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魚鍋
A. 七月初七吃什麼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後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_松花_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B. 七夕節的習俗 山東萊陽七夕風俗
說到「日月出東萊之陽」的山東萊陽,人們第一時間會想起的應該就是聞名全國的當地特產--萊陽梨了,也因此這里素有「中國梨鄉」之美稱。今天是2017年8月28日,我國傳統一年一度的七夕佳節,那麼就讓老黃歷為你介紹,「梨城」萊陽七夕節的風俗。
七月七磕果子萊陽的七夕節,叫做過七月七。萊陽的孩子小時候總期盼著過這個節日,因小夥伴們之間都有各自的幾串小果子,一邊炫耀,相互品嘗。在萊陽當地,按農時來說,有句農諺是「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穀米」,意思是到了農歷的六月六田裡的穀物開始秀穗,待到七月七顆粒已基本飽滿,豐收在望。
為了迎接豐收,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有烙面果子的習俗,其做法是用油、牛奶、雞蛋、糖等把麵粉和好,再用模子(磕子)印成各種樣式的面果子,然後在鍋中烤烙,名為磕餅,即磕果子。
面果子的形狀大小不一,有圓的,有花、葉、桃等植物類的,有魚、雞、貓等動物類。大面果子叫「火燒」,是全家人節日的必備食品,食用後預示著迎接豐收到來。
小面果子叫「小果子」,做好後用長線將其串在一起成長串,中間夾上早熟的花紅果、海棠果及桃李棗等瓜果,尾部繫上多色花布,掛在新高梁桿上供孩子們玩耍零食,或掛在牆壁為裝飾品,或饋贈鄰居孩子以示喜愛。
「雅秋」的傳說另外,神話傳說天上的織女嚮往人間,私自下嫁牛郎。生氣的王母娘娘用她的發簪劃出一條天河將其二人分隔兩邊。每年的七月七由喜鵲搭橋相會。因此在萊陽當地有傳說,七月七這一天一般看不到喜鵲(膠東方言稱「雅秋」),因都聚集到天河搭彩橋去了。
「姐姐哭」的傳說再據說這一日有情人夜晚在葡萄架下約會能白頭諧老,夜深還能聽到牛郎織女的私語。這一日及前幾天如逢陰雨連綿,稱其「姐姐哭」,即盼姐姐望相會的日子。因天河相隔,織女思念牛郎,以淚水洗面,故天上的雨一陣一陣的,稱其為「姐姐哭」。
「生巧牙」乞巧從前民間小女有「生巧牙」集體吃「乞巧飯」,舉行「請姐姐」等乞求活動,以求心靈手巧。入夜小女們各自拿著長串的預示豐收的小面果子,掛在井台邊,圍成一圈,圈中桌子上擺放上用各種豆子生成的嫩牙,俗稱「巧牙」,請七仙女品嘗並乞求傳授手巧心靈。
大家兩人一組,相向拍手唱謠:「一拍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拍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綉花鞋;三拍巴掌三月三,姐姐教我做針線;四拍巴掌四月四,姐姐教我織花布;五拍巴掌五月五,姐姐教我種五穀;六拍巴掌六月六,姐姐教我學俊秀;七拍巴掌七月七,姐姐教我撒穀米;八拍巴掌八月八,姐姐教我紡面花;九拍巴掌九月九……」一直唱到十二月。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C.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喜蛛應巧
投針驗巧
種生求子
供奉「磨喝樂」
拜織女
拜魁星
曬書·曬衣
為牛慶生
吃巧果
D. 古代七夕節吃什麼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古人比較含蓄,他們也會吃一些傳統的食物慶祝,你知道古代七夕節吃的食物嗎?下面我就告訴你古代七夕節吃的食物,一起看看吧!
古代七夕節吃的食物
1、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6、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古代七夕習俗
拜魁星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各地七夕節的習俗
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
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猜你喜歡:
1. 七夕節傳統美食
2. 七夕節吃什麼的習俗
3. 七夕節要吃什麼
4. 七夕給女朋友做什麼菜
E. 上海崇明的七夕乞巧習俗,你知道多少
農歷七月初七是浪漫的七夕,在我國民間各地,有著各種獨特的節日習俗。那麼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在素有「長江門戶」、「東海瀛州」之稱的崇明島上,有哪些七夕乞巧習俗。
明朝中葉以來的幾部《崇明縣志·風俗》卷中,都有七夕節記載,這天島上的傳統風俗以「乞巧」為主,就是向上天織女乞求智慧與藝巧。在不同時期的《崇明縣志》中,記載了數種七夕乞巧的方法。
例如縣志中記有一個乞巧方法為:「藏蜘蛛於盒,旦日啟視,絲有條理者,為得巧。」做法是:節日夜晚,將一隻蜘蛛放進盒子,加蓋。次日一早開啟,蜘蛛結的網如是條理清晰的,算是得了巧,橫七豎八混亂的謂少得巧。
明萬曆年間的《崇明縣志》則記述道:「七月七日,稚子以鳳仙花染指,謂之乞巧。」還有一法,請看1989年版《崇明縣志·風俗》:「農歷七月初七晚上,攤一白紙於地,據說可得天上織女散落的脂粉,塗之便得智慧,此舉謂之『乞巧』。」
而舊時崇明七夕節的另一個風俗,是「設瓜果作會」祭拜織女。初七晚上月當空時,家庭或宗族裡的年青女子結伴,在庭院里擺設桌子、香案,置瓜果、巧果於桌上,虔誠焚香禮拜後,圍坐著品味節物的同時,面朝織女星座,祈禱益變聰慧靈巧,女紅嫻熟;或是祈求姻緣美滿、早得貴子。
另外,全國各地七夕都有應節食品,花式品種甚多,統稱巧果。崇明的過節美食是「烤」,或稱「考」,民國版《崇明縣志·風俗》:「溲薄面,切入沸油,令脆,食之謂吃考考,音與巧同。」時下城鄉仍有「七月七,做點烤吃吃」的民謠。
舊時乞巧節做烤、吃烤盛行,每年是日,宅上幾乎家家和乾麵、開油鍋煎烤。大人忙碌,小囡則守候著寸步不離,只待出鍋,便拿了往嘴裡塞,也顧不得燙,趁熱吃滋味更好。
到了晚上,各家將庭院打掃干凈,在桌子上擺上烤、瓜果,合家團團圍坐享用,時不時仰望天上,辨認指看銀河邊上的牽牛星、織女星,等待著傳說中奇跡的出現: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鵲橋會。
七夕吃烤一習,至今尚存。只是近年來不少人為了省力省事,不再親自製作,而是直接購買回家,但吃烤的人還是不少的,一則此乃祖上習俗,理當傳承;更何況,「吃烤」與「乞巧」、「得巧」同韻諧音,就好像人們說過年吃魚寓意「年年有餘」、吃菜頭寓意「財頭進門」一樣,大吉大利的好口彩,大家都願意保留。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F. 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
導語:大家都已習慣在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那七夕節會吃什麼特色美食呢?色澤金黃、香脆甜蜜的巧果便是七夕的應節食品。在中國情人節當天,來點巧果、巧芽面,還能給愛情添點特別調味。吃罷,若感口乾舌燥,不妨能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夕節傳統美食介紹,歡迎大家參考!
精美巧果動手做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傳說每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相會,因此,當天又被視作中國的情人節。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飲食習慣不同,七夕節的飲食風俗也不盡相同,但都在節日當天吃巧果。巧果主要材料為油、面、糖、蜜,早在宋朝時便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其種類繁多,樣式各異,但大致做法萬變不離其宗:將白糖熔成的糖漿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用刀切為長方塊,折出梭形巧果胚,再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考究者還會使用「巧果卡子」的木製模具做出來各式各樣的巧果,如魚、花生、桃子、籃子、蓮蓬、老虎、獅子等等。製作時只需將調好的面拽成小塊塞進印模里,小號的用手指肚、大號的用手掌根壓實與卡子一般平,然後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兒,用力將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種形狀和印著吉祥圖案花紋的「巧果」面團,接著經過烙烤或油炸後便可食用。吃時,若嫌乾燥膩味,不妨喝幾口王老吉,有助於預防上火。
有些地方還時興串巧果、曬巧果,將巧果串起拴在小木棍或秸草上,再綴些彩色穗子,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當裝飾品的,有的家能掛一年,到來年新巧果烙好了,再吃舊的'。
提前七天做巧芽面
七夕又被稱為乞巧。傳說織女心靈手巧,在天上專門給王母娘娘織七色彩雲,眾仙女中只有她能擔此重任,所以犯了仙界戒律的織女才得以被王母娘娘饒命,還獲得了每年跟牛郎相會一天的時間。因而有人說,織女是天上最巧的仙女,吃了巧果的人,都能變得心靈手巧,聰明伶俐。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巧節時間跨度為兩天七月初六烙巧果,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此外,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美食「巧」手做
DIY七夕巧果
原料:特製小麥粉25千克、綿白糖5千克、飴糖3千克、芝麻仁4千克、嫩豆腐2千克、食鹽0.3千克、植物油12千克。
做法:
1、水調面團調制:在綿白糖、飴糖、豆腐、精鹽中加適量水充分攪拌,然後加入小麥粉、芝麻仁繼續攪拌成水調面團,靜置片刻,使面團處於鬆弛狀態。面團調制時加水量要恰當,面團宜編硬一些,以便壓制皮面。
2、成型:將面團等分若干塊,靜置片刻(5分鍾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機械成型。手工成型:案板上撒一些撲粉,用擀麵杖(專用木棍)先將面團壓扁。然後擀薄(約厚1毫米左右),橫向整齊摺疊;摺疊寬度8厘米以內,約在4厘米處的中間從左到右直線開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寬3厘米以內。在每段摺疊連接處打刀眼(即面片中間切兩條縫隙),篩去撲粉待油炸。
3、油炸:油鍋油溫加熱到175℃左右,先將生坯篩凈撲粉,預防粉受高油溫焦化而污染油質,影響製品色澤。再將生坯倒在笊籬中慢慢放入油鍋;待浮上油麵時,迅速用笊籬撥動生坯,並且不斷翻身,待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油鍋。
4、冷卻、裝箱:撈出油鍋後,迅速瀝去多餘的油,攤開冷卻,趁微熱裝入箱內密封。
日式七夕料理
日本人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他們喜歡在節日那天吃掛面以及宛如花瓣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果凍等。
掛面
平安時代的書籍中記載「七夕吃掛面大病不生」,從很久以前開始,皇宮里就有七夕吃掛面的風俗。之後這個風俗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來,直至今日。就算是炎熱的夏天,掛面也是爽口的美味,對預防食慾不振和夏日厭倦症很有功效。把煮熟的掛面擺放得像流動的河川一樣,再點綴上夏季蔬菜和魚貝類小菜,就成為了一道與七夕晚會絕配的美味佳餚。
果凍
在日本,七夕還含有「耕種的收獲節」的意味,據說那天會舉辦一些慶祝黃瓜、茄子、茗荷等農作物平安結果、感謝上蒼恩賜順利收獲的活動。因此,把富含能量的夏季蔬菜與果凍搭配在一起食用,一邊感謝豐收一邊享用夏季蔬菜再好不過。
索餅
索餅是以前人們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後來演變成了吃掛面的習俗,可以說,掛面的祖先就是索餅。索餅是奈良時代傳入日本的,長得很像我們中國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麥和米粉和在一起,擰成繩子一樣的細長狀,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G. 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和飲食習俗
一、七夕節的傳統活動:
1、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版又叫「 賀牛權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2、七夕節的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二、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H. 七夕節食譜大全,七夕節吃什麼,七夕節菜譜
菜譜推薦1:鯽魚白玉湯
魚說:「你看不見我眼中的淚,因為我在水裡。」 水說:「我能感覺得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心裡。」人世間的愛,無非就是魚與水之間的情感,那人氣美食再為大家推薦一道:鯽魚白玉湯,這道湯寓意了情侶間水乳交融的感情。
原料:鯽魚2條、豆腐1盒、蔥、姜、鹽、胡椒、雞精
做法:1、鯽魚開膛去內臟,去鱗去鰓,洗凈後,用鹽和料酒稍腌待用。
2、豆腐切成1厘米厚的塊待用。
3、鐵鍋燒熱,放入少量油,將鯽魚放入,煎至兩面呈金黃色。
4、在魚上撒上些許蔥、姜後,再加入5碗左右的水。
5、加蓋,燒開後用猛火煲10分鍾後,換小火煲40分鍾。
6、加入豆腐,再煮5分鍾左右,加鹽和胡椒、雞精調味即可。
純白的豆腐,象徵男女間純潔無暇的愛情,嬉水的兩條魚,象徵了男女之間的歡愉,喝這道湯,真是情趣盎然。
菜譜推薦2:骨肉相連
首先為大家推薦的是一道:骨肉相連,寓意情侶間綿綿不斷,纏綿悱惻的真摯情感。
原料:雞腿碎肉,雞脆骨,竹簽,鹽、酒、雞精、胡椒粉、孜然粉、
做法:1、先將買來的雞肉切成小塊的碎肉,脆骨要清洗後去掉帶血的黑頭部分,然後切成小塊待用。
2、將切好的雞肉和碎骨,按照標准70%的碎肉加上30%的脆骨比例混合。
3、將鹽、酒、雞精、胡椒粉、孜然粉按照自己口味多少調製成腌制料汁,注意要攪拌均勻。
4、拌完料後,即可開始腌制肉和脆骨了:把准備好肉和脆骨倒到料汁中腌制,攪拌大約3-5分鍾即可。然後,在冰箱冷藏室放置1-2個小時。
5、從冰箱中取出腌制好的肉,串簽的比例大約是3塊碎肉加一塊脆骨。串起來後將形狀稍作整理,盡量讓好看些。
6、將肉放入烤箱或微波爐,溫度控制在180度-220度之間,如果是微波爐的話調整到燒烤檔位即可。烤肉的時間一般情況是6-12分鍾。注意不要烤的時間太長,以免口感太干沒有肉感。
菜譜推薦3:雙瓜伴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人氣美食為大家推薦的第二道菜名叫:雙瓜伴紅豆,這道菜寄託了天下所有有情人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原料:東瓜、南瓜、紅豆
作法:1、先將東瓜,南瓜去皮去籽,切片,做成心字型,用色拉油,鹽,味精調好入味。
2、將紅豆放開水裡煮透酥糯。
3、將調好味的東瓜片,南瓜片上籠蒸熟
4、起熱油鍋放入番茄沙司,炒勻後到入煮好的紅豆,略翻炒幾下就可以了。
5、雙瓜圍邊,紅豆倒入中間,裝盤即可上桌。
這道菜可謂是寓意深刻,紅豆代表相思,東瓜,南瓜做的心型,代表牛郎織女雖然在天上相隔各一方,但還是心心相印,攜永之情不斷。
I. 七夕節的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早的活動,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這種方式始於漢代,後流傳於世。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看牛郎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並有說法在葡萄架旁邊可以聽到牛郎織女對話。