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只屬於牛郎和織女
『壹』 七夕節是誰和誰的節日
七夕節按照傳統的說法是牛郎和織女的節日,所以我們也稱他為情人節,是少男少女戀人們的節日
『貳』 七夕是情人節嗎,屬於什麼情人節,有什麼說法嗎
七夕是情人節呀,他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七夕是牛郎和織女見面的日子,七夕的那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踩著鵲橋見面,因為西王母只允許織女在這一天和牛郎相見。
『叄』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傳統習俗。
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它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
2006年5月悉源野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情人節只屬於牛郎和織女擴展閱讀: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裂逗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睜喊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回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著兒女,挑著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
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牛郎織女搭橋。
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著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
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肆』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情人節是由牛郎和織女互相相愛的愛戀故事而產生的,牛郎是真心愛織女,織女也是真心愛牛郎!傳說每年到了七月初七這天,在天河兩邊的牛郎和織女就能夠通過鵲橋來會面,是中國傳統節日里很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現代有一些地區有延續古代七夕節乞巧的活動伏碰: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等等。不過大部分的人已經沒有了這些習俗,一般都是戀人們在這天安排一些節目:約會、求婚或者結婚!能夠在七夕這坦中天有一個白馬王子為我實名定製一枚樂維斯鑽戒,手捧火紅的玫瑰和閃亮奪目的鑽戒來到我的面前,向我做出承諾:「讓廳山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這是我心底里最大的願望!
『伍』 古代的情人節不是七夕節嗎,和現在的元宵節有什麼關聯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世界的交流愈加頻繁,許多國外的文化傳入了我國,這其中就包括情人節。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凡是過洋節日,而是應當繼承傳統文化,過中國的情人節,也就是七夕節。但你知道嗎?實際上,七夕節根本不是古代的情人節!
辛棄疾就曾寫過一首有關上元節夜晚場景的詩詞《生查子·元夕》,詩中有一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意思是,黃昏之後,月亮升上柳梢時,是佳人相約的時刻。所以說,元宵節才是古代唯一一個與愛情沾邊的節日。
『陸』 關於七夕節的傳說習俗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關於七夕節的傳說也有一個浪漫的故事,牛郎和織女乃是一個凡人一個仙女,仙女和凡人在凡間生兒育女後被王母娘娘發現,被迫分離,並且以銀河為界限,七夕節的傳說每年七月初七,人間喜鵲都會到銀河為兩人搭造鵲橋相會。
一、牛郎織女七夕節的傳說
七夕節的傳說講的是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七夕節和國外的接吻節一樣是男女之間表達情感的最好節日。
七夕節的傳說中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七夕節的傳說由此改變,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柒』 情人節是誰的節日
情人節是牛郎會織女是中國的一種情人節都說牛郎會織女一年才有一次相會的日子也就是說今天七巧節就是牛郎會織女的日子但是現在也是找一個態纖由頭讓大家能夠好好的慶祝一咐掘下歡衡閉核樂一下而已
『捌』 中國的情人節是牛郎和織女創下的神話!他們不是情人,是夫妻,為什麼要叫情人節,而不叫夫妻節呢
因為這是跟外國來的。我不是說節日跟外國銷指來的啊,我是指叫法。七月七日在含備中國的傳統叫法是七夕節或者乞巧節。因為傳說虧老配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跟愛情有關,所以就是情人節嘍!中國本土產的情人節。不過還是覺得叫七夕好聽,有古風古韻。
『玖』 關於七夕的傳說故事是什麼
七夕節的民間傳說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大致說來,它講的是一個孤兒牛郎,在受到兄嫂的虐待後,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私自下凡的織女,因情投意合,他們很快就成為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但王母娘娘知道這件事後,大發雷霆,親自下凡來,要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這對恩愛夫妻眼看就要被拆散。
在一頭已經得道的老牛幫助下,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上天去追趕織女。王母娘娘見狀,馬上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此出現,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然有無法逾越的天險,但他們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喜鵲,於是成千上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他們走上鵲橋相會。
七夕節其他情況簡介。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拾』 中國的情人節是
中國一般把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但是隨著國外文化的交流,每年的公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也會過。 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等,在這一天女性會偕同閨中好友一起祭拜織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因為傳說里這也是牛郎織女一年中見面的日子,所以也被認為是愛情的節日。 織女是傳說中王母娘娘手下負責紡織天邊雲霞的女仙,她紡織的技術高超,可以織造出萬變的雲霞,但因為王母娘娘每天都要,所以一直十分忙碌沒有空閑的時間休息,生活的十分苦悶。後來在去凡間洗澡的.時候被牛郎藏了衣衫只能嫁給了他。 織女逐漸被凡間的生活吸引不願意回到天上,但是王母娘娘發現織女下凡之後大怒,直接搶了織女回來,並且劃下了寬闊的銀河阻擋牛郎織女相見。後來經不住織女的哀求就規定兩人可以在七夕這天見一次。 所以七夕是織女和牛郎相見的節日,織女又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民間的婦女們就會在這天擺上時令的瓜果,對織女進行祭祀,希望織女可以保佑自己也擁有一雙和她一樣靈巧的雙手,可以在針織女紅上嫻熟,這就是「乞巧」。 在這天女子們還會玩「穿針乞巧」的游戲,就是比賽穿針。大家擺上自己的彩頭,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越快,就代表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除了穿針還可以投針,就是將綉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里,看針是不是能漂浮、或者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這個玩法在明清十分盛行。 「乞巧」是因為女子們在古代需要以女紅的高低來評價她的德行,女紅好會增加女子婚姻幸福的可能,所以古代女子十分重視乞巧節,當然除了「乞巧」,女子們一般還會在這天祈禱織女保佑自己婚姻美滿,未生育的婦女也會祈禱織女保佑自己早日生子。 中國的情人節是2 情人節是幾號 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情人節,也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是為了紀念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在西方,每當2月14日這天,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情人節浪漫含義 2月14日情人節在誕生那一刻,瓦倫丁對愛情保衛精神、心愛的姑娘為之動容的感動,人們為了愛情可以獻出真心、甚至於生命,早已將愛情的寓意化身為世界上最不朽的浪漫。正是如此浪漫的起源,後人才更願意去紀念它,去維護心中的愛情。世界流傳的千百年間,2月14日情人節已被填充了更多浪漫情懷:單身的人在情人節更努力去尋找一生真愛,熱戀的情侶在情人節嚮往愛情永久,結婚的伴侶在情人節期盼一生相隨。 在2月14日這一天,許多人鼓起了心中那份勇氣,拿出那份真情,表白、求婚、結婚、紀念愛情……愛真的需要勇氣,能說出那一份愛,從一個人變成兩個人在一起,許諾我願意,那是人類獨有的浪漫。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中國真正的情人節有兩個,一個是上巳節,一個是七夕節。 上巳節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盪然無存。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因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使七夕成為愛情象徵,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更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情人節」。 中國的情人節是3 這是一個關於「網路」的故事。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透過辛棄疾的詞,今天我們仍可感受元宵節的浪漫。的確,中國人的元宵節,適合相遇。 古時候,未婚少女「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元宵節才能結伴出門看燈遊玩。無數男女藉此機會擦出了愛的火花,這些有情人在元夕夜或初盟月下,或終成眷屬。因此,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想像一下,在滿天煙花的元宵夜於千萬人之中遇見彼此,人世間最美之相遇莫過於此。 如此良辰美景,自然伴隨最美的相約。正所謂:「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烏金西墜,華燈初上。一對對情侶相約佳節,或密箋赴約、或詩帕留情,古人的情人節同樣浪漫十足。 說到情人節,2月14日那天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而中國的情人節,很多人可能並不了解。 事實上,中國習俗中的元宵(正月十五)、上巳(三月三)、七夕(七月七)三個節日,都可以稱為「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和上巳節,給單身男女提供了相遇相識的機會。七夕節則因為「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這三個節日都有人認為是具浪漫色彩的「中國情人節」。 當然,也有不同觀點。以元宵節來說,有人認為元宵節的本意並非為了讓男女相遇,從起源上來看,不算情人節。還有人認為,不同時期對女子出行自由的限製程度是不同的,也並非除元宵不可出;而在較為開放的時代,女子外出遊玩更是隨意尋常,稱為情人節也有待商榷。 張勃認為,「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狂歡節,男女均可外出,容易發生愛情故事。但從某一角度進行概括往往較為片面,當代過好的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是要充分尊重元宵節的文化傳統,肯定傳統節日的復合性、地方性以及習俗活動和內文化涵的豐富性。」 時至今日,現在人的愛情觀更直白,情人節早已變成非民俗非宗教的節日了,某個特殊的日子都可能被賦予類似情人節的愛情色彩。 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便有一千個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