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抵制西方洋情人節

抵制西方洋情人節

發布時間: 2023-04-21 23:44:52

A. 現在很多人都抵制過洋節,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現在很多人都抵制過洋節,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呢?

任何事情都不是簡單的對與錯就能區分開來的,我們在抵制「洋節」的同時,更應當反思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抵制而抵制,說一說就完了,那是沒有絲清仿毫意義的。何況現在所謂的各種抵制,說難聽點就是附庸風雅的跟風而已,他們也許在一邊發著抵制的朋友圈,一邊選購著聖誕打折的商品呢。

實際上,所謂的洋節,我們也無需過份擔憂,洋節在中國的存在只是人們找樂的引子而已,就是現在買個車要燒燒,有個喜事要喝頓一樣,無非是找個一起快活的理由和引子而已,並非他們就是真正的崇洋媚外被外國文化侵蝕。我們用不著擔憂和抵制,這點自信我們還是有的,試問,普天之下,有哪個節日能像春節一樣,能像中秋一樣,這些不是中國人的節日,而是中國人情感的圖騰,是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比不了的。

B. 國家有規定不許過聖誕節等洋節嗎

國家沒有規定不許過聖誕節等洋節。網上流傳「國家規定不許過聖誕節等洋節」的消息純屬謠言。

經證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對於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西方『洋節』,由黨員幹部帶頭,再也不能糊里糊塗過這些西方的洋節。」此則消息為謠言。

《意見》第12條的原文表述是:"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旨在振興中國傳統節日,並未提到西方節日。

(2)抵制西方洋情人節擴展閱讀:

洋節在中國的盛行,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越來越緊密的交融碰撞,是國人自然而然的會接觸和接納到更多的西方文化,相比較習以為常的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就顯得尤為新鮮。

2、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很多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缺乏了解,缺少認知的情況下,自然會對我國的傳統節慶不夠重視。

3、商家媒體的大肆宣傳。受噱頭和利益的驅使,一到節假日,各大商場就打著節日的旗號,渲染濃烈的節日氛圍來帶動銷售,久而久之,也會在人們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C. 西方聖誕節,我們該不該抵制這樣的節日

西方的聖誕節個人覺得還是不要抵制的好,順其自然發展就行。只要提高國人們的民族意識和文化意識,那麼這些洋節在中國肯定流行不起來。前些年洋節確實非常流行,比如說聖誕節,感恩節,平安夜之類的節日,有很多人在大肆的宣傳才會有流行洋節的現象。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發展中國家,其實抵制洋節顯然不是我們的做法,但是可以適當的控制一下洋節的過度宣傳。

D. 這種現象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將流失

來源:新華社

好萊塢來了,留給我們最大的懸念就是: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題材會被美國人演繹成什麼樣子?他們將會「戲說」還是「正說」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記憶?

其實,慾望也好,想像也好,說到底好萊塢是一個文化工廠,他們挖掘新題材的沖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利潤的追求和攫取,是為了分食世界電影市場的大蛋糕,並不是在從事文化保護計劃,他們是好萊塢,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將會用西方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准來打量和改造傳統的民族題材,並按照他們嫻熟的商業邏輯來進行運作,推向世界。首先,他們不會「正說」,其次他們也不會「戲說」——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想像,不符合他們的文化理解——但他們會「西說」,將一個東方的、中國的、民族的、傳統的文化題材處理成一個西方的、美國的、好萊塢的和後現代的電影文本。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傳統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邏輯的更改。

以此前運作的《花木蘭》(見圖)為例,動畫片《花木蘭》並不是一個充分尊重中國人印象中那個傳統「替父從軍」的民間傳說的模式和版本,而是進行了大膽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習慣的藝術誇張和改編,片中花木蘭成了一個典型言談舉止大膽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動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沒有中國傳統封建社會里女子的矜持和謹慎。這樣的花木蘭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蘭,而非傳說中的花木蘭。是用自己的文化想像和演繹裝進了這個名叫「花木蘭」的瓶子里,然後大聲吆喝著,出口到中國來大賺其錢。這將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孩子們對這一中國歷史上經典的女性形象的認同和接受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而當好萊塢陸續對《楊家將》、《西遊記》、《孫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國經典完成「西說」時,中國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圖將會是怎樣的圖景?

與好萊塢咄咄逼人的文化擴張相比,國內影視人還沉迷在「戲說」版的宮廷戲、模式化的「警匪劇」等的製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負擠壓得喘不過氣來,藝術想像力蒼白無力,進取心和創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對這些已經融入我們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資源,我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與國外藝術家們對中國傳說題材的熱衷的態度相比,著實令我們的藝術家們汗顏。

此外,與國外同類的藝術作品相比,國內的歷史傳說影視作品,大多流於機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創意力度方面明顯有缺失。如《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孫臏與龐涓之間的鬥智並沒有很濃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艷的愛情故事,波瀾壯闊、波譎雲詭的智勇謀略淹沒在濃厚現代味的情感糾葛中,令人失望。創作思維的落後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對待歷史題材的創作態度,這些應該是好萊塢搶拍中國題材影視劇帶給國內同行們的一個重要警示和啟迪。

好萊塢挖掘的雖然是中國的歷史題材,但著意的卻是未來的市場和文化傳播。明白了好萊塢的真相,我們才能把握現在,為自己贏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風起雲涌,這是時代的現實圖景,但是如何讓延續了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煥發生機,如何接續傳統文化傳承的這根千年文脈,增進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國國民的文化認同,讓中華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獨特的民族旗幟,這將是我們面對的一個永恆的話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缺失

在一份關於傳統文化的問卷調查中,對「傳統文化對於當前中國社會的影響」一題,50%的大學生認為「很重要」,有40%的同學認為「有作用」。對「世界華人對中國的認同」中,58.5%的同學選擇了「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學生都能認識得到,可以對於傳統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對於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劇或者其他地方劇種」,居然有51.2%的「不感興趣」,39.7%的人認為可以去看看,還有2.1%的人「非常討厭」,只有8%的人表示喜歡。
對於古典的文學書籍,75.4%的大學生「偶爾翻閱」,16.4%的學生「敬而遠之」,5.8%的同學表示「深惡痛絕」,只有0.4%的同學「愛不釋手」。
雖然絕大部分同學對傳統文化持認同態度,自身卻對它知之甚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很低,認識也很膚淺,傳統文化意識淡薄。
與此同時,一份題為「還有多少中國味的」調查問卷到小學生的手中,結果更是讓人擔憂。
在關於節日的調查中,除了兒童節,孩子們最喜歡過的是聖誕節,只有33%的孩子喜歡過春節,14%的孩子喜歡過中秋節,12%的孩子喜歡過國慶節。
在對「最喜歡的一首歌」的選擇上,37%的人選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數最多,只有20%的人選擇大陸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國歌的原名是什麼。38%的人不知道什麼叫「座右銘」,31%的人沒有座右銘。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寶是什麼,只有39%的人會寫毛筆字。
小學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享譽海外,使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熱愛了解的知識。 教師們要教育小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更多的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大學生們應該有意識的多看傳統文化書籍,吸取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營養。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不再缺失。
1、傳統是由歷史沿襲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它是相對於現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錯誤地把傳統在時間上等同於「過去」甚至「陳舊」,在形式上視作「靜態」甚至「僵化」,割裂了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邏輯聯系。他們無法正確把握傳統的歷史承襲性,更難以找到它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割裂了傳統內涵與當代風採的有機統一性。
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將來的傳統。德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雅斯貝斯指出:「在繼承中,人擁有一點實際能力,那是不可摧毀的東西;在傳統中,則擁有一點絕對的東西,那是不會遺失的」。傳統並不是靜止不動的死寂的歷史沉積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遠流動的、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就膨脹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見傳統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傳統之河源遠流長,亘古綿延,於九曲回環中浩然盪進,不斷豐富其形式,充實其內容,拓展其領域,使每一時代的人們所創獲的成果,都作為傳統的神聖鏈子中的一環保存下來,並作為遺產傳給下一代。
因此,傳統的運演與時代俱進,每一時代的人們都必須促進歷史意識與當代精神的融合,繼承、創造和發展優秀的傳統。

2、傳統,是現代人的雙刃劍。一方面,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而是滋養現代人精神的源頭,是培育現代人格的養料,是走向未來的依託。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說:「傳統是一種巨大的阻力,是歷史的惰性力」,它無處不在地制約和阻礙著現代化的進程,使投身於創造新生活的人們無不感到這負荷的沉重。
因此,在傳統的洪流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齊沉、糟粕和精華共存;它既包含著促進現代化的契機,又滋長著影響現代化建設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傳統當作神聖的偶像供奉起來,也不能把傳統當作歷史的垃圾,簡單地予以拋棄。
遺憾的是,面對當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亂現象,不少人表現出茫然失措的價值尺度,他們難以分清究竟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更難以分清精華中混雜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華,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節,分寸適宜,恰如其份,而顯得良莠不辯,囫圇吞棗,或人雲亦雲,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文化發展演變所圍繞的中心。文化的發展是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藝術、風尚、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對國土、同胞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對褻讀民族感情行為的厭惡、仇視等,表現出自己的傳統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嚴感。
我們不應借口更新傳統,借口繼承西方社會的文化成果而否認、喪失傳統的民族性。更新傳統,必須強調民族的主體性。任何個人都不能迴避民族的利益和命運,侈談自我的觀念更新。
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的獨立性(肯定自己的獨立存在)、自覺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主動性(積極改造環境的能動力量),社會文化才有勃發的活力和堅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傳統肥沃的底層,淘金般獲得許許多多閃光的金沙,並熔鑄成閃耀著時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是對傳統的一種否定和不滿足,它追求並實現著向未來挺進的嶄新層次和境界。「回復故道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遷移;維持現狀的事是沒有的,一定有改變」。正是由於在繼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繼承,才形成了無法遏制的人類歷史長河,既不可能斷裂,也不可能乾涸。
但超越又是艱難的。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指出:「許多致力於實現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正是在經歷了長久的現代化陣痛的艱辛之後,才逐漸意識到國民的心靈和精神還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意識之中,構成了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樣,當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頑固地浸入了歷史因襲的沉重,雖然身著髦得合時的現代服裝卻並沒有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現代人。
超越不是超脫。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漢般昂然挺起,是繼承傳統又從傳統中脫穎而出,是在繼承中追求發展;超脫則是雙腳懸空如浮雲飄移,是拋棄傳統建構虛幻的海市蜃樓,是在虛無中滑向毀滅。超越,這是客觀的規律;超脫,則是幻想的花朵。

5、創造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喚,前進的動力、精神不竭的支撐點。完整的人是為傳統所創造並創造傳統的人。人總是站在雙重的歷史意識中,一方面,他是過去文化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未來文化的創造者,他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濡染、鏤刻,同時又主動地選擇、吸收、激濁揚清,並注入新的時代精神,賦於新的特徵、意義和功能,使其得到發育、成長、拓展。
用伽達默爾的話來說就是:「傳統並不是我們繼承得來的一宗現成之物,而是我們自己把它生產出來的,因為我們理解著傳統的進展並且參與在傳統的進展之中,從而也就靠我們自己進一步規定了傳統」。
要在揚棄地繼承先輩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更為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以新的成果來充實其內容、豐富其內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組傳統的功能結構,使之成為具有嶄新形態的、與我們的時代相適應並反映歷史走向的新傳統,從而把傳世之寶與現代新觀念聚合,並轉化、升華為現實的巨大凝聚力和內驅力,使深厚的歷史底蘊揮發出濃郁的時代氣息。

6、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沒有對傳統的繼承,個體就不會擁有創造的智慧,社會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基礎,人類永遠只能滯留在茹毛飲血的洪荒之中。因此,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蘭德曼認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氣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個體必須吸取文化傳統,必須登上他所出生時代的文化頂峰」。離開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思想、智慧、品質、作風的繼承,是不可能健全發展的。
科學的求異精神是舊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氣」,是新傳統的「設計師」。但必須是在繼承傳統精髓基礎上的標新立異,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貪新騖奇。
因為,新奇之物並非都有生命力,淺薄無聊的東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熱衷於「反其道而行之」,把過去否定的傳統一概肯定,把過去肯定的傳統一概否定,今日倒過來,明日顛過去,結果未獲現代化,已患現代病。

7、必須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既植根於濃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於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時代特徵,又具備氣度恢弘、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也就是說,首先必須立足於五千年的中國傳統,以鮮明的時代責任感,以深厚真摯的民族情感和品質,為創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古為今用」,這樣,也才能獲得洞悉現實和預見未來的透視力,否則,只能在「一無所有」之中「跟著感覺」做無根的、失去精神家園的漂泊者。
同時,應使這種深沉的民族歷史感與開放的世界眼光相結合,在使中國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國的交相輝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來傳統的營養成分以滋補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汲取現代社會的一切科學文明,「洋為中用」,即采外來文化之長,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繼承中吸收,在開放中篩選,在批判中提高,不斷摒棄保守、封閉、落後,高擎起民族傳統的旗幟,綻放出一簇簇古今貫通、中西合壁的絢麗火花。

8、在歷史的漸進時期,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傳統的習慣方式來思維、生活、活動,並不覺傳統有一種異己的壓迫感。
但在歷史劇烈變動的社會轉變時期,人們就強烈地感到傳統負荷的沉重,也強烈地渴望從無形的糾纏中解脫,因而,使得個人情感的偶發性、不穩定性加劇,極易被不可名狀的下意識所驅使,為感情所沖動,導致破壞性思維的泛濫。這是我們這個過渡時代的突出心態。
因此,剔除情緒化的思想和情緒化的行為,具備科學的理性精神和建設性意識,這對於發展和創新傳統文化,也是至關重要的。

9、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貴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旗幟鮮明地張揚著本民族的精神。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一個民族生命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蓬勃生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為獨特,所以存在;因為獨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載傳統、映照現代並昭示未來的人類文明的鮮花。它既為本民族代代傳承,並為其它民族所欣賞。
欣賞是一種由衷的贊美,不是低下的恭維;欣賞是一種理性的深刻審視,不是一種觀光式膚淺的瀏覽;欣賞更是一種洋溢著科學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批判性借鑒,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頂禮膜拜。所以,對外來文化的欣賞或稱之為「賞花」,體現著一個民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自信的開放與坦然的抉擇,也是一個民族永葆發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來民族文化是一個辯證揚棄和自覺內化的過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絢爛火花與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輝映、融為一體的過程。因此,博採外來民族文化不能採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剝地折下一枝插進花瓶,並擺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禮贊。如果這樣,那枯萎的不僅是外來文化的精華,還有本民族的精神。
外來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層基礎結合起來,才能重新開出鮮艷的花朵。還是象「栽花」一樣對待外來文化吧,把外來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園鮮花竟放。

10、雖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當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就熱衷於求新獵奇時,那就叫「過激」;我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時候,那就叫「落伍」;當我們對新事物看不慣的時候,那就叫「失衡」;而當我們對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熱諷甚至阻礙的時候,那就叫「頑固」。
過激」可以矯正,「落伍」可以趕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頑固」卻是一種必須排除的阻力。

11、雖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終是人類進步的永恆動力。

12、傳統是過去的時尚,時尚是將來的傳統。
傳統是流傳的,時尚是流行的。
傳統在流傳中更新為時尚,時尚在流行中沉澱為傳統。

13、開拓者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沒有抄襲別人,更在於沒有抄襲自己。
第二,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規律。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准則的順適。」祖輩改造環境的文化創造,以符號或物化形式遺存下來,後輩則掌握前輩創造的文化成果,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文化創造。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通過層層積淀而不斷積累,這種垂直式的文化傳遞積累,形成民族或區域的文化傳統,對現存文化保持長期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還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系統通過接觸交流,可以互相滲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變遷與重構。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發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傳遞積累,又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的編輯規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 傳播已有文化成果,是文化傳遞積累的要求。其中有經過長期積淀、成為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如歷代整理出版的文化典籍;也有當代人新的文化創造,包括新的理論,新的知識,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文藝作品等。有些重大的文化創造會引起文化變遷,即文化內容和結構的重大變化。文化變遷的原因除了本民族的重大文化創造外,還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以豐富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編輯活動的一項基本任務。
� 這樣,在文化傳播中就會出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碰撞,需要發揮編輯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選擇優化功能,進行文化整合與重構,以實現文化的整體創新。在整合重構中,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被保留下來,並得到新的解讀和意義,在現代文化中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特質。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也被民族文化所攝取,成為民族文化新的特質。這種文化體系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 有的論者提出,創造性是編輯活動的規律。這種論點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創造性的規律適用於人類的許多活動,因此需要揭示編輯活動的創造性的特點。編輯活動的創造性不僅指具體文化產品的創造(准確地說,是再創造),尤其是指通過文化整合與重構所發揮的文化整體建構作用。編輯活動的產品,也不僅是具體的文化產品,還有由各種文化產品建構的出版文化體系,以及其中反映的理想信念、社會風尚、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
� 傳播已有文化成果與文化創新重構相統一規律,反映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文化的傳承積累和創新重構,都是文化發展的要求。沒有文化的傳承積累,文化就沒有基礎和靈魂;沒有文化的創新重構,文化就沒有活力和生命。而文化的發展又與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有密切關系,它受經濟、政治、科技諸因素的推動和制約。因此,這條編輯規律不僅反映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也反映編輯活動與經濟、政治、科技的關系。編輯活動不僅要適應文化發展的要求,還要適應經濟、政治、科技發展的要求,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
第三,保證文化產品質量與掌握最佳傳播時機相統一規律。
在編輯活動中,產品質量與最佳傳播時機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制約文化傳播的效果。徐柏容提出的質量與社會效益同步規律,是就質量與傳播效果的一致性說的。逸士提出的最佳運行規律,則在質量之外,增加了時效性和編輯周期的因素,認為在最短的編輯周期內,完成高質量的定稿品,並不失時機地向社會傳播,才能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本文綜合他們的意見,將文化產品質量、傳播時機與傳播效果作為編輯活動的基本目標,分析它們的對立統一關系。

E. 抵制情人節。你同意嗎

其實每個情人都希望多一個成天膩在一起的時候吧!這應該不叫【崇洋媚外】吧!

F. 有反對過情人節的國家嗎

有反對過情人節的國家。

1、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高等法院宣布情人節禁令,禁止人們舉辦慶祝情人節的所有活動。在巴基斯坦總統馬姆努恩看來,民眾必須聯合起來抵制情人節,因為情人節是西方人的節日,不符合伊斯蘭文化價值觀。

2、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

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教育部禁止學生在校內和校外慶祝情人節,認為這個節日會影響社會和文化。

3、俄羅斯

很多保守派的俄羅斯人都認為,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對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觀念培養毫無益處,各類節日活動純粹只是讓商家獲利而已。

俄羅斯的別爾哥羅德省,在2011年就由省長的高級助理和該省東正教主教聯合簽署條令,禁止舉辦任何形式的情人節慶祝活動。

4、伊朗

伊朗民眾認為情人節是對伊斯蘭教文化的傷害,是頹廢的西方文化,會影響國民文化素養,所以全國禁止過情人節。並且禁止所有商店售賣與情人節慶祝有關的紅心、紅玫瑰等物品,不允許年輕人在餐廳和咖啡館約會。

5、穆斯林文化的阿拉伯國家

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其宗教信仰上明確規定禁止慶祝除了自己宗教節日以外的節日(包括西方情人節),只過聖紀節、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三大重要節日。

G.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抵制洋節嗎

這是一個開放的主觀問題,我認為抵制洋節好壞參半。

雖說我們要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但有的時候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要抵制洋節。有人可能會擔心,如果不抵制洋節的話,可能會會讓洋節佔了節日的主旋律,在社會上形成並芹一種崇洋媚外的不良風氣,不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現在許多的網上商店和手游都會推出一些洋節特別譽蔽御活動,總會有許多顧客為此買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況且洋節是外國文化的一種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中國與外國文化的融合,可以促進慶岩文化多樣性發展,能讓人類文明更加多姿多彩。

所以我個人認為洋節可以抵制,但是也要把控力度,畢竟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論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保證不受其他國家文化的影響。

熱點內容
庭院櫻花 發布:2025-05-06 22:13:42 瀏覽:984
百合炒洋蔥 發布:2025-05-06 22:12:50 瀏覽:775
壁紙花卉鳥 發布:2025-05-06 21:58:41 瀏覽:486
那裡春天鮮花盛開 發布:2025-05-06 21:58:39 瀏覽:18
鮮花送祖國音樂是什麼 發布:2025-05-06 21:51:59 瀏覽:202
土坯盆景 發布:2025-05-06 21:44:35 瀏覽:451
儀征七夕節 發布:2025-05-06 21:29:06 瀏覽:492
紅玫瑰的歌詞含義 發布:2025-05-06 21:15:06 瀏覽:774
紅玫瑰的折疊 發布:2025-05-06 21:09:15 瀏覽:538
玫瑰小姐的故事 發布:2025-05-06 21:07:35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