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系咩野
A. 農歷二十四氣節,系幾時同代表咩野
二十四節氣與節日 二十四節氣中分十二節,十二氣,即一個月之中有一節一氣,其意義在於 農民們在一年中必需經歷四季寒暑、辛勤播種耕耘,才能夠有豐碩的收獲。 二十四節氣分別為:從春季第一天的立春開始,依序為可分准備耕種的雨 水、春雷起而震驚萬物的驚螫、晝夜均分的春分、東南風吹起的清明、提醒 農民時雨將降的穀雨。接下來的立夏為夏季的第一天、小滿為谷類即將盈滿 之際、芒種時稻穀已成穗、夏至之白日最長,而夏天的熱氣要到小暑、大暑 之時才會漸漸發散出來。 夏天過後,就到了立秋,暑氣也在處暑這一天開始退去,水氣會凝成露水 的白露,及日夜等長的秋分,代表秋天真正開始,寒露、霜降之後,天氣便 愈來愈冷了。立冬之後的小雪、大雪帶來了嚴冬,冬至是夜晚最長的一天, 小寒、大寒則進入冬季最嚴寒之際。過了大寒,又到新的一年了。 節氣的由來 聰明的我國先民,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歷法,歷法中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 ,古農村民們即將所有的農事活動,按照節氣來安排,所謂春耕、夏耘、秋 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此。 談到廿四個節氣,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歷法,即農家延用 迄今的「陰歷」,古代沒有時鍾,祖先們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 時,同時他們發現到,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可循 ,由日影最刁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 至」。 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 和「秋分」。 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 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 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 春 立春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正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春為 歲首,這一天的來臨,充滿了歡喜與希望。一年之計在於春,古人對於立 春很重視,在立春的前夕,天子還要親自率領文武大臣出城迎接春神。 雨水 ‧春回大地,春風好像是溫暖的手,拂去了寒冬蕭條,暖和的春風也帶 來了綿綿春雨,所節氣稱為雨水。尤其是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降雨的機 率特別大,正是所謂的「春雨綿綿」。 驚蟄 ‧「驚蟄」原是描述中原地區的事象,時序進入了冬季,各種蟲類都較 為少見,這原因是大地一片蕭索,草木枯黃,蟲類都進入了冬眠或隱藏起 來潛伏不動,叫做「蟄」。到了春天,大地生機復甦,萬物逐漸孳生茂盛 ;這時天地的陰陽氣接觸頻繁,大氣激盪,產生閃電,於是春雷從天而降 ,各種正在冬眠的蟲類都被驚醒了,紛紛出現在野地里,因為春雷「驚」 動了「蟄」伏的蟲類,所以這個節氣就稱為「驚蟄」。 春分 ‧春分是春天過了一半,這一天的太陽自南向北通過黃道和赤道相交一 點,這點稱為春分點。春分是在制定了冬至及夏至之後,又測出了一年當 中,有兩天的日夜時間長短是相等,於是定出春分與秋分這兩個節氣,與 冬至、夏至合稱為二分二至。這一天的太陽是在赤道的正上方,從正東升 起,落於正西,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一樣,所以說:「春 分日暝對分」。 清明 ‧清明大都在二月下旬或三月上旬,正是春暖花開時節,大地充滿著一 片氣清景明的現象,萬物也都顯得特別清爽明朗,所以稱為「清明」。古 人都趁此時光,扶老攜幼同往郊外清掃祭拜祖先墳墓,充分表現了我們飲 水思源,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在台灣地區清明掃墓有些人是在農歷三月 初三,叫做「三日節」或「三月節」,這一天也稱為「古清明」。 穀雨 ‧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家剛好春耕完畢,水田裡嫩葉的秧苗 正需要大量雨水的滋潤。秧苗有了足夠的雨水,才能欣欣向榮,成長茁壯 。這時的氣候還是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氣溫變化無常,讓人捉摸不定。 夏 立夏 ‧人們相信在立夏當天,要為年高的父親進補;不過面臨炎熱的夏天即 將來到,這時所進補的當然是涼補而非熱補。立夏,為夏季之首日,古雲 :「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潦漫。」是 說立夏當天青蛙如果不叫,夏季 將多雨。 小滿 ‧小滿象徵著稻穀行將結實之意,此時也是梅雨季節開始,稻穀成熟時 期,也易遭蟲害。因此農友們最好能疏排水溝渠、清理雜草、垃圾,可減 低梅雨期間農作物的損失。 芒種 ‧風雨調順,則稻穀成穗,農民額手稱慶。此時天氣已熱,令人昏沈, 有諺「有好食,就懶去」,形容人們懶得活動,即使美食當前,也不為所 動。「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則是指芒種的雨水是豐收的 預兆。 夏至 ‧水稻開始完熟收到割,第二期早植稻可夏至時節採收香蕉開始播種育 苗。「夏至風台就出世」,表示台風季節即將來臨。夏至時,一般狀況梅 雨已結束,而台風的旺季也緊跟著來臨,農漁民必須隨時收聽氣象報告, 做好防颱工作,減少台風來襲時的損失。 小暑 ‧天氣漸漸炎熱,水稻第二期作秧苗期,一期稻作黃熟,所以有「小暑 小禾黃」之諺語。節氣中有大小暑之分,象徵氣候之炎熱應有程序之分, 若突然進入酷熱的氣候,作物則無法成長收獲,因為作物的成熟需要氣候 因子相配合,供給必須之溫度、雨水等,「小暑吃芒果」,此時是芒果成 熟期。 大暑 ‧天氣最熱的時候,二期水稻開始插秧,田區需水量增加,若雨水不足 ,易發生乾旱,迫使休耕。然因台風季節來臨,大風大雨往往會毀掉農民 半年的辛勞所得,「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也表示大暑下雨之大小, 對水稻生育影響很大。「大暑滿田先」、「大暑不見青」則表示田中穀物 皆應成熟收割完畢。「大暑要熱透,才有好年冬」,表示大暑之炎熱,及 象徵四時運轉應有其分。「大暑吃鳳梨」,此俗諺是指大暑前鳳梨不酸, 是品嘗的時機。 秋 立秋 ‧進入農歷七月便算正式進入秋天的季節,七月份的頭一個節氣就是立 秋,而從立秋開始,秋天可以說就來臨了,古書上說「立秋之日涼風至」 秋天的景象是蕭索的,氣候是肅殺的。 處暑 ‧處暑則是秋天的第二個季節,所謂處暑的意思就是停止的意思,暑氣 到這個時候就停止了,所以稱他為處暑。處暑也是農作物收成的時刻,經 過了半年春耕夏耘的勞,到了秋天處暑,田裡放眼望去,盡是一片金黃, 農夫高與的收成之後,都有謝土地公和祭主的儀式,在暑期的十五天里, 有七夕和中元兩個節日里也都有祭神的儀式。 白露 ‧白露降臨農歷就進入八月了。白露之後,陰氣就漸漸變重了,清晨的 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凝結成一團團的,白白的水滴,所以叫「白露」。 秋分 白露之後即為秋分,分是半的意思,秋分這天,秋季剛好過了一半, 所以取名為秋分,這一天白天和夜晚一樣長,古代官家會在秋分這一天的 黃昏祭月,為什要在這秋分舉行祭月的儀式呢?那是因為秋分以後陰氣漸 重,而且代表陰,秋分之後世界歸由月神來主牢,所以要祭月向月亮祈福。 寒露 ‧農歷九月方第一個季節是「寒露」,寒露是指天寒地涷使空氣凝結成 露水的意思,在秋天蕭瑟肅殺的季節氣氛下,百花都紛紛凋零了,因此有 一句農家的諺語說:「寒露百草枯」,但也就是寒露將結束的時候,唯獨 菊花不畏寒露冷霜,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成為寒露時節特有的景像。 霜降 ‧寒露過後就是霜降,也就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了,此時是屬於深秋 ,天氣越來越冷,露水容易凝結為霜,所以才有「霜降」的名稱,此時草 木紛紛轉成黃色而凋落,楓葉也變紅了,是欣賞楓葉的好時機。 冬 立冬 ‧在立冬下有迎冬大典:從周朝開始,每年到了立冬以前的三天,太史 得進宮面報皇帝知道,那一天將是立冬。於是皇帝聞報,就命 *** 各部門 開始准迎冬大典,到了立冬的那天,皇帝就先齋戒沐浴,然後親自率領文 武百官到首都的城北市郊,主持迎冬大典。 小雪 ‧立冬之後就是「小雪」,小雪是指天氣變寒,已開始下雪,但雪勢尚 未盛,然而這天也不一定下雪,故而此特殊也就不一定成立,小雪也只是 歷書上的一個節氣罷了。 大雪 ‧相同的小雪之後的「大雪」,每當仲冬時溫降到零下,雪花紛飛,大 地鋪滿了雪,所以叫做大雪。 冬至(冬節) ‧在大雪之後的「冬至」,會有一些民間的習俗,冬至是一個節氣同時 也是一個節日,在冬至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夜晚最長,過了這一天 白天便一天比一天長,而夜晚則一天比一天短了。 小寒(尾牙) . 大寒(過年) ‧冬至過完,一年的節氣就只剩上「小寒」和「大寒」兩個了,小寒是 表示冷氣積久了故稱之為寒,小寒可以說是嚴寒的開始,此時節梅花開了 ,是賞梅的好時間,而大寒是嚴寒之極,它是一年十四節氣里的最後一個 節氣,因為天氣比小寒還冷,所以稱作「大寒」,大寒到舊歷年也就至, 家家戶戶都開始忙著迎接新年,而等到大寒的腳步漸遠,立春也即將來到 ,而不知不覺間又是新的一年了。
參考: keith.aeroplux/keith/festival/24season/24season
其實好難答到你
因每年的節氣於那一日都不同
若你想知清楚
可自行買本"萬年歷"睇睇
內有齊每一年的節氣資料. 另以下有上資料供你參考. 算命所用的月,和我們日常所用的陰歷與陽歷的月都不一樣。算命所用的月,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節來作分界點的。從一個節到另一個節為之一個月.如下: ·自立春節起,經雨水氣至驚蟄節為正月, ·自驚蟄節起,經春分氣至清明節為二月, ·自清明節起,經穀雨氣至立夏節為三月, ·自立夏節起,經小滿氣至芒種節為四月, ·自芒種節起,經夏至氣至小暑節為五月, ·自小暑節起,經大暑氣至立秋節為六月, ·自立秋節起,經處暑氣至白露節為七月, ·自白露節起,經秋分氣至寒露節為八月, ·自寒露節起,經霜降氣至立冬節為九月, ·自立冬節起,經小雪氣至大雪節為十月, ·自大雪節起,經冬至氣至小寒節為十一月, ·自小寒節起,經大寒氣至立春節為十二月. 節氣的更替我們可以從萬年歷中番查出來.要建立月的干支,我們在確定了月份時,先以正月為寅,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六月為未,七月為申,八月為酉,九月為戌,十月為亥,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亥將月份的地支建立好.再以甲己之年起丙寅,乙庚之年起戊寅,丙辛之年起庚寅,丁壬之年起壬寅,戊癸之年起甲寅來排定正月的干支.再自正月的干支順數至所屬月份即可得出月的干支.
B. 廣東話"咩"和"咩野"的用法. 謝謝各位
"咩"和「咩野」意思都表示「什麼」。
例如,咩事(什麼事)、咩野事(什麼事)
你系度做緊咩(野)?(你在做什麼?)
但是"咩"還有表示疑問語氣,有時帶有驚愕或反詰的語氣接近於普通話的"嗎"。
例如:你估我唔知咩?(你以為我不知道嗎?)
(2)七夕系咩野擴展閱讀:
粵語的詞彙分為漢語詞、粵語詞和外來詞。漢語詞:最常用,占詞彙的大部分,如「時間」;粵語詞:粵語專有詞彙,如「得閑」;外來詞:指由外國語言組成的詞,粵語吸收較多外來詞,如粵語日常用語中的「士多」表示英文中的「store」。
同一個字詞,粵語的含義比普通話更廣,詞性更活。 粵語慣用單音節詞,但大部分現代漢語為雙音節詞。另外,粵語書面都保留很多古詞、古語。
動詞方面,如粵語講「食」、「企」、「睇」、「落」、「嗌」,現代全中文(漢語)通用書面分別稱「吃」、「站」、「看」、「下」、「叫」。
名詞方面,「翼」、「頸」、「罅」分別對應通用書面為「翅膀」、「脖子」、「縫兒」。
形容詞方面,粵語講「晏」,通用書面可以說「晚、遲」。
最後副詞如「卒之」、「即刻」,通用書面分別說「終於」、「立刻」。
C.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七夕節傳統節日風俗具體如下:
1、搭制香橋。入夜將香橋焚化,祭祀牛郎織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臉盆接露水。傳說七夕節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對月穿針。把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她能成為巧手女。
D. EQ系咩野意思啊
它是Emotionquotient的英文縮寫。漢語意思是:「情緒智慧」或「情緒智商」,簡稱情商。
它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之能力。簡單的來說,EQ是一個人自我情緒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指數。
E. 七夕的習俗
1、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2、婚育戀曲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意思是漢朝的宮娥彩女,常常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在縫衣制裳的宮樓比賽拿絲線穿各式各樣的針孔,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
4、接露水
浙江農村有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傳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橋會
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5)七夕系咩野擴展閱讀:
七夕傳說:
相傳農歷七月初七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傳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傳說中,魁星本是人間一才子,雖麻面跛腳,但滿腹詩書。
皇上曾親自面試他的文才,戲問他為何滿臉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問他為何跛腳,他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於是一舉奪魁,被點為狀元。另一種說法完全相反,據說此人雖才氣過人,卻因相貌原故屢考不中,悲憤交加,投河自盡,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仙。
F. 七月七是什麼節日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演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節日起源:
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從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就是典型例子。
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追求秩序的古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得井井有條,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一一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
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古代分星與分野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占星理論進行天象占測。
在古代星宿體系中,「牛宿」由6顆星組成,位於銀河的東岸,像兩個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點,不過上面的那個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於黃道上,這幾顆星組成了一個頭上有兩角,卻只有三隻足的牛,因此古人稱其為「牽牛」。
這頭「牛」的南邊有9顆小星,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線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於灌溉農田。牛宿的東面緊挨著的是「羅堰」3星,是類似水庫的水利設施。
「織女」3星位於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織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僅次於「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稱為「織女星」。人們將「牛宿星」與「織女星」合稱為「牛郎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