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這首
1. 七夕(李商隱)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
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鸞扇:上面綉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鳳幄:閨中的帳幕;綉有鳳凰圖案的車帳。爭將:怎把。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一度:一次。
出自:唐 李商隱《七夕》
(1)七夕這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
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人物軼事: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考證確認李商隱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歷史文獻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系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在詩歌和文章中數次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李李商隱一門三進士,李家的第一位進士是安陽君李叔洪。李叔洪是李商隱的爺爺,年十九,一舉中進士第,與彭城劉長卿、虛清河張楚金齊名。始命於安陽,年二十九逝世,葬於懷州雍店之東原先大夫故美原令之左次。關於李叔洪,史藉記載他的事跡很少。
李商隱的啟蒙教育可能來自他的父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則是他回到故鄉後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這位堂叔父曾上過太學,但沒有做過官,終身隱居。據李商隱回憶,這位叔父在經學、小學、古文、書法方面均有造詣,而且對李商隱非常器重。
受他的影響,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大約在他16歲時,寫出了兩篇優秀的文章(《才論》、《聖論》,今不存),獲得一些士大夫的贊賞。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時任天平軍節度使的令狐楚。
李商隱的寫作,除詩歌以外的成就被論及得較少。事實上,他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這種文體注重文辭的對偶,並使用大量典故,廣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隱在令狐楚的培養下,成了一位駢體文的專家,為許多官員代筆起草過奏摺、書信等文書。
2. 七夕李商隱的《七夕》翻譯
《七夕》【唐】李商隱
原文:
鸞扇斜分鳳幄開,
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
換得年年一度來。
譯文: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
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
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朝河南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人唐朝著名詩人。他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這首《七夕》是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
本詩從帝王的寢宮排場落筆,筆鋒一轉,想像牛郎織女見面的情景。然後感嘆有情人雖成眷屬,但只有一年一度相會的難堪,表達了作者的遺憾與同情。
②鸞扇:羽扇的美稱。鳳幄:繪有鳳凰圖飾的帳幔。 ③星橋:神話傳說中銀河系裡星辰搭成的橋。鵲飛回:神話傳說中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世上的喜鵲都飛到銀河上空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 ④無期別:沒有期限的分別。
這首詩藉助神話傳說,表達他對長期仳離的婚姻與家庭的看法。
前一聯想像描寫,後一聯運用流水對議論抒情。
前一聯:「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鸞扇」對「星橋」,「斜分」對「橫過」,「鳳幄開」與「鵲飛回」,雖不嚴整也對應。出句揣測富麗堂皇排場豪,對句想像星轉斗移鵲為橋。
後一聯:「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這聯巧作流水對,語法結構不對偶,意義卻是緊相連;出句寫牛郎織女爭取成了夫妻,可惜分居無限期;對句寫王母娘娘恩惠小施,讓他們一年會一面。
3.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1
原文:
菩薩蠻·七夕
宋代:陳師道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譯文: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七夕佳節烏鵲、飛燕紛紛前來架橋,被銀河阻隔的牛郎織女一年才能再相見。急雨沖刷著織女所乘之車,天旋銀河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雖然相隔遙遠仍能遙遙相望。不似人世間,回頭望去只有巍巍群山。
注釋: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yíng)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烏鵲:喜鵲。盈盈:形容清澈。天回:天旋,天轉。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這里指織女所乘之車。
賞析: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詩經·大東》就有了織女與牽牛兩星分居銀河兩旁的敘述。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輪廓。以後在《歲華紀麗》、《爾雅翼》及六朝梁殷芸《小說》(《月令廣義》引)等書中,關於這個神話的記載漸趨完整。到近代,流傳於民間的,更是豐富充實,積極健康,成為膾炙人口的一則古代神話。由於這個神話在諸書中一般是以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鵲橋相會,終究被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因此歷代文人經常借這個神話故事來抒發離愁,陳師道的這首《菩薩蠻·七夕》也並不例外。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起句:「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是說平日牛郎織女在天河兩側,不得相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烏鵲架橋,在天河相會。「東飛烏鵲西飛燕」,狀烏鵲和燕紛紛前來架橋的忙碌場景,這也是讓牛郎織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會聚首的唯一條件。經年不見,只能隔河對泣;此時相逢,相見自然恨晚。
「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襯託了兩人盼望見面的急切心情,也隱含了歷經劫難的艱苦歷程。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梁孝元帝《車名詩》:「佳人坐椒屋,按膝對蘭薰,繞砌縈流水,邊梁圖畫雲,錦色懸殊眾,衣香遙出群。」這里指織女所乘之車。河漢,即天河,《廣志》:「天河曰銀漢,又曰銀河,亦曰天漢、天津、絳河、明河。」
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牛郎織女的悲劇,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遠隔天一方,「相遠長相望」,這是何等的憾事。但是,「相遠」猶能「長相望」,「人間」卻「回頭萬里山」,連「長相望」亦不得,這種「終不似」就顯得越加沉痛了。得到這個結論以後,「回頭萬里山」,對坎坷不平的人間,一種夾雜著欽羨和惆悵的復雜心情不免油然而生。據《宋史》載,陳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平時常「終日不炊」,死後由友人「買棺斂之」。這首詞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織女的悲劇來襯寫人間無數悲劇的意思。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2
原文:
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宋代:趙以夫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譯文: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佳人的心事有誰能夠知曉呢!與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紅樓一次宴會,那是個天涼暑退、夜色沉沉的難忘之夜。竹韻荷風,多麼美麗,幽僻的場所,二人初通情愛之後的再度相逢。短暫相會很快過去了,就像空中飄浮的雲彩,霎那間消逝得無影無蹤,一去而不復返了。
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淚珠滴落,濕潤了精美的信箋;小樓中仍然彌漫著珠飾的香氣。然住事如過眼煙雲,舊情終難以續,苦苦思戀的結果呢,卻不過是徒增煩惱而已。牛郎織女銀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鵲橋相會,可是自己卻與情人永無相見之日。
注釋:
翠綃(xiāo)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鵲橋仙:詞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甌縣城,為詞人任職所在之地。翠綃:疏而輕軟的碧綠色的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
錦箋(jiān)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錦箋:精緻華美的信紙。珠:珍珠鑲嵌的首飾,是「再相逢」時的贈物。歇:消散。
賞析:
這首詞是為友人寫的傷離之作,抒寫作者對歌伶樂伎及其所代表的那個社會階層不幸女性們的深切同情。全詞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構緊密,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是說在初秋日,天涼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樓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贈給他一條碧色的絲巾,表述她內心的情意。依內容次序,三句應當逆讀,詞中這樣安排,即使句子頓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綃」一語。翠綃是疏而輕軟的碧綠色的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翠綃傳情,故夜宴亦倍添歡樂,天氣也彷彿格外清爽。總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歡樂與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歡宴」二字,寫場面、氣氛,烘托出戀人,當時的歡樂與幸福。「歡宴」與「翠綃」句對照,說明:她在「歡宴」的大庭廣眾之中偷偷贈物傳情,她愛得是那樣深,那樣急切,簡直有點忘乎所以。這一句寥寥數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節日、時間、地點、天氣到人物,無不美好,讓人難以忘懷。
「竹邊荷外再相逢」句則是說這是暗通情愫之後的一次幽會,地點在荷塘附近的叢竹旁邊。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傳情,這回則可以盡情地互訴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筆峰一轉,傳達的情意變了。如果說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這一句則是美好的惆悵,因為在苦苦盼望之後的相會是那麼匆匆逝去,就像「碧雲飛去」一樣,不能不令人無奈、愁苦。這兩句對往昔的回憶,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縷閑愁,萬種情思。
「錦箋」二句,睹物懷人,嘆惋無盡。錦箋,精緻華美的信紙,是她捎來的信箋。珠,珍珠鑲嵌的首飾,是「再相逢」時的贈物。二句寫歡聚已逝只能面對她情意綿綿的信和尚帶余香的`贈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一「尚」、一「未」,寫記憶猶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啟愁懷。錦箋墨跡未乾,珠飾還散發著她的香氣,而往事浮雲,舊情難續。萬種愁懷,由「空惹」一句道出。說「空惹」,或許是由於信物尚存,難成眷屬;或許是由於舊情未泯,人已杳然。總之,這在封建社會是常見的愛情的悲劇。悲劇已成,「錦箋」「珠香」,於事無補:「閑愁千縷」,也是自尋煩惱罷了。但是,惹出「閑愁千縷」的,不僅是她的所贈,還有七夕這個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關的神話傳說。
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古人七夕詞,無不提到牛郎織女,感慨他們一年才一見的刻骨相思,但秦觀卻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有新意也有深意。趙以夫此詞也是更進一步地寫,認為自已和情人還不如牛郎織女,他們尚能一年一見,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見卻杳杳無期。
總之,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構緊密。上下互相映襯,中心十分突出。全詞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3
睡輕時聞,晚鵲噪庭樹。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蛛絲暗鎖紅樓,燕子穿簾處。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
秋鬢改,妒月姊、長眉嫵。過雨西風,數葉井梧愁舞。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淚濕沙邊凝佇。
注釋
⑴荔枝香近:詞牌名。《詞譜》:「《唐史·樂志》:『帝幸驪山,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荔枝香》』。《碧雞漫志》:『今歇指調、大石調,皆有近拍,不知何者為本曲?』按《荔枝香》有兩體,七十六字者始自柳永《樂章集》注「歇指調」;七十三字者始自周邦彥,一名《荔枝香近》。」此詞雙調,七十六字。前後片各七句四仄韻。[2]
⑵愁:一本作「秋」。
賞析/鑒賞
「睡輕」四句,引神話傳說點題。言詞人在七夕晚上正恍恍惚惚地小睡著,恍忽中只聽見庭院中的樹上不斷地傳來喜鵲們的聒雜訊。它們似乎在說:今天晚上我們又要飛上天去搭起鵲橋,使牛郎織女能夠重聚在天河西畔,度過一夕的幸福時刻。「天津」,即指天河渡口。「蛛絲」兩句,敘說自身的孤苦。此言詞人所居的小樓角落掛滿了蛛網,這說明那裡已經很久無人前來打掃住處了。詞人生活在這種與愛妾生離死別的孤獨境況中,所以惟見燕子飛來,穿堂入室與他作伴,卻難見伊人來此與他相伴。「天上」一句,兩相對比。詞人說:天上的牛郎織女尚有一年一夕的鵲橋會,而地上的我卻永遠不能再見愛人一面,所以哀嘆「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啊。上片從題旨生發,重在悲嘆自己與兩妾生離死別的不幸遭遇。
「秋鬢改」兩句是說:我已經老矣,能不鬢發轉白?因為自己的日漸衰老,所以更引起了我對傳說中吃過不死葯而永葆青春美色的嫦娥自然而然地生出來一種嫉妒心。這是一般老年人常有的牢騷話。「過雨」兩句是說:眼前又到了秋風秋雨的煩悶季節,再加上室外的梧桐葉隨風颯颯地飛舞,能不使人見秋景而起愁?所以後來的鑒湖女俠秋瑾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嘆;而詞人也有「離人心上秋」之愁。「夢入」三句,思妾之心愈深矣。此言詞人從七夕鵲橋會的傳說,進而聯想到自己如果要想與愛人相見,那就只能在夢境之中了。所以詞人起而獨自徘徊,企圖擺脫相思之苦。只見天上幾顆星星閃爍,映襯著冷冷清清的門戶。他漫步在宅邊河畔,不由得又因思念愛妾而淚滴漣漣。下片主要是哀嘆自身的老境凄涼及懷念離逝的兩個愛妾。全詞從七夕的神話傳說,聯想到自己與兩位愛妾生離死別的愁苦,既寫時節,又寫親人,讀來感人肺腑。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4
原文: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
五代: 毛文錫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譯文: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注釋: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chán)光鵲影伯勞飛。
七夕句:用牛郎織女的故事。光鵲影:月亮之光,鵲橋之影。伯勞:鳥名,又名鵙。
每恨蟪(huì)蛄(gū)憐婺(wù)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蟪蛄:蟬的一種,吻長,黃綠色,夏秋能鳴。婺女:又稱「女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鴛機:織錦機。
賞析:
這首詞用牛郎與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含蓄地寫了一對年輕男女的幽會,時機難得,兩情依依。並對「蟪蛄」、「婺女」這類的自然現象加以人格化,表現了女子妒人多歡而己少歡的幽恨。全詞流暢深沉,含蓄耐思。《栩庄漫記》評此詞「意淺辭庸,味如嚼蠟」,似不允當。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5
原文: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注釋:
①歡情與離恨:神話故事,織女為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來到人間,自嫁與河西牛郎後,織造乃斷。天帝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②此宵:七月七日。
賞析
牛郎與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這首以這樣一個凄婉哀怨的悲劇故事為題材的小詩,抒發了鍾情男女的哀怨與離恨,詩人對這對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煙霄微月澹長空」由寫景人手。一彎殘月掛在高高的夜空,顯得孤寂凄涼。這為牛郎織女七月初七的相會提供了背景,同時渲染一種氣氛,這種氣氛與人物的心境相合。從首句對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會感悟到《七夕》令人感傷的基調。
「銀漢秋期萬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題面,「萬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現了自然界銀河天象的永恆狀態。意思是說,「秋期」的銀河總是「微月澹長空」,從而進一步渲染了凄涼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說,分居銀河東、西兩邊的牛郎織女,一年之中只能懷著深長的情思隔銀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會」。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故事!於是,詩人以詠嘆的抒情筆調寫道:「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終於相聚在一起,說不盡綿綿情話,道不完思念愛慕之意;他們會珍惜分分秒秒難得的時光,溫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著無比的歡樂與幸福。遺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暫的歡聚後,留給他們更多的則是無盡的相思和難耐的凄寂。相會的歡樂,離別的痛苦,這一切都發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織女來品味。
全詩緊緊圍繞「七夕」神話著筆,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後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題面「七夕」。
七夕原文、注釋、賞析6
原文:
他鄉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譯文: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身在他鄉恰逢乞巧,看著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羈旅愁緒更甚。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遠離故土,不見妻子月下穿針,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懷念家鄉。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微風拂過帶走盛夏的炎熱,新月當空,初秋已快來臨。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是誰在忍著心中愁痛偷偷的看著銀河?就是那遙遠天際的牽牛星。
注釋: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jī)愁。
七夕:為七月初七,民間的乞巧節。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xù)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緒風:微小的風。
誰忍窺(kuī)河漢,迢迢問鬥牛。
河漢:為天上的銀河。迢迢:形容遙遠的意思。鬥牛:星名。牽牛星。
賞析: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孟浩然詩歌大膽抒發個人的理想願望,給開元詩風注入了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
4.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
釋義: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簡介: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4)七夕這首擴展閱讀: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51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失去了一生最愛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貴的王夫人多年的資助和扶持,才讓李商隱有一個穩固的家庭,才讓他在多年的鬱郁寡歡中得到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隱的人生已經沒有樂趣,他在一瞬間衰老了數十歲。
同年秋天,被任命為節度使的老朋友邀請李商隱到四川任職,擔任參軍。李商隱到了四川後,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順,以及失去妻子的悲傷,一度有出家為僧的打算。只是出於對兒子李袞師的希望,才沒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隱還是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捐獻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僧人印刷佛經。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好詩啊,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因為為了一度來就要付出無期別的代價。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5. 《七夕》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
《七夕》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李商隱對亡妻的深切懷戀之情。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全詩原文如下: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白話文釋義: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注釋:七夕:農歷七月七日,傳說牛郎和織女這天在天河的鵲橋上相會。鸞(luán)扇:上面綉有鳳凰圖案的掌扇。鸞,鳳凰一類的鳥。扇,指掌扇,古時模仿雉尾而製成的長柄扇,用於坐車上,以敝日擋塵。鳳幄(wò):閨中的帳幕;綉有鳳凰圖案的車帳。
星橋:鵲橋,傳說七夕這日天下的喜鵲都飛往天河,為牛郎和織女相會搭橋。爭將:怎把。無期別:死別;無期重逢的離別。一度:一次。
(5)七夕這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851年,長期沉淪於下僚的生活已經消磨了李商隱的壯志,幸運的是有妻子王氏在感情上給他慰藉,但是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與妻子分別,繼續在入幕求官的道路上掙扎,飽受仕途磋磨、別離相思之苦。但這年的夏天,妻子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隱竟然來不及回家見妻子最後一面,至此永訣。
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七夕》來追悼亡妻。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