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第一朵杏花的主要內容

第一朵杏花的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 2023-02-15 21:37:21

⑴ 《第一朵杏花》的主要內容

[蘇教版第八冊課文]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院牆旁的一株杏權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紅。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序地綻開了花瓣兒。這時,杏樹的主人正領著她的孩子走過來。
「爺爺,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臉來天真地問。
「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為,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哪天?今天開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竺爺爺補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來了,可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竺爺爺告訴他:「我有用處,明年你可要留心點。」
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裡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什麼事情啊?」
「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麼時候?」
「剛才。」
「是第一朵花嗎?」
「是。」
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多麼美麗的杏花呀!竺爺爺走回書房,打開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清明節。
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竺爺爺正是通過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他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文章通過孩子兩次看杏花的區別和竺可楨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意在讓學生學習竺可楨在科學探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⑵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第一朵杏花》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1

一、依標據本說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文章講述了我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文章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晰流暢。

教學目標:

基於對新課標「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認知,我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設置為以下三方面: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竺可楨話的深刻含義。

3.通過學習文本,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竺可楨話的深刻含義。

難點:通過學習文本,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二、結合學情說策略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基本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問。並能夠逐步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鮮明、語言的優美。可以較清楚、較積極的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法學法: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本節課,我將以「讀」貫穿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語言遷移,將學生引入「願學——活學——樂學——會學」的境界。

三、提綱挈領說流程

(一)檢查預習,構建課堂閱讀話題。

首先我將指導學生通過書空的方式跟隨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找出文中新字生詞;然後讓學生說說在預習中做了什麼,又發現了什麼,由此產生課文閱讀話題。

(二)以讀為本,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1.第一次看杏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引導學生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畫一畫,品一品,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四人小組分角色練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2.第二次看杏花,充分發揮學生想像,入情入境

這一部分大多數內容都是對話,重點放在對話朗讀,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人物的感情、語氣,想像之後,給句子加上提示語。從而在讀中感受竺可楨爺爺激動、興奮的心情。

(三)圈畫批註,感受文本語言魅力。

當學生從整體上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將帶領學生深入探知課文,去尋求文本語言的魅力。

本環節做這幾件事:

1.自讀課文,找找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註。

2.抓住關鍵詞語,點明中心。如:「精確」「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等關鍵詞句,指導學生朗讀,並交流讀完後的感受。

3.總結:正如竺爺爺所說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四)課堂練習,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經歷過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和深入探尋語言之後,學生關於課文的主題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此刻,讓學生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用筆寫出來,以自己的「文」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生練筆開始時,強調寫字的姿勢,並要求學生把字寫正確,寫工整,寫美觀。

四、畫龍點睛說板書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學生理解掌握,我設計了直觀,明了的板書:

第一朵杏花

精確觀察

竺可楨

一絲不苟、嚴謹認真

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說:「語文教學就八個字,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所以,良好的語文課堂狀態就應該是書聲琅琅、寫寫畫畫。而我的課堂也在努力踐行張老的教學主張。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2

一、教學理念

這篇課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是閱讀,圍繞教學設計的思想就是閱讀理念。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強調,在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主張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並得出結論。本教學設計遵循這樣的思想,在精讀課文時,通過生生交流「閱讀體會」展開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給予及時的點撥、引導和提升,達到使學生理解文本、自主體驗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與處理

《第一朵杏花》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課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新流暢,適合訓練學生分角色朗讀。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材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知水平,《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我為本課制訂了下列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2)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

三、學情分析

中年級學生情感豐富,好奇心強,對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別感興趣,樂於感受、樂於探究、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且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四、說教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五、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這些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教學程序:

本課教學分兩個課時,我在這里講的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讀通課文及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揭示課題後,引導學生由課題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接著,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在這一過程中,著重對「竺、楨、皺」等翹舌音節進行正音。並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藉助工具書,理解「頃刻間、推斷、規律」的意思。並能結合上下文及生活體驗理解「激動人心、好奇」等詞語的意思。在初步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基本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課文脈絡,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至此,還為學生預留了一項作業:描寫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的句子,讀一讀,也可以抄一抄。為下一步品讀課文打好基礎。

這一課時,我想通過「激情導入,走進文本」「精讀課文,讀中感悟」「重點突破,品味鑒賞」「換位思考,升華情感」四個環節來帶領學生品讀課文。

一、激情導入,走進文本

基於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上課開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說說這篇課文寫了哪位科學家的故事?[板書:竺可楨]然後問 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兩次)分別是什麼時間?(一年前,一年後)並以此為切入點走進文本。

二、重點突破,讀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第1---5 自然段)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畫一畫,品一品,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讀一讀、議一議,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里主要引導學生抓住第3小節,體會帶點詞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在充分的理解基礎上,引導學生朗讀1-5自然段,採用分配角色朗讀。四人小組練讀。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的話,一個讀旁白,一個做評委。本環節設計閱讀是關鍵。通過訓練學生反復朗讀,深入朗讀,並加以諄諄誘導,讓學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點。

(二)第二次看杏花,發揮想像,入情入境

這一部分大多數內容都是對話,重點放在對話朗讀,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人物的感情、語氣,想像之後,給句子加上提示語。出示投影片。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竺爺爺()地問:「什麼事情呀?」小孩子()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竺爺爺()地問:「什麼時候?」小孩子()地說:「剛才。」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小孩子()地說:「是。」(2)讀第二遍:同桌討論,每一句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指名說說,歸納答案: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讀第三遍:根據提示與讀出語氣,指導朗讀。(4)讀第四遍:指名學生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子的話,其餘讀旁白。

老師及時過渡:從同學們的朗讀中,不難聽出竺爺爺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動、非常興奮。那老師不禁要問小孩子為什麼高興?竺爺爺為什麼高興?除了對話部分,你還可以從哪裡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讀體會帶點詞語的作用「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鄭重」什麼意思?你從「鄭重地記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又體會到什麼?

這一環節,更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提問、指導學生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及分組討論,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促使他們熱情參與、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並表達自己的觀點。老師只在恰當的時候給予點撥、指導和提升。

三、抓住關鍵詞語,點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楨說的那句話:「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個別讀,讀完交流讀懂了什麼。結合第一次看花來說說,什麼是「精確」。從而體會出竺可楨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師乘機小結「正如竺爺爺所說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花的規律。[板書:精確觀察]師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麼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四、深化主題,總結遷移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總結: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學了本文,你覺得應向竺爺爺學些什麼?自由交流。

閱讀教學只是手段,關鍵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主張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過程,並得出結論。在精讀課文時,通過生生交流「閱讀體會」展開教學,充分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和理解。小學是一個人一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從小學到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努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道理。培養學生快樂的學習,並在學習中不斷的得到更多的快樂。

七、板書設計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確觀 察

楨 一 絲不 苟

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在上課伊始,板書課題《第一朵杏花》,通過提問「本文講的是哪位科學家的故事」引出本課的主人公—竺可楨,並板書;在後面帶領學生分析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的過程中,總結文章的主旨—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研態度及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規律的道理。板書「精確觀察」「一絲不苟」。

以上就是我對《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進行的說明。如果我有什麼缺點和不足的地方,歡迎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一朵杏花》說課稿3

一、說目標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 :過程和方法: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竺可楨先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

教學重,難點:

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字詞、讀通課文已經不是最大的難題,但五年級的孩子真正要通過學習課文去學習和理解竺可楨先生對待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認真精神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如何使學生知道課文為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為題」,並學習竺可楨先生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想,教學目標的達到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光靠老師用語言來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的,網路教育資源以它獨有的優勢和特點,為這一類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幫助,使學生在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的文本情境中進行自然有序、輕松愉快地學習。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這些方法的運用有利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首先我讓同學們齊讀整篇課文,從整體上去了解這篇課文的大致內容,讓學生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同學們整體,全面的去了解了課文之後,提出問題,「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來,邊跑邊喊,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在提出問題之後,同學們會更積極的思考問題,引導同學們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逐層分析,在分析問題的同時,鍛煉並提高自己的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以後閱讀和理解課文的同時,去學會積極的思考問題和先從整體去把握而後逐層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疑,思之始,學之端。」從整體上去了解課文之後,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出問題: 「作者為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接下來再提出問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孩子發現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是清明節)。這樣,同學們知道了杏花開放的時間,並且使同學們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想去了解為什麼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為題。並且引導同學們帶著興趣去學習接下來的課文。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針對問題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思考,並回答提出的各種問題,在討論中讓同學們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並且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同學們積極思考問題的同時,提出全文的重點句:「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讓同學們分析,為什麼竺可楨爺爺是快步,又為什麼是興沖沖。在詞語的分析中去體會和了解一個科學家對待學術問題的嚴謹的態度和認真的精神,以及在學術問題研究中所得到的快樂。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所表達的主題的同時,啟發學生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在研究中應該具有怎樣的精神和態度。

接下來讓同學們自己找出喜歡的句子,並討論

1 「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用了排比、擬人手法,形象生動)

2 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擬人,形象生動,同時也襯托出竺可楨爺爺發現第一朵杏花開放時間的喜悅心情)

這段話中,作者運用了很多的修辭方法,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讓學生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會了解適當的運用修辭方法使文章增強表現力,也更真切而細膩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學會恰如其分的運用適當的修辭方法去表達情感,並學會運用修辭方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的方法。

(四) 細致分析, 品讀主題

在整體上把握了課文之後,從細小處對課文進行更細致的分析這樣會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切的認識和體會。

1 「大概」「也許」是什麼意思?

2 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3 你認為竺可楨爺爺是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像他學習什麼?

以上三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在對整篇課文有了更准確更深刻的把握的基礎上,讓學生激發內心的情感去思考問題,並 深刻理解科學家在對待科學的問題上的嚴謹的態度和認真精神。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同時,了解這篇課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學們學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得到充分的體現。

(五)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在對這篇課文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採用了細讀悟理 精讀悟情的學習方法,向學生們提供自學材料,並鼓勵學生積極發言,進行小組交流反饋。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更深刻的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主題。使學生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在讀中解惑悟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並在輕松氛圍中去體會到深刻的道理。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小學是一個人一生當中致關重要的階段。從小學到的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學生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努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很輕松的體會到文章所要表達的大道理。培養學生快樂的學習,並在學習中不斷的得到更多的快樂。

五。作業設計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只有課後不斷的思考和鞏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報。因此,我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後的溫習和鞏固。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是:閱讀竺可楨所寫的科學文章。讓學生在了解一個科學家在學術鑽研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學生學會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並在以後學習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塌實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⑶ 第一朵杏花,我們從主業身上學到了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懂得了什麼。

我們從主業身上學到了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懂得了細心觀察、仔細研究就可版以得到想要的結果。權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課文主要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問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並且鄭重記下的故事,贊揚了他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處世原則。

1909年,竺可楨考入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1]學習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楨公費留美學習,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34年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成立中國地理學會。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

⑷ 《第一朵杏花》的第6段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

《第一朵杏花》的第6段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轉眼間就又過了一年,春天到來了。
文章的大概內容:一年前,孩子對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答不上來,帶著竺爺爺的囑托,一年後,孩子有答案了。
那麼,第六段「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表示的意思是一年過去了,在文中起到過渡的作用,連接「一年前」和「一年後」。
您好!很高興第一時間為您解答,如有問題請及時追問,如果滿意,請採納!

⑸ 三年級下冊16課第一朵杏花主要內容是什麼

[蘇教版第八冊課文]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院牆旁的一株杏權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紅。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序地綻開了花瓣兒。這時,杏樹的主人正領著她的孩子走過來。
「爺爺,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臉來天真地問。
「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為,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哪天?今天開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竺爺爺補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來了,可是他不明白為什麼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竺爺爺告訴他:「我有用處,明年你可要留心點。」
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裡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么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什麼事情啊?」
「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麼時候?」
「剛才。」
「是第一朵花嗎?」
「是。」
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多麼美麗的杏花呀!竺爺爺走回書房,打開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清明節。
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竺爺爺正是通過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他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文章通過孩子兩次看杏花的區別和竺可楨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意在讓學生學習竺可楨在科學探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一.(1-5)竺可楨向孩子詢問第一朵杏花,孩子不知道。
二.(6-15)通過孩子知道了杏花開放的時間。
三.(16)寫竺可楨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⑹ 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為題,怎麼理解

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問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
第二,贊揚了竺可楨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的研究精神、平易近人的處世原則。
你可以記住這個公式——標題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作為文章線索(文章情節圍繞這一線索展開)。
3、作者感情的出發點。
4、具有象徵意義。
5、語帶雙關。
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7、吸引讀者興趣。

⑺ 四下語文書第二課 《第一朵杏花》的主要內容和分段寫段意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4、給課文分段,並說說段落大意.能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二、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第一課時
一、出示掛圖,揭示課題
1、出示教學掛圖
圖上畫的是什麼花?誰能看圖說說杏花的樣子?
畫上的三個人分別是誰?他們在討論什麼問題?
2、讀「竺、楨」2個字,能讀准字音即可.
3、討論第二題,相機板書課題:第一朵杏花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讀要求:
(1)輕聲自讀課文兩遍
(2)畫出生字詞,結合生字表讀准字音
(3)標出自然段序號,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抽讀字音.
(2)指導讀長句子.
指名讀句子,相機指導停頓斷句.
(3)指名朗讀課文
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三、范讀課文
1、范讀課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時間先後順序,本文應該如何分成兩段?
(2)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能不能獨立成一段?
2、范讀後根據提示討論分段.說說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麼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准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第三段(16):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律.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布置作業
搜集有關竺可楨爺爺的故事,下一堂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說說這篇課文寫了哪位科學家的故事?[板書:竺可楨][
2.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兩次)分別是什麼時間?(一年前,一年後)
(二)第一次(學習第1---5自然段)
1.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討論(學生可相互解答,教師只作點撥).
3.指導朗讀.
4.重點指導第3自然段,體會帶點詞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說明竺爺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習慣地問」說明竺可楨在堅持長期物候觀測的日子裡養成了主動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5.四人小組練讀.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的話,一個讀旁白,一個做評委.
6.指名練讀.
(三)第二次(學習第6---15自然段)
1.師述:一年前,孩子對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答不上來,帶著竺爺爺的囑托,一年後,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簡潔優美的文筆,描繪了一幅春景圖,誰來讀讀看.
2.指名讀,突出「綠、皺、鼓」等關鍵詞.
3.齊讀
4.重點放在對話朗讀上
(1)讀第一遍:自由輕聲讀,想想這是誰說的?幫它加個提示語.討論之後,出示投影片.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竺爺爺()地問:「什麼事情呀?」小孩子()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竺爺爺()地問:「什麼時候?」小孩子()地說:「剛才.」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小孩子()地說:「是.」
(2)讀第二遍:同桌討論,每一句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指名說說,歸納答案: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讀第三遍:根據提示與讀出語氣,指導朗讀.
(4)讀第四遍:指名生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子的話,其餘讀旁白.(7---14)
5.師述:從同學們的朗讀中,不難聽出竺爺爺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動、非常興奮.那王老師不禁要問小孩子為什麼高興?竺爺爺為什麼高興?(小孩子是為自己終於完成了竺爺爺去年交給的任務而高興,竺爺爺是為自己終於弄清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而興奮.)
6.除了對話部分,你還可以從哪裡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讀體會帶點詞語的作用「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
7.「鄭重」什麼意思?你從「鄭重地計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又體會到什麼?(「鄭重」的意思是嚴肅認真.從「鄭重地計下」可以看出竺可楨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
[板書:一絲不苟]師述:是的,「一絲不苟」,竺爺爺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
四.點明中心(學習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
2.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3.你怎樣理解「精確」一詞?(非常准確)能不能結合前文來說說.
4.指導朗讀
5.竺爺爺作為一名物侯學家,他的成就是怎麼得來的,你找到原因了沒有?
6.小結:正如竺爺爺所說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花的規律.[板書:精確觀察]師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麼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7.再讀讀竺爺爺的話,加深體會
五.總結遷移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總結: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3.學了本文,你覺得應向竺爺爺學些什麼?
六.作業搜集有關竺可楨爺爺的故事,下一堂課交流.
[板書]第一朵杏花
竺精確觀察

楨一絲不苟
[教後反思]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四年級閱讀教學的核心工程,是學生閱讀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生只有具備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順利地進行高年級的閱讀學習.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進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我在教學《第一朵杏花》一課時有這樣的一些心得體會:
通過學生自讀、質疑、解答,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說話可以說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竺爺爺習慣地問可以說明竺爺爺非常喜歡科學研究,知道了杏花開放的日子,還想探究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這個問題的教學,由學生讀中感悟,體會關鍵詞的意思,理解得更為透徹.[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時從課題入手,通過審題提出問題,通過閱讀解決問題.這樣的閱讀思路,可以收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課後的練習第4題就是這樣的一個題目:「課文為什麼要用『第一朵杏花』做題目,能不能換一個題目?」這個問題,也只有在讀懂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因為課前學生知曉了問題的內容,所以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將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時,學生已經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用心.
學生又就竺爺爺和小男孩的那段對話產生討論,這段為什麼不加些描寫人物神態、動作的提示語?我教學時就這個問題讓孩子想像當時場景,體會人物心情,展開了一次加提示的小練筆,進而幫助孩子讀好課文中人物對話.不過課後反思,此時也可在體會人物心情的基礎上讓孩子知道這也是一種寫作方法,目的是突出人物激動、急切的心情,這樣孩子舉一反三收獲更大!
本節課是初步嘗試「兩自一歸納」的方法,學生反應出學的積極性很高,我盡量給予孩子寬松的氛圍,鼓勵孩子思考、發言、敢講,課堂上孩子迸發的智慧真的讓人驚嘆,真心希望孩子們能漸漸地能說會道起來.

⑻ 竺可楨的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竺可楨的故事《第一朵杏花》主要講了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竺可楨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浙江大學前校長,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⑼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教案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

二.設計思路:

1.把握教材特點。

竺可楨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在科學研究中特別重視調查研究,足跡遍布祖國各地,每到一處都不恥下問。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寫日記、觀測物候,在氣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科學遺產。

這篇課文講了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也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期、精確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把握人物特點,感受深刻道理,增長閱讀興趣。

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以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課文內容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可楨意味深長的話,條理清楚,中心明確。

課文語言清新流暢,生動鮮明。

2.靈活處理教材。

文中人物對話雖然比較多,但淺顯、簡潔,所以並不想按照課後練習中安排的,重點進行分角色朗讀訓練,而是重點用來指導寫作中如何引用人物的語言,因為四年級的學生經常寫一些記敘文,又不太會引用人物語言。

而培養學生自覺積累語言的習慣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永恆的追求。課文最後一節引用竺可楨的一段話總結全文,升華中心,無論是從語言工具的價值,還是從思想教育的價值,都有其記憶的必要,所以我決定讓學生背誦這一節。

3.凸顯設計理念。

①把教材當作例子,根據課文的特點,以及四年級下學期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挖掘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生長點。

②以人為本,遵循常態下學生的一般閱讀規律。

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語文教學的一般規律,引領學生在對一篇課文的學習中,主動獲得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認識的深化,興趣的拓展。

④回歸朴實的語文課堂,讓學生行進在語言的基石上。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的最後一節。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進一步明確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3.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4.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5.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1.繼續練習抓關鍵詞句的方法,把握人物的特點,感受蘊含的道理,提高閱讀能力。

2.體會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豐富寫作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五.教學難點:

整體感悟文字間的內在聯系。對人物形象迅速准確的把握,對浸透其間的感情真切體會,對蘊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六.教學准備:

1.發放《竺可楨的自然日記》閱讀資料。

2.發放《詹天佑》閱讀資料。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學習內容。

二.初步接觸課文。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及中心。

三.簡要介紹人物。

圖片、生平、成就。

四.引導練讀課文。

1.引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也是理解課文的基礎。

2.學生自由練讀。

讓學生自己說說練讀方法與目標。

4.抽樣檢查練讀情況。

讓學生自己確定抽樣方案。

5.學生再次回報閱讀收獲。

6.引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五.梳理課文板塊。

教師不作分段提示,讓學生自己琢磨出課文板塊。

一般把課文分成三段。

六.品讀最後一節。

1.挑戰讀。

2.以采訪挑戰成功者的方式,讓學生練習采訪,並感悟讀書方法。

3.教師引領,提升學習方法:品詞析句,讀懂課文最後一節。

哪些詞語最讓你心動?為什麼?

哪些句子最讓你心動?為什麼?

4.小結:竺可楨的話鮮明地反應了他是一個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人;竺可楨的成就充分說明了只有通過長期、精確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樣一個道理。

5.朗讀並背誦最後一節。

七.積累文中詞語。

八.指導書寫生字。

1、重點觀察分析左右結構的字的書寫規律。

2、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激發研讀興趣。

1.拋出問題:有人說課文的最後一節可以去掉,你認為呢?

2.討論解決思路。

3.引導學生尋找課文內容上的前後共同點。

4.引導得出結論。

二.品讀第一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引導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這段文字中最打動你心靈的詞或句子又有哪些呢?

主要抓「您又來看花啦」中的「又」等詞,課後練習4-1和「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的」兩句話。

4.引導感悟人物語言引用的方法。

三.品讀第二大段。

1.分角色感情朗讀。

2.評讀。

3.質疑:為何人物對話沒有讀錯?

引導:記敘事情時。有時可以省去人物語言提示語。

比較一、二兩大段中人物對話,體會記敘方法的多樣性。

4.想像,給課文補充提示語。

5.練習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突出人物特點。

四.激發思考興趣。

默讀課文,說說課文為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為題。

五.寬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竺可楨的自然日記》,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加深對人物品質的感悟。

2.發動全班搜集有關科學家的故事,舉行一次故事會,了解名人故事,體味名人情操,以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六.深度拓展閱讀。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資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與竺可楨的一個顯著的共同之處,在重要處做上記號,感悟出一個道理。

2.交流:如果我們學會了長期、精確做事,那會怎麼樣?

七.教學反思:

1.讓理性之光穿透課堂。

語文課堂是一個極富挑戰性、創造性的時空。所以,語文課堂需要探索,需要有理想追求的教師。肖川在《成為有思想的教師》一文中說過:「有思想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心靈豐滿和精神充實有一種自覺而又自然的引領。」這堂課就融入了我對語文課堂的理解:凸顯學生主體,摒棄散漫對話;凸顯心靈交融,摒棄外在膚淺;凸顯語言味道,摒棄游離形式。步步踩實在語言的基石上,行進在文字之間,基本上做到了。

2.努力構建課堂文化平台。

竇桂梅「主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是課程改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給了我們不少啟發。她所說的「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不是知識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如那些連接著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她從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建課堂教學。

這堂課的主題詞是「嚴謹」「科學家」。在構建的這樣一個主題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的體現。

3.用鏈接穿越課堂時空。

課堂應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中轉站,鏈接過去的學習與將來的學習,才能實現《語文課程標准》中的理念:「根植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應再局限在「這篇文章」里,不應再局限在教材里,要注意「這篇文章」與「那篇文章」,教材與我們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間的聯系,要為學生打開通向語文世界的通道,讓他們看到人類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文化之星,並吸引學生在課外大膽地去探索。這堂課在突破傳統的封閉課堂上也是一種積極的嘗試。

4.精心琢磨引領的藝術。

把引領作為一種教學藝術來探究,努力使學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維活躍,說得精彩,讀得精彩。本堂課學生的個性堂飛揚,生命在課堂上得到成長。

⑽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

《第一朵杏花》的故事說明了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接下來我整理了《第一朵杏花》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1

聽了楊校的展示課——《第一朵杏花》,感受頗深。在這個處處彌漫著生本氣息的教學領域,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將生本理念發揚光大?應該說我們都懷著學習的心態,摸索前行。細品楊校的課,有這樣兩個點印象深刻:

一、關於寫話

什麼是寫話?在我看來應該是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用獨有的表達方式闡述自己所見所聞的一個過程。但是,教學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學生平日里說無不盡、滔滔不絕,在寫話時卻無話可說?怎樣的指導是最為有效的呢?楊校是這樣做的:出示詞語「泛出」,讓學生在文中找帶有這個詞的句子,並選擇恰當的詞義。隨即,出示另一句話——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設置問題——「捧」給你怎樣的感覺?在品味動詞的過程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巧設動詞對於增添句子神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環節也為課末寫一句帶動詞的話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看來,抱怨學生無話可說有失偏頗,如能注重好詞好句的積累,並授之以漁,在寫話這座大山前我們也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二、關於評價語

很多時候,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對於文本的解讀並不到位,因為不具備掌控能力來應付瞬息萬變的課堂,因此趕收不敢放。對於課堂上的問題,喜歡預先准備好、中、差的評價語。但再精心的設計也無法達到學生思考的高度。面對個別學生的.「語出驚人」,我們往往不知所措。而楊校是這樣做的:在解讀竺可楨生平時,她提出問題——你從中了解到了哪些?面對一個學生的回答——竺爺爺1890年生,1974年死,她當即提問——誰想糾正?巧妙地把學習、思考的機會還給學生。這是一種智慧,更是教學的高度!而這樣一個反問,恰恰把生本的精神於無形中傳遞出來。

如何上出生本的味道?認真看《教育激揚生命》一書,細品生本展示課,這些都是我們前行途中不可或缺的外推力,但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忽視內力的作用——靜心思考,新局勢下的課堂上,我們該如何將主動權歸還給學生。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2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的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爺爺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我讀完了這篇課文以後,覺得科學家竺可楨爺爺非常偉大,因為他能彎下腰和孩子說話,並且一起觀察杏花,這說明了竺可楨爺爺是個非常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

通過今天學習,我還知道了竺可楨爺爺是一名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對待科學從來沒有半點馬虎。竺可楨爺爺能做到仔細觀察。而我為什麼不能呢?是我不留心身邊的事物嗎?不是,而是不想去觀察和思考,我要克服自己的弱點,向可親可敬的竺可楨爺爺學習!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3

今天,我們學完了第二課,我深有感觸,其中突出了竺可楨爺爺認真嚴謹,不用估計和推斷,實事求是,一直認為科學就是要准確,而為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比如說這篇課文,就是寫竺可楨爺爺觀察杏花,第一次只開了四朵杏花,要換作我,我會直接估計一下大概時間就行了,可是竺爺爺卻只要准確時間,所以,我們要學竺爺爺這種對工作態度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不光在工作上,在學習上也是一樣,不可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要認真對待。

有位偉人曾說過,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竺爺爺做到了,我也要做到!今天,我們學完了第二課,我深有感觸,其中突出了竺可楨爺爺認真嚴謹,不用估計和推斷,實事求是,一直認為科學就是要准確,而為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第一朵杏花。

這個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杏樹開出了一片花瓣,竺可楨爺爺彎下腰來,說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個小朋友不知道,竺可楨爺爺說:你明年要留心點。時間過得很快,又過了一年,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看書,小男孩跑到了竺爺爺的書房裡說:爺爺,杏花開了。竺爺爺問:什麼時候?小男孩說:剛才。這時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高興地走到前院,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節日:清明節。後來,寫了道理。

這篇課文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我最喜歡的段落是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的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竺爺爺正是通過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讀了這一篇課文,我懂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馬虎,做事情都要認真。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