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認知
1. 當我們欣賞中國水墨畫時依然會把荷花和荷葉知覺為水紅和墨綠……請用知覺的相關理論解釋上述現象
知覺和感覺不同的在於:感覺只是感官起到作用。知覺雖然也是感官在起作用,但會收到情緒、情感和知識經驗的影響。在人的知識經驗里,荷花通常是綠葉紅花。
當人看到一樣東西的時候大腦會進行自動匹配來幫助認知。與荷花的水墨畫最匹配的就是荷花的形象。雖然荷花其實有很多種顏色,但是最常見的就是粉色。所以說起荷花的顏色,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粉色。所以反應完之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這是粉紅色的荷花。
(1)荷花的認知擴展閱讀:
知覺作為各種感覺的結合,它來自於感覺,但已不同於感覺。感覺只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卻認識了事物的整體;感覺是單一感覺器官的活動的結果,知覺卻是各種感覺協同活動的結果;感覺不依賴於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知覺卻受個人知識經驗的影響。
同一物體,不同的人對它的感覺是類似的,但對它的知覺就會有差別,知識經驗越豐富對物體的知覺越完善,越全面。顯微鏡下邊的血樣,只要不是色盲,無論誰看都是紅色的;但醫生還能看出里邊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沒有醫學知識的人就看不出來。
知覺雖然已經達到了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比只能認識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更高級了,但知覺來源於感覺,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現象,都屬於對事物的感性認識,所以感覺和知覺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形成對某一事物的知覺的時候,各種感覺就已經結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種感覺信息出現,都能引起對物體整體形象反映。
2. 對荷花的認識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何種環境下都能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愛蓮說》是中學課本里的經典學篇。講了劉禹錫「獨愛蓮」,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章中寫了三種花,分別代表三種人:
隱逸者,(課文注釋: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而隱居避世)這種人的特點是志向高潔,但逃避現實,隱居起來。
富貴者,因為牡丹花十分濃艷,從唐朝起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寵物。牡丹的價錢很貴,但富貴人競相購之,把它比作富貴者很恰當。這種人的特點是追求富貴、追求名利。
作者贊美蓮,其實是要贊美君子這樣的人,他不跟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為人正直,名聲很好,又很莊重,有獨立的人格。封建社會有這樣的人,令人敬佩!
所以,你講的蓮花的精神就是「君子」的精神了。
3. 對荷的認識和感悟寫一段話
前些日子,爸爸端回一盆令箭荷花,它那麼翠綠,那麼挺拔,顯示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從那天起,我就喜歡上了這盆花。
我用心給它澆水、施肥,沒想到過了幾天,它竟長出了一個花苞。有一次,我在陽台上給它澆水時,不小心把它碰倒了,掉到了樓下,花盆摔得粉碎,花被折斷,看著它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我多麼內疚啊!也許是出於留戀吧!我沒有把這株花扔掉,而是把它移進另一個花盆,我還是像以前那樣精心地照顧它。沒想到,它又從死亡線上活了過來,我第一次認識了它那頑強的生命力。
快到第八單元測試了,我忙著復習功課,一連好幾天都沒有給它澆水。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了它,心想:「唉,完了!這么多天沒給它澆水,它一定枯死了。」沒想到,我推開陽台門一看,啊!它沒有枯死,還是那麼翠綠,那麼挺拔。我又一次認識了它那頑強的生命力。
天冷了,我把花搬到室內。有一天,我正在做作業,爸爸對我說:「明天來裝暖氣,你可得把花搬開啊!」「知道了。」我回答。誰知後來我竟然把這事兒給忘了,等我到學校才想起來。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心裡想:這下真的完了,生命力再強也經不起暖氣烤呀!當我回到家,猛的推開門一看:啊!奇跡出現了!它不但沒有死,而且還頂出一個花苞來。
這下我可奇怪了:這是怎麼回事?我翻閱了一本關於花的書,這才知道,令箭荷花是仙人掌類植物,原產熱帶乾旱地區,難怪它的生命力如此頑強!
我愛令箭荷花!愛它頑強的生命力!
4. 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
蓮花在佛教中,象徵神聖與不滅,所以印度的國花也是蓮花。
蓮花與佛教的密專切關系,表現在佛屬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
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
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4)荷花的認知擴展閱讀:
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
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
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凈不染的境界。
5. 荷花有什麼觀賞價值
西洲曲》中寫道:「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南唐中主、著名詞人李璟《浣溪沙》中寫道:「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唐朝大詩人楊萬里曾有詩雲:「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代大學者、理學創始人周敦頤《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面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一剪梅》中寫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衫,獨上蘭舟。」…… ……。
荷花為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又名蓮花、芙蓉、芙蕖、菡萏等。在中國,荷花有著豐富的含義。首先,荷花一向被人們視為聖潔的象徵。荷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在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幾乎每個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荷花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即佛經中規定寺院里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六種花。)之一,廣泛種植。其次,荷花也被人們當作美麗的化身,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來形容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的容貌。「出水芙蓉」一詞則直到今天都還被人們用來形容國色天香、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最後,荷花還被人們用來比擬品行高潔,正直謙虛的君子,所以荷花也有「花中君子」的別名。
6. 中班語言【認識蓮花、蓮蓬和藕】的教案
活動目標:
知道荷花、藕、蓮子的特徵,以及它們是荷花的花、莖、種子部分。
能關注水中生長的植物,親近大自然.
活動准備:
實物:藕、荷花、蓮子、蓮蓬人手一個(根據季節做相對應的調整)
多媒體課件、一些荷花盪的圖片 一張凋謝的荷花的圖片,一張蓮蓬的圖片,一張蓮子,一張蓮子剝開後的圖片,一張藕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感知荷花、藕、蓮子的特徵
導入:以謎語的形式導入
一個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襖,陣陣放清香。 --荷花
1. 出示實物--荷花並提問:這是什麼?(荷花)
小結:荷花是我們家鄉的標志,在我們家鄉,有一個地方就生長荷花,那個地方就是荷花盪!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2.播放有關荷花盪的圖片並說,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標志,萬畝荷花盪!
提問:你們看見的荷花生長在哪裡?
荷花最喜歡什麼?沒有水會怎麼樣?
你們知道荷花是在什麼季節開放的嗎?
小結:荷花是在夏季的時候開放,它是生長在水裡的植物.
3.播放正在凋謝的荷花
提問:荷花怎麼了
荷花凋謝以後出現什麼了?
播放圖片蓮蓬並介紹
提問:蓮蓬是什麼顏色
蓮蓬上有好多小圓圈,裡面好像有東西,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幼兒帶著問題進行操作,人手一個蓮蓬.
把幼兒的發現告訴大家
小結:當荷花慢慢凋謝時,就會長出蓮蓬,等蓮蓬慢慢長大的時候裡面的蓮子也就會慢慢長大!
4.出示實物蓮子並介紹
請幼兒仔細看看、摸摸、聞聞,蓮子是什麼樣子的。
提問:蓮子外面是什麼顏色、形狀?
剝開後是什麼顏色?
蓮子的中間有什麼?
請幼兒動手操作
小結:蓮子是我們家鄉的特產,蓮子外面是綠色的,把皮剝開是白色的,中間有一個綠色的是蓮芯
5.出示實物:藕 請幼兒仔細看看、摸摸、聞聞
提問,藕生長在哪裡?
小結:藕是橫著長在水中的泥土裡,荷花的莖,是一節一節的;荷花謝了以後長出蓮蓬,蓮子長在蓮蓬里。荷花、藕和蓮子是一顆植物上的莖、葉、花、種子。
二.引導幼兒討論荷花與人們的關系
1、出示實物蓮子
提問:蓮子可以干什麼?
蓮芯可以干什麼?
(蓮子可以煮銀耳湯,煮粥,蓮子芯可以泡茶!)出示圖片
2、出示實物藕
提問:藕可以干什麼
(藕可以炒菜,可以做糯米藕)出示圖片
小朋友知道了這么多有關我們家鄉的特長,回家的時候也告訴爸 爸媽媽,把你學到的與家裡人分享好嗎?
7. 對蓮花的看法與認識(從古至今的方面)
古時候,特別是自儒家大興以後,儒家人認為,蓮是高潔、高貴的象徵,且版蓮花多白蓮,優雅,權樸素,兼之蓮的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後有唐一代,詩人多用蓮自喻明志,民族的大融合也把蓮的文化融入進來,道家崇蓮,佛家更是在傳到中原後,以蓮花為佛座,摒棄了早期佛教多以猙獰野獸為坐騎的現象;周敦頤的愛蓮說 一文把蓮上升到了一個極高的高度。至於,現在的人,有資格用蓮自喻的,沒幾個啦,多是附庸風雅之徒。但是,不妨礙人們把蓮當做單純的觀賞物,僅此而已。
8. 請問在佛教中蓮花的意義是什麼
天台智者大師是東亞佛教軸心——中華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他的三部著作,《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摩訶止觀》是天台宗立宗的重要典籍。其中《妙法蓮華經玄義》(簡稱《法華玄義》)的開頭,專門對《妙法蓮華經》這部大乘圓頓經典的經題作了精彩的詮釋,真可謂「口吐蓮華」、辯才無礙,據說智者大師單演說此經題的妙義,就演講了三個月,從此智者大師成為中華文明史上象徵辯才不斷、靈感不斷的一位神聖。善男、信女們若求辯才、求藝術靈感和創意,勿忘當往浙江天台山朝禮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詮釋經題中的「蓮花」(原為「蓮華」,因「華」古同「花」字,此處皆寫作「花」)的大意,本人略整理如下: 【原文】例有粗花。雲何為粗?狂花無果;或一花多果;或多花一果;或一花一果;或前果後花;或前花後果。 【原文】初喻外道,空修梵行,無所尅獲;次喻凡夫,供養父母,報在梵天;次喻聲聞,種種苦行,止得涅槃;次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次喻須陀洹,卻後修道;次喻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皆是粗花,不以為喻。 【大意】1、有花無果的那種花,是比喻外道的修為,他們盲修瞎練,白白禁慾苦行,而未能獲得真實究竟解脫的果報。是為「狂花無果」。 2、一花而多果的那種花,是比喻世間一切善行,如孝養父母等。人們由某種殊勝的善行,以此善因,來世得生欲界、色界天界,得享各種天福。以一種善行而感得多重樂果,是為「一花多果」。 3、多花一果的那種花,是比喻小乘道法。以追求個人解脫的小乘發心,修學解脫道,雖有種種苦行,只能證得阿羅漢——小乘涅槃之果。以多種世、出世間善業,而感得一涅槃果,是為「多花一果」。 4、一花一果的那種花,是比喻麟角獨覺的道法。這一類仙人是常樂寂靜,獨自修行,修行功成,於無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觀十二因緣,或觀飛花落葉,而獨自覺悟也。他們完全隱遁,與世隔絕,故稱為「一遠離行」。以一遠離行感得一涅槃果,是為「一花一果」。 5、前果後花的那種花,是比喻須陀洹果。須陀洹果是小乘的一種果位,當生證得這種果位的人,已經見道了(已斷三界之見惑),但還沒有完成實際的修道。通俗地說,就好像說一個人已經對某種事物有了決定性的知見,但還沒有在這種知見指導下完成實踐過程。是為「前果後花、卻後修道」。 6、前花後果的那種花,是比喻菩薩的六度萬行。菩薩六度的初發心,是以有情世間為環境、為對象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所以叫「先藉緣修」(緣指有情世間這種外緣)。比如布施,需要有布施的對象;忍辱,需要有難忍能忍的外界苦緣等。但是,真正的菩薩道是不能著相的,即要證得「無生法忍」,如《金剛經》所開示,雖廣行六度萬行、度無量眾生而又不斷排除我、人、眾生之相執,在勝義觀中,「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生後真修」就是說,得「無生法忍」方可真名菩薩,是真行菩薩道。但是要證得「無生法忍」,又必須有藉有情世間外緣所做的六度萬行的善因,故而是「先藉緣修、生後真修」。你看,這一句話其實就是概括大乘佛教關照世間民生、不離世間有情的菩薩精神,但同時又以超脫世間、擺脫現象束縛的出世智慧來為菩薩萬行作指導、這就使人們的精神境界能夠在心底徹底凈化(無我故無私)、使世間萬善出離虛偽,這是多麼深刻而高度辯證的思想。 然而,以上這種種花(所譬喻的行為)都不足以譬喻《妙法蓮華經》所開示的圓頓妙法,「皆是粗花,不以為喻」。 【原文】蓮華多奇:為蓮故花,花實具足,可喻即實而權;又花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又花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故以蓮華喻於妙法也。 【大意】蓮花有許多奇特屬性。 1、為蓮故花:蓮花的內在就是蓮蓬,蓮蓬是果實之聚。 2、花實具足:蓮花的出現,也就隱含意味著果實的存在。 3、即實而權:「權」是權巧方便之意,指佛陀為了引導眾生從此岸世界達到佛法彼岸世界,而有為施設的種種外在的事相。「實」指佛陀真實的智證以及眾生本具之佛性。蓮花之相,譬喻佛法弟子信眾,依佛經教,而起戒、定、慧、六度等種種外在善行。雖然這些善行的似乎是以佛果為目的,但其實,這些善行正是眾生本具佛性(或曰本覺、或曰久遠成實之本佛)的作用之顯現,若無此佛性,終不能起六度萬行,這就是「即實而權」--即因本佛性而起種種善行--念佛是誰?念佛是佛。 4、花開蓮現:蓮花開放的同時,蓮蓬、蓮子就一目瞭然,花相和果相是同時出現的。 5、即權而實:而同時,若無六度善行之昭顯,雖有佛性,終不能體認佛性而證果。如《法華經》中的窮子喻,雖有無價寶珠在衣里,而不自知,四方乞食。此因六度萬行之事相而昭顯佛性之理,正如若無蓮花之開放,不能得知此花果實的存在。 6、花落蓮成,蓮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盡管明權實二理,但這種認知仍然是相對的,是指導修行的,亦不可執「權、實」為實而需要進一步超越的,在勝義中實無「權、實」二相及差別可得。總之,唯有達到佛智究竟彼岸,方可真正明了權與實、事相與本質、用與體、相與性的實相。
9. 談談賞荷花的感受及荷花的認識
由於「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即蓮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以荷花的高潔象徵和平事業、和諧世界的高潔。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賞荷也是對中華"和"文化的一種弘揚。荷花品種豐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組成了高潔的荷花世界,... 顯示全部 由於「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荷花是友誼的象徵和使者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 在何種環境下都能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象徵清白純潔,是佛教神聖凈潔的象徵
荷花花語與傳說 荷花 —— 無邪、得不到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