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七夕
『壹』 對於傳統節日與外來節日的看法
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實亡的困境,這是必然的嗎?
多年來人們就一直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似乎本土節日的式微都是外來洋節搞的鬼,於是,有了2005年聖誕節前後冒出來的「保衛春節」一類的盛世危言。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而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很大危機。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節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時代的商業烙印。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的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價值來加以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
從表面上看,當代中國西方節日的盛行的確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個黃皮膚講漢語的中國人在沒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況下熱衷於過聖誕節的確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們大量采訪所顯示的,對於大多數漠視本土節日而推崇洋節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完全不知所以然的聖誕節也和諸如好萊塢大片、可口可樂、LV和NBA等一樣,其實只是一件來自西方的時髦的消費品。西方文化符號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義,已經被消費主義的慾望攪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們變得越來越不知道為什麼要過節了。我們知道並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減壓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瘋狂購物或消費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徹夜狂歡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種用來表明自己時尚態度的符號,當然不用說,節日更是一次商業促銷的良機或一個拉動內需的杠桿......所有這些,已經使我們節日的文化氣息變得非常稀薄,而節日在強化人的文化認同意識方面的儀式功能正日漸喪失。
所以,如果說,以春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需要保護和捍衛的話,那麼其假想敵不是聖誕節這樣的舶來節日,而是全球化時代所有那些令傳統價值遭受致命打擊的東西。
好好過節吧,認真做一回我們自己。
18位意見領袖的節日觀
回溯傳統,中國人的本土節日意味著紀念活動,或團圓、或慶祝、或祭祀,春節之後的「土節」依次有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等,陽歷節日一般是紀念日,如植樹節、勞動節、兒童節、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等,此外,中國人近年來還熱衷過「洋節」,大致有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復活節、萬聖節等。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53.6%的年輕人過「洋節」是為了「找個快樂的理由」;對於「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有何區別」,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享受層面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
今日中國,平均每月便有兩個節日,人們是怎麼對待這些節日的呢?本次調查涉及儒學學者、宗教學教授、私塾先生、前駐德大使、媒體評論員、在華留學機構教授、青年導演、音樂家、外企高管、美女作家、國際名模、雜志主編、在華老外、派對搞手、職業牧師、登山迷、海外華人學者、現代藝術家等。(統籌/董薇)
張楊:「不知道端午節是哪天。」
「第六代導演」,當代最真誠的青年電影藝術家之一。他最近面臨兩件大事,心情極可能處在一種微妙之中:一是去年10月份自己的影片《向日葵》在西班牙獲得兩個大獎,二是新片在國內上映,票房慘淡。對於有關節日的話題,張楊表現得相當淡然。
「節日往往意味著人們獲得一段自由和快樂的時間,而我們搞電影的,時間上較一般人自由。對我來說,節日就是高興的一天。」
張楊認為真正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元旦、五一、國慶。聖誕更像是年輕朋友聚會的日子,而在春節,很多人都要回家。大年初二、初三,張楊常去雲南,在大理等地和朋友們聚一聚。張楊基本不過「情人節」,他認為這是20歲以前的年輕人在意的節日。
張楊認為,節日和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情人節、聖誕節是198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對這些「洋節」更有記憶。
張楊知道清明、中秋分別是哪一天,但不知道端午節是哪天。張楊不認為「洋節」是「文化侵略」,「事實上,它只是讓中國人找了個可以狂歡的理由,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個機會,並沒有改變人的觀念。以後也不會出現只過聖誕不過春節的情況,因為人有一個歷史傳承。」(采訪/吳煒)
棉棉:「情人節多假多形式化啊!」
聯繫到名噪一時的美女作家棉棉的時候她正和朋友吃飯,話筒中傳來的喧鬧鋪陳了一個生動的背景——好像棉棉就應該是這樣,身邊總有一大群朋友,永遠是眾人的焦點。這樣的派對動物對過節想必是興趣滿滿,她的每一個節日,都應該是Colorful Days吧——
棉棉竟然說平安夜她本打算待在家裡,可是號稱女版許巍的唱將姜昕約她出去吃飯,於是一起去了「幸福花園」,後來又去向北京音樂台的著名DJ有待Say Hello,出來路過「BABYFACE」的時候棉棉又聽從了自己的預感進去找到了很少現身的老闆,又開了兩瓶香檳......就這樣,本打算安安靜靜在家的棉棉過了一個喧鬧的平安夜。她說她對聖誕節沒什麼感覺,倒是小女兒對聖誕激情澎湃,因為每年的聖誕她都會去國外和爸爸一起過,就像標準的外國小孩兒一樣。說到這里提到了情人節禮物,沒想到棉棉的回答竟然是「從來沒有!」她說如果要取消一個節日,那就是情人節,「有什麼意義呢?多假多形式化啊!不覺得無聊么?」
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印象最深的節日,棉棉想了半天,認真地說應該是春節吧,「因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即將到來的春節打算也是「陪陪爸爸媽媽」。至於自己過得最開心的節日,棉棉說一個是兩年前自己在長城上面辦的世界頂級DJ Party,另一個就是不久前在荷蘭的搖滾音樂節。對於大眾的節日,棉棉既說不出什麼洋節的來歷典故,也想不起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傳統節日慶典,「我是一個對過節特別沒有感覺的人」。 (采訪/韓峰)
王達三:「我們的聖誕應該是孔聖人的誕辰。」
各大論壇上以一篇《就所謂聖誕問題告國人書》而引來板磚無數的王達三,就是人大哲學博士王甬。所謂達三者,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此儒家三達德也。王甬說,這就是他的目標和理想,「我欲為此三者,故名。」學者之氣撲面而來。
王甬堅持用「耶誕」來稱呼「聖誕」,他說:「聖,是基督教徒的聖,不是我們的,所以不是『聖誕節',而是『耶誕節'。」他稱「聖經」為「耶經」或「新約」、「舊約」,語氣自然決斷。
女兒的幼兒園里有耶誕節的聯歡活動,他很不滿園里這樣的安排,於是沒有讓女兒參加,還特意給幼兒園方面遞交了一份意見書,但是石沉大海,他挺無奈。「為什麼要過人家的節日呢?我們有我們的聖人孔子,聖誕應該是孔聖人的誕辰;我們有我們的牛郎織女,情人節也不應該是2月的瓦倫丁紀念日吧。」他說起以前七夕還和愛人互送禮物,害羞地笑笑。
作為一個儒家學派的捍衛者,他對於其他宗教也還是抱著寬容的態度。在過去,一個廟里中間供著孔子,左邊供著老子,右邊還有釋迦牟尼,誰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多一個耶教徒,並不會少一個中國人,」他說,「儒家思想是一種滲透進中國人骨子裡、血液里的精神和思想,不是另一種文化十幾二十年就沖得垮的。」這樣說著,他還是流露出憂心忡忡的警覺,「這是一種全民無意識,全民無意識啊。」在風俗習慣的背後,是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的歸屬感。「知識分子要大聲疾呼啊。」他說,並做出身先士卒狀。
即將到來的春節,王甬准備以最中國的方式來度過:擠火車,回老家,給父母磕頭,一家人吃團圓飯,還要去給祖先上墳。他的家鄉在並不太遙遠的山東,那裡也是孔子的家鄉。(采訪/於亞男)
金宜久:「如果把聖誕節變成了中國人每年要狂歡的日子,那是不是應該把我們的中秋節也推出國門呢?」
在麥當勞剛剛過了來到中國的第15個生日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金宜久教授站出來說:「一味支持麥當勞,這個民族就要完蛋!」還沒生日快樂完的麥當勞,就這樣作為舶來文化的代表被推上了審判台。
提到這句引起很大轟動的推論,金宜久教授呵呵一笑:「這句話可不是我的原創,是我身邊一位老教師的話,只不過我比他名氣大一點點,所以我提出來了,得到的重視和反響也就更多一點。」他的溫和,和許多70歲上下的老教授並沒有哪裡不一樣。
因為經常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金宜久感覺節日的樣子很模糊。土節?洋節?都是不過的節。即使是將要到來的春節,在金教授看來,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
在國外研究和學習的時候趕上聖誕,他也只是應邀去朋友家裡吃個便飯。在金宜久的觀念里,所謂節日,總是要和家人一起過的,遠離家鄉上海這么多年,在他心中早已沒有了節日的概念。惟有說到小時候的春節,他才略略興奮起來,說起年幼時一家人穿著長袍在年三十去親戚家裡辭歲,還有中秋節家人做月餅,放什麼樣的餡,說起來彷彿近在眼前。「其實我們中國這些傳統節日都是很好的,它有它自己的文化在裡面,可是現在的人們不懂得珍惜啊。」一聲長嘆。
金教授用「文化滲透」來代替「文化侵略」,他寬宏大量地理解了年輕人對洋節的好奇心理。作為一個不大過節的人,他並不是很在意什麼樣的節日在時下最受歡迎,他只是希望不該被遺忘的沒有被遺忘。在他的論文《伊斯蘭文化與西方》中提到:「人類社會是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中不斷發展和前進的。」
在金教授看來,如果把聖誕節變成了中國人每年要狂歡的日子,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我們的中秋節也推出國門呢?「融合是互相的嘛。」 (采訪/於亞男)
蔡佳禾:「不管是端午節,還是萬聖節,我們都會搞活動慶祝。」
南京大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招收中國學生、美國學生各50名:其中中國(含大陸及台港澳)學生由南京大學招收,美國學生(含少數其他國際學生)由霍普金斯大學招收。學生在中英雙語環境中受到跨學科和跨文化的教育和訓練。
「不管是端午節,還是萬聖節,我們都會搞活動慶祝。」「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主管學術副主任蔡佳禾教授介紹說,「這樣的環境里,過節是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
忙著籌備晚宴的蔡教授自稱是一位很開明的新派人士,對於在中國盛行的洋節他很是熱心,「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些西方的宗教節日,如聖誕節和復活節等,已經沒有太多宗教的涵義,只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和情感溝通的機會。真正的宗教信仰者,自然還是有跟大眾不一樣的過節方式,比如去教堂。」 「中美中心」每年秋季入學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是中秋節晚會,蔡教授稱舉辦慶祝活動是為了讓西方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融入當地習俗。
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也是「中美中心」熱烈慶祝的一個節日,中心特地組織了聖誕晚宴、派對、聖誕專場電影等活動,而蔡教授都一一參加了慶祝活動,「因為我也很喜歡看到年輕學生們熱情洋溢的樣子」。說到不遠的春節,蔡教授很肯定地說還是以最傳統的方式度過:走親訪友,吃團圓飯等,「當然還要放鞭炮。」他笑著補充。 (采訪/殷貝貝)
包一峰:「節日一多,最高興的是商家。」
上海的霖傑時尚總經理包一峰是一位資深Party策劃者,他是個「航空士」,飛來飛去,去完美國邁阿密的一個藝術展後,又去參加北京的一個Dior品牌的發布會,剛剛趕回上海不久,就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聖誕節小包沒刻意設計,是在家裡過的,最開始叫了十幾位朋友過來喝酒,吃飯,後來又來了10多個人,也就像了一個Party。小包懷念小時候在上海的小弄堂里過的那些「土節日」,「咱們中國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傳統繼承好了。」他提到香港人在傳統節日,比如冬至、清明、端午,會給市民放假,很人性化,內地卻沒有。
傳統節日中,小包最重視春節,因為是盡孝心的時候。大年初一初二,小包會去串親戚,拜訪長輩,初三初四後可能去國外旅遊,到比較暖和的地方去度假。「由於節日惰性,一般中國人要到正月十五才會恢復工作的狀態,如果整個春節假期全在家,可能受不了。」 情人節那天是胡兵的生日,小包他們往往給胡兵過生日。
小包留意到,「洋」節日的蓬勃其實也受到商家的觸動,「他們巴不得全國人民都過節日,這樣他們可以多做生意」,小包說了上海的例子,「12月25號那天,希爾頓飯店據說有800人用餐,基本上都是中國人(外國人很多回國過聖誕了),銷售額有100多萬,破了紀錄。其他五星級的西餐廳據說也全部爆滿。大家去那裡,估計是覺得可以吃到正宗的西餐。」
現在節日奇多,聽說還有個秘書節。「節日一多,最高興的是商家」,小包說中國 移動每當節日都會在簡訊收入上大賺一筆,運營商的一個手法是會聘請一些簡訊寫手,寫一些比較好玩的簡訊祝福語,然後讓這些祝福語在手機用戶之間互相傳播,這樣,信息費也就滾滾進入了他們的腰包。 (采訪/吳煒)
陳擎:「中國節日在國外也有很多人過。」
這位廣州交響樂團的首席雙簧管演奏家是個大帥哥,經常滿世界地演出。雙簧管大師 Maurice Bourgue (前巴黎管弦樂團首席)、 Hansjorg Schellenberger (柏林愛樂樂團首席)、Anthony Camden(前倫敦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都是他的授業恩師。
和往年一樣,陳擎的平安夜又在演出中度過。作為職業演奏家,陳擎一年之中大多數節日都站在舞台上,他說:「春節是我最期待的節日。今年春節,我們會回太太的家鄉大連。」
陳擎身邊的朋友和他一樣沒有太多時間過節,但都很看重傳統的中國節日,西洋節日在他們看來只是大家在一起湊熱鬧,是個儀式。2005年聖誕,星海音樂廳也在戶外搞了個酒會,他說:「音樂廳本身就是個西化的地方。」
陳擎也有忙裡偷閑的時候,2005年「五一」,他跟太太去了菲律賓旅行。"過節只是一個借口,能跟家人待在一起或者出去旅行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外留過學的陳擎說:「中國節日在國外也有很多人過。有一年,我跟太太在日本過春節,當時唐人街很熱鬧,日本人對這個外民族的節日也特別感興趣,中國餐館生意好得不得了,中國的工藝品、食品賣得特別好。」
「最感人的節日故事,」陳擎不假思索地說,「是中秋節的故事,嫦娥奔月充滿了溫馨和詩意,也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雖然節日這么多,陳擎認為一個都不應該取消,「每一個節日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是節,只要放假,我都愛過。」 (采訪/孫琳琳)
十一郎:「重陽節一定要過。」
他喜歡登山,差點兒把愛好變成了職業,好在明白得早,現就職於某慈善教育基金會,從而釋放了部分蓬勃的愛心。個人最滿意的名頭:2003年珠峰攀登隊總指揮助理兼隊員。能者多勞,他同時還是中國登山協會戶外運動委員會委員,深圳登山協會副會長。
十一郎在北京工作,家在深圳。他的朋友很多,2005年聖誕就是和一大幫熟識的網友在一起,游泳、打撞球,吃飯、打牌、唱歌。
閑不住的他,年三十卻一定要回家。他很看重中國節,春節要守家,中秋也要一家團聚,他回憶說:「小時候過元宵、過端午,現在很少了。倒是重陽節一定要過,九月底、十月初是登山的黃金時間,跟一幫登山的朋友找個一兩千米的山玩一下。春節前後可能會選擇一些周邊的地方玩四五天,攀冰或者滑雪。」
熱熱鬧鬧地過了這么多節,十一郎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的母親節。當時他正在登珠峰,出發前一天在珠峰大本營寫了一張明信片給媽媽,這個母親節對他來說特別有意義。
「春節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假期比較長,讓人們有時間修整,同時更好地計劃下一年。本來過節就是找個借口給大家的生活增添點變化,很多節日故事都是胡說八道,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熱鬧的氣氛。過節不能越過越浮躁,要過得踏實、愉快、舒服。」
此外,十一郎說:「聖誕節和元旦完全可以合並,因為離得太近了。」 (采訪/孫琳琳)
中西節日文化內涵被抽空 消費大潮沖淡節日溫情
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不忍心看到所有節日都淪為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氣。<!-- 科技內頁 - 360*300 畫中畫 -->
文/王建
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都與古代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當我們告別農耕社會奔赴工業社會之後,傳統節日在工業大生產時代功能開始式微,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兇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基督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基督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1949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余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1949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歷上詳細標注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歷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與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進程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里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簽,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節日假面下的諸神狂歡
節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規定著一個人的文化身份,並以儀式化的方法維系著人與傳統的關系。在全球化想像共同體下,人類的許多價值都在趨同,而節日可能是保持人們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了。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來抵禦聖誕節等洋節的「入侵」,並御洋節於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價值的空殼化、商業化傾向。
文/李國慶
即便我們早已豐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節海吃胡喝一頓,甚至可以隨時去親吻歐洲的空氣,東京的潮流,紐約的時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們對於節日的渴求仍然處於某種飢渴狀態——聖誕,元旦,情人節,元宵節,萬聖節,中秋節,春節,愚人節,重陽節......時下節日之多堪用洪水猛獸這個詞來形容,但人們對於節日的鍾情並沒有因為進入「娛樂至死」的諸神狂歡年代而有所消解。我們仍然有著絕對超全球化的姿態,對於傳統的、舶來的、自定義的節日都樂此不疲,兼收並蓄。
讓社會學家們不安的是,至少從表面上看,傳統節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勢,而舶來的節日卻甚囂塵上,如此的此消彼長,自然會引發知道分子們振聾發聵的「保衛春節」宣言!
過中國節
「所謂節日,就是大家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煩惱,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點喝點。當然,對於我這種不愛湊熱鬧的人來說,過節更是一個讀書的好日子。」沈宏非寫過一篇《過節》,文章開宗明義地談論節日的精神意義。
這樣的解讀有些平淡如水,歌舞昇平,有華麗的精神意義,惟獨缺失正面臨著慾望消費沖擊的物質意義,難以穿刺節日在中國的內核,對於喜新厭舊的中國人來說,節日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伴隨著全民超女或周傑倫口齒不清的歌聲在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的節日意義與今日之意義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找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魚大肉。問問六七十年代生人,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放鞭炮,春節聯歡晚會,回家過年。再問問80年代後,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relax,旅遊,打機,收壓歲錢。
當全球都戴上一頂滑稽的聖誕老人帽子時,也隱喻著中國節正處於日益式微之勢。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20個,包括中和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天貺節(六月六)、夏至節、七夕節、冬至節等,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些節日的名字都鮮有所聞,更不用說參與其中,逢節必樂。
所以,專家們很焦慮,覺得現代人已經遺失了傳統。因為這些節日與我輩中華傳人、龍子龍孫們都有著傳承的淵源,例如與日月時令交會有關的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清明節、天貺節、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而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中國的傳說、神話和宗教。
由此從根源上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乃至傳承發展,都植根於千年的農耕文明,亦符合專家們慷慨陳辭的三大特徵: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畫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
『貳』 誰給篇《過節》的作文
《過節》
一次一次
說不上被迫還是自願地
背井離鄉
我把手中的車票
人流把其中的我
揉成一團 展開
再揉成一團
他們
要過節了
我在空樓里
數了幾遍的台階
自下而上
213階
自上而下
213階
狠狠的摔上房門
卻看見坐了滿屋的鄉愁
都不說話
最想的還是媽媽
每次都是豪言壯語而去
孑然一身回家
媽是最容易騙的
可歲月不饒人
她在我自己都不信的
美麗的謊言中
樂白了頭發
至於你
容顏業已模糊
卻還在折磨我
沒日沒夜
徹心徹骨
說到愛情
應該早已沒了感覺
可
怎麼再也忘不掉了哪?
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不忍心看到所有節日都淪為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氣。
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都與古代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當我們告別農耕社會奔赴工業社會之後,傳統節日在工業大生產時代功能開始式微,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兇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基督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基督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1949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余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1949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歷上詳細標注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歷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與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進程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里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簽,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節日假面下的諸神狂歡
新周刊 文/李國慶
節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規定著一個人的文化身份,並以儀式化的方法維系著人與傳統的關系。在全球化想像共同體下,人類的許多價值都在趨同,而節日可能是保持人們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了。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來抵禦聖誕節等洋節的「入侵」,並御洋節於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價值的空殼化、商業化傾向。
即便我們早已豐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節海吃胡喝一頓,甚至可以隨時去親吻歐洲的空氣,東京的潮流,紐約的時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們對於節日的渴求仍然處於某種飢渴狀態——聖誕,元旦,情人節,元宵節,萬聖節,中秋節,春節,愚人節,重陽節……時下節日之多堪用洪水猛獸這個詞來形容,但人們對於節日的鍾情並沒有因為進入「娛樂至死」的諸神狂歡年代而有所消解。我們仍然有著絕對超全球化的姿態,對於傳統的、舶來的、自定義的節日都樂此不疲,兼收並蓄。
讓社會學家們不安的是,至少從表面上看,傳統節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勢,而舶來的節日卻甚囂塵上,如此的此消彼長,自然會引發知道分子們振聾發聵的「保衛春節」宣言!
過中國節
「所謂節日,就是大家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煩惱,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點喝點。當然,對於我這種不愛湊熱鬧的人來說,過節更是一個讀書的好日子。」沈宏非寫過一篇《過節》,文章開宗明義地談論節日的精神意義。
這樣的解讀有些平淡如水,歌舞昇平,有華麗的精神意義,惟獨缺失正面臨著慾望消費沖擊的物質意義,難以穿刺節日在中國的內核,對於喜新厭舊的中國人來說,節日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伴隨著全民超女或周傑倫口齒不清的歌聲在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的節日意義與今日之意義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找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魚大肉。問問六七十年代生人,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放鞭炮,春節聯歡晚會,回家過年。再問問80年代後,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relax,旅遊,打機,收壓歲錢。
當全球都戴上一頂滑稽的聖誕老人帽子時,也隱喻著中國節正處於日益式微之勢。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20個,包括中和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天貺節(六月六)、夏至節、七夕節、冬至節等,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些節日的名字都鮮有所聞,更不用說參與其中,逢節必樂。
所以,專家們很焦慮,覺得現代人已經遺失了傳統。因為這些節日與我輩中華傳人、龍子龍孫們都有著傳承的淵源,例如與日月時令交會有關的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清明節、天貺節、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而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中國的傳說、神話和宗教。
由此從根源上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乃至傳承發展,都植根於千年的農耕文明,亦符合專家們慷慨陳辭的三大特徵: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畫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而隨著這些具有特定歷史內容因素的過時,傳統節日所內涵的文化象徵意義也就凸顯了出來。
保衛春節是保住中國人文化尊嚴和身份認同
著名民俗專家高有鵬擔任著河南大學黃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職,2005年聖誕節前夕,他在河南大學舉辦了一場以「保衛春節宣言」為題的報告會。據在場記者稱,這個經過精心策劃的報告會並沒有引起校園學子的強烈興趣,有1萬多學生的大學只有百十人到場。
《新周刊》:除去春節,中國還有中和節、上巳節、天貺節等傳統節日,即便在西方節日進入中國之前,它們也不為人所知。問題出在哪裡?
高有鵬:你剛才說的那些算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總數大約有20多個。如果把大大小小的節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個,連24節氣也算節日。但的確,幾乎沒人知道它們的存在。應該說,傳統節日一旦成為文化的符號系統,它就具備了特殊的節日功能,可以支撐它在一定階段內的發展。造成它們弱勢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近10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物質化。傳統節日注重的「精神宣洩」的功能顯得不再那麼重要了,人們對它們感覺也很難像以前那麼強烈了,而國外節日在這個時候以商業經濟的形態擠了進來,很容易就能搶占空缺。現在,中國的所有節日都變成假日了,隨便怎麼搞都行,沒一點文化。
《新周刊》:有觀點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影響世界,世界也改變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和外來文化的公平競爭中落後的。
高有鵬:這個說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強調一點,我不認為所有過聖誕節的中國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鮮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過度地保護傳統會有負面作用。但民俗和傳統不是單純的文化形態,而是系統,這套系統維系的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舉個例子,我在一棟樓里住了幾年,但還不知道我的鄰居叫什麼。這就是因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應有的傳統和習俗,讓我們之間缺乏價值觀的共鳴和文化認同,所以互不來往。春節的意義就在於它為所有中國人提供一個機會,讓一幫人聚在一起體驗中國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意識,拉近彼此的距離。而聖誕節是不在中國的文化體系內的,你不可能在那裡面找到歸屬感,鬧騰過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依舊是鬆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個國家,本國節日肯定是最受重視的,只有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下越來越衰敗,這絕對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新周刊》:過什麼節對於普通人是自由選擇,必須要用「保衛」來要求他們選擇傳統節日嗎?
高有鵬:我在《宣言》里說:「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可能有人覺得大題小作,說得過了,但我的確有這個擔心。保護春節只是一個契機,真要保住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尊嚴和身份認同。你可以想像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國人都跑去過洋節了,沒人理春節,如果真到那時候,估計我們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樣的背景下,日本和韓國對本國傳統的保護卻做得很好。你怎麼看?
高有鵬:日本和韓國的國民已過了沖動和浮躁期,中國人還處在不冷靜、不理智的階段,自信心不足,對本國文化的價值沒有正確估計。所以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會是韓國人。
《新周刊》:拋開文化的因素,你認為人們還有可能重新對春節產生興趣嗎?
高有鵬:對春節的再開發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國外節日,比如聖誕節,它充滿了儀式感,有聖誕樹、聖誕帽、唱詩班這樣的符號讓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國的傳統節日沒有足夠的道具和符號,所以過春節的人群基本上已經斷檔了。目前要恢復中國人關於春節的記憶,是個很大的難題。
『叄』 中國傳統節日還有人重視嗎
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實亡的困境,這是必然的嗎?
多年來人們就一直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似乎本土節日的式微都是外來洋節搞的鬼,於是,有了2005年聖誕節前後冒出來的「保衛春節」一類的盛世危言。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而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很大危機。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節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時代的商業烙印。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的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價值來加以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
從表面上看,當代中國西方節日的盛行的確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個黃皮膚講漢語的中國人在沒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況下熱衷於過聖誕節的確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們大量采訪所顯示的,對於大多數漠視本土節日而推崇洋節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完全不知所以然的聖誕節也和諸如好萊塢大片、可口可樂、LV和NBA等一樣,其實只是一件來自西方的時髦的消費品。西方文化符號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義,已經被消費主義的慾望攪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們變得越來越不知道為什麼要過節了。我們知道並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減壓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瘋狂購物或消費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徹夜狂歡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種用來表明自己時尚態度的符號,當然不用說,節日更是一次商業促銷的良機或一個拉動內需的杠桿......所有這些,已經使我們節日的文化氣息變得非常稀薄,而節日在強化人的文化認同意識方面的儀式功能正日漸喪失。
所以,如果說,以春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需要保護和捍衛的話,那麼其假想敵不是聖誕節這樣的舶來節日,而是全球化時代所有那些令傳統價值遭受致命打擊的東西。
好好過節吧,認真做一回我們自己。
18位意見領袖的節日觀
回溯傳統,中國人的本土節日意味著紀念活動,或團圓、或慶祝、或祭祀,春節之後的「土節」依次有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等,陽歷節日一般是紀念日,如植樹節、勞動節、兒童節、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等,此外,中國人近年來還熱衷過「洋節」,大致有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復活節、萬聖節等。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53.6%的年輕人過「洋節」是為了「找個快樂的理由」;對於「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有何區別」,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享受層面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
今日中國,平均每月便有兩個節日,人們是怎麼對待這些節日的呢?本次調查涉及儒學學者、宗教學教授、私塾先生、前駐德大使、媒體評論員、在華留學機構教授、青年導演、音樂家、外企高管、美女作家、國際名模、雜志主編、在華老外、派對搞手、職業牧師、登山迷、海外華人學者、現代藝術家等。(統籌/董薇)
張楊:「不知道端午節是哪天。」
「第六代導演」,當代最真誠的青年電影藝術家之一。他最近面臨兩件大事,心情極可能處在一種微妙之中:一是去年10月份自己的影片《向日葵》在西班牙獲得兩個大獎,二是新片在國內上映,票房慘淡。對於有關節日的話題,張楊表現得相當淡然。
「節日往往意味著人們獲得一段自由和快樂的時間,而我們搞電影的,時間上較一般人自由。對我來說,節日就是高興的一天。」
張楊認為真正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元旦、五一、國慶。聖誕更像是年輕朋友聚會的日子,而在春節,很多人都要回家。大年初二、初三,張楊常去雲南,在大理等地和朋友們聚一聚。張楊基本不過「情人節」,他認為這是20歲以前的年輕人在意的節日。
張楊認為,節日和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情人節、聖誕節是198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對這些「洋節」更有記憶。
張楊知道清明、中秋分別是哪一天,但不知道端午節是哪天。張楊不認為「洋節」是「文化侵略」,「事實上,它只是讓中國人找了個可以狂歡的理由,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個機會,並沒有改變人的觀念。以後也不會出現只過聖誕不過春節的情況,因為人有一個歷史傳承。」(采訪/吳煒)
棉棉:「情人節多假多形式化啊!」
聯繫到名噪一時的美女作家棉棉的時候她正和朋友吃飯,話筒中傳來的喧鬧鋪陳了一個生動的背景——好像棉棉就應該是這樣,身邊總有一大群朋友,永遠是眾人的焦點。這樣的派對動物對過節想必是興趣滿滿,她的每一個節日,都應該是Colorful Days吧——
棉棉竟然說平安夜她本打算待在家裡,可是號稱女版許巍的唱將姜昕約她出去吃飯,於是一起去了「幸福花園」,後來又去向北京音樂台的著名DJ有待Say Hello,出來路過「BABYFACE」的時候棉棉又聽從了自己的預感進去找到了很少現身的老闆,又開了兩瓶香檳......就這樣,本打算安安靜靜在家的棉棉過了一個喧鬧的平安夜。她說她對聖誕節沒什麼感覺,倒是小女兒對聖誕激情澎湃,因為每年的聖誕她都會去國外和爸爸一起過,就像標準的外國小孩兒一樣。說到這里提到了情人節禮物,沒想到棉棉的回答竟然是「從來沒有!」她說如果要取消一個節日,那就是情人節,「有什麼意義呢?多假多形式化啊!不覺得無聊么?」
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印象最深的節日,棉棉想了半天,認真地說應該是春節吧,「因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即將到來的春節打算也是「陪陪爸爸媽媽」。至於自己過得最開心的節日,棉棉說一個是兩年前自己在長城上面辦的世界頂級DJ Party,另一個就是不久前在荷蘭的搖滾音樂節。對於大眾的節日,棉棉既說不出什麼洋節的來歷典故,也想不起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傳統節日慶典,「我是一個對過節特別沒有感覺的人」。 (采訪/韓峰)
王達三:「我們的聖誕應該是孔聖人的誕辰。」
各大論壇上以一篇《就所謂聖誕問題告國人書》而引來板磚無數的王達三,就是人大哲學博士王甬。所謂達三者,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此儒家三達德也。王甬說,這就是他的目標和理想,「我欲為此三者,故名。」學者之氣撲面而來。
王甬堅持用「耶誕」來稱呼「聖誕」,他說:「聖,是基督教徒的聖,不是我們的,所以不是『聖誕節',而是『耶誕節'。」他稱「聖經」為「耶經」或「新約」、「舊約」,語氣自然決斷。
女兒的幼兒園里有耶誕節的聯歡活動,他很不滿園里這樣的安排,於是沒有讓女兒參加,還特意給幼兒園方面遞交了一份意見書,但是石沉大海,他挺無奈。「為什麼要過人家的節日呢?我們有我們的聖人孔子,聖誕應該是孔聖人的誕辰;我們有我們的牛郎織女,情人節也不應該是2月的瓦倫丁紀念日吧。」他說起以前七夕還和愛人互送禮物,害羞地笑笑。
作為一個儒家學派的捍衛者,他對於其他宗教也還是抱著寬容的態度。在過去,一個廟里中間供著孔子,左邊供著老子,右邊還有釋迦牟尼,誰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多一個耶教徒,並不會少一個中國人,」他說,「儒家思想是一種滲透進中國人骨子裡、血液里的精神和思想,不是另一種文化十幾二十年就沖得垮的。」這樣說著,他還是流露出憂心忡忡的警覺,「這是一種全民無意識,全民無意識啊。」在風俗習慣的背後,是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的歸屬感。「知識分子要大聲疾呼啊。」他說,並做出身先士卒狀。
即將到來的春節,王甬准備以最中國的方式來度過:擠火車,回老家,給父母磕頭,一家人吃團圓飯,還要去給祖先上墳。他的家鄉在並不太遙遠的山東,那裡也是孔子的家鄉。(采訪/於亞男)
金宜久:「如果把聖誕節變成了中國人每年要狂歡的日子,那是不是應該把我們的中秋節也推出國門呢?」
在麥當勞剛剛過了來到中國的第15個生日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金宜久教授站出來說:「一味支持麥當勞,這個民族就要完蛋!」還沒生日快樂完的麥當勞,就這樣作為舶來文化的代表被推上了審判台。
提到這句引起很大轟動的推論,金宜久教授呵呵一笑:「這句話可不是我的原創,是我身邊一位老教師的話,只不過我比他名氣大一點點,所以我提出來了,得到的重視和反響也就更多一點。」他的溫和,和許多70歲上下的老教授並沒有哪裡不一樣。
因為經常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金宜久感覺節日的樣子很模糊。土節?洋節?都是不過的節。即使是將要到來的春節,在金教授看來,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
在國外研究和學習的時候趕上聖誕,他也只是應邀去朋友家裡吃個便飯。在金宜久的觀念里,所謂節日,總是要和家人一起過的,遠離家鄉上海這么多年,在他心中早已沒有了節日的概念。惟有說到小時候的春節,他才略略興奮起來,說起年幼時一家人穿著長袍在年三十去親戚家裡辭歲,還有中秋節家人做月餅,放什麼樣的餡,說起來彷彿近在眼前。「其實我們中國這些傳統節日都是很好的,它有它自己的文化在裡面,可是現在的人們不懂得珍惜啊。」一聲長嘆。
金教授用「文化滲透」來代替「文化侵略」,他寬宏大量地理解了年輕人對洋節的好奇心理。作為一個不大過節的人,他並不是很在意什麼樣的節日在時下最受歡迎,他只是希望不該被遺忘的沒有被遺忘。在他的論文《伊斯蘭文化與西方》中提到:「人類社會是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中不斷發展和前進的。」
在金教授看來,如果把聖誕節變成了中國人每年要狂歡的日子,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我們的中秋節也推出國門呢?「融合是互相的嘛。」 (采訪/於亞男)
蔡佳禾:「不管是端午節,還是萬聖節,我們都會搞活動慶祝。」
南京大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招收中國學生、美國學生各50名:其中中國(含大陸及台港澳)學生由南京大學招收,美國學生(含少數其他國際學生)由霍普金斯大學招收。學生在中英雙語環境中受到跨學科和跨文化的教育和訓練。
「不管是端午節,還是萬聖節,我們都會搞活動慶祝。」「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主管學術副主任蔡佳禾教授介紹說,「這樣的環境里,過節是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
忙著籌備晚宴的蔡教授自稱是一位很開明的新派人士,對於在中國盛行的洋節他很是熱心,「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些西方的宗教節日,如聖誕節和復活節等,已經沒有太多宗教的涵義,只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和情感溝通的機會。真正的宗教信仰者,自然還是有跟大眾不一樣的過節方式,比如去教堂。」 「中美中心」每年秋季入學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是中秋節晚會,蔡教授稱舉辦慶祝活動是為了讓西方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融入當地習俗。
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也是「中美中心」熱烈慶祝的一個節日,中心特地組織了聖誕晚宴、派對、聖誕專場電影等活動,而蔡教授都一一參加了慶祝活動,「因為我也很喜歡看到年輕學生們熱情洋溢的樣子」。說到不遠的春節,蔡教授很肯定地說還是以最傳統的方式度過:走親訪友,吃團圓飯等,「當然還要放鞭炮。」他笑著補充。 (采訪/殷貝貝)
包一峰:「節日一多,最高興的是商家。」
上海的霖傑時尚總經理包一峰是一位資深Party策劃者,他是個「航空士」,飛來飛去,去完美國邁阿密的一個藝術展後,又去參加北京的一個Dior品牌的發布會,剛剛趕回上海不久,就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聖誕節小包沒刻意設計,是在家裡過的,最開始叫了十幾位朋友過來喝酒,吃飯,後來又來了10多個人,也就像了一個Party。小包懷念小時候在上海的小弄堂里過的那些「土節日」,「咱們中國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傳統繼承好了。」他提到香港人在傳統節日,比如冬至、清明、端午,會給市民放假,很人性化,內地卻沒有。
傳統節日中,小包最重視春節,因為是盡孝心的時候。大年初一初二,小包會去串親戚,拜訪長輩,初三初四後可能去國外旅遊,到比較暖和的地方去度假。「由於節日惰性,一般中國人要到正月十五才會恢復工作的狀態,如果整個春節假期全在家,可能受不了。」 情人節那天是胡兵的生日,小包他們往往給胡兵過生日。
小包留意到,「洋」節日的蓬勃其實也受到商家的觸動,「他們巴不得全國人民都過節日,這樣他們可以多做生意」,小包說了上海的例子,「12月25號那天,希爾頓飯店據說有800人用餐,基本上都是中國人(外國人很多回國過聖誕了),銷售額有100多萬,破了紀錄。其他五星級的西餐廳據說也全部爆滿。大家去那裡,估計是覺得可以吃到正宗的西餐。」
現在節日奇多,聽說還有個秘書節。「節日一多,最高興的是商家」,小包說中國 移動每當節日都會在簡訊收入上大賺一筆,運營商的一個手法是會聘請一些簡訊寫手,寫一些比較好玩的簡訊祝福語,然後讓這些祝福語在手機用戶之間互相傳播,這樣,信息費也就滾滾進入了他們的腰包。 (采訪/吳煒)
陳擎:「中國節日在國外也有很多人過。」
這位廣州交響樂團的首席雙簧管演奏家是個大帥哥,經常滿世界地演出。雙簧管大師 Maurice Bourgue (前巴黎管弦樂團首席)、 Hansjorg Schellenberger (柏林愛樂樂團首席)、Anthony Camden(前倫敦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都是他的授業恩師。
和往年一樣,陳擎的平安夜又在演出中度過。作為職業演奏家,陳擎一年之中大多數節日都站在舞台上,他說:「春節是我最期待的節日。今年春節,我們會回太太的家鄉大連。」
陳擎身邊的朋友和他一樣沒有太多時間過節,但都很看重傳統的中國節日,西洋節日在他們看來只是大家在一起湊熱鬧,是個儀式。2005年聖誕,星海音樂廳也在戶外搞了個酒會,他說:「音樂廳本身就是個西化的地方。」
陳擎也有忙裡偷閑的時候,2005年「五一」,他跟太太去了菲律賓旅行。"過節只是一個借口,能跟家人待在一起或者出去旅行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外留過學的陳擎說:「中國節日在國外也有很多人過。有一年,我跟太太在日本過春節,當時唐人街很熱鬧,日本人對這個外民族的節日也特別感興趣,中國餐館生意好得不得了,中國的工藝品、食品賣得特別好。」
「最感人的節日故事,」陳擎不假思索地說,「是中秋節的故事,嫦娥奔月充滿了溫馨和詩意,也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雖然節日這么多,陳擎認為一個都不應該取消,「每一個節日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是節,只要放假,我都愛過。」 (采訪/孫琳琳)
十一郎:「重陽節一定要過。」
他喜歡登山,差點兒把愛好變成了職業,好在明白得早,現就職於某慈善教育基金會,從而釋放了部分蓬勃的愛心。個人最滿意的名頭:2003年珠峰攀登隊總指揮助理兼隊員。能者多勞,他同時還是中國登山協會戶外運動委員會委員,深圳登山協會副會長。
十一郎在北京工作,家在深圳。他的朋友很多,2005年聖誕就是和一大幫熟識的網友在一起,游泳、打撞球,吃飯、打牌、唱歌。
閑不住的他,年三十卻一定要回家。他很看重中國節,春節要守家,中秋也要一家團聚,他回憶說:「小時候過元宵、過端午,現在很少了。倒是重陽節一定要過,九月底、十月初是登山的黃金時間,跟一幫登山的朋友找個一兩千米的山玩一下。春節前後可能會選擇一些周邊的地方玩四五天,攀冰或者滑雪。」
熱熱鬧鬧地過了這么多節,十一郎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的母親節。當時他正在登珠峰,出發前一天在珠峰大本營寫了一張明信片給媽媽,這個母親節對他來說特別有意義。
「春節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假期比較長,讓人們有時間修整,同時更好地計劃下一年。本來過節就是找個借口給大家的生活增添點變化,很多節日故事都是胡說八道,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熱鬧的氣氛。過節不能越過越浮躁,要過得踏實、愉快、舒服。」
此外,十一郎說:「聖誕節和元旦完全可以合並,因為離得太近了。」 (采訪/孫琳琳)
中西節日文化內涵被抽空 消費大潮沖淡節日溫情
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不忍心看到所有節日都淪為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氣。<!-- 科技內頁 - 360*300 畫中畫 -->
文/王建
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都與古代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當我們告別農耕社會奔赴工業社會之後,傳統節日在工業大生產時代功能開始式微,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兇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基督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基督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1949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余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1949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歷上詳細標注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歷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與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進程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里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簽,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節日假面下的諸神狂歡
節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規定著一個人的文化身份,並以儀式化的方法維系著人與傳統的關系。在全球化想像共同體下,人類的許多價值都在趨同,而節日可能是保持人們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了。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來抵禦聖誕節等洋節的「入侵」,並御洋節於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價值的空殼化、商業化傾向。
文/李國慶
即便我們早已豐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節海吃胡喝一頓,甚至可以隨時去親吻歐洲的空氣,東京的潮流,紐約的時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們對於節日的渴求仍然處於某種飢渴狀態——聖誕,元旦,情人節,元宵節,萬聖節,中秋節,春節,愚人節,重陽節......時下節日之多堪用洪水猛獸這個詞來形容,但人們對於節日的鍾情並沒有因為進入「娛樂至死」的諸神狂歡年代而有所消解。我們仍然有著絕對超全球化的姿態,對於傳統的、舶來的、自定義的節日都樂此不疲,兼收並蓄。
讓社會學家們不安的是,至少從表面上看,傳統節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勢,而舶來的節日卻甚囂塵上,如此的此消彼長,自然會引發知道分子們振聾發聵的「保衛春節」宣言!
過中國節
「所謂節日,就是大家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煩惱,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點喝點。當然,對於我這種不愛湊熱鬧的人來說,過節更是一個讀書的好日子。」沈宏非寫過一篇《過節》,文章開宗明義地談論節日的精神意義。
這樣的解讀有些平淡如水,歌舞昇平,有華麗的精神意義,惟獨缺失正面臨著慾望消費沖擊的物質意義,難以穿刺節日在中國的內核,對於喜新厭舊的中國人來說,節日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伴隨著全民超女或周傑倫口齒不清的歌聲在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的節日意義與今日之意義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找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魚大肉。問問六七十年代生人,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放鞭炮,春節聯歡晚會,回家過年。再問問80年代後,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relax,旅遊,打機,收壓歲錢。
當全球都戴上一頂滑稽的聖誕老人帽子時,也隱喻著中國節正處於日益式微之勢。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20個,包括中和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天貺節(六月六)、夏至節、七夕節、冬至節等,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些節日的名字都鮮有所聞,更不用說參與其中,逢節必樂。
所以,專家們很焦慮,覺得現代人已經遺失了傳統。因為這些節日與我輩中華傳人、龍子龍孫們都有著傳承的淵源,例如與日月時令交會有關的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清明節、天貺節、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而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中國的傳說、神話和宗教。
由此從根源上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乃至傳承發展,都植根於千年的農耕文明,亦符合專家們慷慨陳辭的三大特徵: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畫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
『肆』 我國農耕文化反映在哪些節日中
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不忍心看到所有節日都淪為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氣。
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都與古代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當我們告別農耕社會奔赴工業社會之後,傳統節日在工業大生產時代功能開始式微,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兇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基督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基督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1949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余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1949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歷上詳細標注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歷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與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進程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里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簽,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節日假面下的諸神狂歡
新周刊 文/李國慶
節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規定著一個人的文化身份,並以儀式化的方法維系著人與傳統的關系。在全球化想像共同體下,人類的許多價值都在趨同,而節日可能是保持人們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了。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來抵禦聖誕節等洋節的「入侵」,並御洋節於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價值的空殼化、商業化傾向。
即便我們早已豐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節海吃胡喝一頓,甚至可以隨時去親吻歐洲的空氣,東京的潮流,紐約的時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們對於節日的渴求仍然處於某種飢渴狀態——聖誕,元旦,情人節,元宵節,萬聖節,中秋節,春節,愚人節,重陽節……時下節日之多堪用洪水猛獸這個詞來形容,但人們對於節日的鍾情並沒有因為進入「娛樂至死」的諸神狂歡年代而有所消解。我們仍然有著絕對超全球化的姿態,對於傳統的、舶來的、自定義的節日都樂此不疲,兼收並蓄。
讓社會學家們不安的是,至少從表面上看,傳統節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勢,而舶來的節日卻甚囂塵上,如此的此消彼長,自然會引發知道分子們振聾發聵的「保衛春節」宣言!
過中國節
「所謂節日,就是大家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煩惱,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點喝點。當然,對於我這種不愛湊熱鬧的人來說,過節更是一個讀書的好日子。」沈宏非寫過一篇《過節》,文章開宗明義地談論節日的精神意義。
這樣的解讀有些平淡如水,歌舞昇平,有華麗的精神意義,惟獨缺失正面臨著慾望消費沖擊的物質意義,難以穿刺節日在中國的內核,對於喜新厭舊的中國人來說,節日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伴隨著全民超女或周傑倫口齒不清的歌聲在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的節日意義與今日之意義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找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魚大肉。問問六七十年代生人,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放鞭炮,春節聯歡晚會,回家過年。再問問80年代後,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relax,旅遊,打機,收壓歲錢。
當全球都戴上一頂滑稽的聖誕老人帽子時,也隱喻著中國節正處於日益式微之勢。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20個,包括中和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天貺節(六月六)、夏至節、七夕節、冬至節等,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些節日的名字都鮮有所聞,更不用說參與其中,逢節必樂。
所以,專家們很焦慮,覺得現代人已經遺失了傳統。因為這些節日與我輩中華傳人、龍子龍孫們都有著傳承的淵源,例如與日月時令交會有關的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清明節、天貺節、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而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中國的傳說、神話和宗教。
由此從根源上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乃至傳承發展,都植根於千年的農耕文明,亦符合專家們慷慨陳辭的三大特徵: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畫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而隨著這些具有特定歷史內容因素的過時,傳統節日所內涵的文化象徵意義也就凸顯了出來。
保衛春節是保住中國人文化尊嚴和身份認同
著名民俗專家高有鵬擔任著河南大學黃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職,2005年聖誕節前夕,他在河南大學舉辦了一場以「保衛春節宣言」為題的報告會。據在場記者稱,這個經過精心策劃的報告會並沒有引起校園學子的強烈興趣,有1萬多學生的大學只有百十人到場。
《新周刊》:除去春節,中國還有中和節、上巳節、天貺節等傳統節日,即便在西方節日進入中國之前,它們也不為人所知。問題出在哪裡?
高有鵬:你剛才說的那些算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總數大約有20多個。如果把大大小小的節日加在一起,足足有300多個,連24節氣也算節日。但的確,幾乎沒人知道它們的存在。應該說,傳統節日一旦成為文化的符號系統,它就具備了特殊的節日功能,可以支撐它在一定階段內的發展。造成它們弱勢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近10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農耕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物質化。傳統節日注重的「精神宣洩」的功能顯得不再那麼重要了,人們對它們感覺也很難像以前那麼強烈了,而國外節日在這個時候以商業經濟的形態擠了進來,很容易就能搶占空缺。現在,中國的所有節日都變成假日了,隨便怎麼搞都行,沒一點文化。
《新周刊》:有觀點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影響世界,世界也改變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和外來文化的公平競爭中落後的。
高有鵬:這個說法肯定不成立。首先強調一點,我不認為所有過聖誕節的中國人都是盲目和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鮮本來就是人的天性,過度地保護傳統會有負面作用。但民俗和傳統不是單純的文化形態,而是系統,這套系統維系的是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舉個例子,我在一棟樓里住了幾年,但還不知道我的鄰居叫什麼。這就是因為我和他身上都少了一些應有的傳統和習俗,讓我們之間缺乏價值觀的共鳴和文化認同,所以互不來往。春節的意義就在於它為所有中國人提供一個機會,讓一幫人聚在一起體驗中國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意識,拉近彼此的距離。而聖誕節是不在中國的文化體系內的,你不可能在那裡面找到歸屬感,鬧騰過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依舊是鬆散和冷淡的。在任何一個國家,本國節日肯定是最受重視的,只有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下越來越衰敗,這絕對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新周刊》:過什麼節對於普通人是自由選擇,必須要用「保衛」來要求他們選擇傳統節日嗎?
高有鵬:我在《宣言》里說:「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可能有人覺得大題小作,說得過了,但我的確有這個擔心。保護春節只是一個契機,真要保住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尊嚴和身份認同。你可以想像一下,某一天所有的中國人都跑去過洋節了,沒人理春節,如果真到那時候,估計我們的文化就散架了。
《新周刊》:同樣的背景下,日本和韓國對本國傳統的保護卻做得很好。你怎麼看?
高有鵬:日本和韓國的國民已過了沖動和浮躁期,中國人還處在不冷靜、不理智的階段,自信心不足,對本國文化的價值沒有正確估計。所以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會是韓國人。
《新周刊》:拋開文化的因素,你認為人們還有可能重新對春節產生興趣嗎?
高有鵬:對春節的再開發將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國外節日,比如聖誕節,它充滿了儀式感,有聖誕樹、聖誕帽、唱詩班這樣的符號讓它能迅速地感染人。中國的傳統節日沒有足夠的道具和符號,所以過春節的人群基本上已經斷檔了。目前要恢復中國人關於春節的記憶,是個很大的難題。
『伍』 外國的節日對我們的影響
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嚴重影響,現代越來越多的的中國人更喜歡西方節日而非傳統節日。當聖誕節或情人節來臨,青少年涌進酒吧,餐館,百貨公司為了慶祝這些節日打折扣吸引顧客。
西方節日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給整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不斷吸收新的節日也可以充實國人的生活,這不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促進國際間的交流,也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趣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應對措施
中國傳統需要通過教育更好的傳承,如果當代教育只是傳授科學技術,重視經濟發展,那麼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會具備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
當今時代西方文化隨著經濟在全球泛濫,而青少年還未真正的成熟,很容易就會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因此社會、學校、家庭都要積極傳承和發揚傳統節日文化,使更多的青少年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產生自豪感。
『陸』 以「傳統節日與洋節日相遇」為話題的作文
材料:
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名存實亡的困境,這是必然的嗎?
多年來人們就一直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似乎本土節日的式微都是外來洋節搞的鬼,於是,有了2005年聖誕節前後冒出來的「保衛春節」一類的盛世危言。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而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
事實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幾乎所有的重要傳統節日都面臨著很大危機。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節日,都打上了太多全球化時代的商業烙印。上世紀90年代,包括法國、丹麥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就對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化時代的消費文化的滲透傷透腦筋,並試圖以弘揚本土文化價值來加以抵禦——結果如大家所見,收效甚微。
從表面上看,當代中國西方節日的盛行的確有很大的「文化自我殖民」的嫌疑。一個黃皮膚講漢語的中國人在沒有任何宗教原由的情況下熱衷於過聖誕節的確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是,正如我們大量采訪所顯示的,對於大多數漠視本土節日而推崇洋節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完全不知所以然的聖誕節也和諸如好萊塢大片、可口可樂、LV和NBA等一樣,其實只是一件來自西方的時髦的消費品。西方文化符號本身所具有的特定意義,已經被消費主義的慾望攪和得面目全非了。
我們變得越來越不知道為什麼要過節了。我們知道並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次減壓的好睡眠或假期,只是一次瘋狂購物或消費的好理由,只是一次徹夜狂歡的借口或者甚至只是一種用來表明自己時尚態度的符號,當然不用說,節日更是一次商業促銷的良機或一個拉動內需的杠桿......所有這些,已經使我們節日的文化氣息變得非常稀薄,而節日在強化人的文化認同意識方面的儀式功能正日漸喪失。
所以,如果說,以春節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節日需要保護和捍衛的話,那麼其假想敵不是聖誕節這樣的舶來節日,而是全球化時代所有那些令傳統價值遭受致命打擊的東西。
好好過節吧,認真做一回我們自己。
18位意見領袖的節日觀
回溯傳統,中國人的本土節日意味著紀念活動,或團圓、或慶祝、或祭祀,春節之後的「土節」依次有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七夕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等,陽歷節日一般是紀念日,如植樹節、勞動節、兒童節、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等,此外,中國人近年來還熱衷過「洋節」,大致有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復活節、萬聖節等。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53.6%的年輕人過「洋節」是為了「找個快樂的理由」;對於「洋節與中國傳統節日有何區別」,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享受層面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
今日中國,平均每月便有兩個節日,人們是怎麼對待這些節日的呢?本次調查涉及儒學學者、宗教學教授、私塾先生、前駐德大使、媒體評論員、在華留學機構教授、青年導演、音樂家、外企高管、美女作家、國際名模、雜志主編、在華老外、派對搞手、職業牧師、登山迷、海外華人學者、現代藝術家等。(統籌/董薇)
張楊:「不知道端午節是哪天。」
「第六代導演」,當代最真誠的青年電影藝術家之一。他最近面臨兩件大事,心情極可能處在一種微妙之中:一是去年10月份自己的影片《向日葵》在西班牙獲得兩個大獎,二是新片在國內上映,票房慘淡。對於有關節日的話題,張楊表現得相當淡然。
「節日往往意味著人們獲得一段自由和快樂的時間,而我們搞電影的,時間上較一般人自由。對我來說,節日就是高興的一天。」
張楊認為真正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元旦、五一、國慶。聖誕更像是年輕朋友聚會的日子,而在春節,很多人都要回家。大年初二、初三,張楊常去雲南,在大理等地和朋友們聚一聚。張楊基本不過「情人節」,他認為這是20歲以前的年輕人在意的節日。
張楊認為,節日和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情人節、聖誕節是1980年代以後才出現的,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對這些「洋節」更有記憶。
張楊知道清明、中秋分別是哪一天,但不知道端午節是哪天。張楊不認為「洋節」是「文化侵略」,「事實上,它只是讓中國人找了個可以狂歡的理由,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個機會,並沒有改變人的觀念。以後也不會出現只過聖誕不過春節的情況,因為人有一個歷史傳承。」(采訪/吳煒)
棉棉:「情人節多假多形式化啊!」
聯繫到名噪一時的美女作家棉棉的時候她正和朋友吃飯,話筒中傳來的喧鬧鋪陳了一個生動的背景——好像棉棉就應該是這樣,身邊總有一大群朋友,永遠是眾人的焦點。這樣的派對動物對過節想必是興趣滿滿,她的每一個節日,都應該是Colorful Days吧——
棉棉竟然說平安夜她本打算待在家裡,可是號稱女版許巍的唱將姜昕約她出去吃飯,於是一起去了「幸福花園」,後來又去向北京音樂台的著名DJ有待Say Hello,出來路過「BABYFACE」的時候棉棉又聽從了自己的預感進去找到了很少現身的老闆,又開了兩瓶香檳......就這樣,本打算安安靜靜在家的棉棉過了一個喧鬧的平安夜。她說她對聖誕節沒什麼感覺,倒是小女兒對聖誕激情澎湃,因為每年的聖誕她都會去國外和爸爸一起過,就像標準的外國小孩兒一樣。說到這里提到了情人節禮物,沒想到棉棉的回答竟然是「從來沒有!」她說如果要取消一個節日,那就是情人節,「有什麼意義呢?多假多形式化啊!不覺得無聊么?」
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印象最深的節日,棉棉想了半天,認真地說應該是春節吧,「因為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即將到來的春節打算也是「陪陪爸爸媽媽」。至於自己過得最開心的節日,棉棉說一個是兩年前自己在長城上面辦的世界頂級DJ Party,另一個就是不久前在荷蘭的搖滾音樂節。對於大眾的節日,棉棉既說不出什麼洋節的來歷典故,也想不起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傳統節日慶典,「我是一個對過節特別沒有感覺的人」。 (采訪/韓峰)
王達三:「我們的聖誕應該是孔聖人的誕辰。」
各大論壇上以一篇《就所謂聖誕問題告國人書》而引來板磚無數的王達三,就是人大哲學博士王甬。所謂達三者,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此儒家三達德也。王甬說,這就是他的目標和理想,「我欲為此三者,故名。」學者之氣撲面而來。
王甬堅持用「耶誕」來稱呼「聖誕」,他說:「聖,是基督教徒的聖,不是我們的,所以不是『聖誕節',而是『耶誕節'。」他稱「聖經」為「耶經」或「新約」、「舊約」,語氣自然決斷。
女兒的幼兒園里有耶誕節的聯歡活動,他很不滿園里這樣的安排,於是沒有讓女兒參加,還特意給幼兒園方面遞交了一份意見書,但是石沉大海,他挺無奈。「為什麼要過人家的節日呢?我們有我們的聖人孔子,聖誕應該是孔聖人的誕辰;我們有我們的牛郎織女,情人節也不應該是2月的瓦倫丁紀念日吧。」他說起以前七夕還和愛人互送禮物,害羞地笑笑。
作為一個儒家學派的捍衛者,他對於其他宗教也還是抱著寬容的態度。在過去,一個廟里中間供著孔子,左邊供著老子,右邊還有釋迦牟尼,誰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多一個耶教徒,並不會少一個中國人,」他說,「儒家思想是一種滲透進中國人骨子裡、血液里的精神和思想,不是另一種文化十幾二十年就沖得垮的。」這樣說著,他還是流露出憂心忡忡的警覺,「這是一種全民無意識,全民無意識啊。」在風俗習慣的背後,是對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的歸屬感。「知識分子要大聲疾呼啊。」他說,並做出身先士卒狀。
即將到來的春節,王甬准備以最中國的方式來度過:擠火車,回老家,給父母磕頭,一家人吃團圓飯,還要去給祖先上墳。他的家鄉在並不太遙遠的山東,那裡也是孔子的家鄉。(采訪/於亞男)
金宜久:「如果把聖誕節變成了中國人每年要狂歡的日子,那是不是應該把我們的中秋節也推出國門呢?」
在麥當勞剛剛過了來到中國的第15個生日的時候,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金宜久教授站出來說:「一味支持麥當勞,這個民族就要完蛋!」還沒生日快樂完的麥當勞,就這樣作為舶來文化的代表被推上了審判台。
提到這句引起很大轟動的推論,金宜久教授呵呵一笑:「這句話可不是我的原創,是我身邊一位老教師的話,只不過我比他名氣大一點點,所以我提出來了,得到的重視和反響也就更多一點。」他的溫和,和許多70歲上下的老教授並沒有哪裡不一樣。
因為經常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金宜久感覺節日的樣子很模糊。土節?洋節?都是不過的節。即使是將要到來的春節,在金教授看來,也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
在國外研究和學習的時候趕上聖誕,他也只是應邀去朋友家裡吃個便飯。在金宜久的觀念里,所謂節日,總是要和家人一起過的,遠離家鄉上海這么多年,在他心中早已沒有了節日的概念。惟有說到小時候的春節,他才略略興奮起來,說起年幼時一家人穿著長袍在年三十去親戚家裡辭歲,還有中秋節家人做月餅,放什麼樣的餡,說起來彷彿近在眼前。「其實我們中國這些傳統節日都是很好的,它有它自己的文化在裡面,可是現在的人們不懂得珍惜啊。」一聲長嘆。
金教授用「文化滲透」來代替「文化侵略」,他寬宏大量地理解了年輕人對洋節的好奇心理。作為一個不大過節的人,他並不是很在意什麼樣的節日在時下最受歡迎,他只是希望不該被遺忘的沒有被遺忘。在他的論文《伊斯蘭文化與西方》中提到:「人類社會是在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中不斷發展和前進的。」
在金教授看來,如果把聖誕節變成了中國人每年要狂歡的日子,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我們的中秋節也推出國門呢?「融合是互相的嘛。」 (采訪/於亞男)
蔡佳禾:「不管是端午節,還是萬聖節,我們都會搞活動慶祝。」
南京大學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招收中國學生、美國學生各50名:其中中國(含大陸及台港澳)學生由南京大學招收,美國學生(含少數其他國際學生)由霍普金斯大學招收。學生在中英雙語環境中受到跨學科和跨文化的教育和訓練。
「不管是端午節,還是萬聖節,我們都會搞活動慶祝。」「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主管學術副主任蔡佳禾教授介紹說,「這樣的環境里,過節是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
忙著籌備晚宴的蔡教授自稱是一位很開明的新派人士,對於在中國盛行的洋節他很是熱心,「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些西方的宗教節日,如聖誕節和復活節等,已經沒有太多宗教的涵義,只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和情感溝通的機會。真正的宗教信仰者,自然還是有跟大眾不一樣的過節方式,比如去教堂。」 「中美中心」每年秋季入學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是中秋節晚會,蔡教授稱舉辦慶祝活動是為了讓西方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融入當地習俗。
剛剛過去的聖誕節也是「中美中心」熱烈慶祝的一個節日,中心特地組織了聖誕晚宴、派對、聖誕專場電影等活動,而蔡教授都一一參加了慶祝活動,「因為我也很喜歡看到年輕學生們熱情洋溢的樣子」。說到不遠的春節,蔡教授很肯定地說還是以最傳統的方式度過:走親訪友,吃團圓飯等,「當然還要放鞭炮。」他笑著補充。 (采訪/殷貝貝)
包一峰:「節日一多,最高興的是商家。」
上海的霖傑時尚總經理包一峰是一位資深Party策劃者,他是個「航空士」,飛來飛去,去完美國邁阿密的一個藝術展後,又去參加北京的一個Dior品牌的發布會,剛剛趕回上海不久,就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聖誕節小包沒刻意設計,是在家裡過的,最開始叫了十幾位朋友過來喝酒,吃飯,後來又來了10多個人,也就像了一個Party。小包懷念小時候在上海的小弄堂里過的那些「土節日」,「咱們中國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傳統繼承好了。」他提到香港人在傳統節日,比如冬至、清明、端午,會給市民放假,很人性化,內地卻沒有。
傳統節日中,小包最重視春節,因為是盡孝心的時候。大年初一初二,小包會去串親戚,拜訪長輩,初三初四後可能去國外旅遊,到比較暖和的地方去度假。「由於節日惰性,一般中國人要到正月十五才會恢復工作的狀態,如果整個春節假期全在家,可能受不了。」 情人節那天是胡兵的生日,小包他們往往給胡兵過生日。
小包留意到,「洋」節日的蓬勃其實也受到商家的觸動,「他們巴不得全國人民都過節日,這樣他們可以多做生意」,小包說了上海的例子,「12月25號那天,希爾頓飯店據說有800人用餐,基本上都是中國人(外國人很多回國過聖誕了),銷售額有100多萬,破了紀錄。其他五星級的西餐廳據說也全部爆滿。大家去那裡,估計是覺得可以吃到正宗的西餐。」
現在節日奇多,聽說還有個秘書節。「節日一多,最高興的是商家」,小包說中國 移動每當節日都會在簡訊收入上大賺一筆,運營商的一個手法是會聘請一些簡訊寫手,寫一些比較好玩的簡訊祝福語,然後讓這些祝福語在手機用戶之間互相傳播,這樣,信息費也就滾滾進入了他們的腰包。 (采訪/吳煒)
陳擎:「中國節日在國外也有很多人過。」
這位廣州交響樂團的首席雙簧管演奏家是個大帥哥,經常滿世界地演出。雙簧管大師 Maurice Bourgue (前巴黎管弦樂團首席)、 Hansjorg Schellenberger (柏林愛樂樂團首席)、Anthony Camden(前倫敦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都是他的授業恩師。
和往年一樣,陳擎的平安夜又在演出中度過。作為職業演奏家,陳擎一年之中大多數節日都站在舞台上,他說:「春節是我最期待的節日。今年春節,我們會回太太的家鄉大連。」
陳擎身邊的朋友和他一樣沒有太多時間過節,但都很看重傳統的中國節日,西洋節日在他們看來只是大家在一起湊熱鬧,是個儀式。2005年聖誕,星海音樂廳也在戶外搞了個酒會,他說:「音樂廳本身就是個西化的地方。」
陳擎也有忙裡偷閑的時候,2005年「五一」,他跟太太去了菲律賓旅行。"過節只是一個借口,能跟家人待在一起或者出去旅行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外留過學的陳擎說:「中國節日在國外也有很多人過。有一年,我跟太太在日本過春節,當時唐人街很熱鬧,日本人對這個外民族的節日也特別感興趣,中國餐館生意好得不得了,中國的工藝品、食品賣得特別好。」
「最感人的節日故事,」陳擎不假思索地說,「是中秋節的故事,嫦娥奔月充滿了溫馨和詩意,也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雖然節日這么多,陳擎認為一個都不應該取消,「每一個節日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是節,只要放假,我都愛過。」 (采訪/孫琳琳)
十一郎:「重陽節一定要過。」
他喜歡登山,差點兒把愛好變成了職業,好在明白得早,現就職於某慈善教育基金會,從而釋放了部分蓬勃的愛心。個人最滿意的名頭:2003年珠峰攀登隊總指揮助理兼隊員。能者多勞,他同時還是中國登山協會戶外運動委員會委員,深圳登山協會副會長。
十一郎在北京工作,家在深圳。他的朋友很多,2005年聖誕就是和一大幫熟識的網友在一起,游泳、打撞球,吃飯、打牌、唱歌。
閑不住的他,年三十卻一定要回家。他很看重中國節,春節要守家,中秋也要一家團聚,他回憶說:「小時候過元宵、過端午,現在很少了。倒是重陽節一定要過,九月底、十月初是登山的黃金時間,跟一幫登山的朋友找個一兩千米的山玩一下。春節前後可能會選擇一些周邊的地方玩四五天,攀冰或者滑雪。」
熱熱鬧鬧地過了這么多節,十一郎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的母親節。當時他正在登珠峰,出發前一天在珠峰大本營寫了一張明信片給媽媽,這個母親節對他來說特別有意義。
「春節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假期比較長,讓人們有時間修整,同時更好地計劃下一年。本來過節就是找個借口給大家的生活增添點變化,很多節日故事都是胡說八道,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種熱鬧的氣氛。過節不能越過越浮躁,要過得踏實、愉快、舒服。」
此外,十一郎說:「聖誕節和元旦完全可以合並,因為離得太近了。」 (采訪/孫琳琳)
中西節日文化內涵被抽空 消費大潮沖淡節日溫情
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不忍心看到所有節日都淪為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之中找回彼此交流的底氣。<!-- 科技內頁 - 360*300 畫中畫 -->
文/王建
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都與古代的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當我們告別農耕社會奔赴工業社會之後,傳統節日在工業大生產時代功能開始式微,西學東進,西節也迅速在這片土地上枝葉繁茂起來,甚至有喧賓奪主之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已經成了光輝的「中國節」,商家的精明造勢加上年輕一代的盲目追隨則推波助瀾——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節日來勢兇猛,但硬要說它們像當年的堅船利炮那麼可怕或許有點誇大其詞。西方世界的節慶文化雖然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開始萌芽,其真正壯大則是在基督教君臨天下之後。自利瑪竇於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學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算起,基督教來中國已經四個多世紀了。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節日卻沒有得到有力保護。1949年以後,大多數節日都被視為封建殘余而廢除,倖存下來的也只有春節、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節被列入了法定節假日。1949年以來我們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才增至10天。這樣的水平與中國宋代的69天、 日本的15天、 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明顯過於低下。傳統節日的被貶與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化的景象。
出生在20多年之前的人還依稀記得每天翻頁的老皇歷上詳細標注著的時令和節日的日期。翻開當下的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了春節。中秋、元宵花燈、清明祭祖、端午悼念、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巳(三月三日)、夏至、中元、冬至、臘八、祭灶等重要的節日都從日歷上消逝了。同時消逝的是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禳災等特殊儀式。那些有著上千年輝煌和浪漫的儀式,後人難道只能在古籍中體驗?
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無異於揮刀自宮。節日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調劑,更是維持民族認同感的紐帶。有趣但也讓人不爽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教師節,都是定在孔子誕辰日,即9月28日,我們自己卻有意迴避這一天。
為什麼洋節大行其道而傳統節日冷冷清清?學者們認為這是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近代歷史留給國人的不止是無盡怨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與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歷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數人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樹枝上一個偶然分杈,人類歷史背後的如鐵規律不過是人類中心論調支配下的一種癖好,現代化進程也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無法避免的歸宿,更不可能成為解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對人類「文化生態」的打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在這個看上去有點在劫難逃的境遇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外來的各種洋節,其實都被抽空了,成為徒有其表的擺設而變了味道。比如聖誕節到了我們這里也就是一個消費日,或者時尚標簽,不至於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多大的威脅。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我們自身,像中秋節這樣溫情的節日,卻成為月餅商人炫技賣乖的秀場和無良政客們腐敗和投機鑽營的通道。
費孝通曾經提出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中國應有這樣的文化胸懷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的理想同樣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不是變著法兒打著節的旗號來賺錢來消費,而是帶著虔敬之心認認真真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或許才是我們的本分。
節日假面下的諸神狂歡
節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它規定著一個人的文化身份,並以儀式化的方法維系著人與傳統的關系。在全球化想像共同體下,人類的許多價值都在趨同,而節日可能是保持人們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了。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的文化保守主義的姿態,來抵禦聖誕節等洋節的「入侵」,並御洋節於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所造成的民族文化價值的空殼化、商業化傾向。
文/李國慶
即便我們早已豐衣足食,奔跑在小康的大道上,不再期待春節海吃胡喝一頓,甚至可以隨時去親吻歐洲的空氣,東京的潮流,紐約的時尚,香港的迪士尼,但我們對於節日的渴求仍然處於某種飢渴狀態——聖誕,元旦,情人節,元宵節,萬聖節,中秋節,春節,愚人節,重陽節......時下節日之多堪用洪水猛獸這個詞來形容,但人們對於節日的鍾情並沒有因為進入「娛樂至死」的諸神狂歡年代而有所消解。我們仍然有著絕對超全球化的姿態,對於傳統的、舶來的、自定義的節日都樂此不疲,兼收並蓄。
讓社會學家們不安的是,至少從表面上看,傳統節日已呈末路狂花之勢,而舶來的節日卻甚囂塵上,如此的此消彼長,自然會引發知道分子們振聾發聵的「保衛春節」宣言!
過中國節
「所謂節日,就是大家在這一天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煩惱,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唱唱歌,跳跳舞,更少不了吃點喝點。當然,對於我這種不愛湊熱鬧的人來說,過節更是一個讀書的好日子。」沈宏非寫過一篇《過節》,文章開宗明義地談論節日的精神意義。
這樣的解讀有些平淡如水,歌舞昇平,有華麗的精神意義,惟獨缺失正面臨著慾望消費沖擊的物質意義,難以穿刺節日在中國的內核,對於喜新厭舊的中國人來說,節日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也伴隨著全民超女或周傑倫口齒不清的歌聲在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的節日意義與今日之意義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隨便找一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可以穿新衣,吃大魚大肉。問問六七十年代生人,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放鞭炮,春節聯歡晚會,回家過年。再問問80年代後,他們會告訴你春節的意義是relax,旅遊,打機,收壓歲錢。
當全球都戴上一頂滑稽的聖誕老人帽子時,也隱喻著中國節正處於日益式微之勢。我在Google上搜索到的中國重要傳統節日有20個,包括中和節(二月二)、上巳節(三月三)、天貺節(六月六)、夏至節、七夕節、冬至節等,我相信很多人對這些節日的名字都鮮有所聞,更不用說參與其中,逢節必樂。
所以,專家們很焦慮,覺得現代人已經遺失了傳統。因為這些節日與我輩中華傳人、龍子龍孫們都有著傳承的淵源,例如與日月時令交會有關的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清明節、天貺節、夏至節、七夕節、中秋節......而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節(鬼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水官大帝誕辰)」則來源於中國的傳說、神話和宗教。
由此從根源上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乃至傳承發展,都植根於千年的農耕文明,亦符合專家們慷慨陳辭的三大特徵: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歷法為其刻畫出具體的時令節點;中國人至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
還有問卷調查結果
http://www.jibi.com/op_FullResultReport!questionnaireid_211845710!charttype_3!scroll_2.html
『柒』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只為當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