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閩南七夕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2-24 06:51:37

七夕節風俗習慣

㈡ 閩南七夕

七夕從民間傳說慢慢演化成傳統節日,又在商家的渲染鼓動下成了中國原始版的「情人節」。因此,七夕這天,朋友圈都在秀恩愛、曬禮品。

但在我們閩南,除了小部份無牽無掛的年青人會把它當作秀恩愛的好日子外,絕大多數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忙著燒金拜拜的事。

怎麼說呢?

閩南自古宗教氛圍濃厚,該地區人們普遍認為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所以人們將其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並將七夕衍化成「七娘媽」的生日,即「七娘媽生」。

傳說中下凡與牛郎結為夫妻的是第七個神娘,最心靈手巧也最溫柔賢惠的那個。

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便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系進行洗禮。

因「七娘媽」每年只下凡一次,因此,就委派「床神」作為直接守護兒童搖籃和床的神明,俗稱「床母」。

因此,七夕這天,家中若有未滿十六歲小孩的人家,其父母便需一大早起來做糖粿,這是七夕上供必備品。

做糖粿可比做冬至丸麻煩。也是將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接著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

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入水中加糖煮,待糖粿浮在水面上即可撈出,裝在大號的白瓷碗里(或者分裝在七個小的碗里),在上邊撒上一層由碎花生仁,芝麻、白糖組成的調料。七夕最主要的貢品就做好了。

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就像少女臉上的酒窩,意在祝願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

以前,家裡的大人還會一早就把預先准備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等,用絲線捆紮扔到屋頂,這是要讓喜鵲銜給七娘媽,以便梳妝打扮降落人間。

現在城裡人大都住在高樓大廈,就不再扔屋頂了,改成擺放在供桌上當供品了。

中午,將糖粿、芋頭飯、魚肉、水果等擺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母」,以此祈禱孩子平安、聰明、健康成長。

並用糖粿、咸飯、三牲、瓜豆果品及上述的胭脂香粉等貢品供奉"七娘媽",中午十二點前,燒金紙時將備好的彩紙扎糊的"七娘轎"或"七娘亭"一起燒掉,恭送"七娘媽"回天府。

晚上,一家人吃完糖粿,家庭中的婦女和兒童都會跑到外面的空地上聚集,仰看織女、牛郎相會,好奇心重的還會相約到葡萄架下,偷聽牛郎和織女的情話,以此來預測自己未來一年的愛情運勢。

一般要等到下雨才意猶未盡地回家。這雨是「七娘媽流眼淚」,標志著一年一度的牛郎織女相會結束了。印象中,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於是傳說更加神乎其神。

家裡孩子滿十六歲後,很多閩南人還是會供"七娘媽"的,只是少了供「床母」及燒"七娘轎"這兩項,其餘做糖粿、燒咸飯什麼的都一樣。

生活需要儀式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地的敬畏、對神佛的崇拜和感激,讓閩南人把這一傳統的節日看得特別隆重,過得熱熱鬧鬧的,並將代代相傳。

㈢ 七夕的習俗有哪些乞巧節就是七夕嗎

一、乞巧節是七夕的別稱,七夕節的其他別稱還有:七巧節,七姐誕。

二、習俗

1、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2、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3、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4、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5、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㈣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4)閩南七夕習俗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㈤ 泉州七夕節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媽

燒「七娘亭」,台灣地區亦有相似的習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如今,泉州民間過「七夕節」時,依然把重點放在做「七娘媽生日」。

傳說:「七娘媽」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國,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兩個,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而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習俗:多與「七」有關

每年七夕節各家各戶中午敬祀七娘媽時,各種程序經常與數字「七」相關:必須備辦七種水果、七種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飯)、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針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條、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紙轎七乘。此外,還要准備一盞「七娘媽燈」點亮後掛於檐口表示虔誠。

泉州過七夕,有以下幾種常見習俗:

■敬祀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掛「七娘媽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契七娘媽」 燒「七娘亭」

這是泉州較獨特的習俗,男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夕節,要拜七娘媽為契母,俗稱「新契」。至十六歲那年的七夕節,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關系,俗稱「洗契」。這兩次的七娘媽生日最熱鬧,除了原有禮俗以外,還要多燒金紙和內設七個座位高一米多的紙亭一個,表示大禮,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贈送親友或鄰居。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吃糖粿

宋《東京夢華錄》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麵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這樣的: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敷,裝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樣玲瓏。

■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民諺:口頭演繹「牛郎織女」傳說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織女(伊都)來相見,一年相見才一次,來呀來一次,再卜相見(伊都)著下年。」

這是泉州民諺中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口頭演繹。據說,到了七夕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細聽,可以聽到架上沙沙的聲音,那是牛郎與織女在聊天;年輕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臉盆放在天井,也能從中看牛郎與織女相會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這是一則和氣象有關的諺語。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會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了,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

㈥ 閩南七夕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抄在閩南地襲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閩南七夕風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簡單,只要適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內,加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均勻。

3.待不那麼燙了,用手和成糯米團。

4.抓一塊糯米團搓成長條,掰一小塊揉成圓子,用食指在小圓子的中間按一下,成一個小洞。

5.取一煮鍋燒開水,然後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會兒就燒開了,見糖裸胚子浮起來了,用漏勺撈起。

6.少許花生用干鍋小火炒,見顏色變黃就熟了。

7.盛入一裝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動幾個,讓糖裸入味就可。

8.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㈦ 晉江七夕五大風俗

晉江七夕風俗1:祭拜「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晉江七夕風俗2:吃糖粿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而在中國民間七夕節流傳著「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閩南人將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獨具特色的七夕風俗,應令祭品糖粿除了用於拜祭「七娘媽」之外,還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盛放織女的眼淚」。

糖粿的做法其實很簡單,用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後,用手掌輕輕一按搓成圓形的丸子,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使其中間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

晉江七夕風俗3:「契七娘媽」

每逢七夕,凡有1歲或16歲子女的家庭最為忙碌熱鬧。因為小孩出世的頭年要拜「七娘媽」為乾娘,以置於她們的庇護之下,此稱「新契」。到了16歲,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脫離乾娘了,俗稱「洗契」。

在孩子16歲成年禮時,祭拜的貢品會比平時豐盛。除供奉上述禮品,有兩件必不可少:做成烏龜形狀的米粿,代表長壽;還有就是煎粿。還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雞、鴨、魚、豬蹄等。

晉江七夕風俗4:掛「七娘媽燈」

此外,掛「七娘媽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風俗。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

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晉江七夕風俗5: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㈧ 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七夕節有什麼民俗活動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有很多,比較流傳的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染指甲,七姐誕等。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早的活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種方式始於漢代,後流傳於世。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看牛郎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並有說法在葡萄架旁邊可以聽到牛郎織女對話。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