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花線描
㈠ 鍾開天的個人作品
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主體壁畫
《壯 麗 中 華》
——萬 里 江 山 圖(1800㎝×372㎝)
人民大會堂三樓大廳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元宵晚會,「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和許多國際性會議,以及大型招待會都在此舉行。目 前大廳的改造裝修工程已結束,大廳氣勢輝宏,莊重典雅,金碧輝煌。改造後的大廳將成為中國的「金色大廳」。
大廳主體畫創作要求應能代表國家文化藝術形象,體現國家繁榮富強盛世圖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風范,同時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
從二00八年八月開始,鍾開天應邀參加草圖創作,十二月完稿。經過專家對約稿反復評議、篩選、領導審定,下達了委託創作任務書,選定著名軍旅畫家鍾開天同志完成金色大廳的主題畫創作。
壁畫從創作到完成歷時一年,與其助手中南海畫家李志松大校,每天面對巨大的畫面,或伏於地上勾勒,或架輪車於高空作業,爬高下低,日夜兼程,歷盡艱辛。此間,得到部隊省軍區領導的支持,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工作條件,作品從創作到評審得到省人大的鼎力相助,放大繪制階段又得到大會堂管理局領導和著名專家學者十分具體的關心指導,省文聯和中國對外友好協會還組織了作品觀摩座談會。
二00九年八月中旬,人民大會堂領導、專家對作品通過驗收,九月啟程運往北京,迎來共和國六十周年大典。
《壯麗中華》——萬里江山圖(大型壁畫1800㎝×372㎝)使人彷彿置身於宇宙太空,俯視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西起青藏高原,群山起伏,白雪皚皚,珠穆朗瑪峰如一把利劍雄視天宇,山下風起雲涌,如滾滾波濤;有雲霧覆蓋的四川盆地,峨眉奇觀,長江穿破刀削斧劈的萬座山峰,越過雄奇險峻的三峽,浩浩盪盪向東而去。東方廣袤的地平線上升起一輪金燦的太陽,染紅了雲橫千仞的秦嶺,千岩疊嶂的華山、太行山、大別山;從河套出來流經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黃河,一瀉千里注入黃海。畫面的東南部還展現了雲山霧水初日雲涌的黃山、武夷山和祖國南方起伏的丘陵,錦綉江南的魚米之鄉。滔滔奔流的江水,雄奇千古的巍峨群山,飛瀑流泉,莽莽森林,雲蒸霞蔚,群峰礨翠,百川東流,極目千里,氣象萬千,雄強偉博,一派勃勃生機的中華大地,壯麗輝煌。畫面近景部分左起:版納風情、藏羌山寨、高原放牧、峨眉金頂、三峽放舟、川黔吊樓、湘贛山村、水鄉即景、觀雲瀑布、新型城市皆收眼底,致其廣大,盡其精微。大好河山孕育了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江山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十三億中國人民正在崛起,民族偉大復興,鑄就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壁畫藝術創作上,繼承了優秀山水畫傳統,特別注重意境、筆墨和思想內涵,「山川以我為一,萬物以我為體」,以山魂水魄鑄就民族精神,同時又十分重視創新。壁畫避免了在宣紙上一揮而就、逸筆草草的文人畫風氣,採用畫布貼板,銅條屏風式隔斷,鈦金鑲邊,連接組合的大畫面構成,使用丙烯顏料和國畫礦物質顏料,造成色澤鮮明典雅、飽和、附著力強,經久不變色不變形的獨特效果。壁畫通過衛星雲圖定位,運用中國畫散點透視,平遠、高遠的構圖方式和筆墨的各種皴法,吸收西畫色彩和造型強勢,特別注意畫面的虛實、墨白、冷暖、動靜、干濕、橫直之間對比關系,又有一種單純整體的效果。畫面經得住反復修改,使其可以遠看又能近觀,移步一景,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
壁畫《壯麗中華》彷彿鑲嵌在燦爛黃金上的一塊綠色翡翠,與金色大廳交相輝映,引人入勝。與此相對應的大廳另一主題牆面,有張志和先生撰文並手書的賦《中華頌》,385字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人文,縱橫百萬里的神州錦綉大地,山川風物表現得淋漓盡致,書與畫相得益彰,珠聯璧合,美不勝收。壁畫《壯麗中華》、賦《中華頌》給人氣勢磅礴的視覺沖擊力,賦予了作品崇高壯美的審美品格,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附:《中華頌》一文
歷史的記憶哲理的思考本源的價值
——談著名畫家鍾開天中國畫人物長卷《進駐阿佤山》《佤山部落圖》等作品的藝術創作
陳亦悟
著名畫家鍾開天是因為長期畫阿佤山,先後創作出中國畫人物長卷《進駐阿佤山》和《佤山部落圖》而一舉成名的。記者在采訪他時,鍾開天說:「我學生時代讀過艾蕪的《南行記》深深被佤山部落的原始、蠻荒、神秘所打動,這個藏在遙遠深山密林中的獵頭部落,使人神往,更有幾分毛骨悚然!」
中國的西南邊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雲南邊疆的阿佤山區,直至20世紀50年代,仍處於氏族部落狀態。刀耕火種、獵頭祭谷、圖騰崇拜、剽牛慶典、部族仇殺、、、、原始蒙昧時期的生活,無所不在,故史家又稱其為人類的活化石。
駐守西盟的邊防老八團五十年代初期進駐阿佤山並不順利,部隊歷經艱險,「七進阿佤山」。彪悍的阿佤部落村村寨寨森嚴壁壘,不少戰士遭林中飛來的冷槍、含有毒汁的弩箭射殺,小分隊慘遭襲擊,特別一旦毒箭射中,痛得滿地打滾,手腳抽搐,死時七竅流血,臉色烏紫,慘不忍睹。有的戰士成了他們獵頭祭谷的犧牲品,但我軍始終沒有使用武力進剿,而是反復做耐心細微的民族工作,用黨的民族政策,並以自己的行動感化佤族兄弟,和平進駐阿佤山。部隊進山,深入村村寨寨,訪貧問苦,治病濟貧,各種物資源源不斷運進山寨,發展生產,建設家園,與阿佤人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共同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戰斗中與佤族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鍾開天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入伍當了邊防軍,思茅軍分區所屬轄區即是西雙版納、勐連、勐臘和西盟阿佤山。他有幸多次進入阿佤山,深感當年老邊防的歷史功績,建立的軍民魚水深情。鍾開天說:「阿佤人民稱我們為「解放」、「解放阿佤是一家啰」。在佤族心中,解放軍就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解放軍,「大實話」,「數來寶」還是五十年代北方老兵教他們的歌曲,一直傳唱到今天,這種對黨對軍隊樸素的感情,震撼著我的心,於是《進駐阿佤山》的創作沖動由此而產生」。
一九七九年鍾開天再次深入阿佤山歷時數月,與阿佤人朝夕相處,喝過佤族的同心酒,吃過鼠肉煮爛飯,同到一個田邊地角,同睡一個竹樓火塘。返回昆明,人又黑又瘦。小稿確定後,日夜兼程,歷時半年,創作出國畫長卷《進駐阿佤山》(100200)1981年八一建軍節在北京展出,一炮打響。
改革開放,藝術創作進入多元,作為文化藝術,西風東進,波普、裝置、行為、概念、大地藝術走到前台;先鋒、前衛、新潮、時尚、、、、鍾開天經過長期思考,認為自己搞不了前衛,就走回歸,越是原始的東西就越具本源的價值,隨著現代文明的飛速發展,人類對自己的童年就越加關注。於是在《進駐阿佤山》的基礎上,開始創作《佤山部落圖》。作者不是一般表現邊疆民族風情、服飾,而是沉澱於民族文化的深層,開掘民族文化的本源價值和所蘊含的現代意識和人文精神。
中國畫人物長卷《佤山部落圖》系鍾氏傳世之作(此為美國亞特蘭大華裔美協主席詹歷堅教授語)。畫家以兩個部落頭人敬獻泡酒的結盟活動為主軸,展開了原始人生活的各個側面:蒼茫廣漠的阿佤山,古拙原始的竹樓,簡陋的彎弓大刀、長矛,以及生活器具木盤、竹勺、竹桶、竹凳、、、、阿佤山人日夜醉酒,縱舞歡歌,剽牛祭祀,圖騰崇拜。有對頭人(群眾選舉的領袖)、魔巴(巫師)敬酒獻獵的生動描寫,也有捻線織布、搗米背水的生活場景,還有村旁墓地,鬼林中的人頭樁、牛頭樁、、、、畫面恢宏雄健,氣勢奪人,眾多而具強烈個性的人物形象,把人帶進了一種強悍粗獷、沉厚渾朴、原始而神秘的世界。
此畫1994年在美國夏威夷展出,1997年在亞特蘭大展出時,觀眾無不受到強烈的震撼,《星島日報》評價說:「作品具有強大的內在動力,作者力圖把握生命的內核,開啟生命的鑰匙,感悟人生的真諦,尋求本原的價值,體味精神的徹底解脫與自然融合的高層境界,使人心靈得到凈化,作品給人一種粗獷的美和原始生命的痛快感。作品在藝術形式上,突破和發展了中國長卷人物畫,構圖在散點透視基礎上更加縱闊,層次豐富,形象刻畫更加深入准確,使其作品容量巨大而更具有史詩性」,並贊譽鍾氏為中國大陸的塔希提高更。《世界日報》稱:「鍾開天採用多點透視畫技同時走出傳統單片人物表現法而採用立體深度的畫技」。
鍾開天長期在雲南邊疆生活,有著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扎實的繪畫功力,畫風雄強渾厚,作品深沉質朴,注重對生活的開掘與哲理性的思考。《佤山部落圖》生動地展現了人類在原始時期的精神情感以及生活風貌,可以說是阿佤人生活的一部歷史畫卷。
香港《開益出版社》出版的鍾開天表現原始時期佤族生活風貌和精神形態的一批墨彩畫,更是以完美的繪畫語言表達深邃的理性觀念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以具象的手法表達極其抽象的觀念。科學步入神學的領域,藝術會闖進哲學的范疇。《書與畫》雜志副主編、畫家評論家周陽高先生說:「細讀鍾開天的每一幅作品,都會給你某種啟示,《歲月悠悠》、《部落木鼓》、《黑洞》《鬼林》、《魂系天地》、《咒》、《遠山》、、、、均蘊含著某種觀念,他並沒有有意表達什麼,而確確實實又意味著什麼,難道這不是繪畫藝術的很高境界嗎?
中國花鳥畫的突破與創新
——評鍾開天大型壁畫《山花爛漫》
·吳一鳴·
花鳥畫萬紫千紅,芳香四溢,彩蝶翻飛,鳥兒翱翔,「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研」。魏晉之顧、戴、陸、邊,至五代黃筌、徐熙,已臻繁榮。宋朝由徽宗趙佶的倡導並身體力行使花鳥畫達到鼎盛。這一時期的花鳥畫,或富貴、或野逸,皆以摹擬自然為主,重師法造化。至元以來,文人畫興起,明清兩朝名家輩出,徐渭、八大、石濤以及鄭燮、金農等揚州八怪;虛谷、四任、吳昌碩等海上畫派,把花鳥畫推上了高峰;近代以齊白石為代表開一代花鳥畫之新風。文人畫,重心境的主觀表達,追求筆墨情趣,以梅蘭竹菊寄情,琴棋書畫養心,逸筆草草,一揮而就,抒胸中之逸氣,於風骨與氣節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與超脫。中國花鳥畫無論工筆寫意在國畫諸多畫種中是最為完善和成熟的,群雄並舉,大師林立,以至有人認為從吳昌碩到齊白石已達到頂峰,無法逾越,要另起爐灶。當代花鳥畫並未因高山而仰止,因文革重創而停步,眾多畫家以時代精神為使命,以大眾審美為標准,開始探索前行。大概以簡筆寫意,兼工帶寫,工筆復興,融匯中西以成新世紀之新潮,造成多樣並存,百花齊放,新人輩出的局面。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積淀,通過近幾代人的努力,隨著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國家的崛起,民族偉大復興,時代呼喚具有大國氣度、民族氣派、時代精神和現代意識,雄強偉博、氣勢磅礴的藝術作品橫空出世。時下鍾開天受聘為中央軍委八一大樓五號會議大廳創作的巨幅花鳥畫《山花爛漫》(1370㎝×270㎝)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山花爛漫》是一幅以木棉為主體,花卉草木以及多種鳥禽、昆蟲組成的巨幅長卷工筆重彩全景式壁畫。在美如羊脂,貴如翡翠,富於裝飾意味,形態各異的山石、草坪的山澗中,流水潺潺,碧玉清潭;高大挺拔的木棉樹,如火如荼的英雄花盛開;杜鵑花如潮水涌動,映紅了山崗;聖潔高貴的白紫玉蘭婀娜多姿,龜背、蘭草、天竺……百花齊放,和平鴿花叢翻飛,小鳥迎風翱翔。畫面萬紫千紅,春意盎然,煥發著一種勃勃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這是一首春天的詩,優美而和諧,這是一首英雄交響樂,壯麗而崇高。它歌頌了人民軍隊從井岡山到今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發展壯大,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了國家繁榮富強的盛世圖景。
《山花爛漫》藝術上在繼承優秀傳統花鳥畫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革新,作者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對傳統的認真梳理,站在當代新的歷史起跑線,有選擇的繼承和對不合時宜的揚棄的一個不斷突破與創新的過程。鍾開天清醒地看到,中國繪畫藝術自宋以後,元、明、清,中國封建社會由鼎盛走向衰落,雖文人畫的興起,藝術格調和筆墨表現均取得很高成就,但賴以生存的社會歷史背景已江河日下,大勢已去。總體的藝術精神失落,以至文章「八股」、書法「館閣」、繪畫「四王」,高度程式化因襲之風盛行,一步步走向僵化。文人畫家多學養深厚,滿腹經綸,深通儒、道、釋之哲理,重視修身養性。世道不濟,雖不能兼濟天下,卻能獨善其身,遠離塵世,寄情山水,空門世外,以書畫暢神逸氣,在靜虛玄秘的時空中感悟人生,使藝術境界,精神氣格得以升華。八大、弘仁、石濤、虛谷至擔當、弘一均為一代高僧,以道人、居士、山人、逸士自稱者更不在少數。他們是出世的,精神是自我的,其作品多為冷寂、疏荒、清高、孤傲的,以此來表現當今時代亦不可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品逐步走向商品化,美術界人們的價值取向趨於多元。一些人過多看重物質利益、名譽地位,精力投入美術活動、社會應酬、市場炒作,疏於業務,缺少對國家、民族大業的關注,甚至有的一味迎合市場,使作品引向媚俗。鍾開天認為,繼承優秀傳統主要應繼承傳統偉大藝術精神,著眼秦、漢、唐,恢復漢唐雄風,大國氣度。我們要弘揚先秦老莊、孔孟哲學思想影響下的中國文化原有的剛健、篤實、輝光、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充盈有力,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至剛至大的浩然正氣,光明磊落的民族精神,「天地以我為一,萬物以我為體」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順應自然,與自然天地融合的高層的和諧境界。為此產生了漢唐那樣沉雄博大,雄闊豪放,偉岸輝煌的藝術。「求骨力而氣勢生」,把骨氣當作人格美的藝術追求,重新在自己作品中構建復活中華民族偉大傳統藝術精神中的陽剛之美。
鍾開天還認為,在繼承基礎上如何突破與創新,縱向傳承,貫通古今當然不夠,還應該橫向移植,融匯中西,立足中華民族主體精神,吸收外來藝術的營養,發展自己,創民族藝術之新。時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作為文化,西風東進,反傳統,全盤西化之風有增無減,盲目追捧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藝術,東施效顰,有些玩世和搞笑,透出我們的浮躁和淺薄。經過反復比較,長期思考,結合多年創作實踐,鍾開天為《山花爛漫》的創作定下了這樣的基調:繼承民族優秀傳統藝術,但不要畫成一幅古畫,吸收西方現代藝術,但不要畫成一張西畫,要畫出時代精神,其作品應是民族的、現代的、時代的藝術。
壁畫《山花爛漫》從起稿、定稿、放稿到完成歷時三年,一經掛出便得到廣泛贊譽和一致好評。這是對傳統花鳥畫的一次突破與創新:一、將傳統的折枝花鳥畫移入大自然,花鳥與山水結合,畫成山水花鳥畫或稱大花鳥畫。折枝花鳥畫取材是庭院花木,室內清供,賞心只在三兩枝,花兒只是兩三朵。原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著名畫家王琦先生評價:「鍾開天是出色的畫家,是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的畫家,他在人物、山水、花鳥各方面創作上都取得很大成就。他畫的山水崗巒起伏,氣勢雄偉,畫古樹巨木盤根錯節,蜿蜒曲折,蔚為壯觀;他畫的花卉,不是室內案頭清供,而是植根於山間的泥土,承受著雨露的滋潤,散發著生命的芬芳」。這是對鍾開天山水花鳥畫最中肯的評價。
二、傳統花鳥畫多為片子、扇面、手卷、卷軸、冊頁,或於書齋案頭把玩近觀,或掛於客廳中堂,幅面不大。三五朋友相聚飲酒作畫,即興揮毫,潦潦數筆,一揮而就,畫之不足詩之,詩之不足書之,印之,丹青自娛,多為小品。《山花爛漫》告別小品,力避小情小景小趣味,將花鳥畫推到了牆壁上,懸掛於大廳中,屬宏構巨制,歷時數年方可完成,要解決大空間、多層次、復雜的畫面構成,大製作、大氣勢,不可同日而語。
三、傳統花鳥畫,清新淡雅、賞心悅目,虛靜玄秘,多為優美型,屬陰柔之美。《山花爛漫》將優美推向崇高、壯美,色澤飽和響亮,畫面縱闊開張,跌宕起伏,視覺沖擊、心靈震撼,屬陽剛之美。
四、中國繪畫皆畫家學養與心性的軌跡,移情於景,借物抒情。但傳統花鳥畫多文人氣息,士大夫者也,抒個人之情,隱逸出世,孤芳自賞。《山花爛漫》一畫,作者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貼近現實,熱愛生活,將個人與國家、民族融為一體,抒國家之情、民族之情,充滿時代性和民族精神。
五、《山花爛漫》在藝術技巧上很好地解決了工筆與寫意,筆墨與造型,色彩與墨韻,傳統經營位置與現代構成,線條與塊面,明暗與結構,似與不似之間錯綜復雜的畫面關系。並以書法化的筆墨,用寫意的方法將木棉樹枝乾的高大挺拔,盤根錯節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線條蒼勁老辣,用筆渾厚雄健;花卉草叢用工筆鐵線描,高古游絲描,釘頭鼠尾描畫之,線條中鋒用筆,剛健而有彈性。畫中竟然有一百隻鳥禽和無以數計的昆蟲,形態各異,數量大得驚人,表現手法直追兩宋院體畫,精盡入微,知了、蜻蜓其翅薄如蟬翼,透明可見,幾可以假亂真。近萬朵英雄花、杜鵑花、玉蘭花……繁花似錦,山花爛漫。更經層層渲染,色澤濃烈卻艷而不俗,畫面細而不膩,工而不板,繁而不亂。善於在黑白、疏密、方圓、濃淡、干濕、冷暖、欹正、橫直對比變化中求統一,多樣中求和諧,顯示了作者豐富的生活積累,扎實的西畫素描造型能力,色彩修養和深厚的傳統筆墨功力,尤其是駕馭控制大畫面的能力,如用兵布陣,諸兵種協同大兵團作戰,調度有序,進退自如,「違而不犯,合而不同」。這是美術創作上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精彩之筆,使人嘆為觀止。
凡此種種,如用傳統的筆墨紙硯、絹帛、宣紙繪制是承載不了的,迫使作者在繪畫材質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用畫布貼板,鋼條屏風式隔斷,連接組合的大畫面構成,使用丙烯顏料和國畫礦物顏料造成色澤鮮明典雅、飽和、附著力強、經久不變色的獨特效果,畫筆小到葉筋、衣紋,大到斗筆、排筆、排刷,甚至刮刀、抹布、手掌、指頭,各種工具材料綜合使用,對畫作反復修改,千錘百煉,窮數年之精力,使其盡善盡美,為此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畫面平整光潔,可以遠看,又可近觀,移步一景,取得最佳視覺效果,拓展了觀者的視覺審美形象。
鍾開天苦心經營,數十年磨一劍,終於在繪畫藝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貢獻,創中國畫之新。得到社會和業內人士廣泛的認同,先後多次成功地為人民大會堂、中央軍委八一大樓、中南海紫光閣、國防部等國家級重要廳堂創作多件具有中國氣派的大型壁畫。堪稱當代藝術之精品。期待著著名畫家鍾開天有更多精品力作問世。
國防部外事大廳主題壁畫
《中 華 魂》
——萬里長城圖(541.8㎝×396.7㎝)
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長城,以其氣勢之宏偉,工程之浩大令世人嘆為觀止。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歷盡歲月滄桑,巍然屹立於神州大地之上。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詩人畫家為它謳歌過千萬遍。長城又是世界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舉世而矚目。
著名軍旅畫家鍾開天應聘為國防部外事大廳主體牆面繪制的大型壁畫《中華魂》——萬里長城圖(541.8㎝×396.7㎝),創作上卻有其獨到之處:畫面展現的是延綿無盡的萬里長城,蜿蜒於崇山峻嶺之上,乃我中華民族之脊樑;飛舞於蒼茫雲海之中,如一條金色的巨龍扶搖直上,迎著朝陽,騰飛於世界的東方。此畫雲海縱闊,氣勢開張,霞光滿天,萬山紅遍。近看山似翡翠,層林如黛,滿山松林,如列隊的衛士,凜凜然而有正氣,威嚴肅穆;岩石陡峭險峻,如刀削斧劈,壁立千仞,不可逾越。壁畫威武雄壯,氣勢磅礴,壯麗輝煌。它歌頌了人民軍隊如鋼鐵長城,堅如磐石,象徵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生機勃勃,繁榮興旺,揭示了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品中西結合,具有民族氣派和對歷史的感懷,又有很強的當代意義和時代精神。為了充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增強畫面效果,作者在材質上進行大膽革新,採用板材做底,畫布貼面,銅條隔斷,鈦金鑲邊,連接組合的大畫面構成,使用丙烯顏料,附著力強,久不褪色,適當滲以中國畫礦物質顏料,色澤飽和,沉穩典雅,畫面平整光潔,富麗堂皇,與周邊環境相輔相成,和諧統一。步入大廳,彷彿走進畫中,身臨其境,同時又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給人一種振奮和自豪之感,賦予了作品崇高壯美的審美品格。
著名軍旅畫家鍾開天
——評鍾開天軍事戰爭題材的創作
王竭愚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鍾開天已是全軍頗有影響的一位軍旅畫家。他長期在邊防生活,始終堅持從生活出發,關注於西南地區,特別對養育自己的雲南這片紅土地,傾注了他無限誠摯的愛。作品透出一種軍人的陽剛之氣和深沉質朴的審美品格,所畫軍事戰爭題材的一大批作品,引起軍內外廣泛的關注和評價。為發人深省的軍事戰爭的重大事件,留下了永久的歷史記憶。時任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全國政協副主席趙南起上將贊譽鍾開天是人民軍隊培養出來的優秀畫家,軍旅驕子。
鍾開天人生不易,歷經磨難和坎坷,著名作家、詩人周良沛先生曾撰文介紹說:「鍾開天自幼家境貧寒,又由於家教,喜好書法、國畫。1961年報考雲南藝術學院落第,憤然投身軍隊,這似乎是中外許多真正的文學、藝術家其人生故事所雷同的開端。他完全是在部隊這座「大學堂」里自學成才,無師自通。對於許多有相似經歷,當兵出身的作家、藝術家,這無疑是份很有價值的檔案。鍾開天生性孤僻、勤奮。他的藝術是從熟悉生活,基層開始的,從畫連隊牆報、幻燈片起家的。以自己的作品一次次被領導發現,培養的。如在藝術腐敗,衙門習氣,名重頭銜的情況下,這也是一則神話。但從連隊出來的人,不是那麼容易適應機關,文藝部門復雜的人際關系和處事之道,再要遇到武大郎開店,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感情所受的磨難,遠遠超過物質生活之苦。聽人講到這些故事,心裡很不是滋味。可讓人思考的問題也太多。不論叫受非議、打壓還是排擠,他選擇了邊防、連隊,走向硝煙的戰場······」鍾開天當過戰士、班長、副排長,六十年代多次參加邊境巡邏伏擊小股竄犯的殘匪,中緬勘界,在三無條件下演練叢林戰,准備投身越戰;八十年代參加自衛還擊,扣林作戰,老山之戰;九十年代邊境掃雷······戎馬丹青,剛柔氣蘊於一身。
孫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出了軍人對於國家民族的重要性。而老子卻說:「兵者,凶器也」;孟子曰:「春秋無義戰」。中國幾千年,世界近萬年,從羅馬軍團,奧斯曼帝國,希特勒法西斯,大日本帝國到海灣戰爭,以色列、伊拉克、利比亞之難;中國的始皇稱帝、楚漢相爭、三足鼎立、安史之亂、八國聯軍、軍閥混戰,展開的曠日持久的死亡游戲,有幾場正義戰爭,哪一戰不是血流成河,白骨成山,生靈塗炭?
鍾開天作為職業軍人、軍旅畫家,無數次地親歷了血與火的戰場,在鮮血淋淋的生死博弈中,學習戰爭、歌頌戰爭到審視戰爭。他盡力捕捉自己所參與戰爭的正義性,力圖表現當代軍人衛國戎邊,為了祖國和平安寧,在戰斗中所表現出的英勇頑強,馬革裹屍,效死疆場的那種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氣概!人民軍隊如鋼鐵長城,堅如磐石,它象徵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可為民族的脊樑,中華之魂。同時作品還觸及到戰爭中戰士的愛與恨、性與情,以及雖位卑而未敢忘憂國的情懷。作者還著眼民國以來的雲南戰爭史,護國討袁、滇軍血戰台兒庄,正義之師勢不可擋;表現紅軍過雲南最艱苦時刻的國畫,《雲橫烏蒙家何在,雪擁蘭關馬不前》,除右下角馬頭及牽馬的紅小鬼,中心畫面極簡約勾畫出站在山頭的朱德、毛澤東風雪迷濛馬不前,遙望茫茫遠方,意境深邃,哲思詩意。《解放大西南》則表現了我軍雄兵百萬,揮師南下,決戰千里解放全中國的英雄氣概。作者後期創作的中國畫《春風》引發了對戰爭的深層思考,畫面展現的是硝煙過後,一片焦土上巡邏的戰士,士兵的剛毅、頑強、堅韌,凝視炮彈削去的一焦枝上依然綻放的新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雖戰爭之偉力,然生命的不可抗拒啊!陽剛大美又撼人心魄。
鍾開天軍事戰爭題材的這批作品是血管里流出的血,與現世風行的脫離生活的多媒體圖像藝術,玩世不恭、空洞蒼白、呆滯乏味的作品豈能同日而語。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一切行為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一個利字,崇尚物質追求導致精神失落。而鍾開天卻能獨步苦行,在多變的現實社會中始終有一種信仰,一種精神境界。鍾開天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對人生的感悟,力圖超越現世向無限的升華、嚮往與追求,使自己的作品達到常人未達到的高度、深度與廣度。
㈡ 工筆 李曉明 白玉蘭
工筆畫 --是中國繪畫中非常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一門精雕細琢的藝術功夫;在技法上分為「勾染法」與「沒骨法」兩種。「勾染法」是先用線條勾勒出造型與結構,再予敷色上彩。「沒骨法」則是以色彩直接依其造型結構來點、染完成的繪畫方式。
從繪畫發展的波折起伏來看,工筆畫並非一帆風順發展迄今的;此種繪畫形式之出現,初始應是受到早期壁畫鮮麗色彩的影響,我們可從現今出土的墓室和敦煌壁畫中炫麗的色彩窺知一二;其後經歷了千百年無數人智慧的積累、發展而愈趨成熟;其中有工整繁縟的繪畫方式,也有直接敷彩點染並重視筆墨情趣的作品形式。
然而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了「畫分南、北二宗」之說,並在高唱「崇南貶北」的理論下,將工筆畫列入了「北宗」並視之如同匠工,使得這樣一種重要的繪畫主流,被貶抑至每況愈下的境地。直至民國初年,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改革國畫之聲四起,當時藝界大師如金北樓、周肇祥、陳師曾 … 等先賢前輩紛紛開始著手籌組畫學研究社團,「工筆畫」此時復得蓬勃發展的生機而再度興盛起來。
簡稱「國畫」,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也是最為復雜的畫種,內部分類則更是復雜。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其根據筆墨技法可分為工筆畫、大寫意畫和小寫意畫(即兼工帶寫),根據設色又可分為白描畫、水墨畫、著色畫三類,按功能和用途,可分為寺觀殿堂壁畫、架上繪畫、民間繪畫、工藝裝飾畫幾類;依作品的主題思想分為釋道畫、風俗畫、歷史畫、民間年畫、文人畫等;按工具材料分為白描、著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題材內容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
山水畫簡稱「山水」。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人物畫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造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花鳥畫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
技法形式有工筆、寫意、勾勒、設色、水墨等技法,設色又可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勾、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國畫發展史
六朝前:水墨與重彩畫法之萌芽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以上溯到遠古時代的岩畫和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裝飾紋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是以天然礦物質在陶坯上描繪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等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的高度統一,達到美化裝飾效果。商周戰國及春秋時期繪畫已有相當的進步。除壁畫的流行外,這時繪畫技巧的發展也可從青銅器及玉器的裝飾紋樣、戰國漆畫上看出已達到相當水平。特別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帛畫成為這一時期繪畫技法發展的傑出代表。此時繪畫已逐漸脫離附屬於工藝美術品的裝飾地位而獨立,成為後世卷軸畫的先聲。秦漢繪畫技法發展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的情況除求諸石、畫像磚外,各地出土的帛畫對了解當時繪畫技法發了最有力的資料。戰國展的狀況提供帛畫「跡簡意淡」,突出線條作用的水墨畫法和西漢以高純度裝飾性色彩依線描塗染的勾勒著色畫法,奠定了後來卷軸畫的兩種基本畫法風貌。
六朝:勾線漸趨成熟與凹凸法之出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繪畫技法發展中的重要階段。涌現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養的知名畫家,畫史上第一批為後世崇奉的百代宗師和第一批有摹本流傳的巨跡都產生於這一時期,並產生了第一批論畫名著。人物畫法從完成變略為精,由「跡簡意淡而雅正」走向「細密精緻而臻麗」之後又出現「筆不周而意周」的疏體,鮮明顯示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時代風貌。源於人物畫背景和古地圖的山水畫在這一時期開始獨立登上歷史舞台。大約在東晉劉宋時代,已有獨立的山水畫。這時期已有為數不少的善畫花鳥的畫家出現,也有獨幅作品的記載,但未流傳下來。
隋唐:線描、水墨的高度發展與金碧設色的完善 隋唐時代的繪畫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在表現技法上取得高度成就。人物畫在隋唐仍居主要地位,在繼承本土漢魏傳統以外,也吸收西域畫法,藝術上的發展更加成熟。隋唐山水畫日漸成熟,有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和墨分五色的水墨山水等,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青綠山水日益走向成熟與興盛。其畫法風格,也像人物畫一樣屬於勾勒設色,所不同者在於形象勾勒的簡括和賦色的強烈濃麗。使用的顏色以青、綠、赭石、白粉等石色(覆蓋色)為主,甚至輔以金粉,鮮明奪目,純度極高,頗有金碧輝煌之感,宋人稱之為「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這種以裝飾手法進行寫實的著色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最早的風格形態。水墨山水畫的出現,主要是在中晚唐以後。在青綠山水至盛唐發展成熟之際,水墨山水的前身「破墨山水」開始萌生。中晚唐以來,山水畫的題材范圍進一步擴大。技法上更出現「不依墨蹤」的狂放畫風。這時,部分畫家在盛唐的破墨技法之外,又發展了「潑墨」。中晚唐的山水畫家,由講求用筆進而又重視了用墨,而用墨方法的豐富變異,回過頭來又解放了筆法。水墨作用引起了廣泛注意,為五代水墨山水畫的勃興創造了條件。唐代也出現了一批花鳥畫名家。花鳥畫題材多流行於宮廷及上流社會,用以裝飾環境及欣賞需要,大都以工筆設色的畫法,寫生逼真。
五代:雙鉤填彩與落墨畫法之定格 五代十國的繪畫,無論中原、西蜀還是南唐,也無論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有新的發展。在山水畫方面,這時突出發展了唐人水墨風格。「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及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的出現,成為山水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兩派畫家筆下,用以呈現山水紋理質感與結構的「皴法」得到很大發展,墨法豐富起來,有筆有墨成了畫家的自覺要求,水墨及水墨淡著色山水畫至此已發展成熟。花鳥畫領域五代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技法風格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花鳥畫走向成熟。五代,勾勒設色的青綠山水仍在延續。
兩宋:工筆的極致與兼工帶寫的初創及章法的突破 宋代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發展,風格形制日趨多樣,技法更加完備。文人畫的興起與宮廷繪畫的繁盛成為這一時期的新特徵。在藝術上自覺追求有別於畫工的「文人畫」是在北宋中葉興起的。風俗畫、歷史故事與現實題材的人物畫都成為畫家感興趣的題材並有傑作出現。北宋畫壇上,山水畫成就最為突出,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畫史所稱「宋人格法」主要指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南宋山水畫的主流是水墨蒼勁筆法所顯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風貌。這一時期隨著卷軸畫的大量產生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宗教畫開始退出畫壇的主要位置,畫家與畫工明顯分開來。宋代花鳥畫在藝術技巧上大大超過了唐代。繼五代之後,北宋初期的花鳥畫隨著朝野需要的變化而蓬勃發展,躍居於人物畫之上,與山水畫並駕齊驅。宋代花鳥畫家觀察的精細入微和描繪的一絲不苟使他們的寫生刻畫水平已經達到「和生者逼肖」的程度。
元代:筆法墨法的拓展與豐富 元代繪畫在繼承唐宋五代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其顯著特點是文人畫的盛興,人物畫相對減少,山水、花鳥畫成為主要題材。繪畫藝術上強調有「士氣」和「古意」,反對有「作家氣」,擯棄南宋院體傳統,主張師法唐、五代、北宋。創作上遺貌求神,尚主觀意興抒發,講變化而輕刻畫,喜平淡而棄絢爛,紙本上運用干筆皴擦的水墨技法得到極大發展。元代繪畫以山水最盛。在花鳥畫中,隨著墨竹與木石的盛行,墨蘭、墨梅也同時並舉。元代墨卉墨戲盛行,在工筆花鳥畫中也出現了全部以墨代色的現象。中國花鳥畫技法經過宋代全面發展後,元代又向著水墨領域深入。
明代:水墨大寫意的繁興 明代繪畫風格迭變、畫派繁興。山水、人物、花鳥均有發展,畫法方面以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的勃興,成就最為顯著。明代繪畫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明早期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作風的時代風尚。正德後在蘇州地區崛起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傳統,波瀾日壯,成為畫壇主流,明代中期以後,有成就的花鳥畫家主要是在野的文人畫家。萬曆以後的晚期繪畫出現新轉機,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另闢蹊徑,力倡南北宗論,影響很大,成為畫壇主導。除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外,晚明還出現不少地區性山水畫派。花鳥畫領域青藤、白陽的水墨寫意畫法,人物畫領域南陳北崔的變形人物畫法,均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人物畫技法多樣,有質朴典雅的白描,也有濃麗細密的院體工筆,有粗放豪邁的水墨寫意,也有變形奇古饒有裝飾意味的人物畫新體。
清代:水墨寫意畫法之盛及與西法之初融 清代繪畫繼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康、乾時期宮廷繪畫有新的發展並出現中西融會的畫法。技法上總體講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早期畫壇因畫家不同的追求而在文人畫領域出現以「四王」、吳惲(吳歷、惲壽平)為代表的崇古和以「四僧」等為代表的創新兩種趨向。清代早期的山水畫,畫家更追求筆情墨趣,風格技巧爭奇斗艷。在西畫影響下,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的新探索。清代人物畫雖在藝術性上並未有多大的提高,但比明代繁榮,在寫意人物畫方面有所開拓。清代畫院盛於康、乾兩朝,院畫家與文人布衣畫家的技法區別十分明顯,工整重彩是宮廷院畫家之能事,然意境較平乏。在野的文人布衣畫家以水墨寫意為主,亦兼帶工筆人物,比較善於追求筆墨意境。清初畫壇興起一種用手指代替毛筆在宣紙、絹上作畫的「指畫」技法。清代的花鳥畫在技法上,工筆重彩、水墨寫意、沒骨法均有大家,既承傳統,又創新意。清代宮廷花鳥畫以康、乾兩朝最為興盛,花鳥畫主要用於裝飾。
20世紀:金石書法入畫與中體西用 將書法篆刻的筆法章法融入畫中,具有金石味。在色彩的運用上突破古人的傳統,並且吸收民間用色的特點,色彩鮮麗,對比強烈。現代中國畫是在近百年來西方美術潮流沖擊的文化環境中發展的,受西方美術的影響和沖擊,中國畫技法突破傳統模式,出現新的局面。按照繪畫主張的不同,技法探索基本沿著兩條路進行:一是「借古以開今」的傳統型道路,較少受西方影響,從傳統自身求變革。突破文人畫的局限,擴大師承面,從金石碑版、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實現現代中國畫在傳統技法圖式基礎上的復興與開拓。這類畫家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最為傑出。另一條是在西方美術影響下形成的結合中西型道路,以高劍父、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可染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