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荷花批註
A. 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的批註
午後,我懷著悠閑的心情慢慢地散步,無意間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回屋後面有答一棵棵蒼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透露出鄉村恬靜的氣息。茅屋旁有一條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裡的游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陽光的照耀下,河面顯得波光粼粼。一陣微風吹過,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漣漪。溪面上有幾朵美麗動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開;有的含苞待放;還有的似放似沒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紅,像一位位面帶輕紗的羞澀少女。小溪旁有一叢叢青翠欲滴的小草,長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襯托下,更顯得碧清可愛。
茅屋前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他們剛剛喝了一些酒,從他們紅彤彤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略帶醉意,靠在一起,用吳地的方言一起親熱的交談,旁邊的二兒子還不時插上幾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兒子正在小溪的東邊,豆地里辛勤地鋤草,幹得多麼賣力呀!而二兒子也並沒有閑著,正在用竹草細心地編織著雞籠,十分專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兒子呢,幹不了什麼事,只能趴在小溪邊一邊調皮地逗著游魚,一邊剝著蓮蓬吃,搖著小腳的樣子真令人喜愛!
多麼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獃獃地站在哪兒,久久不願離去…
B. 荷花說明文閱讀500字帶批註
蓮花大而芳香,通常為白色和淡粉色,也有精心培育出來的有條紋的和深紅色的品版種。北美洲權則有開黃花的黃蓮。蓮莖一般空心挺直,個別蓮頸上有絨刺,蓮葉有細茸毛,不沾水。開花後,平頂的蓮蓬每個孔里結一粒種子,亦即蓮子。蓮子的生存能力是植物中最長久的。1951年,有人在東京附近的一個泥炭沼中找到了3粒2000年前的蓮子,其中一粒發芽、開花,最後結果。
蓮長在中亞,西亞、北美,印度、中國、日本等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但許多人都誤以為蓮產於埃及和地中海一帶。
公元前約500年,蓮傳入埃及,可能是由波斯人帶去的。古埃及人裝飾廟宇柱頂的「蓮苞」,仿自睡蓮,而荷馬史詩「奧蓮賽」(Odyssey)其實是喝了用落柘棗(與蓮沒有關系)釀制的飲料而進入逸然忘卻煩惱的境地。希臘作家希羅多托斯描述埃及植物的時候寫道:「河中生長著一些像玫瑰的百合;果實生長在像黃蜂窩的莢里。有很多像橄欖核大小的果實可以食用,可以吃鮮的,也可以吃乾的。」他所說的顯然是蓮。
C. 這句話寫批註
我們要學習花那朴實無華的品質
D. 草房子五個精彩片段加賞析批註 非常急阿謝謝
1、余輝育紅磚的顏色融在一起,烘托出當時農村環境的惡劣,將一切植物擬人化。,彷彿在這種陽光下一旦呆久了,想挽留卻沒勇氣,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頭.夕陽正將余輝反射到天上。,而當太陽如金色的輪子,厚厚實實的雨幕。因此,彷彿最後一顆太陽已經永遠的飄逝。河邊的蘆葦葉曬成了卷。空氣一天一天緊張起來:利用環境描寫,當時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陽光。太陽才一露臉,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未綻開的荷花的挺立墨黑的模樣。
2、像幾支碩大的毛筆,就會被燒著似的,已經能擔負家庭重擔,如,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雨的氣勢浩大。
3、生動傳神的寫出了微風的輕柔與微風吹拂時情態: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賦予了它一系列人的動作,將白鴿擬人化。賞析,那個黑點已完全消失在黃昏時的風雪裡……賞析.桑桑再往前看、露,引人入勝,也側面烘托出太陽的炎熱難耐.雨根本沒有停息的意思。給文章添了文采,又把清香吹得四處飄散,堤中又有堤。引發讀者思考。會游泳與不會游泳的孩子。若是風起。烘托出一片和美安適的情景,暗示了細馬已經懂事,這雨幕飄飄灑灑,引發讀者思考與擔憂,直滾到人的頭頂上時。壩中又有壩。並且寫孩子們一個一個游泳與行人匆匆的走,遮擋住了一切,都是匆匆的樣子。渲染出緊張的氛圍。結尾意味深長,河上到處是喧鬧聲: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其中「翻卷」一詞用的很好,天地間便彌漫開無形的熱氣、後悔的心情,把站在磚堆頂上的細馬映襯了一個細長條兒。
4、環境描寫也為下文細馬家被淹作鋪墊,從此,在空中瀟灑而優美地展翅。。寫出了農村夏季風情的景色,彷彿天河漏底.眼下的夏。
5、滾動。,將雨幕比作巨瀑。到處在築壩。,拔高與穿梭.微風翻卷著荷葉,將細馬染成濃濃的土紅色……賞析,好像在准備隨時往後撤退,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幾枝尚未綻開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引人入勝。、圍堤、襲擊。賞析。
6、大路上,產生了表演的慾望。陽描寫的一系列動詞優美恰當:樹木,滿空中泛著迷人的白光,天地間就彷彿變得火光閃閃了。雨大時,天地間將陷入綿延無窮的黑暗: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居然在見了陌生人之後,是地地道道的夏天: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作者的喜愛之情。賞析。就只剩寫了這厚不見底的雨幕,拔高與穿梭富有情趣、雄偉磅礴的景象,滑翔或做集體性的俯沖。天空低垂、村莊,將未綻開的荷花比作碩大的毛筆,生動形象的寫出天氣的乾燥炎熱,偶爾有人走過,都被這難忍的炎熱逼進了河裡,黑黑的豎著,朦朧的淚眼裡.這些小傢伙。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烘托出寂靜安適的氛圍,轟隆隆滾動過來。生動形象的寫出白鴿們飛翔時的形態,鴿群從天空滑過時。:傳神的寫出了桑桑難過,一切植物都無法抵抗這種熱浪的襲擊,猶如巨瀑。
E. 草房子十個精彩批註
1、第一章:禿鶴:多有鄉村情趣的草房子啊!那些花草如點睛之筆精巧地點綴著這如金子般閃亮的草房子,從這些草房子中可以看出校長對同學十分關愛。
2、第二章:紙月:這些白鴿真可愛,在白鴿群中的紙月,也是那麼漂亮,那怕羞的神情,那半眯的大眼睛,從作者的筆下,我真切看到一個無助而怕羞的女孩。
3、從這樣一個智者的目關里,我領會到慧思和尚已在此寺中修練了多年。那那深遂的眼睛讓我想到兩個字:深刻。
4、第三章:白雀:現在桑桑的工作可不一樣了!以前,他只是油麻小學的一名四年級的學生,現在可是蔣老師和白雀姐之間的小信鴿,哈哈!桑桑,你不必這樣緊張,你又不是小特務,你怕誰來搶信呢?
5、第四章:艾地: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官司,一邊是有理走遍天下的秦奶奶,一邊是造福孩子的學校政府,幫了秦奶奶,孩子們怎麼辦,幫了學校,秦奶奶又鬧,真讓人束手無策。
F. 唐詩中 "花花世界"——荷花批註
荷花入詩,情彩飛揚,雅俗共賞,有人借荷香淡淡抒發清閑散淡情懷,有人借荷花艷艷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傾訴相思苦情……凡此種種,多姿多彩,荷為人而生,文因荷而貴,人荷相映,演繹了一首首洋溢著生命情愫的華彩詩章。
(一)、清閑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抒寫詩人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一、二兩句遇景入詠,融情於景。夕陽西下,素月東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一快一慢凸現詩人的愉悅心理。三、四兩句即事抒懷,活靈活現。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披頭散發,靠窗而卧,逍遙自在,令人羨慕。五、六兩句細化身心快感。清風送爽,荷花飄香,如絲如縷,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悅耳,如絲如箏,清幽絕俗。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意境幽深靜謐,情調高雅別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詩人悠然自得,閑適自樂的素淡情懷,為下文抒發詩人渴盼知音,懷想故人創設了氛圍。
(二)、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齡的《采蓮曲二首》(其二)刻繪田田荷葉之中、艷艷荷花之下采蓮少女的美麗形象,意境優美,情調歡快。「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一、二兩句寫詩人佇立凝望,人花一體,難以分辨的情景。羅裙舒展,綠如荷葉,宛見采蓮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臉相迎,艷若荷花,如睹采蓮少女歡聲笑語之態。荷葉羅裙,人面荷花,渾然一體,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幾乎分辨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哪是荷花,哪是臉龐。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成了美麗大自然的一部分 ,或者說竟是荷花精靈!三、四兩句寫詩人眼花繚亂之際,走神錯意之時的意外發現,展示青春少女的無限活力。采蓮少女與綠荷紅蓮融為一體,忽然不見蹤影,詩人踟躕悵惘,驚奇不已。可是,沒過多久,蓮塘之中歌聲四起,熱鬧非凡,詩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然在這綠葉紅花的荷塘之中,彷彿是和詩人這樣的觀望者開了個玩笑。這群江南女子啊,聰明美麗,天真活潑,出沒綠波紅花之中,歌唱勞動,歌唱生活,充滿著青春活力。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如荷飄香,如花美麗的青春風采。
(三)、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詩》以痴心傻氣的想像來抒發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兩地相思的閑愁苦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也是沒大小,沒體積,不具形象的東西,測定起來很不容易,可是詩中女主人公卻異想天開:試把我們兩個人的眼淚,分別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麗的荷花被誰的淚水浸泡而死。顯然,在她心目中看來,誰滴的淚多,誰的淚更苦澀,荷花就將為誰而「死」,那麼,誰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測定出來了。比試滴淚,滴淚成池,淚淹芙蓉,見證愛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語非性情中人不能設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離情的可靠見證。李商隱的《板橋曉別》化用典故,抒寫情人的離別苦情。「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一、二兩句遠眺近觀,點明離別的時間、地點和朦朧奇幻的環境氛圍。三、四兩句分別化用典故寫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傳》上說,琴高是戰國時趙人,行神仙道術,曾乘赤鯉來,留月余復入水而去,詩人此處把遠行之人比著乘鯉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實為虛,奇幻天真。「紅淚」句暗用薛靈芸事。據《拾遺記》記載,魏文帝美人薛靈芸離別父母登車上路,用玉唾壺承淚,壺呈紅色,到了京師壺中淚凝如血,詩人此處將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為水中芙蓉,以表現了她的紅潤美艷;又由紅色芙蓉進而想像出它的淚也應該是「紅淚」。這樣,一朵艷艷芙蓉勾畫出了俏麗佳人泣血神傷的情景。
G. 小古文《荷》及注釋
原文:
《荷》
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
注釋:
直:筆直的
或:有的
形:形狀
橫:橫著
曰:叫做
之:的
拓展資料:
譯文:
河中種著荷花,每到夏天荷花開花。荷花的梗是筆直的,荷葉的形狀很圓,荷花的根莖橫著生長在泥中,叫做藕。藕有幾節,中間有孔,斷的時候有絲。
賞析:
這篇小古文讀起來,覺得艷麗而清新。從上到下,花、梗、葉、莖,有花有朵,有形有色。特別喜歡「荷梗直立。荷葉形圓。」一個「直立」,用得真好,把荷梗寫活了,好像那梗是荷的腰似的,腰挺得直直的,給人一種亭亭凈植的動態美。
「荷葉形圓」,這樣的表達方式讓人喜歡。無形中強調的是「圓」字,讀過之後,你會覺得荷葉圓圓的,大大的,惹人憐愛,讓人欣喜。另外,從朗讀的角度看,最後讀「圓」,口形是打開的,那種感覺彷彿心也打開了,變得開闊了。
喜歡「莖橫泥中」的「橫」字,那種橫躺的感覺真是美妙。彷彿那油油的泥巴是藕溫軟的床。莖在泥中,躺得舒舒服服、自在逍遙。最後一句,由前面的四字詞語變成三個字,句式變了,節奏變了,好像音樂的節拍一樣,到這兒有了起伏,有了變化。語句就有了靈氣,就顯得不僵化,不教條。文字的表達,語句的生動就在這里。
H. 描繪花朵的好句摘抄加批註,好嗎
1、月季紅艷艷的花兒在枝頭首怒放,顏色是那麼濃,那麼純,沒有一點雜色,簡直像一團燃燒的火焰。
2、一陣風吹來,蜻蜓花搖了幾下,那樣子多迷人,真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著優美的舞蹈。
3、滿塘的荷花荷葉,遠遠望去就像碧波上盪著點點五顏六色的帆,煞是好看。
4、每逢秋風來臨,露水成霜時,樹葉脫落了,群花萎縮了,惟有菊花迎風而立,傲霜怒放,五彩繽紛,千姿百態。
5、紫丁香盛開的時候,花先呈淡粉色,接著就變成了淡紫色,形狀像天上的小星星。
6、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紅梅、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首詩。
I. 荷塘月色第四段批註
荷塘月色第四來段關於葉子描述很多源,用寫景抒情的方法,將情和景聯繫到一起;
先筆滿眼茂密的荷葉,後筆多姿多態的荷花,順筆寫縷縷的荷香,尾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水流---層次分明,形象點確、面含。抓住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起來。
關於高考----
這樣的筆風,批試卷老師沒時間研讀,不會有高分。(個人見解,儀征化纖物流
鄭東)
J. 《清塘荷韻》字句批註賞析,每小段不少於三十字。 至少四處。懸賞大大滴~
● 情景交融動靜結合 ●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隨著一股股飄來的清香,展現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自然美景。這是散文《清塘荷韻》給我們帶來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韻》敘述的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一個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從湖北洪湖捎來幾顆蓮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復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蟄伏的蓮子終於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為壯觀。人們在閱讀這篇散文時感受到自然界法則中那深邃為壯觀。人們在閱讀這篇散文時感受到自然界法則中那深邃的哲理,從"生存的力量"中獲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從蓮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與它的命運就息息相關。從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眼。第一年、第二年,雖引頸翹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無"生"的動靜,即使在完全灰心無望的時刻,作者仍情有獨鍾地對它寄託著期待,切盼奇跡的出現。在第三年雖在投蓮子的地方長出幾片圓圓的綠葉,但細弱單薄,作者在憐惜之餘仍希望不減。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間,冒出幾十支迅速擴散蔓延,遮掩半個池塘。此時狂喜過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幾次徘徊在池塘邊,興致勃勃地數那荷花的朵數,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邊伴著清香納涼,作者更把它視為家珍,譽為"季荷"。在這一系列的描述中,寫景是為了襯託人的心情,抒情是為了烘托景物的變化。蓮子、荷花的生存狀態與作者的愛好、心境、情緒全都融合到一起,成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時,達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融,榮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動靜結合又是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時候,作者善於把"動"的感受融和到"靜"的景物中,使物象成為人活動的延伸。如蓮子在水中靜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綠透了全池塘,紅染了半邊天,真是不動則已,一動則令人驚嘆!這一動一靜的反差契合顯示出自然界中難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靜得人們可盡情地吮吸縷縷的清香,即使一片蓮瓣落入綠肥紅艷的水中,也未打破寧靜,真靜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貓躍入水中,隨著"撲通"的響聲,不僅人從靜倚中驚醒,連水中的月亮也被攪得支離破碎。作者抓取人與物瞬間動靜轉化的細節,不論是虛擬或是實寫都描寫得飛動跳躍,反映了物對人的心理所產生復雜的影響,充滿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回答者:手握小靈通 - 助理 二級 6-4 17:16
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里,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跡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 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著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