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獻飯嗎

七夕獻飯嗎

發布時間: 2023-05-10 21:43:18

『壹』 黃陵面花的傳承意義

黃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祭祀文化久遠而深厚,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從而為民間民俗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台和背景。
黃陵面花也稱「花供」、「供」、「罐罐」、「油餑餑」、「喜斗子」、「油饃」、「硬碟」、「繭」等名稱,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說法,在黃陵及其周邊縣區,農歷臘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棗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禱、祈求平安,當地有俗語「臘月二十三送灶爺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這么來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蒸「供」還願,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當時的生存條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當年又蒸「供」還願;月盡(農歷臘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帶著婦女蒸制的「供」來到祖先的墳墓前,供獻請靈,供獻結束後把「供」掰開一半埋在墳頭,其餘的帶回讓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來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賞賜,當天晚上還要將事前蒸制的十個供(有蓮花、菊花、牡丹等帶有吉祥寓意圖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連年有餘,富貴吉祥;同時過年時還要為孩子蒸老虎饃、兔饃、餛飩(蛇頭魚尾),為老人蒸油饃,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饃放在窗檯,孩子枕頭兩邊、腳底,用來消災避邪,兔寓意孩子機敏靈活,可愛可親;油饃寓意老人健康長壽,全家安康,這種習俗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除此之外,過年的「供」還用來敬天神、地神、土神、門神。農歷正月十五元霄節,各村各戶還要蒸制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為主桿,配以綠色紙纏繞,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蓮花、十二生肖、吉祥動物等花型,插在主桿上,再把主桿插在大圓饃上蒸制出籠便成為插花供,到時還要壘燈山,敬月神,敬風伯雨師、八蚱蟲螂,以祈求風調雨順,無害蟲吃田。
保佑當年五穀豐登;還要蒸菜花供十二或二十四個,壘在燈山上,這時便有缺子女的人去搶「供」,搶到手的當年必然能生個胖小子,來年由該家女人親自蒸十個「供」到時還願,生下小子的人敬獻的「供」搶的人自然特別多,以借其吉利,如此反復,年年流傳;同時村中各家婦女還要蒸制四個蕎面燈送到燈棚,主事的人在裡面添油點燈,然後給還一個燈,以寓示這家人光明一片,興旺發達。
清明時節,來自天南海北上下的人都紛紛趕到黃帝陵前祭祀祖先,這時當地面花能人紛紛顯露身手,按照公祭的最高標准捏制出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面花作品,其中有「二龍戲珠」、「魚戲蓮花」、「鳳凰戲牡丹」、「百花爭艷」、「獅子滾綉球」等上乘之作,由年輕姑娘抬著緩緩前行,引來無數驚奇的目光;在公祭活動結束後,農村婦女也紛紛拿出自己蒸制的「罐罐饃」來到黃帝陵前敬獻還願祈禱。清明時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掃墓節,當地人都要蒸罐罐饃,而這時的罐罐饃必須帶腰帶,就是在圓饃上纏上三條搓成的帶狀面條,周圍再飾以指尖大小的小鳥等動物,圓饃頂子上捏制出牛頭、豬頭、虎頭、盤蛇以及麥垛、各種糧食、花卉等。由本家人帶到祖先陵前供獻,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陰歷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當地人稱織女為巧姑姑,七月七日前夕各村十六歲左右的少女在家要泡製巧芽芽,捏制十個插花「供」,七夕當天由村裡最巧的婦女端一盆水,少女們拿著各自捏制的花供和泡製的巧芽芽,相擁來到村子中央,然後把插花供供在檯子上祭祀織女,也同時讓全村人觀賞評比。然後少女將巧芽芽往水裡拋,如果出現剪子形狀,便引來一片掌聲,預示該少女心靈手巧;如果出現鐮刀形狀,該女孩便有些心灰意冷,這一習俗說明每個少女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藝,心靈手巧。八月十五當地還有敬月神的習俗,同時也蒸制花供。孩子出生後過滿月,家裡人因喜添子女而奔走相告,自家和親戚都要蒸制老虎、兔子十到二十個,寓意孩子虎虎生威,靈巧活潑,過百歲,過第一個生日,也同樣如此,結婚時蒸制的花饃稱「硬碟」,主要是男女雙方家裡蒸制,裡麵包上核桃、棗、鹽、麩子,核桃取生兒子的意思,棗取早生貴子的諧音,鹽同咸取新媳婦溫柔賢惠之意,麩子取新媳婦進門全家「福」之意,硬碟要在過門之後第二天早上由新媳婦親手掰開,當地有順口溜,「掰開硬碟是核桃,子女能跟一籠籠。掰開硬碟是紅棗,早添貴子到我家。掰開硬碟是咸鹽,媳婦賢惠日子好,掰開硬碟是麩子,新媳婦進門全家福」,掰開的硬碟也一定要新媳婦吃。有的地方,可蒸一個大饃,有輪盤大小,上面有各色動物花卉圖案,裡麵包上核桃、棗、麩子等。同時按照黃陵風俗習慣,結婚時的新房也要放花饃,窗沿上要放兩個虎饃,床上或炕頭也要放置虎饃和兔饃,並用紅頭繩扎住。老人過壽時要蒸壽桃。老人去世後吃杠子饃,取抬埋之意,專事專用,並在靈位前獻飯,蒸蓮花饃6個到8個,到陵地里要掰開,取分離之意。
黃陵面花在當地民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祭民祭黃帝時必不可少的祭品,她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黃陵人民淳樸善良的優良傳統和對先人的無比感戴之情,同時他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歷史根源,是人們不忘先人功勞,祈予平安的現實表現手段,這種傳統習俗貫穿古今、彌久不衰。

『貳』 七月七婁敬神廟會

農歷七月初七,是永壽縣店頭鎮婁敬神廟會,這個重要的日子為什麼會在七夕呢?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很多重要的祭祀節日活動都和農業息息相關。七月七古會也不例外,這是一個農閑的季節,小麥已入倉,玉米還沒有成熟,這時候設立一個古會時間合適,不會影響農業收成。

婁敬神古會是為了紀念婁敬,所以他的墓就在此地。婁敬墓位於今永壽縣店頭鎮婁敬山,距咸陽城西北70公里。

很久以前,婁敬山還不叫婁敬山,山的名字叫做明月山。店頭鎮境內的明月山,海拔1063米,繞峰聳秀、川壑環拱、翠柏蒼郁、景色秀美。相傳山石夜生異彩,遠望如明月,故得名明月山。《永壽縣志》載: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建信侯婁敬晚年偷閑隱居於此,故名婁敬山。

人們紀念婁敬,還有一個故事。明月山北有種金坪,相傳為婁敬種金之地。「種金坪,種彩石。種下彩石長成金……」古時候的婁敬,開墾山地,傳耕教化於人,勤耕耘,吃苦耐勞就會有收獲。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神,婁敬山有煉丹爐,還有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婁敬祠廟獻殿。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古廟會,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抬著婁敬的木刻雕像,綁扎著戰馬、童男、童女、紙活等,敲鑼打鼓送上山,祈神慈善,普降甘霖,以潤禾苗。

現在七月七婁敬山古廟會,人們用三摩拉著精心製作的紙活,虔誠的在店頭街道從南走到北,接受人們的禮敬。打頭的第一輛三摩速度很慢,每到一個店門口,主人家都會放炮,然後給婁敬神搭紅(大紅的綢緞被面系在婁敬神塑像上。)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後面拉紙活的車上,會有兩個人專門扶著,雖然已經整理牢固,還是要隨時注意安全。另外一個人遇到比紙活低的電線,把它用竹竿頂起來,不能損壞紙活。專門有一組人捧著功德箱,紙幣投入了功德箱,就會有人發一條好人一生平安的祈福帶。紙活隊伍走的很緩慢,但是人們沒有不著急,只有虔誠的恭敬心。

紙活隊伍浩浩盪盪的從店頭鎮街道一路向北,到達婁敬山,七夕的晚上是婁敬山廟會的高潮版。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在婁敬廟前念經,小時候跟著姥姥去山上玩。木魚聲起,主持的人身著袈裟,和一眾居士開始抑揚頓挫的念經,那種氛圍,肅穆庄嚴。我喜歡聽念經的聲音,那聲聲悠長的調子,總使我沉浸其中。

小時候,我一邊跪在墊子上聽大人們誦經,一邊偷偷瞄供桌上的貢品。供桌上都是各種各樣美味的水果,還有一種獻飯,用麵粉做成活靈活現的蓮花,葉子等等,然後用油炸成金黃色。供桌上都是每個人從家裡帶來最好的貢品,孩子們看著垂涎欲滴,也不敢亂動。

婁敬神廟會山上念經,自然少不了燒香拜佛,賣香的人隨處可見。山上香火鼎盛,店頭街道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戲台跟前。孩子們喜愛的玩具,琳琅滿目的小吃,涼皮、米線、粽子、羊肉泡饃和豆花泡饃,擺滿戲台周圍。看戲的都是老年人,他們搬一張凳子,津津有味的看戲,直到散場。

婁敬神廟會原來是為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一個活動,如今人們更多是一種情懷。在七夕這天,懷念保佑我們的婁敬神。七夕,據傳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七月初七的晚上,坐在葡萄樹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對話。

七夕,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所愛皆良人。七夕,珍惜身邊的人。七夕,你要相信,終有一個人在等你,穿越人海,他正在走向你。

『叄』 瑞安傳統習俗

瑞安的風俗習慣有:

婚禮
古時,瑞安婚禮頻繁,以下所記大致為富家禮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破舊立新,禮儀已大變。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費用之數仍甚巨。
起帖 始議婚,男家仿效古「納采問名」禮,遣媒人往請女氏庚帖(寫明生辰),置灶神前七日,如家中平安,乃送術者和婚;得吉,則遣媒氏議婚(聘金及嫁奩之厚薄)。婿家擇日具婚書致女家,稱「起帖」。帖由主婚人(婿父母)署名,聘物以金銀為主,女方答以衣履、巾帕及糕餅果品之類,由男方分贈親戚家,通知其事。
大定 男方擇日具聘金、牲饌,遣媒人致女家,並告迎取日期稱「大定」。女方答以茶食果品,兩家各以所得分贈親戚。雙方往往通過媒人爭議饋品、聘金,如豬、鴨、牛、羊之數目,常常令男方淪為典賣房屋、田地。
上頭羹 男方於娶婦前一日,向女方致面饌,稱「上頭羹」。
開額 女方於出嫁前一日在中堂梳剃叫開額。
待嫁酒 女方於出嫁前一日中午宴客,稱「待嫁酒」,女坐首席曰:待嫁。
搬嫁 男方遣人來女家搬嫁奩,嫁奩分「六局」(果子局、蜜餞局、菜疏局、油燭局、香葯局、排辦局)。
奠雁 婿如往女方迎親,導彩輿往見外舅姑,曰「奠雁」。婿如託人代謁,則命使者具名帖至女家迎親。
拜天地 女冠帔登輿至婿家。賓相延新娘出輿,請婿出房,與婦共拜天地。
入洞房吃「和同飯」 拜天地後,夫婦入洞房,坐床沿,交食糖飯或米飯加一對魚為菜餚,曰「和同飯」。並在堂前設宴會賓客。
鬧洞房 新婦入門二、三日內,親朋簇擁入洞房酣歌、諧謔,並向新婦索取糖果,曰「鬧洞房」。還有請民間藝人來演唱曲藝、戲文,新娘泡茶酬謝。藝人唱《謝茶室》以答。
拜堂、坐筵、終宴 合巹禮成,明日,婿盛服,婦冠帔於中堂拜謁父母舅姑及親戚尊長,稱拜堂。之前數小時,設祖宗神位祭之曰:祭先人,婦隨祭。是日宴於中堂,婦冠帔坐首席,姑坐末席,謂之「坐筵」。傍晚,婦卸冠帔,延姑坐首席,婦坐末席,曰終宴。
20世紀50年代後,以上縟禮均不延續,只遺有訂婚(或不經訂婚)、結婚禮。結婚前,女方擺待嫁酒,第二天清早,男方派禮車迎婦,當天中午請賓客吃結婚酒。禮節大部在酒家舉行。
送平安書 入洞房後三日,婦出洞房習炊事,並送平安書致外家報平安。
回花 結婚後6日,婿與婦同往外家,稱「回花」。婿遍致名帖薄禮於舅家宗戚長輩,戚家交答禮曰:「相見禮」。
「破娘家」 古時,新婦如經算命人判為犯「頗娘家」命,則在出嫁時,著青衣出便門,提藍持傘至太陰宮上轎,在夫家120日後,才盛服偕婿回娘家。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童養媳 貧家女,長輩無力撫養,便於孩童時送夫家就養,任勞役,待成人後完婚,禮甚簡略。童養媳在夫家待養時,勞役繁重,備受虐待。20世紀50年代後,根據《婚姻法》禁止此俗。
沖喜 訂婚後,夫婿病重,迎親草草成禮,以之「沖喜」。多有迎親後夫即死,而婦終生守寡。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冥配 男女殤者,由男方父母領女香火合禮或迎女方棺柩合葬,曰「冥配」,俗稱「配陰親」。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招夫養子 婦於夫死後,無力養子,招夫養子,撫養翁姑。
抱養兒子繼承家產 婦為防止宗族爭奪財產,於夫死後抱養他人子,詐稱遺腹子,以繼承家產。或在房族內過繼子嗣。
喪禮
大殮 始死,撤床焚蒿席於附近路邊,並放碗、筷。遣人(或發訃告)告親戚,擇日為死者行大殮禮。未殮前,替死者沐浴櫛發、襲衣、寢扉於堂。取七箸以薴棉纏之,插飯於作神位,入殮後,殯於堂,蓋棺成服。奠之,稱「上馬祭」。始設香爐,立魂幡棲神(幡兩旁詳載出勝年月)於中堂,懸孝幃,立銘旌於柩前。
三日酒 發三日帖,集親戚奠死者,謂「三日酒」。後逐日獻飯。逢七日則設奠,一般奠「七七」(7個「七」)。
守喪 中堂停柩後,入夜,孝子、孝婦日坐柩側,夜寢柩旁謂「守喪」。
送葬 一般滿「七七」(或「三七」後)即葬,葬前具柬致親友,告日期,啟殯發柩於門外,主人穿喪服,設奠。親戚具牲致奠。陸用喪車,水用大舟送葬。亦有親戚沿路祭奠,稱「路祭」。
回山 葬畢,主家換吉服掛紅下山,親友吉服相迎。主家撤孝幃,掛紅並將死者香爐立於中堂,後歸於家廟(或宗祠),稱「回山」。
民國前瑞安有停棺於中堂數年,或移棺於屋邊地上遮草棚以待葬數年的陋習。民國間由當局大力催葬,逐步改變,20世紀50年代後才全部革除此陋習。90年代後期,全市推行火葬。
祭禮
祭祖先 祖先忌辰、誕日設祭,如祖先年齡逢十之年的誕日設祭,稱冥壽。每年春秋合族祭祖(春正月自朔至望,秋多於望日,或宗族自定日期)。清明掃墓、祭祖,有產業者,合族男子集於祠設筵。
祭神 祭太歲:每年正、二月內視日干支與太歲同者為太歲日,謂請太歲,年冬祭太歲謂謝太歲。祭社神:四月,祈谷於社神,有抬社神巡田垟祈求除蟲消災稱「做攔垟」。祈太陰宮娘娘:舊時,婦女到太陰宮向陳十四娘娘求子(取神像前鞋子、飯袋回家,得子後另做多雙鞋、袋還於神像前);祈種痘娘娘(在太陰宮陳十四娘娘旁),祈發痘(牛痘,即天花)平安,無疾。此外,亦有請師公搭九台(九張八仙桌搭台),登台吹螺角、除蟲、捉妖。以上祭禮,除少數人家偶有為祖先祭忌辰、誕日和清明掃墓外,其他祭禮於20世紀50年代後,均自覺廢除,成為歷史陋習。
交際
民間親戚交際有正親、旁親之分。翁婿、甥舅為正親,其他姻戚為旁親。主要交際有:
望節 正親逢節,翁舅、媚甥致互相致禮:端午饋角黍(粽子),中秋饋粉干加鴨,冬至饋饃糍(或九層糕),臘月饋箬糕(為瑞安僅有),皆佐以他物。其中翁舅致甥婿:七夕饋「巧食」,中秋饋月餅,清明饋清明餅或炊糕,臘月饋過年貨或壓歲錢。平時,間有果物新出,吉慶之事(生日、壽誕),親戚送禮物或錢,或錦幛。所饋禮品,甥婿必較他親為重,婚禮致饋亦用禮物、錢或錦幛,而翁舅特重。民諺有「翁怕婿分家,婿怕翁葬喪」。怕,指不堪負擔。
月里羹、彌月宴、對周宴 若生子,婿以肉面向翁家報喜,翁家饋食曰「月里羹」,並兼小兒衣飾;婿家款以索麵、雞蛋稱「索麵湯」。彌月則婿家必設湯餅筵,並謝他家之送禮。小兒周歲,外家及他親又送禮,主家設宴謝稱「對周宴」,小兒初攜至外家,外家饋以牛、羊、雞、豚等物(貧富有差),入學又饋衣服書包等。今,親戚、同事、朋友家生小孩,亦有去賀喜並吃「索麵湯」的習慣。
析產、營室、科名 親戚中如遇析產、營室、科名等喜慶,亦互致禮,翁婿間送禮尤重。翁家為婿家治傢具。營室、科名則送錢物。20世紀80年代後,學生考上重點中學、中專、大學者,常設宴款待親友及老師。
葬喪 翁舅家葬喪殯殮、封窆,婿甥除送禮外還要給匠人賞錢(利市包)。
【迎神賽會】
古時,迎神賽會,春季稱「會市」、夏季稱禁獵、秋季稱祈雨、冬季送寒衣。其中以春季最為熱鬧(參閱【歲時·元宵】條)。縣城以迎五顯廟爺(祀蔡敬則)、陶支廟爺、三港廟爺(傳說中船夫救民成神)、洞橋廟爺,合稱五廟神。抗日戰爭勝利後,縣城群眾特地迎關帝(因民國28年4月19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縣城時,一輛日軍裝甲車從城內駛向北門外,過關帝廟外石橋時,橋坍、車陷,日軍不敢出北門,群眾以為關帝顯靈)。迎神賽會時,往往請戲班唱戲,大會親友,同時放花燈,社神乘彩輿由眾人抬輿出遊,棋鑼傘導開道,眾踏高蹺,扮戲出,放焰火,俗稱「攔街福」。民諺有「上望迎太公,米桶吃得鏡恁空;湗村鬧花燈,芥菜剝了剩個心」(謂客人眾多,主家飯、菜難以為繼)。
【農家養豬習俗】
豬血湯
過去,農家養豬大部分自養自食(與鄰里交換自家腌制存儲)。舊俗農家殺豬一般請屠夫來自家門口宰殺,亦算是農家盛典之一。為慶賀殺豬(又稱豬出欄)主家將豬血、豬腸、豬肉雜以蔥蒜、豆腐,燒成一大鍋,謂之「豬血湯」,饋贈鄰居,以示共享之意。
豬刀疤
舊俗屠夫來農家殺豬,大部不收工錢,但主家按習俗要將被殺豬的頸部宰殺刀疤周圍割下一大塊豬肉,送給屠夫酬勞。割下多少由主人自定,一般在三、五斤,謂之「豬刀疤」。乃以物易工習俗的余緒。
路頭插紅紙條
農村有專養「豬娘」的養豬戶,以出賣小豬為利,豬娘產仔豬時,產得太少,得利太少;產得太多,又無法全部養活(最多不得超過十一頭,因豬娘只有十一隻奶頭)。必須把多於的小豬送給那些產仔豬少的養豬戶。而農村地方分散、信息不靈。長期以來,想出個約定俗成的辦法。就是誰家仔豬產多了,用幾條小竹竿各夾住一張紅紙條,上寫本家地名、姓名,分別插在四向路頭。路人一見,自然會互相轉告,傳遞。缺少仔豬的養豬戶聞訊便主動上門索取。取回後、先用自家餵奶母豬的豬矢塗在仔豬身上,「豬娘」以為己出,便令其吮奶。養大後,如小豬出窠(出賣),便給原產仔豬戶送些粉干之類的點心,如養成肉豬出欄,則送幾斤肉去,以示酬謝。
「豬生狗養」
「豬娘」生小豬太多了,有時剛好自家或周圍人家母狗也產小狗,便將母狗眼睛蒙住、用母狗的狗矢塗在小豬身上,將小豬放在母狗身邊,母狗以為是自己生的狗崽,讓它吃奶、並精心喂養。稍過幾天,便可將母狗的蒙眼物解開,母狗對小豬已有感情,就不再嫌棄它了。這種養法的仔豬據說必一般小豬健壯、活波。斷奶後,還是老跟著母狗跑,生長也快,民間謂之「豬生狗養」。
討豬牯銀
農村除養豬戶外,還有專養「豬牯」(配種公豬)的農戶,豬娘需要配種時,通知豬牯戶,他便趕著豬牯上門配種。配種後,等到豬娘生下的小豬出窠時,才來討配種錢,有時要討好幾次才收齊,謂之討「豬牯銀」。因為豬牯銀跑的次數較多,主家常常拖欠很久,甚至沒有付清便不了了之,所以民間又把討其他拖欠很久的債款也說成是討「豬牯銀」。
賺豬頭吃
農家養豬普遍。豬頭是較平常的東西,常常被作為給媒人的酬謝物。後來「賺豬頭吃」變成做媒這項職業的代名詞。
豬頭中最珍貴的的是豬舌頭,俗名:「豬口賺」,因「舌」字與方言「蝕」字(虧本的意思)諧音,為避忌,改稱「豬口賺」,討個賺錢的吉利話的彩頭。
有關豬的音樂和美術
農家重視養豬,有關豬的音樂、說唱、美術當然會應運而生,如農村賣豬肉,由販賣人挑著豬肉到村頭,用牛角告吹數聲,買肉人聞聲而來購買,久之,吹牛角也逐漸有固定曲譜。又如閹豬人,走村串戶為人閹豬、用短笛邊吹邊走,農戶風聞笛聲呼入閹豬。久之,這種笛聲也形成固定曲譜,抑揚頓挫、頗為清新悅耳、
豬為祭請天地、鬼神的三牲福禮之一。但一般小祭請,農戶買不起豬頭,便有變通辦法,即用米糕粉做成豬頭的形狀來代替。久而久之,互相模仿,就出現了許多用米糕做成豬頭、雞等的美術品,頗具古樸粗獷的風格。

熱點內容
方泰花店 發布:2025-04-30 23:46:01 瀏覽:901
微風中的櫻花 發布:2025-04-30 23:38:31 瀏覽:712
理想主義花店 發布:2025-04-30 23:23:53 瀏覽:965
長枝幹盆景 發布:2025-04-30 22:46:51 瀏覽:916
牡丹二首 發布:2025-04-30 22:15:49 瀏覽:987
鹿晗迪麗熱巴七夕節 發布:2025-04-30 20:33:19 瀏覽:424
怎樣插花邊 發布:2025-04-30 20:30:29 瀏覽:728
七夕出租製作 發布:2025-04-30 20:01:08 瀏覽:316
插花燒一下 發布:2025-04-30 19:55:29 瀏覽:336
無主之地2情人節dlc攻略 發布:2025-04-30 19:37:54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