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州海棠橋
⑴ 嘿嘿 誰懂南寧橫縣橫州鎮海棠橋的歷史啊 急用
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1090541.htm
⑵ 橫州市哪裡有修單車的
仔細找找的
⑶ 橫州鎮的景點介紹
城西有全國第一座低水頭發電站--西津水電站,西津湖風景區,海棠公園(海棠橋、海棠亭、懷古亭、淮海書院等多處古建築),橫州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坐落地),中華茉莉園等景區!
⑷ 橫州有哪些景點
全國第一座低水頭發電站--西津水電站,西津湖風景區,海棠公園(海棠橋、海棠亭、懷古亭、淮海書院等多處古建築),橫州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坐落地),中華茉莉園等。
⑸ 橫縣有那些旅遊景點呢
嶺腳村是廣西生態富民家園示範村,也是南寧市一日游范圍內很有特色的生態旅遊村。它位於橫縣縣城北部,校椅—橫州二級公路旁,距縣城3公里,距南寧市100公里。該村自然風光極富農家特色,村後嶺上是茂密的松林,嶺腳山下是蔥郁的果園,村前緩坡地是美麗的農家田園,種植有茉莉、水稻、蔬菜等,村內樓房掩映綠樹中,鳥語花香,特別是流經村邊3公里長的馬筆溪,經過勤勞朴實的嶺腳人多年的培植,形成了 3公里的竹林帶,竹溪相映,纏繞綿長,蔚然成趣。四季常青的翠竹、水溶樹、松林、春夏秋不斷的茉莉香,春來桃花紅,木棉開,還有流動的溪水,轉動的水車、竹橋、竹排等自然景色如詩如畫,令人陶醉其間。嶺腳人正是利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開辦農村生態旅遊項目吸引遊人。
目前,該村3公里的竹林帶開發了200多米作為旅遊點,有了停車、餐飲等設施,遊人可開展3公里的沿溪竹林游,可採摘盛開的茉莉花,參觀農家生態庭院和稻田養蛙等農業生態項目,還可開展自助燒烤、釣魚、劃竹排、走竹橋、抓田螺、螃蟹等各類節目。現嶺腳村日遊人1000多人,旅遊收入2000多元,逢節假日日均遊人2000多人,旅遊收入4000多元。另外,嶺腳人做的農家飯菜和風味小吃也很有特色,有橫縣特色魚生、農家白切雞、米粽、米糕、糍粑等,地道實惠。嶺腳村正以其低消費而富有特色的農村生態游,吸引越來越多的遊人。
為進一步做強做大嶺腳村的生態旅遊,嶺腳人計劃近期投資300多萬元建設鄉村別墅、綠化美化環境、硬化道路、擴大竹林游范圍等。屆時嶺腳村將吸引更多的遊人,生態旅遊收入也將更上一層樓。
⑹ 南寧的風景什麼地方最好游覽
一是五象廣場旁的南寧第一高樓地王國際大廈雲頂,可俯視全城,景觀獨特。
二是青秀山龍象塔,秀美山川盡收眼底。
⑺ 廣西南寧市橫縣橫州公園是不是叫海棠公園
不是哦,江濱公園倒是有人稱之為海棠公園,因為海棠橋和海棠亭都在那裡。就在鬱江岸邊,博物館旁邊。
橫州公園就叫橫州公園,裡面有革命英雄紀念碑和桃林,步道還連著體育館。
⑻ 大家幫我找找廣西橫縣海棠橋的資料啊!今晚寫作文用到!
橫縣
海棠文化凸顯橫州歷史
編者按:據《橫州志》記載,橫縣建置始於西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10多年的歷史,比南寧市建置還早400多年(南寧建制始於東晉大興元年,即公元318年)。千百年來,橫縣人民在這塊土地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古跡。有為紀念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而修築的伏波廟,有傳說明代建文帝避難達15年的應天寺,還有被貶謫編管橫州的北宋詞人秦觀,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的徐霞客也在橫縣駐足……重訪古跡,溫故歷史,讓人在感嘆過去之餘,激勵自己奮勇前行。
古樸的海棠橋已成為橫縣標志性景物。 俸顯斌 攝
--------------------------------------------------------------------------------
橫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名勝古跡遍布全縣,在縣城橫州鎮有許多歷史遺跡,地處縣城西隅香稻溪河口附近的海棠公園就是懷古的好地方。歷經幾百年風雨和洪水沖刷仍巍然屹立的海棠橋,在原址仿古修建的海棠亭、懷古亭、淮海祠、秦觀塑像及博物館,都充滿了濃濃的古韻,將踏入海棠公園的人帶向遙遠的回憶。
海棠橋,是海棠公園內現存最好的古跡,它橫跨香稻溪。其始建於宋紹聖時期(公元1246年),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橋長30米,高9米,橋面寬1.8米,土石結構,是原縣城往西部地區必經之橋梁。據《橫州志》記載,「長虹飲澗,靈鰲架空」,「春濤秋潦,民無病之嗟;霽月光風,士有詠歸之樂。」它是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跡,橫州古八景中的「海棠幕雨」、「紫水呈祥」就成景於此。紹聖四年(1097年),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的北宋詞人秦觀(1049年—1100年,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遭貶謫編管橫州,曾於橋畔祝生家留下「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的詞句,海棠橋因此而得名。秦少游在橫州的一年多時間里,還在海棠橋附近設館講學,廣收門徒,不少人士慕名求教。後來的淮海書院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這對橫州以至廣西文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據介紹,秦觀離開人世後,橫州人民非常同情他、懷念他,明清兩代,陸續為他重修了浮槎館、海棠橋,修建了淮海書院、海棠亭、浮槎館等,匯集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無數詩詞詠唱流傳。只可惜到現在大部分古跡盪然無存,惟有海棠橋至今依然保護完好,它已成為橫縣標志性景物。有關海棠橋還留下許多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其中《海棠公公捐土三尺》最為人熟知。
傳說,清朝乾隆年間,橫州知州率眾以石易木重修海棠橋。州府張榜募捐修橋,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是日,橋將成,眾匠完工後待歸,見一老者在橋旁邊微笑,匠人便問其將捐何物。老者說:「我已老朽,何來錢物?願捐土三尺,以表寸心。」眾人視其老態龍鍾,何來力氣捐土,大笑其「力不從心」,各自回家。
次日,洪水暴漲,石拱橋被淹沒在洪水中。
數日,洪水退去,石拱橋經受考驗,橋面上增高三尺潮泥。匠人見橋已成,歡欣雀躍,回想洪水前老者捐土三尺之說,無不驚嘆。
此後,海棠公公為海棠橋捐土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海棠公公為海棠橋捐土三尺,成了群眾為修橋補路積極捐款捐物捐力的美麗化身。海棠橋橋面上的三尺土,雖然歷經風雨,但現在到海棠橋依然看得到。
在海棠公園內,還有懷古亭、海棠亭、秦觀像等景觀,這些都是1988年原址上仿古重建的,使得這里古韻猶存。並且還在西北隅新建了兩層仿古琉璃式建築——橫縣博物館,集中陳列歷年縣內發掘收集的珍貴文物數百件,其中有《夫子杏壇圖》,圭壁銅鼓、各式錢幣、石器、瓷器、壯族生產生活用品等,在此可詳細了解橫縣2100多年人文歷史的滄桑演變,領略駱越後人聰慧的才智。
每日晨曦黃昏,晴晚月夜都有許多居民到此休閑游樂。海棠公園里古今文化,也吸引著眾多學術團體和遊人到此參觀游覽。隨著"花都"經濟的蓬勃發展,「花都」文化必然伴隨凸顯其重要的一面,從經濟「花都」逐步過渡到文化「花都」,從而形成一部新的橫縣發展史。千年的海棠文化將成為「花都」文化和發展「花都」旅遊的新亮點。
古韻十足的懷古亭。 俸顯斌 攝
去這幾個網看一下,我查來的。
http://www.nnrb.com.cn/qx/0408/040823/qx4.htm
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5-01/06/content_3468041.htm
⑼ 醉鄉春的賞析
「喚起」是一種鳥,有稱為「春喚」或「報春鳥」。少游酒醒之後被報春鳥叫醒,這時看到海棠花開的春色,心情自然大好。
瘴雨過,海棠晴,春色又添多少。是本詩的名句。瘴雨指的是當時橫州古八景之一的「海棠暮雨」。當年鬱江邊長滿海棠花,暮春盛夏,溪水潺潺,每當夕陽西下,雲霧驟集,細雨綿綿,不一時雲開霧散,雨停日出,好一派詩情畫意。瘴雨在這又比喻秦少游仕途上的坎坷與不幸。但當少游看到海棠花開後,完全沉醉與橫州美麗的風景,一切煩惱都炮到了九霄雲外。這樣婉麗和豁達的詞文,表達了少游由憂郁到喜興的心情,再沒有落在異鄉為異客的苦感了。次句一經傳唱,便廣為流傳。祝書生家旁的稻香橋更因此更名為海棠橋,這就是橫州鎮海棠橋的來歷(海棠橋已經成為橫縣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少游從此和橫州融為一體,宋代橫州郡守劉受祖在游記《海棠橋記》中寫道:「今之言寧浦(橫州)者,必曰海棠橋,言海棠必曰秦淮海。是州以海棠橋重,橋以秦淮海重矣。橋名海棠,未可更也。」
社瓮是釀酒的瓮子,因為心情好,這酒在詞人眼中也釀成微笑,可愛至極。少游喝酒,沒有酒杯,只有椰瓢,而且已經半破,眾人一起舀酒暢飲,是何等的歡樂。結局方面,充滿人生哲理,少游晚年,倍感認識間、官場上充滿坎坷,荊棘載途,而唯有醉鄉海棠花開,春意融融,相形之下,人間未免太小了,於是一聲嘆息:「醉鄉廣大人間小」。
後來橫州有人稱贊這首詞:
一脈香溪水自東,橋邊無復海棠紅。
秦郎跨鶴千年去,留得豪吟拌晚風。
海棠暮雨碧沉沉,觸動騷人一片心。
當日少游曾戾止,祝生最契訂知音。
槎江古跡海棠橋,秦觀風流歷四朝。
祝氏芳鄰今在否,幸餘明月掛香飄。
⑽ 關於秦觀的事
1.飽賞橫州好風光
1098年,秦觀編管橫州(今廣西橫縣)。期間,寫下《寧浦浮搓館書事》、《月江樓》、《醉鄉春》等詩詞。
在漫長的放逐生活中,秦觀看到了庶民的疾苦和朝政的腐敗,思想和行動都向積極的方面轉化。初到橫州時,秦觀的情緒是低沉消極的。他在《反初》詩中寫道:「一落世間網,五十換嘉平,夜參半不寐,被衣涕縱橫。」在《寧浦浮搓館書事》詩文中寫道:「身與扶鳩為二,對月和影成三,骨內未知消息,生死到此何堪。」這兩首詩,是他對自己隻身櫛風沐雨、漂泊異鄉、孤苦寂寞的傷感心情的寫照。 可是,好客多情的橫州人民,絢麗多姿的橫州風光,卻給秦觀在寂寞中帶來了歡樂,在茫然悲痛中看到了希望。
秦觀到橫州後,住在城西高嶺上的「浮搓館」。盡管是「編管」,但仰慕秦觀的人士不少。畢竟秦觀是當時的大詞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的詞句誰人不知曉?故而,「浮搓館」里常常是高朋滿座,書詩飄揚,這多少也給秦觀帶來點安慰。盡管門庭若市,高朋滿座,秦觀始終不忘權貴對他的迫害,始終懷有對小人的憤懣。為此他寫下了不少訴說哀愁的詩詞,其中《浮搓館抒懷》六首最有代表性。「自是遷客多病」、「愁人日夜俱長」、「安得此身作石,一齊忘了家鄉」,這些詩句最能體現其當時病困、愁苦、思鄉的心情。在浮搓館,秦觀與住於城西香稻溪旁的祝秀才成為摯友,常在一起賦詩填詞,飲酒為樂。他們春遊缽嶺(位於縣城西北約3.5公里處,唐貞觀年間山頂建有慈感廟,半山建有歇腳亭,缽嶺春遊為橫州古八景之一),夏登南山(南山又名寶華山,位於鬱江南岸,距縣城20公里,相傳山頂時有「寶氣」,寶華朝煙為橫州古八景之一),秋眺郁水明月,冬覽烏蠻積翠(烏蠻
積翠是橫州古八景之一,位於縣城東35公里處,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征討交趾時,為通航開浚險灘,後民眾在烏蠻灘北岸建伏波廟紀念他),飽賞了橫州的美好風光。此時,他猶如置身於故鄉江南,心情也許沒有「寵辱皆忘」之感,但確有「其喜氣洋洋」之興。在《寧浦浮搓館書事》中有詩雲:「魚稻有如淮右,溪山婉如江南,自是遷臣多病,非關此地煙嵐。」可以看出秦觀興致勃勃的心情。
2.海棠橋下留墨香
江山多嬌,摯友多情,給秦觀帶來了無限的歡樂。祝秀才家旁有一橋,橫跨香稻溪,何時建無考。
一天,秦觀醉卧祝家亭上,醒後面對香稻溪兩岸一片片的海棠花,寫下了《淮海集》中的名篇《添春色》(又名《醉鄉春》):「喚起一聲人悄,衾冷夢寒窗曉;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釀成微笑,半缺癭瓢共舀;覺顛倒,急投床,醉鄉廣大人間小。」這篇唱詞一時傳開,州人以海棠名橋,橋與秦觀便緊緊地連在一起。宋代橫州郡守劉受祖在游記《海棠橋記》中寫道:「今之言寧浦(橫州)者,必曰海棠橋,言海棠必曰秦淮海。是州以海棠橋重,橋以秦淮海重矣。橋名海棠,未可更也。」秦觀以「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這樣婉麗而豁達的詞文,表達他自己由憂郁到喜興的心情,再沒有落在異鄉為異客的苦感了。以後,秦觀在《月江樓》這首詩中寫道:「仙翁看月三百秋,江波日去月不流。肯因炎塵溟空闊,直與江月同清幽。蒼梧雲氣眉山雨,玉蕭三弄無今古。九天雨露蟄蛟龍,琅玕祠長憑清虛府。」月江樓是橫州古城牆一座城樓,位於城的東南面,瀕鬱江,每當皓月當空,登樓遠眺,鬱江確是「江波日去月不流」的奇麗美景。在這首詩里,與其說寫景,不如說以詩述志更為恰當。他將自己比作蛟龍隱伏在九天雨露下面,這與先前那種「被衣涕縱橫」的悲鬱心情成為鮮明對照,這是秦觀思想上一次很大的轉變。
3.奮筆疾書為民怨
在祝秀才的資助下,秦觀在橫州創立了第一間書院——淮海書院。在書院里,他廣收生徒,親自講授四書五經,更重視給學生傳授寫詩填詞等知識,還教以禮義之節、成人之道。學生稍不率教,必痛自責己,有時竟至傷心落淚,故學生多受感化,州人求學日盛。每有閑暇,他便約祝秀才到學生家裡做客。有一天,他們在海棠橋下,見一漁女伏在一老翁屍上號啕大哭,他們便疾步前往問明原委。原來,當時鬱江有一種名貴的魚,俗稱老鼠魚,魚頭小身圓,肉肥質嫩,是筵席上不可多得的佳餚。因魚生於深水底下的石縫里,很難捕捉。故一些達官貴人往往不惜重金購買,以宴賓客。以後,外地來了一位州官,為了吃到這種佳品,便強令漁民,以鼠魚代稅,定期交納,如有欠交者,便施以酷刑。因此,橫州人又把老鼠魚改稱為官魚。這位漁翁就是因沒有按時交納官魚,才在酷刑下喪生的。秦觀聽後,義憤填膺,當場出資為漁女葬父。回家後,又奮筆疾書為漁女鳴冤。不多久,官魚廢除,州官被懲,漁民無不額手稱慶。秦觀高興地用家鄉話說:「今後不叫官魚,叫佳魚為好。」因「佳」與「嘉」諧音相同,故橫州人又稱「老鼠魚」為「嘉魚」。
4.如今猶誦海棠祠
秦觀離開橫州後,州人為紀念他,在他講學的地方建起了醉鄉亭、海棠祠、懷古亭。秦觀溘然而逝後激起了人們的無限悲傷,當時橫州的平民學士一批又一批地前往鐔州弔唁。而同一時期被貶到宜州的「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當即揮淚寫下一首悲壯的七絕《鐔州即事》:「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豪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味,西風吹淚古藤州。」
秦觀在橫州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卻被歷代的官紳文人所頌揚。打開橫州(縣)志看,贊頌秦觀的詩詞比比皆是,成為當地文學創作的一道亮麗的歷史人文景觀。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吳時來的一首七律。吳時來是明朝嘉靖進士,官至刑部給事(即督察官),由於受到奸臣嚴嵩的陷害,亦遭貶謫橫州。當時他常到海棠橋拜謁海棠祠,觸景生情,憶古撫今,亦在橫州寫下一首名篇《謁少游詞》:「萬端誰辯是和非,三黨鐫成元佑碑。吾道豈能無此輩,他鄉猶幸見荒祠。佛書訐漫賃人語,實錄增添敢自稱。卻笑醉鄉偏廣大,如今猶誦海棠祠。」秦觀離開人世後,橫州人民非常同情他、懷念他,明清兩代,陸續為他重修了浮搓館、淮海書院、海棠祠等,匯集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只可惜到現在大部分古跡已盪然無存,惟有海棠橋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它已成為橫縣標志性景物。
如今,秦觀已離開我們有九百多年,他在橫州所作的詩文,除少數還記載在州志外,大多數已散失。但是,橫縣人並不因為歲月的流逝而對秦觀的深厚情誼有絲毫忘懷,他們在奔流的鬱江岸邊、海棠橋畔、香稻溪旁修築了幽雅的海棠公園,在原址上仿古重建懷古亭、海棠祠、醉鄉亭等亭台樓閣,立秦觀塑像一尊,鐫刻詩對在石碑上。詩雲:「海棠暮雨碧沉沉,觸動騷人一片心。當日少游曾戾止,祝生最契訂知音。」「槎江古跡海棠橋,秦觀風流歷四朝。祝氏芳鄰今在否,幸餘明月掛香飄。」每日晨曦黃昏,晴晚月夜都有許多居民到此休閑游樂。海棠公園里古今文化,也吸引著眾多學術團體和遊人到此參觀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