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什麼豆
Ⅰ 七夕節的傳統美食,乞巧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叫做乞巧節,每逢七夕節來臨,大部分地區都有自己的民間習俗,而七夕節也有很多傳統美食。不過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七夕節飲食風俗。下面就來看看七夕節的傳統美食有哪些,乞巧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七夕節的應節食品最為出名的就是巧果,巧果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和蜜,款式非常多,基本上都是油炸物。因為羨慕織女的心靈手巧,所以婦女們又把這些食物叫做巧果,希望自己也能變得更加靈巧。七夕節傳統應節食物還有江米條,江米條是老南京人特有的乞巧美食,主要是將糯米粉和豆粉加清酒和成面團,然後放入鍋里蒸熟,再將蒸好的面團捶打,等到捶打好的面團變干之後,用刀切成面條,放入油鍋炸熟。炸好的江米條,瀝干油後,抹上糖漿就可以食用了。還有蠶豆,是福州地區七夕節的傳統美食,在福州地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做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之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七夕節在我國的歷史比較悠久,所以民間的習俗和傳統美食也是多種多樣的。不管是哪種食物,哪種風俗,都代表著人們對於牛郎織女愛情的嚮往,以及對於織女心靈手巧的仰慕。
Ⅱ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福州的習俗
七月初七,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期,福州民間風俗和全國各地一樣,青年婦女內要拜織女星,乞求能有容靈巧的雙手,祈望能織出美麗的錦緞,能做出漂亮的女工來,能有神仙眷侶般的愛情。
特別的是,福州「七夕」有「分豆結緣」的風俗。根據牛郎織女的傳說,蠶是織女從天上帶下凡的,「蠶」是「天」上的「蟲」。織女下凡嫁給牛郎後,為了幫助鄰里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她把蠶種分給鄉親,讓大家都養蠶、收絲、織布,勤勞致富。
為了感謝和紀念織女的善良和無私,在七月初七,人們就選擇跟「蠶」有關的「蠶豆」,煮熟了分送給左鄰右舍。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可以消除隔閡,增進感情,密切鄰里關系。
煮蠶豆、送蠶豆、吃蠶豆,有來有往,過去有矛盾和過節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平時磕磕碰碰,傷了和氣的,或者有了誤會的,消除誤會,重生和氣。「蠶豆」成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的「睦鄰大使」。
在福州民間,對鄰里關系非常看重,有「金厝邊,銀鄉里」,「千金買鄰,八百買舍」之說。除了「七夕」互相饋贈煮蠶豆,在立夏,還有煮「鍋邊糊」分給鄰里鄉親吃的習俗。「做半段」也是福州農村聯誼鄉親朋友的一種「聚餐」形式。
Ⅲ 七夕吃蠶豆的寓意
寓意驅邪。
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要分食蠶豆,謂之「咬鬼頭」,取驅邪的意思。
也可以理解為就是希望把好事緊緊纏住,把友誼、愛情、親情、鄰里情緊緊地纏在一起,「分豆結緣」習俗在福州已流傳了近千年。
Ⅳ 為什麼說七夕節的愛情代表信物是相思豆呢
七夕節,自南北朝迄今,已纏綿悱惻地流傳了千年.如今,七夕已被公認為中國的情人節,而相思紅豆也成了中國情人節中,與「洋情人節」的玫瑰地位等同的相思相愛的象徵。
希望採納
Ⅳ 七夕節要吃紅豆嗎
七夕節要吃紅豆,因為紅豆代表相思與情意,吃紅豆象徵愛情永存。
相思子,別稱紅豆,藤本,莖細弱,多分枝。羽狀復葉;小葉8-13對,膜質,對生,近長圓形。總狀花序腋生,長3-8厘米;花序軸粗短;花小,密集成頭狀;花萼鍾狀,萼齒4淺裂,被白色糙毛;花冠紫色,旗瓣柄三角形,翼瓣與龍骨瓣較窄狹。
產地生境
生於山地疏林中。廣布於熱帶地區。非洲亞種原產於熱帶非洲,包括即蘇丹、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尼日、多哥和納米比亞。也分布於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豪登省和林波波省的部分地區,馬達加斯加和印度洋西部的一些島嶼(即模里西斯和塞席爾)。
指名亞種原產於印尼,已經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甚至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和夏威夷都可以發現它的蹤影。產中國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Ⅵ 傳統七夕節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禮物好最有意義
導讀:七夕節如今是我國的情人節,所以每年的這天都會有送禮情節,大家送禮多種多樣,只要能代表心意就好,古代的七夕雖然沒有現代的情人意義,但是也有送禮環節的。那麼,傳統七夕節送什麼禮物?七夕送什麼禮物好最有意義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傳統七夕節送什麼禮物
一、送香囊
香囊自古有之,在古代又稱做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
古人佩戴香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
意思大抵是,先秦時期的年輕男女見到父母和其他長輩,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尊重。後來漸漸演變成男女之間在七夕節時,互送的禮物。原因就是香囊是隨身佩戴的,送給女孩子,就彷彿自己陪在她的身邊,這是古人最開始的浪漫。而且香囊上,往往會有一些有寓意的圖畫,可能是自己的模樣,或者畝態飢自然景緻,都是表達男人對女子的傾慕之情。也有詩句描述互送香囊的場景: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以送香囊表達自己對女子最真摯的感情,而且香囊中放寫草葯,對身體也有好處,是為關切之意,這一傳統一直流行到明清時期。
二、送同心結
同心結,最早是在北宋時期流行的禮物,男人在七夕節送女孩子同心結,意為「永結同心」。
在《少年游》中有這樣一段:
「合巹杯深,少年相睹歡情切,羅帶盤金縷,好把同心結。」
人們對成親後夫妻的美好希冀,漸漸轉換成了實體的禮物。同心結是不能輕易送人的,古代男子一旦將同心結送給對方,就是此生唯你,不娶他人之意,表示自己對她感情的純真。 同心結如何做成,古人也有記載: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在《甄嬛傳》里,也有過描述送同心結的情節,在七夕節那天,雍正為了表示對甄嬛的寵愛,便送給了甄嬛同心結,而其他妃嬪是沒有得到的,這份禮物里飽含的愛意,足以見得。
三、送梳子
古人在七夕節送梳子,是最普遍的一種情景。梳子本身就代表白頭偕老,此志不渝之深意,是不會輕易送人的。
而且女子在嫁人之前,娘家都會為女子梳頭發,古代流行這樣的說法:
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表達愛情幸福,婚姻美滿,不僅閉陪有男子對女子的傾慕,還有家人的祝福。
因此七夕節男子送女子梳子,就是想和她長相廝守。甚至在某些古代的愛情故事中,也經常有男子送女子梳子,視為私定終身之意。
四、送相思紅豆
紅豆,在古代常稱相思豆,從名字上也能感受到,這小小的紅豆里,蘊含著無盡的思念。
但是這相思豆,最早並非是傳遞男女情意的物件,而是表達迅返友人不舍的象徵: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贈與好友的一首絕句,紅豆象徵著對友人無盡的思念。後來人們覺得相思豆外表通紅,就像愛情一樣熱情,便漸漸也有了代表情意綿綿之意。
一般來說,男子在七夕節送女子相思豆,除了表示自己的真情實意,引申含義就是「我想你了,你知道嗎」?有一首詩就是以紅豆表達相思之情: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五、送戒指
戒指雖小,在古代女子心中地位卻極高,不同於當代的是,在古代,女子未成親之前,是不能戴任何戒指的,因此也可以表示,如果女子願意接受你送的戒指,也就是說明對你有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之前,七夕節的男女流行互送戒指,不光男人送女子,女子通常也要還禮,以示接受之意。
而唐代之後,漸漸演變成了只是男子送女子的習慣。古詩有雲: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這一雙銀,指的就是男子送女子的戒指,是用來表達情意最佳的禮物。
六、送玉佩
玉佩從古至今,都是象徵君子溫文儒雅的意思。七夕節男子送女子玉佩,既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女子的愛意,又顯得自己不太冒失,多為讀書人送給意中人的小物件。
《古釋箋》中有記載:
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女子成親之前,身上是系著羅纓的,也就是彩色的絲帶。而男子所送的玉佩若是被女子所接受,代表郎有情,妾有意,假如真的成親之後,以玉佩和羅纓相配,視為「結璃」,也是代表男女婚事的一種象徵。
七夕送什麼禮物好最有意義
1、首飾:女性對珠寶首飾絕對是真愛。一條閃耀的項鏈、一對溫潤的珍珠耳環、一條可愛精緻的手鏈,都是可以作為七夕送女友的禮物哦。
2、香水:或是甜美花香,或是芳醇果香,或是深沉木香,總有一種味道令她賞心悅目。一些香水品牌的瓶子非常好看,甚至還可以刻字,讓這瓶香水打上獨特的印記,並且以高顏值的禮盒包裝,顯得十分浪漫。
3、親手做的一頓大餐:如果男生平時不怎麼做飯,可以在七夕節時為女友做一頓大餐作為禮物。現在各種學做飯APP很普遍,跟著步驟做出來的成功率也會很高,當然給她的驚喜指數也很高。雖然只是一餐飯,但卻能體現出男生細致溫柔的一面。
4、鮮花:燦爛的鮮花,散發著愛情的芬芳,表達著七夕節的儀式感。為女友挑選一束她喜歡的類型的鮮花,在七夕節時送給她,當她聞到這束鮮花的香氣,相信整顆心都是甜蜜。
5、情詩:「詩」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中國自古的《詩經》中便有大量唯美的詩篇描寫男女之間的情感。而當年徐志摩也是用他無人能敵的才子天賦贏得了諸多美人的好感。因此,用你的才情和浪漫為她寫詩,給她一個不一樣的七夕吧。
Ⅶ 七夕為什麼要吃蠶豆
問度娘算了...
「七夕節」與「分豆結緣」
《中吳紀聞》載:蘇州地區稱七夕為「小兒節」、「回乞巧會」。屆時,人們用答溲麵簇花及剪蠶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戶都分要食蠶豆,謂之「咬鬼頭」,驅邪的意思。
《三山志》記載古時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時便已為「分豆結緣」所全面取代。當時「分豆結緣」,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風俗。此俗緣出郊區,後傳入城中。節日里,福州人相互贈送蠶豆,並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蠶豆談天說地,以作結緣紀念。七夕成為促進家人和睦、朋友緣深、鄰里友好相處的「結緣節」。平日,小孩、鄰里之間難免會磕磕碰碰,蠶豆一分,積怨便煙消雲散了。
參考資料:《半斗書齋》民俗篇
Ⅷ 七夕節吃紫色豆子學名叫什麼
眉豆。學名為扁豆。扁豆生活力強,適應性廣,嫩莢可作為游仿蔬菜食用,正值淡季上市態搏,老莢可收籽粒煮食,白花扁豆還具有葯用眉豆。學名為扁豆。扁豆生活力強,適應性廣,嫩莢可作為蔬菜食用,正值淡季上市,老莢可收籽粒煮食,白花扁豆還具有葯用價值,其種子、種皮和花可入葯眉豆。學名為扁豆。扁豆生活力強,適應性廣,嫩神閉纖莢可作為蔬菜食用,正值淡季上市,老莢可收籽粒煮食,白花扁豆還具有葯用價值,其種子、種皮和花可入葯價值,其種子、種皮和花可入葯
Ⅸ 七夕適合送什麼禮物
一、送香囊
香囊自古有之,在古代又稱做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
古人佩戴香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
意思大抵是,先秦時期的年輕男女見到父母和其他長輩,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尊重。後來漸漸演變成男女之間在七夕節時,互送的禮物。原因就是香囊是隨身佩戴的,送給女孩子,就彷彿自己陪在她的身邊,這是古人最開始的浪漫。而且香囊上,往往會有一些有寓意的圖畫,可能是自己的模樣,或者自然景緻,都是表達男人對女子的傾慕之情。也有詩句描述互送香囊的場景: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以送香囊表達自己對女子最真摯的感情,而且香囊中放寫草葯,對身體也有好處,是為關切之意,這一傳統一直流行到明清時期。
二、送同心結
同心結,最早是在北宋時期流行的禮物,男人在七夕節送女孩子同心結,意為「永結同心」。
在《少年游》中有這樣一段:
「合巹杯深,少年相睹歡情切,羅帶盤金縷,好把同心結。」
人們對成親後夫妻的美好希冀,漸漸轉換成了實體的禮物。同心結是不能輕易送人的,古代男子一旦將同心結送給對方,就是此生唯你,不娶他人之意,表示自己對她感情的純真。 同心結如何做成,古人也有記載:
同心結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在《甄嬛傳》里,也有過描述送同心結的情節,在七夕節那天,雍正為了表示對甄嬛的寵愛,便送給了甄嬛同心結,而其他妃嬪是沒有得到的,這份禮物里飽含的愛意,足以見得。
三、送梳子
古人在七夕節送梳子,是最普遍的一種情景。梳子本身就代表白頭偕老,此志不渝之深意,是不會輕易送人的。
而且女子在嫁人之前,娘家都會為女子梳頭發,古代流行這樣的說法:
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表達愛情幸福,婚姻美滿,不僅有男子對女子的傾慕,還有家人的祝福。
因此七夕節男子送女子梳子,就是想和她長相廝守。甚至在某些古代的愛情故事中,也經常有男子送女子梳子,視為私定終身之意。
四、送相思紅豆
紅豆,在古代常稱相思豆,從名字上也能感受到,這小小的紅豆里,蘊含著無盡的思念。
但是這相思豆,最早並非是傳遞男女情意的物件,而是表達友人不舍的象徵: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贈與好友的一首絕句,紅豆象徵著對友人無盡的思念。後來人們覺得相思豆外表通紅,就像愛情一樣熱情,便漸漸也有了代表情意綿綿之意。
一般來說,男子在七夕節送女子相思豆,除了表示自己的真情實意,引申含義就是「我想你了,你知道嗎」?有一首詩就是以紅豆表達相思之情: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