起,而騎兵幾乎整天待在馬背上,休息時候也不會卸下鎧甲,自然沒有人發覺木蘭微微凸起的衣服下藏著一個驚天秘密。再次,根據《木蘭辭》中所寫「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見木蘭在軍中極可能是一個信使,信使則可以獨來獨往,不需要和大多數人睡一起,自然不會被發現秘密。
最後,證據還是來源《木蘭辭》,從「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以看出,木蘭應該是屢立戰功,被冊封為了一個級別比較高的官職,無論是魏晉南北朝,還是後面的唐宋元明清,官職達到一定級別後就可以有自己獨立的軍帳。如果木蘭獨自住在自己的軍帳里,那麼自然就很少接觸到大群的士兵,為她保守秘密提供了很便利的條件。木蘭就這樣在軍中小心翼翼的過了十二年的戰爭生活,回到朝廷後,木蘭如實告訴了皇帝自己的女性身份。皇帝不但沒有責怪木蘭的欺君之罪,反而封她為尚書郎。可是木蘭離開家鄉太久太久,並且她是一個乖巧懂事孝順的女兒,一心只為回到年邁的父母身邊回去盡孝,最後皇帝也滿足了木蘭的心願。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托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
經過悠悠歷史,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木蘭在軍中十幾年如何躲過幾萬名士兵的眼睛,隱藏自己的女兒身份,也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