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潮州情人節

潮州情人節

發布時間: 2023-03-08 16:58:26

1.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潮汕地區的習俗——「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民間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一種成人禮,有15歲男女的家庭,要在舊歷七月初七乞巧節這一天,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

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1)潮州情人節擴展閱讀

出花園來源: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

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

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2. 唐宋以來傳統節日習俗及由來

春節的來歷:

史書記載最早的說法 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於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歷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

春節的食物:

咸年糕 :年糕又稱「魚籠」。舊時,過春節時蒸年糕,在石龍非常盛行。新春吃糕,寓意「年年勝舊,步步高升」之美意。過去,年糕體積的大小,是財富的象徵,年糕做得越大越厚,就寓意著這一家人的財富越多,所以大戶人家的年糕往往要蒸十幾個小時才熟。

石龍人製作的年糕有咸、甜兩種口味。咸、甜年糕的做法相同,只是在用料上有所區別。將大米、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洗磨漿壓平,即成干米漿,放在盆里備用。將少量紅糖加入已兌好的鹽水中攪拌均勻,沖入干米漿內,邊沖邊攪拌,防止粉漿結塊,然後加入花生油、臘肉粒、臘腸粒等攪勻。將藤籃洗凈,用香蕉葉均勻地鋪在藤籃裡面,再把剛才調好的粉漿倒入,用沸水蒸熟。

年糕蒸熟後,柔軟綿糯,較難切成塊,要靜置冷卻,使其變硬後,才可切成塊狀。吃時,將切片的年糕蒸軟或用油煎至兩面金黃即可。年糕色澤橙黃,形狀平整,軟滑、粘韌,咸中帶甜,煎後兩面微黃,吃起來更甘香可口。

糖環:古時稱「巨女」,原本是中原南遷過來的小食。糖環在東莞由其是石龍已經改麵粉為糯米粉。傳統的糖環,不用餅印,只搓成長條,捏作環形,吃時夠硬。糖環形狀,由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熄,糖環可以說是春節節慶食物中最有藝術感覺的了。

油角:聽說是笑口常開的意思。油角雖然叫油角,做法好似炸餃子。但油角的餡是甜的,還拌以椰絲、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實果攪碎而成,包在餃子皮里。與包餃子不同的是油角不用褶邊而是鎖邊,對折粘合後,用指甲沿邊一路輕捏成麻繩狀,然後適度煎炸即可食用。每家的油角不一樣,有的咬起來硬嘎嘎的聲聲作響,有的鬆脆爽爽,口感鮮香,前者是和面時沒有放雞蛋,後者不僅放了雞蛋還放了適量的豬油。

湯圓: 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中秋

中秋節的起源:

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極廣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後羿薄情,偷吃了他從王母娘娘那裡要來的不死之葯,於農歷八月十五之夜飛上天去,在月築室為宮,遂為月宮之神;後羿後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設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間與自己和兒女團聚,由此而衍生出後世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習俗。

民俗學家則認為,中秋節的原始基礎是源於先民對月亮的崇拜。到周朝時,對月亮的朝拜儀式開始歲時化,「中春晝……迎暑,中秋夜迎寒」。在漢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到唐宋時,中秋節已受到普遍的重視。

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難找到。直到南宋,周密所寫的《武林舊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餅中有「月餅」。是否就是中秋專用的節物,則不得而知。月餅明確地作為中秋節專用之物,並被賦予「團圓」、「和美」的美好意蘊,是在元代之後,「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宮史》載,每年農歷八月初一開始,「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

中秋食物:

吃月餅 :

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美食家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

吃鴨子:

我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節日。為了紀念以游村賣糖動員鄉親殺番鬼佬的賣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買餅子、殺鴨子,以此教育後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斗爭。

吃芋頭 :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吃田螺:

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南瓜 :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飲桂花酒 :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食藕盒子 :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制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元宵

元宵節來歷: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即有元夜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一天稱作"燈節"。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食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端午節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食物: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清明節

清明節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3. 潮汕元宵傳統習俗有哪些

1.吊喜燈(點燈籠)

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寓意添丁。元宵夜潮汕家家戶戶門口都點燈、吊燈。人們還要提燈籠、拿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接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2.賞燈

元宵夜是月圓夜,如果天晴月明,潮人的花燈與圓月相印成趣,賞心悅目。鎮、縣、市有搭燈棚做花燈展,鄉村神廟和宗祠掛起大燈籠、大花燈,小孩子提著買來或者自製的小燈籠,成群穿街過巷「營燈」,饒有喜慶。 自農歷十一日起,叫「起燈」(即「起丁」),當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鄉里宗祠掛花燈,被視為新生男孩的入族議式,並每晚抱著孩子去祠堂點燈, 接受鄉人祝賀,直到十八日收燈。

拓展資料: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天在潮汕,有各種具有潮汕特色的民俗活動。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當令,稱上元節,祈望天官賜福。潮汕各地元宵風俗活動內容大都有吊花燈,游花燈,舞獅,猜燈謎、吃湯丸等,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它有最濃厚的游樂色彩,故稱鬧元宵。[1]元宵節傾注著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氣息,煥發出現代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參考資料:網路—潮汕元宵節

4. 今天已經是情人節。。我人在深圳,女朋友在潮州。我不能陪她過。我能做點的是什麼。請各位朋友指點。。。

你女朋友那邊你有朋友嗎?如果有的話叫你朋友幫你給她送個花,我相信她會很驚喜的。如果沒朋友那就快遞過去也不錯,一定很驚喜。

5. 「英仙座」流星雨七夕將迎極大值,哪些地區可以肉眼看到

在前幾天的時候小編的男朋友就和自己發微信說要不要一起看流星雨,當時小編還感覺挺意外的,說真的,流星雨這種東西小編從小到大都沒有見過,最近的也有一隻流星雨七夕將會盛大來襲,這也是很多情侶可以一起浪漫一下的一個地方小編,今天讓也和大家介紹一下,這一次英仙座流星雨的一些詳細事情。

七夕節和流星雨更配哦。

說到這里呢,馬上迎來的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的情人節,它代表著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而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也是十分感人,所以這一天就是像愛人表達愛情的一個日子,其實在古希臘神話之中英雄珀爾修斯與妻子一起飛上天空的時候,說話生的兩個星座就是英仙座和仙女座,所以他們兩個也是情侶星座,這一次一個情侶星座之中的流星雨也是十分浪漫。

去看流星雨的情侶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首先呢,如果大家想去看流星雨的話就一定要選好一個地方,避免流星雨看不到還等了,半夜心情也變得不是很好,另外呢,現在也正弘秋季晚上的溫度也是特別的冷,如果不想在外面露營的話,也可以選擇在一個時間段去往想去的地方看流星雨當然啦,看不看得到是兩說一種浪漫的感覺還是要有的。

小編在這里也建議大家一定要爭取另一半的同意不要自己想去看,然後硬拉的去本身有很多人是對這種東西沒有興趣的,一定要兩個人弄的興趣一致,那真的不太好了,所以要尊重彼此的想法,如果不想去的話,那你可以選擇一些其他的活動也是很不錯的。

6. 潮汕人節日習俗——可寫服飾.飲食.起居。

潮人過年

除夕前幾天大掃除清潔,除夕或提前一兩天,家裡各戶貼新年對聯,備好各類食物,魚、肉,家禽以鵝、鴨為主--傳統的弄成鹵味(小部分地區弄白煮),做一些粿食(飯粿、甜粿、蘿卜糕之類),准備很多大桔、潮州柑(主要用於親友拜年時交換福運)、橄欖、糖果、瓜子、開心果、花生。除夕夜,一家人圍在一桌吃團圓飯(年夜飯)。除夕夜開始就可以打電話給親友拜年了。
正月初一、二、三,早上拜祖先。
這幾天親友間串串門拜年,交換大桔、潮州柑(意為大吉、祝福交換),坐談,游戲。遠門的親友相互電話拜年、問候。已婚的長輩給未婚晚輩包壓歲錢紅包祝福,已婚青壯年包壓歲錢紅包祝福紅老年長輩,夫妻之間也有互包紅包給對方相互祝福的。
正月初五拜神。
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中國情人節)拜神、點花燈、舞燈龍,祝福情人。潮汕本土的,不少鄉間村落在正月十五前後游神(不同村落可能拜不同的神)賽會,放鞭炮,社劇(潮劇)、歌舞,比較熱鬧,拜媽祖求平安,請糖獅(糖、花生、白芝麻鑄成的獅子)大探(大賺)、拜關公求財。

過完正月十五才算過了年,就專心轉入工作、生意了。
潮人的這些過春節傳統,體現親友間的美好祝願,孝道、尊老愛幼、夫妻和睦恩愛。不過有一半(2千幾萬)潮人並非在家鄉本土過年的,很多過年就過得簡約些了。

潮汕人民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後,便開始忙碌准備過新年。家家戶戶對屋裡屋外進行大掃除、重新布置、裝修;蒸制紅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購買年貨、新衣;理發、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鳥」,購買祭祀物品。吃過午飯後,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貼春聯,掛燈籠,貼照壁符。是晚設爐於廳,全家人圍著爐子吃團圓飯。一家人不論平時分散在多遠的地方,都必須趕回家來團聚。「圍爐」後,長輩要給小輩們發「壓歲錢」,能掙錢的小輩也要給長輩送紅包,稱為「壓腰兜」。這一天不能吵鬧,不能打壞盤、碗等器物,若打壞了說諸如「擊開嘴,大富貴」等吉利的話來彌補過失,象徵著全家一年自始至終圓圓滿滿。家中的水缸要裝滿水、米缸要裝滿米,以 象徵「年年有餘」。是夜燈火通宵,家家戶戶合家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

農歷正月初一為歲之首,稱「春節」,古稱「元旦」,俗稱「過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穿新裝,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時要用素食作供,因為據說此日彌勒佛坐位,故用齋餐。此種習俗流傳很久,清順治《潮州府志》雲:「元日,祭用齋。」清乾隆《普寧縣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韌二把祖先用葷。」接著全家入親親熱熱、和和氣氣吃早飯,下輩向長輩祝福,長輩給下輩寄以期望。吃過早飯後,父母就攜帶兒女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與吉同音,用諧音會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帶多少大桔沒多大關系,但一定要偶數,不能奇數。而主人家的茶幾也總要放著一盤紅綠相間的大桔、擯榔(今用橄欖代),另加糖果,迎賓敬客。關於潮汕用擯榔的風俗,府志、縣志都有詳細記載,清乾隆《潮州府志》雲:「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因擯榔和賓郎同音,含有賓客的意思,所以「擯榔大桔」諧音便成為「賓臨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換吉祥的一種禮節。客人進門時,相互說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主人要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還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並互換大吉,還要互送小孩「利市」(紅包)。接著主人備酒設宴款待客人,俗謂之賀正。清嘉慶《澄海縣志入「各設酒看相邀飲。諺雲『正月酒,家家有』」。

春節是聖日,因此在潮汕有許多禁忌,如不要掃地、不要洗衣服,怕錢銀失去;不要在用膳時使用長短筷,否則過渡時就會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飯湯,否則出門會遇上天下雨;不許說壞話、罵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罵乙家孩子,甲家家長要拿一對大桔上門道歉,祝願人家逢凶化吉

潮汕人春節游神賽會風俗: 居住在廣東省最東端並與江西、福建交界的潮汕人,至今仍保留著祖國古代中原的民風民俗。其中,潮人歲末「酬神」和年初「游神」,是一項持續時間較長的民間風俗文化活動。潮汕有一句俗語:「游神正二月。」 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一民間開始「謝神」,就是酬謝神對人間「恩情」的「感恩」。這項活動一直持續到十二月二十四日。臘月二十四這個「年關」至正、二月,潮汕鄉村各鄉各里先後進行著各種「游神賽會」活動。所謂游神賽會,實際就是潮汕各鄉各里的民間狂歡節。臘月下旬至正、二月,各鄉村擇吉日(或固定時間)游神賽會。所游的神,既有城廊供奉的神,也有本地造出來並供奉在鄉里四個門頭的神,總之都屬儒釋道諸神。如「三山國王」、「媽祖」、「關爺」、「注生娘」、「大老爺」、「二老爺」、「三老爺」、「龍尾爺」、「城隍老爺」等。游神是潮汕神文化活動最有特色者,是潮汕地區極為典型的和諧文化活動。

7. 網上訂購送花收費和范圍

之前發現有一個roseplans玫瑰計劃的,他們家情人節不漲價,但是要提前預定,以時間價值換取實物價值,對於情侶來說蠻有意思的

8. 元宵,才是專屬中國的情人節,為何

物道君語:

正月初三,我們剛剛度過西方的情人節。其實中國情人節,是在正月十五。餘光中說:「我們的情人節是元宵節。我們的詩詞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多麼浪漫!」


/

中國人最美的相遇,大抵都在元宵這天。

依稀記得《大明宮詞》元宵那天,太平偷溜出宮,她說:「我到十四歲才知道長安城是什麼樣子」。

那夜元夕,花燈如星煙火如夢,歡騰在漫天花火中,太平看花了眼,一回頭便與一同出宮的韋姐姐走散了。

古時,相戀難,見面難,時間把思念釀得綿長。如今雖然見面容易,可上元燈節,一年一次,相見不同平日。

我們去年未能相見,今年難得重逢,就別去抱怨三秋思念之苦,也別惆悵明日的離愁。好好見面,慢慢相逢,盡興到更闌人散,把歡聲笑語都留下。

人月兩圓,希望這次的見面:

我們笑眼凝望,話題不斷,花燈在手上,右手牽著你瞎逛。

惟願這燈火永遠璀璨,這個世界我們約好一起逛。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9. 七夕的民間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物風俗,主要有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儲七夕水等風俗活動。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節俗在上古時代就有了。漢代統一全國後,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為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開始普及。此後七夕的風俗漸出現於文獻上記載。
漢朝的七月初七這天,宮娥彩女們會拿著絲線進行穿針孔比賽,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到了唐朝,女人們會在七夕這天夜晚到庭院捕捉蜘蛛,第二天會根據蜘蛛織絲的多少,來斷定是否得到智巧。隨著時代的發展,乞巧的形式又逐漸演變成了投針驗巧、蘭夜鬥巧、曬書曬衣、拜織女等多種七夕節習俗。

熱點內容
茶花網名 發布:2025-05-16 08:13:45 瀏覽:387
朱紅雪櫻花 發布:2025-05-16 08:12:58 瀏覽:981
御庭蘭花眼霜 發布:2025-05-16 08:09:02 瀏覽:344
七夕皮圖片 發布:2025-05-16 08:08:03 瀏覽:323
大連綠植公司 發布:2025-05-16 07:37:28 瀏覽:804
怎麼折一朵 發布:2025-05-16 07:32:16 瀏覽:494
綠植哪裡能買 發布:2025-05-16 07:24:26 瀏覽:867
玫瑰花15朵的意義 發布:2025-05-16 07:15:26 瀏覽:128
櫻花明媚 發布:2025-05-16 07:12:52 瀏覽:30
日本櫻花A 發布:2025-05-16 07:02:08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