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有乞巧的習俗嗎

七夕節有乞巧的習俗嗎

發布時間: 2023-03-02 03:09:50

A. 乞巧節的風俗 乞巧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導讀:我國很多個傳統節日是有各種各樣的別稱的,比如元宵節叫做上元節,端午節叫做粽子節,七夕節也叫做乞巧節,在古代七夕有著乞巧的習俗,是古代女子最為喜歡的節日。那麼,乞巧節的風俗你知道多少呢?想知道乞巧節有什麼風俗活動,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乞巧節的風俗

七夕節習俗有很多,比如: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拜牛郎、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凈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曬書曬衣、結扎巧姑、玩磨喝樂等。

乞巧節有什麼風俗活動

一,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就稱為得巧。

曹縣、平原等地區有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也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集糧食蔬菜包餃子,把一個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然後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帶的姑娘還有一種活動叫「賽巧」,大家比賽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輸巧」,輸的一方就要把事先准備好的禮物獎勵給得巧者。

二,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禮拜完畢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著瓜子、花生,一面向著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烹炸後稱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一邊吃著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四,青苗會。

七夕節期間,傳說烏魯木齊部分地區,每年都要舉辦為期十天的「青苗會」。「青苗會」是是淳樸善良的農民舉辦的一種祈禱活動,期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種活動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蘊,到了七月七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庄的農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潮水般的湧向「青苗會」舉辦地,就跟過大年似的,各種小商小販、各種節目表演,應有盡有,熱鬧非凡。

五,七夕夜聽悄悄話。

傳說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會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靜靜地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如果哪位少女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那她將來就會贏得忠貞不渝的純真愛情。

六,送巧人:希望孩子心靈手巧。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台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後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七,拜魁星。

七夕節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爺就是魁斗星,民間認為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

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起初的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據《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其盛況可見一斑。「乞巧」活動,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一習俗尤盛,以丟針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後丟枚小針浮於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卜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節又演變為「七娘會」,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面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於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遊人評賞,然後一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

B. 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 七月初七有哪些傳統風俗

導讀:對我國七夕節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七夕節的大部分民俗活動中,其主要參與者都是少女,而整個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但大家清楚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七月初七有哪些傳統風俗。

七夕有哪些乞巧風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2、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5、為牛慶生: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6、供奉「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7、拜織女:「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

8、拜魁星: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9、吃巧果: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10、七姐誕: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

我國各地七月初七的風俗

廣東:七娘會

七娘會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6月做准備工作,臨近七夕便要製作精美的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擺上八仙桌,大獻巧藝。

廣西:七夕儲水

在廣西是一些地區,當地居民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陝西:結扎巧姑

黃土高原地區會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如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等活動;同時還要栽種豆苗、青蔥和占卜。

浙江:七夕香橋會

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湖南:婦女洗發、接露水

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洗發,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而且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C.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習俗都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針者則「輸巧」,互相贈送,以示友情,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
七夕節習俗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七夕節習俗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七夕節習俗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不

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七夕節習俗四: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七夕節習俗五: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七夕節習俗六:曬書曬衣
七夕節習俗七: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七夕節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D. 乞巧是哪個傳統節日的風俗

乞巧是七夕節的風俗。在古代每年的七月七日,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有趣味。

習俗簡介:
乞巧節是指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的也是她們祈求自己長得美麗,有一雙巧手,嫁得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女兒們的美好願望。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乞巧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七夕節」、「女兒節」。

拓展知識:
乞巧節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E. 七夕節的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是指向織女乞取智巧。古代舊俗,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里陳設瓜果,向七姐祈禱,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節是指女孩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祈求自己長得美麗,有一雙巧手,嫁得一個如意郎君,這是女兒們的美好願望。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乞巧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七夕節」、「女兒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F. 七夕乞巧節有哪些習俗

七夕乞巧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神、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等。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4、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5、種生求子

漢族節日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熱點內容
草莓盆栽賣點 發布:2025-08-23 09:49:23 瀏覽:391
元宵節情人節祝福語英語 發布:2025-08-23 09:49:22 瀏覽:862
玫瑰花摘下來怎麼保存 發布:2025-08-23 09:27:14 瀏覽:740
陳櫻花QQ 發布:2025-08-23 09:09:01 瀏覽:281
北京綠植在哪買 發布:2025-08-23 09:02:33 瀏覽:818
上門花藝師 發布:2025-08-23 08:51:44 瀏覽:831
七夕是那 發布:2025-08-23 08:45:22 瀏覽:29
七夕在日本 發布:2025-08-23 08:42:58 瀏覽:906
2017祝大家情人節快樂 發布:2025-08-23 08:37:58 瀏覽:586
男人紋荷花的寓意 發布:2025-08-23 08:31:26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