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尾聯賞析

七夕尾聯賞析

發布時間: 2023-03-24 06:38:51

① 《七夕》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此詩首聯作者通過對比,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層的刻劃;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作者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

頸聯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進行渲染;尾聯貌似平淡,其實蘊含無限纏綿的情思。全詩構思新奇,抒情深細,語言工整,妙語天成。

(1)七夕尾聯賞析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於是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②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

七夕這首詩的意思是:

七夕

作者:羅隱

原文: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譯文:

牛郎織女在銀河邊看到角宿和荷花,一家人家歡笑地在院子里鋪置紅布的筵席。

這家的女子把篋中的珠子倒空,要這家的男子寫出歌詠七夕的錦綉詩篇,放到那個篋里。

香帳製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那家人家的婦女引線穿針來乞巧。穿好針來拜美好的織女星。

計時的銅壺滴漏報天將亮了,牛郎織女又要分別了,所以惆悵茫然,這樣相會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2)七夕尾聯賞析擴展閱讀:

《七夕》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頷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綉篇」里暗指詠七夕。頸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

「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綉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在這樣的映襯里,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

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

③ 《七夕》 羅隱 賞析

賞析:

這首詩的特點是用對比寫法,第一句寫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寫人間的情狀,有景物,又有歡笑,構成天上與人間相對照。二聯專寫人間,不提七夕,在「錦綉篇」里暗指詠七夕。三聯又是對照寫法,「香帳簇成」指天上,「金針穿罷」指人間。

「銅壺漏報」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聯寫人間「歡笑」,與第四聯寫天上惆悵相對。一樂一悲,構成映襯。再像寫謝女的空出篋子來裝檀郎的錦綉篇,寫人間男女在七夕的歡樂,又與牛郎織女的臨別惆悵構成映襯。

在這樣的映襯里,就是襯出天上不如人間了。再就寫天上或人間的詞句來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寫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寫人間,即四句寫天上,四句寫人間。但這首詩題為《七夕》,應以寫牛郎織女相會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還是看重人間,所以這樣安排。

作者寫人間的歡樂勝過天上,在當時有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難得的。

出處: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譯文:

纏繞角星河荷花天,一家歡笑設紅席。

應傾向女兒珠寶箱,全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屬針穿過罷任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破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3)七夕尾聯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晚唐詩人。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

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隱


④ 銀河悵望兩相憐——詠七夕節古詩詞賞析(六)

銀河悵望兩相憐

——詠七夕節古詩詞賞析(六)

王傳學

宋代以後,七夕節仍為歷朝所重視。表現七夕風俗的作品形式多樣,詩、詞、曲、戲劇、小說等,都有不少佳作。

元代詩人盧摯的散曲《沉醉東風·七夕》,描繪了七夕風俗: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慶人間七夕佳令。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盧摯(公元1242—1314年)字處道,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詩人、散曲家。官至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書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此曲首二句寫七夕時的環境氣氛:白銀燭台放射出的光線照亮了畫屏,在晴朗的夜晚人們靜靜地坐在亭子里。接著寫人們的七夕活動:婦女們用蛛絲穿過綉針在乞巧,金鼎中焚燒著龍麝香,人們都在慶祝人間七夕這個佳節。最後融情於景,寫自己的怡悅心情:躺下來看牽牛織女星的鵲橋相會,月亮飄過梧桐樹投下了倒影。

在這支小令中,詩人化用唐杜牧《秋夕》詩句,繪製成一幅靜夜仰望天河圖,並賦予新的內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風清,人們焚起香來慶賀節日。渴望著心靈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針錢在月下乞巧,看牛郎織女相會。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學價值。

再看元代散曲家喬吉的【雙調】《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崔徽休寫丹青,雨弱雲嬌,水秀山明。箸點歌唇,蔥枝纖手,好個卿卿。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淺醉微醒,誰伴雲屏?今夜新涼,卧看雙星。

        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滴露和雲,添花補柳,梳洗工夫。無半點閑愁去處,問三生醉夢何如。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

上曲寫歌女的美貌。崔徽:唐代歌妓,很美麗,善畫自己的肖像送給戀人。曲子寫道:無須用崔徽的畫圖去增添美色,你的美貌像春雨般柔弱彩雲般嬌媚,像碧水般秀美像青山般明麗。筷子頭一樣小的歌唇,蔥枝一樣的纖纖細手,好一個嬌艷的美人。春妝整整齊齊水灑不著,身 材修長亭亭玉立,風兒一吹就會東歪西傾。她從淺醉中剛剛醒來,孤單單沒有人相伴,深夜裡涼意襲來,躺著仰望天上牛郎織女雙星。

下曲寫歌女的歌聲。黃四娘:美女的泛稱。歌女像黃四娘在壚邊賣酒,一片青旗迎風飄展,一曲清歌玉潤珠圓。滴滴清露和著烏雲般的黑發,加上鮮花細柳映襯,再細細地梳洗打扮。看著歌女沒有半點苦悶愁煩,我忍不住問她作了怎樣的醉夢,醉笑中請誰相扶?她伸出纖纖玉手,攪著我嘴上的胡須索要贈詩。

七夕之夜,作者與美麗的歌女在一起,欣賞她的美貌,傾聽她的歌聲,為她作詩填曲,表現了一位戲劇家的情趣。

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七夕醉答君東》,寫出指導排練《牡丹亭》的感受: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湯顯祖的這首寫給友人君東的詩,講的是一個教人排練戲劇《牡丹亭》的故事。

作者辭官回到家鄉,在自己的家居玉茗堂,有戲台春翠屏。快到七夕,在這里,正在排練作者寫的劇作《牡丹亭》。看了台上的表演,湯顯祖大失所望,為演員們不懂劇中深意而欄干拍遍,懊惱不已,只好自己上台,親自操檀板,敎小伶(演員)演出。(檀板,打擊樂器,用於打拍子)《牡丹亭》是描寫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傑作,明朝人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看來,要演好這出劇,必須深刻理解劇中的內容,方能掌握精髓。

在古代,封建禮教「吃人」,演《牡丹亭》不易,湯顯祖盡管「親操檀板」,但深刻領會的,能有幾人?

明代戲劇家謝儻的《四喜記·巧夕宮筵》中寫道:

時當七夕,天上人間。

鵲渡銀河,良宵第一。

謝讜(公元1512—1569年)字獻忠,號海門,明嘉靖甲辰科(公元1544年)進士,授太興縣令。他才華俊逸,工詩、古文詞,善作曲,著有《四喜記傳奇》等。

這四句稱贊七夕為「第一良宵」的詩句,是劇中女主人公在七夕乞巧時發出的感嘆,不僅是千百年來對此佳節的公正評價,更是對美好情感的熱切呼喚。

晚明女詩人葉小鶯的《七夕後夜坐,紅於促睡漫成》,道出有情人經常分離的悲傷:

池畔芙蓉映碧蘿,

歲星今又隔銀河。

侍兒未解悲秋意,

明月高懸怯素羅。

葉小鶯,字瓊章,晚明女詩人,曲學名家沈憬的外孫女,父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年僅17歲病故。清代學者陳廷焯稱其「詞筆哀艷,不減朱素真,求諸明代作者,尤不易靚也」。沈宜修《季女瓊章傳》雲:「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古今。作詩不喜作艷語,集中或有艷句,是詠物之興,填詞之體。」 有《返生香》一卷。

紅於是葉小鶯的侍女。七夕過後,女詩人夜坐庭中,侍女紅於催促她睡覺,於是寫下這首詩。

詩寫七夕前後的景色:池塘里的芙蓉盛開,紅花映著綠葉,一片美景,可是天上的牛郎織女星又被銀河隔開了。他們昨夜相會,今又分開,該是多麼悲傷的事啊。侍女不懂得這悲傷的情感,只擔心夜已深我的素衣禁不住寒意,催促我進屋睡覺。詩人抓住這一個細節,寫出了自己對於有情人經常分離的悲傷心情。

晚明女詩人黃淑德的《七夕》,感嘆人間長別多:

鵲駕成橋事有無,

年年今夕會星娥。

時人莫訝經年隔,

猶勝人間長別多。

黃淑德為晚明嘉興名士黃洪憲子媳沈紉蘭的從妹,字柔卿,通文史、音律,早寡,禮佛隱居。

詩人針對牛郎織女相會這一傳說,將天上與人間進行對比。牛郎織女雖然一年才能一會,但這是定期的、延續的,因而充滿期待與希望;而人間除了相見永無期的死別,還有一去經年杳無音信的生離,令人絕望。「猶勝人間長別多」,表達了詩人對人間夫妻長期別離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清代詠七夕的詩詞比較多,特別詩眾多女詩人的詠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清代詞人朱彝尊的《怨王孫·七夕》,回憶了刻骨銘心的愛情:

        一水填卻雙星如約。乞巧誰憑。訴愁君莫,知道呆女痴牛,肯憐不。

        悠悠歲月辭家者,孤眠且。此夕何夕也。碧梧小院風細,露檻同憑,昔年曾。

朱彝尊(公元1629—1709年)字錫鬯,號竹垞等。清代詩人、詞人、學者、藏書家。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召入南書房供奉。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創始者,與陳維崧並稱朱陳。精於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餘力,為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

詞中寫道:天河架橋,織女牛郎七夕如約相會。誰又能憑此乞巧?七夕夜相會的牛郎織女啊,不要訴說你倆的離愁別恨,我與妻妹的分離不更為可憐嗎!那離家很久的遊子啊,孤零零的難於入眠。今天夜晚怎能忘記那個夜晚呢?記得當年七夕,曾與你一起憑欄遠眺,那一夜晚,小院里微風習習,如碧的梧桐葉沙沙作響……

七夕本應是戀人相聚的日子,可詞人與他相戀的女子天隔一方,難於相會,只得借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回憶自己七夕相聚的往事,寄託自己的思念之情。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鵲橋仙·乞巧樓空》,表達了對亡妻的深切懷念:

        乞巧樓空,影娥池冷,佳節只供愁嘆。丁寧休曝舊羅衣,憶素手、為予縫綻。

        蓮粉飄紅,菱絲翳碧,仰見明星空爛。親持鈿合夢中來,信天上、人間非幻。

這首《鵲橋仙》就與牛郎織女無關了,這是寫於愛妻亡故之後,詞中表達了樓空人去,物是人非的傷感,又進而生發出夢幻般的奇想,亦實亦虛、饒有浪慢特色。

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有一首《七夕》絕句:

一穗孤檠對酒消,

旅懷偏是可憐宵。

人間多少銀河隔,

烏鵲能填第幾橋。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為國為民奔波,身處異鄉而不得與親人團聚的處境。「人間多少銀河隔,烏鵲能填第幾橋」,詩人感嘆人間有多少「銀河」把人們隔離,對人間的悲慘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從而反映出他的思想境界。

晚清詩人姚燮的《韓庄閘舟中七夕》,描繪了七夕的優美景色:

木蘭槳子藕花鄉,

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黃。

姚燮(公元1805—1864年)字梅伯,號復庄,又號大梅山民等。晚清文學家、畫家。以著作教授終身。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工詩畫,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樂考證》、《大梅山館集》、《疏影樓詞》。

七夕節晚上,詩人乘坐的小船在荷花中穿行,節日的歌聲隨著晚風傳來,吹來陣陣涼意。輕煙籠罩著湖邊的楊柳,倒映在靜靜的水面,青綠色的遠山像水波起伏,酷似眉毛;淡黃色的月亮也彎彎高掛,亦似美眉。詩人把韓庄閘船中所見的湖光山色之美與七夕節的美好節日氣氛結合起來,既描寫了微山湖之美,又融入了節日氛圍,使詩味更濃。

清代女詩人眾多,她們從女性的角度看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其詠七夕詩中有著獨特的感受。

江蘇鎮江有個王氏女,14歲那年的七夕,她作了一首詩:「四海煙沉望下方,笑他痴女忒荒唐。小仙果有無窮巧,如何一歲一見郎。」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個少女並不相信「乞巧」,而是借用織女之口寫詩,意境清新而又不落前人窠臼。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的《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感嘆人間願望難於如願: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欄干斜轉玉繩低,問乞得、天機多少?

        閨中女伴、天邊佳會,多事紛紛祈禱。神仙之說本虛無,便是有、也應年老。

此詞作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題畫詞,畫為雲林所繪《閏七夕聯吟圖》的仕女圖。

七夕聯吟是畫的主題,所以詞人從七夕寫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佳期,銀河的鵲橋架起來了。因為作畫之時時逢閏七月,有了兩個佳期,橋也再次「重駕」,而人間也有了兩次乞巧活動,女子們希望乞得終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機會也有兩次。詞人問,她們在斗轉星移,星光也在移動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機,詞人對此提出了疑問。因為年年有七巧節,也年年有乞巧活動,但婦女們也未必總是幸福,原因是世間總是「多事紛紛」。神話故事本來「虛無」,「便是有」,牛郎織女「也應年老」了。詞人對於男女婚姻愛情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結論,這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這幅仕女圖,主在表現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畫中她們所表現出來的內心美。詞人舍棄了歷來對於這種美的歌頌,而別出機杼地引導出了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命題,即美麗的願望,在人間常常是難以如願的。它啟發人思考,同時也深化了詞的思想主題。

清代女僧德容的《七夕》,留心是牛女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

玉露金風報素秋,

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

遺我庭前月一鉤。

德容,明末清初江南女僧。俗姓朱,名又貞。家世書香仕宦,事親盡孝。年十五,適同縣張我朴,唱酬甚洽。張為科場所累,全家發遣。德容寫四言長詩,記敘冤情,吁請捐軀代姑舅,未允。遂於遠地邊塞流放之地出家。工詩能文,尤長七言,詩風委婉含蓄,深沉悲涼。著有《璇閨詩》、《猗蘭幽恨》、《歸雲》等集。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一首。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七夕佳節,詩人獨自一人在樓台,不免感到憂傷和哀愁。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牽牛織女的團聚,別人感到歡喜,而詩人卻想到短暫相聚之後的別離,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同樣寫天上人間對比,清代女詩人歸懋儀的《七夕和韻》其二則別出手眼:

銀河悵望兩相憐,

只隔形骸不隔緣。

對面恍同千里遠,

人間卻又羨天仙。

歸懋儀,字佩珊,號虞山女史,是清代中期性靈派重要女詩人,袁枚的女弟子。她一生筆耕不輟,留下大量的詩篇,有《綉余小草》、《綉余續草》等詩集傳世。是清代閨閣詩人的典型代表。其詩藝術特點鮮明,才情縱橫,為人稱道,著名詩人趙翼以「女中青蓮」譽之。

在這位著名的隨園女弟子看來,牛郎織女之間雖然隔著銀河,但心靈是相通的,而人世間的夫妻,有多少是朝夕廝守卻咫尺千里!相較之下,天仙之間的情緣真實令人羨慕。「對面恍同千里遠」,道得此語,詩人也許是傷心人別有懷抱吧!

清代浙江秀水縣的才女黃箴,著有《文韻閣詩集》,她也寫過一首《七夕》:

造化玄機卻總才,

名花終古少常開。

阿依不乞天孫巧,

但願年年送拙來。

詩人說,因為上天都忌妒有才的女子,因而自古以來才女大多薄命。詩人別出心裁地寫出了自己偏不向天孫(織女)乞巧,而要求乞拙的想法,這實際是對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控訴和鞭撻。

清代女詩人姚淑的《七夕》詩,隱含著對女性命運的感喟:

徘徊雲漢間,終古織機杼。

一年不得息,此夕渡河去。

姚淑,字仲淑,別號鍾山秀才。她性頗明慧,善丹青,工蘭竹,得北宋人筆意,每當提筆作畫,有婢侍墨於旁,用墨之濃淡,恰到好處。其夫李長祥有詩贊雲:「別有香在口,莫謂胭脂墨,數筆成嬌姿,艷麗不可得。」著有《鍾山秀才海棠居集》。

一句「一年不得息」,表面上是同情織女,實則是借織女來自嘆,訴說的是絕大多數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操勞不已的辛酸。而「終古」二字,則隱隱指向數千年女性不變的命運。無盡感喟,盡在言中。

清代女詩人吳綃的《七夕》,抒發了對丈夫回歸的期望:

星光歷歷漢悠悠,

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

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

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

一輪風露不勝秋。

吳綃,明末清初女詩人,字素公,號水仙,常熟進士巡道許瑤之妻。著有《嘯雪庵詩鈔》及《嘯雪庵詩余》。其詩詞風格多清麗,部分詩文頗有陽剛之氣。

吳綃因丈夫許瑤「多內寵」,心境有異,遇七夕節,故偏多感觸。首聯即寫自己七夕獨倚閣樓遙望雙星相會,而內心無比惆悵。頷聯乃流水對,下句承接上句意。因為人間多別恨,於是懷疑天上神仙亦有離愁,顯然詩人是有所感觸的。頸聯的「梁清」即梁玉清,織女的侍女,這里指其夫許瑤所寵的歌姬,詩人認為這些被逐的歌姬也值得同情。子晉,即王子晉,又稱王子喬,善吹簫,能引鳳,另一人蕭史亦能以簫聲引鳳,其後與春秋秦穆公之女弄玉各自乘赤龍與紫鳳飛升而去。吳綃亦期望丈夫回心轉意,方能「合共游」,詩意明顯。尾聯寫嫦娥嫉妒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故遍灑風露寒氣襲人。實則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⑤ 七夕的詩句並加以賞析

1. 關於雨的詩句並加以賞析
關於雨的詩句並加以賞析 1.描寫雨的詩句和賞析有哪些
1、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賞析: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就夢見自己騎著披著盔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2、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賞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鄉村生活。

3、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賞析:寫山中溪流:荊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淺,因溪水沖刷而泛白的石頭星星點點地露出水面。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

賞析: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

5、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賞析:新雨過後山谷里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6、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賞析: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

7、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賞析:粘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颺到天盡頭了。

8、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賞析: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彷彿是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風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心曠神怡。

9、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 咸陽城西樓晚眺 / 西門》)

賞析:烏雲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後沉落下去。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

10、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回人靜,徹曉瀟瀟雨。(惠洪:《青玉案·絲槐煙柳長亭路》)

賞析:詞家有主張「詞不宜和韻」的,因為詞句參差,音律很嚴,難以使抒寫的情思與限定的聲韻吻合無間。但樂此不疲以聘其才的仍大有人在,其「善用韻者,雖和猶如自作」,這首小令便是如此,因而頗為著名。
2.描寫雨的詩句和賞析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3.關於雨的古詩和賞析
1、《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2、《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3、《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灧」,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4、《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賞析: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正如李煜後期詞反映了他亡國以後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確實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此詞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5、《虞美人·聽雨》

宋代: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4.寫雨的詩句 要賞析
1)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

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

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

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像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

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凝而成…… 2)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賞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孤山寺所見之景。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

「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雲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遊程中所見。

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

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

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

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這聯和上聯是此詩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

這更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准確把握其特徵的能力。 尾聯寫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從孤山北面到現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詩人一路走來一路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樹上春鶯爭鳴、空中春燕銜泥、堤岸春花漸開、春草剛綠,詩人敏銳細膩的筆觸,讓人們從中體會到西湖正在舒展地著上春裝。

詩人贊美西湖的春色,並且指出他最愛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兩邊是水,堤兩旁種滿了柳樹、桃樹。

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腳邊,你彷彿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煙如霧,如絲如縷,飄拂在你的臉上,使你心中涌生無限溫柔無限愛,你像在夢境、在仙境。當春天走在白堤上時,你就更能體味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覺和心情了。

全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扣緊「春行」二字來描寫景物的。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

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全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

詩人從總體上著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並善於在行進途中展開了景物描寫,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與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還善於把握景物特徵,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5.關於雨的詩句以及賞析 急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凄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6.求關於雨的詩句及簡單賞析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3.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5.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6.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8.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7.五首關於雨的古詩並賞析
1、《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2、《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3、《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灧」,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4、《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賞析:

這首詞,情真意切、哀婉動人,深刻地表現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亡國之君的藝術形象。正如李煜後期詞反映了他亡國以後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確實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訴說內心的極度痛苦,具有撼動讀者心靈的驚人藝術魅力。此詞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5、《虞美人·聽雨》

宋代: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8.關於雨的古詩和賞析
《春夜喜雨》 【唐】 杜 甫 好 雨 知 時 節,當 春 乃 發 生。

隨 風 潛 入 夜,潤 物 細 無 聲。 野 徑 雲 俱 黑,江 船 火 獨 明。

曉 看 紅 濕 處,花 重 錦 官 城。 [編輯本段]詩歌注釋 好雨: 指春雨。

乃: 就,馬上。 發生: 催發植物生長,萌發生長。

潛: 暗暗地,靜悄悄地。 潤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 田野的道路。 俱: 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漁船。 獨:獨自,只有。

曉:早晨。 紅濕處:花沾上雨水變得沉重。

紅,花。 花重: 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垂下來。

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

後人又用作成都的別稱。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

《春夜喜雨》創作背景及思想內容:這首詩寫於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

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

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

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

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像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

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不錯的,對於這珍貴如油的春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

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人更是驚喜不已,甚至卧床靜聽,徹底夜難眠,迫切希望它下過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於是輕手輕腳,推門遠眺,靜觀無邊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飄灑的春雨,作者又驚喜地聯想到第二天錦官城滿城春色。詩歌意在盛贊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這不能不令人驚嘆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

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間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

「花重錦官城」,著一「重」字,准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艷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贊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

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

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不是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

你看它多麼「好」! 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

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

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

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

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

⑥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3篇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1

原文: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宋代〕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注釋:

蛩(qióng):蟋蟀。雲階月地:指天宮。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牽牛織女:二星宿名。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鑒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苦女的神話傳說,起莫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莫。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通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莫間的七夕著筆,起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莫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莫巧妙地運用了以動起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起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託了詞莫內心孤寂凄愴的心情,引出了「正莫間。天上愁濃」的聯想,身自己的心境與牛郎苦女的離愁緊緊地編苦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起牛郎苦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起牛郎,苦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系的離愁;描起牛郎、苦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莫間起到天上,於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莫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莫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苦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苦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起了莫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起天上七夕的自然用色,與首句莫間七夕之用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凄涼的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詞莫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此詞由莫間起起,先言個莫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苦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苦女的同情,並通過起牛郎苦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莫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起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賞析二: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凄冷色彩,想像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雲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像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像。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里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像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2

原文: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賞析: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詳,大約是詞人同丈夫婚後又離居的時期。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人。

「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七月七日夜裡,人們遙望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想起關於他們的美麗傳說,無不感嘆。這樣的日子裡,正受別離之苦的詞人,感觸更深。「草際鳴蛩,驚恐梧桐」。寫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麼靜,草叢中蟋蟀的叫聲是那麼清晰,連梧桐的葉子掉地上也能聽到。這兩句從聽覺入手,不僅增強了下句的感傷情調,而且給全詞籠罩上一層凄涼的氣氛。「正人間天上愁濃」是作者仰望牽牛、織女發出的悲嘆。「天上」暗點出牽牛、織女。七夕雖為牛、女相會之期,然而相會之時即為離別之日,傾訴一年來的別離之苦,想到今夜之後又要分別一年,心情更痛苦。「人間」包括作者和一切別離中的男女。想到牛、女今夜尚能相見,自己卻無此機會,內心的悲愁,可見一斑。「愁濃」二字,寫盡辛酸。

「雲階目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句意思:望著銀河,望著雲、月,幻覺中進入了想像中的天上世界。「槎」是用竹木編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據說乘著它從海上出發,航行十餘天,到了天上,可以見有城郭房舍,非常壯麗,望見織女宮中織布,牽牛天河岸邊飲牛。天宮以月為地,以雲為階,重重關鎖,即使她象昔人那樣乘槎去到天上,又乘槎回來,也不能同織女、牽牛相逢。這幾句字面雖寫天上,用意則人間。「關鎖千重」,極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男女不得會合團聚,其中寄託詞人個人的別恨。

下片仍是作者仰望銀河雙星時浮現出來的想像世界。傳說夏歷七月七日夜群鵲銀河銜接為橋渡牛、女相會,稱為「鵲橋」,也稱「星橋」。分別一年,只得一夕相會,離情別恨,自然年年月月永無窮盡。「想」意「討想」、「想像」等包含著對牛、女的痛惜、體貼和慰藉意,還有啟下的作用。正當人們悲慨牛、女常年別離時,剛剛相會的他們,又要別離了。「莫是離中」的「莫」為猜疑之詞,即大概,大約之意。結尾三字用一「甚」字總領,與上片末三句句式相同,為此詞定格。「甚」這里是時間副詞,作「正當」「正值」的「正」解釋。「霎兒」是口語,指短暫的時間,意思是一會兒。天這么一會兒晴,一會兒雨,一會兒又刮風,大約織女、牽年已分離了吧?疊用三個「霎兒」,逼肖煩悶難耐聲口,寫得幽怨不盡。牽牛、織女正是人間別離男女的化身,對他們不幸遭遇的嘆恨,正是對人間離愁別情的嘆恨。這幾句語意雙關,構思新穎,用天氣的陰晴喻人間的悲喜,貼切生動。

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賞析3

行香子·七夕 宋朝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行香子·七夕》譯文

草叢中的蟋蟀鳴叫個不停,梢頭的梧桐樹葉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由眼前之景,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只能一年一次短暫相會,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

喜鵲搭橋,一年才能相見,牽牛織女或許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

《行香子·七夕》注釋

蛩(qióng):蟋蟀。

雲階月地:指天宮。

浮槎:指往來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

星橋鵲駕:傳說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時,喜鵲為之搭橋,故稱鵲橋。

牽牛織女:二星宿名。

甚霎(shà)兒:「甚」是領字,此處含有「正」的意思。霎兒:一會兒。

《行香子·七夕》賞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詞作開首,詞人抓住秋天自然現象的兩個突出特徵落筆。蟋蟀在草叢中幽凄地鳴叫著,梢頭的梧桐葉子似被這蛩鳴之聲所驚而飄搖落下。此時此際,此情此景,在詞人看來,正是人間天上離愁別怨最濃最重的時候。詞人開首落筆即蒙上一層凄冷色彩,想像相當闊大,由眼前之景,即聯想到人間天上的愁濃時節。此外,著一「驚」字,表明詞人自身也為離愁所「驚」。詞作題為「七夕」,由此可知「人間」的「愁濃」之中也包含了自己,從而含蓄地點出自己也為離情別愁所煎熬。次二句,「雲階月地,關鎖千重」,詞人的筆觸放得更開,敘說在雲階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織女被千重關鎖所阻隔,無由相會。「雲階月地」,以雲為階,以月為地,謂天上。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末三句,「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浮槎」,傳說中來往於海上和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博物志》卷三:「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詞人在此繼續展開其想像之筆,描述牛郎、織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暫相會之期,其餘時光則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來盪去,終不得相會聚首。上片從人間寫到天上,寫自身體驗的離愁,和對離愁中牛郎、織女的深切同情。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詞作下片首三句緊承上片詞脈,詞人繼續展開想像。上片是感嘆牛郎、織女離愁之濃重,這里則是憂慮牛郎、織女別恨的難以窮盡。一個「想」字,道出了詞人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情懷。「牽牛織女,莫是離中」,這兩句由想像回到現實。詞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時烏鵲已將星橋搭起,可牛郎、織女莫不是仍未相聚,關注之情溢於言表。結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再看天氣陰晴不定,忽風忽雨,該不是牛郎、織女的相會又受到阻礙了吧!「甚」字加以強調,突出了詞人的耽心與關切。

這首詞,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詞人一筆兩到的寫法,詞作寫牛郎織女的離愁別恨,但又何嘗不是在抒寫自己的情懷。如果沒有自己深切的感情體驗,又如何能寫出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詞作幻想與現實的結合,天上人間的遙相呼應,對開拓詞作意境,氣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詞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闊大胸襟。此外,本詞疊句的運用,口語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詞作的感染力。

《行香子·七夕》鑒賞

這首雙調小令,主要借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凄惻動人。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詞首從人間的七夕著筆,寫周圍環境的沉寂和抒發主人公孤獨痛苦的心情。詞人巧妙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大興誇張之筆,說那幾張飄然落地的梧桐老葉是。嗚蛩」所「驚落」,極寫出萬籟俱靜的環境特點,烘託了詞人內心孤寂凄愴的心情,引出了「正人間。天上愁濃」的聯想,把自己的心境與牛郎織女的離愁緊緊地編織在一起,成為所託之事與所言之情的紐帶。下面寫牛郎織女的故事:「雲階月地,關鎖千重。」描寫牛郎,織女遠隔雲階月地、莽莽星河不得相見的痛苦,正抒發了自己與丈夫身在異地,心相牽系的離愁;描寫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瞬息離散的苦難,正傾吐了自己與丈夫遠隔千里、不得歡聚的別恨。

正所謂:「縱浮搓來,浮槎去,不相逢。」整個上片由人間寫到天上,於敘述中旬旬含情,句句扣緊著詞人的感情脈搏。最後,在下片詞人的感情已經完全化他為我,將自己夫妻的境況與牛郎、織女的境況融合為一,因此,她從現實自我處境出發,展開了奇特的聯想:「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天宇間風雨變幻莫測,鵲橋或許還未搭就,牽牛織女或許現在還是在離別之中未能相聚吧?這種推測聯想,完全是移情的結果,含蓄婉轉地抒寫了人間七夕夫妻不得相見的難言苦衷。

尾句寫天上七夕的自然景色,與首句人間七夕之景遙相呼應:一邊是風雨飄忽,陰晴不定的銀河兩岸,一邊是蟋蟀低吟、梧桐落葉的深閨庭院,這就開創出一種清冷凄涼的氛圍,有力地烘託了詞人孤寂悲傖的心情。尾句「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成功地提煉了口語,用排句形式集中描繪了宇宙天體的瞬息萬變,在創造意境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增添了詞的音樂美。

總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此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郁積於內的離愁別恨。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行香子·七夕》創作背景

這首詞《歷代詩余》題作「七夕」,有可能是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寫於池陽的。是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這對在離亂中相依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離。此時,李清照暫住池陽,舉目無親,景況倍覺凄涼。

⑦ 辛未七夕 李商隱 求這首詩的賞析

《辛未七夕》首聯以牛郎織女故事發端,表現人與人遇合的困難,中間兩聯寫描繪雙方盼望相會時的情景和焦急心情,尾聯以乞巧之事抒發自己喜悅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憂傷的情懷。

這首詩即事即景抒情,將有關節日的傳說、習俗與自己的處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纏綿委婉,餘味無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7)七夕尾聯賞析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語輕而帶謔,又是一格。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起便翻新出奇。

清·屈復《玉溪生詩意》:題有「辛未」字,必非無為而作。

清·紀昀《玉溪生詩說》:首四句作問之之辭,後四句即與就事論事,又逼入一層問之。超忽跌宕,不可方物。只是命意高,則下筆得勢耳。

清·黃侃《李義山詩集偶評》:此篇純以氣勢取勝。首二句作疑詞;三四申言致疑之理;五六句與首句「好」字、次句「故」字相應;七八句言佳會果難,則當酬鵲橋之力,今但與蜘蛛以巧,是知佳期之稀,本緣仙意,仍與首二句相應。用意之高。制格之密,即玉溪集中。亦罕見其比也。

⑧ 七夕李商隱古詩賞析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李商隱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七夕》來追悼亡妻。

《七夕》李商隱: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翻譯: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詩人不由得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唯有自己獨留人間,再也無法與她相會。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⑨ 猶勝人間長別多——明清女詩人詠七夕節詩詞賞析

 猶勝人間長別多

 ——明清女詩人詠七夕節詩詞賞析

王傳學

在明、清代詠七夕詩詞中,女詩人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為女性,她們有著比男性更真切的情感體驗,和對真摯愛情的思幕與追求,讀來更覺真切與深情。

 晚明女詩人葉小鶯的《七夕後夜坐,紅於促睡漫成》,道出有情人經常分離的悲傷:

  池畔芙蓉映碧蘿,歲星今又隔銀河。

  侍兒未解悲秋意,明月高懸怯素羅。

葉小鶯(生卒年不詳),字瓊章,晚明女詩人,曲學名家沈憬的外孫女,父葉紹袁,天啟進士,官工部主事;母沈宜修,字宛君,均工詩詞,偕隱分湖。年僅17歲病故。清代學者陳廷焯稱其「詞筆哀艷,不減朱素真,求諸明代作者,尤不易靚也」。沈宜修《季女瓊章傳》雲:「性高曠,厭繁華,愛煙霞,通禪理,自恃穎姿,嘗言欲博盡古今。作詩不喜作艷語,集中或有艷句,是詠物之興,填詞之體。」有《返生香》一卷。

 紅於是葉小鶯的侍女。七夕夜晚,女詩人獨坐庭中,侍女紅於催促她睡覺,於是寫下這首詩。

 詩寫七夕前後的景色:池塘里的芙蓉盛開,紅花映著綠葉,一片美景,可是天上的牛郎織女星又被銀河隔開了。他們昨夜相會,今又分開,該是多麼悲傷的事啊。侍女不懂得這悲傷的情感,只擔心夜已深我的素衣禁不住寒意,催促我進屋睡覺。詩人抓住這一個細節,寫出了自己對於有情人經常分離的悲傷心情。

 晚明女詩人黃淑德的《七夕》,感嘆人間長別多:

  鵲駕成橋事有無,年年今夕會星娥。

  時人莫訝經年隔,猶勝人間長別多。

 黃淑德(生卒年不詳)為晚明嘉興名士黃洪憲子媳沈紉蘭的從妹,字柔卿,通文史、音律,早寡,禮佛隱居。

 詩人針對牛郎織女相會這一傳說,將天上與人間進行對比。牛郎織女雖然一年才能一會,但這是定期的、延續的,因而充滿期待與希望;而人間除了相見永無期的死別,還有一去經年杳無音信的生離,令人絕望。「猶勝人間長別多」,表達了詩人對人間夫妻長期別離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清代女詩人眾多,她們從女性的角度看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其詠七夕詩中有著獨特的感受。

江蘇鎮江有個王氏女,14歲那年的七夕,她作了一首詩:「四海煙沉望下方,笑他痴女忒荒唐。小仙果有無窮巧,如何一歲一見郎。」從詩中可以看出,這個少女並不相信「乞巧」,而是借用織女之口寫詩,意境清新而又不落前人窠臼。

 清代女詞人顧太清的《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感嘆人間願望難於如願: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欄干斜轉玉繩低,問乞得、天機多少?   

   閨中女伴、天邊佳會,多事紛紛祈禱。神仙之說本虛無,便是有、也應年老。

 顧太清(公元1799—1876年)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太清多才多藝,且一生寫作不輟,她的文學創作涉及詩、詞、小說、繪畫,尤以詞名重士林。晚年以道號「雲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語。

此詞作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太清三十九歲。

 這是一首題畫詞,畫為雲林所繪《閏七夕聯吟圖》的仕女圖。

 七夕聯吟是畫的主題,所以詞人從七夕寫起。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佳期,銀河的鵲橋架起來了。因為作畫之時時逢閏七月,有了兩個佳期,橋也再次「重駕」,而人間也有了兩次乞巧活動,女子們希望乞得終生幸福,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的機會也有兩次。詞人問,她們在斗轉星移,星光也在移動的夜晚,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機,詞人對此提出了疑問。因為年年有七巧節,也年年有乞巧活動,但婦女們也未必總是幸福,原因是世間總是「多事紛紛」。神話故事本來「虛無」,「便是有」,牛郎織女「也應年老」了。詞人對於男女婚姻愛情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但又做出疑惑的結論,這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這幅仕女圖,主在表現女性美,其中也包括了畫中她們所表現出來的內心美。詞人舍棄了歷來對於這種美的歌頌,而別出機杼地引導出了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命題,即美麗的願望,在人間常常是難以如願的。它啟發人思考,同時也深化了詞的思想主題。

 清代女僧德容的《七夕》,留心的是牛女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

 德容(生卒年不詳),明末清初江南女僧。俗姓朱,名又貞。家世書香仕宦,事親盡孝。年十五,適同縣張我朴,唱酬甚洽。張為科場所累,全家發遣。德容寫四言長詩,記敘冤情,吁請捐軀代姑舅,未允。遂於遠地邊塞流放之地出家。工詩能文,尤長七言,詩風委婉含蓄,深沉悲涼。著有《璇閨詩》、《猗蘭幽恨》、《歸雲》等集。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一首。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七夕佳節,詩人獨自一人在樓台,不免感到憂傷和哀愁。在此純粹的婦女風俗節日來臨之際,牽牛織女的團聚,別人感到歡喜,而詩人卻想到短暫相聚之後的別離,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麼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聚,而是團聚之後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的特殊遭遇有關。

 同樣寫天上人間對比,清代女詩人歸懋儀的《七夕和韻》其二則別出手眼:

 銀河悵望兩相憐,

 只隔形骸不隔緣。

 對面恍同千里遠,

人間卻又羨天仙。

 歸懋儀(生卒年不詳),字佩珊,號虞山女史,是清代中期性靈派重要女詩人,袁枚的女弟子。她一生筆耕不輟,留下大量的詩篇,有《綉余小草》、《綉余續草》等詩集傳世。是清代閨閣詩人的典型代表。其詩藝術特點鮮明,才情縱橫,為人稱道,著名詩人趙翼以「女中青蓮」譽之。

 在這位著名的隨園女弟子看來,牛郎織女之間雖然隔著銀河,但心靈是相通的,而人世間的夫妻,有多少是朝夕廝守卻咫尺千里!相較之下,天仙之間的情緣真實令人羨慕。「對面恍同千里遠」,道得此語,詩人也許是傷心人別有懷抱吧!

 清代浙江秀水縣的才女黃箴,著有《文韻閣詩集》,她也寫過一首《七夕》:

造化玄機卻總才,

名花終古少常開。

 阿依不乞天孫巧,

但願年年送拙來。

 詩人說,因為上天都忌妒有才的女子,因而自古以來才女大多薄命。詩人別出心裁地寫出了自己偏不向天孫(織女)乞巧,而要求乞拙的想法,這實際是對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控訴和鞭撻。

 清代女詩人姚淑的《七夕》詩,隱含著對女性命運的感喟:

 徘徊雲漢間,終古織機杼。

 一年不得息,此夕渡河去。

 姚淑(生卒年不詳),字仲淑,別號鍾山秀才。她性頗明慧,善丹青,工蘭竹,得北宋人筆意,每當提筆作畫,有婢侍墨於旁,用墨之濃淡,恰到好處。其夫李長祥有詩贊雲:「別有香在口,莫謂胭脂墨,數筆成嬌姿,艷麗不可得。」著有《鍾山秀才海棠居集》。

 一句「一年不得息」,表面上是同情織女,實則是借織女來自嘆,訴說的是絕大多數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操勞不已的辛酸。而「終古」二字,則隱隱指向數千年女性不變的命運。無盡感喟,盡在言中。

 清代女詩人吳綃的《七夕》,抒發了對丈夫回歸的期望:

 星光歷歷漢悠悠,

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

便疑天上有離愁。

 梁清謫去誰相伴,

子晉歸來合公游。

 惟有月娥應最妒,

一輪風露不勝秋。

 吳綃(生卒年不詳),明末清初女詩人,字素公,號水仙,常熟進士巡道許瑤之妻。著有《嘯雪庵詩鈔》及《嘯雪庵詩余》。其詩詞風格多清麗,部分詩文頗有陽剛之氣。

吳綃因丈夫許瑤「多內寵」,心境有異,遇七夕節,故偏多感觸。首聯即寫自己七夕獨倚閣樓遙望雙星相會,而內心無比惆悵。頷聯乃流水對,下句承接上句意。因為人間多別恨,於是懷疑天上神仙亦有離愁,顯然詩人是有所感觸的。頸聯的「梁清」即梁玉清,織女的侍女,這里指其夫許瑤所寵的歌姬,詩人認為這些被逐的歌姬也值得同情。子晉,即王子晉,又稱王子喬,善吹簫,能引鳳,另一人蕭史亦能以簫聲引鳳,其後與春秋秦穆公之女弄玉各自乘赤龍與紫鳳飛升而去。吳綃亦期望丈夫回心轉意,方能「合共游」,詩意明顯。尾聯寫嫦娥嫉妒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故遍灑風露寒氣襲人。實則表達對美好愛情的嚮往。

⑩ 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

五代: 毛文錫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返友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漏和槐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譯文: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注釋: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chán)光鵲影伯勞飛。

七夕句:用牛郎織女的故事。光鵲影:月亮之光,鵲橋之影。伯勞:鳥名,又名鵙。

每恨蟪(huì)蛄(gū)憐婺(wù)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蟪蛄:蟬的一種,吻長,黃綠色,夏秋能鳴。婺女:又稱「女宿」,星名,二十八宿之一。鴛機:織錦機。

賞析:

這首詞用牛郎與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含蓄地寫了一對年輕男女的幽會,時機難得,兩情依依。並對「蟪蛄」、「婺女」這類的自然現象加以人格化,表現了女子妒人多歡而己少歡的幽恨。全詞流暢深沉,含蓄耐思。《栩庄漫記》評此詞「意淺辭庸,味如嚼蠟」,似不允當。

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2

原文:

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宋代:趙以夫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譯文: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佳人的心事有誰能夠知曉呢!與他相逢的初次是在自己的小紅樓一次宴會,那是個天涼暑退、夜色沉沉的難忘之夜。竹韻荷風,多麼美麗,幽僻的場所,二人初通情愛之後的再度相逢。短暫相會很快過去了,就像空中飄浮的雲彩,霎那間消逝得無影無蹤,一去而不復返了。

錦箋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淚珠滴落,濕潤了精美的信箋;小樓中仍然彌漫著珠飾的香氣。然住事如過眼煙雲,舊情終難以續,苦苦思戀的結果呢,卻不過是徒增煩惱而已。牛郎織女銀河相阻,尚有每年七夕鵲橋相會,可是自己卻與情人永無相見之日。

注釋:

翠綃(xiāo)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竹邊荷外再相逢,又還是、浮雲飛去。

鵲橋仙:詞牌名。富沙:地名,即古建甌縣城,為詞人任職所在之地。翠綃:疏而輕軟的碧綠色的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

錦箋(jiān)尚濕,珠香未歇,空惹閑愁千縷棚早。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錦箋:精緻華美的信紙。珠:珍珠鑲嵌的首飾,是「再相逢」時的贈物。歇:消散。

賞析:

這首詞是為友人寫的傷離之作,抒寫作者對歌伶樂伎及其所代表的那個社會階層不幸女性們的深切同情。全詞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構緊密,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翠綃心事,紅樓歡宴,深夜沉沉無暑」是說在初秋日,天涼暑退,夜色沉沉。在她的小樓中,在七夕的宴席上,她偷偷地贈給他一條碧色的絲巾,表述她內心的情意。依內容次序,三句應當逆讀,詞中這樣安排,即使句子頓挫有味,亦能突出「翠綃」一語。翠綃是疏而輕軟的碧綠色的絲巾,古代女子多以饋贈情人。翠綃傳情,故夜宴亦倍添歡樂,天氣也彷彿格外清爽。總之,那天晚上他沉浸在歡樂與幸福之中,一切都完整地、甜蜜地保留在他心上。「歡宴」二字,寫場面、氣氛,烘托出戀人,當時的歡樂與幸福。「歡宴」與「翠綃」句對照,說明:她在「歡宴」的大庭廣眾之中偷偷贈物傳情,她愛得是那樣深,那樣急切,簡直有點忘乎所以。這一句寥寥數字勾勒出情事的美好:節日、時間、地點、天氣到人物,無不美好,讓人難以忘懷。

「竹邊荷外再相逢」句則是說這是暗通情愫之後的一次幽會,地點在荷塘附近的叢竹旁邊。前者席上初逢,只能借物傳情,這回則可以盡情地互訴衷曲了。但是,作者的筆峰一轉,傳達的情意變了。如果說前一句是美好的幸福,這一句則是美好的惆悵,因為在苦苦盼望之後的相會是那麼匆匆逝去,就像「碧雲飛去」一樣,不能不令人無奈、愁苦。這兩句對往昔的回憶,自然引出下片的千縷閑愁,萬種情思。

「錦箋」二句,睹物懷人,嘆惋無盡。錦箋,精緻華美的信紙,是她捎來的信箋。珠,珍珠鑲嵌的首飾,是「再相逢」時的贈物。二句寫歡聚已逝只能面對她情意綿綿的信和尚帶余香的贈物空自追念,低回不已。一「尚」、一「未」,寫記憶猶新,前情在目,上承情事,下啟愁懷。錦箋墨跡未乾,珠飾還散發著她的.香氣,而往事浮雲,舊情難續。萬種愁懷,由「空惹」一句道出。說「空惹」,或許是由於信物尚存,難成眷屬;或許是由於舊情未泯,人已杳然。總之,這在封建社會是常見的愛情的悲劇。悲劇已成,「錦箋」「珠香」,於事無補:「閑愁千縷」,也是自尋煩惱罷了。但是,惹出「閑愁千縷」的,不僅是她的所贈,還有七夕這個敏感的夜晚以及跟它有關的神話傳說。

韓鄂《歲華記麗》卷三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古人七夕詞,無不提到牛郎織女,感慨他們一年才一見的刻骨相思,但秦觀卻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有新意也有深意。趙以夫此詞也是更進一步地寫,認為自已和情人還不如牛郎織女,他們尚能一年一見,而自己和情人的再見卻杳杳無期。

總之,上片寫歡情,下片寫離恨,中間用「又還」句過渡,鋪排得體,結構緊密。上下互相映襯,中心十分突出。全詞筆淡而情濃,是篇較有特色的作品。

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3

原文:

七夕

宋代:楊朴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譯文: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不明白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是怎麼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綉雲霞。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綉、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己經很多了。

注釋: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yāo)織女弄金梭(suō)。

牽牛:星名,在銀河之西,俗稱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黃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頭角、感之形,名之牽牛。若何:怎麼樣。織女,在銀河東,織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織女。織女傳說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孫,會紡織,韓愈待「天孫為織雲錦裳」。金梭:梭子的美稱。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年年」句:因織女會紡織,古代女子便於七夕焚香陳瓜果,祝賀她夫婦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間有穿七孔針之戲。乞與,賜給。不道:沒有科到。

賞析: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朴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端,別出新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前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麼主意,是怎麼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來織滿天的錦綉雲霞。這里的「須」字,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作這一切。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很多人把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未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這兩句為詩的末聯所發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己多」。這兩句是說: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綉、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己經是很多了,多得有點可怕。詩人在這里並非是在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來了一個大轉彎,詩人此時想起的不僅僅是人間創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有巧取牽奪,互相傾軋,以及繁復、雜多而又絞盡腦汁的勾心鬥角。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於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這種新的含義,不無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寬了詩思的領域,這就便詩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處開掘,一使詩具有了橫空出世、奇崛詭辯之美。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勾心鬥角的時候,要邀織女來已無意義。從四句詩的整體和詩情的深入來看,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表現得很是恰當、巧妙、深刻。

楊朴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朴實,就使詩思凝重、洗練,富有趣味。

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4

原文:

他鄉七夕

唐代: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譯文: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身在他鄉恰逢乞巧,看著所住途中旅店心中羈旅愁緒更甚。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遠離故土,不見妻子月下穿針,心中空空只余孤寂,懷念家鄉。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微風拂過帶走盛夏的炎熱,新月當空,初秋已快來臨。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是誰在忍著心中愁痛偷偷的看著銀河?就是那遙遠天際的牽牛星。

注釋: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jī)愁。

七夕:為七月初七,民間的乞巧節。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xù)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緒風:微小的風。

誰忍窺(kuī)河漢,迢迢問鬥牛。

河漢:為天上的銀河。迢迢:形容遙遠的意思。鬥牛:星名。牽牛星。

賞析:

在異地他鄉適逢七夕佳節,更增加旅人的思鄉思親的情懷。可是遠離家鄉,看不見妻子在月下穿針乞巧,對月懷人,詩人生起無限羈旅窮愁、去國懷鄉之感。孟浩然詩歌大膽抒發個人的理想願望,給開元詩風注入了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

七夕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5

原文:

菩薩蠻·七夕

宋代:陳師道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譯文: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七夕佳節烏鵲、飛燕紛紛前來架橋,被銀河阻隔的牛郎織女一年才能再相見。急雨沖刷著織女所乘之車,天旋銀河斜。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雖然相隔遙遠仍能遙遙相望。不似人世間,回頭望去只有巍巍群山。

注釋: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yíng)盈一水經年見。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

烏鵲:喜鵲。盈盈:形容清澈。天回:天旋,天轉。

離愁千載上,相遠長相望。終不似人間,回頭萬里山。

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這里指織女所乘之車。

賞析: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神話,《詩經·大東》就有了織女與牽牛兩星分居銀河兩旁的敘述。到《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輪廓。以後在《歲華紀麗》、《爾雅翼》及六朝梁殷芸《小說》(《月令廣義》引)等書中,關於這個神話的記載漸趨完整。到近代,流傳於民間的,更是豐富充實,積極健康,成為膾炙人口的一則古代神話。由於這個神話在諸書中一般是以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鵲橋相會,終究被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因此歷代文人經常借這個神話故事來抒發離愁,陳師道的這首《菩薩蠻·七夕》也並不例外。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

詞的上片寫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起句:「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是說平日牛郎織女在天河兩側,不得相見,「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烏鵲架橋,在天河相會。「東飛烏鵲西飛燕」,狀烏鵲和燕紛紛前來架橋的忙碌場景,這也是讓牛郎織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會聚首的唯一條件。經年不見,只能隔河對泣;此時相逢,相見自然恨晚。

「急雨洗香車,天回河漢斜」,襯託了兩人盼望見面的急切心情,也隱含了歷經劫難的艱苦歷程。香車,泛指古代貴族婦女的專車,梁孝元帝《車名詩》:「佳人坐椒屋,按膝對蘭薰,繞砌縈流水,邊梁圖畫雲,錦色懸殊眾,衣香遙出群。」這里指織女所乘之車。河漢,即天河,《廣志》:「天河曰銀漢,又曰銀河,亦曰天漢、天津、絳河、明河。」

下片以「離愁千載上」換頭,抒發天上「不似人間」的感喟。牛郎織女的悲劇,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千載悠悠,離愁綿綿。遠隔天一方,「相遠長相望」,這是何等的憾事。但是,「相遠」猶能「長相望」,「人間」卻「回頭萬里山」,連「長相望」亦不得,這種「終不似」就顯得越加沉痛了。得到這個結論以後,「回頭萬里山」,對坎坷不平的人間,一種夾雜著欽羨和惆悵的復雜心情不免油然而生。據《宋史》載,陳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平時常「終日不炊」,死後由友人「買棺斂之」。這首詞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織女的悲劇來襯寫人間無數悲劇的意思。

熱點內容
一朵朵的一的聲調 發布:2025-05-14 06:12:42 瀏覽:609
上海的白蘭花 發布:2025-05-14 06:04:43 瀏覽:595
洛陽櫻花 發布:2025-05-14 06:04:00 瀏覽:854
心裡的一朵浪花 發布:2025-05-14 06:03:14 瀏覽:502
犁頭尖盆栽 發布:2025-05-14 06:01:56 瀏覽:450
賣大型花卉 發布:2025-05-14 05:53:21 瀏覽:618
洛陽牡丹口腔 發布:2025-05-14 05:50:20 瀏覽:475
各種劍蘭花圖片 發布:2025-05-14 05:34:39 瀏覽:2
花門綠植 發布:2025-05-14 05:34:39 瀏覽:718
玫瑰花個性網 發布:2025-05-14 05:23:28 瀏覽: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