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扭曲
A.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應叫「中國女兒節」相傳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很多人已經把七夕當成了「中國情人節」。2012年8月22日,知名民俗學家、專家齊守成在接受遼寧晚報記者吳雙采訪時表示,將七夕節當成「中國情人節」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誤讀。
齊守成介紹,「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最早起源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如果真要將七夕節賦予一種通俗的叫法兒,應該是「中國女兒節」。齊守成解釋,在歷史上「七夕」節這一天,未出門的姑娘們一定要手綁綵線,乞求未來像天上的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因此,「七夕節」是古代女孩最重視的節日。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心靈手巧。
七夕節被誤為「情人節」
之所以當今社會將七夕節誤讀為「情人節」,可能是源於牛郎織女的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
事實上,「中國情人節」確實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即「上元節」。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婦女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拋頭露面是不守禮節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才能出門逛燈會,少男少女這一天才能互相會面,傾訴愛慕之情。所以,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
很多商家將七夕節當成情人節進行商業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節當成情人節來過,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傳統節日的保護,而且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扭曲了。「包括媒體都應該多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如何過傳統節日有個正確的引導。七夕節之所以能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是因為它是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東西丟了。」 [1]
B. 七夕節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七夕來節的真正含義是情人自節和少女節,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在七夕節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姐誕,又稱七娘會、七娘媽誕等。七姐(織女星)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其誕辰。
C.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1
【七夕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
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荊楚歲時記》一書中描述此俗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更為有趣的是,由於魏晉文化的繁榮,此時的登樓曬衣改為了登樓曬書。
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和盛況遠遠超過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特別是吟詠七夕的詩篇更比比皆是,僅全唐詩中就有僅千首。比如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祖詠同題詩亦雲:「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明清時期,七夕做為最重要的民間年節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於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
【別稱匯總】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牛郎織女(刻紙)一
牛郎織女(刻紙)一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2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農歷七月七日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一年一度天河相會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開始於漢代。因此,七夕節的形成也在漢代,當時就有「穿七孔針」、「以瓜果祭牽牛織女」、「登樓曝衣」的習俗。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從戀愛進而結婚、分離,到每年只能相會一天。傳說逐漸完整,由於情節感人,因此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只是每個地方流傳的情節略有不同。
以下是在台灣流傳的故事: 古時候,天上的主宰玉皇大帝的第七位公主叫做織女,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有一美男神叫做牛郎,由於勤於牧牛耕種,因此玉帝就把織女許配給他。但是沒想到兩人卻因為愛情繾綣而漸漸廢馳了工作,玉帝非常擔憂,就命令喜鵲(現為吉祥的象徵)轉告二人,每隔七天才允許二人相聚一次,其餘日子都要工作。但是這只喜鵲粗心大意,竟把命令傳錯了,說是每天都可以相聚一次,因此二人還是過著恩愛的生活,終於把每天的工作廢馳了。玉帝聽到這個消息,十分生氣,就下令二人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聚一次,並用發簪在空中劃了一道境界,把二人隔離。這道境界就是天上的銀河。同時,為處罰喜鵲的失職,命令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要集合同類,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長橋,好讓牛郎與織女過橋相聚。每當二人相聚之時,互相傾訴一年來的思慕之情,不斷地淌著傷心的眼淚。因此,每年七月七日的晚上,空中常常會下著毛毛細雨。
另外七夕也是「註生娘娘」及「七娘媽」的誕辰。「註生娘娘」陳靖姑,又稱「臨水夫人」,是福建蒲田縣臨水人。她之所以被人們奉祀為生育之神,是因為相傳她曾救了很多的產婦。據說:宋代蒲城有個叫徐清叟的人,他的媳婦懷胎十七個月,還沒有生產,有一天,一個婦人自稱姓陳專醫生產專程來拜訪他,吩咐他准備一間房間,房內的地板挖一個洞,把孕婦移到樓上,並且命令僕人拿著棍子在樓下看守。不久孕婦就生下一條大蛇,僕人看見立刻就把它打死,孕婦才得以平安。徐清叟很高興要送珠寶表示感謝,但是陳姓婦人卻不接受,只要求一條手帕就離開了。多年以後,徐清叟調任福州,在一座陳夫人廟裡面,發現了這條手帕,於是他就奏請朝廷,封贈神號。據說,福州的註生娘娘廟,有配祀三十六婆姐,也就是璘王所賜的三十六個宮女,本省祀奉註生娘娘,只配祀十二婆姐,是略數的。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3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典籍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二為《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神女,不可求死。」這些記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這幾句話描述了織女沒有織布,牽牛不拉車,顯然,此時描繪的織女星和牽牛星主要還是作為帶有農耕文明和家庭手工業文明的象徵的兩個星宿出現,並沒有出現傳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關系和相關情節,這時的織女與牽牛並沒有產生男女關系。後來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到了東漢時期,演繹成織女七夕渡鵲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橋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史記》里也有記載:「四星在危面,匏瓜。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天官星占日: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不與織女值者,陰陽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賦》里,才確定了牛郎織女的夫妻關系。而作為夫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大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遷。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由此可見,對牛郎織女二星的歌詠,從周末經春秋戰國,再由漢初至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流傳數百年間,才提到七月七日相會。而那時候的七月七日已經是規模不小的歲時節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剛開始時只是作為一個節令。從歷史文獻來看,七夕節起源時間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與星象、物候密切相關。
據說七夕的節日在戰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據明代羅頎《物源》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與所載時間相隔太遠,恐不足信。關於七夕乞巧風俗最早的記載當數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文中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中時,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愛連』。」 又載:「漢絲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於襟褸。」這兩條記載都可以說明,西漢初宮中過七月七日的盛況,而漢代這些風俗活動中都不見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由此可見,七夕並非是牛郎織女傳說所衍生出來的歲時節日。
關於七夕節的起源,我們可以從七夕風俗中去探尋。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星神,也就是對自然的崇拜。《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晉周處《風士記》:「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是視為穀物神,織女則傳說是天帝之女桑蠶神,穀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袛。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星宿。至於在七夕拜牽牛和織女二星,是因為兩星的運行七月顯得最為突出。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所以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記載:「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七數在民間表現為時間上的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完滿。因此,在七夕風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風俗,都是源於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豐收美滿之意。對時間的崇拜,也延伸到對生命的崇拜上。在七夕風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風俗。楊琳在研究七夕節的起源時,結合民俗學相關原理、結合類書、文人筆記、地方誌等相關記載資料,對七夕節的起源問題作了詳細的辨析:七夕節的成因在於「七在古代文化中是個具有生殖魔力的數目,古人將七月七日作為節日是崇拜七這個神秘之數的結果,其實質是對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而,在古代,很多女性為了提高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在七夕節這天往往會進行乞子的活動。
七夕節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與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結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時期,百姓長期處於戰亂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願望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於是便向傳說中的人物去乞求。此時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完善,並與七夕節相互融合,七夕節成為普遍的節日。除了乞巧的習俗外,七夕節在此期間還多了乞求富貴、長壽、生子的習俗,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也成了人們的情感寄託。由於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在封建社會又通常被視為繁衍後代的工具,生下男嬰因而成為女性為提高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為七夕節民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通過分別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和七夕節的探源可見,七夕節的起源主要來自古代人民對星辰、對自然以以及時間的崇拜,其起源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毫無關系的。但隨著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發展演變及其故事中傳達的人類情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融合交匯的。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4
解惑七夕
七夕應叫中國女兒節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節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很多人已經把七夕當成了「中國情人節」。2016年8月22日,知名民俗學家、專家齊守成在接受遼寧晚報記者吳雙采訪時表示,將七夕節當成「中國情人節」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誤讀。
齊守成介紹,「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最早起源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如果真要將七夕節賦予一種通俗的叫法兒,應該是「中國女兒節」。齊守成解釋,在歷史上「七夕」節這一天,未出門的姑娘們一定要手綁綵線,乞求未來像天上的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因此,「七夕節」是古代女孩最重視的節日。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就是女孩子們用綵線穿上綉針,比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心靈手巧。
七夕節被誤為情人節
之所以當今社會將七夕節誤讀為「情人節」,可能是源於牛郎織女的浪漫凄美的愛情故事。
事實上,「中國情人節」確實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即「上元節」。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焰火。「在古代,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婦女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拋頭露面是不守禮節的做法,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才能出門逛燈會,少男少女這一天才能互相會面,傾訴愛慕之情。所以,正月十五,才算是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很多商家將七夕節當成情人節進行商業炒作,很多青年人把七夕節當成情人節來過,這種做法不僅不利於傳統節日的保護,而且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扭曲了。「包括媒體都應該多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如何過傳統節日有個正確的引導。七夕節之所以能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是因為它是有中國特色的.節日。我們應該珍惜,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東西丟了。」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典故5
超越時空的美麗傳說「牛郎織女」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單身女性節
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也是一個提倡男女相親的節日。
民俗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節首先是單身女子的節日。
西北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趙魁夫認為,中國古代,七夕節應該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即使是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里執行的,後來流散到民間。」趙魁夫說,在西漢宮廷,宮女們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戀愛,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們在這一天展示刺綉、針線等手藝絕活。
趙魁夫告訴記者,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被加入了諸如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寫文章的內涵,比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曬書的片段。盡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從這個角度出發,趙魁夫認為,七夕節與西方的情人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古代絕對不允許婦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曖昧之情,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檯面上來講。」趙魁夫說,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七夕節只應該是未婚女子的節日,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意思。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儲冬愛也認為,七夕節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未婚女性的節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區確實存在著一批「單身女性」,而她們也確實是乞巧節的主體。但是,這批單身女性的性質有兩種,一種是結婚之後不滿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並終生「不落夫家」;另一種則是所謂的「自梳女」,這類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歲適婚時卻不滿封建包辦婚姻,而對外宣告終生不嫁,並從此搬入「姑婆屋」居住。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獨有的一個群體,她們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動來追求獨立自主的婚姻。
;D.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節日也被奉於了現代內涵你覺得可以採取哪些方式把七巧從傳
現在離「七夕節」還有半個多月,但搜索「七夕節」,有關它的話題已經在網上熱起來,而且,今年似乎比往年更熱。不但商家參與,連企業也盯住「七夕節」做文章,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好不熱鬧。
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被許多人稱為「中國情人節」。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國人矚目。原本沉寂的傳統節日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正逐漸加深對「七夕節」內涵的認知,中國式的過節方式趨於流行。
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或是「女兒節」,從「乞巧節」到現代「情人節」的引渡與轉化,不單單是傳統節日生搬硬套嫁接「情人節」,而是結合社會現實與普遍價值觀,體現著一種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思變與創新。這其中的關鍵詞就是愛情。愛情是一個永恆主題,在中國,一說到愛情,人們就會想到牛郎和織女一年一次的相聚,一生一世的愛戀。他們對愛情的忠貞、執著,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愛情觀和價值觀。千百年來,被人們無數次吟詠、歌贊,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為什麼人們對七夕飽含深情?為什麼人們對牛郎織女的愛情一直歌贊?因為,這是人追求美好情感之本能,誰不渴望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誰不想擁有一份甜甜蜜蜜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攝人心魄,直抵人心。這就是愛情的真諦和魅力,讓時間凝固成一泓清泉,滋潤我們最柔軟的心房,人生於是飽滿而精彩,閃耀幸福的光芒。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哪怕滄海變成桑田,這一追求永恆不變。
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愛情被一些人物質化、低俗化,甚至買賣化,愛的含義被顛覆、被扭曲。愛是什麼?人們在追索、在尋找,愛情遇到了危機。在這一背景下,以「七夕節」為載體,打造愛情文化,重塑現代人的愛情觀,就顯得意義非凡。如何通過「七夕節」這一現代載體,傳承古老節日蘊涵的美好愛情元素,使其重煥生機與活力?這是「七夕節」——「中國情人節」需要回答的問題。這不僅是對美好愛情的歌贊,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復興。
知名學者葛劍雄教授曾經提出,對於傳統節日應該「創造性轉化」。他認為,時過境遷,傳統節慶賴以延續的條件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傳統節慶的保守和創新可以並行不悖。「七夕節」應該通過「創造性改變」,傾力打造與現代社會價值觀融合的「中國情人節」,使農業社會中以「乞巧」為主的七夕,轉化成現代社會以「情」為主的節日,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濃情蜜意」,也蘊含了美好的親情、友情與鄉情,代表了中國人的愛情觀和價值觀。
可見,如果以「情」為文化紐帶,將「七夕」與「情」緊密結合,不僅擴充了「情」的內涵,更含有相思、親情、友情、鄉情的概念,賦予了「七夕」中國式「情」的內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水準,與中國上千年來的群居文化、家庭觀念相契合。這與 「西方情人節」只是注重未婚男女或情人之間的濃情蜜意,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可同日而語。
從這個意義而言,「七夕節」被熱炒,甚至被炒成「中國情人節」是好事。對於其中的商業元素,我們也不必擔憂。只要人們將「七夕節」當做「情人節」過,收獲愛、或者表達愛,就能讓傳統七夕在現代復興,並發揚光大。傳統節日如果沒人過,那才是真正的危機。
E. 前兩天剛跟女朋友分手,今天就遇到七夕節,我走到一個紅綠燈等紅燈時,一對情侶居然在我前面親熱!我頓時
你也說了七夕了,別人逮著機會就秀恩愛。正如你自己說的,有點無理取鬧,別人又不知道你失戀。你自己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你左右不了別人,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F. 是誰在抹黑和扭曲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從漢朝開始到明朝幾千年來一直是領先於世界,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是儒家還是滿清統治?
動輒曰毒害了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動輒曰吃人的程朱理學,把中國古人智慧的凝結完全一筆抹殺,中國文明的輝煌是怎麼創造的?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從何而來?為什麼現在缺乏基本的向心力,凝聚力?中國人自己在醜化自己方面真是不遺餘力!中國對自己歷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瘋狂醜化,全面抹黑的結果是徹底喪失了文化向心力,凝聚力,本來是一些普通的倫理道德,動輒扣上封建道德的帽子,封建思想的帽子。
西方對古希臘古羅馬是什麼態度,古希臘古羅馬有奴隸,有種種荒淫殘暴的現象,但西方人是否因此全面抹黑呢?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文明現在已經成了斷根文明,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要改變這種抹黑,要扭轉這種心理,首先必須弄清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原因是什麼,不能再讓中國傳統文化為滿清的罪惡統治背上黑鍋了。
魯迅那一代人,之所以要對中國文化進行如此激烈的批評乃至徹底否定,正是基於他們對中國近代落後原因的思考,基於他們對國人和社會所展現出種種醜陋猥瑣,卑怯麻木,愚昧冷酷的思考。
然而現在許多人採取的態度是裝傻,裝糊塗,矇混世人。對這個大問題完全繞過去,當作不存在一樣。一邊對滿清的統治歌功頌德,吹噓贊揚,另一邊高嚷著繼承傳統文化,什麼祭孔活動搞的不亦樂乎,《論語》《莊子》講得唾沫四濺,骨子裡依舊是那套苟且敷衍,瞞騙矇混的把戲。
魯迅曾經說「中國人向來不敢正視人生,只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人必須從此有記性,觀四向而聽八方,將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談全部掃除,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將無論是誰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
如果是真誠的繼承發揚中國文化,就必須對滿清的統治給予最嚴厲的批判,最徹底的否定,只有認識到滿清的統治才是導致中國近代醜陋的根本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那麼繼承中國文化,宣揚傳統文化才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的事情,也才能真正找回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沒有這個精神內核,宣揚所謂的傳統文化再多,本質上都等於為滿清的奴才文化禽獸文化張目,中國的文明也只能是斷根文明。
進一步說,不徹底清算滿清統治的危害,許多迷霧難以澄清,許多偏見難以扭轉!也只有徹底嚴厲批判滿清,才可能對民族文化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有真切的認識,否則就算想恢復民族文化,也多半誤入歧途!
有些人也說要宏揚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思想,怎麼宏揚呢?對上古時期的文化思想,包括孔子孟子莊子老子等在內的諸子百家推崇備至,而對中國宋朝明朝時期發展起來的諸多思想包括理學、心學在內,則全盤漠視,甚至徹底否定。
在這些人描繪的圖景中,中國的文化思想的黃金時期,頂峰時期是在春秋戰國,以後就是不斷倒退。而到了滿清所呈現的黑暗醜陋(這些人往往也同意批判滿清,當然這種批判更類似於撒嬌撓癢),則不過是這種倒退歷史趨勢延續的表現,而並非滿清自己的責任。
這種人表面上沒有對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全盤否定,甚至有時候還以竭力倡導者的面目出現,但這種觀點的實質是切斷了中國文化固有的血脈,看不到中國文化與思想在歷史長河不斷進化的過程,把滿清入關前的中國文化思想醜化成了不斷退化走向腐朽沒落,喪失生命力的東西。
這種看似尊崇中國文化,實則醜化中國文化的觀點,因為其所具有的迷惑性,帶來的危害可能更為巨大。
而這種觀點產生的根源,或者是因為無知而沒有充分認識滿清統治對中國文化的歪曲閹割到什麼地步,或者是有意識在為滿清統治者開脫罪責!其本質仍舊是在讓中國文化對滿清統治背黑鍋。
只有徹底清算滿清統治的罪惡,肅清滿清統治的遺毒,才能讓人們充分認識,中國文化與思想發展的頂峰與黃金時期,不在春秋戰國,而正在於一向被人詬病的宋明!宋朝與明朝發展起來的理學與心學體系是中國文化與思想發展一次巨大飛躍,是中國文明達到了新的高度,新的境界。中國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進化活力的文化,而不是某些心目中僵化倒退的文化。
我們現在就算要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也絕不能再倒退到幾千年前,在孔孟的水平重新來過,而只能在明朝的理學與心學已經達到的高度的基礎上,再進行繼承與發揚,把原先被滿清統治打斷的傳統再接續回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如果一味採取原教旨主義,復古主義,一味認為儒家典籍,或者其他中國文化典籍是越古越好,越古越正宗,那麼這種所謂復興傳統文化,其實質與滿清統治下興起的所謂「漢學」沒有任何本質區別!恰恰是戕害毀滅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一書中對清代興起的所謂漢學實質有精闢的分析
「宋代產生的理學,乃是漢唐文化消化以後的產物。伴隨著理學的行進,是整個民族思維水平的提高。在高水平的文化基礎上,人們考慮各種科學問題的起點也高。清朝漢學的興起,一方面是學術發展的必然,一面也是由於文化水平原本不高的清代統治階層,必須一切從頭做起,才能逐步接受和消化漢文化。雖然他們提倡理學,但整個清代的理學不能有所發展,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理解。而他們支持漢學,卻使中華民族的思維水平又降低到宋明以前的水平」[1]
當然清代漢學的興起根本原因還是滿清禁錮思想的黑暗統治,使得真誠信奉與研究宋明理學本身就成為了禁區,成為有生命危險的事情,鑽入故紙堆得所謂漢學則相對來說更安全。但李申所說的「支持漢學,卻使中華民族的思維水平又降低到宋明以前的水平」,這卻是一針見血的!
錢穆曾經感嘆說「繼晚村之後而言程朱宋學者,上之為陸稼書,下之為李光地。稼書已不能過吳、許。至於光地,程朱有鬼,不食其祭。然陸、李稱榮於當時,黃、顏見推於後世,惟晚村之說,晦霾不顯。」[2]
現在已經距離滿清結束統治近百年了,不應該再讓包括呂留良在內的眾多宋明思想家的名字與學說,再這么晦霾不顯了!
可悲得是查一查呂留良的著作在近現代的印行狀況,只有清亡前1908年一個版本,此後似乎就根本沒有獨立的重印版本(收編在什麼善本叢書之類的不算),一般人根本就沒有通俗方便的渠道去看或者收藏其著作的機會。錢穆當初說「晦霾不顯」,現在依舊是「晦霾不顯」。這也不能不說可悲已極!
對當今的中國,提倡尊孔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甚至百倍重要的是為二程、為朱熹、為張載、為王陽明、王廷相、王艮、王畿、何心隱、羅汝芳、李贄、呂坤、高攀龍、顧憲成、張溥、王夫之、方以智、顧炎武、呂留良、顏元、傅山、朱之瑜(朱舜水)、黃宗羲等眾多宋明思想家或正名,恢復名譽,或褒揚其功績,宣揚其學說,使中國人能對中華民族這些傑出思想家,這些精神脊樑,文明載體敬之仰之,而不是棄之,唾之,漠視之,遺忘之!這些值得民族驕傲的人物本來應該是小學生都應該熟悉,都應該知道的,然而現在呢? 台北還有個陽明山,大陸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為這些人正名,為這些人恢復其本應享有的尊崇,其價值遠比舉行一百次祭孔大典或者在百家講壇上宣講論語有價值得多!
G. 七夕送禮物,是否已經內捲起來了
我覺得是的,現在各種不光是七夕節,各種節日的禮物都越來越內卷了。
七夕節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和二月十四日的情人節基本可以並列,所以這兩個節日可以放在一起說,這兩個節日是送禮物內卷表現最嚴重的。至於其他的節日,比如什麼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之類的節日也有禮物內卷的趨勢。
情侶之間送禮物本身是一個表達愛意的好機會,但是近些年卻越來越物質化。其實禮物是個心意,又不是多麼重要的場合,有必要送那麼貴重的禮物嗎?
H. 誰出的餿主意!為何巴黎世家七夕廣告又土又丑
巴黎世家可以說一直都是很多人非常喜歡的一個國際品牌,但是卻在今年的七夕節翻車了。巴黎世家在七夕節的廣告上可以說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被很多人說是又土又丑。主要是因為他們七夕廣告走的是復古風想要推一些中國風格的商品,將復古的流行元素相結合,廣告的背景用的是玫瑰花、綠植和瀑布,但是這些元素卻沒有用好,讓人感覺又土又丑。
而且還有一點是讓網友非常想要吐槽的就是七夕限定的沙漏包作為特別系列,它的包裝卻非常的不走心和高級,直接是以塗鴉的形式在包裝上寫出我愛你和你愛我的字樣,但是價格卻異常的貴。讓很多網友都非常的不滿,這種宣傳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而且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