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一朵花在鬢
⑴ 為什麼新水滸里這么多英雄都頭戴一朵花
在鬢邊插上花朵,是宋元時杭州的一種相當流行的服飾民俗。南宋時上至宮廷帝王下至市井百姓,都以戴花插花為時髦。《宋史·輿服五》:「襆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據《夢粱錄》卷六所記,南宋嘉定四年十月十九日「聖節大宴,及恭謝回鑾」,皇上「傳宣賜群臣以下簪花」。有的還把「珠翠花朵,裝成花帽」,戴在頭上。甚至連教樂所伶工、雜劇色都「賜花簪戴」,他們的「渾裹上簇花枝」,行動時,「花枝轉動」引來百姓圍觀。
在民間,不僅婦女愛戴花,而且連一般的男子都喜歡在鬢邊插上花朵。據《西湖游覽志余》第二十卷: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杭州有「男士戴薺花」的習俗。民間還流傳著「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這樣的俗諺。又據杭州清明節的習俗;普通人家都要「插柳滿檐」,而且「男女亦成戴之」。甚至市民口頭上還流傳著「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這樣的俗諺。在立秋之日,杭州「男女成戴秋葉以應時序。或以石楠葉剪刻花瓣,撲插鬢邊。」每逢端午節,杭州不分男女,鬢發邊插茉莉花者「不下數百人」。
在《水滸傳》中,除了具有典型性的因愛戴花的蔡慶取了個「一枝花」的綽號外,還有多處描寫到了這種深被梁山好漢喜愛的插花戴花的頭飾民俗。如第七十六回中,與焦挺、徐寧、花榮、燕青一並提及的:沒面目焦挺:「絳羅巾幘插枝花」;一枝花蔡慶:「頭巾畔花枝掩映」;金槍手徐寧:「金翠花枝壓鬢傍」;小李廣花榮:「鬢邊插翠葉金花」;浪子燕青:「鬢邊一朵翠花嬌」。再如第四十四回還寫到病關索楊雄也「鬢邊愛插翠芙蓉」。即使是那位綽號母夜叉的孫二娘也照樣「鬢邊插著些野花」。第七十一回.作者所著力描寫的「梁山的英雄大聚義」之後的慶功性質的重陽節「菊花會」上,由宋江作詞、樂和獨唱的《滿江紅》中,也提到了「頭上盡教添白發,鬢邊不可無黃菊」。象梁山眾好漢在重陽節的慶宴會上共飲菊花酒鬢邊插黃菊的情況,與宋元時杭州市民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飲燕者,必簪菊泛萸」(《西湖游覽志余》第二十卷)的節日服飾民俗完全吻合。
⑵ 雅鬢簪花一朵,林間語脈脈什麼意思
這一句出自一首歌,《春風一顧》,作詞者是finale。
⑶ 《宋朝小日子》【宋人簪花】男人的發梢也戴一枝花
宋人風雅時尚篇
正片文稿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一部以唐朝為歷史背景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第一集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元宵之夜,長安城的女孩子紛紛走出家門,上街賞花燈,每一個人都打扮入時,衣裝光鮮,發梢別著一朵醒目的鮮花。這是流行於唐朝的一種時尚,叫做「簪花」。
唐朝的簪花時尚一直延續到了宋朝。這也沒什麼稀奇,但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在宋朝,不但女子喜歡簪花,男人堆里也有簪花的時尚。
我看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宋畫《田畯醉歸圖》,畫的是一名參加官府宴會的老農,喝得醉醺醺,騎在牛背上回家,而他的頭上便別著一朵鮮艷的牡丹花。
我們都很喜歡的宋朝詩人蘇軾,就寫過一首詩《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正好可以拿來作為這幅《田畯醉歸圖》的解說詞。
讀《水滸傳》小說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好幾個長得五大三粗的梁山好漢,居然都有簪花的喜好,比如「小霸王」周通,「鬢旁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短命二郞」阮小五,「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翠芙蓉」;浪子燕青,「鬢邊長插四季花」;「一枝花」蔡慶,是個劊子手,卻「生來愛戴一枝花」,他的綽號「一枝花」便來自簪花的喜好。
小說有一回還寫到,元宵之夜,「小旋風」柴進想混入東京大內,便喬裝打扮,換上官服,在襆頭邊「簪翠葉花一朵」,他為什麼要這么打扮?因為元宵夜,宋徽宗要駕臨東華門,觀賞花燈,與民同樂,皇帝給負責防衛的武官與士兵每人賞翠葉花一朵,頭上簪著御賜翠葉花的人,才可以進入皇城東華門。
唐朝長安的元宵夜,是滿城女子盡戴鮮花;宋朝東京的元宵夜,則是男人、女人都簪花,紅男綠女發髻上的鮮花,與滿街懸掛的花燈爭艷,正如一首宋詩所形容:「列肆千燈爭閃爍,長廊萬蕊斗鮮妍」。
到了在百花盛開的春夏時節,到處都可以看到簪花的宋朝女子。南宋的六月,茉莉花剛剛上市,一束花要賣幾百文錢,你到酒樓吃頓大餐,也就幾百文,但杭州的女性,愛美,不覺得花貴,爭著買來插在頭上。鮮花插在頭上特別容易枯萎,半天時間,一束綻放的茉莉花就蔫了。數百文錢,只供一晌之歡。但愛美的宋朝女性並不會覺得不值。
就連山村裡的老婆子,也要在頭上戴朵野花,南宋有一首《竹枝歌》,描述了四川泯江採茶女子的簪花時尚:「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閑當採茶。」如果說,「黑頭女娘三髻丫」體現了青春美,那麼,「白頭老媼簪紅花」便是老來俏。你看宋朝女子多愛美。
戀愛中的小娘子更不能不簪花。每天早晨,門外總會傳來清亮的賣花聲,小娘子忍不住叫住賣花人,買了一束含苞欲放的鮮花,那花苞上,還帶著露珠,猶如眼淚暈染了紅顏,顯然剛剛從枝頭摘下來。
看著這嬌嫩的花骨朵,小娘子的心裡,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擔心情郎說,人面不如花容。但她偏要將這朵鮮花簪在鬢邊,讓情郎比較著看:到底是我的容顏好看,還是花朵的顏色好看。
這名熱戀女子買花的細膩心思,後來讓李清照寫成一首《減字木蘭花》。我們來讀一讀:「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簪花是宋時全民性的時尚,在春季的洛陽,牡丹盛開,城中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在頭上插牡丹花。在揚州,春時芍葯怒放,也是不分貴賤,「皆喜戴花」。揚州的芍葯名揚天下,揚州芍葯中,有一個品種非常名貴,花瓣為紫色,如同紫袍,中間有一條金線,名為「金腰帶」,相傳有機會簪到「金腰帶」芍葯的人,都可以當上宰相。
說到「金腰帶」,我要給諸位說個有趣的故事。
北宋慶歷年間,宋朝有名的大臣韓琦在揚州當行政長官,一日,揚州衙署後園的芍葯居然開出了四朵「金腰帶」。韓琦很驚訝,心裡想:莫非這揚州城內住著四位未來的宰相?他決定趁著花期,邀請三位貴賓,與他共賞這難得一見的四朵「金腰帶」。
當時揚州有兩位少年才俊,一位叫王珪,一位是王安石,都是韓琦的幕僚,韓琦很賞識他倆,希望日後他們都能拜相,便在後園擺了宴席,邀請他倆來吃酒、賞花。但奇花有四朵,而兩位客人加上他自己,只有三人,三缺一,未免美中不足。恰好這個時候,有門客來報。
門客:「報,大理寺法官陳升之來訪。」
韓琦一聽,心裡大喜。
韓琦:「此乃天意也。趕緊有請。」
等陳升之入席後,韓琦又喚來下人。
韓琦:「來人,將這四朵芍葯剪下來,給三位客人簪上。」
當然,最後一朵「金腰帶」留給了韓琦自己。
諸位猜,之後的故事怎麼發展?你們聽了一定和我一樣大吃一驚。十餘年後,設簪花宴的韓琦果然拜相;二十餘年後,陳升之與王安石拜相;三十年後,王珪也拜相。真的應驗了戴「金腰帶」者、可以當宰相的傳說。
韓琦設簪花宴的故事被許多人傳誦,還有好幾位畫家將這個故事畫下來,題為《四相簪花圖》。今天,如果您到揚州瘦西湖旅遊,還可以在湖略看到一組「四相簪花」的雕塑。
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也將「四相簪花」的故事寫入小說里。
話說韋小寶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巡視揚州,衣錦還鄉。這一日,揚州知府吳之榮設宴,為欽差大臣韋小寶接風洗塵。宴席設在揚州一處芍葯圃,吳之榮先請韋小寶賞花。布政司慕天顏摘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葯花,雙手呈給韋小寶。
慕天顏:「請大人將這朵花插在帽上,卑職有個故事說給大人聽。」
韋小寶接過花來,插在帽上。
韋小寶:「這花戴著倒是不錯,你說說吧。」
慕天顏:「恭喜大人,這芍葯有個名稱,叫作『金腰帶』,乃是十分罕見的名種。古書上記載,見到這『金腰帶』的人,日後會做宰相的。」
韋小寶:「哪有這么准?你怕不是在逗我吧?」
慕天顏聽了,便向韋小寶講了北宋的四相簪花宴。韋小寶聽得心花怒放。只是此人不學無術,不知心裡會不會奇怪:怎麼大男人頭上也簪一朵花,就好像麗春院的姑娘。
不過,對宋朝的男子來說,簪花確實是一種時尚。不但士大夫、平民百姓喜歡簪花,有時候,就連皇帝也會簪花。
北宋元豐年間,神宗皇帝游覽皇家林苑「金明池」,剛好洛陽進獻了一朵牡丹花,大如臉盆,神宗便在頭上戴了這朵牡丹花。南宋淳熙年間的元旦,宋孝宗給太上皇宋高宗祝壽,自皇帝、群臣,至禁衛、吏卒,頭上都簪花,詩人楊萬里將這一盛況寫入詩歌里:「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葯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楊萬里文筆好,將百官簪花形容為「春色在官帽上綻放」。
要我說啊,宋朝流行的簪花時尚,就是綻放在宋人發梢的一抹春色啊。
⑷ 急需李清照《減字木蘭花》的翻譯
淮山隱隱,千里雲峰千里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山長水遠,遮住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這是一首喪亂詞。
在公元1120年前後,金國北面受到蒙古軍隊的進攻,被迫南渡黃河,將京城由北京南遷到開封,國力日趨衰微,但與此同時,卻連年攻宋,企圖以此作為補償。在金軍屢次進犯及狼狽逃竄之際,不知有多少人民遭到殺戮擄掠,不知多少財物遭受破壞掠奪。淮上女就是千千萬萬不幸的犧牲者中的一個。
上片,寫故鄉的山水。淮上女在寫故鄉永別之際,她依戀地目送著故鄉的山山水水。淮山隱隱,淮水悠悠。千里山峰,雲煙繚繞;萬頃煙波,波濤縹緲,山山水水都充滿了仇和恨。
下片抒發對故鄉的戀情。旅途是那樣漫長,千山萬水,遮住了行人的雙眼。她淚眼模糊地不斷回顧故鄉,面對暮春的晚景,無限的舊恨新仇,一齊湧上了心頭。
據《續夷堅志》卷四《泗州題壁》詞:「興定末,四都尉南征,軍士掠淮上良家女北歸。有題《木蘭花》詞逆旅間雲……」整個詞,語言明白如話,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故鄉山水的眷戀,充滿了對敵人的仇恨。這是一首用血淚凝成的詞篇。(蒲仁)
⑸ 宋朝的男子為什麼會形成頭上帶花的習慣
在《水滸傳》中,大家可以看到,西門慶總是頭上插一朵花。很多人不禁會想,這個西門慶也太臭美了,竟然像女子一般頭上戴花。但其實看過小說的都會知道,除了西門慶以外,甚至有許多好漢也喜歡頭上戴花。
就好比阮小五一出場,便“鬢邊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是“鬢畔常簪四季花”;病關索楊雄則“鬢邊愛插翠芙蓉”等等。
連這些好漢都熱衷於頭上戴花,由此可見,宋朝的男子,真的都很喜歡這樣做。那麼他們為何喜歡頭上戴花呢,是愛美還是有講究?
據《宋史·輿服志》記載,宋徽宗每次外出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而下面的大臣為了拍皇帝馬屁,可想戴花的人有多少。甚至遼國聽說後,都開始有樣學樣,當宋朝使臣來到遼國,皇帝都是先賜一朵花,可見當時有多盛行。
⑹ 《水滸傳》中男人帶花的行為背後有什麼樣的形成原因
水滸傳中,諸多綠林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硬漢和那放盪不羈的灑脫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不過,當我們回過頭來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令人咋舌的一幕,那就是這樣一群豪氣沖天的男人們頭上竟然都少不了要戴一朵花。
對於戴花成風的宋朝來說水滸英雄們簪花算得上是順應時代潮流,而如今要是想尋找能夠像他們一樣坦然戴花的男人,那就得去時裝周上才能看到。
⑺ 在《甄嬛傳》中,甄嬛到死也不知道,皇後為什麼每天都帶一朵花
甄嬛來到了景仁宮拜見皇後,宮女端進來一些鮮花。甄嬛拿起一朵花幫皇後戴在了頭發上。後來從甄嬛和皇後的談話中得知,皇後幾乎每天都會簪花。並且皇後每天都會用瓜果來代替那些香料。
皇後為什麼每天都帶一朵花她在頭上戴一朵鮮花,其實是代替香料的作用。在這皇後頭上戴的話,一定是非常高貴的。並且每天給皇後簪花的都是後宮的妃子,這也象徵著皇後才是六宮之主的意思!
電視劇甄嬛傳中飾演皇後的是蔡少芬她出演的是純元皇後的庶出妹妹。外表穩重端莊,但擅於隱忍,城府之深,極愛後位,後宮妃子皆為她的棋子。利用甄嬛打敗了華妃,繼而將甄嬛趕出宮外。甄嬛回宮後繼續步步為營,但最後因害死純元皇後的事情東窗事發,在太後的力保之下沒被廢後,但永生禁足於景仁宮,二人死生不復相見,最後新帝登基,心悸而死。
下面說點蔡少芬的事。
提起蔡少芬,可能很多觀眾對她的印象,都停留在《甄嬛傳》里的皇後娘娘。其實,年輕時候的她,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美人。只此一眼,就足以令人永世不忘!
《風之刀》——凌湘
有時它給我們一種錯覺,只有對娛樂業的興趣,沒有感情。正如俗話說得,黑到極致是白,白到極端是黑;鄧超和孫儷就像黑暗中的光,讓我們仍然相信這個圈子裡有真愛。鄧超和他的妻子表達了他們的愛,孫儷戴著綠色的圍巾,展示了地球上的一個新高度,這張土地的合影太甜了。
⑻ 甄嬛傳:浣碧在鬢邊插了一朵花,甄嬛為什麼咒她沒有好下場
導語:愛情是自私的,即便是親姐妹也不願意分享。甄嬛亦如此,早在甘露寺和凌雲峰的時候,甄嬛就已經察覺到浣碧對果郡王有暗戀之情了。只是,當時的甄嬛無權無勢,一無所有,而浣碧卻還甘願跟她受苦,總不好撕破臉的。所以,她暫把那份醋意深深隱藏在心中,即便憤怒,也只能暗暗詛咒罷了。
因而,甄嬛選擇了沉默,但心裡的那份忌憚與嫉妒,甄嬛卻是難以釋然的,因而才百般剖析「杜鵑花的悲涼寓意」。要麼如杜鵑啼血,要麼是薄命早喪,總之沒有什麼好下場。
甄嬛的預言很准,最終,在她的精明運作下,果郡王死了,浣碧也死了,唯獨她活了下來,而且還稱霸後宮、耀祖光宗。果然是「女人不狠,地位不穩。」能在後宮稱霸的女人,沒有一點非常手段和非常人性,是很難笑到最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