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彩
『壹』 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
1、香橋會:
蘭夜鬥巧是一種游戲。七月舊時稱為「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女性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貳』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七夕節彩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叄』 七夕節象徵著什麼
七夕的象徵愛情的節日。象徵著乞巧,祈願。
七夕節由來發展至今,已然成為歌頌愛情、表達心意的節日了。在這一天,戀人們從平淡相處的生活中抽離出來,紛紛向著心上人展現自己深沉的愛意。
七夕節由來的意義,對於每一個相愛的人們而言,莫過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信念。
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感人而唯美,就像是在愛情和麵包中,你會選擇什麼呢?陪著他從一無所有到呼風喚雨,陪著他從兩個人變成三個人甚至幾個人,就這樣慢慢的陪你到老,此生足矣。
愛情,自古以來就是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永恆命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是我國的七夕佳節,是諸多傳統節日中最具羅曼蒂克主義的一天。有關七夕節由來的傳說,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在遙遠的過去,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里,有一家貧窮的小農戶。家裡有一對兄弟,他們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為人忠厚老實,哥哥娶回了一個刻薄吝嗇的妻子。這個嫂子怎麼看牛郎不順眼,便給了家中的一頭老牛將他趕出了家門。
可憐的牛郎與老牛相依為命,他每天照顧老牛,起早貪黑地勞作。原來這頭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後被貶下凡。老牛同情忠心於牛郎的樸拙善良,偷偷幫助他與下凡嬉戲的織女邂逅,兩人一見傾心,織女自此嫁給了牛郎,兩人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
奈何織女是天上神女,與凡人結合實是觸犯天規,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愛的戀人兩分離,老牛犧牲自我,讓牛郎拿自己的皮製靴上天找回織女。牛女帶著兩個孩子上了天庭,卻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劃出一條無垠的天河阻隔了他與織女。
後來,世間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成千上萬只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自發飛來搭成鵲橋,有情人得以相會。這便是七夕節由來的大概了。
『肆』 七夕節是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祭月、婚育、乞巧、接露水、香橋會等。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
『伍』 七夕節見到彩虹是怎麼回事
下雨過後空氣中的小水滴將陽光折射和反射,將顏色分層,類似三棱鏡的原理,形成了彩虹。
『陸』 七夕節的風俗習慣
七夕節傳統節日風俗具體如下:
1、搭制香橋。入夜將香橋焚化,祭祀牛郎織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臉盆接露水。傳說七夕節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對月穿針。把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她能成為巧手女。
『柒』 七夕節日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日的風俗有:
1.搭制香橋:入夜將香橋焚化,祭祀牛郎織女星、乞求福祥。
2.接露水祈福:用臉盆接露水。傳說七夕節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對月穿針:把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她能成為巧手女。
七夕節因牛郎織女的故事而變得浪漫美好。傳說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她厭倦了天庭寂寞無聊的生活,就自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了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織女私自下凡,惹怒了天帝,於是派人把織女捉回天宮,牛郎織女被迫分離,日思夜想的兩個有情人,只能在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以上只是我對牛老織女故事的簡單概括,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精彩的細節比如「牛郎織女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捌』 晉陝地區七夕有哪些獨特的節俗
七夕節主要是慶賀天上牛郎與織女的一年一會,民間習慣稱為天河配。依照七夕節天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情節,山西民間有扎像慶賀的風俗。具體來說,這個風俗就是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和織女相會。在像前敬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星漢燦爛之際,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白氣,並閃耀著五色的光芒,就被認為是牛郎和織女相見的徵兆。舊時,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織女恩賜。
據說牛郎和織女是勤勞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農求織求婚均可,求金求銀求暴利則要適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則不靈。在吉祥徵兆面前,連續三年誠心誠意乞求一件事,則必然應驗。
在山西民間,七夕前後多降雨,能夠連續三年乞求一事當屬不易。民間傳說,七夕節如果天上降雨,那就說明牛郎和織女在哭訴衷腸,預兆著夫妻和睦,家庭興旺。
在七夕節,姑娘和媳婦還有許多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稱為乞巧。
晉南地區習慣用當年產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以牛郎、織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鵲等編織物,置放案頭,或是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並將這些剪紙貼在牆上。祈禱後,拿7根綉花針,用彩色線來穿針孔,能夠一次順利穿過7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
曲沃縣盛行男孩和女孩以星星草、香節投水乞巧。晉北地區習慣白天在院里曬一盆水,因微塵飄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膜。將綉花針塗油以後,輕輕放置水面,能夠漂浮者則被認為是乞得了巧。
晉西北地區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將節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陽光照耀下,經過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出各種動態,或蜈蚣、或水蛇、或狗、或小雞,倒影顯得越復雜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晉東南地區女孩子,七夕節要逮一隻吐絲的蜘蛛,裝在匣子里。第二天觀察蜘蛛的結網疏密狀況,越密乞巧越多。與少女一樣,少年男子在七夕節也要向牛郎討教耕耘的本領。
在晉南地區,習慣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製作茅屋小景,屋旁做成田園。田地中種粟生苗,人們將之稱為谷板。
晉北地區習慣將小麥及各種豆類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節用綵線纏芽,稱之為種生。晉西北牧童要為耕牛編戴花環,稱為老牛過生日。
七夕節,民間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種糖果,稱為巧食。在山西境內,家家要吃西瓜,喜歡在西瓜上刻畫花紋圖案,稱為花瓜。
陝西的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這個時候,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等。
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像花的就是巧手,像筆的就愛學習,像鋤頭的就是種田能手。
大家看了,有的高興,有的不樂,這就叫七月初七掐巧。這一夜,姑娘們都在佛堂的地上鋪的草墊上休息。天剛蒙蒙亮,一群姑娘們就到田野里去打露水。說是七月初七的露水抹在頭發上,頭發會長得又黑又密實。
於是,大家就使勁把青草上、稻子上和各種花草上的露水,都用手去打下來抹在頭發上,把個頭發弄得濕濕的,就像剛從水裡鑽出來似的。在陝西等地,在農歷七月初七還有迎女避節的習俗。據陝西省《蒲城縣志》記載:
七月初七,迎新嫁女避節。
當地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織女婚姻的不幸,是由於天帝不願孫女與牛郎長期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為此,每逢農歷七月初七,人們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以免天帝發現女兒與女婿長期生活在一起,把他們像牛郎與織女一樣強迫分開。
當地的這個習俗,充分體現了為人父母者希望女兒婚姻美滿幸福的願望。同時,也說明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