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七夕節
Ⅰ 傳統節日的順序
春節 夏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 夏歷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慶團圓
清明節 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掃墓
端午節 夏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 夏歷七月初七 又稱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夏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夏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夏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並有其他多種主題
古爾邦節 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 宰牲節
1月1日 元旦節 公歷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慶祝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婦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1979年全國人大恢復 不放假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 紀念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 不放假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兒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軍節 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師節 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 小學、初中一年級教師和學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國慶節 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 農歷新年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 賞燈,吃元宵 不放假
農歷二月初二 春農節 又稱「農頭節」,傳說「二月二、龍抬頭」 不放假
農歷節氣清明 清明節 掃墓祭祀 不放假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紀念屈原(存在爭議),吃粽子,賽龍舟 不放假
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 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相傳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中國的情人節 不放假
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 又稱「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不放假
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 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 不放假
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 登高,老年節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祭祖先神靈,祈豐收吉祥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不放假
農歷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天 除夕 歲末,守歲 不放假
回歷10月1日 開齋節 又稱「肉孜節」,齋月結束,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回歷12月10日 宰牲節 又稱「古爾邦節」,朝聖次日,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Ⅱ 七夕到底是不是鬼節
七夕不是鬼節,鬼節是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回、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答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Ⅲ 中國傳統節日按時間先後的順序
中國主要傳統節日及日期按先後順序排列如下: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3)瑤族七夕節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Ⅳ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是什麼節日
七夕今宵看碧復霄,牽牛織女制渡河橋是七夕節,也就是中國情人節。
《牛郎織女》的各種地方化版本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廣泛,湘西苗族有《天女與農夫》,貴州清水江苗族有《牛郎織女的故事》,雲南傈僳族有《花牛牛和天鵝姑娘》,廣西瑤族有《五綵帶》,貴州侗族有《郎都與七妹》等等。
雖然各個版本的故事情節甚至人物名稱都有差別,對牛郎織女最終是否在一起的結局也有不同,但基本的「男主人公與老牛相依為命」「天女下凡洗澡後與男主人公結合」「婚後男耕女織」「仙女被帶回天界」「男主人公為愛情與天界斗爭」這些情節框架都是一致的。
Ⅳ 中國各個節日的內容介紹各個節日是如何來歷的
以下只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正月開始。
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有假放。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在現代社會被過成了情人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