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開展
『壹』 中國傳統節日列表
1、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2、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社日節: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
5、花朝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
6、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7、寒食節: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8、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9、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10、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
11、中元節: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12、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13、重陽節: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14、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
15、冬至節: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16、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日期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17、小年: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18、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貳』 華人 傳統習俗
華人傳統習俗:
1、春節:萬象更新、日新又新
寄賀卡、買新衣新鞋、除夕、大掃除、團圓飯、壓歲錢、守歲、貼春聯、說吉利話、恭喜發財、恭賀新禧、喜氣洋洋、吉祥如意、龍馬精神、生意興隆、拜年、紅包、新年食品、年糕、糖果、紅桔、逛花市、牛車水、新加坡河畔、裕華園、唐城、猜燈謎、舞龍、舞獅、新年歌舞樂。源於慶祝豐收、周朝(距今三千年)開始就有慶祝儀式、本在農歷十一月、漢武帝時(距今約二千年)才改正月初一為"元旦"。送禮:禮品須雙數、回禮、禮尚往來。祭祖:供奉鮮花或食物、紀念、追思。紅色象徵活力愉快好運。元宵節、燈節、中國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觀花燈、賞明月。
2、清明節:慎終追遠、飲水思源
春秋時代晉國介之推綿山燒死故事、寒食節、掃墓、祭骨灰塔、追思、"祭如在"、不忘本、報恩意識、紀念祖先、履行孝道、加強家族凝聚力。清除墳墓旁雜草、供奉食品鮮花、火化、土葬、廟宇、神主牌、祭祖儀式、靈位、靜穆鞠躬。現代意義:年輕一代須了解家族前輩的奮斗歷史。
3、端午節:屈子情懷、光昭千載
戰國時代楚國屈原自沉汨羅江故事、愛國情操、高潔人格、令人仰慕、典範人物、包粽子、賽龍舟。現代意義:可由追思屈原擴大至追思所有對國家、對民族作出貢獻的歷史人物,藉以培養年輕一代的"大我精神",提醒他們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忠於國家、獻身社會、愛國的主題、詩文創作朗讀比賽。
4、乞巧節:堅貞愛情、豈在朝暮
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故事、銀河、喜鵲、宋朝秦觀《鵲橋仙》:"此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中國的情人節"、浪漫色彩、"七夕節"。織女是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婦女向她乞求智慧、巧藝或求賜美滿姻緣。以往:未婚女子參加"七姐會"、牛車水慶祝盛況、張燈結采、"七姐誕"、女兒家的大日子。現代意義:讓這一天充滿愛情的溫馨與甜美,也讓人們在這一天向所愛的人表示賞識與關懷。
5、中元節:慈悲為懷、普渡眾生
道教傳說七月初一鬼門關大開(至七月三十)、"鬼節"、"普渡";佛教目連救母故事、舉行"盂蘭盆會"(對"倒懸、極苦"的生命進行超度);孝親意識、宗教情操。中元會、商界、酬神戲、七月歌台、標福物。佛教徒:拜祭祖先、表揚孝道;道教徒:"普渡"孤魂野鬼。供奉祭品、焚燒冥紙。爐主、收月捐、分祭品、主持宴會。現代意義:關懷與分享、在祭祀自己祖先之餘,也應關心和幫助那些孤苦老人、貧窮者以及其他不幸者。
6、中秋節:皎美月色、萬家共賞
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賞月品茗、提燈籠、吃月餅、猜燈謎、月光會、敘舊談心、藝術情懷。習俗:中秋拜月、遙祭嫦娥、祈求幸福、家人平安;傳統食品、圓形月餅、象徵團圓、美好願望。月餅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導漢人推翻蒙古人統治;他們通過互相贈送里邊藏著字條的月餅,約定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獲得成功,建立了明朝。以後,在這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節日前一個月,月餅燈籠便開始上市。一飽口福、祭祖拜月、親戚朋友互相饋贈;柚、芋、瓜果;燈籠製作比賽、花燈展覽會、宗鄉會館、聯絡所、居委會;中秋晚會、溫馨和諧的夜晚。
7、重陽節:登高望遠、顧往思來
舊俗:全家登高、消災避難、祝願平安、唐朝詩人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秋祭"、紀念先人、掃墓祭祖、焚化衣給先人;家人團聚。歷代文人雅士、登高遠眺、飲酒作詩、舒展胸懷。現代意義:戶外活動、鬆懈身心、檢討計劃、反省所作所為、進行調整、重新出發。享受大自然風光、聯絡親友感情。
8、冬至節:湯圓甘甜、家人團圓
"冬至":"冬季到了極點"、當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黑夜最長。一年中最後一個傳統節日、家家戶戶吃湯圓。"湯圓":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分粉紅與白色兩種;象徵家庭的和諧與團圓。歷史:周代元旦在至日(漢武帝時才改),歷代重視此日,民間也有此日"添一歲"的觀念。"吃湯圓,增一歲"、祭祖拜神、天倫之樂。
『叄』 七夕節有哪些民俗活動可以參加
七夕節的來風俗習慣有很多,比較自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誕等。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