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荷花
A. 求幾首秦觀的風格比較豪放的詩,強調是豪放的詩哦~
鵲橋仙 浣溪沙 長相思 春日五首
點絳唇 畫堂春 本意 踏莎行 蝶戀花
望海潮 水龍吟專 調笑令 南歌子屬
滿庭芳 江城子 江城子 千秋歲
行香子 滿庭芳 虞美人 八六子
好事近 夢中作 調笑令 調笑令 鶯鶯 桃源憶故人
臨江仙 南歌子 南鄉子 風流子
調笑令 如夢令 阮郎歸 菩薩蠻
木蘭花 望海潮 望海潮 浣溪沙
如夢令 浣溪沙 畫堂春 調笑令
阮郎歸 阮郎歸 南柯子/南歌子 滿庭芳
夢揚州 河傳 如夢令 南歌子
滿庭芳 詠茶 如夢令 減字木蘭花 木蘭花慢
南歌子 阮郎歸 河傳 一斛珠
浣溪沙 鼓笛慢/水龍吟 滿庭芳 迎春樂
望海潮 阮郎歸 滿江紅 滿庭芳
一叢花 虞美人 春日五首 臨江仙
調笑令 失調名 失調名 青門飲
夜遊宮 阮郎歸 河傳 一落索
這些都是作者遊玩時提筆寫的
B. 神奇蓮花山 幸福番禺人徵文 400字就行,快
蓮花山並沒有想像中來得那麼美麗,入門時的第一感覺:還不如廣州的白雲山,論奇花異草的種類,蓮花山不如白雲山上的多;論山勢,蓮花山沒有白雲山大;論票價,蓮花山倒是比白雲山貴6倍。
正當我們打算草草結束此行時,正好步向了燕樂亭,站在形似木頭的護欄邊往下看,一種強烈的地勢美猛然地攫住了我所有的感覺,那像是一口大大的天井,你站在井的最高處,把一切都盡收眼底:往下,湖水流光溢彩,一行行人正沿著曲徑行走,大人小孩子的聲音都是那麼清脆甜美;樹木參差不齊,眼前盡是鬱郁蔥蔥的一片;遠眺,是一片蒼茫的海,據說那是珠江的入海口,遠處幾只海船,在煙波里朦朦朧朧著,偶爾會有隻海歐飛過,盎然了一灣柔美心情。坐在亭邊的小石凳上歇息片刻,呼吸山林里的綠意,彷彿,有一種綠意也被吸進了心靈里。心境剎那顯得很靜很靜。連說話都是一種多餘。
蓮花山較白雲山多了一份禪意或許是因為裡面的禪寺給了我這樣一種感覺第一次,一生中的第一次,那麼主動地虔誠里地握著香火在神龕前點香,連姿勢都是那麼講究,耐心十足地等著香點著,留心地看著青煙裊裊,合眼有板有眼裡磕拜,那一刻,似乎正在握住哪一方遞來的一雙手,感受那一端傳來的教化30提供:旅遊資源大全,免費旅遊交易平台,旅遊社區,旅遊軟體,把祈福都化在一聲聲只有自己才能聽得明的呢喃里
去蓮花山就不能不看望海觀音了吧?觀音銅像高達40.88M,是目前箔金銅像的世界之最。她慈眉善目,高高在上,俯瞰她腳底下的那長長長長的台階,把慈愛灑向人間。而我則是仰望著眼前的那長長長長的台階,心裡想著:這有多少級呀?我們如果誠心地拾級而上,就應該可以見到那一片空靈的神明之地了吧?
站在觀音神像前,許個心願,化作在天宇間灑下的幾滴雨水裡……
C. 蓮花落 知道的幫下忙
]《楊乃武寫狀》 郭德綱、於謙
郭:節目是一場接著一場
於:哎
郭:剛才我們說完一段下去休息一會兒,
於:對
郭:看見大夥我真痛快
於:啊
郭:地兒也大
於:是
郭:好多朋友坐的地方不是很好
於:對
郭:包括後面的朋友們
於:啊
郭:你說這邊多艱苦(指身後的觀眾席)
於:是啊
郭:看不見那頭里還有大屏幕
於:對
郭:你說多高科技現在
於:對,看不見這看那兒
郭:當初哪有這個去
於:啊
郭:現如今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
於:對
郭:整個社會都進步了
於:是
郭:過去這大屏幕不可能有
於:這是高科技以前沒有的
郭:包括手機過去也沒有
於:這幾年才興起來的
郭:那些年哪有手機啊,現如今行了
於:啊
郭:幾乎每個人都有
於:人手一個
郭:互相溝通很方便
於:對呀
郭:手機也是不停的換代
於:哎
郭:最早不就是有個鈴聲嗎
於:哎
郭:你看現在這彩鈴多多啊
於:功能多了
郭:我那手機就是如此
於:您也喜歡聽彩鈴
郭: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聲音
於:是嗎
郭:咚哏兒里哏兒里哏兒嚨里哏兒咚~
於:京韻大鼓
郭:曲藝界的同行
於:哦
郭:接電話
於:哎
郭:噠個楞登愣登楞登愣登,登楞個楞個愣登~京劇界的朋友
於:哦
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媳婦來電話了
於:嚯!長期受壓迫的結果
郭:又響了,「爸爸接電話吧」,於謙
於:去!我就這聲,怎麼
郭:高科技知道嗎
於:什麼高科技
郭:顯著交情在這了
於:對,都爺倆了還不好么
郭:就說這個意思
於:啊
郭:時代在發展,人們在進步
於:是
郭:相聲也是如此
於:相聲也一樣
郭:二幾年的相聲跟今天的就不一樣
於:肯定是有區別
郭:包括傳統相聲,其實每天都是在與時俱進
於:都在變化
郭:有人說傳統相聲陳舊、腐朽
於:啊
郭:不對
於:是
郭:拿舊社會來說
於:啊
郭:演員站在三不管說相聲
於:啊
郭:觀眾來了一聽「喝,好啊」
於:啊
郭:掏出錢給了他了
於:給錢了
郭:轉天這位又逛三不管
於:啊
郭:演員說的跟昨天一樣,您就不會花錢了
於:誰聽兩樣啊(於老闆這句詞似乎欠妥)
郭:所以說演員要激勵自己把節目弄得每天都不一樣
於:對
郭:到後來說傳統相聲不好聽了,不是節目的原因
於:啊
郭:相聲沒有問題,是因為演員停滯不前了
於:對
郭:才導致相聲的沒落
於:不變化了
郭:這是實話啊,也沒有辦法,我們很多演員、很多名家吧、很多大腕兒,沒等學會就紅了
於:咳
郭:所以說你讓他扭回頭再學也不現實
於:呵呵,他還不認頭呢
郭:是不是,做為我們來說呢,兩個小演員,不像媒體上把我們炒的這樣
於:不是那樣
郭:如何如何,藝術家了,多紅了,什麼大師了,胡說
於:咳
郭:每天我們都互相提醒,郭德綱於謙,注意,你們兩個不比別人強多少
於:當然了
郭:就是兩個普通的演員
於:啊
郭:一個行業在一百年裡邊,說句良心話啊,一百年出一位藝術大師就了不得啦
於:行業就火了
郭:拿京劇來說
於:啊
郭:解放初期整個京劇界才兩位大師
於:哪兩位啊
郭:梅蘭芳、周信芳
於:哦
郭:那是國家封的,馬連良先生這么大能耐,才叫著名演員
於:是
郭:現如今藝術家是雨後春筍
於:全是了
郭:主要是因為這個名片管理制度不嚴格
於:咳
郭:我要說給我印個總統,他也給印
於:啊
郭:總統兼神父,都能印
於:嚯!好么,您還要精神物質一把抓
郭:哈哈哈哈!少說這個
於:呵呵呵
郭:就說這個意思,我們就是兩個小演員,愛相聲,願意為相聲做點有良心的事情
於:是
郭:但是還要感謝觀眾朋友對我們的鼓勵和支持
於:對
郭:這十幾年來,我們沒有花國家一分錢
於:恩
郭:也沒得到我們同行的支持和鼓勵
於:恩
郭:都是父老鄉情、衣食父母們支持著我們走到今天
於:就是觀眾
郭:知道嗎,一位觀眾強似一百位理論家呀
於:恩
郭:這是對我們實實在在有幫助的
於:就是這樣
郭:我們也願意把相聲弄好,怎麼辦呢?多做功課
於:多學習
郭:多學習,無一日可以休息的
於:那是,老得學
郭:沒事看看書啊
於:恩
郭:看看別的節目啊,跟別的藝術形式互相借鑒、溝通
於:吸取營養
郭:於老師這點做的很好
於:我也差著
郭:涉獵廣泛
於:愛好多
郭:你說什麼音樂會呀、交響樂、芭蕾舞,都看
於:願意看這個
郭:前不久咱們這個「北辰芭蕾舞團」吶
於:北辰芭蕾舞團?
郭:拍了一個小天鵝
於:哦
郭:在勤儉橋那兒搭了一台
於:露天的
郭:啊,跳這舞蹈,於老師風塵僕僕趕過去看
於:哦
郭:買的前排VIP貴賓席
於:還VIP吶
郭:五塊一張
於:哎呀
郭:咱看人花錢都眼暈吶
於:啊
郭:五塊呀,買了兩張
於:是
郭:躺那兒看
於:哎呀,行了行了行了
郭:咱也不懂得,為什麼看芭蕾舞得躺著看呢?大家給解釋一下啊
於:啊
郭:三個小時演出過去了,於老師眼睛通紅通紅的,找一大夫一看,「您看我這怎麼回事?」大夫問明白了,「不要緊的,你這簡單,下次再看這種演出,這三小時里邊你抽空眨下眼」
於:啊,我這一場就沒眨眼吶
郭:好這個,涉獵廣泛吶
於:我這涉獵的還廣泛吶
郭:多學學,多看看是有好處的
於:是嗎
郭:就拿我們相聲來說,傳統節目一千多段
於:是
郭:經過我們演員這么多年的努力,還剩下一百多段
於:太努力了這是
郭:再努力就沒有了
於:哈哈,是
郭:需要大夥好好的學習,千萬別扔了
於:是
郭:說相聲跟過日子是一樣的
於:怎麼還過日子
郭:今天買一冰箱,後天置一彩電
於:啊
郭:你不能今天賣個門,後天拆個窗戶,那是敗家子啊
於:那可不
郭:我們很多曲藝形式,現如今都聽不到了
於:啊
郭:其實很可惜
於:都失傳了嗎
郭:天津還是不錯的,你說京韻吶、西河呀、梅花啊、單弦啊,樂亭啊,還都有
於:還都保留著嘛
郭:到了別的城市,好多曲種都沒有了
於:聽不見唱了
郭:就拿北京來說,過去有一種北京的竹板書,現在沒有人唱了
於:竹板書?
郭:失傳了
於:哦
郭:打著七塊竹板唱故事
於:哦,唱大書
郭:三列國啊,東西漢吶,這說著書,說差不多了,抄起板來,呱唧呱唧呱唧,唱
於:哦
郭:唱完了再說,好聽之極
於:哦,什麼味道的
郭:給大夥學學竹板書,各位是願意聽啊,是願意聽啊,是願意聽啊
於:那就沒挑了,全願意聽了
郭:這些日子休息不好,嗓子不在家
於:哦
郭:我盡全力的唱,如果哪兒有個崩瓜掉字的,各位多做自我批評
於:咳!你唱錯了,人家批評什麼
郭:(唱)慢打毛竹,書又歸了本正,打起我的竹板兒 ,書歸正風。
適才間,唱的本是半部殘書前後七國段,
還有這兩三段,沒有把它交待清
哪裡丟來,哪裡找,我是哪裡接著把它唱,
哪裡頭忘了,我就把它說來你們各位接著聽,
奉敬在坐的眾明公,因為熱鬧更好聽。
於:好,這是竹板書
郭:竹板書,沒人唱了,包括北京過去有一種小鳳調
於:小鳳調?
郭:哎,小鳳調,也叫北京的鐵片大鼓。
於:哎,這可好聽。
郭:挺好聽
於:對對對
郭:(唱)春雨蟄春驚谷天,夏滿芒夏二署相連,
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夏(這個)秋冬分為了四季,
清明(這個)佳節都把墳圓,
死去(的個)良家的女,兒孫祭奠,
苦命(這個)妓女何人把她可憐,哎嗨哎~~~~
於:好,哎呀,真是好聽啊
郭:這段叫《勸妓女》
於:有這么一段
郭:後來改了個名字
於:叫什麼呢
郭:「勸於謙」
於:對,沒有啊,沒改過
郭:不承認了
於:這還能承認嗎
郭:多好聽啊,當年還有一種曲藝形式叫「蓮花落」
於:哎,蓮花落
郭:十不閑兒,蓮花落
於:對
郭:最早「十不閑兒」是「十不閑兒」,「蓮花落」是「蓮花落」
於:分著的
郭:自打慈禧太後過生日,兩者合二為一,搭著班一塊演出
於:是
郭:拿十不閑兒來說,相聲演員用的少
於:對
郭:我們過去開場演出,相聲大會之前,先唱十不閑兒的《發四喜》
於:都唱這個
郭:福、祿、壽、喜這么四番,唱起來好聽
於:恩,您唱唱
郭:(唱)福字兒添了來喜沖沖,
福緣善慶降瑞平,
福如東海長流水,
恨福來遲身穿大紅。鬥鬥個起鬥起斗嗆!
於:哎,對對對
郭:發四喜
於:哎,就是這個味兒
郭:蓮花落現在也沒有了
於:蓮花落?
郭:啊,北京、河北地區過去唱這個的多
於:啊
郭:好聽。(唱)我做男兒漢志氣剛,尋了一個老婆亞賽孫二娘,
站著比我高哎,坐著比我長,
腳也比我大呀,力氣比我強,
打之罵之立下家法呀,捨死忘生我要管教婆娘。
於:嘿,好
郭:蓮花落。
於:有點意思
郭:雖然說蓮花落沒有了,但是評劇和二人轉都借鑒了蓮花落的唱腔
於:哦,又前申的意思
郭:評劇在天津來說那是家喻戶曉啊
於:都愛聽
郭:天津、北京、華北地區包括東北,人們都愛聽
於:嚯
郭:天津是評戲的窩子,多少好角兒都出在這兒
於:是
郭:我個人有這么一個認為
於:啊
郭:我認為評劇應該提倡演員的年輕化
於:怎麼叫年輕化
郭:因為評劇更多是演這個才子佳人愛情方面的故事
於:風花雪月
郭:你說這個才子佳人歲數太大了演員扮出來不像
於:也不好看
郭:有一次我在咱們天津看戲
於:啊
郭:全本的《秦香蓮》
於:好戲呀
郭:扮演秦香蓮這個演員得有七十多歲了
於:那麼大歲數
郭:老藝術家,唱得真好啊
於:唱功好
郭:就是太胖了,頂我四個
於:嚯!那麼胖啊
郭:這秦香蓮這大腦袋
於:啊
郭:扮上戲,化完妝一瞧啊,跟奧特曼似的
於:喝,有這么比的么
郭:坐的我旁邊有一個天津的小夥子,說句話把我樂死了
於:怎麼說的
郭:哎呀!好秦香蓮啦
於:啊,呵呵
郭:這秦香蓮都夠口兒了
於:啊
郭:我要是陳世美,我泥嘛也不要他
於:哎呀,咳!沒有這么說話的
郭:話糙理不糙
於:倒是
郭:年輕的扮出來,好看吶
於:哎
郭:生、旦、凈、丑四門很齊全
於:對了
郭:最早不行,最早的時候這個評戲叫做「三小兒戲」
於:怎麼叫「三小兒戲」
郭:小生,小旦,小丑
於:哦,全是小
郭:哎,小戲。後來豐富了行當,特別的講究
於:好聽了
郭:我認為,評戲的小花臉是值得一提
於:小花臉
郭:在別的劇種里邊,這個丑角啊,做為陪襯的人物
於:恩恩
郭:評劇里邊他算主角兒
於:好聽啊
郭:哎呦,好。我曾經認過一個評劇的老師
於:哦,還拜過師
郭:七十多歲的老前輩,教過我評劇的小花臉
於:受的真傳
郭:老先生真好,特別喜歡我
於:是啊
郭:我每天上家去學戲
於:哦
郭:後來老頭跟我說了,說你這孩子太好了
於:哦
郭:我是真喜歡你呀,從明天開始啊
於:啊
郭:你就別來了,你再來我就弄死你,知道嗎
於:啊!這是喜歡你嗎
郭:他特別喜歡我
於:這不像啊,這個
郭:他就是因為上年紀人,比較封建
於:是啊
郭:封建,其實來說,咱們來說不叫事,我就是覺得老頭對我好
於:什麼事啊
郭:無以為報,我想跟他認門親戚,他就不樂意了
於:什麼親戚
郭:我想當他姑爺
於:啊,看上人閨女啦
郭:他閨女特別喜歡我
於:那也不錯啊
郭:他那個女婿反對呀
於:啊,人結婚啦
郭:我們可以給他挑唆的離了么
於:什麼人性啊
郭:後來就沒再去,但是跟老爺子學會了很多戲
於:哦
郭:評劇小花臉,既注重唱,又注重念
於:哦,唱、念
郭:哎,唱、念都要求很嚴謹
於:哦
郭:比如說有這么一出戲叫《杜十娘》
於:恩
郭:最後一折的時候叫「活捉孫富」
於:對
郭:小花臉扮演的孫富有一段唱腔,充分的體驗出這個小花臉唱腔的好處
於:恩,這么著吧,您給唱一這段,怎麼樣
郭:喝,特別的好聽啊
於:活捉孫富
郭:一唱起來是這個味兒的
於:來一段兒
郭:(唱)有孫富囁獃獃獨守燈光,心思思意念念杜十美娘,
貌似花、身若柳、飛雁落掌、羞花貌、沉魚容,壓倒了群芳,
為美人施巧計花銀千兩,打動她全仗這巧舌如簧,
不料想她不願,將我來罵嚷,俠心女抱寶箱哎~投入長江啊,哎嗨哎嗨呀~
於:嘿嘿,好
郭:小花臉
於:真是好聽
郭:唱的好,嘴裡還得干凈呢
於:得清楚啊
郭:啊,一個字一個字都得送的您耳朵里頭
於:聽不見不行
郭:包括評劇的小生,我認為也非常講究
於:小生啊
郭:挺拔剛勁吶
於:不一個風格
郭:曾經有一次我認識的一個老演員
於:哦
郭:唱的小生我覺得就不太到位
於:怎麼
郭:他鬆懈,比較鬆懈
於:哦
郭:唱著戲(唱)聽譙樓打一更心發急躁,翻過來覆過去睡不安牢。
聽完他這唱清明節上墳我都不敢哭
於:怎麼了
郭:我怕他說我學他
於:咳,太難聽了
郭:所以說評劇啊,得把它研究到了家
於:是
郭:我認為這個評劇來說,比較適合演這個才子佳人、愛情生活方面的故事
於:哦
郭:不太適合唱這個重大歷史題材的東西
於:哦,大事不善於表達
郭:尤其是國際題材的,不適合
於:國家大事啊
郭:曾經有一段時間有這么一個電影叫《列寧在1918》
於:哦,這好
郭:喝,電影演的火
於:對對對
郭:有一家小評劇團不上座兒
於:恩
郭:用評劇移植上演了《列寧在1918》
於:評戲的
郭:鬧了很多的笑話
於:那怎麼唱啊
郭:它用了很多老評劇的唱腔,後邊還借鑒了河北梆子的旋律
於:什麼味兒啊
郭:化妝可都一樣
於:哦
郭:列寧粘一頭套,穿著這個什麼西裝、馬甲、背帶褲啊
於:哦
郭:這倈著出來
於:哦,也這樣
郭:一張嘴是老評戲
於:怎麼唱的
郭:十月革命剛成功,國庫緊張糧食空。我-列寧,我命瓦西里去弄糧食,天到這般時分不見回來,你說這是咋著了涅?
於:耶喝,咳咳。這什麼味兒啊,這是
郭:思前想後讓我放心不下呀~侖噸大大大大倉個啷才一來倉,大撲得倉
於:要唱
郭:(唱)列寧駕坐克里姆林宮
於:呵呵
郭:叫一聲斯拉~~列夫
於:哎呀喝
郭:上前聽分明
於:哦
郭:我命那瓦西里去把糧食弄
於:恩
郭:天到了這般時分,不見回程~
於:哎呀咳咳咳,還擺姿勢呢
郭:後邊上瓦西里,唱河北梆子間板
於:怎麼唱
郭:八大倉才倉個嚨咚嚨咚里個兒嚨地倉~
(唱)殺出了東宮啊,上彼得堡~~鏘鏘鏘鏘鏘鏘鏘~嘟~倉咣才咣才咣才咣,搶出糧食好幾包,忙向列寧去報告嗷~要這玩意有什麼用啊
於:說的是呢,太難聽了
郭:所以說我認為評劇還是好好唱自己的傳統劇目
於:就是就是
郭:很多的對兒戲,我認為好
於:對兒戲?
郭:就是生、旦的對兒戲,比如說有這么一出叫《楊乃武與小白菜》
於:嘿
郭:這個戲是家喻戶曉啊
於:名段兒
郭:好聽,小生跟旦角,兩個人較勁的戲
於:是啊
郭:其中有一場叫「背弟寫狀」,我認為是精華
於:怎麼叫「背弟寫狀」
郭:楊乃武被屈含冤,在監獄里邊,打算死,不告狀了
於:呦
郭:姐姐楊淑英來了
於:啊
郭:你不告不行啊,寫下狀紙來,姐姐給你進北京城攢御狀去
於:她去
郭:監獄里邊沒有桌子
於:啊
郭:姐姐趴在這兒,讓兄弟在這後背上寫這狀紙
於:哎呀
郭:很讓人感動啊
於:太傷心了
郭:特別的好聽,楊乃武這有一大段間板轉快板,好聽
於:喝,再唱唱這段怎麼樣,間板轉快板
郭:我是願意唱,但是這點兒光唱不足以表達情緒
於:還要怎麼辦
郭:必須要做戲
於:哦,還要演戲
郭:這是兩個人吶
於:進人物啊
郭:一個是楊乃武,一個是他姐姐楊淑英
於:哦哦哦
郭:我能唱楊乃武,誰來這楊淑英呢
於:您別看我,我倒是豁的出去,可是我不會呀
郭:這不要緊的,主要是聽我
於:是
郭:你配合一下知道嗎,你就一句詞
於:什麼詞
郭:「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你這一說完了,我就趕緊拿起筆來連說帶唱,就齊了
於:就聽您的了
郭:特別簡單
於:我就這么一句
郭:來,來一遍聽聽啊
於:還驗一遍
郭:多新鮮吶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是這詞兒吧
郭:沒錯,詞對了啊,來,說一遍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你有點情緒,聲音再高一點
於:哦哦,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你稍微的再高一點點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好多了,真聰明,你在高一丁點,不點點兒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這個姐姐是宮里出來的
於:太監呀,是怎麼的
郭:嘰嘹嘰嘹的,這個啊
於:怎麼,您讓高點兒
郭:你還得在情緒上,稍微高一點就行
於:再高一點嘛!
郭:再高點
於:兄弟~我就算了吧,就這就更不是人聲了這個
郭:行,也差不多了,我也歇過來了
於:咳,您要歇著,後台也能歇著
郭:就這一句,兄弟趴姐姐背上寫,我這抄起筆來,鏜鏜鏜鏜鏜,這點地兒,說實在的
於:主要聽您的
郭:聽這個
於:好,咱們開始
郭:來,這就開始了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趴呀
於:真趴呀
郭:多新鮮吶,做戲嘛。說完這話「叭」你就扔那兒了,我可愛看這個了
於:你愛看像話嘛,我再摔個好歹的
郭:你趴桌子這就行啊
於:桌子上啊
郭:趴這就行
於:來啊
郭:多新鮮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趴桌子上不動)
郭:姐姐,你壓著我那桿筆了
於:你早說好不好呢你
郭:忘這茬了,你知道嗎
於:就這遍戲好,趴這了
郭:再來再來
於:啊
郭:再來再來再來
於:開始嗎
郭:開始吧,大夥兒都等著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倉!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楊乃武打小,老師就說
於:你先等會兒,先等會兒吧。別介紹劇情了行嗎
郭:大夥都得知道這故事啊
於:全知道,這還趴著一位,您沒明白嗎
郭:把這茬忘了啊,都知道楊乃武了
於:太清楚了
郭:不用介紹了,來吧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倉!小白菜這人吶,漂亮
於:說小白菜!行了
郭:她要叫小苤咧,這完了,二冬瓜,這都看不得
於:有叫二冬瓜的嗎
郭:小白菜,水靈,這東西
於:行了行了,人物也不用介紹了
郭:男女主人公都介紹完了
於:大家全了解了
郭:沒有廢話了
於:不說別的了
郭:這就開始
於:再來啊
郭:於老闆您辛苦
於:哎,您甭管啦!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八大倉才倉個嚨倉嚨咚里個兒嚨地倉~這人可也不錯
於:你說我幹嘛你,說我幹嘛呀你,你唱不唱啊
郭:我怕你挑眼,你知道嗎
於:我是不挑眼,我這腰都快折了
郭:小心眼兒,你知道嗎
於:唱吧,唱不唱啊
郭:這就開始啦,沒廢話了,來
於:兄弟,你就趴姐姐背上寫吧
郭:八大倉才倉個嚨倉嚨咚里個兒嚨地倉~
(唱)提羊毫,寫辯狀,悲痛難忍。鏘鏘鏘鏘鏘鏘鏘~
江南郡、杭州府布滿烏雲,
我本是奉公守法一文舉,劉錫彤官報私仇害良民,
邊寶賢顧私情官官相護,巡撫堂俱都是顧利殺人,
胡瑞瀾奉旨巡查江南郡,不知貪了多少銀,
覆盆冤、千古恨,可憐我舉家大小命難存,
冒死含冤求再審,要把這江南貪官風卷殘雲吶,
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大!倉倉大叭倉才~撲!
於:您這是楊乃武寫狀啊
郭:郭德綱殺豬
於:去你的吧!
郭:郭德綱殺豬
D. 我在唐山跑物流 主要是從荷花坑到灤南和樂亭 想要多拉點貨 要查詢有關物流方面的信息進那個網站
呵呵,其實你可以發布一條你的需求信息啊,像你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到知名專的趕集網,58同城,物流屬123網,等等網站上發布幾條信息,還有很多比較好的網站啊。你每天發布幾條信息,你找別人的同時,別人看到你發布的信息,也正好可以找到你啊,你說是不?
可以試試,希望你每天都有貨拉,呵呵~~加油~~
E. 關於贊美蓮花品質的作文,初二的,回答的有賞!!我會感激你的
蓮 花 贊
乘上一葉小舟,盪過碧水湖泊,推開層層漣漪,欣賞蓮花萬朵。
蓮花,你那孤傲高潔的花,寬大平和的葉,一脈相承的莖,深扎淤泥的根,點、線、面巧妙組合的畫,博得了世人的青睞。
蓮花,你那窈窕淑女般的豐盈線條,純潔清秀的美麗色彩,內質外形的完美統一,一往情深的豐富內涵,贏得了人們的贊賞。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對你廉潔無暇、清麗純真之魂的贊譽。
「楊柳枝頭甘露灑,蓮花池畔慧風生」——是對你憐愛平和、吉祥美好之意的褒獎。
蓮花,你有徹底無私的奉獻精神。你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全盤托出,從花到葉、到籽、到根,可入菜餚,可作良葯,通身是寶,整體奉獻。
蓮花,你有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你紮根污泥,珍愛自潔,保持天生麗質的本色。雖然環境冷酷哀涼,但你不嘆世態炎涼,不怨時乖命蹇,不屈從環境,不沾污納垢,照樣安身立命,隨遇而安,處之泰然,追求完美。污者管自污,蓮花竟自潔。
蓮花,你有獨立不遷的鮮活個性。你不倚高枝,花開獨朵;你端莊典雅,含蓄深沉;你豁然大度,光明磊落;你清新雋永,雅趣怡然;你璞玉渾金,自潔自愛;你亭亭玉立,別具一格。
蓮花,你有友善寬厚的溫柔情懷。你善良溫厚,謙遜益群,攜眾而生,擇善而從,欣然共處。你那藕斷絲連的天然資質,象徵著忠貞不渝的高尚情操;你那清麗純真的天然美質,代表著一往情深的豐富內涵。
蓮花,你以奉獻美的精髓,個性美的筋骨,自潔美的肌膚,仁愛美的內涵,描繪了一幅真善美的畫卷。
蓮花,你以求真慕美之意,憐愛濟世之情,超然物外之神,優雅風情之態,譜寫了一曲真善美的頌歌。
我歌頌你,贊美你,蓮花!
我欣賞你,摯愛你,蓮花!
蓮花在佛教上被認為是西方凈土的象徵,是孕育靈魂之處。佛身多置於蓮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稱蓮座。 歷代詩人贊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蓮花喻為君子,給以聖潔的形象。蓮花亦稱荷花。它那一莖雙花的並蒂蓮,是人壽年豐的預兆和純真愛情的象徵。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蓮花以它那美、愛、長壽、聖潔的綜合象徵成為中國人喜愛的名花,因此常藉與「連」同音組合在傳統的吉祥圖案中。
自古詩人以詠蓮為詩者不乏佳篇,詠蓮的風姿,頌蓮的神韻,歌唱蓮的品格。凡賞蓮者都會從蓮里余韻出一番獨道的滋味,要不怎有「娥娜似仙子,清風送香遠。」「滿塘素紅碧,風起玉珠落。」等等一些贊蓮的詩呢? 在《愛蓮說》中,作者重點描寫蓮的特徵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道德信念,而這位將蓮比作君子的周敦頤,想要傳達的思想是我們又是否真正體會?作者嘆息真正愛菊「隱逸的高士」極少,愛蓮「高尚的君子」也罕見,可是卻有很多人愛象徵富貴的牡丹。這只能說明貪圖富貴的俗人很多,他們不能真正品味出花的韻味,更不用說蓮。有人說;「憐君自來高格,愛蓮誰若敦頤。」是啊,想必真正了解蓮的人不多啊!
蓮,潔凈而清香,樸素而不庸,高貴而不傲。若遠觀,像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像一個眉目清秀的才子,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娃娃,給人感覺就是那麼愜意。若近觀,花苞白里透紅,新葉嫩枝,映入眼連,撲面迎來芬芳的香氣。可是蓮不怎麼映人注目,陸地上百花齊放,爭鮮奪艷,又有誰去理會這碧水中默默散香的蓮呢?只有愛蓮的人罷了。
「既然不願纖塵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也許蓮並不是願意生長在淤泥里,也許立身淤泥而不染是蓮對命運不公做的反抗,也許蓮是以身作責,讓那些凡夫俗子醒悟,也許他只想默默的奉獻自己的香
F. 關於評劇的知識 速求!!!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發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1]。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韓少雲《小女婿》劇照評劇來歷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一八九零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地農民喜愛。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到工業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別時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地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戲和話劇地演出,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劇作者,同時,進步的民主思想已傳播到了文藝圈子,這就促使評劇這個新興的劇種也產生了第一代的劇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蓮花落藝人,他受到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在藝術上具有革新創造的精神,於是就以他的劇作把蓮花落演變成了蹦蹦戲,又從蹦蹦戲演進為評劇。其早期劇目有《馬寡婦開店》《老媽開嗙》《花為媒》《賣油郎獨占花魁》等,這些都是評劇的奠基戲。這位劇作家對時代的變革相當敏感,他吸收文明戲的表現手法,編演了一批很受群眾歡迎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如《槍斃小老媽》《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久演不衰,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之一。
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東路評劇
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
清嘉慶(1796-1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閑」,故又稱為「什麼不閑」。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綉門簾》,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
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閑」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朝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
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
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太後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
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准綱准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四、奉天落子階段
19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沈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
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
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
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匯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志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
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後」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贊。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西路評劇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團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並涌觀出一批著名演員,如小白玉霜、新鳳霞、筱俊亭、韓少雲、花淑蘭、鮮靈霞、李億蘭、喜彩苓等。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花月仙、趙麗蓉、馬泰、張德福、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等,以及天津評劇院、河北省評劇團、唐山市評劇團、長春市評劇團、哈爾濱市評劇團、石家莊市評劇團等。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後發展為生、旦、丑的「三小戲」。以後又受梆子和京劇的影響,逐漸發展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臉等行當。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30年代初,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員在建國前被稱為評劇「四大名旦」。繼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繼承和發展了「白派」唱腔。建國後,新鳳霞在演出《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祥林嫂》《劉巧兒》等新戲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稱「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於華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婦女形象。她還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創造了蜻蜒調、凡字調、送子調等新板式,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聲唱腔作出了貢獻。
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後,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以後,不少文明戲演員加入評劇隊伍,帶來了編演現代戲經驗,對評劇多方面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建國後,評劇演出的大量現代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謳歌了社會主義新人,提出或試圖解決群眾普遍關注的一些問題。這些劇目的出觀,為評劇以後更好地反映觀實生活,積累了可貴的經驗。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漸形成現在生、旦、凈、丑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的行當是一旦一丑,旦腳稱「上裝」,丑腳稱「下裝」。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並分別表演劇中人物(如《西廂記》,「上裝」要表演紅娘、鶯鶯、老夫人三個角色)。由於這種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固定著裝和勾畫臉譜,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腳)彩扮,身著裙襖或彩褲褂,手持摺扇、手帕;「下裝」(丑腳)頭戴氈帽或頭巾,身著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戲」亦稱「三小戲」。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上演的劇目雖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連貫,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確的分工,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即:小生、小旦、小花臉(丑)。「三小戲」,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丑腳居於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丑扮)。隨著「拆出戲」的劇目不斷增多,所表現生活內容不斷豐富,相應的也出現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當。1909至1912年,「拆出戲」經過改革創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劇種——評劇(初名平腔梆子戲)。隨著劇目種類的增多,題材范圍的擴展,評劇的表演行當仿效京、梆大劇種行當門類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並積累了各行當的代表劇目,發展了各行當的表演藝術。
評劇由於歷史較短,又受劇目題材的局限,所以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將相生活和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重大內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層官吏、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生活為主,因此各行當的表演藝術(聲腔、技巧),特別是老生、凈、刀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新編歷史故事戲不斷增多,各行當,特別是小生、老生、凈行的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腳色之分,後逐漸發展成為生、旦、丑三小戲,受梆子和京劇影響,增添行當,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板胡為主奏樂器。
[編輯本段]【顯著特徵】
評劇的顯著特徵是貼近生活,劇目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題材為主。評劇的第一個劇作家成兆才,1919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即以真人真事為素材,久演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評劇進入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演出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現代戲,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以及《金沙江畔》、《奪印》、《野火春風斗古城》等。評劇除在東北、華北地區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團體。
[編輯本段]【評劇流派】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評劇流派劃分
月明珠(調):花蓮舫、
倪(俊聲)派:桂寶芬、成國禎、劉子熙、馬連成、張潤時、泰海貴、劉鳳楊、李月樓、楊振邦、艾景全、賈蘭亭、劉小樓(後學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義廷、王鳳池、竇齡童、鄭伯范、孫連芳、呼勛卿、倪偉、杜寶宇等。
李(金順)派:朱寶霞(兼劉派)、花玉蘭、筱麻紅、筱桂花、鮮靈霞(兼劉派)、六歲紅(兼劉派)、李寶順、羊蘭芬、小花玉蘭 小玉霜(退休後改為白派)、宋玉文(後改鮮派)等。
金(開芳)派:李小舫(李岱)、韓少雲、夏青、於筱芳、於筱芬、張暉、宮靜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銀香等。
張(鳳樓)派:張麗華、碧燕燕等。
碧(蓮花)派:花月仙等。
劉(翠霞)派:朱寶霞(兼李派)、新翠霞、鮮靈霞(兼李派)、六歲紅(兼李派)、郭硯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艷玲、筱紫玉,花淑蘭(兼愛派)、董瑞海、張淑敏、小靈霞、筱佩茹(後學筱俊亭)、董美珠、筱美榮(兼愛派)、馬淑華、吳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後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鳳、筱月珠、李蘭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愛派)、高艷敏、吳博莉(兼劉派)、劉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麗等。
愛(蓮君)派:蓮少君、蓮幼君、蓮小君、蓮雅君、小摩登(錢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蘭(兼劉派)、筱美英(兼劉派)、王曼玲(拜新鳳霞)、王冠麗(已改白派)、張礪雲等。
喜(彩蓮)派:郭硯芳(兼劉派)、喜少蓮、小喜彩蓮、邢韶瑛、李憶蘭、申增麗、張秀琴、孟素潔等。
花(蓮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樓、花楚館、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蘭,王彩雲
桂(寶芬)派:袁鳳霞、劉小樓、李金銘等。
花(玉蘭)派:小花玉蘭(後轉李派) 小幼蘭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蘭學習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夢)
新(鳳霞)派:張金秋、李曉梅、李憶霞(兼劉派)、李紅霞、谷文月、王曼玲、劉淑琴、戴月琴、劉秀榮、高闖、趙三鳳、王瑾、郭美美等。
鮮(靈霞)派:小鮮靈霞、李秀雲、孫桂榮、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劉淑萍、張淑桂、劉珊、恆紅等。
李(憶蘭)派:劉曉勤、張紅琴、趙丹紅、孔慶玉、劉惠欣等。
魏(榮元)派:韓學門、李維銓(兼馬派)、王文有(兼馬派)、高金元、王傑、孫路陽等。
張(德福)派:張彥生、崔英傑、徐培成、李志華、陳勝利、齊建波、趙立華(兼馬派)等。
馬(泰)派:李維銓(兼魏派)、張彥春、王文有(兼魏派)、趙立華、張文鵬、馬惠民等。
韓(少雲)派:胡桂秋、宋麗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鄭小娣)、李冬梅、王曉萍等。
花(淑蘭)派:解郁文、徐廣琴、王鎮芝、鄭桂芳、張麗華、趙俊芝、馮玉萍、曾昭娟、田敬陽、李娟娟、吳丹陽、艾麗珍、趙繼蘭、張秀雲等。
谷(文月)派:張秀雲、王麗京等。
洪(影)派:孫振宇、陳立行、李煥雙、包連偉、楊繼勉、張俊玲、石文明等。
G. 北京周邊自駕2日游
現在北京很熱來,出去避自暑最適合了。 建議你去草原,草原很涼爽。去內蒙的藍旗,那裡是距離北京最近的皇家草原,在清朝被譽為黃金牧場呢。北京去草原的大部分去壩上了,所以壩上因此很擠,花費很高,很宰人。 而只比壩上遠一點的藍旗,和壩上的沽源縣相鄰,而去的人不那麼多,風景更好,蒙古民俗,工藝品更好。因為藍旗蒙族多些,而壩上基本是漢族。 我去年自駕去了,藍旗民風淳樸,蒙族很厚道。 北京去藍旗很快,過了張家口,沽源就到了,早晨走中午就到了,到那裡可以盡情享受涼爽。藍旗好玩地方很多,有沙湖,沙地,草原什麼的,到當地打聽吧,太多了。它有個湖叫扎格斯台淖爾,在那日圖,那裡鳥很多,太適合觀鳥了。 藍旗住宿方便,各種檔次的都有,絕對干凈衛生。 藍旗往東30公里就多倫了,多倫湖不錯,可以看看。總之那邊旅遊看點太多了,遊客又不那麼多,物價低。
交通很方便,北京到藍旗除30公里是國道外其餘都有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