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端七夕節

端七夕節

發布時間: 2023-03-07 19:53:19

A. 端午節和七夕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他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在這天吃粽子,舉行賽龍舟等活動。
七夕節是牛郎織女人見相會的日子,據說在這一天,女性可以向天上的織女乞巧。

B. 七夕節的來源及習俗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1、七夕節的起源
(1)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2)「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3)「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2、七夕節的傳說。
(1)說到七夕節,始終都繞不開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傳說——「牛郎織女」,這是一個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也是我國的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在這里就不多加敘述。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3、七夕節的習俗:
古人在「七夕」時有許多民俗活動。南北朝時就有所謂「七夕節」,優伶扮演《鵲橋仙》戲曲,進時新果品,市井兒童手執荷葉,歡呼雀躍。唐時在七夕夜登高樓危樹,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宋時以七夕為「女兒節」,婦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禱告,根據所看到的迷濛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稱七夕為「七巧節」,當夜的花樣更多。最常見的是在庭中擺設香案,盛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後一口氣在朦朧月色中以絲線連穿7個針孔。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不是單純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選擇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紅豆。紅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講,北方最講的還是中國結。
(1)穿針乞巧。乞巧的方法多種多樣,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陽曬,曬出一層白皮,端進來讓女孩子在裡面放針,看大家誰擺的針最好看,誰就是巧女。如果沒有擺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這種乞巧活動。還有一種就是用線去穿七孔針,一根線穿過去,難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經常綉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顫抖。還有九尾針,如果穿過去你就是最心靈手巧的姑娘。光針就有各種各樣的乞巧形式。
(2)種生。特別注重乞巧的還有女孩子種生乞巧。就是用一個紙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這一天就要栽上綠豆、小豆。種生乞巧,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僅會穿針引線,會做活,而且農活一樣能做,是生活當中必備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種本領。
(3)牛郎會織女。七月被稱之為「藍月」,七月的夜晚被稱之為藍夜,這天的習俗就是牛郎會織女。
(4)男生乞文,女生乞巧。有一種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時間看蛛網結得怎樣。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現在也有人玩。還有一種下雨了,有雲彩了,就觀雲乞巧,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這些雲彩像什麼。如果仔細望天空,有的雲彩像動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寶物,有的像飾物,誰看到什麼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壓壓的,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風調雨順,寓意著五穀豐登。下雨接水,用這種水洗臉、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4、七夕節的原意是婦女通過穿針乞巧來表達人們對手藝的渴望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而現在,他們不再局限於為了婚姻學習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自由獨立的生活。其實不管是七夕節還是情人節,每個女性依舊憧憬著幸福的生活。

C. 七夕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共有21種主要風俗,具體如下:

七夕乞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拜七娘媽,種生求子;

儲七夕水,為牛慶生,曬書曬衣,拜織女,拜魁星;

七姐誕,香橋會,迎仙,染指甲,接露水;

穿花衣,聽悄悄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結扎巧姑,玩磨喝樂。

這21種主要風俗的詳細介紹:

1、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2、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3、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

4、拜七娘媽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5、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6、儲七夕水

「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

7、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8、曬書曬衣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9、拜織女

七夕之夜,少女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像織女星許願。

10、拜魁星

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11、七姐誕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

12、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13、迎仙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14、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15、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6、穿花衣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17、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18、結紅頭繩

結紅頭繩,七夕風俗之一,據說如果家裡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

19、姑娘洗發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讓女性年輕美麗,而且還可讓未婚的女子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20、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21、玩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開封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D. 七夕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七夕是漢族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姐誕、女兒節等,舉辦時間為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相傳這一天是七姐誕,因為在七月七日祭拜「七姐」而得名,拜七姐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之一,經過歷史的發展,七夕節也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傳說。

E.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七夕節相信大家都不算陌生,畢竟這個節日很多人都是比較重視的,特別是情侶在這一天會互贈禮物和鮮花來表達愛意,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七夕節是什麼節日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1

七夕是什麼節日啊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七夕節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稱,這么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亂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的起源可以說比較雜亂,但普遍認為最早是來自於漢代的《西京雜記》,因為其中有相關的句子記載,如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而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但是根據民間神話故事來追溯,那麼又可以到數千年前,紡織業的興盛與發展,但不管起源如何,七夕節仍是我國最著名的傳統節日之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2

七夕節和情人節一樣嗎

七夕節和情人節不一樣。二者雖同為情人節,但時間是不同的,二月十四日情人節為西方的節日,因此是按照公歷時期來過的。而七夕情人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按照農歷來過的,為農歷的七月初七。西方的情人節自然是按照西方的習俗來過的,紅酒、玫瑰花、巧克力,具有西方的浪漫七夕。而中國的情人節是按照中國的傳統來過的,穿針引線、拜織女、吃巧果等。

不過談起七夕節和情人節一樣嗎,二者也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那就是都是情侶們表達愛意的節日。一起度過浪漫的一天,並且互送禮物。想讓兩個人的感情越來越好,禮物是不能缺少的。

七夕節和情人節有什麼不同

1、受眾不同。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只在國內慶祝,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節日,起源於基 督教,本來只在歐美各國慶祝,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情侶們共同慶祝的日子。

2、時間不同

七夕節按陰歷計算,在每年陰歷的七月初七。

情人節按公歷計算,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

3、來源不同。

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討厭天宮枯燥的生活,私下凡間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日子。此事惹怒了天帝,他捉回織女,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見面。

二人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在那一天,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而見面的七月七日,也就成為中國的情人節。

情人節源自瓦倫丁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 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和基督 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後來,基 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

F. 七夕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意義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

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的記載見於《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經歷史發展,牛郎織女天文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美麗傳說,以及民間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祈禱姻緣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七夕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6)端七夕節擴展閱讀:

關於七夕節的詩詞:

1、《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3、《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4、《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5、《七夕》(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6、《七夕》(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夕節

熱點內容
漫爛海棠樹 發布:2025-09-12 07:35:00 瀏覽:211
玫瑰花茶敷臉 發布:2025-09-12 07:34:19 瀏覽:967
綠植銷售方案 發布:2025-09-12 07:24:40 瀏覽:105
甜蜜蜜mv情人節版 發布:2025-09-12 07:15:30 瀏覽:137
青花花卉紋蝶 發布:2025-09-12 07:15:29 瀏覽:567
一朵尿不濕價格 發布:2025-09-12 07:12:25 瀏覽:738
好用的玫瑰水 發布:2025-09-12 07:12:17 瀏覽:727
茶擺件綠植 發布:2025-09-12 07:10:51 瀏覽:728
紅玫瑰白玫瑰歌曲 發布:2025-09-12 06:57:36 瀏覽:635
幼兒園綠植通知 發布:2025-09-12 06:45:16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