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蛇王節

七夕蛇王節

發布時間: 2023-03-27 18:15:16

⑴ 蛇王節的民俗

福建屬古百越文化圈,簡稱閩。許慎《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說明古代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聯系在一起。至今南平地區流行有《蛇灘》《石蛇》等故事。南平縣樟湖鎮定期舉行蛇王節活動。鎮中的蛇王廟是活動中心。廟內有三尊蛇神像 —蛇王三兄弟。當地人稱為連公爺。三兄弟身穿紅袍,雙腳踩著怪獸。他們的雙眼一為仰視、一為俯視、一為平視。寓有洞察人間、驅祟造福之意殲檔。
程序是:
捕蛇——農歷6月,人們四齣鄉野捕蛇,大小輕重不論,有毒無毒都在捕獲之列。鄉民把捕來的蛇都敬獻到蛇王廟,放到廟正中的黑色大瓮里,由專人精心飼養。人們相信,誰捕獲得最多,誰就對蛇王菩薩最心誠,也就會降福於自己。
坐轎——7月7日晨,蛇王廟前己點燃起兩支玫瑰色的大香,高2米,各重25公斤。鄉民齊集廟前敬神,並抬來一座特製的轎,稱為「神轎」或「龍亭」。轎四周用細鉛絲編扎的網,罩住轎中設置的一個木製的大圓盆。
出巡——7時許,蛇王菩薩巡行開始,炮銃三聲,鑼鼓齊鳴。隊伍魚貫而出,隊列由大鑼開道。旗隊緊隨其後。寫有「行雷」「連公」「肅靜」「迴避」的木牌並列在前,引叢衫領神轎。後隨各鄉鄉民,每人出發前,從大黑瓮中取出一蛇,或繞脖頸或圍腰間,或纏手臂,連兒童也氏鄭亂不例外,儼然一隊長蛇陣。沿街各戶人家,手持香火燃鞭相迎。並與隊列中人交換三支香火,名曰「分香」,以顯示對蛇王菩薩沿街驅疫、降福閭里的共同敬仰。
歸位——蛇王菩薩出巡完畢,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被鄉民恭請回廟。
放生——入夜,鄉民紛紛從廟中大瓮中取出蛇蟒,成群結隊擁到閩江岸邊,以虔誠的心情將蛇放入江中,使其返回大自然。
以蛇王廟為載體,樟湖人每年都要舉行春秋兩祭的「游蛇燈」和「賽蛇神」活動。游蛇燈在每年正月初六至廿一元宵前後舉行,按姓氏輪流,每姓一晚,每戶一板,游蛇燈的陣勢龐大,頗為壯觀。賽蛇神在每年農歷初七舉行,它是樟湖地區獨特的崇蛇民俗。明代文學家謝肇《長溪瑣語》記載:「(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樟湖坂),今福州方言仍稱為朱船板,有蛇王廟,廟內有蛇數百,夏秋之間賽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纏人腰人頭,出賽。」
這一祭蛇民俗一直延續到現在。如今樟湖善男信女對蛇虔誠敬拜,祈求蛇神保社稷安寧,消災祛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佑信徒水陸平安。隨著時代的進步,盡管現代文明為千年古鎮注入幾多活力,盡管進入21世紀樟湖人全身心投入改革開放和三個文明建設大潮之中,但「閩蛇崇拜」民俗仍在樟湖地區表現的最為典型,最為完整。這不僅給後人進一步探明和研究崇蛇內涵、來源、傳承歷史等留下了重要資料,同時也為旅遊開發留下了寶貴資源。

⑵ 2015年蛇節是幾月幾號

蛇節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的傳統節日,每年七月初七,就會舉行一年一度的的蛇節。當天清晨,當地鄉親將巨大的蟒蛇和蛇神連公從「蛇王廟」請出巡遊,他們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合家平安。
陽歷是2015年8月20號,也是我國的七夕情人節。希望幫到你。

⑶ 蛇王節的源起

自1991年8月恢復舉辦「崇蛇」文化節以來,「蛇文化」活動弘揚了閩越文化,振興了地方經濟。1995年蛇王廟(福慶堂)被列入南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將「崇蛇」活動冠以「樟湖鎮蛇文化節」。1998年樟湖蛇文化節納入「大武夷旅遊」系列,舉辦了規模宏大的「南平市樟湖首屆蛇文化旅遊節」。近年來,樟湖蛇文化的獨特罕見性,倍受世人矚目,特別是日本、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的社會人類專家學者的關注,使樟湖蛇文化馳名中外。正值「蛇王廟」被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閩蛇崇拜民俗活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際,七月七「蛇文化節」以其地方特色賦予的文化內涵,使2005年崇蛇活動再一次升華,冠以「延平樟湖鎮閩蛇崇拜民俗活動旅遊節」,給予樟湖慎激蛇文化新的定位,以它古老而又嶄新的面寬含襪孔展現在世人面前。
在漫長歲月里,人們在敬拜祭祀活動中,形成了「閩蛇崇拜的民俗文化」,每年春秋兩祭活動,完整地傳承了古閩越族的遺俗。千百年來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和精華,使之較完整地保存了古樸、原始的老首崇蛇活動,鑄成了獨特的民間崇蛇文化。
樟湖閩蛇崇拜活動的載體「蛇王廟」俗稱「福慶堂」或「連公廟」,位於316國道119?郾5公里右側。它臨江而建,坐東南朝西北,建築整體氣勢宏偉,古樸古色、廟內上下兩落,下落為戲樓建築,戲樓中間為戲台,兩側對稱肩樓,天井及鍾鼓樓,戲台正面與正殿相對,中間為敞開式觀眾廳。上落為正殿,廟殿為重檐懸山式建築,面五間,進深十餘米。走進富有神韻的神廟殿堂,猶如步入時間的隧道,置身其間,往事越千年,發古之幽思。

⑷ 蛇王節的崇拜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而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樟湖坂,這天過的卻是古老的「蛇王節」,並且還有游蛇燈、賽蛇神等傳統習俗。福建屬古百越文化圈,簡稱「閩」。許慎《說文解字》:「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即認蛇為自己的祖先。這說明古代閩越族以蛇為圖騰,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聯系在一起。 閩人的蛇崇拜儀式保存得最完整的,當屬位於閩江邊上的南平樟湖鎮。在這里還保留著被專家學者稱為「原始宗教信仰活化石」的樟湖蛇王廟和蛇文化系列活動。許多專家和學者都認為,崇蛇民族和地區有很多,但像樟湖這樣的崇蛇在中國還沒有找到第二處。
根據被當地人稱為「活蛇神」的陳學銘先生介紹,樟湖的崇蛇民俗活動——蛇王節起始於哪個朝代已無從考證,但在明清兩朝時為最盛。當時,蛇王廟的香火是很旺盛的。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後來受到「破四舊」的影響,蛇王節活動中斷了40多年,直至1989年2月才恢復本來面目。
走近蛇王廟,只見正門上方「蛇王廟」三個火紅大字。走進廟門,最大的視覺沖擊便是正殿下殿,一舊一新,相映成趣,正殿供祭蛇神,下殿是新建的仿古戲台。廟宇四周檐下的如意斗拱出檐處的昂頭,分別雕有四隻神態逼真的蟒蛇蛇首,前檐的六組斗拱,也雕有蛇首。
樟湖崇蛇民俗集中體現在每年兩次的祭蛇神活動,正月元宵節游蛇燈和農歷七月初七賽蛇神廟會。所謂游蛇燈,是在遊行日的傍晚,參加遊行者帶著自家所備的木製燈板參加游蛇燈。燈板上置紙糊燈籠,內燃蠟燭,集中到蛇王廟。各家燈板首尾相接,繞鎮街遊行。遊街隊伍浩浩盪盪,敲鑼打鼓,吹奏嗩吶,每到鎮里中心地方,燃放土銃,響聲震天。蛇燈每到一戶人家門口,都受到香燭供品頂禮膜拜,香煙繚繞,鞭炮齊鳴,觀者如雲,前呼後擁,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熱鬧場面。
蛇首模型一般由集體統一製作,高達2.5米,以竹木為支架,外糊綠紙做蛇頭,雙眼圓睜,張開「血盆大口」,模樣十分嚇人。蛇首通常由8人抬,與蛇首模型相接的是每戶人家自備的燈板,代表蛇的身軀。樟湖游蛇燈活動每年從農歷正月初六到二十一止。按姓氏輪流,每姓遊行一個晚上。據當地老人回憶,最長的游蛇燈燈板相接有八百板,長達三四里,緩緩而行,規模令人贊嘆不已。
到了午夜時,隊伍集結於閩江邊上寬敞的沙灘上,隨著蛇首的擺動,整個隊伍形成幾個大圈迅速轉動。此刻,土銃、鞭炮、焰火齊放。大約半小時後,隨著三聲土銃巨響,隊伍忽地停住,各人迅速解下連接前後燈板的繩索,然後各自回家。蛇頭、蛇尾模型被抬到閩江岸邊的一座小廟前,澆上煤油,引火焚燒。此時,眾人無語,默默頌祝蛇神升天,保佑眾生。

⑸ 蛇王節的來歷是什麼

蛇王節的來歷:
樟湖地區有一種傳說。蛇王姓連,原是一條大蟒蛇。經過修煉得道於古田的再見嶺,蔭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區發生可怕的大霍亂念逗巧,死了很多鄉民,後來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條大蟒蛇出現於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驅除了瘟疫。鄉民得救,後立廟奉為菩薩。仔鍵從此香火不斷,並於每年農歷7月7日舉行蛇王節,以為紀念。

蛇王節活動形式:
樟湖每年農歷正月初六至二十一的鬧元宵,按姓氏輪流,每姓一天,每戶一板,或者幾十板,多者千餘,當夜幕降臨,人們將製作好的"蛇燈"拿到廟前連接成一條長達一、二公里的"長蛇陣"。入夜時分,彎彎曲曲的竹蛇繞鎮蜿蜒而行,家家戶戶放鞭炮煙火,在自家門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祛災祈福。蛇燈在鼓聲中,猶如一條長長的火蛇騰躍在夜空,蔚為壯觀。
賽蛇神活動的這天,人們奉蛇王出巡境內。清早指廳在廟前排長隊,鳴鑼開道,號聲銃聲陣陣,旗幡招展,遊行隊伍人手一蛇,或將蛇握於手中,或纏繞在臂上,盤繞於胸前、頸前,更有甚者與蛇親吻,千姿百態,其情景十分驚險、動人。游蛇結束,人們把蛇放歸大自然。

⑹ 蟒大將軍的來歷是什麼

龍蟒比一般蟒蛇高。

蟒蛇,停在鐵砂山,坐騎,黑獅(一公嫌帆帆一母),生日,三月三。好吧,59頓飯。我身邊有兩個法寶,一個青龍偃月刀在手上,一個乾坤鞭在背上。

它是蟒科,一種巨蟒屬的大型爬行動物。常見的體長3-5米,頭頸部背面有深褐色的矛狀斑點,頭側有黑色的縱紋斑點,前部黃白色,背部黃褐色、灰褐色或黃色,背部及兩側有大雲豹斑紋,邊緣為黑色。

蛇節的起源:

在張虎地區有一個傳說。王興公司,原來是一條大蟒蛇。修煉後可獲得古田再見嶺之德,取一方綠蔭。有一年,張虎地區發生了一場可怕的霍亂,許多村民死了。後來又派人去為蛇王祈福。第二天,一轎姿條大蟒蛇突然出現在張虎湖的上空,它噴出煙火,趕走了瘟疫。村民得救後,立廟為菩薩。此後香火不斷,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行蛇王節紀念。

蛇節的活動:

每年農歷正月初六到二十一,張虎湖的燈會輪流芹雹進行,每個姓氏輪流進行,每戶一板,或者幾十板。夜幕降臨時,人們把製作好的「蛇燈」拿到廟前,連成一個一兩公里的「長蛇陣」。晚上,蜿蜒的竹蛇在鎮上蜿蜒盤旋,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口或小巷燃放鞭炮和煙花迎接它們,以示祝福。在鼓聲中,蛇就像一條長長的火蜥蜴在夜空中跳躍,十分壯觀。

在蛇神活動的日子裡,人們會和蛇王一起游覽領地。清晨,廟前大排長龍,鑼鼓喧天開道,號角齊鳴,彩旗飄揚。遊行隊伍手裡拿著一條蛇,或纏在胳膊上,或盤繞在胸前和脖子上,甚至用各種方式親吻它。那一幕非常驚心動魄。當蛇之旅結束後,人們將蛇放歸自然。

⑺ 人人七夕拜織女,為什麼福建有條村落卻要拜蛇王

一年一次的七夕節又來到了,這個節日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一個了。在古代,這一天不僅是牛郎織女相會的好日子,民間也有女子在這天向織女祈福的習俗。不過,我國幅員遼闊,也並不是每個地方都要拜織女,就拿福建一個地方來說,在七夕這么浪漫的節日,他們拜的是蛇王!


樟湖鎮這個別樣的七夕節,包含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⑻ 蛇王節是幾月幾日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而在水口水電站庫區南平市延平區樟湖坂,這天過的卻是古老的「蛇王節」,並且還保留著真蛇坐轎出巡迎賽活蛇的傳統習俗。延平區樟湖鎮舉行的閩蛇崇拜民俗文化旅遊節,正是「蛇王節」。蛇王節的儺俗活動,既反映了古人對動物(蛇)圖騰的崇拜,也顯露出人類與動物(蛇)之間建立和諧、友好關系的樸素願望,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包括對生物物種鏈條免遭破壞的關懷。

⑼ 花天酒地不醉不歸是什麼肖

花天酒地不醉不歸是蛇生肖。

花天酒地指蛇,蛇有花蛇,人們也用蛇泡葯酒,所以用蛇來表示花天酒地。

花蛇俗稱白花蛇又稱銀環蛇、金錢白花蛇,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對風濕痹痛、筋脈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簽草、獨活、威靈仙等葯同用。

治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或筋脈攣急、肌肉麻痹等症,可與全蠍、當歸、羌活、白芷等配伍應用,或浸酒服。

治破傷風,痙攣抽搐及小兒驚風痙厥,配伍烏梢蛇、蜈蚣等葯同用。此外,白花蛇又可用於麻風,疥癬,具有祛風攻毒之效,可與烏梢蛇、雄黃等葯同用。

生肖蛇民俗歷史:

福建簡稱「閩」,便是門里奉蛇的造型。《閩雜記》載,福建漳州府城南門外,有南台廟,俗稱蛇王廟,其神乃一僧像,遭蛇咬者到廟中投訴即能消災,出廟後見死蛇表明蛇神已施刑。

南平樟湖七夕蛇節南平樟湖鎮有蟒蛇吐火驅瘟的傳說,遂立廟供奉蛇王,當地元宵游蛇燈,蛇燈由竹篾木板製成,一條蛇燈小的有30多塊燈板,大的有700多塊、連接起來長達幾百米,七月七日為蛇節,村民將裝有活蛇的瓮,置於廟中朝拜,盛游全村。

⑽ 蛇王節的來歷

於蛇王爺的來歷,當地有一種傳說。蛇王姓連,原是一條大蟒蛇。經過修煉得道於古田的再見嶺,蔭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區發生可怕的大霍亂,死了很多鄉民,後來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條大蟒蛇出現於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驅除了瘟疫。鄉民得救,後立廟奉為菩薩。從此香火不斷,並於每年農歷7月7日舉行蛇王節,以為紀念關。民間傳說中,從開天闢地的盤古到人類始祖女媧、伏羲、軒轅黃帝,均「人首蛇身」;堯母慶都與赤蛇合婚生堯;夏為龍族;夏後氏蛇身人首……至今民間還保留著的一些對蛇的信仰與崇拜的風俗,這些都可證明先民把蛇當作了自己的祖靈。論者還舉例說:建房破土動工時念頌的《建宅文》里就提到蛇。房屋建成後要舉行以示迎接祖先進入新居的鎮宅儀式,要用香從老屋把祖宗和蛇引進新居坐位,以祈「宅富人興,永安千載」。繆亞奇也指出,從現存的祭祀活動及崇蛇習俗看,蛇原是穀神、祖先神,表明龍圖騰源於蛇圖騰的實質。 另一種意見認為,從早期的蛇神傳說看,它們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與原始先民最為恐懼的洪水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既有像共工這類製造水患的凶神,也有像大禹這類治理水患的正神,還有像伏羲、女媧這類經過洪水後繁衍後代的人類始祖神,可知蛇信仰的原始意義實質上是對自然力的崇拜。這種意義在神話時代以後的崇蛇習俗中,繼續得到顯示,而且多歸結到蛇即水神這一點上。如明清時江南人奉祀的「蛇王施相公」,相傳是宋代一位姓施的諸生,他在山間拾到一枚蛇卵,孵出蛇後,為其護身。後來施被冤殺,此蛇為他索命,朝廷被迫封施相公為「護國鎮海侯」,用碩大的饅頭供奉他,那條蛇遂盤在饅頭上死去。從此,施相公被江南人尊為水神。相似的故事,在酈道元《水經注》里也有:「人有行於途者,見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之,名曰擔生。長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獄。擔生負而奔,邑淪為湖。」從這段蛇能陷邑為湖的傳奇中,人們不難看到「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經篇》)的遠古神話的歷史影子。所以,水神祭祀作為自然崇拜的遺跡,既反映人類的原始信仰,又成為自然崇拜意識延續的載體,而「無論在神話、仙話和民間傳說,還是水祭中,水神的實質是龍,但這龍並非佛教的龍,而是江南民間觀念的龍,即古代的蛇,亦即抽象化的水中靈魂」。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蛇信仰的源頭是初民的男根崇拜,它的發生可以前溯至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的中晚期,如大汶口文化中據說有蛇形紋飾,江南地區印紋陶上據說也有蛇紋,它們都有象徵男根的涵義。據《路史·後紀》注引《寶櫝記》:「帝女游於華胥之淵,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犧。」所謂感蛇而孕,是謂與某男子交媾而孕。蛇在這里由象徵男根發展出象徵男性的意義。台灣省高山族的溯源神話雲:「昔有二靈蛇,所產之卵中生出人類」,此即源於以蛇為象徵的男根崇拜。從母系氏族社會晚期起,隨著對男根崇拜的日益熾盛,男根漸被神化,由此也導致了男根象徵物的神化,因此主要以蛇為男根象徵的氏族便將蛇的形象神化了。英國學者丹尼斯·趙亦認為,蛇被崇拜與其形狀像男性生殖器有關;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之被崇拜,不是因為他們是人類之祖,而是因為他們象徵性地代表了人類通過婚姻而不斷繁衍的意義,這一點非常重要。

熱點內容
散步插花 發布:2025-05-13 21:25:44 瀏覽:102
家庭玫瑰插花 發布:2025-05-13 21:18:58 瀏覽:168
盆栽吊燈 發布:2025-05-13 21:18:54 瀏覽:915
牡丹花怎麼插花 發布:2025-05-13 21:17:24 瀏覽:551
荷花醬汁 發布:2025-05-13 21:12:57 瀏覽:982
2017年梅花輸盡光 發布:2025-05-13 21:11:30 瀏覽:289
玫瑰花茶可以吃嗎 發布:2025-05-13 21:02:44 瀏覽:467
花壇中的綠植 發布:2025-05-13 20:47:11 瀏覽:322
盆景裝欫車 發布:2025-05-13 20:46:26 瀏覽:966
吃百合長痘 發布:2025-05-13 20:43:11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