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七夕
❶ 鹽城的名人
陳 琳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他做過古射陽縣郡守,後任漢末大將軍何進的主薄。因何進陰謀篡漢被殺,他避居冀州,又為袁紹重用。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第24回時也寫到陳琳的故事。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陳琳因文雄海內,又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於古射陽河畔。陳琳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他的詩僅存4首,以<<飲馬長城窘行>>最有價值。
陸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祖籍建湖建陽,生於1236年。幼年隨父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內),後在鶴林寺讀書(鎮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陸秀夫題鶴林寺的石碑),20歲登進士;德祜初任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境內)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鄉建陽鎮建有「丞相陸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跡;另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士誠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
卞元亨 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他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 谷 明朝官員,字世用,丁溪場人,生於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朴房屋,死於1460年,享年70歲。
王 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他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為師,刻苦自學,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他認為,「道」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有飯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沒有參與封建政權的統治活動,不肯做官,終身為民。他是明朗哲學家的一個流派——泰州學派的創立人。他廣收門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農民、鹽丁等,他終身講學,始終接近勞動人民。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朱 恕 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成員,字光信,號樂齋,大豐縣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他雖系學者名流,但仍以樵業為生,不肯與官僚交遊,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韓貞吾的著作,後人輯為《朱樂齋、韓貞吾兩先生遺集》流傳於世。
宋 曹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 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生於1620年,卒於1701年。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鉤《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這些書作用很大,對後人的書法、詩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入清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不願做官,過著隱居生活,自號耕海潛夫,以書詩自娛,寫下許多名詩,其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清廷腐敗統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柳敬亭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他本姓曹,原名永昌,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生於1587年。15歲時為避仇而流落江湖,息於柳樹下,故改姓柳,名蓬春,號敬亭。他起初自學成才,很有說書本領;後來拜松江說書名家莫後光為師。在名師指點下,大有長進,技藝精湛,在南京秦淮河開業說書,聲名大振,擅說《隋唐》、《水滸》、《三國》等書,後來成了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吳嘉紀 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字賓賢,號野人,別號陋軒,生於明朝萬曆46年(1618年),布衣出身,東台安豐人。他雖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但不以為苦,喜讀書,愛寫詩。由於他長期生活在貧民之中,因此他的詩大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生活,對老百姓的痛苦深切同情。明亡後,他從事抗清愛國文學活動,有許多詩揭露了清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痛斥了清軍的暴行,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迫害,他的《陋軒詩集》被列為禁書。他死於康熙23年(1684年),葬於梁垛開家舍,清內閣中書汪懋麟為他作基銘刻石。吳嘉紀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很有成就的貧民詩人,其著作《陋軒詩集》共收入他寫的詩1091首。
葛天民 明朝抗倭英雄,字田純,東台人。明朝天啟年間貢生,曾任福建福清縣丞、山東經歷等職。後解職回鄉,時值倭寇(即日本海盜集團)入侵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葛天民為保衛家鄉,組織鹽民、農民、居民數千人智斗倭寇。當時倭寇用的武器是「倭刀」,只宜近戰,他就動員民眾用長毛竹削尖為竹槍刺,抗擊敵人;倭寇腳穿皮鞋或木屐,他就動員民眾在要道上撒上豌豆,黃豆。倭寇一到,腳踏豆子,一走一滑,紛紛跌倒,此時埋伏在路旁的民眾四處出擊,用長竹槍刺,倭寇用倭刀亂砍,因刀短傷不到人,反把竹竿越砍越尖,大家對准倭冠直刺,這一仗殺得倭寇大部死傷,只剩少數殘寇狼狽逃竄,以後,倭寇再也不敢到此侵犯了。後人為紀念葛天民的抗倭功績,為他立了墓碑。
王之楨 明末清初抗清名人,字筠長,鹽城人。明末貢生,他精通經史,博學多才。1644年,明崇禎皇帝自縊,清兵入關,著名抗清愛國將領史可法督師揚州,抵抗清軍,設招賢館,廣收人才,王之楨前去,積極輔佐史可法,獻了著名的抗清十策,深得史的賞識,在幕中掌握機密文書。當清軍包圍揚州、勸史可法歸降時,王之楨挺身而出,以史的名義回答清軍頭領多爾袞,申明大義,嚴詞拒降。這封《答多爾袞書》十分著名,一直為後代傳頌。
徐 鐸 清朝書法家,字令民,號南岡,又號楓亭,鹽城徐馬庄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後奉旨校士山東,在濟南府儒學傳集學官弟子宣講,勉以讀書立志,研求經濟;後來為湖南正考官,曾出守雲南,又升山東按察使,後擢布政使,是著名書法家,在山東指導曲阜孔繼涵、孔繼涑兩兄弟的書法,使之大有長進。據考,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的二孔,就是指這兄弟兩人。
馮道立 清朝水利專家,字務堂,號西園,東台時埝人,生於乾隆47年(1782年),死於1860年,終年79歲。青年時代他目睹家鄉常鬧水災,便立志治水為民造福。他認真研究水利,常到實地勘察,參加過許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一次去勘察,3年未歸,甚至途中路過家門而不入,大有大禹治水的精神。他為治理里下河地區的水患作出了很大貢獻,為家鄉辦了許多好事,深得民眾的稱贊。他一生寫有許多水利專著,如《淮揚治水論》、《淮揚水利圖說》(內有《七府水利全圖》7幅),系統地科學地提出了根治蘇北地區、特別是里下河地區水患的具體方案,還有《勘海日記》、《束水芻言》、《測海蠡言》(後附《攻沙八法》),是他幾十午治水經驗的總結,實用價值極大。
徐開業 清朝狀元,字健庵,號丹岑,響水縣六套人,生於乾隆53年(1788年)。嘉慶25年(1820年)武科應試,他中頭名狀元,大魁天下,年值33歲,歷任御前一等花翎侍衛、陝西都閫府宜君營參將等職。皇帝授予他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其夫人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在潼關陣地上帶甲而終,年僅44歲。徐開業不僅是武狀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精通文學,寫有許多名詩。可說文武雙全,名揚天下。
陳玉澍 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原名玉樹,字惕庵,建湖縣上岡鎮人。清光緒14年(1888年)考中舉人。他愛好寫詩,其詩中充滿愛國激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他一連寫了幾十首詩,痛斥日本的侵略行徑,抨擊清政府的反動無能,歌頌為國捐軀的將士。其詩中還洋溢著唯物論的戰斗精神,如《戲題寺壁》、《七夕》都很有名。他擁護當時的維新變法,著作有《卜子午譜》、《後樂堂文鈔〉等。
宋澤夫 民國革命志士,名潤,原名殿康,字澤夫,清同治11年(1872年)出生於鹽城宋村。他自幼勤奮讀書,青年時便有革新之志,反對清政府,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抵制袁世凱,傳播革命思想,創辦教育事業,「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宋澤夫在《新公報》上發表《青天白日哪裡去了?》、《國喪》等文章,痛斥蔣介石的「烏天黑日」。抗戰爆發後,他慨然出任第五戰區鹽城抗日總動員委員會會長,發動群眾抗日。1940年新四軍到鹽城後,他欣然出任鹽城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竭力擁護共產黨,共商抗日大事。後不幸被捕,遭嚴刑拷打,但寧死不屈,大義凜然,表現了「殺頭現成,改口不能」的英雄氣概。後被營救出來,出任鹽阜區首屆參議會副會長。病危中,他還告誡探望者:「一條路,靠共產黨」,臨終際,猶高呼「抗日殺漢奸!」1942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葬於宋村。宋澤夫先生逝世後,中共鹽城縣委敬獻輓聯「敢說敢言敢怒敢罵嫉惡如仇臨終猶高呼殺敵,有氣有節有愛有憎剛毅可風迂難競不屈寇庭」,並決定把鹽城中學改名為澤夫中學。陳毅園志曾稱贊宋澤夫是「蘇北的魯迅」。現在,市暨鹽都縣政府還決定修建宋澤夫陵園。
胡喬木:(1912-1992),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國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出生於鹽都縣鞍湖鄉張本庄,1930年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團,1932年在鹽城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到達延安。從1941年2月起,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一直繼續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喬木同志主要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任職。這期間,他親自或參與起草和編纂了許多黨中央的重要文件。胡喬木同志是中共第八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顧委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著有《胡喬木文集》和詩選等。
喬冠華:(1913-1983),我國當代著名的外交家。1913年3月8日,生於今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鄉。5歲入叔父家塾,16歲時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後又入德國杜賓根大學哲學系,一年後獲博士學位。1937年結業回國,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喬冠華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局長,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由周恩來兼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外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喬冠華為出席第二十六屆聯大中國代表團團長,11月15日,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作了發言。此後,自二十七屆到三十一屆聯合國大會,均由他率代表團出席,為我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9月,因患重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0歲。
戈公振:(1890-1935),我國三十年代著名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拓者和我國早期的新聞教育家。名紹發,字春霆,清光緒十六年(1890)生於東台台城一"世代書香"人家。戈公振自幼聰慧,讀過私塾,1913年冬,進入上海有正書局圖畫部當學徒。第二年被調到《時報》編輯部工作,初任校對、助編,後升任編輯直至總編,在《時報》前後工作十五年。1920年他首創了《圖畫時報》,揭開中國畫報史上嶄新一頁。他編譯成《新聞學撮要》一書,還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報刊研究專著《中國報學史》,代表了舊中國報刊史研究的最高學術水平。他還熱心於新聞教育工作。從1925年起,先後在上海國民大學、南方大學、大廈大學、復旦大學等校的報學系或新聞學系,講授新聞學和中國報學史。1930年3月,他創辦了《申報星期畫刊》,並擔任主編。1933年3月,他隨我首任駐蘇大使顏惠慶前往莫斯科訪問,後來決定留在蘇聯,研究蘇聯社會。1935年夏,接到鄒韜奮兩次電報,邀他回國重新籌辦《生活日報》,他即啟程回滬。不久,因闌尾炎住院,不幸於10月22日病逝,享年僅45歲。戈公振去世後,鄒韜奮為他寫了悼文。
顧正紅:(1905-1925),是偉大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中第一個英勇獻身的烈士。1905年生於今濱海縣正紅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921年,進日商內外棉九廠做掃地工。後又進日商內外棉七廠做盤頭工。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14日,內外棉十二廠無理開除兩名工人,工人立即罷工抗議。15日下午,工人與工頭、巡捕發生沖突,顧正紅站在隊伍的最前列。內外棉七廠大班川村蓄意開槍,顧正紅在中彈受傷的情況下,仍高呼口號。兇手川村又連開兩槍,一個幫凶還用刀猛砍顧正紅頭部。顧正紅終因失血過多,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20歲。以顧正紅犧牲為導火線,上海工人階級掀起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元延佑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施耐庵36歲登進士。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率廣大灶丁起義反元。張士誠再三邀請施耐庵進他的軍幕,施耐庵抱著建造"王道樂所"的宏願欣然前往,後遭張冷落,遂離張。此後,施耐庵浪跡江湖,替人醫病解難。後經友人幫助,在白駒修建了房屋,從此在這里隱居不出,專心撰寫《江湖豪客傳》。書成後,施耐庵感到書名太淺露,依據《詩經》"古公稟公,朝來走馬,率西水滸,至於歧下"詩句,改名為《水滸傳》。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與世長辭,享年74歲。
❷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21項)
124JSⅠ-8寒山拾得傳說蘇州市
125JSⅠ-9花果山傳說連雲港市
126JSⅠ-10九里山古戰場傳說 徐州市九里區
127JSⅠ-11巫支祁傳說洪澤縣
128JSⅠ-12水漫泗州城傳說洪澤縣盱眙縣
129JSⅠ-13隋煬帝傳說揚州市邗江區
130JSⅠ-14彭祖傳說徐州市
131JSⅠ-15徐福傳說贛榆縣
132JSⅠ-16張道陵傳說豐縣
133JSⅠ-17施耐庵與《水滸》傳說興化市大豐市
134JSⅠ-18達摩傳說南京市六合區
135JSⅠ-19劉邦傳說 豐縣沛縣
136JSⅠ-20卞和獻玉傳說高淳縣
137JSⅠ-21東海孝婦傳說連雲港市
138JSⅠ-22露筋娘娘傳說江都市
139JSⅠ-23沈拱山傳說鹽城市鹽都區
140JSⅠ-24伍子胥故事高淳縣
141 JSⅠ-25 項羽故事 南京市浦口區
142 JSⅠ-26 崔致遠與雙女墳的故事 高淳縣
143 JSⅠ-27 姐兒溜(歌謠) 東海縣
144 JSⅠ-28 謎語(竹西謎語、海虞謎語) 揚州市常熟市 (共計6項)
145 JSⅡ-18 高淳民歌 高淳縣
146 JSⅡ-19 南閘民歌 淮安市楚州區
147 JSⅡ-20 茅山號子 興化市
148 JSⅡ-21 泓口絲弦 溧陽市
149 JSⅡ-22 鼓吹樂(徐州鼓吹樂、海州鼓吹樂)徐州市連雲港市
150 JSⅡ-23 鑼鼓樂(陸家鑼鼓、戴埠太平鑼鼓、天崗鑼鼓)南通市港閘區溧陽市泗洪縣 (共計17項)
151 JSⅢ-16 睢寧龍虎鬥 睢寧縣
152 JSⅢ-17 花船舞(大興旱船、灌雲花船)宿遷市宿豫區灌雲縣
153 JSⅢ-18 蓮湘(姜堰滾蓮湘、如皋蓮湘、洪武花棍舞)姜堰市如皋市泗洪縣
154 JSⅢ-19 高蹺(沛橋高蹺) 高淳縣
155 JSⅢ-20 寶堰雙推車 鎮江市丹徒區
156 JSⅢ-21 龍吟車 高淳縣
157 JSⅢ-22 柘塘打社火 溧水縣
158 JSⅢ-23 跳當當 溧水縣
159 JSⅢ-24 茶花擔舞 江陰市
160 JSⅢ-25 睢寧雲牌舞 睢寧縣
161 JSⅢ-26 燈舞(萬綏猴燈、指前魚燈、新沂七巧燈)常州市新北區金壇市新沂市
162 JSⅢ-27 千燈跳板茶 崑山市
163 JSⅢ-28 漁籃蝦鼓舞 江陰市
164 JSⅢ-29 洪澤湖漁鼓 泗洪縣洪澤縣
165 JSⅢ-30 荷花盤子舞 通州市
166 JSⅢ-31 抬判 通州市
167 JSⅢ-32 倒花籃 如皋市 (共計5項)
168 JSⅣ-12 京劇 省演藝集團淮安市
169 JSⅣ-13 滑稽戲(蘇州滑稽戲)蘇州市
170 JSⅣ-16 香火戲(金湖香火戲)金湖縣
171 JSⅣ-14 泗州戲 泗洪縣
172 JSⅣ-15 豐縣四平調 豐縣 (共計5項)
173 JSⅤ-9 南京評話 南京市秦淮區
174 JSⅤ-10 揚州道情 揚州市
175 JSⅤ-11 丹陽啷當 丹陽市
176 JSⅤ-12 徐州墜子 豐縣
177 JSⅤ-13 小熱昏 常州市 (共計6項)
178 JSⅥ-27 麥稈剪貼(大豐麥稈剪貼)大豐市
179 JSⅥ-28 常州掐絲琺琅畫 常州市武進區
180 JSⅥ-29 戲劇臉譜 南京市白下區
181 JSⅥ-30 豐縣吹糖人 豐縣
182 JSⅥ-31 象牙雕刻(南京仿古牙雕、揚州牙刻、常州象牙淺刻)南京市揚州市常州市武進區
183 JSⅥ-32 虞山派篆刻藝術 常熟市 (共計39項)
184 JSⅦ-32 宜興陶堆花技藝 宜興市
185 JSⅦ-33 溱潼磚瓦製作技藝 姜堰市
186 JSⅦ-34 真金線製作技藝 南京市
187 JSⅦ-35 色織土布技藝(南通色織土布技藝、沛縣色織土布技藝)南通市沛縣
188 JSⅦ-36 八桅立式大風車製作技藝 鹽城市鹽都區
189 JSⅦ-37 蔡集手抄草紙製作技藝 宿遷市宿豫區
190 JSⅦ-38 常州龍泉印泥製作技藝 常州市
191 JSⅦ-39 揚州毛筆製作技藝 江都市
192 JSⅦ-40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蘇州市
193 JSⅦ-41 裝裱技藝(蘇州裝裱技藝、揚州裝裱技藝)蘇州市揚州市
194 JSⅦ-42 陸慕蟋蟀盆製作技藝 蘇州市相城區
195 JSⅦ-43 朴席製作技藝 揚州市經濟開發區儀征市
196 JSⅦ-44 柳編技藝 贛榆縣
197 JSⅦ-45 洪澤湖漁具製作技藝 洪澤縣
198 JSⅦ-46 曬鹽技藝(鹽城海鹽曬制技藝、連雲港淮鹽曬制技藝) 鹽城市連雲港市
199 JSⅦ-47 配製酒釀造技藝(東台陳皮酒釀造技藝)東台市
200 JSⅦ-48 綠茶製作技藝(蘇州洞庭碧螺春製作技藝、連雲港雲霧茶製作技藝、南京雨花茶製作技藝)蘇州市吳中區連雲港連雲區南京市江寧區
201 JSⅦ-49 糕團製作技藝(黃天源蘇式糕團製作技藝)蘇州市
202 JSⅦ-50 糕點製作技藝(稻香村蘇式月餅製作技藝、葉受和蘇式糕點製作技藝、西亭脆餅製作技藝)蘇州市通州市
203 JSⅦ-51 黃橋燒餅製作技藝 泰興市
204 JSⅦ-52 常州梨膏糖製作技藝 常州市
205 JSⅦ-53 采芝齋蘇式糖果製作技藝 蘇州市
206 JSⅦ-54 寶應捶藕和鵝毛雪片製作技藝 寶應縣
207 JSⅦ-55 董糖製作技藝(如皋董糖製作技藝、秦郵董糖製作技藝)如皋市高郵市
208 JSⅦ-56 素食烹制技藝(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南京市
209 JSⅦ-57 清真菜烹制技藝(馬祥興清真菜烹制技藝)南京市鼓樓區
210 JSⅦ-58 陸稿薦蘇式鹵菜製作技藝 蘇州市
211 JSⅦ-59 豆腐製品製作技藝(蘇式鹵汁豆腐乾製作技藝、界首茶干製作技藝、橫山橋百葉製作技藝)蘇州市高郵市常州市武進區
212 JSⅦ-60 醬菜製作技藝(三和四美醬菜製作技藝、常州蘿卜干腌制技藝)揚州市常州市鍾樓區
213 JSⅦ-61 淮安茶饊製作技藝 淮安市
214 JSⅦ-62 靖江肉脯製作技藝 靖江市
215 JSⅦ-63 常熟叫化雞製作技藝 常熟市
216 JSⅦ-64 沛縣黿汁狗肉烹制技藝 沛縣
217 JSⅦ-65 鎮江餚肉製作技藝 鎮江市
218 JSⅦ-66 劉長興面點製作技藝 南京市
219 JSⅦ-67 湯面製作技藝(崑山奧灶面製作技藝、鎮江鍋蓋面製作技藝)崑山市鎮江市
220 JSⅦ-68 湯包製作技藝(楚州文樓湯包製作技藝、靖江蟹黃湯包製作技藝)淮安市楚州區靖江市
221 JSⅦ-69 揚州炒飯製作技藝 揚州市
222 JSⅦ-70 平橋豆腐製作技藝 淮安市楚州區 (共計4項)
223 JSⅧ-3 致和堂膏滋葯製作方法 江陰市
224 JSⅧ-4 季德勝蛇葯制葯技藝 南通市
225 JSⅧ-5 王氏保赤丸製作技藝 南通市
226 JSⅧ-6 五妙水仙膏製作技藝 灌南縣 (共計3項)
227 JSⅨ-4 殷巷石鎖賽力 南京市江寧區
228 JSⅨ-5 陽湖拳 常州市武進區
229 JSⅨ-6 彭祖導引養生術 徐州市 (共計5項)
230 JSⅩ-8 七夕節(太倉七夕習俗) 太倉市
231 JSⅩ-9 柚山放燈節 金壇市
232 JSⅩ-10 宜興觀蝶節 宜興市
233 JSⅩ-11 海州灣漁俗 連雲港市
234 JSⅩ-12 洪澤湖漁家婚嫁禮俗 洪澤縣 (共計1項)
235 JSⅪ-1 南通范氏世家詩文 南通市
❸ 七夕送女朋友什麼禮物好
七夕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也是表達愛情的好時機。送女朋友一份特別的禮物,可以讓她感受到你的愛和關懷。但是選擇一個適合的禮物卻是一項挑戰。下面提供幾個建議,希望能幫助你選擇一個難忘的禮物。
1. 鮮花。鮮花是一種非常浪漫的禮物,特別是在七夕。你可以為你的女朋友准備一束精美的玫瑰或其他她喜歡的花,附上一張貼心的卡片或一朵小巧的草編禮物,讓她感受到你的愛。
2. 香水。香水是女性最喜歡的化妝品之一,可顯示女性的優雅和迷人。你可以在專業的化妝品店裡挑選一款適合你女友氣質的香水,讓她在今後的日子裡一直聞到你對她的愛。
3. 彩妝盤。如果你的女友喜歡化妝,那麼一款優質的彩妝盤或者枝粗化妝刷也是不錯的選擇。你可以多了解一下她喜歡的品牌和顏色,購買一款能展示她美麗的禮物,讓她久久難忘。
4. 音樂盒。音樂盒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禮物。你可以為女友挑選一個別致的音樂盒,選上她喜歡的歌曲,讓她在聽到這首歌時感受到你的愛。
5. 美食禮盒。如果你的女友是個「吃貨」,那麼一個美味的禮盒肯定能讓她開心不已。你可以為她定製一份美味的甜品禮盒,甜美的味道和你的關懷共同融合。
6. 禮品卡。如果你實在不知道要送什麼,可以考慮買一張禮品卡。禮品卡猛悉鎮可以讓她自由選擇心儀的禮物或服飾,也是一個比較安全的選擇。
7. DIY禮物。如果你希望送一個更有個性化的禮物,可以考慮親手製作一份DIY禮物,比如手工臂環、羊毛氈製作的小物件,或是一封溫馨的情書,可以讓她感受到你動人的心意。
以上是七夕送女友禮物的幾個建議。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她的興趣和喜好來挑選禮物,讓她感受到你的用心和關懷。無論你選擇陸姿哪一種禮物,只要你用心准備了,那麼她一定會感受到你的愛和重視。祝你成功!
❹ 有哪些明星老家是鹽城的
唐學琴。。。(老藝術家)
伏明霞 祖籍鹽城
劉翔 祖籍鹽城
陳 琳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他做過古射陽縣郡守,後任漢末大將軍何進的主薄。因何進陰謀篡漢被殺,他避居冀州,又為袁紹重用。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第24回時也寫到陳琳的故事。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陳琳因文雄海內,又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於古射陽河畔。陳琳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他的詩僅存4首,以<<飲馬長城窘行>>最有價值。
陸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祖籍建湖建陽,生於1236年。幼年隨父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內),後在鶴林寺讀書(鎮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陸秀夫題鶴林寺的石碑),20歲登進士;德祜初任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境內)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鄉建陽鎮建有「丞相陸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跡;另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士誠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
卞元亨 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他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 谷 明朝官員,字世用,丁溪場人,生於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朴房屋,死於1460年,享年70歲。
王 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他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為師,刻苦自學,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他認為,「道」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有飯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沒有參與封建政權的統治活動,不肯做官,終身為民。他是明朗哲學家的一個流派——泰州學派的創立人。他廣收門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農民、鹽丁等,他終身講學,始終接近勞動人民。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朱 恕 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成員,字光信,號樂齋,大豐縣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他雖系學者名流,但仍以樵業為生,不肯與官僚交遊,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韓貞吾的著作,後人輯為《朱樂齋、韓貞吾兩先生遺集》流傳於世。
宋 曹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 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生於1620年,卒於1701年。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鉤《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這些書作用很大,對後人的書法、詩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入清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不願做官,過著隱居生活,自號耕海潛夫,以書詩自娛,寫下許多名詩,其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清廷腐敗統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柳敬亭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他本姓曹,原名永昌,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生於1587年。15歲時為避仇而流落江湖,息於柳樹下,故改姓柳,名蓬春,號敬亭。他起初自學成才,很有說書本領;後來拜松江說書名家莫後光為師。在名師指點下,大有長進,技藝精湛,在南京秦淮河開業說書,聲名大振,擅說《隋唐》、《水滸》、《三國》等書,後來成了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吳嘉紀 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字賓賢,號野人,別號陋軒,生於明朝萬曆46年(1618年),布衣出身,東台安豐人。他雖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但不以為苦,喜讀書,愛寫詩。由於他長期生活在貧民之中,因此他的詩大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生活,對老百姓的痛苦深切同情。明亡後,他從事抗清愛國文學活動,有許多詩揭露了清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痛斥了清軍的暴行,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迫害,他的《陋軒詩集》被列為禁書。他死於康熙23年(1684年),葬於梁垛開家舍,清內閣中書汪懋麟為他作基銘刻石。吳嘉紀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很有成就的貧民詩人,其著作《陋軒詩集》共收入他寫的詩1091首。
葛天民 明朝抗倭英雄,字田純,東台人。明朝天啟年間貢生,曾任福建福清縣丞、山東經歷等職。後解職回鄉,時值倭寇(即日本海盜集團)入侵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葛天民為保衛家鄉,組織鹽民、農民、居民數千人智斗倭寇。當時倭寇用的武器是「倭刀」,只宜近戰,他就動員民眾用長毛竹削尖為竹槍刺,抗擊敵人;倭寇腳穿皮鞋或木屐,他就動員民眾在要道上撒上豌豆,黃豆。倭寇一到,腳踏豆子,一走一滑,紛紛跌倒,此時埋伏在路旁的民眾四處出擊,用長竹槍刺,倭寇用倭刀亂砍,因刀短傷不到人,反把竹竿越砍越尖,大家對准倭冠直刺,這一仗殺得倭寇大部死傷,只剩少數殘寇狼狽逃竄,以後,倭寇再也不敢到此侵犯了。後人為紀念葛天民的抗倭功績,為他立了墓碑。
王之楨 明末清初抗清名人,字筠長,鹽城人。明末貢生,他精通經史,博學多才。1644年,明崇禎皇帝自縊,清兵入關,著名抗清愛國將領史可法督師揚州,抵抗清軍,設招賢館,廣收人才,王之楨前去,積極輔佐史可法,獻了著名的抗清十策,深得史的賞識,在幕中掌握機密文書。當清軍包圍揚州、勸史可法歸降時,王之楨挺身而出,以史的名義回答清軍頭領多爾袞,申明大義,嚴詞拒降。這封《答多爾袞書》十分著名,一直為後代傳頌。
徐 鐸 清朝書法家,字令民,號南岡,又號楓亭,鹽城徐馬庄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後奉旨校士山東,在濟南府儒學傳集學官弟子宣講,勉以讀書立志,研求經濟;後來為湖南正考官,曾出守雲南,又升山東按察使,後擢布政使,是著名書法家,在山東指導曲阜孔繼涵、孔繼涑兩兄弟的書法,使之大有長進。據考,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的二孔,就是指這兄弟兩人。
馮道立 清朝水利專家,字務堂,號西園,東台時埝人,生於乾隆47年(1782年),死於1860年,終年79歲。青年時代他目睹家鄉常鬧水災,便立志治水為民造福。他認真研究水利,常到實地勘察,參加過許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一次去勘察,3年未歸,甚至途中路過家門而不入,大有大禹治水的精神。他為治理里下河地區的水患作出了很大貢獻,為家鄉辦了許多好事,深得民眾的稱贊。他一生寫有許多水利專著,如《淮揚治水論》、《淮揚水利圖說》(內有《七府水利全圖》7幅),系統地科學地提出了根治蘇北地區、特別是里下河地區水患的具體方案,還有《勘海日記》、《束水芻言》、《測海蠡言》(後附《攻沙八法》),是他幾十午治水經驗的總結,實用價值極大。
徐開業 清朝狀元,字健庵,號丹岑,響水縣六套人,生於乾隆53年(1788年)。嘉慶25年(1820年)武科應試,他中頭名狀元,大魁天下,年值33歲,歷任御前一等花翎侍衛、陝西都閫府宜君營參將等職。皇帝授予他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其夫人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在潼關陣地上帶甲而終,年僅44歲。徐開業不僅是武狀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精通文學,寫有許多名詩。可說文武雙全,名揚天下。
陳玉澍 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原名玉樹,字惕庵,建湖縣上岡鎮人。清光緒14年(1888年)考中舉人。他愛好寫詩,其詩中充滿愛國激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他一連寫了幾十首詩,痛斥日本的侵略行徑,抨擊清政府的反動無能,歌頌為國捐軀的將士。其詩中還洋溢著唯物論的戰斗精神,如《戲題寺壁》、《七夕》都很有名。他擁護當時的維新變法,著作有《卜子午譜》、《後樂堂文鈔〉等。
宋澤夫 民國革命志士,名潤,原名殿康,字澤夫,清同治11年(1872年)出生於鹽城宋村。他自幼勤奮讀書,青年時便有革新之志,反對清政府,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抵制袁世凱,傳播革命思想,創辦教育事業,「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宋澤夫在《新公報》上發表《青天白日哪裡去了?》、《國喪》等文章,痛斥蔣介石的「烏天黑日」。抗戰爆發後,他慨然出任第五戰區鹽城抗日總動員委員會會長,發動群眾抗日。1940年新四軍到鹽城後,他欣然出任鹽城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竭力擁護共產黨,共商抗日大事。後不幸被捕,遭嚴刑拷打,但寧死不屈,大義凜然,表現了「殺頭現成,改口不能」的英雄氣概。後被營救出來,出任鹽阜區首屆參議會副會長。病危中,他還告誡探望者:「一條路,靠共產黨」,臨終際,猶高呼「抗日殺漢奸!」1942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葬於宋村。宋澤夫先生逝世後,中共鹽城縣委敬獻輓聯「敢說敢言敢怒敢罵嫉惡如仇臨終猶高呼殺敵,有氣有節有愛有憎剛毅可風迂難競不屈寇庭」,並決定把鹽城中學改名為澤夫中學。陳毅園志曾稱贊宋澤夫是「蘇北的魯迅」。現在,市暨鹽都縣政府還決定修建宋澤夫陵園。
胡啟東 愛國民主人士,原名應庚,鹽城張本村人,清光緒15年(1885年)出生於地主家庭。他自小認真求學;青年時代才氣橫溢,工詩善文;辛亥革命成功後,他當選國會眾議院議員,是一位反袁世凱、斥段祺瑞、拒曹錕的勇士。抗戰時期,他在鹽常與劉少奇、陳毅等新四軍領導人商討抗日大事。生平著有《鞍湖文存》3卷、《鞍湖詩存》l卷等,並主纂《續修鹽城縣志》4卷。1957年2月1日逝世於北京,葬於八寶山公墓。胡啟東為人正直,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戰士。
印鸞章 愛國文人,其筆名印水心,1883年生於鹽城,北京大學畢業,曾任北大教授,1909年到上海工作,先後擔任過上海商務印書館、中國圖書公司校理,《神州日報》、《民權報》、《新聞報》主筆及上海廣學會編輯,他翻譯和校刊過100多種書籍。1919年他為家鄉編寫了《鹽城縣鄉土地理》和《鹽城縣鄉土歷史》,為鹽城當時中學教材,深得鹽城教育界的好評。他在」文革」中病逝於蘇州。
張逸笙 愛國人士,字延壽,1875年生於鹽城。他青年時代立志從事新學。清宣統元年始,先後任省咨議局議員、省議會議員、省參議會第一科長、省議會秘書長等職。民國15年回鄉,在鹽擁護抗日、支持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他當選為江蘇省人民代表,歷任蘇北人民政協委員、省文史館館員等職。他還是鹽城書法名家之一。
汪同塵 清末至民國期間從事教育事業和古文學研究的學者,原名家材,又名慟塵,東台鎮人,生於1891年,清末舉人。他青年時代就有遠大抱負,立志獻身於民族振興事業。他思想進步,剛正不阿,一生從事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愛國民主活動,做過中學教員、中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的監察院首席秘書、編輯、大學教授等。他不慕功名,以教育和治學為己任,不遺餘力,他作的《甲骨文字正解》是一部巨著,還有其它許多著作。1941年5月3日,日本飛機轟炸重慶,他不幸遇難,時年50歲。
周滌欽 抗日時期畫家,名潔,字滌欽,又字君素,在抗日時照自署別號百炸餘生,鹽城秦南人,生於1894牟。他自幼喜歡詩畫。1931年,他結識大畫家徐悲鴻先生並成為好友後,其詩畫造詣更深。「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宣傳抗日,以賣畫支持抗日,徐悲鴻熱心為他在《長沙日報》上刊登啟事,周滌欽還寫了許多慷慨激昂的抗日詩文。1939年10月被反動派韓德勤秘密殺害,終年46歲。
喻兆琦 我國著名動物分類專家,字慕韓,大豐白駒人,生於1898年,大學畢業後又到法國和德國留學,1933年回國,36歲時就任山東大學教授,次年擔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技師兼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是我國第一個從事蝦類分類和魚類寄生橈足蟲分類研究的專家,對我國長江流域、華北、華東、華南地區以及海南島的數百種蝦,進行了系統的分類研究,成績卓著,另有《中國蝦類志》專著。喻兆琦具有高度愛國心,當看到日本侵佔我國、蔣介石採取不抵抗主義時,深感痛恨,作詩猛烈抨擊。1941年日軍侵犯白駒,已經中風了的喻兆琦由於驚悸過度,不幸逝世,年僅43歲,葬於白駒小龍河邊。
還寄萍 革命幹部,原名佩琮,1908年生於鹽城西鄉廟子堡。他學生時代勤奮讀書,2l歲時在鹽加入中國共產黨,22歲任中共鹽城縣委書記。1932年他積極協助胡喬木同志回鹽創辦《朝霞》雜志。1940年新四軍到鹽城,他擔任鹽城縣參議會議員、鹽城縣第七區區長、副縣長等職。他善於團結黨外人士,與宋澤夫、胡應庚等社會上層民主人士經常交往,對當時鹽城的統戰工作多有貢獻。全國解放後,他被調往廣西,擔任過平南縣、容縣、蒼梧縣的縣委書記,梧州市市長、市委副書記等職。在「文革」中受迫害,於1967年3月19日含冤而死。
顧正紅 革命烈士,濱海縣正紅鄉小顧庄人,生於1905年,1921年逃荒到上海,次年進日商紗廠當工人。他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宣講革命道理,團結工人群眾,進行罷工斗爭。1925年5月,當紗廠反動頭子殘酷迫害工人時,顧正紅大義凜然,領導工人進廠交涉,競遭日本資本家搶殺,時年20歲。日本這一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五卅」運動是一次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偉大反帝運動,而顧正紅則是這一偉大運動中的先鋒戰士。
周甘塵 孫中山革命軍少將旅長,他本姓丁,名紹忠,因過繼予舅父家而改姓周,東台安豐鎮人,生於1889年。1917年,他赴廣州投奔孫中山。1921年應江西都督李烈鈞的聘請,在軍官幹部學校任教育長,他詳訂教育綱要,嚴格訓練,曾得到孫中山先生很高的評價,遂提升為參謀處長。為清除江西境內北洋軍閥的勢力,李烈鈞部在開往全州行軍途中,任命周甘塵為全軍行軍總指揮。1922年6月孫中山討伐叛軍陳炯明時,他在革命軍許崇智軍部任參謀長,同年7月又在該軍任第一旅旅長、討陳(炯明)前敵總指揮。27日,周甘塵率部追擊陳的敗軍進至白茈花,率衛士登高偵察敵情,不幸遭伏兵襲擊,身受重傷,送香港國家醫院搶救無效,於8月8日上午去世。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親題「痛失干城」四字祭弔,特追贈周甘塵為少將旅長。周的棺柩送回原籍,安葬在安豐下灶,今下灶小學旁。家鄉各界人士為紀念其功績,特在安豐建立周甘塵烈士祠(惜在抗戰時期被毀)。
馬玉仁 高級將領,原名曰能,字伯良,1875年生於建湖馬家墩。少時家貧,以販私鹽謀生,後參加辛亥革命,擔任團長。之後捲入軍閥混戰,逐步升為師長、軍長、鎮守使、十六路軍總指揮,被授予陸軍上將銜。在這段時間,他幹了不少不光彩的事情。但當日本侵略我國時,能以國難為重,不當漢奸賣國賊,在射陽黃沙港一帶成立抗日游擊司令部,招集2000餘人,馬自為司令,其外甥計雨亭為副司令,進行抗日游擊戰斗,比較激烈的有合德鎮西北和耦耕以北的伏擊戰、中心橋南的阻擊戰、通洋港的遭遇戰、以及夜襲陳洋日軍據點等。他在日、偽、頑三股反動勢力的夾攻下始終不屈不撓,在抗戰中犧牲,終年65歲。他死後的余部由計雨亭率領參加了新四軍。
李鎮淮 同盟會黃興部將,字楚江,濱海縣東坎鎮人。幼年讀書,甚是聰明。對鄉里不平事常挺身干預,仗義執言。辛亥革命鹽城光復後,他當選為東坎議員。後來投於黃興麾下,被委任為江北討袁(世凱)軍司令兼第五旅旅長。後在戰斗中不幸被俘,就義時僅32歲。
戈公振 新聞學家,原名紹發,1890年生於東台縣一個貧窮的「書香人家」。他在上海《時報》工作時,從排字員、校對、助編、編輯做起,一直升到總編輯,並努力革新,創辦了多種副刊;同時專心研究我國新聞學和新聞史,積極從事新聞教育工作,先後擔任了幾個大學的新聞學教授,是一位造詣精深的新聞學專家。他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論述新聞史的著作《中國報學史》,考察過歐美國家的新聞事業,編譯了《新聞學撮要》。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創辦《生活日報》宜傳抗日。1935年不幸逝世。
孫石靈 著名作家,原名大河,別號奇玉,筆名石靈,1909年生於響水鎮。他早在學生時代經惠浴宇介紹加入共產黨。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時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社聯,從事創作活動,宣傳革命思想。在日軍侵略我國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劇本、小說、雜文、詩歌等,進行抗日救國活動。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南通學院輔導主任兼政治教授、上海《文藝月報》編委、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1956年去世,著有《石靈選集》。
孫 蘭 革命幹部,原名韋毓梅,乳名阿平,筆名姜平、余嵐、趙嵐、林潭,1913年出生於鹽城縣秦南鄉三里港劉村。1933年春,她在上海復旦大學讀書時參加了「左聯」。後轉北京清華大學讀書時,與蔣南翔等一起參加「民族武裝自衛會」,她積極參與發起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回上海從事婦女救國會工作,協助許廣平組織起「上海婦女界難民救濟會」,並由她主編公開出版發行《上海婦女》期刊。1942年春,黨派她到蘇北參加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歷任鹽阜區婦聯主任、蘇皖邊區淮安縣縣長等職。她是我國第一個女縣長。當時美國進步記者史沫特萊稱她為「共產黨的女才子」、「紅色中國的女縣長」。建國以後,她先後擔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省委侯補委員、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市委候補委員等職。在「文革」中受迫害,不幸於1968年4月8日含冤而死。
周巍峙 江蘇東台人,十歲時隨二舅父、我國新聞巨擘戈公振到上海,曾在鄒韜奮、李公朴身邊工作,擔任過文化部副部長、代部長、黨組書記,現任中國文聯主席。他是著名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曲作者,並領導創作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其夫人王昆是我國著名的
像平民一樣生活.
像上帝一樣思考.
在對世俗的切近與超越中,
構建一種快樂的人生狀態!
人大副長:盛華仁 鹽城
中央部委:
稅務副局: 錢冠林 鹽城
外交副長:周文重 鹽城
信產部長:王旭東 鹽城
統戰副長:朱維群 鹽城
科工副任: 張華祝 鹽城
商務副長: 於廣洲 鹽城
供銷副任: 周聲濤 鹽城
央視台長: 趙化勇 鹽城
重慶書記:黃鎮東 鹽城
湖南副省長:許雲昭 鹽城
上海副市長: 唐登傑 鹽城
江蘇副書記: 張連珍 鹽城
貴州省高院長:張林春 鹽城
福建高法院長:陳 旭 鹽城
安徽人大副任:黃岳忠 鹽城
安徽人大副任:朱維芳 鹽城
江蘇人大副任: 李佩佑 鹽城
上海人大副任: 周慕堯 鹽城
上海高法院長: 滕一龍 鹽城
北京政協副席: 朱相遠 鹽城
盛華仁:(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江蘇射陽人
朱維群: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江蘇建湖人
張華祝: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江蘇濱海人
王旭東:信息產業部部長,江蘇鹽城人
周聲濤:江蘇東台人,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黨組書記
錢冠林:江蘇阜寧人,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
姚 兵:江蘇鹽城人。現任建設部黨組成員、中紀委駐建設部紀檢組組長。
於廣洲:江蘇阜寧人。現任商務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朱相遠:江蘇濱海人。現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
唐登傑:江蘇建湖人。現任上海市副市長。
周慕堯:江蘇鹽城人。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滕一龍:江蘇東台人。現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審委會委員。
張連珍(女):江蘇建湖人。現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
蔣定之:江蘇溧陽人。現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李佩佑:江蘇建湖人。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黃岳忠:江蘇鹽城人。現任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朱維芳(女):江蘇阜寧人。現任民進中央常委,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安徽省主委。
福建省
陳 旭:江蘇射陽人。現任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審委會委員。
南京軍區
司令員 朱文泉中將(1943.03-,江蘇響水人) 中央候補委員,黨委副書記
內蒙古軍區
司令員 黃高成少將(1949.07-,江蘇鹽城人)
北京軍區空軍
政治部主任
畢滄耕空軍少將(1951.09-,江蘇東台人)
南海艦隊副司令員
丁 榮 錦
江蘇鹽城東台人
武警山東省總隊
總隊長 楊正武武警少將(1949.10-,江蘇建湖人)
1988年及以後以後受銜
周克玉 中將(1929年3月生,江蘇阜寧人)
宋克達中將(1928年7月生,原名宋崇寬,江蘇鹽城人)
朱文泉中將(1943.03-,江蘇響水人)
吳永秀中將(江蘇東台人)
李文潮少將(1952年生,江蘇鹽城人)
黃高成 少將(1949年7月生,江蘇鹽城人)
史有來 少將(1942年10月生,江蘇鹽城建湖人)
畢滄耕空軍少將(1951.09-,江蘇東台人)
黃高成少將(1949.07-,江蘇鹽城人)
楊正武武警少將(1949.10-,江蘇建湖人)
1.蘭花有什麼寓意,詩句有哪些
蘭花花語:解讀蘭花的象徵意義——美好、高潔、賢德。
蘭花是一種珍貴、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長在深山野林,「長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張學良詩句),品德高潔,枝葉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種精神、一種藝術、一種情懷與境界,是植根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坦局枝的一種文化。其品格風范已成為中國人民理想人格的象徵。
蘭花的花語:美好、高潔、賢德。外國的蘭花花語為:熱烈、友誼、自信、自傲
竹有節而無花:與善人交,確確實實地根無所系了,志若蘭兮終不移:松,松有葉而無香。
秋蘭兮塵蕪,綠艷恐休歇:宋朝還有個很有名的畫家鄭思肖(1239—1316)畫蘭不畫土。——唐李白
蘭花十里照春水,久而不聞其香。非無腳下浮雲鬧,貽以賦役取之:不以無人而不芳:頭可得:歷朝歷代的中國士大夫們最喜歡三種植物,蘭於石背一花開
為草當做蘭,稱它們為「歲寒三友」。——潘天壽《題蘭石圖 》
忽有幽香尋不得.
若無清風吹。氣若蘭兮長不改,不採羞自獻,來不相知去不留,則與之俱化。~~~屈原
室雅何須大,復悲高秋月,梅有花而無葉。松的四季常青,清氣為誰發——唐李白
2.各種花的花語和詩句
各種花的花語 浪漫花語:薰衣草、雛菊、鬱金香、百合花、玫瑰、向日葵等.玫瑰花語 玫瑰:愛情、愛與美、容光煥發 玫瑰(紅):熱情、熱愛著您 玫瑰(粉紅):感動、愛的宣言、銘記於心 玫瑰(白):天真、純潔、尊敬 玫瑰(黃):不貞、嫉妒 玫瑰(捧花):幸福之愛 鬱金香花語 鬱金香:愛的表白、榮譽、祝福永恆 鬱金香(紅):愛的宣言、喜悅、熱愛 鬱金香(粉):美人、熱愛、幸福 鬱金香(黃):臘攜高貴、珍重、財富 鬱金香(紫):無盡的愛、最愛 鬱金香(白):純情、純潔 鬱金香(雙色):美麗的你、喜相逢 鬱金香(羽毛):情意綿綿 百合花語 百合:順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貴 百合(香水):純潔、婚禮的祝福、高貴 百合(白):純潔、庄嚴、心心相印 百合(葵):勝利、榮譽、富貴 百合(姬):財富、榮譽、清純、高雅 狐尾百合:尊貴、欣欣向榮、傑出 玉米百合:執著的愛、勇敢 編笠百合:才能、威嚴、傑出 聖誕百合:喜洋洋、慶祝、真情 水仙百合:喜悅、期待相逢 康乃馨花語 康乃馨:母親我愛您、熱情、真情 康乃馨(紅):相信你的愛 康乃馨(粉紅):熱愛、亮麗 康乃馨(白):吾愛永在、真情、純潔 愛麗斯花語 鳶尾(愛麗斯):好消息、使者、想念你 德國鳶尾:神聖 小鳶尾:協力抵擋、同心 天堂鳥花語 天堂鳥:瀟灑、多情公子 水仙花語 中國水仙:多情、想你 西洋水仙:期盼愛情、愛你、純潔 黃水仙:重溫愛情 山水仙:美好時光、欣欣向榮 向日葵花語 向日葵:愛慕、光輝、忠誠 山茶花語 山茶花:可愛、謙讓、理想的愛、了不起的魅力 非洲菊花語 非洲菊(扶郎花):神秘、興奮 雛菊花語 雛菊(延命菊):愉快、幸福、純潔、天真、和平、希望、美人 三色堇花語 三色堇:沉思、請想念我 瑪格麗特花語 瑪格麗特:驕傲、滿意、喜悅 牡丹花語 牡丹:圓滿、濃情、富貴 秋牡丹:生命、期待、淡淡的愛 菊花花語 菊花:讓敏清凈、高潔、我愛你、真情 翠菊:追想、可靠的愛情、請相信我 春菊:為愛情占卜 六月菊:別離 冬菊:別離 法國小菊:忍耐 瓜葉菊:快樂 波斯菊:野性美 大波斯菊:少女純情 萬壽菊:友情 矢車菊:纖細、優雅 麥桿菊:永恆的記憶、刻畫在心 鱗托菊:永遠的愛 風信子花語 風信子:喜悅、愛意、幸福、濃情 風信子(白):恬適 風信子(藍):恆心、貞操 風信子(紫):悲傷 石竹花語 石竹:純潔的愛、才能、大膽、女性美 丁香石竹:大膽、積極 五彩石竹:女性美 香石竹:熱心 牽牛花花語 牽牛花:愛情、冷靜、虛幻 矮牽牛:安全感、與你同心 數字花語1朵——你是我的唯一3朵——我愛你5朵——無悔7朵——喜相逢9朵——堅定的愛11朵——一心一意13朵——暗戀20朵——此情不渝22朵——雙雙對對33朵——我愛你;三生三世44朵——至死不渝56朵——吾愛66朵——真愛不變88朵——用心彌補100朵——白頭偕老、百年好合108——求婚144朵——愛你生生世世999朵——天長地久 2朵——你濃我濃4朵——誓言;承諾6朵——順利8朵——彌補10朵——完美;十全十美12朵——心心相印17朵——好聚好散21朵——最愛24朵——思念36朵——我心屬於你50朵——無怨無悔57朵——吾愛吾妻77朵——喜相逢99朵——長相廝守、堅定101朵——唯一的愛111朵——無盡的愛365朵——天天想你1001朵——直到永遠 情人花語:玫瑰 (Rose) 種類 薔薇科 別名 無 產地 中國、日本、台灣 花色 花色除了粉紅色、紅、白、黃以外有許多變色品種,也有雜色品種 花期 春末至秋季 花語 美、愛、戀;玫瑰本身代表愛情,白色的代表:我尊敬你;紅色的代表:熱戀;紅白混合代表:和解;黃色的代表嫉妒 重點 情人節送花,玫瑰是必然之選,但要注意不同顏色代表的不同意思.玫瑰英文名rose,源於希臘語rode,紅色的意思.法國革命後新生的貴婦人,拿破崙的妻子約瑟芬,在巴黎郊外的瑪爾梅遜宅邸建造了一座宏偉的玫瑰園,並命人到歐洲及世界各地搜集珍貴的玫瑰品種;據說在她的玫瑰園里種植著三萬株玫瑰,而她的花匠也是史上第一個嘗試以人工培玫瑰花種的人,拜她之賜,玫瑰進入了「近代」.約瑟芬請畫家魯道特紀錄玫瑰園里玫瑰的姿態,但是未及完成,美人卻已香消玉殞.其後魯道特的畫以『玫瑰圖譜』出版成冊,因而獲得『玫瑰畫家』的美名.魯道特纖細、優雅畫風,似乎永遠歌頌著皇妃約瑟芬未完成的夢,歌頌著玫瑰的優雅,玫瑰的美.風信子(Hyacinth) 種類 百合科 別名 無 產地 亞細亞、希臘、中東等地 花色 紅色、粉紅、黃色、白色、橙色、紫色 花期 冬至春季為主 花語 白色--保守得可愛、愛你獲得幸福.紅色--你的愛充滿我心.紫色--祝快樂幸福.藍色--恰似見你之喜悅.另一說法:紅、藍、紫代表競技或悲哀 重點 選擇球莖飽滿結實碩大,無任蟲病侵襲跡象,無發霉現象.若要欣賞各種樣式顏色的花朵,宜多樣選購;若要整齊化一,蔚為一片花海,宜少樣多量.風信子,這原產自歐洲的美麗仙子,自始就帶有迷樣之色彩,傳說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相當喜歡一位美少年Hyacinthus,於是經常找他遊玩,有一天在草皮上玩鐵環,阿波羅不慎失手將鐵環丟到美少年 Hyacinthus額頭,傷口流出鮮血,滴入草中頓時化成美麗。
3.蘭花的全部花語
蘭花的花語:美好、高潔、賢德。外國的蘭花花語為:熱烈、友誼、自信、自傲
幾種蘭花的花語
小蒼蘭 花語:純真,無邪
文心蘭 花語:隱藏的愛
鈴蘭:純潔
蝴蝶蘭: 我愛你
石斛蘭: 慈愛,祝福,喜悅
劍蘭: 幽會
蘭花――高潔.絕代佳人
黃鈴蘭;白石斛蘭[脫俗;潔凈]
嘉德利亞蘭;熱情;非凡]
素心蘭 [活潑;開朗]
蔥蘭:期待、潔白的愛
火花蘭:忘不了的人
金栗蘭:隱約之美
姜蘭:無聊
香雪蘭:至純
洋玉蘭:自然的愛、威嚴
衣香蘭 :財富
鶴望蘭:熱戀中的情侶
(天哪,怎麼還有這個?)拖鞋蘭:克勤克儉
黃日光蘭(Yellow Asphodel)
花 語:野生
山柳蘭(Mouse-ear Hawkweed)
花 語:野心
橘色山柳蘭:獨具慧眼
青蘭:順從
蘭花的花語:美好、高潔、賢德。外國的蘭花花語為:熱烈、友誼、自信、自傲
蘭花有好多種,其中:
紫蘿蘭 .永續的美
小蒼蘭 .純真、無邪
嘉德利亞蘭 .貴婦人
蝴蝶蘭 .幸福逐漸到來
文心蘭 .隱藏的愛
劍蘭 高雅、長壽、康寧
4.蘭花的花語
蘭花又稱蘭草、香祖、國香、王者香、侍女花、燕尾春、空谷佳人、花中君子。
古人常用「蘭心蕙性」來比喻人的賢良高雅性情,《易經》亦有雲「同心之言,其臭(嗅)如蘭。」在朋友中,結拜交誼被稱為「義結金蘭」。
東晉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在紹興的蘭渚山建了一座蘭亭並寫下千古佳作《蘭亭集序》。蘭花還是中國園林三寶(牡丹、銀杏)之一,也是花中四雅(菊、水仙、菖蒲)以及花木中的四君子(梅、竹、松)。
古籍《珍珠船》曾這樣評價蘭花:「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獨蘭花兼而有之。」大文豪蘇東坡更將蘭花比作美人:「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
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上****七、八十年代一度流行的校園歌曲中,有一首《蘭花草》曾傳唱一時,其歌詞改編自中國白話文的倡導者胡適當年寫的新詩。
蘭花的花語:美好、高潔、賢德。外國的蘭花花語為:熱烈、友誼、自信、自傲。
蘭言-心意相投的言論。蘭交-喻志同道合之人。
蘭襟-以衣襟喻摯友。蘭友-良友。
金蘭-情投意合,進而結為異生兄弟或姐妹。蘭譜-結為金蘭後,要交換譜帖。
蘭玉-芝蘭玉樹,表達兄弟情義。蘭客-良友貴客。
蘭石-如蘭一般芬芳的品德。蘭魄-高尚之精神。
蘭質-如蘭一般的品質。蘭衰-喻時賢亡故,俊才衰落。
蘭艾-喻美和丑的東西,雙方對立,不可相提並論。蘭芝-蘭花與靈芝,喻美德。
蘭杜-蘭花和杜若,喻美質。蘭章-優美的文章和書函。
蘭藻-美麗灑脫的詞語。蘭訊-好的書函,好的消息。
蘭堂-古雅而雄偉的廳堂。蘭閨、蘭室、蘭房-女子卧室。
蘭階-階梯、台階的美稱。蘭途-美好的前途。
蘭羞-美味佳餚。蘭豆-精美禮器。
蘭卮-盛美酒之器。蘭夜-七夕之夜。
蘭姿-美麗的姿態。蘭服-美麗的服飾。
蘭客-貴賓佳客。蘭音-美麗的聲音。
蘭桂-賢人君子資質之美。蘭時-春天。
蘭風-香風。蘭席-席子之美稱。
蘭裙-漂亮的裙子。蘭琴-雅緻的琴。
蘭樽-美的酒樽。蘭期-相約的美期。
蘭幄-帷幄之美。芝蘭之室-高雅芳香,指美好的環境。
蘭心慧性-喻女子善良賢淑。蘭芳石堅-喻高風亮節。
芝蘭玉樹-喻才貌出眾、資質純美之人。金蘭契友-好有。
蘭因絮果-不美滿的婚姻。蘭摧玉者-賢人亡故,志士夭折。
蘭艾同焚-玉石俱損。蘭皋蕙林-芳香聖潔之地。
5.花語和花的詩詞
梅花 花語:堅強、高雅
梅花
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山茶花 花語: 可愛、謙讓
山茶花
朝代:唐代
作者:貫休
風裁日染開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謬。
今朝一朵墮階前,應有看人怨孫秀。
桃花 花語:愛情俘虜
桃花
作者: 元稹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薔薇 花語:愛的思念
薔薇花
朝代:唐代
作者:張祜
曉風抹盡燕支顆,夜雨催成蜀錦機。
當晝開時正明媚,故鄉疑是買臣歸。
梔子 花語:脫俗永恆的愛,一生守候和喜悅
梔子 花
雪魄冰花涼氣清,曲欄深處艷精神。
一鉤新月風牽影,暗送嬌香入畫庭。
荷花 花語:清白、堅貞純潔
荷花
朝代:清代
作者: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菱花 花語:請接納我
菱花 董嗣杲
珠團綠錦趁晴攤,涼蔭龜魚六月寒。
背日開花非芡比,荒年收實當蔬餐。
一方錦里消清暑,五瓣闌干俯碧瀾。
漠漠水天誰唱晚,苕溪翠展夕陽殘。
桂花 花語:和平、友好
宋 楊萬里
桂樹冰輪兩不齊,桂圓不似月圓時。
吳剛玉斧何曾巧,斫盡南枝放北枝。
菊花 花語:清凈、高潔
尋菊花潭主人不遇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
芙蓉 花語:脫俗持久
詠芙蓉
朝代:南北朝
作者:沈約
原文: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蘆花 花語:純潔
蘆花
朝代:唐代
作者:羅鄴
如練如霜干復輕,西風處處拂江城。長垂釣叟看不足,
暫泊王孫愁亦生。好傍翠樓裝月色,枉隨紅葉舞秋聲。
臘梅 花語:高潔之士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6.蘭花的花語 解讀蘭花的花語寓意
蘭花有一種讓人沉醉的清香,那朵朵盛開的花姿,有的簡約,有的張揚,有的玲瓏潔雅,燦爛而美麗;蘭花有著淡雅的色彩,給人帶來一種幽靜,清淡的花香,冷艷而芬芳。
它雖不艷麗也不張揚,卻象謙謙君子,似乎象徵著一切美好的事物。那麼,蘭花花語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一、蘭花的生長習性 蘭花生長於高山樹林茂密和灌木雜草叢中,在次生林和竹林等處也常有發現:如春、夏蘭垂直分布一般是300~800米,但也有在1000米以上的,春蘭分布的海拔高度比蕙蘭的低。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呈黑褐色的疏鬆肥沃、透水保水性能良好的微酸性土壤,PH值5.0~6.5。
蘭花喜陰,要求日照時間短。蘭花喜溫暖濕潤,冬季要求以不結冰為好,保持3~7℃最宜,夏季以25~28℃為合適。
在自然分布中,蘭花產地傍有溪澗,常年承受雨露,且年降雨量要求在1000毫米以上。 蘭花由於受氣候和地理條件的限制,每類蘭花都分布在一定的區域以內。
我國地處溫帶和亞熱帶,更是蘭屬植物分布的中心。但其他如日本、朝鮮、東南亞至印度、尼泊爾等地,也都有少量的分布。
附生蘭以分布在熱帶,亞熱帶為主,它們以花大色艷著稱;地生蘭以分布在溫帶為主,則以幽香秀姿取勝。 二、蘭花花語傳說 在很久以前在一處深山裡住著三個姐妹,大姐叫紅玉蘭,二姐叫白玉蘭,三姐叫黃玉蘭。
一天她們下山遊玩卻發現村子裡冷水秋煙,一片死寂,三姐妹十分驚異,向村子裡的人問訊後得知,原來秦始皇趕山填海,殺死了龍蝦公主,從此,龍王爺就跟張家界成了仇家,龍王鎖了鹽庫,不讓張家界人吃鹽,終於導致了瘟疫發生,死了好多人。三姐妹十分同情他們,於是決定幫大家討鹽。
然而這又何等容易?在遭到龍王多次拒絕以後,三姐妹只得從看守鹽倉的蟹將軍入手,用自己釀制的花香迷倒了蟹將軍,趁機將鹽倉鑿穿,把所有的鹽都浸入海水中。村子裡的人得救了,三姐妹卻被龍王變作花樹。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就將那種花樹稱作「玉蘭花」,而她們釀造的花香也變成了她們自己的香味。 三、蘭花花語 蘭花花語:高潔、堅貞。
蘭花是一種珍貴、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長在深山野林,「長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張學良詩句),品德高潔,枝葉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種精神、一種藝術、一種情懷與境界,是植根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的一種文化。
其品格風范已成為中國人民理想人格的象徵。 蘭花的花語:美好、高潔、賢德。
外國的蘭花花語為:熱烈、友誼、自信、自傲。蘭花最早的含義是愛的吉祥物。
屈原在詩歌中將蘭喻為君子,故後人又把蘭理解為君子高潔、有德澤的象徵。蘭花的象徵著,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
蘭花代表著著堅貞不渝不遇的愛情。蘭花的花語:美好、高潔、賢德。
蘭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與梅、竹、菊稱「花中四君子」。早在詩經里就有記載。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古代稱之為「蕙」。蘭花姿態秀美、幽香清遠,被譽為「國香」,但中國人愛蘭不只是因為它的香味,更在於它高潔的品質。
孔子以「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比喻品行好的人,不論在哪裡都會發光,用蘭象徵堅定向上的人格。屈原以蘭為友,表示自已潔身自好的情操,後人稱屈原為蘭花花神。
最後,蘭花花語的相關知識介紹完了,希望上滿的內容對大家有幫助。
7.關於百合花和蘭花的詩句和詞
《古風》
唐 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廣群芳譜》
清 劉灝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叢倚修筠午蔭涼.
欲遺蘼蕪共堂下,眼前長見楚詞章.
泣露光偏亂,含風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葉勝看花.
《詠 蘭》
元 余同麓
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
《著色蘭》
明 張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灕水西.
盈盈葉上露,似欲向人啼.
《蘭花》
明 孫克弘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獨.
東風時拂之,香芬遠彌馥.
《蘭花》
明 薛網
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
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
《蘭花二首》
明 李日華
燕泥欲墜濕凝香,楚畹經過小蝶忙.
如向東家入幽夢,盡教芳意著新妝.
懊恨幽蘭強主張,花開不與我商量.
鼻端觸著成消受,著意尋香又不香.
《寫蘭》
明 景翩翩
道是深林種,還憐出谷香.
不因風力緊,何以度瀟湘.
《蘭》
明 徐渭
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
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
《折枝蘭》
清 鄭板橋
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鳥,銜出相思二月天.
《山頂妙香》
清 鄭板橋
身在千山頂上頭,深岩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雲閑,來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蘭》
清 鄭板橋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
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題畫蘭》
清 鄭板橋
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岩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蘭花》
浣溪沙
彷彿銅瓶見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嬌.
湘江清淚滴春潮,豈有心心同婉孌.
並無葉葉助風標,斷腸一集是離騷.
❻ 我需要一篇關於鹽城名人的作文(450字以上)求求你發給我吧!!!
陳 琳 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原鹽瀆縣人,他做過古射陽縣郡守,後任漢末大將軍何進的主薄。因何進陰謀篡漢被殺,他避居冀州,又為袁紹重用。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第24回時也寫到陳琳的故事。後來袁紹被曹操打敗,陳琳因文雄海內,又為曹操留用,文稿多出其手。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7年)病故,葬於古射陽河畔。陳琳擅長草擬公文,尤以替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最為有名。他的詩僅存4首,以<<飲馬長城窘行>>最有價值。
陸秀夫 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字君實,祖籍建湖建陽,生於1236年。幼年隨父遷居京口朱方鎮(今丹徒縣境內),後在鶴林寺讀書(鎮江焦山至今仍藏有陸秀夫題鶴林寺的石碑),20歲登進士;德祜初任禮部侍郎;後又升為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祥興元年(1278年)為左丞相,駐軍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境內)抵抗入侵的元軍。次年元軍攻破崖山,陸秀夫堅貞不屈、寧死不降,先驅妻、子入海,爾後背負皇帝、懷藏玉璽從容投海而死。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明朝初,在其故鄉建陽鎮建有「丞相陸公故里碑";在福建吉安有陸秀夫與蔡荔娘完婚之地"活水亭"古跡;另有<<陸忠烈集>>傳世。
張士誠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大豐縣大龍鄉張家墩人,生於1321年,鹽販出身。因受不了鹽警欺壓,於是夥同其他17個鹽民揭竿起義,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先攻下鹽城、泰州、高郵等地,自封誠王,國號大周,年號文佑;後又攻下平江(今蘇州)、湖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地;元至正23年(1363年)在平江自立為吳王。4年後被朱元璋打敗,其被俘,後解往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
卞元亨 元末明初人,原籍便倉。少時膂力過人,曾赤手空拳打死過猛虎。後在山東永王軍中任謀劃,歷時9年。永王兵敗被俘,他作文生祭,申明大義,後被中丞李炳之陷害,發配遼東,明永樂元年被赦免歸鄉,自稱東溟叟,又號柏門老人,死於1419年,享年90歲。他一生寫下許多詩作,著名的有《遼東有感》、《戌歸》、《示後》、《戌歸詠牡丹二首》等。據傳,便倉枯枝牡丹就是卞元亨栽的。
高 谷 明朝官員,字世用,丁溪場人,生於明洪武24年(1391年),25歲登上進士,歷任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後進少保東閣任大學士。66歲時升為謹身殿大學士,仍兼東閣。高谷為官清廉,辦事公道,主持正義,後因年老主動離職回家。英宗皇帝對他評價甚好。高回鄉後,仍住的是簡朴房屋,死於1460年,享年70歲。
王 艮 明朝哲學家,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東台安豐人,出身鹽丁。他拜當時著名哲學家王守仁為師,刻苦自學,終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題,主張從日常生活中尋求真理,他認為,「道」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穿衣,有飯吃、有衣穿就是道,就是真理等。王艮一生沒有參與封建政權的統治活動,不肯做官,終身為民。他是明朗哲學家的一個流派——泰州學派的創立人。他廣收門徒,弟子中有樵夫、陶匠、農民、鹽丁等,他終身講學,始終接近勞動人民。後人將其著作輯成《王心齋先生遺集》。
朱 恕 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重要成員,字光信,號樂齋,大豐縣草埝人,樵夫出身。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他雖系學者名流,但仍以樵業為生,不肯與官僚交遊,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朱恕和韓貞吾的著作,後人輯為《朱樂齋、韓貞吾兩先生遺集》流傳於世。
宋 曹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字彬臣,又字 臣,號射陵,鹽城郊區北宋庄人,生於1620年,卒於1701年。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書法約言》、木刻雙鉤《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等書,這些書作用很大,對後人的書法、詩文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入清後,他不滿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不願做官,過著隱居生活,自號耕海潛夫,以書詩自娛,寫下許多名詩,其詩篇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清廷腐敗統治的仇恨,是一位很有骨氣的愛國詩人。
柳敬亭 明末清初大說書家,他本姓曹,原名永昌,字葵宇,東台曹家莊人,生於1587年。15歲時為避仇而流落江湖,息於柳樹下,故改姓柳,名蓬春,號敬亭。他起初自學成才,很有說書本領;後來拜松江說書名家莫後光為師。在名師指點下,大有長進,技藝精湛,在南京秦淮河開業說書,聲名大振,擅說《隋唐》、《水滸》、《三國》等書,後來成了我國評書藝人的鼻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吳嘉紀 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字賓賢,號野人,別號陋軒,生於明朝萬曆46年(1618年),布衣出身,東台安豐人。他雖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但不以為苦,喜讀書,愛寫詩。由於他長期生活在貧民之中,因此他的詩大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艱難困苦生活,對老百姓的痛苦深切同情。明亡後,他從事抗清愛國文學活動,有許多詩揭露了清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痛斥了清軍的暴行,因此受到清政府的迫害,他的《陋軒詩集》被列為禁書。他死於康熙23年(1684年),葬於梁垛開家舍,清內閣中書汪懋麟為他作基銘刻石。吳嘉紀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很有成就的貧民詩人,其著作《陋軒詩集》共收入他寫的詩1091首。
葛天民 明朝抗倭英雄,字田純,東台人。明朝天啟年間貢生,曾任福建福清縣丞、山東經歷等職。後解職回鄉,時值倭寇(即日本海盜集團)入侵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葛天民為保衛家鄉,組織鹽民、農民、居民數千人智斗倭寇。當時倭寇用的武器是「倭刀」,只宜近戰,他就動員民眾用長毛竹削尖為竹槍刺,抗擊敵人;倭寇腳穿皮鞋或木屐,他就動員民眾在要道上撒上豌豆,黃豆。倭寇一到,腳踏豆子,一走一滑,紛紛跌倒,此時埋伏在路旁的民眾四處出擊,用長竹槍刺,倭寇用倭刀亂砍,因刀短傷不到人,反把竹竿越砍越尖,大家對准倭冠直刺,這一仗殺得倭寇大部死傷,只剩少數殘寇狼狽逃竄,以後,倭寇再也不敢到此侵犯了。後人為紀念葛天民的抗倭功績,為他立了墓碑。
王之楨 明末清初抗清名人,字筠長,鹽城人。明末貢生,他精通經史,博學多才。1644年,明崇禎皇帝自縊,清兵入關,著名抗清愛國將領史可法督師揚州,抵抗清軍,設招賢館,廣收人才,王之楨前去,積極輔佐史可法,獻了著名的抗清十策,深得史的賞識,在幕中掌握機密文書。當清軍包圍揚州、勸史可法歸降時,王之楨挺身而出,以史的名義回答清軍頭領多爾袞,申明大義,嚴詞拒降。這封《答多爾袞書》十分著名,一直為後代傳頌。
徐 鐸 清朝書法家,字令民,號南岡,又號楓亭,鹽城徐馬庄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後奉旨校士山東,在濟南府儒學傳集學官弟子宣講,勉以讀書立志,研求經濟;後來為湖南正考官,曾出守雲南,又升山東按察使,後擢布政使,是著名書法家,在山東指導曲阜孔繼涵、孔繼涑兩兄弟的書法,使之大有長進。據考,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的二孔,就是指這兄弟兩人。
馮道立 清朝水利專家,字務堂,號西園,東台時埝人,生於乾隆47年(1782年),死於1860年,終年79歲。青年時代他目睹家鄉常鬧水災,便立志治水為民造福。他認真研究水利,常到實地勘察,參加過許多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一次去勘察,3年未歸,甚至途中路過家門而不入,大有大禹治水的精神。他為治理里下河地區的水患作出了很大貢獻,為家鄉辦了許多好事,深得民眾的稱贊。他一生寫有許多水利專著,如《淮揚治水論》、《淮揚水利圖說》(內有《七府水利全圖》7幅),系統地科學地提出了根治蘇北地區、特別是里下河地區水患的具體方案,還有《勘海日記》、《束水芻言》、《測海蠡言》(後附《攻沙八法》),是他幾十午治水經驗的總結,實用價值極大。
徐開業 清朝狀元,字健庵,號丹岑,響水縣六套人,生於乾隆53年(1788年)。嘉慶25年(1820年)武科應試,他中頭名狀元,大魁天下,年值33歲,歷任御前一等花翎侍衛、陝西都閫府宜君營參將等職。皇帝授予他武功將軍,晉封武顯將軍,其夫人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道光11年(1831年)11月7日在潼關陣地上帶甲而終,年僅44歲。徐開業不僅是武狀元,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精通文學,寫有許多名詩。可說文武雙全,名揚天下。
陳玉澍 清末著名愛國詩人,原名玉樹,字惕庵,建湖縣上岡鎮人。清光緒14年(1888年)考中舉人。他愛好寫詩,其詩中充滿愛國激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他一連寫了幾十首詩,痛斥日本的侵略行徑,抨擊清政府的反動無能,歌頌為國捐軀的將士。其詩中還洋溢著唯物論的戰斗精神,如《戲題寺壁》、《七夕》都很有名。他擁護當時的維新變法,著作有《卜子午譜》、《後樂堂文鈔〉等。
宋澤夫 民國革命志士,名潤,原名殿康,字澤夫,清同治11年(1872年)出生於鹽城宋村。他自幼勤奮讀書,青年時便有革新之志,反對清政府,積極響應辛亥革命,抵制袁世凱,傳播革命思想,創辦教育事業,「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宋澤夫在《新公報》上發表《青天白日哪裡去了?》、《國喪》等文章,痛斥蔣介石的「烏天黑日」。抗戰爆發後,他慨然出任第五戰區鹽城抗日總動員委員會會長,發動群眾抗日。1940年新四軍到鹽城後,他欣然出任鹽城縣臨時參議會議長,竭力擁護共產黨,共商抗日大事。後不幸被捕,遭嚴刑拷打,但寧死不屈,大義凜然,表現了「殺頭現成,改口不能」的英雄氣概。後被營救出來,出任鹽阜區首屆參議會副會長。病危中,他還告誡探望者:「一條路,靠共產黨」,臨終際,猶高呼「抗日殺漢奸!」1942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葬於宋村。宋澤夫先生逝世後,中共鹽城縣委敬獻輓聯「敢說敢言敢怒敢罵嫉惡如仇臨終猶高呼殺敵,有氣有節有愛有憎剛毅可風迂難競不屈寇庭」,並決定把鹽城中學改名為澤夫中學。陳毅園志曾稱贊宋澤夫是「蘇北的魯迅」。現在,市暨鹽都縣政府還決定修建宋澤夫陵園。
胡喬木:(1912-1992),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傑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論家和社會科學家,我國思想理論文化宣傳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出生於鹽都縣鞍湖鄉張本庄,1930年在北平清華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青年團,1932年在鹽城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7月到達延安。從1941年2月起,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一直繼續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喬木同志主要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任職。這期間,他親自或參與起草和編纂了許多黨中央的重要文件。胡喬木同志是中共第八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二屆、第三屆、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顧委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著有《胡喬木文集》和詩選等。
喬冠華:(1913-1983),我國當代著名的外交家。1913年3月8日,生於今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鄉。5歲入叔父家塾,16歲時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後又入德國杜賓根大學哲學系,一年後獲博士學位。1937年結業回國,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喬冠華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局長,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由周恩來兼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外交部副部長、部長等職。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喬冠華為出席第二十六屆聯大中國代表團團長,11月15日,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作了發言。此後,自二十七屆到三十一屆聯合國大會,均由他率代表團出席,為我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9月,因患重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0歲。
戈公振:(1890-1935),我國三十年代著名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拓者和我國早期的新聞教育家。名紹發,字春霆,清光緒十六年(1890)生於東台台城一"世代書香"人家。戈公振自幼聰慧,讀過私塾,1913年冬,進入上海有正書局圖畫部當學徒。第二年被調到《時報》編輯部工作,初任校對、助編,後升任編輯直至總編,在《時報》前後工作十五年。1920年他首創了《圖畫時報》,揭開中國畫報史上嶄新一頁。他編譯成《新聞學撮要》一書,還寫成了我國第一部報刊研究專著《中國報學史》,代表了舊中國報刊史研究的最高學術水平。他還熱心於新聞教育工作。從1925年起,先後在上海國民大學、南方大學、大廈大學、復旦大學等校的報學系或新聞學系,講授新聞學和中國報學史。1930年3月,他創辦了《申報星期畫刊》,並擔任主編。1933年3月,他隨我首任駐蘇大使顏惠慶前往莫斯科訪問,後來決定留在蘇聯,研究蘇聯社會。1935年夏,接到鄒韜奮兩次電報,邀他回國重新籌辦《生活日報》,他即啟程回滬。不久,因闌尾炎住院,不幸於10月22日病逝,享年僅45歲。戈公振去世後,鄒韜奮為他寫了悼文。
顧正紅:(1905-1925),是偉大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中第一個英勇獻身的烈士。1905年生於今濱海縣正紅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921年,進日商內外棉九廠做掃地工。後又進日商內外棉七廠做盤頭工。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14日,內外棉十二廠無理開除兩名工人,工人立即罷工抗議。15日下午,工人與工頭、巡捕發生沖突,顧正紅站在隊伍的最前列。內外棉七廠大班川村蓄意開槍,顧正紅在中彈受傷的情況下,仍高呼口號。兇手川村又連開兩槍,一個幫凶還用刀猛砍顧正紅頭部。顧正紅終因失血過多,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年僅20歲。以顧正紅犧牲為導火線,上海工人階級掀起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原名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祖籍蘇州,隨父施元德遷居興化,落戶白駒場(今大豐市境內),寫下了不朽名著《水滸傳》。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元延佑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施耐庵36歲登進士。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白駒場鹽民張士誠率廣大灶丁起義反元。張士誠再三邀請施耐庵進他的軍幕,施耐庵抱著建造"王道樂所"的宏願欣然前往,後遭張冷落,遂離張。此後,施耐庵浪跡江湖,替人醫病解難。後經友人幫助,在白駒修建了房屋,從此在這里隱居不出,專心撰寫《江湖豪客傳》。書成後,施耐庵感到書名太淺露,依據《詩經》"古公稟公,朝來走馬,率西水滸,至於歧下"詩句,改名為《水滸傳》。明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與世長辭,享年74歲。
參考資料: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8db314e23ff42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