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致橡樹感言
A. 舒婷《致橡樹》的愛情告白給你什麼啟示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一首
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
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
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
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
種意指,此處採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
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
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
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
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
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
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士,每一個枝幹都
隨時准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斗時為其
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基上,同
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
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卜歲言並非難懂晦
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愛情的禮贊——淺析舒婷詩歌《致橡樹》
作者:都市隱俠
女詩人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 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
始大量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是與北島、顧城一起並立詩壇朦朧詩的三
巨頭之一。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她的詩,
不局限於朦朧,保持了超然的鮮明的個性,因此在文學的天空里塗抹出了一道絢麗奪目的軌跡。她的詩,從
意象到語匯都深具南方風情和女性特色。便如這首《致橡樹》,語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鮮活感人!而其所歌唱
的那種不卑不亢至純至美的愛情,可謂理想境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曾令無數的年輕人嚮往和憧憬。
舒婷曾經是名滿天下的詩人,《致橡樹》曾經是傳遍天下的詩歌,二十年前,評說紛紜。雖然如今朦朧
詩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樹》卻值得一說。
《致橡樹》是完全沒有朦朧意味的愛情詩,詩人運用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表達了明麗雋美的意象,在
中國新詩八十年的發展史上,也許再沒有其它任何一首愛情詩比它更優秀。更難能可型歷睜貴的是它創作於一九七
七年三月,是文革後最早的愛情詩。
愛情,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課題,也是古今中外詩歌描寫最為廣泛的題材。朦朧詩人的傑出代表舒
婷,深感現實生活中崇高精神的喪失而追慕先賢們偉大愛情的堅貞,用其《致橡樹》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愛情
的高標准。她在這一詩篇中塑造的愛情形象,鮮明地昭示了一種獨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對
方的存在意義又珍視自身生存價值的愛情觀。
讓我們逐字逐句地來爛桐把這篇關於愛情的經典詩作賞析一遍。
《致橡樹》一詩,採取「木棉樹」的獨白口吻與「橡樹」對話,在當時的詩歌創作上,這種手法是具有
開拓性的。橡樹是一種木質緊實而高大的用材樹,而木棉樹又叫英雄樹,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樹中最高大
的一種。我們不得不承認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的精心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
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的平等要求。詩人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用木棉
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這首
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為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老舊
的青藤纏樹、花葉依風的舊的情愛描寫模式,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偏重於給予的互愛原則,完美地體現出
富於人文精神的現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建立在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的前提下。這種愛情觀極
有思想含量和藝術震撼力,顯得無比的厚重。
詩篇一開始就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我如果是你——/絕不象攀緣
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象
源泉,/終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象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一廂情願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
歌曲。作為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為不能停留在這種情意綿綿的狀態,她承
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眾和威武,但又覺得這種作用仍然沒有表達出愛情的全部力量。為了對
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這都是愛情中的至理。但她並不滿足於
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鮮明地表示
她不當附屬品,只成為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須是人是具有相同
精神氣質的人,你是樹我必須是樹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著我也必須站著平等地立於天地間。總之,兩
人形象必須一致。
但這一致既不意味著要凌逼和擠迫對方,也不意味著兩者毫無區別,只是為了「根,緊握在地下,/葉,
相觸在雲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
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真是並肩攜手息息
相通的情侶,那怕是一點微風掠過,都能引起共同的顫栗。他們心心相印,沒有誰能聽懂他們的話語。這木
棉用一種為橡樹自豪、為自己驕傲的口吻說道:「你有銅皮鐵干,/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紅碩的花朵
,/象沉重的嘆息,/又象英勇的火炬。」顯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和價值;他們雙方不能互
相取代,倒應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在這里,她毫不掩飾地頌贊橡樹的男性美和陽剛氣概,豪壯挺拔,鋒芒
畢露;也對自身女性的柔韌氣質作了贊美:那豐碩的紅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標志?可是,木棉的朵朵
紅花為何又象「沉重的嘆息」?我們可以從中感觸這位女詩人那種獨特的聲音和情緒:這聲音帶著痛苦的傷
痕,這情緒染著憂傷的色暈。這聲音和情緒里融化了多少那個年代社會、親友、個人的陣痛、艱辛和掙扎!
這沉重的嘆息是那麼真實,以至把它擲之於地,便會濺出淚漬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嚮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
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她接著寫道:「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
共享霧靄、流嵐、虹霓。」真正的愛情,當然應同甘共苦。他們表面上「彷彿永遠分離」,實質上卻根葉糾
結,「終身相依」。只有這樣的愛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
里:/愛——/不僅愛你的偉岸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這里對愛情的「堅貞」提出
了她獨特的見解:愛情的堅貞,不只在於使自己忠實於對方的「偉岸的身軀」,僅止於容貌的傾慕和形體的
結合,而是更進一步,把對方的事業追求、理想信念也納入自己愛的懷抱,從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佔有;
不僅在形體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達到完美的結合,站在同一個陣地,擁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種目
標,才算得上「偉大的愛情」。
全詩明麗洗煉、概括集中,作者運用了抒情主體擬物化的表現手法。詩中抒寫的對象明為橡樹,實為木
棉。寫法上也獨辟蹊徑,不去描繪木棉外貌的秀麗挺拔,卻用了一連串精妙的喻象從各個角度反襯出木棉的
品格、特徵、信念和抱負。接著又從心理上對她的愛情觀作進一步的剝露,從性格特徵上加以刻劃。在刻劃
中用「嘆息」、「火炬」兩個意象對比,更深一層展示了木棉豐滿的個性。然後,又把「寒潮」、「霧靄」
等意象鋪開對比,襯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樹這一愛情形象的典型環境。這就從四面八方突出而飽滿地表現了
木棉對橡樹的愛情。在藝術上巧妙的比興、鮮明的形象、蘊藉而柔婉的調子,構成了全篇的獨立特性。全詩
收束處,既是虛擬,也是實寫,虛虛實實,意味深長,富於哲理,開拓了題旨,對木棉的愛情觀加以理性的
升華,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徵愛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堅貞倩影更為挺拔和崇高,顯得那麼飽滿、美麗、鮮明
!
B. 致橡樹表達了什麼樣的愛情觀念
致橋襲橡樹表達了一種獨立平等、相互扶持、理解的愛敏兄兄情觀。
這首詩通過整體象徵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可以看出,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有著精心的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平等的要求。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為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嶄新的意象。
在文革十年之後,人們似乎都恥於談論愛情。愛情被醜陋化、妖魔化……舒婷卻在詩歌里勇敢地說出了愛。
勇敢地表達了愛情應該是平等的、分享的、共存的,愛情應該是建立在共同的事業和命運之上的,這樣的一種愛情觀,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無疑具有令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聵的效果塵清。而詩人藉助樹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賦予了思想鮮艷的顏色。
C. 《致橡樹》賞析
賞析:《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賀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裡。
詩歌第一節「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禪襪空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達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願地淹沒在對方冷漠濃蔭下,獨自唱那單戀的痴曲。
詩歌第二節「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說明木棉偏要打破愛情中只提倡為對方犧牲的藩籬,鮮明的表示不當附屬品,只成為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是必須與對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表明了戀人之間的並肩攜手,心心相印。"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象徵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徵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提出了現代女性所應有的愛情觀。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都以「樹」的形象出現。心心相印,互敬互愛,志同道合。男女獨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應有的光輝,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詩歌第三節「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表明戀人要「同甘苦,共患難。」正是愛情雙方都置身在同一現實環境中,無論是生活的艱辛還是幸福的境遇,他們都一同分享。」好好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作者想要表達愛情的堅貞不僅表現在使自己忠實於對方的「偉岸的身軀」,僅達到外貌的傾慕和形體的的結合,而要更進一步,把對方的信念和理想也納入自己的愛情懷抱。站在同一陣地,有著同一種生活信念。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
《致橡樹》採用整體象徵手法,詩人的構思意圖不僅把作品題旨局限於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合理地引申出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3)情人節致橡樹感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舒婷曾經談過《致橡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實際上,這首詩的產生既簡單又普通。」舒婷回憶說。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驕到鼓浪嶼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驕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過的女孩。
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的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蔡其驕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卻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
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後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於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驕,後來發表時,才改作《致橡樹》。
「實際上,橡樹是永不可能在南國跟木棉樹生長在一起的,在這首詩中,是將它倆作為男性與女性的指代物。」她補充說。
D. 《致橡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以橡閉搭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致橡樹》的經典賞析
1、是個開頭用「如果」假設句式,推出六種否定,寫出了幾種不同的愛情,這樣的愛情共同的一點缺乏人格的獨立,它們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愛情。表達力詩人對各種庸俗愛情的鄙視。
2、「不,這些都還不夠!」否定過後,節奏急促的轉折,承上啟下,鏗鏘有力,進而引出真正的愛情觀。
3、「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州態空中用「橡樹」和「木棉」兩個分別象徵男性和女性的核心意象冊瞎,寫出了比肩而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觀,這正是詩人想要的愛情。
E. 談談你對舒婷《致橡樹》的感悟,
全詩採用抒情主體「木棉」對「橡樹」做誠摯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靈化,使這兩個中心意象從外到內都閃射出思想和慎搭審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為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柔中帶剛的現代女性美的象徵,也可以理解為那是熾熱、豐富的感情及獨有一份深沉的個性。
橡樹則顯示了種陽剛的氣質,那是偉岸、剛強的性格象徵。此詩有寬橡拿了這種獨特、精美的意象作為象徵核心,就自然地脫離了具體的有限的形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間平等真誠的愛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親密、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作品賞析
這首詩通過整體象徵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如尺「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可以看出,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有著精心的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平等的要求。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為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嶄新的意象。
F. 致橡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致橡樹》的表達了詩人的人格理想,表達了女性的自立自強的品性特點與以及和男性各自獨立,平等立於天地間的訴求。詩人在《致橡樹》中用了象徵的手法,用木棉花象徵女性,用橡樹象徵男性乎閉,形象地歌頌出自己的歲局裂人格理想,強調愛情世界中個體臘彎精神獨立的重要性。
舒婷的《致橡樹》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也是文革之後出現的最早的愛情詩。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對愛情的熱烈、忠貞,自己願意成為橡樹近旁的一株木棉花,與橡樹共擔風雨、雷電,本文從形式主義新批評視角出發,從文學性、復義、張力、著重分析探討詩人筆下一種新的愛情觀。

《致橡樹》的作者:
《致橡樹》的作者是中國當代著名女詩人,還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詩歌具有浪漫主義和理想的氣質。
舒婷的主要作品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舒婷的詩》。除此之外,舒婷還著有散文集《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真水無香》、《露珠里的「詩想」》等。
G. 舒婷致橡樹中的愛情宣言是
舒婷《致橡樹》中的愛情宣言: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長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滾高宴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吹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賞析】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採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念槐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大銀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士,每一個枝幹都隨時准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斗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望採納~
H. 聽過詩朗誦《致橡樹》,從戀愛心理角度出發,你的收獲或者啟發是什麼
收獲和啟發如下:
愛慕的情感,必定是因散簡為對方的身上有著吸引你的地方,甚至是某種與眾不同。
「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即使拿全世界來交換,都抵不上與他(她)相處的片刻。
於是戀愛中的人就會有一種看低自己的傾向,將喜歡的人奉作「神明」一般對待,愈發看輕自己在兩個人之間的價值。正如張愛玲所說:
愛上一個人,心會一直低,低到泥土裡,在土裡開出花來,如此卑微卻又如此欣喜。
這是人的心理使然緩掘兄,但卻不值得讓自己停留在這樣的狀態,若愛情使一個人變得越發卑微的話,這段感情也終將因為被嫌棄而收場。
賞析
舒婷在《致橡樹擾襲》中推崇的愛情,應當是一種對等的感情。這也許就是感情中最為樸素的真理。
如果你喜歡上一顆橡樹,那麼你也應該是一顆樹。純粹的相愛,並不考慮經濟基礎,社會地位這些外在東西;既不應該依附於對方;也不該視對方為自己的財產。
互相吸引,卻又各自獨立;共擔風雨,卻各自成長。這應該就是《致橡樹》感動人的地方了吧。
I. 舒婷的《致橡樹》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致橡樹》舒婷描寫的哪個季節的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幫幫啦,各路神仙!
以前超級喜歡朦朧詩;喜歡舒婷北島顧城....還有一位是吉大的現在連名字都忘記了。他們為還是紅色的大地引進了布爾喬亞的優雅的格調與品味,讀她們的詩宛如在品嘗一杯濃濃的咖啡(那個時候咖啡還很少...呵呵)。 他們的朦朧詩又有一種直擊感,能使你與詩人在瞬間產生了共鳴;能清晰的感覺到詩人的情感與精神的靈魂在那裡遊走。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舒婷的《橡樹》其主題一定是「愛」;可舒婷愛的是什麼?我感覺她首先愛的是一種新的思想以及因具有統一思想而產生共鳴的友人。思想這個東西猶如橡樹,其深深的紮根在人們腦子里,在夏季里根繁葉茂,冬季里也不會死亡而傲然聳立。思想也就是一種永存的生命,生命就會繁衍;生命通過風來傳遞著彼此的信息,傳遞著共鳴的逾越....這應該是詩人在以「思想者」自居的優越感的流露吧。你如果能感悟到舒婷的情懷,你也會跟著優越起來...... 其實,這是一首很沉重的詩,你問舒婷在寫什麼季節。我說「大約在冬季」。.....木棉花只有在冬季才能綻放。 接著就是「桃花盛開」的春天了。
9
舒婷的《致橡樹》所表達的情感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她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跡局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採用了襯托的手法。詩姿派讓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士,每一個枝幹都隨時准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斗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了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舒婷的致橡樹表達怎樣的思想
詩人以羨純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語文題目:舒婷的《致橡樹》傳達了怎樣的愛情觀?
全詩通過整體象徵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致橡樹》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共36行,前13行詩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六個形象,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寫了自己理想的愛情觀。 (9)情人節致橡樹感言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舒婷曾經談過《致橡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實際上,這首詩的產生既簡單又普通。」舒婷回憶說。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驕到鼓浪嶼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驕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過的女孩。 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的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蔡其驕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卻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 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後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於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驕,後來發表時,才改作《致橡樹》。 「實際上,橡樹是永不可能在南國跟木棉樹生長在一起的,在這首詩中,是將它倆作為男性與女性的指代物。」她補充說。 二、賞析 全詩採用抒情主體「木棉」對「橡樹」做誠摯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靈化,使這兩個中心意象從外到內都閃射出思想和審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為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柔中帶剛的現代女性美的象徵,也可以理解為那是熾熱、豐富的感情及獨有一份深沉的個性。 橡樹則顯示了種陽剛的氣質,那是偉岸、剛強的性格象徵。此詩有了這種獨特、精美的意象作為象徵核心,就自然地脫離了具體的有限的形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間平等真誠的愛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親密、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詩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並組合了一系列蘊含豐富的具體意象。這些意象要麼是暗示木棉對傳統人生觀中不和諧不平衡,甚至向一方傾斜的人際關系的看法,要麼是大膽肯定在人格獨立基礎上的互相依存,顯示了對和諧的人際關系、新型的愛情觀、人生價值的嚮往和追求。 全詩章法及句法的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致橡樹
「《致橡樹》」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致橡樹》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這首詩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全詩原文如下: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 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9)情人節致橡樹感言擴展閱讀 這首詩通過整體象徵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詩篇一開始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願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歌曲。作為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為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種狀態。 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眾和威武,但又覺得這仍不能代表愛情的全部。為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目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詩人鮮明地表示她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樹,我必須是樹且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著,我也必須站著。 全詩把「木棉」「橡樹」二者人格化、心靈化,使這兩個中心意象從外到內都閃射出思想和審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為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柔中帶剛的現代女性美的象徵,也可以理解為那是熾熱、豐富的感情及獨有一份深沉的個性。橡樹則顯示了種陽剛的氣質,那是偉岸、剛強的性格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