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大同七夕節

大同七夕節

發布時間: 2023-04-03 05:41:01

1. 山西特色人文風俗

1、山西鑼鼓。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2、剪紙。「廣靈窗花」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著稱。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制出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

3、麵塑。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

4、旺火。生旺火是山西北部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5、炕圍畫。炕圍畫的形式構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兩組邊道,按照一定的規格布置而形成其主體框架,中間等距離安排以各種畫空。既具完整對稱的裝飾形式,又具簡繁對比的表現內涵。炕上部分是其主體,鍋台畫、灶頭畫、看牆畫是其外延部分。

(1)大同七夕節擴展閱讀:

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2. 七夕節幾月幾日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七夕節就是其中一個,它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每一個節日都有其特殊的含義,七夕節也被我們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七夕節的由來是什麼?七夕節有哪些故事和傳說呢?大家和這不是歷史君一起來了解下七夕節的來歷與傳說故事吧!

七夕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展開剩餘95%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古代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節日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中國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神話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是四大中國民間愛情傳說之一,也是在中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愛情故事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河邊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背井離鄉終是愁 千山萬水不解憂

傾然 風拂面 繞動青絲愁

白河畔 凝相望 琴瑟音韻伴水聲

郎勤絲巾手中獻 女羞映月默低頭

情相悅 敬如賓

郎耕田來女織布 田園生活漫心間

時光若流水 好景難常在

無力回天苦奈何 天水從此各一方

古典詩詞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長相思 斷離愁

相約七月七 鵲橋心相印

山有木兮木有枝

兩情悅兮終相逢

圖:網路

3. 關於七夕葯材的詩句(七夕節的古詩句)

1.七夕節的古詩句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2.古代的七夕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參考資料: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 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 脈脈不得語 此為秦觀的>, 一。

7.關於「星宿」的古詩有哪些

1. 虎剝文章犀解角,食未下亢奇禍作。——黃庭堅《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

2.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秦觀《鵲橋仙》

3.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詩·小雅·大東》

4.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祖詠《七夕》

5.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司空曙《賊平後送人北歸》

6.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登觀音台望城》白居易

7. 三鼓出門烏夜飛,五更還家星宿希。——《惆悵詞》陳維崧

8.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賊平後送人北歸》司空曙

9.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七夕曲》王建

10. 巫山秋夜螢火飛,簾疏巧入坐人衣。——《見螢火》杜甫

11. 服殺吾家老中壘,仰觀星宿俯觀書。——《晨起覽鏡六首》劉克庄

12. 金釵雙拜玉纖纖,星宿光芒動寶奩。——《荔枝四首》曾鞏

13. 眼前意是三清客,星宿離離繞身白。——《霓裳羽衣歌》鮑溶

14. 風前橄欖星宿落,日下桄榔羽扇開。——《寄黃龍清老三首》黃庭堅

15.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賊平後送人北歸》司空曙

8.七夕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

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至於關於七夕的傳說,就是很有名的牛郎織女啦~雖然版本很多,但都大同小異的~七夕的風阻也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 、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這些除去最後幾個外,其他都是與女子有關,都是女子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啊,姻緣美滿啊之類的~和現在理解的『中國情人節』關聯並不是非常大~~因為這個節日基本沒有男子的份,所以也說不上什麼情人節~。

9.七夕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10.七夕、這個詞來源什麼吖

七夕,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當我們的國人把他等同於外國的情人節的時候,我必須說,浮華的人們已經誤解了七夕的真正意義。夏暦的七月初七是乞巧節,也叫七橋節,這是一個女子的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為尊重女性的節日。

七,與織女的排行相同,相傳,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橋,鵲橋相會之橋。

根據我們的古老的傳說,牛郎與織女相隔天河兩邊。關於七夕的牛郎織女故事,有很多的版本,我在這里就不再一一講了,大家只要知道最後結果都是牛郎織女隔河相對,每年相會一次就行了。

這個故事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就是男女無法自由戀愛,受到家長制的制約,婚姻大事,無法自己作主,有情人難成眷屬,古人托這個故事寄託有情難訴的感情。這一天,女孩子們對著天空的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拜天祭地。

由於婚姻對女子來說是決定一生的大事,因此女孩子這時候也會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尋到美滿婚姻。七夕這個詞最早源於人對自然的崇拜,在大概三千到四千年之前,人們對天空的星星有了一定的認識。

這個時期,人們對星星的神秘嚮往不僅僅在牛郎織女星上面,當時人們迷信天圓地方說。也就是說,地面是平的,天空是一個蓋在地上的鍋蓋一樣的東西,太陽和月亮以及星辰由車拉著每天從東跑到西。

人們認為四個方向上各有指示方位的星,合成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第一顆叫做魁星,又稱魁首。

後來的中狀元叫做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節叫做魁星節,又叫曬書節。保持了七夕最早對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節的別稱有很多——七夕有個別稱叫做星期,王勃在《七夕賦》中說: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後人把男女成婚的吉日叫做星期。

「星期」這個詞要分開來解釋,牛郎織女兩星在天上的位置很特別,每年相遇一次,所以是星期。雙七,pass.香日,女子會梳妝打扮,塗脂抹粉,香味很濃。

女節,pass.蘭夜,因為七月是蘭月。小兒節,相對老頭老太太來說的。

穿針節,女子穿針向織女乞巧。古人怎麼慶祝七夕呢?下面說一下七夕的活動—— 最早的是,穿針乞巧,有據可查,始於漢朝,《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五代有書稱,七夕這天,宮中用錦裝飾高樓,陳列瓜果酒品,嬪妃對著月亮用五色線穿過九孔針。

百姓人家爭相效仿。還有的玩法,大家出資,就是先穿過的得資。

再後來出現一種有點惡心的活動,叫做喜蛛應巧,這種活動起源於南北朝。就是在七夕這天,每人抓蜘蛛放在盒子里,到第二天再打開。

南北朝時主要看有沒有蜘蛛網,到唐朝就看網的疏密,到宋朝看網的形狀是否美觀圓正。投針驗巧是明清時期出現的活動,這是第一種活動一種變化。

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

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帝京景物略》。

這種活動是在白天進行的,晚上還要進行向織女乞巧的活動。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等活動我認為沒有實際操作的意義,有興趣可以到網上搜索一下好了。

七夕最重要的活動是拜織女,這是純少女少婦的事情,她們大都聚在一起聯合舉辦,舉行的活動就是方才說的那些,女孩子會希望自己嫁個如意郎,少婦希望早生貴子等等,這一天,女孩子玩到半夜才散,大家有興趣不妨看看紅樓夢裡面的對七夕的描寫。乞巧是對女孩子來說的,但是這一天男孩子也有事情可做。

傳說,魁星生日就在七夕這天,想考取功名,也就是現在說的,想做官發財的人會特別崇敬魁星。這天要祭拜魁星(北斗七星首星)。

關於魁星也有傳說。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

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

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

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這是明顯對人家相貌的侮辱,沒想到魁星一舉高中,皇帝殿試的時候(殿試始於武則天時候),問他為什麼一臉的斑點——麻面滿天星,問他為什麼跛腳——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還有一種說法跟這個相反,說是魁星雖然滿腹經綸,但是每次考試都失敗,悲傷到了自殺的程度,有個鱉救了他,他就此成了魁星。古人相信,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他生日這天,就鄭重的祭拜他,男子還有一個活動是曬書。

是在這天把書拿出來曬曬~漢代有曬衣風俗——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對小孩子來說,這也是一個盡情玩樂的日子。

4. 節日習俗

春節簡介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元宵節簡介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亦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者「燈節」。
正月十五叫上元節,也稱為元宵節,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元節的內容十分豐富,人們在晚上可以「鬧花燈」,即張燈、觀燈、打燈虎,還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節的應節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睞。

5. 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情人節是很多年輕人十分喜歡的節日,那麼2017年的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17年七夕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2017年七夕情人節是:2017年8月28日 農歷七月初七 星期一 七夕情人節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的'確是很熱鬧的。

牛郎和織女的傳說

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而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結果情投意合,私訂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裡?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岡,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比如日本福岡說只是當地人的一種美好願望。


6. 七夕節各地有哪些與眾不同的過法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民俗節日之一。相傳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因為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在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
都要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一雙靈巧的手。於是,七夕便被賦予了
「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這兩種涵義,圍繞這兩個主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2006 年5 月20 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表達希望牛郎織女能過上幸福美滿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
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在浙江嘉興鄉村有七夕香
橋會,每到七夕,人們都趕來用香搭製成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
象徵著牛郎織女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江浙一帶,七夕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據說七夕
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流下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浙江紹興農村,這
一夜會有一些少女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時傾聽牛郎織女相會時說的悄悄話。這些少
女日後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初七清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這樣的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
七水」。這天早上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七夕節」最基本的「乞巧」主要有「穿針乞巧」、「投針乞巧」、「喜珠應巧」、「蘭夜鬥巧」4 種形式,此外還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姑娘們除了會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飾物賽巧,還會備香案擺瓜果乞巧。各地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面點。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的幾案上,先要請天上的織女品評。然後人們一面觀賞著遙遠的星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會使人變得靈巧。

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大多就是陳列瓜果乞巧,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則會在七夕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祈求得巧。

在膠東地區,多見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
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藝。」
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
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兒,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
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七月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
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
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
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互相贈送,以示
友情。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
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與此同
時也派生出一些新時代特徵的七夕活動,如:相親大會、大齡青年聯誼會等⋯⋯

7. 六月的傳統節日

6月份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及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 *** 。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 ***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盯。」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

公歷5月至6月有什麼民俗節日活動? 五月:
勞動節:5月1日
青年節:5月4日
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日
護士節:5月12日
六月: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1949
6月5日 世界環境日 1974
6月6日 全國愛眼日 1996
6月11日 中國人口日
6月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20日 世界難民日 2001
6月22日 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
6月23日 國際奧林匹克日 1894
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 全國土地日 1991
6月26日 國際禁毒日(國際反毒品日) 1987
國際 *** 日(聯合國 *** 日)
6月30日 世界青年聯歡節
6月第三個星期日 父親節
2016年6月9日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六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農歷六月十五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農歷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一,洗曬節 熱在三伏。夏至節後,恰逢小暑大暑節氣,氣溫升高,有時高達40℃左右,已超過人和動物的體溫。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湖南資興有一句老話叫六月六 打個泡子 長塊肉意思就是這一天洗曬,讓人好處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二,洗象日 在元明清時期,農歷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時,為顯 *** 嚴,要擺出一支由車馬象、鼓樂幡傘組成的龐大儀仗隊,每有盛大慶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員。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後,那時的屬地暹羅、撣國、安南、高麗、爪哇等都帶貴重禮物來朝賀,其中暹羅、撣國、安南每年都要帶大象進奉。暑熱天時,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積水潭中洗浴嬉戲,引來百姓爭看圍觀。皇上為了大象的馴養與管理,還專門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馴象所,並從緬甸招來象奴和馴象師。平時由象奴飼養並由馴象師指導訓練。乾隆時期大象最多達三十多頭,象奴馴象師多達百人。象房當時就設在宣武門內西側城牆根一帶,據說舊址即現在的宣武門新華社大院處,至今留有」象來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時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時,都要舉行洗象儀式。清楊靜亭《都門雜詠》中記載:」六街車響似雷奔,日午齊來宣武門。鉦鼓一聲催洗象,玉河橋下水初渾。」在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馴象師打著旗敲著鼓,引著大象出宣武門,到城南牆根的護城河中讓象洗澡。這天在洗象處附近還要搭棚張彩,有監官負責監洗。當天也會臨時設有很多茶棚、小吃攤,如同趕廟會一般,車轎人馬如潮,觀者如蟻。為了觀看洗象活動,有錢的人家會提早占據附近酒肆茶樓的好位置,以一飽眼福。大象對那時的百姓來講,終究是稀罕之物。觀象時,大象戲水之聲,觀者的驚訝贊嘆之聲以及小商小販的吆喝聲,歡聲笑語連成一片。 三,晾經節 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宮內的全部鑾駕都要陳列出來暴曬,皇史、宮內的檔案、實錄、御制文集等,也要擺在庭院中通風晾曬。當年這一天也有「晾經節」之稱,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廟道觀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如舊京的白雲觀藏經樓里,藏有道教經書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雲觀要舉行晾經會,屆時道士們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里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曬。廣安門內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那時看完洗象的百姓,都會涌到善果寺中觀看晾經,所以寺前也形成臨時集市,非常熱鬧。民間的轎鋪、估衣鋪、皮貨鋪、舊書鋪、字畫店、葯店以及林林總總的各類商店,都要晾曬各種商品。城市和農村的黎民百姓要曬衣服、被褥。民諺有雲:「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櫃,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因此,有的地叫「曬衣節」或「曬伏」。 四,蟲王節 同其他節氣一樣,六月六這天還有許多專門的食俗。從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葯鋪和一些寺廟開始施捨冰水、綠豆湯和用中葯製作成的暑湯。主婦們也在這一天開始自製大醬。每到六月六,當天的飯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餅......>>

我國古代六月農歷有什麽節日 六月六日 曬衣
漢族節日習俗,相傳農歷六月六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曬經的日子,故民間認為這一天曬得東西易於保存,
人們習慣於該日將衣物拿到室外晾曬,認為這樣衣物不會被蟲蛀
六月六 高山族的節日,台灣女兒節,回娘家,民間有六月六回姑娘的傳統
六月十六,
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 *** 於黃龍・瑟爾嵯,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六月廿四
涼山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同胞為祈求莊稼豐收而舉行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彝族同胞就會高舉火把,手持黃傘,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畜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燃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伴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最為熱鬧。
六月廿四
雷祖會
醬園、麵食、糖業售貨員的同業行會,供奉雷祖(又稱雷龍)。相傳紂王叔殷文中,從業小吃行,與姜子牙相遇,封為雷祖,遂為是業祖師。會期為 農歷六月廿四 ,有的郊縣,如 彭州 市、都江堰市則為六月十六。
二王廟廟會
傳說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後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川西受益區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著祭品,來廟祭把,每日多達萬人。《灌縣鄉土志》中說:「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呼。」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廟里人山人海,香煙繚繞,虔誠之態,令人感動。
賞花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縣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趕秋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傳於重慶市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 *** 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其它節
六月初四,哈尼族姑娘節;
六月初六,天貺節,「請姑姑」,大禹生日,龍王爺曬鱗日,等等,源自漢族。今為瑤族,布依族等重要節日;
六月十三,魯班先師誕;
六月十四,藏族花兒會;
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
六月廿四,彝族火把節;
六月廿五,白族火把節。

每年的農歷6月24日,是那個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的什麼節. 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人民傳統的節日--火把節

農歷六月初六是什麼節日?有什麼來歷? 農歷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節」外。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天貺節是道家的稱呼,起源較晚。 農歷六月初六,淮安民間舊時有六月六曬紅綠的習俗。相傳「六月六曬紅綠」之俗起源於唐代。唐代高僧玄奘從西天(印度)取佛經回國,過海時,經文被海水浸濕,於六月初六將經文取出曬干,後此日變成吉利的日子。開始,皇宮內於此日為皇帝曬龍袍,以後又從宮中傳向民間,家家戶戶都於此日在大門前曝曬衣服,以後此舉成俗。
起源 六月六又叫「天貺節」,此節起源於宋代。宋真宗趙恆是一個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他聲稱上天賜給他一部天書,並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定這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的「天貺節」已失去原來含義,而曬紅綠的風俗尚存。 風俗 天貺節的民俗活動,雖然已漸漸被人們遺忘,但有些地方還有殘余。江蘇東台縣人,在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麵粉摻和糖油製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還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紅綠」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此諺的後一句,又作「家家曬龍袍」,在揚州有個解釋,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江南地區,經過了黃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來曬一曬,可免霉爛。此外還有給貓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貓兒狗兒同洗浴」。 該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年的六月六日,他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傳說唐僧到西天取經回來,不慎將所有經書丟落到海中,撈起來曬幹了,方才保存下來。因此寺院藏經也在天貺節這一天翻檢曝曬。 【天貺節的習俗】天貺節,又稱「六月六」、「回娘家節」、「蟲王節」等。「六月六」是一個小節,節日活動較少,主要是藏水、曬衣和曬經書,婦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動。? [回娘家]漢族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卿孤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有一年晉國遭受災害,孤偃出京城放糧,女婿想乘孤偃過生日之時,為父親報仇,殺死孤偃。女兒知道後,星夜趕回娘家報信,讓父親有個准備。孤偃放糧回城,深知自己辦了壞事,悔恨不已。他不僅不怪女婿,還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後,每年農歷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兒接回家裡,合家團聚。後來傳到民間,逐漸成了婦女回娘家的節日,還稱為姑姑節。 女兒回娘家是經常性的,但是什麼時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離開,如農忙時節、節日期間,女兒要在丈夫家生活。而農歷六月農閑期間,才為女兒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條件,民諺說「六月六,請姑姑」,因此,婦女回娘家是天貺節的重要內容。此時,小孩也要跟隨母親去姥姥家,歸來時,在前額上印有紅記,作為避邪求福的標記。河南婦女回娘家時,要包餃子,敬祖先。婦女要在祖墳旁邊挖四個坑,每個坑中都放餃子,作為掃墓供品。另外,甘肅榆中在農歷六月六廟會上,求育婦女要跪在太白泉邊,從水中撈石,用紅布包好,祈求得子。 [曬書]關於天貺節的來歷,認為是道教元始天尊賜書於人間。在民間,傳說玄女賜給宋江一部天書,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濟貧。正因為有農歷六月六降天書的傳說,又傳說當天是龍曬鱗的日子,天晴日朗,當時又處於盛夏,多雨易霉,這種多雨天對書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進行曝曬。河南有首民諺:「六月六曬龍衣,龍衣曬不幹,連陰帶晴四十五天。」此時從佛寺、道觀......>>

6月24日是不是節日?是什麼節日?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節 -- Torch Festival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火把節的主要活動在夜晚,人們或點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燒起篝火,興行盛大的歌舞娛樂活動。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
◆6月24日 西班牙國王陛下日-----His Majesty the King's Day (SPAIN)

六月六節的節日習俗 「六月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家家戶戶都要宰牛宰豬,殺雞包粽子祭祀祖宗。爾後,合家歡飲。隆重地歡慶布依族人民世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節日。
節日習俗
六月初六日,晉南地區稱為「回娘家節」。
傳說春秋戰國時,晉卿狐偃驕傲自大,氣死親家趙衰。一年晉國遭災,狐
偃外出放糧,說好六月初六日回家過壽。女婿決定乘狐偃祝壽之機,刺殺丈人,以報父仇。女兒探知此事,趕回娘家報了信。狐偃放糧歸來,看到了民間疾苦,後悔未聽親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錯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還當眾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後每於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將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團聚。傳到民間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晉南盛產小麥,六月六日前後,小麥已經收打完畢,正處在一個農閑階段,是探親的絕佳時期。民間就有「六月六,走罷麥」的俗語。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產的小麥麵粉,蒸一個大月形的角子饃,意喻自家又獲得了豐收。丈母娘招待姑爺,要做七、八樣飯菜。主食有涼粉、涼面、蒸饃、烙餅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帶,招待姑爺以吃「胡餅」為榮,傳說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由於西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東床擇婿時,裸體睡覺,口裡大嚼的就是「胡餅」,故相沿成俗。這種「胡餅」用南瓜絲絲和精麵粉做成,松軟可口,非常好吃。萬榮一帶要吃煎餅、配以椒葉、呈五色,取意女媧煉五色石補天,暗喻女兒的精明強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這一天,娘家還要給親家送饃,饃內夾以碎肉,蒸熟後必須呈開口形狀,稱為「張口饅頭」,象徵著早為婆家生兒育女。這種特殊的民俗,其源蓋出於遠古時期的原始崇拜,屬於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遺俗。
六月初六日,晉北地區習慣稱為「蟲王節」。季節上正是農作物害蟲繁衍的時期。「小民以食為天,無螟塍自然康樂;百姓望天如歲,有蟊賊幸年驅除」。這個時期也是農家盼望雨水的季節,俗語稱「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而下雨又能有效地抑制蟲害的泛濫。是日,農家要進行 *** ,宰牲、設供、焚香、敬紙,(蟲子)(蟲方)廟里祭蟲王,龍王廟里祭雹神,祈求保佑莊稼豐收。正如一副聯語所言:「生蝗滅跡三農泰,旱魃無聞四野安」。如今,宰牲設供已不再進行了,但民間卻習慣在這一天舉辦開園活動。凡有菜園之處,都要邀朋飲酒。六月六,晉西北人習慣郊遊,稱為「踏青」。
六月初六日,民間亦稱「曬衣節」或「曬書節」。是日,要將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類統統拿到太陽底下曝曬,據說這樣可以一年之內不生蛆,不返潮。農家這一天還盛行作曲。說是用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別酸,味道特別醇美。讀書人這一天除曬書外,還講究給先生送禮,或是烙餅饃、做菜盒請先生吃飯。而做先生的講究給學生反饋一枚桃,或面桃、或鮮桃,含桃李滿天下之意。佛教與道教界還把六月初六日稱為「天貺節」。傳說宋代此日曾有天書降臨。後來,寺觀望的僧道要在這一天翻曬經卷,據說可得靈氣,讀起來悟解要深。
六月初六日,民間亦稱「牛羊節」,這天,東家要設宴延請牧工。
六月初六日,在許多地方也演化成了廟會。
鄉寧縣六月六日,要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靈邱縣六月六日要為南嶽府君慶賀聖誕。據《縣志》載:「士民祭祀唯謹,四方商賈畢至,邑之人終歲口用所需,以及男婚女嫁釵裙衣帕之錦,皆於此日置買。市易三日畢,居民各歸農業。商賈亦行,歲以為常。」一九八四年廟會期間,趕會者達六十六萬人次之多。大同人六月里趕......>>

8. 在浪漫的七夕情人節,國內最適合旅行遊玩的地方是哪裡

今年的七夕恰逢周六,這讓許多戀人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一起,在浪漫的七夕情人節,國內最適合旅行遊玩的地方是哪裡?

情人節是非常浪漫的日子,在這個七夕,你在哪裡玩了呢?或許只是在家中和伴侶一起洗衣做飯,收拾家務,這種簡單的幸福也是浪漫。

9. 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七夕節是 農歷七月七號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別稱雙七、香日、星期、巧夕、女節、蘭夜、香橋會、巧節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

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

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10. 為什麼中國要有情人節和七夕節兩個情人節

七月初七逢佳節,有情男女來相會,七夕節是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的時候,民間的女子來到月下,乞求上天讓自己也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已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七夕也被稱為乞巧節、七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也許是大家所能見到的關於乞巧節最早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乞巧節也被屢屢提及。現在,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陝西,七夕節的當晚,女孩子們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人形,人們把她叫做巧娘娘,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放入一碗清水中,並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來佔小巧拙;同時,還進行穿針引線,剪窗花的比賽,看一看誰的手更巧。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護和各式祭品,如茶、酒、五千(桂購、紅棗、榛子、花生、瓜子) 以及脂粉等。婦女們吃瓜果,並進行乞巧的活動。在我國其他地區,七夕節的風俗基本大同小異。如在清代,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瓜果麥秧上扎綵線,十分美觀。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